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理解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词?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

一篇“永遇乐 ”,一曲“南乡子”,京口北固亭上,道不尽词人的愤懑忧思,唱不完居士的爱国情怀。

我认为理解一首词,要先了解作者的为人和写词时的心情,这样才能准确恰当。

辛弃疾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 ,山东济南府人。南宋官员、将领,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一生志于抗击金国,21岁时参与耿京起义,擒杀叛徒张安国,献《美芹十论》《九议》等,条陈战守之策,可谓少年有大志,为国倾全心。但由于他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故而屡遭劾奏,数次起落,最终退隐山居,再未获重用,六十八时抱憾而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但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他只能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他的词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灵动;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辛弃疾写这首词时,已经六十六岁,当时韩侂胄当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被起用任浙东安抚使,后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朝廷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辛弃疾是主战派元老的招牌,来号召主战派罢了。但辛弃疾到任后, 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由于不受重视又难有所作为。从词意看,“南乡子”应写在“永遇乐”之前。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北固亭,又名北顾亭。当时的江山,北方基本沦丧,作者在亭上北顾,看到的是大好江山,满眼风光,神州无限好!但想到的是千古以来兴亡之事,可见其心中对北伐胜利的渴望和对现实的无奈。“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与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有相似之情。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以历史典故曹操和刘备论英雄事来衬托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的孙权。三国时的孙权年少有为,也是“坐断东南”,但他不畏强敌,打败曹操,保全了东吴。所以作者对孙权无限的崇敬,“生子当如孙仲谋”。这里既有对当政者不作为的愤怒和鄙视,也有对将来的期盼和祝愿。

辛弃疾,豪放落拓之人!

如何评价、理解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词?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原词如下: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译文: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

首先,我们读这首词时,看到的是词人浓烈的家国情怀。词人登北固楼,远望中原,想到国家大事,思潮翻滚。大宋朝遭遇外族入侵,战乱纷纷,一败再败,致山河破碎,丢失了长江以北大片中原地区。词人一生征战几十年,忧国忧民。而今国家岌岌可危,朝中大臣却懦弱无能,极力言和,没有一个像孙权那样的英雄挺身而出,力据外敌,词人不禁感慨万千。借曹操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讽刺朝中权贵,像猪狗一样,没有一丝英雄气慨。

其次,这首词结构巧妙独特,三问三答,关联密切,逐层递进。思想感情也随之升温。一问“何处望神州?”,答曰北固楼。远望大好河山,进而想到国家大事,于是就有了第二问“千古兴亡多少事?”答曰悠悠,历史以来,关乎国家兴亡的大事太多了,宛如滚滚东流的长江水,由此自然引出下片的怀古,借古讽今。下片怀古,盛赞三国孙权,自然引出第三问“天下英雄谁敌手?”答曰曹刘,最后用曹操的一句话“生子当如孙仲谋”结尾,讥讽当朝权贵,没有英雄模样,实在妙绝。真是大家手笔,千古绝唱。

如何评价、理解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词?

辛弃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一诗中 即景抒情,借古讽今。上片,作者对景抒怀,凭吊千古兴亡,更加引起对沦陷区国土的怀念。下片,通过对三国时期重要政治人物孙权的赞扬和肯定,表现出辛弃疾收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强烈愿望。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极目远眺,中原故土在哪里呢?哪里能够看到,映入眼帘的只有北固楼周遭一片美好的风光了!此时南宋与金以淮河分界,辛弃疾站在长江之滨的北固楼上,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再、山河变色之感。望神州何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己有了!开篇这突如其来的呵天一问,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收回遥望的视线,看这北固楼近处的风物:“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想当年,这里金戈铁马,曾演出多少惊天动地的历史戏剧啊!北固楼的“满眼风光”,那壮丽的自然山水里似乎隐隐弥漫着历史的烟云,这不禁引起了词人千古兴亡之感。因此,词人接下来再问一句:“千古兴亡多少事?”世人们可知道,千年来在这块土地上经历了多少朝代的兴亡更替?这句问语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悠悠”者,兼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和词人思绪之无穷也。

  “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千古多少兴亡事,逝者如斯乎?而词人胸中倒来倒去的不尽愁思和感慨,又何尝不似这长流不息的江水呢!“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想当年,在这江防战略要地,多少英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三国时代的孙权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他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据东南一隅,奋发自强,战斗不息,何等英雄气概!

  接下来,辛弃疾为了把这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不惜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英姿。他异乎寻常地第三次发问,以提请人们注意:“天下英雄谁敌手?”若问天下英雄谁配称他的敌手呢?作者自问又自答曰:“曹刘”,唯曹操与刘备耳!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刘备)与操耳。”辛弃疾便借用这段故事,把曹操和刘备请来给孙权当配角,说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刘备才堪与孙权争胜。曹、刘、孙三人,论智勇才略,孙权未必比曹、刘强。稼轩在《美芹十论》中对孙权的评价也并非称赞有加,然而,在这首词里,词人却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也!这种用心,更于篇末见意。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历》说:曹操有一次与孙权对垒,见吴军乘着战船,军容整肃,孙权仪表堂堂,威风凛凛,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刘表)儿子若豚犬耳!”一世之雄如曹操,对敢于与自己抗衡的强者,投以敬佩的目光,而对于那种不战而请降的懦夫,若刘景升儿子刘琮则十分轻视,斥为任人宰割的猪狗。把大好江山拱手奉献敌人,还要为敌人耻笑辱骂,这不就是历史上所有屈膝乞和、靦颜事仇的缺乏骨气的人的共同的可悲命运吗!

  曹操所一褒一贬的两种人,形成了极其鲜明、强烈的对照,在南宋摇摇欲坠的政局中,不也有着主战与主和两种人吗?这当然不便明言,只好由读者自己去联想了。聪明的词人只做正面文章,对刘景升儿子这个反面角色,便不指名道姓以示众了。然而妙就妙在纵然作者不予道破,而又能使人感到不言而喻。因为上述曹操这段话众所周知,虽然辛弃疾只说了前一句赞语,人们马上就会联想起后面那句骂人的话,从而使人意识到辛弃疾的潜台词:可笑当朝主和议的众多王公大臣,不都是刘景升儿子之类的猪狗吗!词人此种别开生面的表现手法,颇类似歇后语的作用,是十分巧妙的。而且在写法上这一句与上两句意脉不断,衔接得很自然。上两句说,天下英雄中只有曹操、刘备配称孙权的对手。连曹操都这样说,生儿子要像孙权这个样呢!真是曲尽其妙,而又意在言外,令人拍案叫绝!再从“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的蕴含和思想深度来说,南宋时代人,如此看重孙权,实是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心理的反映。因为南宋朝廷实在太萎靡庸碌了,在历史上,孙权能称雄江东于一时,而南宋经过了好几代皇帝,竟没有出一个像孙权一样的人!所以,“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本是曹操的语言,而由辛弃疾口中说出,却是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的呼声。

作者之所以称赞孙权为天下英雄,无疑是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挞。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风格明快,气魄阔大,情调乐观昂扬。词的开头是:“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这两句意思是说,中原土地已非我有,寓有“故国之思”。 

附录原词: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如何评价、理解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词?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南宋著名的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这是一首辛弃疾的抒怀之作,表达了他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拳拳爱国之心,盖世豪情,在字里行间,喷薄而出,读来令人十分振奋。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词作于辛弃疾在镇江知府任上。

当时,朝廷十分看重他的军事指挥能力,派他在镇江,构筑防金兵南渡的第二道防线。这让他对打过长江,收复中原充满了渴望。

他站在北固亭,遥望北岸,百感交集,心中升腾起无法抑止的凌云壮志。

怎么看不到故土中原呢?眼前都是北固楼一带的江南风光。千百年的王朝更替,盛衰兴亡,就像这长江,滚滚东流,谁能说的清呢?想当年,20多岁的孙权,领十万雄兵,出江东,五战合肥,就连一代枭雄曹操都视他为英雄,难得的对手。难怪曹操说,生儿子就要像孙权一样,有勇有谋。

本词为辛弃疾豪放词代表作之一,从词的气势与结构上,可以隐约看到开宋词豪放派之先的苏东坡的影子。

巧合的是景象类似,仰慕的人物,历史背景重合,区别是苏轼抒发的是报国无门和岁月无情的悲愤之情,而辛弃疾则是壮志满怀,以及心中火一般的渴望。

辛弃疾在词中通过对三国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他要像青年时期那样跃马疆场, 收复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

不过,在词里,也隐含着他对苟安于江南的朝廷不满之意。

全词寓情于景,典故镶嵌的极为巧妙,高度融合。

词风明快,激情澎湃。

如何评价、理解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词?

辛弃疾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非常杰出的词人。他的作品大气,风格以雄浑豪放为主,和苏轼相似,人们把他们并称为苏辛。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一,赏析

这首词分上下两阙。上阙是即景生情,下阙借古讽今,一气呵成。借怀古评史对屈辱苟安的南宋朝廷表示痛心和不满。

词的第一句“何处望神州”表明作者登上北固亭想眺望神州国土,但是他看到的仅仅是北固楼的风光。大片中原已经河山变色,难以望到了。感叹“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概括了历史上的盛衰变迁,暗示南宋未来的命运,也将像滚滚流去的江水,转瞬即逝。

此处表明作者心潮澎湃,“悠悠”的“千古事”和“长江水”也正是他满怀愁绪和满腔悲愤的象征。

下阙主要是缅怀孙权,并对当时统治者的痛斥。

孙权虽然年轻却能善战,统领大军,身经百战。作者登临孙权曾经创业的基地——京口,自然地追念孙权的功业,大加赞扬:能与他匹敌的也就只有刘备和曹操两人而已。

这里,作者推崇孙权,意味着对南宋统治者的谴责。

自偏安以来,南宋经历了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个皇帝,这四个皇帝个个都苟且偷安,没有一个能发奋图强,恢复中原的,“生子当如孙仲谋”,更是对南宋皇帝的尖锐讽刺。

二,谈谈对这首词的一点点看法

这首词很有气魄,上下紧扣篇题。

上阙以景抒情,下阙借古讽今,一气呵成。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斥责南宋朝廷的话,但是意在言外,发人深省。

辛弃疾的词风题材广阔,内容深刻。他不为形式所拘束,用词来发表议论。

在当时那个朝代,辛词揭露了尖锐的民族矛盾,批判南宋朝廷的苟且偷安,表现了作者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一扫当时词坛柔媚之风,开创了一代词风。

但是,辛词有时用典故太多,使人感到有点难懂,这也是他艺术创作上的缺憾。

注:图片来自网络

如何评价、理解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词?

这是一首辛弃疾比较有名的词,写于镇江,写作这首词时,辛弃疾65岁,已是饱经风霜,而诗人一生念念追求的北伐梦,看来在有生之年也不太可能实现了。尽管如此,诗人的志向并未因此而消沉,在词中,通过对历史英雄人物孙权的歌颂,仍寄望朝廷在未来能够出现扭转乾坤之才,渡江北伐,一举克复中原。

辛弃疾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他生于北方,年轻时便参加了抗金义军,有勇有谋,曾经孤胆入敌营擒杀叛徒张安国。回归南宋后,一心希望南宋政府能决心北伐,满腔热忱地撰写了《美芹十论》、《九议》等,条陈战守之策。无奈朝政由主和派把持,辛弃疾因此不受重用,辗转各地任地方官以至退隐山居。

无情的岁月不断地消磨着辛弃疾的身心,面对无可奈何的现实,他只能把自己的抱负深深地埋在心底,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在地方官任上,他劝农兴商,平盗镇匪,粜米救灾,建军练兵,政绩斐然。

但由于辛弃疾的个性非常耿介,得罪了不少人,受弹劾而被罢官,隐居江西上饶有二十二年之多。这期间,辛弃疾以陶渊明自比,自号“稼轩居士”,写了许多田园词作,看似轻松惬意,但他想做的事情不能做,想说的东西说不出来,心情更加压抑,反映到词风上,也变得更加沉郁。

他在梦中还曾梦见沙场秋点兵,也常与志同道合之士互通书信,互相勉励,以及共商北伐大计。

嘉泰三年(公元1203年),主战的韩侂胄任宰相,辛弃疾重新得到任用,年迈的他精神为之一振。在镇江知府任上,辛弃疾积极筹备北伐,训练军队。《南乡子》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中写下的。

词表面是对历史的感怀,实际是对时事的讽喻,南宋偏安江南,不思北伐,“不尽长江滚滚流”,多少时光已过去,自己正青春年少时回归了南宋,如今蹉跎一生,一事无成,而两鬓已经斑白。

历史上的孙权“坐断江南战未休”,进取精神是多么可敬,慨叹南宋朝廷一味对外求和,软弱无能,而有志之士不能施展抱负。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进行了鞭挞。

其实,历史上的孙权并不像词人所描写的这般理想,但当年东吴的形势与南宋比较相似,辛弃疾只是借孙权来抒发自己心中的一种理想状态,同时也希望虽已年老的自己,能够重上战场,叱咤风云。

这首词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感怆雄壮,意境高远。辛弃疾另有一首登北固亭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同为伤古怀今之作,但写法大异其趣,而都不失为千古绝唱,可以放在一起读一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