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如何沦为英国殖民地的?
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实按照当时印度国内那种四分五裂的状况,沦为殖民地是早晚的事,区别在于沦为谁的殖民地。最后,在一帮欧洲强盗的竞争中,英国胜出,成了印度的宗主国,英女王成了印度的女王。英国人挺嘚瑟的,还把一艘“声望”级战列舰命名为“印度女皇号”,其实这个女皇指的就是他们的伊丽莎白女王,因为她也是印度的女皇。
一、最早到印度的不是英国人最早从海上到印度的是葡萄牙航海家瓦斯科·达·伽马,他在1498年进行探险,带着船队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马拉巴尔海岸的港口卡利库特。达·伽马是一个探险家、航海家,他一生最大的贡献在于发现开通了从欧洲到亚洲的海上航线。他又是一个骄横跋扈,狂暴凶残的人,习惯用武力解决问题。他最早到达印度,但印度最后并不是葡萄牙的殖民地,一方面与葡萄牙的国力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达·伽马和在印度的葡萄牙人狂暴凶残有关。最后,达·伽马就死在了印度的卡利库特。
第一次看到从海上来的外国人,着实把印度人吓了一跳。印度小国林立,根本对海上经济没有概念。当时的马拉巴尔这个地方的国王热情友好地接待了达·伽马,允许他以后来经商。达·伽马从印度运回了大批丝绸、香料、象牙和宝石等,赚翻了。1502年,达·伽马再次来到印度,这一次就不是文质彬彬地做生意了,而是发挥海盗的本能,在海上抢商船、在陆地抢地盘。他们要把别的力量赶出印度,尤其是阿拉伯人。
葡萄牙人在印度抢了许多地盘,到16世纪中叶还控制了锡兰岛,就是今天的斯里兰卡。于是,他们在此任命了总督,更加疯狂地排挤外来力量,还大肆迫害印度教徒和佛教徒和伊斯兰教徒,他们到处拆毁印度教寺庙,他们把污物和猪肉堵上阿拉伯人的嘴,把印度婆罗门的耳朵割掉,缝上狗耳朵,对于反抗者,他们或者砍去四肢,或者直接剁碎。
荷兰人、法国人、英国人都来分一杯羹荷兰人其实也是很早就在印度做生意,他们真的就是在老老实实地做生意,因为国力不强吗,没法像葡萄牙这么高调。17世纪初,荷兰的尼德兰革命成功,荷兰的工商业和航运业飞速发展,荷兰也成了享誉世界的“海上马车夫”,国力也超过了葡萄牙。1602年,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成立,雄心勃勃地要垄断东方贸易。这个东印度公司实际就是国家的一个抢劫集团,他们被授权宣战、签约、占领土地、修筑要塞等。残暴地葡萄牙人在印度名声太臭了,荷兰人很轻松就从他们手里抢到许多地盘,葡萄牙逐渐被赶出了印度。
法国人、英国人也来了,他们的实力可比葡萄牙和荷兰强。1664年,法国政府一下子在印度成立了“西印度公司”和“东印度公司”两个公司,这架势就是要一口吞下印度;英国人当然不会落后,1600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授予英国在印度的东印度公司特许状,给予他们在东方的贸易垄断权,还有“修筑要塞、建立军队、对非基督教民族宣战、媾和以及统治所征服的殖民地等政治和军事特权”等等一堆权力。英国的东印度公司的范围可不止在东方,他们在印度东海岸、西海岸和孟加拉、比哈尔建立许多的商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欧洲列强所谓的公司、所谓的生意,背后都是国家行为。他们嘴里的贸易就是在抢劫。这些欧洲国家内部也矛盾不断,为了独霸生意,也争斗不休。荷兰就是被英国打出印度的。能统治印度贸易的到是把世纪中期,只有英法两国了。为了利益最大化,英国人毫不客气地驱逐法国。1758年,他们通过三次卡尔那提克战争打败法国,彻底把法国排除出印度,留下的人只能老老实实做生意,想控制印度,哪怕一个小港口都办不到。
一家独大的英国公司开始征服印度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在印度一家独大,这时的印度是莫卧儿王朝后期,基本就是个空壳子,国内都是些地方王公贵族的小国,他们每一个小国都不是东印度公司的对手。就这样,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南征北战、东打西伐,控制了印度大部分地区。注意,这时是“东印度公司”管理印度,严格来讲,不是英国的国家行为。
东印度公司牛得不得了,他给那些小国订规矩,比如他们不准莫卧儿王朝最后的皇帝称“皇帝”,不准小国的国王称“国王”;他们改了小王国接班规定,比如有些印度小国王没有子女,可以用亲近家族的子女继位,但“东印度公司”不准。东印度公司在小国内部拉一派达一派,扶植傀儡进行统治。这时的印度要多惨有多惨,苦不堪言、民不聊生。
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统治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英属印度”,由东印度公司直接管理;另一部分为“印度土邦”,他们数量众多,由公司间接统治。总之,一切都由英国人说了算,英国人在印度是没有法律能管的。1774年10月,东印度公司给印度任命了一个“全印总督”瓦伦·哈斯丁斯,从此,“印度土邦”也由英国人直接统治。
1784年,英国首相庇特提出一个关于印度的法案,这个法案的内容是:
(一)、英国在印度的领土由东印度公司和英国政府共同管理;
(二)英国政府成立管理局,批准、审阅一切关于印度的文件;
(三)管理局对印度的管理高于东印度公司董事会;
(四)国王有权召回董事会任命的总督。
这个法案有意思的说出了“英国在印度的领土”,司马昭之心。从此,印度真的就是英国政府在管理了。
“暴脾气”的印度人反抗了英国人在印度挺狠的,那些印度的土邦小王在他们眼里什么都不是,普通的印度人更是视如草芥。印度人吧,本来性格挺佛系的,被种姓制教育的一点反抗意识都没有,以至于英国人在任何事上都为所欲为。但是,兔子急了还咬人呢,终于,出事了。1857年5月,因为英国军官命令 印度籍穆斯林士兵咬用牛油或猪油浸过的火药纸,激起了兵变,这场兵变席卷了大半个印度。
这些起义的人来到了莫卧儿末代皇帝巴哈杜尔·沙二世的住所,呼喊着他的名字,请他领导这次起义。巴哈杜尔·沙二世虽然是帖木儿的后代,但已经没有他祖先的铁血杀气,变成了一个多愁善感、喜欢风月的诗人,写的诗还不错。软弱无力的末代皇帝提心吊胆地答应了起义者的要求,成为起义者的领袖。在皇帝的号召下,更多的人加入了起义的行列。
这时出现了两个有名的实权人物,一个是“章西女王”,一个是“那那·萨希布的王公”。他们也是被英国人逼的太久,连王位继承权都说了不算。英国人在印度的军力不是太多,一开始被起义的印度军队打死不少。后来,英国人加强了力量,把本来到去中国的英国军队转移到印度,还调派了大量印度的锡克教军队。英国的军队人数不差、武器先进、组织严密,很快印度的起义被镇压下来。英国人对印度人的屠杀开始了,他们把能够找到的印度人都集中起来成批屠杀,穆斯林被缝进猪皮里然后吊死,他们甚至直接把人绑在炮口上轰成碎片。
1858年6月17日,章西女王战死;那那王公不知所终,世界上再也没有人见过他。9月20日,莫卧儿王朝的老皇帝巴哈杜尔·沙二世被俘,英国军官将他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孙子当着他的面处死了。老皇帝写了一首诗:
我的心在这片被掠夺的土地上永无安息,
谁又能在这徒劳的世界上心满意足?
······
站在鲜花束上,夜莺在歌唱,
在我的心中的花园,却布满了荆棘。
我祈祷长命百岁,却只有四天生命,
两天在欲望中度过,两天在等待中消磨。
······
最后,英国人到底还不不敢杀了老皇帝,一气之下把他赶到缅甸去了。随着老皇帝的离去,全印度的统治权转到英国女王那里。
女王亲自上场了印度的起义让英国的统治者认识到,一个公司去治理一个国家是没法维持好的事,于是,英国女王决定自己兼任印度的女皇。再通过女王授权,印度的统治权合法转移到了英国议会。
为了照顾印度王公的面子,任命总督时,不再是以前那样由东印度公司胡乱派人,而是由女王任命总督,还给总督一个“副王”的头衔。英国的维多利亚终于成为了印度女皇,在欧洲,这是绝无仅有的。
印度是如何沦为英国殖民地的?
我是我讲历史,历史问题我来答
众所周知印度曾是英国最大的殖民地,被英国殖民将近三百年。以至于现在印度的官方语言都成了英语。那么印度作为拥有几千年文明历史,而且一个面积超过300万平方公里,人口又众多的国家为何能被英国殖民统治呢?
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印度是如何沦为英国殖民地的?早在印度被欧洲人发现以后,英国人就想占领印度,但是当时的印度莫卧尔王朝实力还很强,这就使英国人不敢轻易占领印度。
印度内乱,英国机会来了到了17世纪末18世纪初印度莫卧儿王朝突然陷入分裂之中,各地的封建势力割据。到了18世纪中期这种局面进一步加强,这就为英国进入印度提供了打好的机会。
所以这时的英国没有了顾及,直接殖民了印度。并且成立了臭名昭著的“东印度公司”专门打理印度事务。把印度的麻棉等资源运回英国。
分而治之,挑拨离间英国殖民者利用印度社会中不同民族之间矛盾,挑拨印度人民之间的关系。
更可恶的是英国人直接利用民族矛盾招募雇佣军让印度各个民族之间打起来,让印度人自相残杀从而达到巩固自己统治的目的。也为二战后印度分裂成“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埋下了伏笔。
印度人缺乏反抗精神当时的印度在人口数量方面占据绝对优势。但是由于印度人缺乏反抗精神,印度长期种姓制度高种姓人拥户英国殖民者统治,低种姓人由于长期的被奴役已经丧失了反抗精神。
这更加助长了英国殖民者的嚣张气焰。印度仅有的几次反抗运动也都以失败告终。
而且印度人的这种不反抗精神直接持续到了二战末期。当时的甘地还是打着“非暴力,不合作”的口号反对殖民统治。
要不是当时英国二战后实力下降和碍于当时的国际形式印度现在可能还被英国人统治着呢?
英国的殖民统治给印度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苦难,
但现在的印度提起英国的殖民统治,不仅不对殖民者感到憎恨,竟然还对英国的殖民统治感恩戴德。不禁让人感慨印度真是个奇葩的国度。
文|我讲历史|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创作不易你得关注和点赞就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印度是如何沦为英国殖民地的?
这还得从十八世纪的普拉西战役说起。
十八世纪中期,葡萄牙殖民者逐渐退出印度,而英国和法国也同时进入印度。由于此时英、法之间一直在欧洲互掐(英法百年战争),在印度也爆发了激烈冲突。
此时,印度出现了一个勇于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孟加拉王公——西拉杰·乌德·德拉。在法国人的支持下,这位年仅27岁的孟加拉贵族,一上台就向英国人发起了进攻,率军攻入了英国的一个据点威廉堡,并杀死了留在据点里的英国人。
英国怎堪忍受这种耻辱,当即组织了1200人的远征军,由英国著名军事家克莱武率领,抵达印度,随后又在当地招募了两千多人的雇佣军。
双方最终在普拉西展开决战,西拉杰的军队有7万之众,而且拥有法国支持的50多门火炮以及数十名法国炮手,而英军不到4000人,双方实力对比悬殊。
西拉杰的战斗部署是先用火炮猛烈轰击英军,然后自己率主力正面迎战英军,最后让自己的伯父米尔·贾法亲王,率15000骑兵在关键时刻给予英军致命一击。
战斗刚开始时,跟西拉杰部署的一样,英军被猛烈的炮火打得节节败退,但天公不作美,突然下起了大雨,西拉杰的火炮失灵,但他以为英军的火炮也同样失灵,于是亲自率领主力开始向英军冲锋。
但英军作为一支近代化军队,部队训练有素,早就做好了准备,将火炮全部用帆布盖上,使其未受到损害。因此,西拉杰的部队一冲锋就暴露在了英军的炮火中,伤亡惨重。双方陷入胶着,英军凭借火炮优势开始反击,西拉杰的部队开始退却。
而此时,作为战役的决定性力量米尔·贾法亲王率领的15000骑兵进入战场,这位被西拉杰寄予厚望的伯父,看到本方军队处于劣势,本来要率领骑兵向英军发起突袭的他,竟然临阵倒戈,调转方向,向自己的侄子发起了冲锋。
这个载入战争史册的一幕,让西拉杰看得瞠目结舌。
结果,西拉杰的部队被击溃,除一部分溃逃外,大部被俘,西拉杰也战败被杀。
原来,在这一决定印度历史的关键性战役中,米尔·贾法亲王在战役之前就被克莱武重金贿赂,作为内应,他率领的“决定性力量”在战斗中一直犹豫观望,在本方部队即将溃退之际,看准时机的他,毅然向自己的侄子发动了致命一击,为英军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此战过后,在英国分化瓦解的策略下,印度再也没有出现有组织的大规模抵抗,英国在印度的殖民之路迅速推进,数十年间便将整个印度纳入其殖民地领域之内。
印度人不善战,这大家都知道,但这种临阵倒戈,看到自己国家的军队快支撑不住时,选择“补上一刀”,这也确实是太无耻了!
这些年来,印度人一直在跟中国人较劲,好像还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真不知道他们的优越感是从哪里来的。
所谓“国无防不立”,印度人要想跟中国平起平坐,还是先学学中国人的抗争精神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