有人说历史上荀彧一心向汉,却不投奔刘备,这是怎么回事?你怎么看?
为什么很多人会这么说,其实是有原因的,那么那个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话说荀彧年纪大了以后,发现曹操这个人居然要称王了,而一直追随他的荀彧,居然提出了反对意见。这倒是让曹操有些吃惊,后来曹操就把荀彧赐死了。所以现在很多人都说荀彧是因为心向大汉,所以才会阻止曹操称王,甚至新三国都这么改变,把荀彧改成了一个仁义道德满满之人。每次看到这里我都觉得好笑。有以下这么几件事我们必须清楚。
第一件事,当年荀彧可是跟过袁绍的人,后来他为什么背叛了袁绍投靠了曹操呢?难道说他看出了袁绍是不支持大汉朝的吗?当然不是,那个时候大汉朝已经分崩离析,荀彧作为当时非常聪明的人,不可能看不出这一点。他之所以离开了袁绍,是因为一件事,袁绍没有拥护天子的想法。这件事大家不太理解,荀彧反对袁绍不拥护天子,那是不是代表着荀彧是支持大汉朝的呢?我们往下看。
第二件事,荀彧为什么去曹操那边呢?袁绍不听取荀彧的建议,但是曹操愿意听。所以荀彧就来了,就是这么简单,而且荀彧还给曹操出了一个惊天的建议,那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大家一定惊呼,这不是曹操原创的吗?没错这是曹操做出来的,但是提出这个建议的人,就是荀彧无疑。荀彧提出了这样的一个建议,你还会觉得他是拥护大汉的吗?
第三件事,荀彧为什么会反对曹操称王呢?难道真的是像大家所传的那样,他是为了维护汉献帝吗?如果真的是这样,那皇后被杀的时候,汉献帝被辱的时候,为什么荀彧没有站出来呢?所以很显然,荀彧反对曹操称王并不是为了支持大汉朝。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这就牵扯出第四件事了,当时的荀彧之所以反对曹操称王,是看出了曹操已经没有雄心大志了。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当年荀彧跟曹操坐在一起攀谈的时候,荀彧曾经就告诉过曹操这么一个道理,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这才是夺取天下的策略,可是此刻的曹操心态变了,已经对自己的成就满足了,所以荀彧心痛地阻止他称王,还做出了一系列反常的事情,其实这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表现而已。那么你现在还会觉得他会投靠刘备吗?
有人说历史上荀彧一心向汉,却不投奔刘备,这是怎么回事?你怎么看?
其实很多人都问过这个问题,荀彧既然一心向汉,那还不如直接投奔刘备得了。荀彧也是三国时期一位非常有才的谋臣,只不过很多人都将其忽略了,荀彧从小的时候就广受好评,大人们就给予他高度评价,等荀彧长大了,评价就更高了。大家总觉得郭嘉可能是曹操身边最有才的人,实际上从史书来看,荀彧应该要强于郭嘉。
众所周知,荀彧是一心向汉的,从曹操要自称魏公的时候,荀彧便公然站出来反对。荀彧当时是离开袁绍去主动投奔曹操的,当时在外人看来曹操是忠于汉室的,讨伐董卓名动天下,这一点令荀彧非常欣赏。所以荀彧选择了曹操,曹操在这一时期有了很大的名声,手下有不少人,那么这个时候的刘备呢?
说难听点,荀彧在当时可能不知道刘备是谁,当然不会去投奔他了,刘备这个时候还一穷二白要啥没啥,曹操当时还以爱才出名,荀彧这样的人于情于理都不可能去投奔刘备的。所以一开始荀彧压根就不可能去投奔刘备。那么有人要问了,后来荀彧知道曹操是个怎样的人之后,并不是真心要帮曹操,这个时候为何不去找刘备。
刘备后来也是名声大噪,手底下有兵有马,可是荀彧也不会去投奔他,前面说了荀彧投靠曹操之前是跟着袁绍的,在那段历史中,忠心是很重要的,如果荀彧后来又投靠刘备,那岂不是和吕布一样成了三姓家奴,这种骂名可不是谁都想背的。
最后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刘备真的就能代表汉吗?当然不能,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三国时期的好汉们,都喜欢给自己找个很牛的背景,刘备也不例外,他给自己找了一个非常有利的背景,可以为自己找来人脉和一些便利,有不少人因为刘备这个汉室的旗号才来投靠,这一点荀彧很清楚,他是忠于汉室,可并不是忠于拿汉室当幌子的人。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有人说历史上荀彧一心向汉,却不投奔刘备,这是怎么回事?你怎么看?
荀彧是三国时期曹操手下久负贤明的良臣谋士,一心向汉忠心无二,起初曹孟德站在道德规范礼法的高地上,众多天下良臣猛将追龙扶凤亦是为匡扶汉室,剿灭天下巨贼乱臣贼子,凭心而言东汉龙脉气数已尽,曹操也从一个忠心待主的大将军丞相惊天魔盗团似的巨变成为一代枭雄权臣,令荀彧💕龙意冷左右为难,是莫正的身在曹营心归汉。曹操终其一生未敢改朝换代也是看见仍🈶不少忠诚汉室的文臣武将,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伟大报负,实践了自己的老陈谋国和运筹帷幄,荀彧压曹丕称斋后自缢而亡,真是知行合一的的一代巨儒贤明之臣。
有人说历史上荀彧一心向汉,却不投奔刘备,这是怎么回事?你怎么看?
东汉自从汉明帝之后,皇权就衰落了。支撑帝国统治的实际上是三类人:宦官、外戚和大士族。到了东汉末年,由于军阀兴起,皇权彻底沦为军阀的傀儡,需要依附皇权才能生存的宦官和外戚全完蛋,就只剩下士族还在社会上有一定的政治地位。那么这些士族是怎么看待汉皇室的呢?现实很残酷,士族也普遍不看好皇室,纷纷依附于军阀,甚至有些士族还鼓动军阀代汉自立。只有极少数的士族,比如诸葛亮和荀彧之类的,还对复兴汉室心存幻想。
然而荀彧对复兴汉室的态度,我觉得是很吊诡的。因为从他后来反对曹操称魏公一事来看,他貌似是一个“扶汉”派,但如果从他一贯的政治立场来看,他又像是个“保汉”派。
说到这里,有朋友可能就要疑惑了。难道“扶汉”和“保汉”有区别么?
是的,区别很大!
所谓的扶汉,就是扶持皇室重新掌权。但这种想法太过于理想化,不符合士族利益;而保汉则指的是国号仍然是汉,皇帝仍然是姓刘,但皇帝与士族共治天下。这种想法明显就靠谱很多了,也符合士族的利益。
从史料记载来看,我觉得荀彧应该是保汉派的代表,而非扶汉派。
比如说董卓乱政时,荀彧就弃官跑了,哪管汉献帝的死活。并且他跑路还不算,让自己的侄子荀攸继续留在洛阳,这明显就是两面都在押宝,维护自己家族的利益;还比如荀彧投奔曹操前,他让自己的弟弟荀谌留在袁绍阵营,他自己去投曹操,这明显也是两面押宝。这样一派势力覆亡,不至于荀氏一族都完蛋。俗称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
因此《后汉书》中过分拔高荀彧,把他反对曹操称魏公的行为与匡扶汉室挂钩,我觉得这明显就是太小看荀彧了。毕竟荀彧好歹也是个政治家,一肚子的计谋,哪有那么天真无邪?让曹操牵着鼻子走。
所以我更相信,荀彧是一个很复杂的人。他确实有向汉之心,但是如果把汉室利益和家族利益摆在他面前,让他做二选一,他肯定还是会优先选择家族利益。只有当家族利益得到保障后,他才会考虑汉室的利益。
事实上像持荀彧这样政治立场的人,历史上也不是个例,东晋时期王导就跟他很像。王导也是大族子弟,出身于琅琊王氏。他早年与后来在建业复国的晋元帝司马睿就是老相识。北方八王之乱,司马氏家族的统治岌岌可危。王导建议司马睿移镇建邺,并亲自联络南方的大士族,协助司马睿登基。因此东晋的建立,王导是立有大功的。
然而当司马睿与王导的堂兄王敦爆发利益冲突后,王导在国家和家族之间,选择了以家族利益为重,最终导致晋元帝战败。不过当晋元帝战败后,王敦打算废掉晋元帝时,王导又表示坚决反对!始终如一的维护了司马氏的皇族地位。
从王导的政治态度可以看出,他明显就是一个保晋派,而非扶晋派。当司马家族的统治岌岌可危时,王导积极的支持皇权;当皇权与士族的利益不一致时,王导会以家族利益为重。天下可以姓司马,但是司马氏不能搞一言堂。司马必须与王氏各司其职,也就是共治天下。
我认为,这既是王导的政治理念,也是荀彧追求的统治模式。
至于荀彧为什么早年支持曹操,晚年又反对曹操,一辈子不支持刘备。下面我详细的讲一下这三个问题。
首先,荀彧为何早年要支持曹操?这一点很好理解。荀彧在汉廷不得志,恰巧又碰上了董卓乱政于是荀彧弃官跑路。他原本打算投奔冀州韩馥,但韩馥被袁绍挤走,荀彧便阴差阳错的投到了袁绍门下。然而袁绍本身也是汝南大族出身,四世三公,十分牛气。荀彧在袁绍帐下过得很憋屈,难伸大志。因此荀彧投奔了当时还很弱小的曹操。
相比于袁绍,曹操只是小士族出身,家族中最有权有势的是他的养祖父曹腾,一个伺候了四代皇帝的宦官而已。荀彧入曹营,仿佛是博士生到小学当老师,曹操对荀彧必然重用。而荀彧之于曹操肯定也不是平常的下属关系,而是半平行关系。这对于荀氏一族的发展来说,是再好不过的创业平台了。
并且事实也证明,荀氏一族在曹操阵营中的发展,非常的好。荀彧身居高位,由他所提拔的荀攸、郭嘉、程昱、钟繇等人也是深受曹操的信任。这也就是说,荀彧跟着曹操创业,直接把颍川荀氏从汉末的一个普通士族直接拔高到了一等一大士族的地位。
这种至高的地位,曹操能给荀彧。汉献帝能给么?从汉明帝之后的七任皇帝来看,皇帝实际上更信任太监和外戚,对大臣和士族一万个不放心。如果让汉献帝掌权,他肯定是优先重用自己的妻族。士族就得靠边站。所以说,荀彧帮助曹操建立霸业,甚至还不反对曹操成为权相,这都是因为帮助曹操符合他的利益,符合荀家的利益。
家族利益高于皇权利益,荀彧当然要支持曹操了。
再说荀彧后来为什么又要反对曹操。其实这点也很好理解。
荀彧在曹操阵营效力了二十年,曹操虽然把他称为『吾之子房』,但是实际上曹操是把他当做萧何在使用的。萧何是什么人?刘邦的丞相啊!这就相当于,曹操给汉献帝当丞相,荀彧给曹操当丞相。
曹操对荀彧,既要倚重,又不能太倚重。北定北方之前,曹操对荀彧十分重用。但是北方平定之后,曹操就不太想用荀彧了。甚至到了后期,曹操还发布求贤令,要求唯才是举,不拘一格降人才,其实这也是想摆脱他对荀彧的依赖。因为在这之前,曹操手上没人,都是荀彧替他引荐的人才。曹操也想有自己的人,不能把权力让给荀氏一族。
并且还有很关键地位一点,曹操是典型的法家思想,他的政治理想是恢复秦皇汉武式的皇权制度。这与当时士族幻想的,士族与皇帝共治天下的政治立场有矛盾。终曹操之一生,他都在打压豪强。早年这种打压还不明显,或者说曹操还没有打到荀彧头上。但是后来曹操对荀氏下手,还打算篡汉自立,这一下荀彧就不能忍受了。
把皇帝给士族一锅端,然后你曹操当秦皇汉武式的千古一帝,那咱们士族算什么?
最后再说荀彧为什么不投刘备,不投奔所有的刘姓宗室。
早在初平二年(公元191 年),荀彧就投靠曹操了。那时候刘备是哪根葱?到了初平四年(公元193 年),刘备听到孔融点名希望他去徐州帮场子时,他都觉得自己非常有成就感,因为名扬天下的孔融竟然知道世上有我刘备这一号人物啦!
备敛容答曰:“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邪!”即遣精兵三千人随慈。——《三国志·孔融传》试想一下,刘备崛起的如此之晚,并且还是个不知名的小角色。当时的荀彧怎么可能带着一大家子去投靠刘备?说句难听的,当时的荀彧或许根本就没有听说过江湖上还有刘备这号人物的存在。
说句更难听的,就算荀彧听说过有刘备这号人物存在,也绝不会投奔他。因为刘备当时的实力实在太弱了,弱到连太史慈、赵云都不想投他。太史慈不用多说,当年救徐州之时,太史慈与刘备并肩战斗过,但后来就没影了。而赵云早在初平二年(191 年)就认识了刘备,结果直到建安五年(200 年)才正式追随刘备创业。这与他最早与刘备相结识,已经过去了九年时间。(这或许也是赵云在刘备阵营中不受重视的原因,因为他不是刘备最早的创业合伙人)
从这层意义上,不要说荀彧了,当时但凡有点本事的人,肯定都不会跟刘备。哪怕是诸葛亮也不会!后来赵云、诸葛亮等追随刘备时,虽然刘备也很落魄,是个没有地盘的小军阀。但此时的刘备却已是名动天下的大英雄了(抗曹的标志人物)。
所以说,荀彧不可能追随刘备。毕竟荀彧投奔曹操时,刘备还不知道是哪根葱。而等到刘备名满天下时,荀彧已经是曹操阵营中的二号人物了。他没有动力,也没有必要去追随刘备创业。
也许有人会说,刘备再差也是汉室宗亲。荀彧不是号称汉臣么?他为什么不追随刘备这个汉室宗亲?
其实,所谓的汉室宗亲,那就是姓刘的专门用来扯淡的。因为在当时,根本就没人,真把所谓的汉室宗亲当回事。
不要说刘备这种八杆子才能和皇帝打着关系的远房亲戚,就是三杆子两杆子就能与皇帝打着关系的汉室宗亲,如果没有实力和影响力,荀彧这种大士族出身的人,也不可能跟他们去混日子。
比如说幽州刺史刘虞、益州牧刘焉、荆州牧刘表。这些人的江湖地位,与当朝皇帝的亲疏关系,哪一个不比刘备强?如果荀彧真想投靠一个汉室宗亲,也应该优先投靠这些人嘛。也只有等这些人都死绝了,荀彧才有可能可能投靠刘备。
总的来说,荀彧是个政治家,他确实有保汉之心。但目的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单纯,他有他自己的政治追求。而他的政治追求因为与曹操的相冲突,最后两人闹掰。因此,不能把荀彧之死,简单的理解为荀彧为了汉室皇权而殉国身亡。毕竟那是东汉末年,而东汉又是一个皇权极其脆弱的朝代。皇帝不掌权,在东汉是很正常的现象。
至于说荀彧不投刘备,这个很好理解。荀彧是颍川荀氏一族的代表,刘备算哪根葱?荀彧跟了刘备,能保证荀氏一族在刘备阵营也能获得至高的政治地位么?并且刘备也并非当时唯一的汉室宗亲,他建功立业之时,荀彧早就自尽了。
有人说历史上荀彧一心向汉,却不投奔刘备,这是怎么回事?你怎么看?
其实,这件事情远远没有那么简单,并非是刘备想着复兴汉室,荀彧想着一心向汉,就一定可以强行将这两个人杂糅在一块的。
荀彧的背景在三国时代,其实仍旧是上流士族的大家族所把持着权力,包括中央王朝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人事的选拔等方方面面,尤其是在人事的选拔上面,几乎已经被士族大家所垄断。
而荀彧出生在颍川士族大家之中,他的身份绝对是刘备无法与之相比的。
史书所载:“关东出相,关西出将,三秦绕俊异,汝颍多奇士。”地处河南之地的颍川郡历代以来聚集了大量的士族大家,荀彧家族几乎贯穿了整个汉王朝,家族背景之庞大让人难以想象,比之“四世三公”的袁绍有过之而无不及。
荀彧的选择荀彧是在公元192年,从袁绍的阵营中投靠了曹操的。
荀彧一事我们大抵也能够猜的出来,对于荀彧而言,家族背景是他选择投靠对象的第一要义,其次便是一定的军事实力。当时的袁绍已经成为了众多割据诸侯中的一支庞大势力,袁绍幕下更是人才济济,根本不会在意荀彧这个人。
而且同为世家大族,他们之间难免会有少许排斥,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而且查看历史的史料我们可以发现,公元192年的时候发生一件大事:
也就是这一年,曹操收降了三十万的黄巾军,并且编制为青州兵,势力在一瞬间猛增。而后来才有了这一年荀彧奔袭曹操的事情,所有的这一切都表明荀彧一定是一个“择主而事”的世家大族领袖。
刘备的背景刘备的背景很多人应该都知道,对于荀彧而言,他的背景是在是太低等,和荀彧根本不是在一个档次上。没落皇族也好,织席贩履之徒也罢,刘备的出身根本没有和荀彧相匹配的资格。
我们可以看一看公元192年,刘备在干吗?(哎!刘皇叔这形象。。。)
为贼所破,往奔中郎将公孙瓒,瓒表为别部司马,使与青州刺史田楷以拒冀州牧袁绍。数有战功,试守平原令,后领平原相。此时的刘备和袁绍、曹操等比起来,还没有叱咤一方的能力,仅仅是他人帐下的官僚,荀彧去投靠他是万万不可能的事情。
对于荀彧而言,他的选择关乎自己整个家族的切身利益,而且世家大族在上流阶层中往往都有很深厚的人脉和资源,这种资源和人脉仅仅是供上流的士人阶级相互通用和合作的,对于几乎一无所有的刘备而言,他的身份是没有资格进入到上流士人阶级构造的小团体的。
其实,这个事情放在现在也就很好的理解了,任何一个圈子,任何一个阶层所结识的人都是不一样的。荀彧和刘备就像是如今社会中两个阶层中的人,他们两个之间相互合作的可能性可以说是小之又小,甚至根本不可能产生交集。
一言以蔽之:阶级产生距离。
有人说历史上荀彧一心向汉,却不投奔刘备,这是怎么回事?你怎么看?
荀彧一心向汉,可他不是一心向刘备,他为什么要投奔刘备呢?或者说,刘备,就能代表大汉吗?
首先搞清楚一个问题,刘备是什么身份。他自己说他是中山靖王之后,汉景帝玄孙。都不去说这个到底是真是假,要知道,从汉景帝到汉末,已经差了三百年,大汉的皇帝都换了快二十任了。像刘备这样的宗室,几乎是遍地都是,他又算的了什么?更遑论东汉的皇室早就和西汉差得远了,他刘备又能和东汉的皇室扯得上多少关系?
再者说,刘备就能代表大汉吗?恐怕不能。实际上,代表汉朝政府的一直是曹操,而在各地流窜的刘备,只好叫军阀而已。一个军阀,仅仅因为他和皇家三百年前是一家,就说自己代表大汉,这未免也太自嗨了。况且,刘备似乎也没怎么亮明自己是大汉的身份,至少在他占据益州之前没有过。
再者说,荀彧也没有投奔刘备的必要。毕竟,他正是因为忠于汉室,才走到曹操身边,和他一起匡扶汉室。而在这个过程中,曹操逐渐成了篡汉者,这是荀彧估计不到的。而在这个时候,荀令君已经和曹操之间紧紧地捆绑在一起。他不再是几十年前那个草创基业的年轻人,有家有业的,你叫他怎么割舍掉去投奔那个在成都的刘备?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