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军在苏联的寒冬中冻死几万人,他们为什么不燃烧树木取暖?
二战时,德国攻打苏联的兵力共有190个师,约550万人。这些兵力基本都扔在了苏联,光是斯大林格勒一战就战死70万;不过苏联二战损失更为惨重,有超过2700万人伤亡,其中苏联红军死亡人数为865.6万人左右。俄罗斯就是个大坑,欧洲攻打俄罗斯大多以失败收场,1812年5月,拿破仑率领六十万大军攻打俄罗斯,结果年底(1812年12月)回来时,只有不到3万人,天气寒冷可能是拿破仑失败的原因。二战后分析德国在苏联失败的原因时,天气是其中之一,但不是因为天气太冷,而是因为天气冷得不厉害、不持久。
另外,对苦逼的德军来说,即使天气太冷,即使柴火成堆,烧树木取暖也是不可能的事。
一、天气冷造成的非战斗减员不多,对胜负影响不大,不是失败的原因几万人看起来不少,但与550万的比起来,不算多。军队在平时也有损失兵员的,在演习时也有一定比例的非战斗减员,更何况战争期间。天气冷,对双方都一样,不能说苏联人抗冻,德国人不抗冻。德军攻打苏联是从1941年6月22日开始的,希特勒的想法是快速打垮苏联。为了保证战争最终胜利,德军先占领了苏联大粮仓乌克兰和大油田巴库,以保证战争潜力。面对德军的突然袭击,准备不充分的苏军一路溃败。1941年的冬天也很冷,德国军队没有受到冬天的影响。
第二年,缓过劲来到苏联红军站稳了脚跟,在1942年6月的斯大林格勒会战中,顶住了德军的疯狂进攻,并在会战后期占领了主动,战争形势从此改变,德军再也不能从容地选择战役方向,部队的机动也不能按照有利于自己的方式进行。1942年的冬天又来了,虽然没有前一年的主动,德军还是安然过了一个寒冷的冬天。1943年8月的库尔斯克会战,德军再也没有战争初期那股势头,他们只能采取守势,苏联红军进入反攻阶段。从这一年的冬天开始,德军进入了梦魇般的困局。
困难之一是补给不能到位。由于战线太过漫长,苏联红军采取了坚壁清野的措施,德军既不能及时得到补给,也不能就地抢夺粮食等物资,整个冬天过得苦不堪言。库尔斯克会战后,苏联就进入了阴雨绵绵的秋冬季节,气温低了许多,德军过冬的衣物也补充不上,士兵们的痛苦可想而知。因为要不断地机动、打仗,前一年御寒的衣物早就扔了,哪知道今年补充不上。虽然有困扰,但不是大问题,不会如想象的那样冻死饿死一片。
真正困难的是部队机动。二战时,打仗已经是机械化部队的对垒,机动能力就是胜利的保证。德军的闪电战就是快速机动能力的体现。但德军在补给困难、丢失战场主动权的情况下,部队机动也变得难上加难。他们的机械化大军在秋天泥泞不堪的路上举步维艰;在冬天,坦克汽车都被冻住不能快速开拔;春天化冻,机械化运输工具的行进速度比不上牛车马车。德军就这样陷入了不能自拔的泥潭。为什么以前不会这样呢?以前他们有战争主动权,怎么机动、往哪里机动、什么时候机动,自己说了算,现在没有主动权,只能跟在苏军后面跑。这是掌握主动与不掌握主动的区别。
二、不能燃烧树木取暖至于砍伐树木烧火取暖,这在战时是不能做的。军队的驻扎、机动在战争期间都是很隐蔽的,这一烧火,正好是敌人炮兵瞄准的最好示意;更是空军轰炸机投弹最好的引导。所以,树林再多,柴火再丰富,也不可能出现大面积生火取暖的事情,这很危险,近乎找死。部队行动恨不得像空气一样悄悄流过,断不会大喇喇地点火,这应该是常识。
再说了,几十万的军队,在野外生火取暖有什么用?如果有遮风避雨的房子,许多人在里面,也就没有冻死之说;在野外,一个火堆能管多大面积、暖和多少人?温度保持多久?部队还要不要机动作战?这些都决定了不会砍树烧火。
所以,烧火取暖在家里可行,在平时可行,但对于在外打仗的部队就不可行。抗美援朝时,我们的志愿军也深受寒冷天气的危害,许多英勇的官兵冻成了冰雕。但是他们也没有砍树烧火,正是因为这样会暴露自己,不可行;作用也不是很大。
三、德国打苏联和拿破仑打俄罗斯不同,拿破仑可能真的因为天气拿破仑真的因为天气原因而在俄罗斯铩羽而归,损失惨重。虽然战争开始,法国做了准备,但他们的准备是不足的,他们也有因地为粮的想法,他们还有在冬季来临之前结束战斗的想法。进入俄国后,俄国人虽然撤退,但也是边撤边烧,留给拿破仑的就是一片焦土,拿破仑的后勤因为部队太过深入也跟不上。即使这样,拿破仑还是攻进了莫斯科,但看到的还是空荡荡的焦土,啥也没有。
冬天来了,没有吃、没有穿,加上军队内部疾病横行,战争前景不明,拿破仑的军队人心浮动,军心动摇。接下来的战斗变得愈加困难,攻守之势改变。塔鲁丁诺战斗和小雅罗斯拉韦茨战役是俄军主力反攻的开始,法军损失不小,俄军开始全力反攻;法军一路撤退,冻、饿交加,死伤无数,12月6日回到巴黎,出发时的60万大军,剩下不到3万。
德国军队的失败和法国不同,他们从1941年开始,打了好几年。最后的失败是因为大形势,也因为这陷入烂泥潭的战没法打。天气冷是严酷的条件,但不是失败的原因。
德军在苏联的寒冬中冻死几万人,他们为什么不燃烧树木取暖?
要树没树,要房子没房子,要衣服没衣服。零下30~40度的天气,就算人是铁打的,也完全扛不下来。
错误的战略部署,延误了战机。德国在攻打莫斯科之前,先是向南进攻的基辅地区。德国集结500多万的兵力,准备兵分三路进攻苏联。北方集团军对准圣彼得堡,南方集团军对准乌克兰,中路军团对准莫斯科。
本来在北路和中路的集团,一直是势如破竹,取得了很不错的结果。但是由于苏军在南方布置的军力比较多,一时间南路集团军有些吃力。
曾经有士官建议在雨季没有来临之前,先行攻打莫斯科,毕竟这里才是重中之重。虽然乌克兰地区是资源重地,但是只要莫斯科败了,乌克兰也撑不了多久。
可惜这个建议并没有采纳,一场规模极其宏大的围歼战就此展开,西南方面军将近60万人被捕。不过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莫斯科附近集结了110万的兵力,苏联也进入了雨季当中,眼看冬季就要来临。
其实这也不能怪当时的德国高层,毕竟战争打到那样的程度,德国内部的资源也消耗的差不多了。而乌克兰作为资源重地,抢夺下来会占据很大的主动权。就算绕过不去攻打,囤积在这里的70万苏军,也不可能让德军完全放松。
而德军一支引以为傲的闪电战,在苏联地区却失去了作用。长时间没能攻打下来乌克兰地区,也把战事拖得越来越远长。再加上苏联地广物博,在战略纵深上面,德军也是欠考虑。
苏联战略恰当,逼迫德军败退。在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闪电战,它是由德国著名将军古德里安创建的一种作战方式。充分的利用了飞机、坦克高机动性,高破坏性的特点,对敌方重点地区特殊照顾。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破坏敌方阵营的目的。
之前在欧洲地区一直是屡试不爽,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还不是因为欧洲这些地区基本上都是小国。甚至一个小时,飞机就能穿越整个国家。然而整个欧洲面积加起来,可能都没有苏联的大。
因此闪电战到了这里,自然而然的失去了效果。再加上苏联的反抗,战争也被越拖越长。无独有偶,希特勒也曾经夸下三个月攻下苏联的海口,因此就没带这么多冬季装备。
可惜熬过了漫长的雨季,等到苏联极度寒冷的冬季到来的时候,战况也没有出现明显的好转。然而这些士兵带的最厚的衣服,也只不过是秋装。莫斯科零下30多度的天气,让这些士兵完全傻了眼。 其实苏联早就做了最坏的打算,把所有的兵力全部蜷缩在莫斯科附近,准备和德军来一个破釜沉舟。最重要的策略之一就是——坚壁清野,把莫斯科周围能毁的都毁了。
当时在莫斯科周围的所有树木、房屋,全都被烧光砍光。当时打出的口号是:不留下一口水,不留下任何牲口。能搬得动的全部被搬到了莫斯科城内,如果有不愿意的,直接用军队采取强硬措施。
所以等到德军赶来的时候,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就算是想抢东西都找不到地方去抢。至于所说的为什么不烧树木,因为完全被砍光了,能烧的都没有了。
就算是这些树木都留着,对于上百万大军来说是杯水车薪。就算是烧火取暖,总不能一直烧吧?有人说为什么希特勒没有补救?不是没有救,只不过实在是杯水车薪。
后方在得知情况之后,曾经加急赶制出了170万套的棉衣。但是要运到莫斯科,又是一个大问题。因为莫斯科领土这么大,从德国运到莫斯科已经很费劲了,再去定点投放,下面白茫茫一片,也不知道去哪里找。 就算是投放下来了,让德军去找估计还没有走出去莫斯科范围,也就冻死在了外面。德军的失败来看,完全是天时地利人和一个都不占据。
德军在苏联的寒冬中冻死几万人,他们为什么不燃烧树木取暖?
休息整备的时候当然可以烧木头取暖了,但总不能打仗的时候也烧木头吧!再说了,刚砍下来的木头烧不着,因为里面水分太多了
开门见山,先解释下德军为啥不烧木头取暖。
至于德军为啥不烧木头,有人解释说苏联人为了阻止德军入侵,采取兼并清野的措施,将莫斯科周围的树林都砍光了,所以德军没有木头烧 。
这个解释真的很扯,即便是到今天为止,世界上的树木总数还是比人多,而且是多很多,两者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对于世界上树木的数量,目前有很多估计,但最少的推算全球也得有4万亿棵数,而莫斯科周围就是大森林,苏军砍得过来吗?(莫斯科郊外有大量的森林)
再说了,就算苏军把树砍光了,这么多树总得运走吧,要是放在原地不等于替德国人砍树嘛!而运这些木头又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苏军忙活的过来吗?
如今大多数中国人都用上了天然气做饭,对于砍柴烧火都不太熟悉了。其实刚刚砍下来的木头是烧不着的,因为木材里面有大量水分,需要放置一段时间才可以用作燃料。砍木头本身就是一件很费劲儿的事情,砍完了还得处理后才能用,德军难道不打仗了?
德意志是一个非常严谨的民族,做事之前都要经过详细准备的,德国人是绝对不打无准备之仗的。德国在进攻苏联的时候是做了大量的后勤准备的,尤其是针对苏联的冬天,德国更是做了充足的准备。(在莫斯科郊外的德军,看起来德军的御寒装备还是不错的,大衣手套都有,而其周围也有很多是树)
由于意大利的拖累,德国在进攻苏联之前出兵巴尔干半岛,这导致德军对苏作战日期推迟了数个月。在开战之后,德军高层多数将领都主张直取莫斯科,但希特勒认为这样会造成孤军深入,因此决定在拿下整个乌克兰后再进兵莫斯科。
基辅战役一直打到1941年的9月低才结束,此时距离苏联的冬天已经不远了,德军于是赶紧马不停蹄地发动了莫斯科战役。
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中前后投入月170万人,而苏军也调集了所有能调集的军队,并动员了全城居民参与防御工事的修建。在苏联军民的奋力抵抗下,德军最终折戟莫斯科。
对于德军的失败,很多人将其归咎于天气,认为是苏联寒冷的冬天是导致德军失败的根本原因。但是这个解释太过于偏执,苏联寒冷的天气确实是导致德军失败的重要原因,但绝对不是根本原因。
众所周知,莫斯科的纬度是非常高的,甚至比中国的北极漠河的纬度还要高,按理说这里应该非常冷。不过莫斯科的冬天虽然很冷,但是绝对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冷。
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莫斯科的气温要高于纬度更低的中国东北。而在1941年的那个冬天,其实在入冬之初时天气还不算太冷,当时温度还没有突破零下10°。并且针对苏联的冬天,德军也是做了大量的准备的,事实上德军的御寒物资要比苏军还齐备。
在进攻苏联之钱,希特勒原本就有在冬季之前拿下莫斯科,逼迫斯大林和谈的打算。不过战事的顺利程度还是大大出乎希特勒的预料,于是这更加坚定了他拿下莫斯科的决心。
对于苏联的冬天,德国高层是做了充分的应对的,不仅在德国本土制作了大量的棉服、棉被、手套、皮靴、防冻爽、枪械润滑油,并且在攻占苏联的工业城镇后,德军也立即下令当地工厂开始生产御寒所用的军需物资,所以德国是不缺乏过冬物资的。
不过虽然物资堆积如山,但德国人却是在运输上遭到了巨大的障碍。
由于苏联国土辽阔,德军的后勤保障压力是西线战场的数十倍。这里面除了路途更长以外,苏联落后的公路基础设施也让德军运输部队几乎崩溃。
当时在西欧,德国和法国都已经普及了柏油公路,德国甚至建立了世界第一条高速公路,这为德国的闪电战和后期运输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但是苏联在这方面就落后很多,苏联许多公路都是土路,一旦下场大雨就变成泥潭了,履带车开起来都费劲儿,卡车就更没法走了。并且苏军在撤退时还破坏性的拆除了大量铁轨,这导致德军想依靠铁路进行运输的方法也无法实现。(大雨过后,德军的卡车陷在了泥泞的土路上)
鉴于运输困难,德军只能优先将弹药运送至前线,但即便如此,德军的御寒保障还是比较完备的。不过到了12月底,莫斯科的气温突然开始降低,一度到达了零下三四十度,这在莫斯科的气候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在这种温度下,就算是穿着大衣也能被冻死。
面对寒冷的气候,被逼无奈的德军将士只能点燃所携带的汽油取暖,而此时苏军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去。而且由于西部许多重要的工业基地被德军占领,苏军的御寒衣服甚至还不如德军。
但是早在天气降温之前,苏联就已经开始反攻了,此时莫斯科战役马上就要结束了,德军的溃败显然不是因为这场寒流造成的。
当然,寒冷的天气无疑是德军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个无需回避,但我们也不要刻意放大气候因素,这样不利于我们去了解战争的真相。
德军在苏联的寒冬中冻死几万人,他们为什么不燃烧树木取暖?
我们在冬季收听天气预报的时候,都忘不了气象预报员那句耳熟能详的话:“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冷空气集团”。
都说苏联有三狠:斯大林的暴脾气、布哈林的脚气和西伯利亚的冷空气。随便哪一样都叫人受不了。苏联到底有多冷,没去过的人当然无法想象,但可以告诉你一个抽象的数据:德国人在启动巴巴罗萨计划向苏联进攻抵达乌克兰的时候,曾经遇到过零下71度的极端低温,而中国北部城市哈尔滨冬天的最低气温才零下三十度左右。
如果不是该死的天气,燃油问题就不会对德军那么重要,德国的机械化部队就会运行自如,就不会到处抛锚。
更要命的是,苏联的鬼天气把德军士兵直接冻趴下,死于寒冷的德军士兵数以万计。因为严寒而失去战斗力的士兵更是多达几十万。
德军一个统帅就把德国在苏联的失利归咎于天气,他说,我们在苏联栽跟头不是德军无能,而是冷空气太厉害了。
希特勒在进攻苏联的时候不会不知道寒冷,在前线的德军士兵也不是傻子,难道他们没有棉衣可以御寒吗?原始人都知道钻木取火,他们为什么不烧火御寒呢?
遇到严寒的时候,冻得全身发抖,冷彻心扉,手脚冻僵,脸都冻坏。而苏联地大物博,森林一望无际、树木随处可见,德军完全可以就地取材烧火取暖,为什么还是冻死那么多人呢?
在二战初期,苏军虽然打不过德国人,但他们躲得过。斯大林指挥战斗不行,但作战决心是有的。每当德军将要进攻到哪里的时候,斯大林就下令把吃的、用的和战备物资全都带走,不能带走的一把火烧掉,连一根木柴都没有给德国人留下。心说,老子非让你们冻死不可,德国人别想在苏联的土地上获得一点补充。
有人说了,斯大林没有给德国人留下木柴,但还有那么多森林,斯大林带不走也烧不掉吧?
不错,累死斯大林,那些森林也带不走,更不能烧。
德国士兵冻得要死要活的时候也去砍伐树木,可是那些树木都是湿的,燃点太高,想尽办法就是点不着,把德国兵急得抓耳挠腮。
没有足够的引火,刚砍伐下的带着冰雪的树木根本就不会燃烧。不怪天、不怪地、只怪苏联人太狠心,连根干柴都没有留下,都说干柴烈火,没有干柴何来烈火?
看到这里,聪明的读者就会想起一个妙招,我有办法,用汽油,再难燃烧的木头经不住汽油的高温。德国兵为什么不用汽油呢?
我们想到的,很多德军士兵也不会没想到。
可是燃油是机械化部队的血液,而装甲集群是德军战争的灵魂,那些运兵车更是德军通向战场的动脉。
坦克和装甲车的油箱巴掌大的地方,就装那么点燃油。一旦用来点燃木头,往哪里加油补充?车没有了燃油不就成了一段废铁吗?
既然不能烧火取暖,御寒的房屋都被苏联人烧掉,不行军的时候,就只能待在帐篷里,靠着身上的衣服抵抗寒流了。
但是,德国军队是来打仗的,不是来旅游的。为了避寒,士兵们可以躲进帐篷里。但是苏军反攻的时候,难道士兵们要躲在帐篷里还击吗?
更糟糕的是,德军在最需要衣服的时候,没有棉衣穿。
苏德战争是夏天打响的,当时德军没有穿冬衣,等到了冬天,棉衣又运不过来。
为什么呢,和德国、英国这些工业化发达国家相比,苏联是欧落后的国家。铁路毁掉了不说了,公路网也不发达,再加上被苏联人破坏一部分,后勤供应跟不上。严寒来临的时候,运送棉衣的车队才断断续续抵达前线,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德国军人不能及时领到棉衣。
而且到后来气温达到零下几十度的时候,油箱里的汽油也凝固了,运输车辆都趴下了,棉衣就更没有指望了,严寒面前,那些德国士兵没有别的选择,也只有冻死、冻伤了。
德军在苏联的寒冬中冻死几万人,他们为什么不燃烧树木取暖?
苏德战争可以称得上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上最为精彩的一部分。苏德战争的成败直接决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战争走向。而改变了苏德战争战场形势的战役便是莫斯科城保卫战。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红军和莫斯科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和背水一战的精神,最终打赢了莫斯科保卫战,进而扭转了欧洲战场的形势。也改变了世界法西斯同盟国和世界反法西斯协约国之间的敌我势力对比。
苏德战争的发起者是希特勒统治下的纳粹德国。希特勒在欧洲大陆凭借着闪电战战术和充分的军事准备的优势取得了一系列的战争成果之后,几乎将整个欧洲纳入自己版图的纳粹德国便开始着手准备进攻大西洋上的英国。其后另一个军事行动计划也在酝酿之中。这边就是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
由于英吉利海峡的阻隔,德国在进攻英国的空战军事行动中受到了挫折。随后随着巴巴罗萨计划的准备工作完成,希特勒统治下的纳粹德国,便暂时放弃对英国的军事行动,转而将战争的矛头指向了东部的苏联。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单方面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数百万纳粹德军兵分三路进攻苏联。采取的战术依然是希特勒百试不爽的闪电战和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根据希特勒此时的构想,是想要在圣诞节来临前夕攻入苏联的首都莫斯科。在苏联的首都莫斯科城内纳粹德国的士兵过圣诞节。
前期的军事行动进展得还十分顺利。在苏联国庆日到来之前便已经实现了兵临莫斯科城下的前期计划。然而由于巴巴罗萨计划本身就推迟了一个多月才进行。而1941年秋天的莫斯科却迎来了长达六个月的漫长秋雨季节,苏联本身的交通系统就比较落后,在漫长的雨季,交通变得泥泞不堪。这样的恶劣的战场环境严重滞缓了德军进攻的速度和后勤的补给,而随着冬季的到来。准备不够充分的德国士兵已经来了另外一个难题:如何抵御寒冷的冬季和低温?
由于后勤补给的困难和最初考虑欠周全,许多德国士兵身上依然穿着较为单薄的军装。因此很多德国士兵被冻伤甚至被冻死。因此当我们回顾这场战争时,会产生许许多多的疑问。为何当时的纳粹德国士兵没有抢掠当地苏联百姓的棉衣?为何纳粹德国的士兵没有生火取暖?为何德国的士兵没有得到大后方的战略物质支援?
首先,数百万的德国纳粹士兵的棉服和过冬物资由于战线过长补给困难而无法及时的送达。因此从德国本土运输过冬的物资和棉服是不现实的。另外,苏联红军在撤退的过程中以及苏联百姓转移时都将自己家的房舍和可用物资全部带走或者焚毁。即使有少量的百姓家拥有棉服和过冬物资,也根本无法满足几百万德国士兵的需求。
而很多人觉得苏联地广人稀,拥有广袤的原始森林。这些德国士兵为何不砍伐森林生火取暖呢?且不说砍伐森林生活,取暖的难度有多大,但是生火取暖只能够解决停战时期一时的问题,并不能够解决战场上的问题。总不能让前线的德国士兵一边打仗一边燃起熊熊的大火吧。也就是说,通过伐木生火取暖根本无法解决德国士兵过冬物资匮乏的根本问题。
巴巴罗萨计划的推迟、莫斯科城外恶劣的自然天气,纳粹德国高层对莫斯科的轻视以及苏联红军的拼死抵抗,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导致了莫斯科保卫战中纳粹德国失败的结局。巴巴罗萨计划之所以被推迟一个多月全是因为纳粹德国的盟友墨索里尼统治下的意大利在南部战场遭遇挫折。因此希特勒不得不临时去帮助意大利而耽误了进攻苏联的时间和计划。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想要胜利,远离意大利!
德军在苏联的寒冬中冻死几万人,他们为什么不燃烧树木取暖?
德军在苏联的寒冬中冻死几万人,他们为什么不燃烧树木取暖?有很多人说,在苏联和德国这场战役中,因为天气原因导致德军战败,其实,我认为这件事不能这样说,天气原因虽然对于德军战败有直接影响,但绝对不是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
我们不能去掩盖战争失败的真相,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德军在苏联究竟遭遇了什么,致使几万大军在苏联活活被冻死。
众所周知,苏联的地理位置所在的纬度非常高,这里的冬季气候是很寒冷的,零下三四十度是经常的事,在中国东北零下二十多度,大家还被冻得不敢出门,更别说,苏联的严寒气候 。
这时候,上前线作战了,对于苏联的军队来说,寒冷还是可以适当忍耐的,毕竟在苏联本土生活这么久了,对寒冷的天气早就适应了,但是,对于德军来说这里的寒冷简直要了命啊。
德国本土地处欧洲西部,其气候受西风带影响全年温和多雨,是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在德国的德军,哪里受过这样的寒冷啊。所以说,来到苏联,面对这样极端的天气,真的让德军终生难忘。
其实,在德军攻打苏联时,他们不是没有做充足的军事准备,各种保暖措施也准备的很到位,但是,为什么还会有大量的德军被活活冻死呢?他们为什么不燃烧树木取暖呢?德军这么聪明,为了自己的性命,能不在这里被冻死,肯定不少人想过想要燃烧树木取暖,但是真的不是看到一棵树一砍倒就可以烧火啊。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虽然,苏联境内有大片的亚寒带针叶林,树木多得不能再多了,这些都是提供柴火的天然材料。
但是,有传言说,苏联军队为了不给德军有可以烧火用的材料,在自己走之前,把所有能带走的东西都带走,或者进行毁灭,甚至有人说,他们还将树砍了下来运走或者就地焚烧。
我感觉这简直是毫无道理,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大家可以想一想,亚寒带针叶林的树一般都非常高,想要将树砍下来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将树砍下来后,并没有结束,你还得花费心思运走,这比砍树要麻烦的更多。
苏联军队本来战事吃紧,就忙得焦头烂额,哪有时间和精力去砍树,并且花费人力物力将大量的木材运走呢?一旦花费大量的时间将森林砍下,又不将木材运走的话,那么,岂不是白白便宜了德军,只要他们来了就可以直接用木材烧火御寒?
所以说,苏联军队也没有那么傻,他们宁愿把这些森林留在这里,也不愿意再给自己增加麻烦和负担。
大家对于木材的理解可能是这样子的,森林只要砍下来就可以直接用,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刚刚砍倒的森林,里面含有大量的水分,这样的木材根本就烧不着,森林必须砍倒后再晾晒一段时间,让木材中的水分充分蒸发掉,这样的木材才可以当燃料。
否则,即使你拥有很多的森林,这样的木材你就是烧不着,所以,砍树烧木材这样的做法并不可靠。
难道说,德军在进行攻打莫斯科时,没有进行充足的御寒贮备吗?其实并不是这样子的,德军在进行对苏联作战前,也做了充足的准备。事实上,德军准备的过冬物资比苏联军队准备的还要充分。
德军不仅在本土生产了大量过冬需要的棉衣、棉帽、皮靴、手套、棉被等等,大量的过冬物资德军都准备得很充分。在成功攻占苏联一些城市后,德军还特意派人在苏联的工厂中生产棉衣、棉被、手套等过冬用品。
但是,令德军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苏联地域辽阔,物资的运输问题真的是太难了;很多过冬物资军堆叠如山,但都因为苏联本土上运输条件十分欠佳,而运送到目的。
例如,这个时候在德国已经是柏油马路,出行以及交通都很方便,但在苏联还是铁路运输为主,因为双方作战,在撤退之前,苏联军队已经将铁轨进行了破坏,铁路运输线顿时瘫痪了。
而苏联的公路多土路,一下雪或者一下雨道路就变得很泥泞,德军的卡车或者货车根本就没有办法通行,所以,很多物资根本就运输不到前线,这与德军在欧洲大陆的作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德国本土的交通运输业特别发达,为作战时的运输物资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德国本土并没有那么辽阔,公路运输完全可以满足需求,但苏联就不同了,苏联的面积太大,东西距离绵延不断,在铁路运输被破坏的情况下,德军的战备物资根本没有办法被运输到前线。所以,导致大量的德军只能活活被苏联的鬼天气冻死。
其实刚进入冬季,苏联的天气也就零下十度左右,还不是很冷,本来德军将领打算在冬季之前就攻占下来莫斯科,从而逼迫苏联军队进行和谈;而前期战争的过于顺利,导致德国军队野心膨胀,想快速攻占下莫斯科。
然而,在1941年的冬天,莫斯科突然降温,迎来了史上最寒冷的严冬战役,最低温度竟然有零下三十多度,这样的天气,在苏联这么多年以来也是极为罕见的,这种极端恶劣的天气,即使过冬储备充足,也很难抵抗,毕竟穿着大衣、棉裤、皮靴、戴着手套和帽子也会被冻透的。
遇到这种几十年难以一遇的极端天气,苏军和德军还要继续作战,真是苦了两支军队的战士们。德军这时候已经开始以汽油做燃料进行取暖了,因为过冬物资迟迟到不了,德军可以说在苏联吃尽了不少苦头。
这回不用说德军受不了了,苏联军队也受不了了,更何况苏军的御寒装备还不如德军,这时候苏军已经开始准备反攻了,莫斯科战役马上就要接近尾声了,所以说,德军的失败并不完全是天气原因造成的。
零下三四十度的气温,没有房子住,没有木材可以烧,没有取暖设备,即使德军是铁打的也坚持不住啊。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德军战败呢?
错误的战略布局,本来莫斯科作为重中之重,应该派遣更多的兵力进行攻打,但德军硬是将大部分兵力都安排到了乌克兰,用大量的兵力率先攻克乌克兰。
虽然,乌克兰是能源储备基地,但是莫斯科是苏联的首都啊,攻克了莫斯科乌克兰也坚持不了多久,结果德军逆其道而行,硬是将大部分兵力布置到了乌克兰附近,结果乌克兰战事吃紧。
德军本来是兵分三路对苏联进行围攻的,北部圣彼得堡、中部莫斯科、南部乌克兰。北部和中部的进攻中,德军很是顺利,势如破竹一马当先,而苏军也在乌克兰布置了大量的兵力,导致乌克兰战事吃紧。
当然,这时候也有人建议先攻打莫斯科,将莫斯科攻占下来再说乌克兰,但是建议没有被采纳。这样的战略布局,也不能完全怪罪于德国战略指挥高层,因为这个时候德国已经物资紧缺,攻占下来乌克兰肯定会助德军一臂之力。
所以说,德军真的不想放弃乌克兰这块“大肥肉”,但苏军也不傻,他们硬是在这里布置了七十万的军队,死死拖住了德军。
德军擅长“闪电战”,一直让他们引以为傲的“闪电战”,在这里却派不上用场,乌克兰长时间攻克不下来,结果,使战事时间拖得越来越长,导致德军后勤供给不上。
那么,什么是“闪电战”呢?我们有必要介绍一下,德军非常出名的“闪电战”。听到他的名字你就能知道这场战役会很迅速,德军利用飞机坦克等设备对于敌军的重要地区进行轰炸,破坏敌军军事防线,从而在短时间内攻克敌军,取得战役胜利。
在欧洲,德军很擅长用“闪电战”,因为欧洲各国国家都很小,整个欧洲所有国家加起来也没有苏联大啊,所以这一招对付苏联是没有用途的。
因此,在攻占苏联的时候,德军也是自信满满,认为不出三个月苏联就可以被攻下了,所以,他们也没有准备很充分的过冬物资,结果,实力狠打脸,秋季根本没能将苏联攻下来,在经过漫长雨季后,德军又要在苏联这个高寒地区,经过漫长而寒冷的冬季。
即使苏军有些东西带不走,能给德军留下的东西少之又少,当德军来到苏军经过的地方时还真的都傻眼了,感觉是被洗劫一空,什么都不剩了,留下的一点点物资,根本不够这么庞大的德军进行取暖的啊。
木材砍下来还有水分根本就烧不着,这时的德军真的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而且由于德国军队人数众多,将树木砍倒烧火取暖,也只能解决暂时之需,长远来看,德军根本就不可能在苏联度过这么漫长的冬季,加上今年苏联气温突降,这更是雪上加霜啊,最终德军失败,二战欧洲战场发生逆转。
不管怎么说,非正义的战争是不能得到大家支持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