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港事件之前,美国真的不知道日本会偷袭吗?
先说答案:美国人真的不知道!
一、阴谋论总是吸引大家的眼球大家总是欢乐地把美国人想得那么“聪明”——为了能有个冠冕堂皇参加二战的借口,知道日本人要偷袭珍珠港也不防范,撅起屁股让日本人打。
挨打以后,可以激起全国民愤,反战变成好战。这样,美国就可以毫无顾忌地加入战团,来分二战一杯羹。
实际上,这是个水平有限的阴谋论。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阴谋论,一方面是日本偷袭珍珠港的计划太过疯狂,一般人接受不了,连这次行动的海上指挥官南云忠一都反对;
另一方面是美国太自以为是了,他们其实很早就注意到珍珠港可能遭到袭击、很早就做好了在太平洋收拾日本的准备;
但是,他们阴恻恻地藏在心里、偷摸地锁在柜子里,不让人知道,结果搞得没人注意,也没人往这方面想,结果珍珠港被炸得一塌糊涂。
二、日本人很擅长偷袭日本人打仗是最喜欢偷袭的,并且效果很好。在日本战国时期,那些大名们打来打去,基本都是先偷袭、再大举进攻,一举把对方拿下;到了幕府时代,日本幕府将军在外打仗,也是沿袭偷袭再强攻这一套路。
美国人打开日本国门以后,日本进入了工业化时代,他们闷着头发展了一段时间。取得一定成绩后,先拿朝鲜试试手,没想到轻松拿下,顺带着把大清的驻军给赶跑了;看到清朝军队这么弱鸡,日本人跟着追,这一追就追过鸭绿江,幸福来得有点突然。
随后,大家就知道了,日本人偷袭了一把北洋水师,清朝花了成千上万两银子的心血化为灰烬。实际上,北洋水师真的苦命,他们是被日本陆军和海军联合绞杀的,不是水师无能,而是清朝太可怜。
在周边取得突破以后,日本的野心更大了。北边的俄罗斯成了目标,日本还是把“偷袭”作为起手式,偷袭了旅顺港,引起了日俄战争,大胜,把俄罗斯打得屁滚尿流。这时候世界殖民地格局已经定下来了,日本这么一折腾,引起了美英的注意。
实际上,世界上的战争,基本都是一股新兴力量要求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而引起的。亚洲的战争是这样、欧洲的七年战争也是这样,两次世界大战更是这样。
总之,搞“偷袭”,日本人是有一套的,这是他们的祖传之秘,有经验,态度端正。
三、喜欢赌博的山本五十六山本五十六是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这个人在日本历史上很有影响。他参加过对马海战,作战勇敢,还被炸掉两根手指头。他以前担任过日本驻美国的海军武官,几乎把美国走遍了,所以,他了解美国强大的工业能力和战争潜力。
三本五十六还有个好赌的毛病,并且赌技很高,美国赌城禁止两个日本人进去,他是其中之一。在山本五十六的认知里,战争其实也就是赌博,赌赢了,你就能获得非常大的利益,赌输了,你就会赔本,愿赌服输。
比如对马海战,实际上日本就是在赌,但是他们赌赢了,他们获得了世界强国的地位,被美国和英国拉进四国联盟。那个时期的四国联盟在世界上的地位,比现在的G7地位都高,基本上就是世界的领导的朋友圈,还是个核心的小圈。
对于太平洋,日本有着无限的向往和憧憬,他们在太平洋和美国抢夺势力范围。如果不是美国的强大,日本早就把珍珠港和菲律宾抢过来了。
总体上来说,日本偷袭珍珠港,就是山本五十六的一次赌博。实际上,他赌赢了,最后的输,是日本大局输了,再加上美国有作弊嫌疑。
四、一次演习让山本下定决心偷袭珍珠港的作战样式很早就有,早在1921年,一个叫赫克特·拜沃特的英国人写过《太平洋海上霸权》这本书。但是大家都不以为然,因为这个想法太过于疯狂了。
在书中,他大胆设想日本舰队偷袭珍珠港后,美国的亚洲舰队全军覆没,日本人轻而易举抢到关岛和菲律宾群岛。这本书在美国出版的,美国人当小说看,日本海军军令部却把这本书发给海军高级军官,当作教材使用。
真正让三本五十六下决心偷袭珍珠港的是1940年3月的一次演习,那时他已经是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了,航空兵在海战中的作用正是当时的热门话题,有主张发展航空兵的,有继续抱持巨舰大炮主义的。为了验证作战效果,联合舰队进行大舰与航空兵的对抗演习。
山本五十六带领战列舰编队,小泽治三郎带领航空兵战队。演习中,小泽治三郎指挥的18架舰载鱼雷攻击机、27架俯冲轰炸机和36架陆基攻击机低空掠海飞行,躲过战列舰的防空炮火,扔下的一枚枚鱼雷、一颗颗炸弹,把山本五十六的编队挨个打了一遍,要不是演习用的是假弹,山本五十六早被炸得喂鱼了。
航空兵的大获全胜验证了海战中航空兵的作用,也坚定了山本五十六重用航空兵加偷袭的决心。演习后,山本五十六问自己的参谋长福留繁海军少将:能不能用这种办法去袭击珍珠港?山本的跳跃性文化一下子把福留繁整懵了,不知道如何回答。
山本五十六是个说干就干的人,他责成下属做个偷袭珍珠港的计划,原则就是:以美国为假想敌,开战之初,以日本海军所有力量,对美国太平洋舰队实施决定性一击。
最高目标:全歼美国太平洋舰队;最低目标: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使它最少两年不能在太平洋行动。山本的计划是对日本海军战略的更改,以前日本海军坚持的是“渐减邀击战略”。
计划做好了,做计划的是山本青睐的“鬼参谋”黑岛。在去珍珠港的航线选择上,他选择了气候恶劣、风大浪急,但海运船只稀少、利于保密的要经过西风带的北航线,这样能最大程度隐蔽。
山本将这一作战方案命名为“Z计划”,背水一战的意思。“Z”字旗也是对马海战,东乡平八郎升起的旗帜。在海军旗语中,“Z”表示“开火、进攻”的意思。
这样大胆的计划,当然很多人反对,反对的理由很充足,比如指挥这次行动的南云忠一就反对,他的理由是:一个庞大的偷袭部队,要在海上航行5000多公里,能够保证不被发现吗?一旦被敌人发现,这支部队就成了鱼口之食。
日本的军令部也反对这一计划:太大胆了,几乎没有实现的可能性。一是不好操作;二是航空兵到底能不能达到战果还是两说;三是隐蔽性几乎为零。
山本五十六对海军内部反对者说:只要我还担任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一天,这一仗就非打不可。如果南云将军对此持有异议,那么请由我亲自带领航母舰队出征珍珠港!山本五十六对上层的反对者说:如果军令部不能同意此作战计划,我将不惜辞去联合舰队司令长官的职务。
还有什么好说的,计划批准,等待执行时机。
五、美国人的心思要是说美国人不重视日本的威胁,那就冤枉美国了,他们很早就有针对日本威胁的计划。比如在1871年,日本与夏威夷签订《日夏友好条约》,美国立刻在1873年,时任国务卿菲什代表美国表明态度:美国不同意任何国家兼并夏威夷。这就是在提醒日本人。
甲午战争以后,美国人发现日本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于是美国对日本的态度也变得强硬起来,对太平洋的控制也变得更严;1898年,美国把菲律宾控制起来,然后派出大白舰队到日本耀武扬威,这是给日本的第二个提醒。
美国也不是只在提醒,他们在军事上也做了实实在在的应对计划,叫“橙色计划”,当然,美国那时候就有了夺取世界霸权的决心,做了不少计划,比如:红色计划对付英国、黑色计划对付德国、绿色计划对付墨西哥等。这个“橙色计划”就是确定以珍珠港为基地,确立美国海军在太平洋的优势地位。
1901年9 月5日,美国总统麦金莱遇刺身亡,西奥多·罗斯福接任,他是二战时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叔叔。西奥多·罗斯福非常注意日本海上力量的增长,他把日本看作是美国的头号敌国,“大白舰队”就是他为了显示美国的大西洋舰队可以到太平洋战斗,吓唬日本的。
1940年11月22日,时任美国海军作战部部长的斯塔克海军上将就指出:夏威夷水域最有可能成为偷袭目标,但没有引起美军高层注意,因为美军觉得这是想当然,日本这么可能有这么大胆子、这么可能有这么大能力,敢袭击珍珠港、能袭击珍珠港。
1941年2月,美国海军情报部通过各种情报分析,得出结论:根据所掌握的日本海、陆两军的部署情况,日军对珍珠港采取行动似乎并不迫在眉睫,在可预见的将来,亦未可能有此计划。由此可见,美国人在战略上重视日本,战术上小瞧日本。
六、美国的几次提前知道的机会都浪费了在战术上,美国人本来可以提前知道的,但被日本制造的假象给欺骗了。首先,在外交上,日本一直在和美国磨磨蹭蹭,好像不愿意开战似的,在开战前夕,日本驻美大使野村吉三郎还在与美国和谈,大谈和平的重要性,麻痹美国,实际日本的舰队都开向珍珠港了。
为了使美国相信不会打仗,日本开往夏威夷岛的“龙田丸”号邮轮在战争开始前还在正常运行,这哪里像要打仗的样子,知道珍珠港偷袭发生时,就是日本人偷袭珍珠港之前,对美国的一种重要伪装工具。“龙田丸”号邮轮才从海上调头返回日本横滨。
1941年12月5号至12月7日(珍珠港事件发生在12月7日),日本军方还将3000名江田岛海军军官的学员,伪装成海军官兵,让他们到东京闹市区游玩,报纸大肆报道:帝国海军勇士到东京银座。一脸懵逼的美国、英国也跟着报道:多名日本海军,突然出现在东京街头。这就是说,日本海军还在日本,珍珠港不会有危险。
七、美国人看不起日本人,日本人把美国人当傻子玩实事求是讲,当时美国人是看不起日本人的,他们甚至有点种族歧视,这东西到现在还有,骨子里就带着。日本人这波骚操作,简直就是把美国人当傻子玩耍,而美国人也就这么傻呵呵地信了,没办法,就是这个挨炸的命。
1941年12月7日凌晨,日本海军把珍珠港炸了个稀巴烂。美国人气得······
直到现在,还有人说:这是美国的苦肉计,好给参战找借口。
我怀疑这就是美国人为了掩饰自己的愚蠢,放出的风声;
因为这压根就不是什么苦肉计,如果是计,未免太狠了,这是在:割肉!!
珍珠港事件之前,美国真的不知道日本会偷袭吗?
珍珠港事件是二战中非常著名的偷袭事件,直接导致美国参战的主要原因,也是日本帝国主义战争的顶点,至此开始走向下坡路!
美国在此次事件中损失惨重!被击沉和受重创的战列舰八艘,轻巡洋舰六艘,驱逐舰十一艘,损失各式飞机180余架,伤亡三千四百余人!
随着近些年的研究发现,越来越多的人怀疑珍珠港事件是美国政府自导自演的一出苦肉计,美国政府早就知道日本要偷袭珍珠港,却故意承受这次沉重的打击是作何目的!?
疑点一,在偷袭发动前,美军已经破获破译珍珠港上空的电波,但政府首脑却扣留了相关情报!
疑点二,袭击前美军突然向珍珠港增派大量的医药物资和医护人员,并在袭击前一天通知取消第二天的休假,进行战备值班,袭击当天是星期天!美军明显未卜先知!
疑点三,也是最引人猜测的疑点,在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时候,太平洋舰队的主力三艘航空母舰和十一艘巡洋舰,十一艘驱逐舰组成一个舰队离开珍珠港执行任务!完美逃过了日本人的疯狂袭击!
疑点四,罗斯福总统1941年12月6日将美国海军部长诺克斯,海军作战部长斯塔克(这货难道是钢铁侠他爹),陆军部长史仃生和商务部长霍普金斯少见的召集到白宫,只是一起简单的消磨时光!!?
而12月7日珍珠港事件发生后,12月8日罗斯福发表总统演说宣布美国参战,获得热烈掌声!!参议院82票比0票,众议院388票比1票通过宣战决议!
众所周知罗斯福总统迫切的参战心情!国内人民坚决拒绝加入战争,苦于没有完美的参战借口!
首先美国断掉了给日本的能源供给,这无疑是扼住日本人的咽喉,日本国土狭小,国内石油资源严重匮乏,完全依赖进口,日本庞大的太平洋战线需要海量的石油储备供给它的战争机器运作,美国此举无疑是逼日本人向自己动手!
美国一旦停止石油输出,日本自己的储备根本坚持不了多久,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先发制人,背水一战给美国人一致命杀招,然后全力夺取越南战场的胜利,越南有丰富的石油储备,这样就能制霸太平洋而不受美国人摆布!
罗斯福不惜以珍珠港为代价唤醒民众的觉醒和敌忾,粉碎保守思想和孤立主义思想,提早加入战争,以博取有利的国际形势!
珍珠港事件的爆发完美激发了美国民众的爱国热情和参战决心,罗斯福作为政治家达到了自己的目的统一了全美人民的参战战线,美国全线投入反法西斯战争,并且奠定了日后美国经济强国军事强国的历史地位!
珍珠港事件之前,美国真的不知道日本会偷袭吗?
真相还挺不好说,毕竟这方面的原始材料是严格保密的,再加上后人有板有眼的不断演绎,现在流行一种说法: 罗斯福和他的高级幕僚们为了参与战争,上演了一出苦肉计,而且事前早就把3艘主力航空母舰掉出了珍珠港,太平洋舰队并没有损失它的核心战斗力量,反倒可以打消民国的厌战情绪,废除中立法案,名正言顺的参战。这个解释貌似站得住脚,但是细分析,好像还不是那么简单。的确,在被偷袭之前,苏联和咱们中国的情报机构都破译了日军近期准备在太平洋上搞事情的电文,同时,美国也收到了来自全球各地的情报与警告。但是,具体时间,详细地点和方式还有待考证,比如,对于日本具体进攻的地点,没搞很清楚,而且还错误判断为泰国或菲律宾;另外,除了空袭的可能外,当时美国最担心的是日本潜艇的偷袭,在这方面曾设下重防。
第一、以当时的日美关系来看,美日开战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日军对美的宣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美国再次修改了《中立法案》,开始对日制裁,实施严格禁运,切断了输往日本的石油管道,资源小国日本又陷入到“持久战”之中,必然要通过战争的形式获取支持战争继续的资源。
(例如,1938—39年,日本90%的废铁废钢、91%的铜和66%的石油都是从美国购买的,从1940年开始,不但不让买了,还限制日本从别的地方搞资源,分分钟困死日本的节奏)。
加之,日军进攻东南亚 ,与美国发生了严重的利益冲突 ,日本已经无路可退,只能一条路走到黑,日美关系已经降至冰点,战争几乎就是一触即发。第二、美国本土经济虽然刚从大萧条中缓了口气,但是又面临着生产过剩的新危机,如果光生产,没有消耗,注定是不可持续的。比如,希特勒复兴德国重要措施就是发展军工产业,结果欧洲爆发了二战。一旦美参战,美国国内的生产过剩全的资源会转移到军需工业,钢铁,纺织,机械等等一系列工业全被带动起来了,解决了美国本土的经济危机,还顺便转移了国内矛盾,团结美利坚人民共同对外。
第三、在第一、二条的情形下,虽然大家都意识到,美日恐怕必有一战,但是美国要不要战,可不是总统一个人拍大腿决定的。美国总统要对国会负责,国会同意干啥才能干啥,惹毛了国会还有被弹劾的危险,虽然名以上是三军总司令,但不直接指挥军队。
跟如今充当“世界警察”,到处搞事情的美国不同的是,自美利坚建国以来,到二十世纪初,“不管他人门前雪,只管自己瓦上霜”的孤立主义就始终是美国最主流的思想角色。因此,1941年的欧洲、北非、亚洲都在与法西斯艰难的抗争,但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却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任何有关参战的演讲或者评论都遭到孤立主义者的强烈批评,受到选民的强烈抵制。以至于罗斯福在1940年的总统竞选时就不得不再三向选民保证,绝不会将美国青年送上战场。
然而,珍珠港事变爆发次日,罗斯福在国会要求对日宣战时,参议院是82票对0票,众议院以388票对1票通过了罗斯福的请求,顺利对日宣战。国内民众也是几乎一边倒地支持对日开战,孤立主义几乎是在一夜之间灰飞烟灭。而且,日本作为轴心国成员,美日开战就意味着美德也进入了战争状态,这为美国出兵欧洲,干涉欧洲政局,成为战后世界霸主埋下了伏笔。
因此后来不少人认为,当时美国政府的高层希望早日参战,并通过对日宣战介入欧洲政局,但国内孤立主义的阻力太大,所以就是在知道日本要偷袭珍珠港后,故意不做防备,用“苦肉计”来粉碎孤立主义的反对。而这种观点的最有力的证据就是,在珍珠港遭到偷袭的当天,美国航空母舰没有一艘在港内,是故意出去躲避日军偷袭的。第四、如果真的在演”苦肉计”的话,是不是成本和风险过高了?
美国要参战,只等着日本放第一枪,不管是死几个,成百还是上千,本质都是一样的。
比如,40年前的美西战争,在美国特工的运作下,仅仅被西班牙击沉了一条战列舰,整个美国就翻了天,人人冲着西班牙喊打。
珍珠港事件是一场海上、水下、空中闪电式的立体袭击战,仅仅两小时,美军总共有2403人死亡,255人失踪,1178人受伤,直到今天都是美军日伤亡最高记录。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珍珠港,除了太平洋舰队的军舰和飞机外,还有比军舰和飞机更重要的海军油库和海军造船厂。因为即使在珍珠港的军舰和飞机全部损失,只要海军油库和海军造船厂还在,美国海军就能迅速恢复。但如果海军油库被毁,即使是军舰全部完好,也只能停在港内趴窝,无法出海。
而海军造船厂(下图)的重要性就更大了,如果这个造船厂被毁,那么战争中美国海军在太平洋上的受伤军舰就不得不全部回到本土造船厂修理。所以,考虑到以上两个如此重要的设施被毁的严重后果,美国要搞苦肉计的话,未免成本和风险太高了。第五、如果罗斯福真的这么做了,在严密的规划和执行也一定会留下大量线索,并且美国的媒体又特别喜欢找茬,与当权者唱反调。一旦暴露,不但总统个人的声誉、政治生涯被彻底断送;甚至他背后共和党的前途都会被毁之殆尽,再也上不得台面,支持共和党的“金主”也会付出血的代价。没有任何一个政治家,政治集团会选择下这种"赌注“。
最后举个例子,与珍珠港事件相似的是,二战中的考文垂事件。一种说法是,英国为了掩盖自己已经破译了德国恩尼格玛秘密,丘吉尔“丢卒保车”,决定牺牲了工业重镇考文垂,以换取后续战争的胜利,结果使考文垂遭到了毁灭性的空袭。之后的半个多世纪,英国官方各种举证,来给当时的英国政府洗白,甚至在所有当事人都已经去世之后英国政府都拒绝公布相关档案。反观美国,以美国人民锱铢必较的性格,竟然对珍珠港事件没有掀起太大的质疑波澜,只给一些他国吃瓜群众茶余饭后的话题。
珍珠港事件之前,美国真的不知道日本会偷袭吗?
关于这个问题,历史学家们有不同的看法。有历史学家认为,美国政府高层早知道日本要袭击珍珠港的计划,但是为了让美国国会同意参战,还是让日本军队袭击珍珠港,从而引起美国上下“同仇敌忾”、加入战争。
笔者一直不赞同“珍珠港事件”的阴谋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珍珠港事件”的爆发也不是突然的,而是很长时间的“酝酿”,是日本和美国矛盾激化后的恶果。美国和日本都知道此战不可避免。只是美国人没算到日本人第一枪会选择珍珠港。
(日本人南下和英美国家作战,是必然的选择)
一、太平洋战争前复杂的局势1937年7月7日,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美国、英国和苏联等西方国家,不同程度上支持中国的抗战。日本和这些国家的矛盾开始激化。
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随后,德国、日本、意大利三个国家的关系进一步“靠拢”。日本和英美国家的关系更加恶化。
1940年,德国侵占西欧,法国、荷兰等国投降。日本军方高层不失时机,进入法国的殖民地越南北部,同时,对荷兰殖民地印度尼西亚也“垂涎三尺”。美国和英国对此强烈反对!美国更是禁止对日本的钢铁和石油等战略物资的出口。日本人发现,事态严重了!因为没了美国英国等国的战略物资,日本的战争进行不下去。美英这是掐日本的脖子!
日本军方内部,一时间“打英美”的呼声很高。此时的日本政府已经被军人“绑架”,和英美妥协的人被激进军人视为“眼中钉”。
日本军方接下来的动作进一步和英美的矛盾激化,直至破裂。
1、于是日本和德国、意大利正式“结盟”。1940年9月27日,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三国外交代表在柏林签署《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三国公约),成立以柏林-罗马-东京轴心为核心的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受到美国和英国等国的强烈抗议。
2、日本军队内部“南进”的呼声高涨。既然美国和英国要断绝日本的战略物资来源,那日本就自己夺取战略资源——东南亚的美国和英国等国的殖民地,以此来确定“自给自足”的战略体制。
(日本派去和美国谈判的两个“三郎”——来栖三郎、野村吉三郎,这二人的“表演”纯粹是为了让日本军方释放烟雾弹,整军作战)
二、美国和英国的对日战备,日本开始和美国谈判(一)美国和英国的强硬态度
1940年10月23日,美国宣布加强菲律宾海防。同年11月13日,英国在新加坡设立远东军司令部。在此期间,两国加强了对蒋介石的国民政府的援助。
1940年12月29日,罗斯福发表炉边谈话,谴责日德意三国同盟,并宣布美国将成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
(二)日本和美国谈判
局势越来越恶化,日本政府和军方对于是否开战,也意见不一。虽然吼着开战的人多,但是毕竟美英是军事强国,日本高层也不敢贸然开打。为了打开僵局,日本人被迫开始与美国谈判。
从1941年2月开始,到偷袭珍珠港之前,日本政府开始了与美国政府的漫长的谈判。
整个谈判中,日方的观点:美国应该承认日本对中国大陆和法国殖民地等地区的占领,并且放开对日本的“禁运”。而美方的观点:美国不承认日本对上述地区的占领,谈判接着进行和解除“禁运”的前提,是日本撤兵。
谈判根本无进展。日本军方无法答应美国的条件,反而日本军方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要和英美大干一场了。1941年7、8月,日本军队占领整个法属殖民地越南,英国和美国对此反应强烈。
1941年7月26日,美国在菲律宾设立远东军司令部。25日到27日,美国、英国、荷兰宣布冻结日本在该国的资产。
8月1日,美国宣布对日本全面实行石油禁运。日本军方高层哗然:日本的石油库存仅供两年之用,两年后日本舰队就成摆设了!
(三)心照不宣,美日双方的整军备战
1941年11月5日,日本召开御前会议,决定对美英开战。日本军方高层决定12月7日(美国时间12月8日)偷袭珍珠港,一举打掉美国太平洋舰队。偷袭珍珠港的同时,海陆军南下,夺取英美荷兰的东南亚殖民地。
1941年11月25日,罗斯福召集陆海军首脑说:“我们也许在下周一就会受到攻击,…但要设法在不遭受太大危险的情况下,使他们处在放第一枪的地位。”26日,美国提出最后方案(即“赫尔备忘录”),并于次日向太平洋舰队、亚洲舰队司令官下达“战争警告”,指出日本最近数日可能发动水陆两栖作战,进攻的地点判定为菲、泰、婆罗洲等,但未估计到日本会远途偷袭夏威夷。其时,日本偷袭珍珠港的舰队已经隐蔽出发。
到此时,战争不可避免。美国和日本都没天真地认为,靠谈判能避免战争。
(珍珠港事件,让美国加入了二战。美国高层确实没想到日本人会千里迢迢袭击珍)
三、美国人没算到日本人会千里奔袭珍珠港从上看出,日本和美国在漫长的谈判中,双方对于战争爆发是心知肚明的。这不奇怪,日本和美国历史上都有过对外扩张的经历,双方都知道“武力”是“谈判”的后盾,谈不下去只能开打。
美国人也知道,历史上日本人有“偷袭”的习惯,例如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偷袭清军的运兵船,日俄战争,日本偷袭俄罗斯的旅顺基地。因此,美国人是防着日本人的。但是千算万算,美国人没想到日本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的作战计划这么“清新脱俗”——直接千里奔袭珍珠港,在美国人最意想不到的地方出击!
因此,美日战争开场的画面是这样的:
1、美国加强菲律宾等地的防务,同时也下大了战备命令,但是日本人的“第一枪”没选这里。更要命的是,美国驻菲律宾的部队战斗力太低下,日本人的零式战斗机又太凶猛(超长的作战距离让美英军队目瞪口呆),菲律宾这些“前沿阵地”根本守不住。同理,英国人的东南亚部队更是不堪一击。
2、珍珠港算是美国的后方,此地的防备相对来说确实要差很多,因为美国高层根本没想到日本人会偷袭这么远的地方!此外,美国对于日本舰队的监控也是很严密的。但是茫茫太平洋,要想监控谈何容易,没想到美国人还是被日本人钻了空子。
(美国人算准了日本人会和美国开战,但是没想到日本会偷袭珍珠港,也没算到日本南下的部队战斗力强大,零式战斗机更是让日本人夺取了制空权)
总之,珍珠港事件之前,美国知道日本会偷袭——根据日本人的“优良传统”,不宣而战。唯一的问题是,美国人不知道日本人这次偷袭的地方是千里之外、让人意想不到的珍珠港,更没想到,日本人南下的作战军队和飞机是这么厉害,菲律宾和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这些地方丢失的速度这么快。
珍珠港事件之前,美国真的不知道日本会偷袭吗?
美国在珍珠港事件之前,早就破译了日本外交密码,对日本即将进行的挺而走险是心知肚明的。
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说,美国在1942年初宣布禁运日本以石油,钢铁为主的各项战略物资,又在日美谈判中明确要求日本无条件从中国和越南撤军,这实际上是在逼着日本开战。
当时正值纳粹入侵苏联之际,虽然美国国内孤立主义声调己大大退潮,罗斯福总统也如愿以偿地促使国会通过了为中英苏三国量身定制的租借法案,但这位坐在轮椅上的总统心里很明白,美国应当尽早参战,只有这样才能尽快开动美国强大的战争机器,极大地刺激和带动国内经济,还可在战后取代英法成为主导世界的超级强国,并最大程度地将苏联的势力挡在西欧的大门之外。
然而如何说服国会宣战呢?任何一个国家长远的战略利益跟民众的现实利益往往是冲突的,当初罗斯福的竞选纲领就是保证美国永久的和平,而且当时希特勒严令邓尼茨的U艇在大西洋上不得向悬挂星条旗的船只开火,在其它方面也小心翼翼地避免触怒美国。必须尽快地找到一个开战理由,否则一旦战争局势明朗化,美囯就将处于被动地位,甚至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
突破点就是日本!必须逼着在中国战场上骑虎难下的日本开第一枪,美国就有足够的理由向整个轴心国集团开战了。
随着欧洲战场上法国的投降,日军趁机开进了法属越南,企图切断中国南翼的国际通道,本来在亚洲对日本采取绥靖政策的美国意识到日本要开始独霸亚洲了,这正是一个极好的开战契机,于是在双边谈判中态度日趋强硬,并对日实施了禁运以石油及钢铁制品为主的各项战略物资的经济制裁,这对资源贫乏的日本来几乎就是斧底抽薪式的灭顶之灾,这样一来不要说征服中国,就是维持对沦陷区的占领都变得极其困难,更何况日本的国民经济也早己被中日战争耗得捉襟见肘了。
于是极具赌徒性格的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向大本营提出了南进掠夺的战略构想,在诺门坎战役中闹了个灰头土脸的日本军部最终不得不同意了这个方案,否则整个国家就会像搁浅的鲸鱼那样被自己的体重所压死!
早在二十年代初,就有一本美国小说虚构了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场景,美国海军部门不可能对此不引起高度的重视,更何况在1941年12月7日战斗打响前,中国的军统和英国的情报部门多次提醒过白宫,要多注意珍珠港,丘吉尔甚至为此专门和罗斯福沟通过,而美国人自己也知道日美关系己经严重恶化,不可能对此完全无动于衷,要知道41年6月份德军入侵苏联前,斯大林也收到了多份这方面的情报,却未及时作出应有的布署,最终吃了大亏,一向精明的美国人绝不可能再犯如此低级的错误。
当时美国的战略情报局在敏感地带有相当多的情报人员,其中不乏当地人。数百艘大型舰艇的调动绝不可能做到人不知鬼不觉,更何况珍珠港距日本本土有三千五百海里之遥,联合舰队需要在航道上行进至少十几天的时间,而且这条航道上商船和渔船络绎不绝,大部分船只上都有大功率电台,空中也有民航机和远程侦察机,难道这段时间里美国军方和政府的人都在休假吗?
事实上连曰本天皇都多次询问海相和联合舰队司令官,在如此漫长的航程中如何避免被发现?山本五十六的回答是依靠天照大神的保佑,我估计裕仁那段时间内可能都睡不好觉……。
尽管12月7日那天是星期天,珍珠港作为美国在太平洋上最重要的军港,在周边一定范围内也一定会有巡逻机舰,水下还会有潜艇巡戈,而且越接近港区,遇见游艇和渔船的概率就越大,附近的居民和渔民也一定接受过反间谍教育,南云中将的先遣舰队何以如此顺利地进入攻击阵位?
还有,事变前一天美军向珍珠港派遣大量的医药物资及医护人员,并取消了休假。还将一部分战斗机疏散到偏远机场,而主机场上整齐地布满了飞机,像是在等待着什么,另外偷袭前一天,港内军舰就击沉过一艘曰军微型潜艇,后来雷达站也报告过发现大批机群,却均未引起高层重视,而且曰后也未闻有相关人员受到军法制裁,难道这一切都是有人安排好的?
山本五十六的联合舰队刚一起锚,就落入了美国人的战略陷阱!
珍珠港事件之前,美国真的不知道日本会偷袭吗?
一方面是不知道,还有一方面是不相信。
哪怕是稍微知道一点消息,美国人也不会让珍珠港的各个机场都处于松懈状态,那些机场一个电话就可以提高戒备等级。只要保持足够的巡逻机,至少可以提前发现空袭机群,不至于让日本人炸得那么惨。当然这种提前是有时间要求的,至少要提前12-24小时才来得及。因为部队采取各种疏散措施是需要时间的。光是提前个把小时是没多大作用的,顶多能让指挥部有个心理准备。而珍珠港连这条也没捞上。
不相信是更深层的原因。毕竟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过航空母舰长途奔袭这么远的先例。珍珠港之前一年英军偷袭塔兰托的距离毕竟比起横滨到珍珠港的距离短多了,海上补给是制约长途奔袭的关键因素,而北太平洋的风浪又很大,对补给很不利。从技术上讲,日本海军不解决这个问题也确实没有偷袭的条件。但是日军在1941年破解了海上补给的难题,而在严格保密下美国人无从得知。
除此之外,美国人对于日本明治维新以来对外扩张时赌徒心态的畸形发育也并不重视,还以为日本决策层是能有点自我约束的头脑。殊不知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纵容下,日本在“九一八”、“七七”事变中屡屡得手以后狂犬病毒已经控制整个神经中枢了。利诱之下的贪婪已经让日本丧失对美日之间实力差距的基本认知能力了。既然日本已经决定铤而走险向美国开战了,那么在哪里下手就只受日军能力的制约了。
所以,美国主要是受自己的蒙蔽,高估了日本决策层的理性程度与自身的威慑能力,低估了日军的能力和赌徒心态,才招致了珍珠港惨祸。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