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公正客观评价吴三桂?
我觉得看待历史人物,应该以包容的心态结合当时历史环境来看,尽量避免从利益的角度和狭隘的恩怨立场来看,这样可能更公正客观些。那么对于吴三桂,我们怎么评价呢?
首先,从他的出生来看,因为这样可以大致了解他对时局、对当时社会的了解。
吴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字长伯,一字月所,其父为锦州总兵吴襄,舅舅是明末大将祖大寿。实际上祖大寿后来也是投降了清朝,但历史上好像都不怎么提,只是含糊其辞的一带而过,当然,在著名的大凌河之战中,祖大寿打得还是很英勇的。
吴三桂自幼在父亲吴襄和舅舅祖大寿的教育和影响下,既学文,又学武,善于骑射。崇祯皇帝登基时,边关危急,国家风雨飘摇,为了强军稳边,崇祯皇帝开武科取士,吴三桂夺得武科举人,可见其还是有一定的真本领的。中武举后,吴三桂就跟随父亲吴襄和舅舅祖大寿开始了军旅生涯,经历当时的各种抗清大战。从现在的一些史料中,可以大致看出吴三桂年轻时是个孝顺的儿子、骁勇善战的将领。比如:崇祯皇帝说吴三桂是“才武可用,召对平台。”《明档》中记载吴三桂是:“忠可炙日,每逢大敌,身先士卒,绞杀虏级独多。···以报君桥之雠,以雪国家之难,以甦四民之困,揆此数行,千古之下可称大忠、大义、大仁孝之圣贤也。”
我个人认为,吴三桂的父亲吴襄被削职对吴三桂是有影响的。因为在崇祯二年的“己巳之变”,明朝军队不受控,有哗变的危险已经是尽人皆知的事,加上崇祯皇帝多疑的性格,以至于崇祯四年(1631年)的大凌河之战打得乱七八糟,国家派不出有力的援军,祖大寿想尽办法苦苦支撑,还是有亲戚关系的吴襄多次驰援祖大寿,但多次失败。因为这个,明朝就把吴襄解职,后来虽然复职,但一直也没有得到重用,公允地说,有点过分。吴三桂作为一个大孝子,嘴上不说皇帝的不是,心里肯定有自己的想法。
祖大寿降清对吴三桂的影响不可小看,甚至后来吴三桂叛清也有祖大寿的影响。实际上祖大寿无论是在明朝还是清朝,都过得很不舒服,他因为“宁远大捷”而升为锦州前锋总兵官;因为袁崇焕下狱差点受到牵连,吓得弃官不做,还是袁崇焕写信招抚才让祖大寿打消顾虑;后来袁崇焕惨死结结实实地打击了祖大寿。但祖大寿在大凌河之战中真的英勇无比,抱着必死的决心,但无奈的是明朝太弱了,逼得祖大寿诈降逃往锦州,清朝再次招降就是不从;后来松锦大战失败,锦州彻底无望,祖大寿率部降清,但也一直闲置,不受待见,郁郁而终。
据说吴三桂是个美男子,江湖上流传着他和陈圆圆的故事。但我不认为陈圆圆对吴三桂有多大影响。后来有文人吴梅村写《圆圆曲》讽刺吴三桂,不足道。所以,一开始的吴三桂是一个英勇善战的有为军人。
其次,从他致仕后的经历来看,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吴三桂20岁任游击,升为前锋右营参将时23岁,吴三桂27岁时被擢为宁远团练总兵,可以说他还是很有能力水平的。崇祯十三年(1640年),明军与清军在杏山(今辽宁锦县杏山)附近的夹马山一带发生了一场遭遇战。吴三桂在这场战斗中表现出了其高超的战斗技能,他拼命冲杀,与清军血战,但因清军勇猛异常,最终以双方互有伤亡收场。明史记载:“吴三桂勇将宜收用,勿委之敌人。三桂忠勇,可倚以办贼。”
崇祯十六年(1643年),看到不争气的朝廷和艰难的战局,再加上祖大寿已经投降,吴三桂这个时候是动摇的;第二年,即崇祯十七年(1644年),是吴三桂最困难的一年,一边是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即将攻占京师,一边是如狼似虎的清军,这时的吴三桂两面受敌,对内不敌李自成,对外难挡多尔衮;据说李自成曾多次招降,吴三桂再三犹豫,曾一度有投降李自成的念头。实际上这时的吴三桂是个没有根的草,打不过任何一个强敌,赖以依靠的朝廷没有了,皇帝也自杀了,于是他私下与李自成议和,又私下以黄河南北分治为条件向多尔衮求助。
应该说李自成是被吴三桂摆了一道,在那个时候,武举出生的吴三桂不可能看得起李自成,清军也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最后突然向李自成发动攻击,在一片石战役中联合吴三桂击溃李自成攻入北京,定都北京后封吴三桂为平西王。清朝对吴三桂一开始是比较欣赏的,清太宗皇太极说:吾家若得此人,何忧天下?《清史稿》对吴三桂也多有记载:“三桂白首举事,意上方少,诸王诸将帅佐开国者皆物故,变起且恇扰。及闻上从容指挥,军报迅速,阃外用命,始叹非所料。制胜於庙堂,岂不然欤?上不欲归咎建议撤藩诸臣,三桂等奉诏罢镇,亦必曲意保全之。惜乎三桂等未能喻也!”
降清后,吴三桂对清朝稳定西南边陲居功至伟,这一点也不用赘叙。但是在此期间,吴三桂为了自己的权位,杀害了许多农民起义军的余部,几乎把抗清义军斩尽杀绝,这是他的一个大罪;吴三桂当上平西大将军后,又积极消灭了明朝的桂王永历政权,杀伤无数,这是他的第二个大罪。他后来名声不好,于此有关。康熙元年(1662年),吴三桂以擒杀桂王之功晋封为亲王,兼辖贵州, 其子吴应熊也号称“和硕额驸”,加少保兼太子太保,一家集荣华富贵一身,用反清人士的血染红了顶戴。这时的吴三桂是一个贪念权势残酷冷血的人。
再次,从当时的局势来看,包括他两次反叛,了解他为什么反叛。
吴三桂出生在明朝灭亡时期,他的第一次背叛明朝,个人认为这是他的政治选择,可以不赞同,可以唾弃,但不应该上升到卖国贼的高度。明朝可以骂他是卖国贼,我们现在不必这么说,比较现在都是一个国家了。那时的吴三桂其实没什么好选择的:明朝没有了,他在山海关是个死地,进退两难,连吃的都不好保证,更不提还有诸多的百姓。对吴三桂降清,也有不少历史学家给出评论,比如夏允彝说的:三桂少年,勇冠三军,边帅莫之及。闯寇所以诱致之者甚至,三桂终不从。都城已破,以杀寇自矢。包胥复楚,三桂无愧焉。包胥借秦兵而获存楚社,三桂借东夷而东夷遂吞我中华,岂三桂罪哉!所遭之不幸耳。
吴三桂叛清可以说是被逼得,没什么好解释的。想想就知道,一个投降的人能在那么排外的清朝当亲王吗?后来许多人又说吴三桂背信弃义、恩将仇报,这是不合逻辑的胡喷。吴三桂是汉人,在西南大权独揽,是一定会遭到清朝打击的,虽然吴三桂为了自己的官位不惜杀害许多反清人士和以前的同僚,甚至连以前的王室也杀,但终究不是清朝划定的“自己人”康熙二年(1663年),清廷收缴了吴三桂的平西大将军印信,接着,又“截其用人题补之权,迁除悉归部选”,就是说,财权、人事权都没了;紧接着又在康熙六年(1667年),下令两省督抚听命于中央;这是直接架空了吴三桂。
最后闹到撤藩时,吴三桂开始还虚与委蛇,同意撤藩,但撤藩后是个什么结局,他自己十分清楚。自古以来,撤藩的诸侯即使是皇帝的亲兄弟,也没有几个得以善终,何况自己是个不见容于当朝的外人降将,并且龃龉已生。才有吴三桂“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发,犹可制也”,这个说法是正确的。吴三桂兵败后,康熙皇帝说:“吴三桂背恩反叛,天下骚动,伪檄一传,在在响应,八年之间,兵疲民困。幸荷上天眷佑祖宗福庇(吴三桂暴毙),逆贼遂尔荡平。倘复再延数年,将若之何?今幸赖天地祖宗之灵,剿灭逆贼,方为此言。倘逆贼未能殄灭,其咎岂不尽归朕身”,可见对于吴三桂,清朝早晚是要解决的。
最后,从结果上来看,他的所作所为给当时、给历史带来哪些影响
不管怎么样,李自成的大顺没有收降吴三桂,是他们自己的损失,据说还因为一个陈圆圆,这就更显得滑稽。说明了李自成要么不能约束部下,将来也不可能治理得好天下;要么说明李自成的局限性还是很大的,看不清当时的形势和首要任务,焉能不败?清朝其实是很狡猾的,他们一开始说自己是明朝的臣属,发兵是因为“十大恨”,灭了明朝后还以这个名义诓骗,杀了不少朱明王朝后裔和明朝遗老。这么做多少有点不厚道,但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没法子。
吴三桂造反时,一开始的确得到不少响应,但他错误地估计了自己的影响力,也小看了清朝的决心,小看了康熙皇帝的能力和决心。在全国平定之后,清政府亟需在政治上实现对新占领地区的统治,在军事上裁减军队以减轻财政上的压力,于是采取一些休养生息的措施,加强地区行政能力的手段。开始许多人响应吴三桂,有的是逼不得已,有的是明朝的遗老遗少,还有的是见风使舵,更有不明真相的。当叛军受挫,这些支持立刻就消失了。
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治武功都很强的皇帝,他少年登基,收复权贵、打击鳌拜、广结英才、开疆拓土。吴三桂反叛时,他虽然年轻,镇定自若,措置得当;因为撤藩是他的主张,对于可能的后果他也早有准备。比如他立刻停撤平南、靖南二藩,一下子就孤立了吴三桂随后,又处死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及其同党,向天下表明了绝不妥协的决心;康熙皇帝还宣布在各省任职的吴三桂部下及其亲属概不株连,又进一步孤立了吴三桂。所以吴三桂一开始好像势头很猛,但很快就难以为继。
吴三桂失败后,给当时清朝的政策带来一定的困扰。从顺治开始,清朝就想淡化满汉分别,有笼络汉人之意,这让许多满清贵族不满,正好利用吴三桂反清说事。实际上康熙皇帝这时也就收紧了对汉人的政策,借机取悦于满清贵族,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政权。从历史的角度看,这对中华民族没有好处。
总之,吴三桂这个历史人物,有其出现的历史背景和原因。我个人不会从什么“二臣、反贼”的角度去看,我倒是觉得,他若在一个强大团结的国家,会成为一个功勋卓著的良将;他先叛明后叛清,这是时代的悲哀,也是他个人的悲剧。
如何公正客观评价吴三桂?
吴三桂,是一个有着多重性格,甚至是一个被扭曲了性格的人!虽有做帝王之野心,却无帝王之才干,并最终落得个"国"破家亡的可悲下场!
有些人,可能会赞誊吴三桂"冲天一怒为红颜"对爱情的豪杰气概,殊不知,为一女子就要引狼入室,灭父母之邦,这是英雄所为么?作为明朝的封彊大史,有守土之责,勤王之重任。当李自成的农民军围攻比京,危在旦夕,吴三桂率军勤王,磨磨噌噌走到半路,崇桢帝便上吊自缢了,坐视大明灭亡。随后便领清军入关,为清朝建立立了大功。
如果吴三桂至此打住,也还罢了,也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哪知他为了表示效忠清廷,立功心切,自告奋勇追杀南明政权,并把逃到了缅甸的永历帝抓回昆明处决,杀故国同胞,灭故国君王。至此,吴三桂不忠、无情、无义的丑恶嘴脸暴露无遗。
后来为了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他不惜发动了"三藩之乱",并最终落得国破家亡、身败名裂。
纵观吴三桂的一生,在明时背明,事清后又叛清,是一个反复无常之小人,一个历史的小丑罢了。
如何公正客观评价吴三桂?
谢谢邀请。吴三桂原本是明朝派到关外抗清的,率军驻扎在宁远一带防守。吴三桂收到父亲的劝降信,便打算到了北京后看看再说。带兵到了滦洲(今河北滦县),遇到一些逃出北京的人,找来问,听说父亲已经被抓,家产被抄没,顿时大怒,后来又听说大顺军还抓走了他最为宠爱的歌姬陈圆圆,怒火浇灭了理智,便率兵折回山海关,发誓要与大顺军誓不两立。吴三桂实力单薄,偏居山海关一隅,根本无力与大顺军对抗,于是他向多尔衮请援,联合对抗大顺军,....,。这就是吴三桂降清的一种说法。作为历史上的传奇人物之一,吴三桂在明末清初的历史舞台上却又是关键的筹码,曾左右了当时的历史走向。因此,后人对其评价多是毁誉参半、亦扬亦抑的,很难勾勒出他本身的性格及其演绎出的那些光怪陆离、令人目不暇接的人生变故。
如何公正客观评价吴三桂?
吴三桂并没有投降清朝,吴三桂开始可能也是想要利用清朝罢了。多尔衮给吴三桂的好处一定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嘴不到。”
让我们看看当时吴三桂的处境。吴三桂率领辽东最后的精锐部队关宁铁骑驻守在山海关。北边是虎视眈眈的满清八旗。南边是士气正旺的大顺新军。环顾四周,西边的宣大已经失陷,东部是广袤无垠的大海。山海关就是一座海中的孤岛。摆在吴三桂面前的是“to be or not to be, it is a questions. ”。
不想领便当,他就只能选择一方势力投靠。向左走还是向右走,他只有两个选项。
你是吴三桂会怎么选?
先从道义上说,李自成的大顺政权逼死了崇祯皇帝,这就是逼死君父,吴三桂若是投降大顺,那就是不孝。但是投降大清也不行,毕竟尔非我族其心必异,投降满清那就是不忠。可谓是左右为难。
当结果一致时,问题就不再是问题。
那么考虑的就是利益。
北京城,乾清宫。
李自成想道:我现在定鼎中原,开创新朝。不久必然统一中华,建立一个不输汉唐的皇朝。区区一个吴三桂虽然掌握明朝最强大的关宁铁骑又何足挂齿。坐困山海关不过是瓮中之鳖。若是识相的话,早日归附新朝建立功勋。或许还能在我朝获取一席之地,不失为“微地总兵”(一省最高军事长官)。派人去劝降,如若不降便困死他,饿死他,拖死他。满清?不存在,腐朽的朱明打不过,我的虎贲还能打不过?
李自成出价:保尔官爵,赐汝富贵。
山海关的另一边,清都盛京。
多尔衮的此消息,大喜:大好的机会。如果我能够劝降吴三桂,那我满清的铁骑以及红衣大炮就能运入关内。若是能攻破京师,那是怎样的一本万利。即使大顺军强悍,抢劫京畿一波也是不亏。若是天佑我国,让我们...... 想想还有些小激动呢!嗯,吴三桂这个家伙必须抓到手里。给他什么好处呢?嗯,明面上就说我们是为明朝天子报仇,暗地里答应吴三桂和他平分天下,反正都不是我的地盘,慷他人之慨我不心痛。
多尔衮出价:共报君父之仇,平分天下九州。
看了两份劝降书你会怎么选择?
反正吴三桂会想到:乖乖,我老吴家这是要出个皇帝了吗?而且,大清的摄政王还答应以为明朝报仇的名义出兵。这下子我是无后顾之忧了。不行不行,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老吴呀老吴,这不就是与虎谋皮。再加上大顺看起来实力更强,还是保守些保住现在的富贵呢?真伤脑筋。
此时忽传来北京城内,吴家被抄,父亲被抓,爱妾被抢。“什么,我家被抄了,李自成这不会过河拆桥吧。现在桥还没过就要拆了?看来没的选了,降清吧!”
于是一片石大战爆发,满清入关。吴三桂带给了汉族人民以沉痛的伤害。最终也在康熙手中失去一切,被诛灭九族。也算是多尔衮给吴三桂的礼物吧!
如何公正客观评价吴三桂?
其实就开始而言,吴三桂是不想投降的,因为自己从小作为土生土长的辽西人,对清兵的痛恨是深入骨髓的,从小吴三桂在吴襄的教育下也是立志要成为一个忠君爱国的大将军。这点在松锦大战中吴三桂精彩的表现中就可以看出,而在战败后,吴三桂对皇太极和舅舅祖大寿、祖大乐的劝降也是置若罔闻,原本日子就这样也挺好,可偏偏就赶上公元1644年这注定不平凡的一年。
公元1644年3月,李自成大军逼近北京,崇祯皇帝情急之下叫吴三桂舍弃宁远,回京救驾。作为辽西最大的地主,舍弃宁远,意味着失去家园和土地,同时也割舍了自己和关宁军的经济命脉,另外除了五万关宁军需要撤走,这五万人马的八万家属也要随行,如此庞大的人马迁徙,如何安置就成了很大的问题,更为要紧的是,关外的百姓听闻吴三桂要撤兵,也要求一起撤回关内,这样一来,十几万人的队伍就变成了五十万人之众。更为要命的是另一方面,面对李自成连战连捷的数十万大军,吴三桂并没有必胜的把握,匆忙出战,搞不好就全军覆没了。
1644年3月11日,吴三桂率领五万关宁军西进前往京师,同行的,还有四十五万民众。如此庞大的队伍,里面还扶老携幼,行进速度之慢,是日行不过50里。一直到3月20日,吴三桂的人马才行进到河北丰润,而这距离北京,还有数百里之遥。然而令吴三桂想不到的是,就在前一天,大顺军已经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已经自缢煤山。
《明季北略》记载:
“二十日抵丰润,京师陷矣,三桂闻变,屯兵山海。”屯兵山海关之后,吴三桂就要开始思考自己的出路了,是继续为君报仇,还是投降闯军。事实上,李自成没有给他太多的时间。《明季北略》云:
“二十九日,自成使唐通,于文武二人犒师,银四万,以吴襄手书招三桂,及今早降,不失通侯之赏,而犹全孝子之名”。很显然,李自成急于要吴三桂的一个答复,并且搬出了吴三桂的父亲吴襄来劝降。更狠的一手是,吴三桂的关宁军缺饷两个月的事李自成也知道,于是乎特意用4万两白银来犒赏关宁军,意思是说只有跟着我,你的兵才会听你的,因为你已经没钱了。
这一击如五雷轰顶般击打在了吴三桂那纠结的心上,的确,如果没钱,自己手下的五万关宁军迟早要反水,跟了李自成,或许还能留住自己人对自己的忠心。更重要的是,自己最敬爱的父亲还在李自成手上,很显然是因为自己的存在,李自成才没有杀掉父亲,但如果自己一意孤行,很有可能,不不不,是一定会害死自己全家老小的。或许,这次投降,并不一定会让自己身败名裂,作为一个孝子活下去,也是个很好的选择。
于是这一天起,吴三桂决定抛下忠臣的包袱,打算保全孝子的名头,把山海关交由大顺军后,吴三桂领军前往了北京,去面见李自成。《明季北略》云:
“三桂乃报使于自成,捲甲入朝。”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关宁军降顺了,但是旗号仍然是大明的旗号,而且军服也仍然是大明的军服,也就是说,吴三桂虽然降顺,却是一种十分脆弱的降服关系,因为吴三桂不信任李自成,所以这支千锤百炼的军队,随时都有可能反水。
果不其然,历史总是这么调皮,就在吴三桂的心还没有稳定下来之前,北京出事了。
为了维持北京城内大顺军的生计,李自成开始拷掠明官,四处抄家,而其手下大将刘宗敏把目光投向了吴三桂的平西伯府邸。很快吴三桂就接到了消息,父亲吴襄被拷打,小妾陈圆圆被霸占。
相信此时的吴三桂一定是这么想的:我带兵献关投降,你李自成就这么欢迎我。去你妈的封侯赐爵,老子不干了。大丈夫不能保全一女子,何以生为!
愤怒的吴三桂率军杀回山海关,重新把大明的旗帜插在了山海关的城楼上。
四月十三日,李自成率领十万大军开往山海关,虽然李自成仍有劝降的意图,但是身后的军队也表明了李自成劝降不成则开战额决心。如此,吴三桂面临这空前的压力。正当吴三桂山穷水尽疑无路之际,却发现前方真的有一个柳暗花明的村落——1644年,试图再次入关劫掠的清军在多尔衮的带领下开始南下。而关内的变局使得清军停滞在了翁后,以观时局的变动。就在多尔衮举棋未定之际,吴三桂的使者到了。目的很简单,借兵。
其实做出这样的决定,吴三桂是经过了内心的煎熬的,因为他无论如何,也不愿意和自己曾经的敌人合作,可是历史又哪里给了他选择的机会呢?在第一封书信上,吴三桂赫然写道:
三桂初蒙先帝拔擢,以蛟负之身,荷辽东总兵重任。王之威望,所素仰慕。但春秋之义,交不越境,是以未敢通名。人臣之义,谅王亦知之。今我国以宁远右偏孤立之故,令三桂弃宁远而镇山海,思欲坚守东陲而巩固京师也。不意流寇逆天犯阙,以彼狗偷乌合之众,何能成事?但京城人心不固,奸党开门纳款,先帝不幸,九庙灰烬。今贼首僭称尊号,虏掠妇女财帛,罪恶已极。诚赤眉、绿林、黄巢、禄山之流,天人共愤,众志已离,其败可立而待也。我国积德累仁,讴思未泯,各省宗室,如晋文公、汉光武之中兴者,容或有之。远近已起义兵,羽檄交驰,山左江北,密如星布。三桂受恩深厚,悯斯民之罹难,拒守边门,欲兴师以慰人心。奈京东地小,兵力未集,特泣血求助。我国与北朝通好二百余年,今无故而遭国难,北朝应恻然念之。而乱臣贼子,亦非北朝所宜容也。夫除暴翦恶,大顺也;拯危扶颠,大义也;出民火水,大仁也;兴灭继绝,大名也;取威定霸,大功也。况流贼所聚金帛子女,不可胜数,义兵一至,皆为王有,此又大利也。王以盖世英雄,值此摧枯拉朽之会,诚难再得之时也。乞念亡国孤臣忠义之言,速选精兵,直入中协、西协,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门。灭流寇于宫庭,示大义于中国,则我朝之报北朝者,岂惟财帛?将裂地以酬,不敢食言。非常明确的意图,不是降清,而是请兵。我吴三桂死也不会降清的,我曾经不会,现在也不会,以后更不会。
多尔衮收到信后,出于礼貌,也进行了回复,其内容基本是平流寇的支持,借兵的不可以,实在不行你投降吧。
废话,全他妈是废话,要是老子打的过李自成,会向你借兵?还投降,投你个大头鬼!
牢骚归牢骚,仗还得打,还必须赢,要赢还是得借兵。
怎么办,舔着脸去求情吧。
于是就有了吴三桂的第二封信:
大清国和硕亲王阁下:接王来书,知大军已主宁远,吊民伐暴,扶弱去强,义声震天地。王把以相助,实为我先帝,而三桂之感戴尤其大也。三桂承王,即发精锐于山海以西诸要地,诱贼速来。今三桂已悉简精锐,以图相机剿灭。恳王速整虎旅、直入山海,首尾夹攻,逆赋可擒。 大明平西伯吴三桂顿首 甲申年四月。信送出去了,吴三桂期待的望着关外,希望能看见清军的身影。哪怕是八旗马队走过扬起的尘土也好。
然而,还是李自成的大军先到了。
4月21日,李自成对山海关发起了攻击,吴三桂以五万将士拼死抵抗,经过了一天的血战,关宁军丧亡惨重。山海关,快要守不住了。
此时的吴三桂,估计已经是绝望了,明知自己就要输了,确实那样的不甘心。为什么偏偏老天要把自己生在一个大厦将倾的帝国上,又为什么要把自己安排在这亡国孤臣的位置上。他想要的是一个活下去的忠臣孝子,难道这个要求很过分吗?万念俱灰下,吴三桂低头再次望向关外,只不过这次,他看见了清军的影子。
多尔衮终于是来了。
但是清军却在山海关前停止了前进的脚步,继续原地待命。
吴三桂明白,多尔衮是要他一个态度,一个投降的态度。
而吴三桂放不下这个心结,面对困境,吴三桂决定在挣扎一次,21日的晚上,吴三桂先后8次派人去和多尔衮谈判,请求发兵。而多尔衮表示,我不感兴趣。
绝望,彻底绝望了。
这一夜,吴三桂彻夜未眠,他想到了松锦大战中被清军斩杀的明军将士,他想到了自己在宁远城头和清军的几番血战。曾经自己立誓定要收复旧土,击破清军,而如今,自己要想活下去,除了降清却别无他则。投降,如同烈火般焚烧着他的心。吴三桂最后的信念,就要崩塌了。
精忠报国、忠臣孝子,似乎不再那么重要了。
我要活下来,活下来才能把我自己的命运。
四月二十二日,在天边刚刚泛起白光时,山海关的东大门打开了,进关的是整齐的八旗队列。历时二十多年,八旗军终于走进了这个看似遥不可及的关城。对比于兴高采烈的清军,吴三桂正坐在帅府里无奈的叹气,而他头上的发髻,俨然是金钱鼠尾辫了。
既然投降了,那就决战吧。
太阳升起之时,吴三桂率军冲入了李自成的军阵中,展开了厮杀。
这是关宁铁骑的最后一战,也是吴三桂作为清军将领的第一战。
很快,人数占劣势的关宁军陷入了困境,而本应救援的清军并没有出现。
绝望再次表现在了吴三桂的脸上,或许真的是天要亡我吧。
就在关宁军即将败退之际,期待已久的八旗军终于出现了。
十二万八旗铁骑从两翼的辅城中冲出,如同利剑般插入了李自成大军的两肋。
闯军败了,不可一世的大顺军在清军摧枯拉朽班的攻势下迅速溃败,侥幸逃出的李自成匆忙的带着残兵败将退回了北京,清军赢得了胜利。
看着退却的顺军,吴三桂感慨万千,却没有一丝是高兴的意思。
昨夜,他失去了理想和人格。而今天,他失去了出生入死的关宁军。但是他仍有最后一丝侥幸,回到北京,他的陈圆圆应该还在,而京城的内的旧臣,也应该还不知道他降清的事。
似乎一切还可以挽回。
然而他面对的却是多尔衮,一个比他更加精明狡诈的对手,吴三桂能想到了,多尔衮亚想到了。
在清军进入北京的那一刻起,多尔衮就命令粘贴告示,宣告是吴三桂开关降的清,引清军入得关。
完了,一切都完了。叛将贰臣的名号,是摆脱不掉了。
既然摆脱不掉,我又何必坚持呢?
堕落比想象的更容易,但吴三桂没有彻底堕落,取代了原来理想人格的,是深不见底的野心,从他接受平西王封号并拒绝接见南明使臣那一刻起,我们就可以发现他并没有完全投降给清国,而是作为一个隐忍者,等着让自己发光发热的机会。而前往云南和李定国的决战就是自己发家致富的开始,正是他,曾经大明铁骨铮铮的忠臣,成了亲手勒死自己前朝君王的凶手,也是他,大清的开国功臣,在康熙十二年,起兵反清,并在康熙十七年称帝。
看看吴三桂的一生,除了可唾可叹,也有可悲。
如何公正客观评价吴三桂?
是个差差的人。
吴三桂是明末清初的重要历史人物,万历四十年,即1612年,出生于辽东,祖籍江苏高邮,高邮今属扬州。吴三桂的父亲是明末锦州总兵吴襄,祖大寿是吴三桂的舅舅。
崇祯初年,吴三桂中武举人,后来逐渐成长为辽东总兵,镇守山海关。崇祯十七年(1644年)初,被封为平西伯,距离封侯一步之遥,这一年他32岁。
他的命运在这一年发生重大变化。因为,李自成在年初即领兵从西安出发渡过黄河,攻打山西。李自成在山西的战事十分顺利,几乎没有受到大的抵抗,崇祯皇帝十分震惊,于是马上召集大臣商量怎么办?是不是将辽东仅有的一支部队调回北京勤王?大臣们怕担责任,说了一堆没用的话,一边说辽东不可放弃,一边说闯贼不可不抵御,其实等于没说。
到山西战事结束,李自成挥兵东进北京的时候,崇祯皇帝顾不得那么多了,下令吴三桂带关宁三万部队进京保卫北京。
这个时候,大明朝中原全部沦为李自成的地盘,东北全是满人的地盘,张献忠进入了四川,就是山海关一线和北京孤城还在自己手里,虽然南方还有大部分地盘,但已是鞭长莫及,远水不解近渴,再说江南也几乎被榨干了。
吴三桂知道这个形势,他接到崇祯皇帝的圣旨后,马上召集兵马,往北京方向挺进,山海关到北京就200多里地,按正常,两天就能杀到北京城下,但是崇祯皇帝等了6天还是没有等到吴三桂到来,等来了李自成,只好去了煤山上吊。
吴三桂为什么走的这么慢?观望。接到崇祯皇帝的圣旨,即刻上路,不上路不行,那是抗旨;在路上慢慢悠悠,是在等李自成,看看李自成能否顺利攻下北京,若是顺利攻下,再做决定不迟,若是陷入胶着状态,吴三桂的三万大军就可坐收渔翁之利。
现在,北京这么快就被李自成占领,夹在多尔衮和李自成之间的吴三桂,实力最小,此时,吴三桂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投奔李自成要么投奔多尔衮。吴三桂思虑再三,决定投奔李自成,毕竟李自成是汉人,虽然曾经是贼,但贼和皇帝之间就是一个角色转换,完成角色转换,就是皇帝,当年朱元璋也只是个造反的贼和尚。
于是吴三桂和李自成部取得联系,准备进京见李自成,李自成派部队占领山海关。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李自成部下在北京城里拷掠明朝官员,索要银子,因为李自成没有建立财政体系,缺钱。据说吴三桂在北京的家也遭到骚扰,父亲被拷打,小妾陈圆圆被李自成的手下霸占。
接到消息后的吴三桂怎么做?举兵杀入北京报仇?没有,这样是送死,李自成至少20万大军在北京。忍气吞声?也没有。吴三桂迅速杀回山海关,重新占领山海关,然后派人和多尔衮联系,请求多尔衮出兵,联合打击李自成,报君父之仇。吴三桂这个决定是痛苦的,因为自家34口人还握在李自成的手里,吴三桂的这个决定,等于是将家人送上绝路。多尔衮接到消息,当然是高兴万分,和文胆范文程等合计合计后,迅速出兵,与吴三桂汇合。
这边李自成听说部下骚扰吴三桂在北京的家后,很是生气,但还是希望吴三桂来归顺,给吴三桂封了个归命侯,比崇祯皇帝年初封的平西伯要大一级。但吴三桂去意已决,于是李自成亲自带大军攻打吴三桂,就在吴三桂部队快不行的时候,多尔衮的六万骑兵绕道从李自成的阵地后杀出,李自成的部队此时的情形和明军萨尔浒之战、宁锦大战时的情形差不多,打野战,明军不是八旗军的对手,李自成的起义军同样不是对手。
李自成见势不妙,带领少数人即刻撤退,将吴三桂的父亲杀了,回北京杀了吴三桂一家30多口,并匆匆举行登基仪式,第二天迅速撤离北京。
吴三桂一家30多口握在李自成的手上,这本来是一幅好牌,可惜被李自成打烂了。吴三桂为什么置全家30多条性命于不顾,联合多尔衮攻打李自成,不知道攻打李自成的结果就意味着30多人的性命将不保?
这些吴三桂都分析过,因为李自成的流寇本性和家里被骚扰,让吴三桂已经深深感受到恐惧,若是投降李自成,结局可能也是全家性命不保。李自成一路走来,残暴异常,福王朱常洵被他活活煮了,明朝宗室晋王、代王等几乎都被李自成灭门。李自成实在不靠谱,跟着不靠谱的人,心虚无比,结局或许已经注定。
吴三桂于是横下心来投靠了多尔衮,一开始说是借兵,后来就成了投降,多尔衮也不把自己当外人,顺势封了吴三桂平西王的头衔,顺治是皇帝,多尔衮是摄政王,以顺治皇帝的名义封个王,顺理成章,况且这个大清皇帝的叫法已经叫了8年,设官治理,按规矩办事,吴三桂觉得这个集团才是靠谱的集团,不是草台班子,可以托付身家性命。
吴三桂在付出全家30多人被杀的性命后,终于为自己理顺了关系,找到了出路,从此死心塌地为清朝效力,从东北一路杀到云南,这个平西王真是名副其实,一路向西,一路平定。1662年,吴三桂将逃跑到缅甸的南明永历帝朱由榔抓回云南昆明,用弓弦勒死了永历帝。闻此消息,无数汉人再次落泪,吴三桂的汉奸嘴脸也彻底展示出来。
历史上,胜王败寇,但是对于前朝皇帝,一般都是保全的,像明朝这样末代四个皇帝都死于非命的朝代很少见,崇祯朱由检上吊,弘光朱由崧、隆武朱聿键、永历朱由榔皆被清军捕杀。这或许也是他们的先祖朱元璋、朱棣大肆诛灭大臣九族的报应。纵观中国历史,皇室像明朝这样血腥收场的几乎绝无仅有,可能是祖上当初做的太绝了。
吴三桂以绞杀永历朱由榔的功劳,晋封为亲王,坐镇西南,吏部、户部不得干涉吴三桂的人事权、财权,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也做了驸马,与清朝皇帝结成了亲家,真是一时风光无两。
随着战事的结束,康熙皇帝开始着手削藩,广东的尚可喜主动要求交出兵权,回辽东养老,康熙皇帝同意。吴三桂也假惺惺上书要求交出兵权,康熙皇帝同意。这下,吴三桂就反了,吴三桂觉得,这些年来,部队一直是自己带出来的基本盘,兵多将广,取得胜利的把握很大。上次是以全家30多口的性命为赌注和李自成干,赢了,这次是以全族的性命为赌注和康熙皇帝干。
吴三桂一开始打出的旗号是指责清朝“窃我先朝神器,变我中国冠裳”,“共举大明之文物,悉还中夏之乾坤”,吴三桂自称兴明讨虏大将军。这个口号、这个职务怎么样?
蠢。只能说蠢。窃我先朝神器是哪个先朝?明朝?妈蛋,南明皇帝都被你勒死了,还有什么神器可言?“兴明讨虏”?在南明朝廷最需要你的时候你不讨伐满清,现在出来兴明?说出来的话人相信鬼都不会信,所以这个政治口号太次了。一个集团一定要有高参,李自成就是没有高参才死的这么快的。
还不如照搬照抄朱元璋的口号,“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简单明了,又有号召力。200多年后的孙中山先生就是照搬这句话,取得了成功。
换个别人,掌握了这么多军政资源,要和康熙皇帝对抗,胜负可能不好说。但是,你这个劣迹斑斑、品行败坏、臭名昭著的吴三桂,怎么能有这样的号召力呢?你在明朝的时候为什么不这么牛呢?你一路向西的魔力来自哪里,心中没有个数?
从吴三桂1673年起兵反抗康熙皇帝,到1681年全部被平定,前后8年时间,吴家的40万大军土崩瓦解,康熙皇帝大获全胜。此岂人力?实乃天授。
吴三桂第一步选择投降多尔衮,并不算臭棋,因为他分析过李自成,李自成不是当年的朱元璋,成不了大器。跟李自成活下去,难有出路。
但是,晚年起兵反抗已基本稳定局势的清朝,这是个大错特错的一步棋,造成生灵涂炭,自己失败,儿孙徒死,没有一点积极意义。他若是不起兵和康熙皇帝对抗,顺利撤藩,也可以和尚可喜一样终老,子孙享受荣华富贵。可是,吴三桂误判了形势,以为可以造反成功,登基建立新的朝廷,将大业永世传下去。
吴三桂勒死了永历帝朱由榔,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在清兵攻下昆明的时候,上吊自杀。当年朱元璋诛灭李善长、胡惟庸等人九族,朱棣诛杀方孝孺、齐泰、黄子澄等人九族,明末的襄王、代王、福王等等宗室也被农民军诛灭九族,大明朝以诛杀大臣九族登场,以皇室被灭门收场。
吴三桂以勒死南明最后一任皇帝彻底结束明朝,以自己的孙子上吊彻底结束自己的“兴明讨虏”大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