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臣秀吉当时真的以为自己可以灭掉大明吗?

丰臣秀吉发动万历朝鲜战争,叫嚣以朝鲜为跳板,灭掉明国。而明朝嘉靖年间戚继光把倭寇打的落花流水,为什么这之后日本不知道明国的厉害,还是妄图发动战争。甚至丰臣秀吉还妄想占领明国,是他疯掉了吗?

他真的有这个想法。因为在他脑海里,明朝,或者说中国是不堪一击的;而在攻打朝鲜之前,他每一次的出击都能取得大胜;攻打朝鲜时,他的实力正是最强之际。所以,自信心爆棚的丰臣秀吉当时真的以为自己可以灭掉大明,他没有疯掉,而是正儿八经地实施,他还想接着打下印度(天竺国)。

一、从小就知道中国,但他以为的中国富得遍地黄金,弱得不堪一击

日本的天文五年,也就是中国明朝嘉靖15年,公元1536年正月,丰臣秀吉出生在日本尾张国的一个贫穷人家。恰巧,在他家边上有一户富裕的大户,这家也有个男孩,比他大一点,叫阿福。这个阿福身世奇特,他父亲是日本到中国景德镇学习烧瓷器的五郎大夫,母亲是一个中国烟花女子,小男孩原名杨景福。这个杨景福随父亲回到日本,定居在尾张,改名叫阿福。因为五郎大夫会烧制瓷器,他家成了尾张巨富,但阿福从小就胆怯怕事,性格懦弱。

丰臣秀吉从小就很顽皮,长得又黑又瘦,家里人随便给他取名叫“日吉”,小伙伴们都叫他“猴子”。但是唯独阿福不敢叫,因为他怕比他小的日吉,他更佩服日吉敢徒手抓黄蜂,所以从小他就是日吉的跟屁虫。日吉不高兴了就叫他“唐人子”(对中国来的人的蔑称)。后来丰臣秀吉还到阿福家打过工,但阿福哪里敢管他,基本是主仆异位。再到后来,丰臣秀吉在织田信长那里取得信任,地位逐渐升高,而他小时候的玩伴阿福却家道中落,贫苦不堪。这些都让丰臣秀吉以为,海那边的中国人就是这样的不堪一击,只要他去,这些人就像阿福一样成为自己的跟屁虫。

还要说一下就是明朝的嘉靖年间,政绩废驰,北边的边患逐渐增加,这可都是以前被朱元璋赶跑的元朝余部;东南沿海倭寇横行,这些都是一些在日本混得不好的武士浪人。所有这些情况,丰臣秀吉作为一方诸侯,当然是了解的,这让他更加看不起明朝,也更加坚定了明朝不堪一击、明朝人有钱但不能打仗的印象。

二、丰臣秀吉一直是个福将,每次冒险都能成功

1554年,丰臣秀吉投奔到尾张的领主织田信长麾下。他从最低级武士做起,帮助织田信长取得不少的胜利,他的足智多谋、精明能干和豁得出去的精神让织田信长非常赏识;尤其修筑墨俣城,这么艰巨的工作,织田信长的猛将柴田胜家和佐久间信盛都办不到,但丰臣秀吉却因势利导,根据当地的地势,合理安排工期,周密部署范围,很快就完成任务,这让织田信长对他不仅仅是赏识,而是一种佩服加信任。

织田信长以“天下布武”的名义发动了统一日本的战争,丰臣秀吉无论是进攻战斗还是撤退保卫,他都以织田信长的安危为重,打了许多漂亮的胜仗,比如“出兵前越”丰臣秀吉一马当先;“金崎殿后”他又是坚强的护卫。可以说他是织田不可或缺的大将。1573年,织田信长封他为城主,赐名羽柴筑前守秀吉(筑前守是官位)。丰臣秀吉当然不会辜负主君的厚爱,在随后的战争中,胜利一个接一个,比如:“强击松永久秀”、“大战姬路城”、“鸟取断粮”、“水淹高松城”···这些也能说明丰臣秀吉的确是个不可多得的军事奇才。

就在织田信长快要完成统一日本时,发生了“本能寺之变”,造反的明智光秀杀死了织田信长。这时的丰臣秀吉审时度势,领军大败明智光秀,控制京都,取得织田信长势力的控制权。但是织田旧部也有许多人不服他,大将柴田胜家就是最不服的。丰臣秀吉联络势力正盛的德川家康一起,平息了国内的叛乱,一统日本全境,1586年,天皇给他赐姓“丰臣”,这个姓成了日本第五大姓氏。在日本一般人没有姓的,丰臣秀吉从一个“日吉”混成了“丰臣”,很了不起的。另外四个大姓是“藤原氏”、“源氏”、“平氏”、“橘氏”,这四个姓氏或多或少都与天皇家族有联系,比如源、平就是天皇的儿子的后代。

三、其实丰臣秀吉的野心可不止中国

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把日本治理得国泰民安、民富物丰,这时他的“雄心壮志”就萌发了。早在1578年,丰臣秀吉就说过他的想法:“图朝鲜,窥视中华,此乃臣之宿志”。他还有个具体的时间表:1593年占领北京,1594年日本迁都北京,然后再进军印度。于是,他写信给朝鲜国王:“吾欲假道贵国,超越山海,直入于明,使其四百州皆入我俗”。把朝鲜国王宣祖李昖惊得目瞪口呆。估计丰臣秀吉还不知道世界上有欧洲,不然他的心思估计还要占领多瑙河畔、地中海边。

然后就有了1592年4月的日军侵略朝鲜。一开始日军很猛,几乎占领全部的朝鲜国土,逼近中国边境;这时的丰臣秀吉是骄傲的,他想着来年迁都北京,还把北京的土地在地图上分了一下,有功之人都有赏赐;他还封他儿子丰臣秀次为大唐关白。生气的明朝万历皇帝、明神宗朱翊钧派出辽东总兵李如松为率兵四万,与明朝大将李舜臣一起,把丰臣秀吉的军队按在地上使劲摩擦,摩擦得丰臣秀吉都要发疯了,他把儿子丰臣秀次和一帮人都赐死了。灰溜溜逃回日本后就一病不起,于1598年8月死于伏见城。

丰臣秀吉死前,写了一首《辞世歌》:朝露般降临,朝露般消散,此即吾生。大阪的往事,宛如梦中的梦。1614年,德川家康发动大坂冬之阵和大坂夏之阵,把丰臣家彻底灭了,“丰臣”这个牛闪闪的姓只传了三代就中断了。

国小而不处卑,力少而不畏强,无礼而侮大邻,贪愎而拙交者,可亡也——韩非子

丰臣秀吉当时真的以为自己可以灭掉大明吗?

至少在当时,丰臣秀吉是有充分信心认为自己可以灭掉大明的。

丰臣秀吉的人生目标可不仅仅限于大明,而是计划先攻朝鲜,再灭大明,之后攻占印度,建立一个它所谓的“亚洲大帝国”!

由此可见,日本人的野心,由古至今,就从来没变过。

不过话说回来,丰田秀吉是哪里来的自信和勇气,认为自己可以灭掉大明呢?

1、屌丝逆袭的经历,让丰臣秀吉对自己有充分信心

丰臣秀吉的发迹过程,可以算得上是一部屌丝逆袭史,十分的励志。

丰臣秀吉出身于贫苦农家,他的父亲,曾是大名鼎鼎的织田信长的一个亲兵,但因作战负伤,就回到了乡下,不久便不治而亡。

少年时期的丰臣秀吉,充分感受了人间冷暖,由于继父的虐待,丰臣秀吉逃离了家庭,成了一个流浪汉,之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投奔到了织田信长的麾下,但是,只是一个仆役。

凭借着自身的聪明才智,丰田秀吉很快从仆役中脱颖而出,受到了织田信长的赏识和重用,从低下的仆役升级为下级武士。

在织田信长的一次战役中,丰臣秀吉表现突出,累积了战功,晋升为织田家的小队长,有了身份后,同时织田信长对这个不断上进的年轻人越发看重,就将好友的养女许配给了丰臣秀吉。

从此,一名出身于贫苦农家的屌丝,正式的迈进日本等级森严的贵族行列,成为了一个普通人需要仰视的存在。

幸运女神对丰臣秀吉的眷顾远不至此,在织田信长率兵征讨朝仓义景时,因为盟友的背叛,织田信长几乎被截杀,关键时刻,丰臣秀吉舍命断后,保护了织田信长的安全。

在此之后,织田信长经过征战,领土势力接连扩大,已是心腹的丰臣秀吉,再次因为军功,封封为近江国长滨城的城主,此时的他,已经是日本战国群雄之一。

屌丝逆袭成大名,丰臣秀吉如同坐火箭一般就达到了常人穷极一生都无法达到的目标。

公元1577年,丰臣秀吉奉织田信长之命,出任播磨国国主,在之后的几年中,丰臣秀吉在织田信长的安排下,四处征讨,将越来越多的领土,收纳到织田家的势力范围。

公元1582年,一个改变丰臣秀吉一生的机会来临,织田信长遇刺身亡,丰臣秀吉利用清洲会议,获得了织田家的掌控权。

但老牌势力对这个外来人十分不服气,织田信长生前势力意图将丰臣秀吉赶出织田家,面对这些,丰臣秀吉利用自己出色的战斗力和外交手段,逐一解决,更是与当时日本的另一股大势力德川家族,订立了不战和约,彻底掌控了织田家的所有势力。

从1585年,丰臣秀吉就任日本关白后,开启了他统一日本的过程,最终,在逼迫北条家族开门投降后,丰臣秀吉基本统一了日本。

一介贫民,一步步走到了日本“太阁”的位置,丰臣秀吉对于自身,充满了自信,认为自己在日本战国时代,群雄四起中,笑到最后,依靠的是自身绝对的实力。

因此,此刻充满自豪以及野心的丰臣秀吉,将目光转向了远处的大明,他相信,自己也会打败这个庞然大物,继而统一全世界。

2、对自身国力的信心,认为日本当时的实力足矣

在概念中,当时的丰臣秀吉几乎是拥有了攻占朝鲜,打败大明的实力。

在定下目标后,丰臣秀吉开始着手准备,先是修书给朝鲜国王,直截了当的言明自己要攻打大明,让朝鲜安排军队策应,但朝鲜国王对此直接无视。丰臣秀吉并没有因此气馁,继续在国内做着战前准备。

很快,丰臣秀吉就召集到了三十万大军,这种规模的兵力,即便是在当时的大明,也是不容小窥的一股势力,更何况,这只军队此刻是由信心爆棚的丰臣秀吉所率领。

为何说丰臣秀吉对自己的国力有充足信心呢?要知道,在明初时期,朱元璋派遣徐达、常遇春北伐时,也只不过调动大军二十五万,也赶跑了北元。

丰臣秀吉自认为不比常遇春等人差,况且自己还拥有战意正盛的大军三十万,加上自身的出色指挥,可不就是指哪打哪?

事实上,丰臣秀吉至少在概念中,是具有攻打大明的实力的,经历了日本战国时代的洗礼,日本的军队是真正具有强大战斗力的,并非如很多人说的,日本战国时代的战斗只是村落械斗而已。

但是,概念中始终是概念中,打战不是斗殴,容不得半点假设。

3、对自身战斗力的自信和大明的轻视

古时每个朝代的军队,在乱世时,往往战斗力爆棚,逮谁灭谁,但在国家稳定后,进入和平时代,军队就会逐渐松懈,战斗力也会随之下降。

当时的明朝,就面临着这种情况,除部分部队战斗力还保持在正常水平外(如戚家军),大部分的大明官兵,已经沦为战五渣的存在。

因此,东南的倭寇问题,就让明朝十分苦恼,与之战斗,有胜有败,终年不息,为此,大明还曾向日本下诏书,要求日本的大名约束自己的部下,以减少倭寇犯境。

大明的反应,让丰臣秀吉敏锐的意识到,曾经逮谁灭谁的大明,似乎已经不堪一击了,再加上丰臣秀吉仅仅用两个月,就攻占了汉城、平壤,更让丰臣秀吉觉得,自己击败大明,一定没问题!

另外,丰臣秀吉对自己部队的战斗力也是极具信心,手下猛将如云,包括“雄武英略”之称的岛津义弘、“沉默的武将”上杉景胜等,同时自己也是“战国三杰”之一,再加上德川家族,以及数十万能征善战的日本士兵,别说踏足大明,就会统一世界都没问题。

还有就是,当时日本的军队,已经装配了威力强大的火枪(火铳),在丰臣秀吉的训练下,组成了一支特有的“铁炮队”,并且,在多次与明军的小规模接触战中,丰臣秀吉发现,自己的火铳威力远远高于明军,这就给了他更大的信心。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最为最早发现火器在战场上运用的明军,此时还在原地踏步,明军所装备的,还只是快枪、神机枪和三眼铳等,较之日军,射程近,精度差,在朝鲜战场上,明军就因此吃过日军的大亏。

大明如此“不堪一击”,自身实力“如此强横”,武器装备又先进不少,丰臣秀吉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认为自己一定以及确定能打下大明,尤其在攻占汉城,取得了前期的胜利后,丰臣秀吉连迁都北京都提上日程了。

但打脸来的如此之快,万历皇帝接到朝鲜求援入朝抗倭后,以“勿遗子孙疆患”为令,力排众议,派遣大军入朝,经过大明将士浴血奋战,终于将丰臣秀吉打回了原型。

此战,是丰臣秀吉由盛转衰的重要战役,战后,丰臣秀吉身死,原本可以成为日本第五大姓氏的家族,也灰飞烟灭,德川家康为报复丰臣秀吉,将其家族一万多名成员屠杀一净,其中,包括丰臣秀吉不满十岁的孙子。

人总要为自己的狂妄付出代价,曾叫嚣着征服大明的丰臣秀吉,彻底失败!

丰臣秀吉当时真的以为自己可以灭掉大明吗?

丰臣秀吉显然认为自己可以灭掉大明,从纸面上看,他似乎确实有这样的实力,原因有三:

一、自信爆棚、准备充分。

1592年前后的日本,正处于日本战国时代,这个年代就好比中国的春秋战国或是五代十国,各地大名割据,丰成秀吉从织田信长手下的足轻干起,最后平定天下,成为日本实际上的第一人,正是自信心爆棚之时。早在1587年6月九州之役结束后,野心勃勃的丰臣秀吉就将目光投向了岛外,并为此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先派兵占领朝鲜;自己渡海至明朝,居留宁波;随后占领天竺;再派丰臣秀次占领明朝的首都北京。他计划在这一目标制定之后的第七年(1594年)奉正亲町天皇迁都北京。

为了实现自己的想法,丰臣秀吉在1590年一统日本后,开始按自己的方案进行操作。他在1591年致书朝鲜国王李昖,内容如下:

日本丰臣秀吉,谨答朝鲜国王足下。吾邦诸道,久处分离,废乱纲纪,格阻帝命。秀吉为之愤激,披坚执锐,西讨东伐,以数年之间,而定六十余国。秀吉鄙人也,然当其在胎,母梦日入怀,占者曰:‘日光所临,莫不透彻,壮岁必耀武八表。’是故战必胜,攻必取。今海内既治,民富财足,帝京之盛,前古无比。夫人之居世,自古不满百岁,安能郁郁久居此乎?吾欲假道贵国,超越山海,直入于明,使其四百州尽化我俗,以施王政于亿万斯年,是秀吉宿志也。凡海外诸藩,役至者皆在所不释。贵国先修使币,帝甚嘉之。秀吉入明之日,其率士卒,会军营,以为我前导。

明显可以看出,不管是在梦想中还是在纸面上,秀吉的目标绝不仅仅是朝鲜,而是直指大明,征服全世界才是他的终极目标,当然当时的日本所知有限,亚洲全境在丰臣秀吉看来就等于是全世界了,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他四处派遣使者到大明周边国家,要求他们称臣并帮助日本伐明,但并无人响应,琉球和暹罗等国国王反而通报大明,提醒明朝警惕丰臣秀吉的野心。

虽然未获朝鲜答复,也没有得到周边国家支持,但这丝毫不能影响丰臣秀吉的计划。丰成秀吉为此进行了充足的战备工作,他于1591年正月开始备战,到1592年三月,已召集三十余万兵力准备对朝鲜及大明作战。以往许多人印象中,日本古代战争似乎是村级的小规模械斗,实际上那只是误解,是实力不强的大名们之间的战争,而那些著名的大名,手下兵力往往达数万乃至上十万,日本战国史上,十万人以上的战争并不鲜见,而以秀吉掌日本全国之兵,动员三十余万兵力并不十分困难。

除此以外,还配备了一万余人的水军和七百余艘船只作为海战及运输只用。

二、对军事实力的自信。

日本的战国时代,在其历史上是个名将辈出的年代,到了日军侵朝时,织田家族当然已经凋零,不过德川家康、伊达政宗、加藤清正、立花宗茂、岛津义弘、上杉景胜、小早川隆景等人都是大名鼎鼎且久经战争考验,德川家康与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并称为“战国三杰,并在最后取其而代之,建立了统治日本长达264年的江户幕府并在死后得以封神。奥州独眼龙伊达政宗领地的石高高达120万石。加藤清正是筑城名家,有鬼加藤之称。立花宗茂以勇武出名,被秀吉赞为“西国无双”。岛津义弘作战勇猛,被称赞为“雄武英略”。此外还有“沉默的武将”上杉景胜,从秀吉处获封‘羽柴’之姓的小早川隆景等都是深受其信任。

这样的阵容,在纸面上堪称全明星,加上战国时期久经战阵的精兵,确实豪华。

此外,在兵器甲胄方面,1592年的日本,火器在军队中已经相当普及,主要装备的火器是火绳枪,火绳枪在倭国被称为铁炮,由葡萄牙人传入日本,并在战国大战期间得到了普遍应用,装备火绳枪的日本步兵名为铁炮足轻,火枪队因此被称为铁炮队,著名大名织田信长手下军队就十分善用铁炮,比如在《信长公记》就有记载:信长公的随从有七百人左右,军容整齐,足轻站立在前,装备着五百条三间长的中柄朱枪,以及五百数量的铁炮和弓箭。七百人装备五百挺铁炮,已经是相当高的比例,作为继任者的丰臣秀吉当然同样很重视铁炮队。

就明军方面来说,早在戚继光时代,他就曾指出:诸器之中,鸟铳第一,火箭次之。鸟铳即是日军装备的铁炮。

日军的铁炮与明军的火铳相比,性能要先进一些,射程远、精度高,但由于造价和击发速度问题,铁炮还是只作为一种辅助性武器出现在战场,占据主导地位的还是传统冷兵器。铁炮队通常作为主力配属的特种作战部队存在,需要与其他兵种协同作战。

并非只有足轻装备铁炮,武士的铁炮装备率更高,即便那些热衷冷兵器单挑的日军武将通常也会随身携带一挺火炮备用,在侵朝日军中,善用铁炮的武将不在少数,比如来岛通明等,都是著名的善用铁炮的武将。

虽然日军的铁炮其实并不能主导战场局势,而且在重型火器上远不及大明,但与之相比,更早发展出实战火器的明军在单兵火器上却一直处于原地踏步的状态。万历十五年期间,明朝军队的主要单兵火器有快枪、神机枪和三眼铳等,与日军的铁炮相比,性能已经落后许多。

甲胄方面,经历了日本战国时代的洗礼,即使是日军中的最低级士兵——足轻,也已经普遍装备了盔甲,通常是由其效忠的大名提供,被称为“御贷具足”,意思是借来的盔甲,御贷具足提供身体重要部位最基础的防护。但即使是足轻也并不可小视,他们与高级武士的差距并没有身份看起来那么悬殊,太阁丰臣秀吉的父亲就是一名足轻,他也凭这个关系才逐步得到织田信长信任并最后位极人臣。

足轻如此,武将的甲胄防护更加周密,一套武士的具足有多达19个部分组成。武士甲胄样式繁多,有桶川胴、二枚胴、五枚胴、雪下胴、鸠胸胴等诸多样式,日本武士甲胄的特点是色彩绚烂,多半会上彩漆并都有自己独特的家徽,头盔前立也是各不相同,辨识度相当高。

三、对对手的轻视

从以往战绩来看,丰臣秀吉对明朝有轻视之心。自从忽必烈两次攻日失败到明朝嘉靖年间的倭寇入侵劫掠,容易给丰臣秀吉这样的印象:中国早已非大唐盛世,从元朝到明朝,连几个浪人武士都能在中国沿海横行无忌,别说自己手下身经百战的正规军。加上秀吉派到大明潜伏的探子回报,大明国内张居正早死,申时行退休,文臣群龙无首,武将里曾大败倭寇的戚继光已物故,继任者与其无法相比,下一代青黄不接,明军已多年不知兵,军队缺乏战斗经验。

这些原因加在一起,造成了秀吉对形势的判断,最后也导致他的死亡以及丰臣家的被族灭,这都是由他发动的这场错误的战争引起,完全是咎由自取。

丰臣秀吉当时真的以为自己可以灭掉大明吗?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答:在16世纪末震惊东北亚的“万历朝鲜战争”里,叫后世多少读者深感不可思议的,就是战争发起者——日本“实际统治者”丰臣秀吉那疯狂的战略计划。

丰臣秀吉的“战略计划”有多疯狂?别看战争主要在朝鲜半岛打,但“朝鲜”在丰臣秀吉眼里,只是一个小目标。号称“梦日而生”的他,满怀着“三步走”的“征服世界战略”:第一步先灭掉朝鲜,第二步以朝鲜为跳板灭亡明朝,把北京“可供天皇御用”,他自己则要把宁波当“自留地”。然后还有第三步:挥师南下,吞并印度大陆,让日本称霸世界。要看这计划,就算“灭掉大明”,也只是丰臣秀吉“人生目标”里的一部分……

而且对这疯狂计划,丰臣秀吉及其“团队”,都是信得十分认真:比如他的养子丰臣秀次,原本都自称厌倦了战争,没想到丰臣秀吉一句“只要打下北京,你就是关白(宰相)”,接着就让这“好儿子”兴奋得如打了鸡血,拍胸脯表示要冲锋陷阵。

丰臣秀吉的其他“铁杆”们也是跟着兴奋:比如加藤清正,张口就给丰臣秀吉要二十座中国县城,龟井兹矩则是看上了浙江台州……仗还没打,这帮人就已经商量着分中国的土地了。

那么问题来了,丰臣秀吉一伙人,这群刚刚统一日本的“战国精英”,会想到如此不靠谱的计划,而且还信到如此虔诚?

首先一个原因,就是古代日本人的“世界观”问题,16世纪的日本,早已形成了“三国世界说”,即全世界是由中国、日本、印度三个“中心国家”组成的。其他诸如朝鲜琉球吕松之流,都是围绕“中心国家”的小国。所以先灭中国再灭印度,就等于征服了世界。丰臣秀吉的“三步走”,就是以这“世界观”为参考的。

那么丰臣秀吉,真的相信自己能做得到?其实,他的自信,就是来自当时刚刚完成统一的日本,那凶悍的军事实力。

首先是造船业,在16世纪肆虐中国东南沿海的“嘉靖大倭乱”里,那些勾结倭寇的沿海“中国衣冠之盗”,也“慷慨”的把中国造船技术“奉送”给日本,从此倭寇的造船业突飞猛进,出现了模仿中国福船,且配备精良火器的“板屋船”与“安宅船”,甚至丰臣秀吉发动“征服世界”战争前,日本水师又升级出了“铁甲船”,舰队规模也扩充到了七百艘战舰,堪称空前强大。

而更让丰臣秀吉们充满信心的,更有日军当时的杀手锏:鸟铳。

16世纪初,葡萄牙船队造访日本,也把当时欧洲先进的火绳枪技术带了来。杀伤犀利的葡萄牙火绳枪,叫倭寇们看得眼珠子差点掉下来,然后就拼命跟风仿制,日本列岛很快掀起了仿制火绳枪的热潮,被称为“鸟铳”的日本火绳枪,以学者王兆春的话说“其性能已超过了葡萄牙人制造的火绳枪”。丰臣秀吉发动战争时,日军使用的火绳枪,通常长145毫米,口径19毫米,发射12钱重的弹丸。

对于鸟铳的威力,16世纪时的明朝名将们,那也是深有体会。比如叫倭寇闻风丧胆的“戚老虎”戚继光将军,就十分推崇鸟铳的威力,认为这款来自日本的装备“利能洞甲,射能命中”,威力“十倍于快抢,五倍于弓矢”。丰臣秀吉的侵朝战争爆发后,即将迎战的明军还做了个“军事试验”,试验结果是:日本鸟铳在八十步的射程,能击穿双层棉被,五十步的射程则能击穿四层棉被。明军的各类防御装备,几乎挡不住……

而日本多年的“战国时代”,也让日军的“鸟铳战术”炉火纯青,特别是野战时,手握犀利鸟铳的日军往往采用“三叠阵”,冷兵器士兵与鸟铳兵轮番出击,形成犀利杀伤,效果“飙驰电击而前 ”,攻击力十分强大。

而比起这让丰臣秀吉极度自信的军事实力来,同样让他自信的是:被他看做“跳板”的朝鲜,简直是一堆案板上的弱肉。

当丰臣秀吉做着“征服世界”美梦时,作为“老邻居”的朝鲜是个什么样子呢?此时的朝鲜,正是“李氏王朝”统治时期,乖乖做着大明朝的附属国,整个朝鲜王国,上下一片文恬武嬉,账面上的军队有二十三万人,却多是些废物兵。朝鲜朝堂上党争成风,“东人党”“西人党”掐个不停。对身边这磨刀霍霍的日本,更是满脸茫然无知。这么个“弱鸡”的对手,自然也叫丰臣秀吉们的必胜信念,涨到了爆棚。

就连丰臣秀吉的“老对手”德川家康,在“侵略朝鲜”这事儿上,都和丰臣秀吉高度一致:“陆海并进,以强凌弱,速战速决。”

而当1592年,丰臣秀吉的二十万日军和七百艘战舰猛扑朝鲜时,朝鲜王国的表现,竟比日军想象的还要“弱”:面对日本舰队,朝鲜尚庆元道左水使元均二话不说,打都不打就把麾下一百多艘战船凿沉在海里,直接废了朝鲜海军。朝鲜军队重兵把守的东莱城,一个时辰就被日军拿下。战争打了不到二十天,朝鲜王京汉城沦陷,战事持续没一个月,朝鲜“三都守失,八道瓦解”,几乎被日军一线平推。

如果对照地图,复盘历史的话,假如日本侵朝时,作为朝鲜“宗主国”的明王朝置若罔闻,那么毫无还手之力的朝鲜王国,沦亡只是时间问题。而当日军侵朝的消息传来时,明朝朝堂上主流的声音,一度就是“不救朝鲜”。倘若朝鲜真如当时丰臣秀吉们计划的那样被“速战速决”,那么接下来必然出现的情景,就是二十万日军水陆并进,越过鸭绿江直扑辽东半岛……

倘若这一幕真的发生,日本能不能“拿下北京”俩说,但明朝的东北边境,必将经受一场规模空前的血战。而这,也恰恰是丰臣秀吉“以朝鲜为跳板”的计划。

看过这个对比,就知道1592年,一生槽点满满的万历皇帝,那“欲安中国,必守朝鲜”的判断,着实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历经两次“入朝作战”终于完胜的明军,意义不止是拱卫了边陲拯救了朝鲜,更打出了东亚海洋上三个世纪的和平。万历皇帝诏书里那一声“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正是明朝军队,无可争议的一场荣光。

参考资料:马伯庸《帝国最后的荣耀》、拒绝暴力义辉公《日本人的“三国”观》、顾汉松《世界五千年》、张宏杰《日本统治世界的幻梦,是自大还是自卑?》、武晓燕《明万历抗倭援朝战争初期的几个问题》、王兆春《世界火器史》、梁晓天《倭寇战争全史》、鹰扬铳手《话说棉甲真的能防弹?》

丰臣秀吉当时真的以为自己可以灭掉大明吗?

丰臣秀吉在准备出兵的阶段,就已经将明朝最高统治者一职口头承诺给他的养子丰臣秀次,而且还琢磨着日本攻下明朝之后的官职安排工作,以及王族的迁移工作,你说他有没有认为自己能够灭掉明朝?

这在现在看来很可笑,但是在当时却有着深厚的背景,自信也是有原因的。

信心暴涨

丰臣秀吉的起点不是一般的低,按道理来说,像丰臣秀吉这种一统日本的人物,要么是出身贵族,要么是出身豪门,但事实是他的出生并不高——农民。

后来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可能是由于太累,也有可能是挣的钱太少,也有可能是遭到当兵的骚扰,总而言之,丰臣秀吉改行了。正是这一次改行,改变了他的命运。

一个农民改行能干啥呢?卖鱼。

丰臣秀吉整天挑着个担子到处卖鱼,有一天他卖鱼卖到山城州,走的有点累了,便在树荫下睡觉。恰好当时山城州的大名,也就是首领,织田信长外出打猎路过那里,看到了躺在地上的丰臣秀吉。

织田信长一开始以为丰臣秀吉是一个刺客,当即命令手下将他拿下,就地处决。可后来不知道丰臣秀吉说了什么,织田信长竟放了他一马,还收留他在自己的手下养马。

种田不行,卖鱼不行,但是偏偏打仗行。

丰臣秀吉虽然是个养马的,但有的时候人手空缺,他也得上战场打仗,而这一上战场打仗,天赋就体现了出来。别人想不出来的,他想得出来,别人做不出来的,他做得出来。

从军队的最基层脱颖而出的丰臣秀吉,一步步升迁,成为织田信长的第一亲信兼谋臣。

当时日本总共有六十六个州,织田信长已经统治了二十多个州,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未来织田信长一统日本,丰臣秀吉必然会成为昔日的织田信长,也就是成为一代大名。

命运偏偏跟丰臣秀吉开了一个大玩笑,1582年,织田信长在寺庙中休息的时候,被手下的明智光秀给杀掉了。

原因很奇葩,当天明智光秀送给织田信长的鱼有点臭,被织田信长骂了一顿,结果一怒之下,就把织田信长给杀了。

群龙不能无首,丰臣秀吉与织田信长的骨干成员柴田胜家、丹羽长秀、池田恒兴等人,联合将织田信长的嫡长孙立为继承人后,就各自回到了各自的领土。

丰臣秀吉可不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当时的新主威信不高,他抓住这一点,到处扩大自己的实力,跃跃欲试。不少人意识到了丰臣秀吉的威胁,在这些人当中以柴田胜家最为突出。

丰臣秀吉对于自己的反对派一一平定,包括柴田胜家。得到织田信长全部地盘的丰臣秀吉开始了自己的统一之战。谁都没有想到,长达两百多年的纷争,竟然会在丰臣秀吉的手中结束。

1585年,丰臣秀吉已经统一了日本,结束了战国时代,成为了日本最具实权的人物——关白,连天皇都要看他的脸色,十分的威风,以至于出现了能够灭掉明朝的天真想法。

国家混乱

丰臣秀吉并不是一个白痴,他在出兵朝鲜,准备借道灭掉明朝的时候,就已经在情报方面做了足够的工作。据他所知,明朝就是一个纸老虎,一个软柿子,一捏就烂。

他是根据什么判断出来的呢?第一倭寇、第二海盗(搞笑)。大部分的人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无能,从不认真考虑事实,倭寇、海盗也不例外。

倭寇、海盗之所以能够深入明朝的国土内,烧杀抢掠,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规模太小,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十分的烦人。如果说在某一个地方建立起一个根据地,那么明朝分分钟就能够将他们灭掉。

就是这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苍蝇打法,到了他们口中就不是苍蝇打法,而是正面打法。忽略掉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过程,简略的说在一个地方随意烧杀抢掠一年,明朝的军队奈何不了他们,从而表达出明军的无能。

丰臣秀吉不但了解到明朝军队的无能,也了解到明朝朝廷的无能。

有的人或许好奇,倭寇、海盗怎么可能会在明朝的朝廷当过官,既然如此,是怎么知道朝廷无能的?当时的倭寇、海盗并不止日本人,也有明朝人参与其中。

这类的明朝人必然对朝廷不满,也因此,在自己并不知情的情况下,造谣明朝政治黑暗,过不了多久就得完蛋。

说句实在话,当时给丰臣秀吉提供信息的明朝倭寇、海盗虽然并不身居朝廷,但是所说的并不错。

万历是从万历十五年开始就出现了不上朝的情况,不到一年直接干脆不上朝,这一不上朝就是一辈子,有的大臣当了一辈子的官,连皇帝的面都没有见过。

皇帝不理事,国家自然混乱,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军队。军队之中的长官光明正大的吃空额,连最基本的训练工作都不做,任由士兵自生自灭,而士兵由于得不到训练,每天活的就像一个兵痞。

而且当时的明朝正忙于内斗,万历想立次子朱常洵为太子,但是群臣不同意,硬要万历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

万历不肯妥协,群臣也不肯妥协,这一你来我往,就是将近二十年,最后以万历妥协告终。

在丰臣秀吉看来,一个国家皇帝与群臣争斗,军队得不到训练,这样的一个国家还有救吗?

身为外国人的丰臣秀吉根本不知道明朝的详情,堂堂天朝上国,怎么可能会缺乏名将,士兵又怎么会因为得不到训练而上不了战场。

朝鲜弱不禁风

如果说一开始丰臣秀吉对征服明朝还没有那么大的信心,那么当他的军队踏上朝鲜的土地那一刻开始,他的信心必将比之前更加坚定。

像明朝这样的大国,派出十五万军队就已经是大规模出兵,而日本这样的小国,在攻打朝鲜的时候,一样派出了十五万的军队,可见丰臣秀吉的头脑还是挺清晰的,还知道下血本。

当时朝鲜的统治者李蚣昏庸无道,没有明朝的国力,却有万历的性格,整天迷于酒色,不务正业,以至于日本的十五万军队兵临城下时,根本做不起有效的抵抗。

仅仅两个月的时间,当时的朝鲜总共有八个行政区,日本就占领了七个,身为国王的他直接被赶到鸭绿江旁,面对前来的明朝使者,甚至放话与其死在日本的手上,倒不如死在明朝的国土上(得说明,死在日本的手上是惨死,死在明朝的国土上是善终)。

摊上这样一个国王,只能说朝鲜人民倒霉,国家还没有彻底灭亡,就想好了退路。

要不是李舜臣在海上拖住日本的一部分战力,朝鲜人民又自发觉得提起武器,说不定明朝还没出兵,朝鲜就已经亡国(明朝并不是立刻出兵,而是过一个月才出兵)。

结语

说句实在话,朝鲜的国王不是一般的混蛋,明朝派出四万大军帮他打仗(后期增至八万),捍卫他的领土,结果呢?

在这期间,明朝的军队从未得到朝鲜的一点援助,钱方面没有,粮食方面也没有,一直都是明政府出资,军队在当地买粮还要用钱,这也是为什么明朝统帅李如松在即将把日本赶下海的时候,同意与日本谈和。

因为实在是没法再拖下去了,国家再怎么有钱,也经不住这样耗,再加上朝鲜政府不可靠,打下来的城池还需要明朝军队镇守,以至于兵源也出现问题。

丰臣秀吉当时真的以为自己可以灭掉大明吗?

丰臣秀吉真的以为自己可以灭了大明。

理由有如下几点。

一是根据山中长俊(丰臣秀吉亲信,当时的万户大名)的记载,九州之役结束后,丰臣秀吉曾将入侵明朝的构想具体化。

①:先派兵占领朝鲜。

②:他自己渡海至明朝,进驻宁波,随后占领东南亚和印度。

③:派养子丰臣秀次占领北京,委任他为中国的关白(相当于丞相),统治中原地区。

④待中原统治稳定后,将天皇一家人也移至北京,交由丰臣秀次监视。

天正20年(1592年)5月18日付関白豊臣秀次宛朱印状では高麗の留守に宮中を置き、3年後に天皇を北京に移し、その周辺に10カ国を進上し、秀次を大唐の関白に就け、北京周辺に100カ国を与えるとした。また秀吉自身は北京に入ったあと、天竺(インドの古称)や南蛮(ヨーロッパや西アジアまでを射程にいれていたともいう)の征服のために寧波に移るとした。

证据二来自《明史》。

据《明史·神宗本纪》及《明史·萧彦传》的记载:丰臣秀吉出兵的前一年,曾派人给朝鲜国王李昖带话,说自己要进攻明朝,希望朝鲜能借道。

日本丰臣秀吉,谨答朝鲜国王足下。吾邦诸道,久处分离……吾欲假道贵国,超越山海,直入于明,使其四百州尽化我俗,以施王政于亿万斯年,是秀吉宿志也——《秀吉致朝鲜国王书》

在给朝鲜国王带话的同时,丰臣秀吉还遣使到当时的琉球、越南、老挝、菲律宾(当时是西班牙殖民地)、泰国以及印度莫卧儿帝国和印度果阿(葡萄牙殖民地)等国家或地区,向当地统治者示威,要求他们对自己俯首称臣,帮助自己打明朝。

不过各地的统治者收到通知后,都没有搭理丰臣秀吉。

其中朝鲜国王和琉球国王尚宁,均拒绝了丰臣秀吉的要求,并通报给明朝,说明了丰臣秀吉的狼子野心。

统治泰国的纳黎萱大帝接到丰臣秀吉傲慢的国书后,大怒,向明朝遣使,表示愿意派大象军团协助大明抗击日本。只是当时的缅甸东吁王朝入侵泰国,加上明朝两广总督萧彦反对。所以这事才没能落实。

日本躏朝鲜。会暹罗入贡,其使请勤王,尚书石星因令发兵捣日本。彦言暹罗处极西,去日本万里,安能发越大海,请罢其议,星执不从。既而暹罗兵卒不出——《明史》(卷227)

另外,朝鲜的《李朝实录》也能证实当年丰臣秀吉对周边国家发出过威胁警告。

综合中日朝三国的记载可以看出,丰臣秀吉当年确实有灭掉大明的想法。而且,他不仅仅是想灭了大明,他还想一统东南亚,把势力范围扩大到印度。

这人可谓是狂妄自大到了极点。

至于说丰臣秀吉为什么这么狂妄,表面上看,确实匪夷所思。但其实一点也不难理解。

因为你想,但凡对中国国情有一定了解的正常人,也不可能想出自己跑去宁波坐镇,让养子统治北方中原的方案。除非这个人对中国历史和中国地缘格局,是一点也不了解。

而且东南地区的政治中心是南京。次之,是杭州。宁波当时只是明朝与日本做贸易的口岸城市而已。要打印度,他至少也是坐镇两广。而他却设想坐镇宁波。这只能说明,他根本就不知道中国有多大,也不知道广州是明朝与南洋的贸易口岸。对外面的世界只是一知半解。

或许,他当时通过在中国的日本人和西方耶稣会,收集了一些中国的情报。但这些情报显然是片面的,不完整的。

比如日本的资料里面就记载了耶稣会曾给丰臣秀吉提供了一份明军战斗力孱弱(也就是东南沿海倭寇最猖狂的时候)的报告。说几十个日本浪人就能横扫南直隶。这种情报也不能说没依据,但很显然,这并不准确。丰臣秀吉并不了解北方精锐明军的战斗力以及装备情况。这导致后来日本军吃了大亏。

后来明朝出兵,与日军互有胜负,让丰臣秀吉明白自己到底有多天真。尤其是第一次平壤之战后,丰臣秀吉明白,自己吞并明朝的妄想是不切实际的。于是,他在事实上放弃了进攻中国,转而与明朝谈判,妄想与明朝平分朝鲜。

当时的朝鲜按照日本人的核算,总石高大约在800~1200万左右。平分朝鲜,丰臣秀吉也可以分到400~600万石的利益。这对于丰臣秀吉来说,也是可以接受的。至少,他可以拿这些土地缓解日本内部的派系矛盾。

然而,明朝并不想搭理丰臣秀吉。一直是以非常强硬的态度逼其退兵。

后来丰臣秀吉的下限是一再调整,先是从保朝鲜到平分朝鲜,再到朝鲜不要了,只希望明朝开放堪合贸易。暗示明朝,只要大明给自己一个台阶下,他就退兵。

可问题在于,大明压根不想谈。直到丰臣秀吉病死,都不想和谈。当丰臣秀吉死后,大名们都忙着回去抢地盘,侵朝日本军也就老老实实的拆城,撤军回国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