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灭亡之后,如果秦国所有君主相聚在地府,那么秦始皇的祖宗会先抽谁?

大秦灭亡之后,秦国历代君主相聚地府,正襟危坐,氛围肃然。

大殿末席,秦始皇嬴政悄悄地看向小儿子胡亥(秦二世),不满地问道:“怎么就你到了,你后面的人呢?”

“父……皇,后面……除了子婴,就没人了。”胡亥嗫嚅了半天才怯怯道。(赵高去秦帝号,子婴徒有秦三世之名,但只是傀儡秦王,在位46天被项羽所杀)

秦始皇脸色骤变,语气加重:“没人了?朕才走三年,怎么就没人了!朕要的千代、万代呢?”

“因、因为……秦国亡了……但不关孩儿的事,都怪赵高那厮误我!”胡亥申辩道。

“你!”

秦始皇刚要发作,这时秦昭襄王嬴稷(jì)喊话道:“好了诸位,今日我大秦君主汇聚于此,嬴稷不才,受祖宗信重,担当主持,下面先请老祖宗训示。”

秦始皇没法,只能在胡亥后脑勺上扇了一巴掌,暂且记下。

秦国始君秦非子【1】欣慰地扫视了一遍满堂儿孙,笑着说道:

“呵呵,老祖我当年就是个养马的,凭这手艺在周王那里挣出一份小家业,不想子孙后代争气,竟发展到了如此规模,老祖我也是沾了你们的光了。”(秦非子因善于养马,得到周孝王的赏识,获封秦地,成为秦国始封君,号称秦嬴。不过非子只是封地不足五十里的附属部族首领,既不是诸侯,也算不上卿和大夫。等到秦襄公时,才正式列为诸侯。)

“父亲您真是太谦虚了,没有您挣下的基业,后代子孙凭借什么发展壮大。”秦侯【2】一脸认真地恭敬道。(秦侯,名已佚,秦国第二代君主,秦非子的儿子)

“是啊大父,若没有您,又何来我们这些后代子孙。说起来,秦国的成就还是多亏了大父给我们开了一个好头。”秦公伯【3】拱手附和道。(秦公伯,名已佚,秦国第三代君主,秦侯之子)

△秦非子善养马

△秦国起初只是周王室的附庸

“你们两个用不着拍我的马屁,咱秦嬴的子孙都不孬,都是用命在拼。秦仲战死于西戎之手,惜哉,壮哉!”秦非子颇为感慨道。(秦仲,名已佚,秦国第四代君主,秦公伯之子)

秦仲【4】出列坚声道:“孙儿愿为大秦抛洒热血,虽死无悔!”(周宣王任命秦仲大夫,并派秦仲率军攻打西戎。后来秦仲在和西戎的交战中,战败阵亡。)

秦非子点头赞道:“志气可嘉!大丈夫不畏死,畏生而无用。你虽然阵亡了,但是你的儿子继承了你的精神和意志,继续带领大秦向前迈进。”

听到说起自己,秦庄公嬴祺【5】出列朗声道:“父死儿辱,我同诸兄弟一起统兵七千,一战击败西戎,为父亲大人报得此仇!”(秦庄公嬴祺,秦国第五代国君,秦仲之子)

秦仲不禁满意大笑:“得儿如此,为父心中甚慰。此胜至关重要,自此我族的大夫之位才算是坐稳了。”(秦庄公率兄弟五人以及周朝兵马七千人,击败西戎,周宣王封庄公为西垂大夫。)

△秦非子初封秦邑,后来秦庄公又夺回祖先故地西犬丘

△秦国君主谱系图

秦非子也赞许地对秦仲说道:“一代更比一代强,我秦国方能不断发展壮大,你的孙子助周王室东迁,获封诸侯,咱们秦国才算正式建立,意义极为重大啊!”

秦襄公嬴开【6】出列慷慨激昂道:“谢老祖夸赞,我大秦祖辈皆奋不顾身,孙儿又岂敢懈怠!”(秦襄公嬴开,秦国第六代国君,秦庄公之子,秦仲之孙)

“嗯,好!”秦非子点头赞许。

秦文公嬴康【7】接着道:“我父秉承祖宗遗志,一生都在与西戎作战,最后病逝在了征途中。我等儿孙深受教诲,誓要与西戎周旋到底!”(秦文公嬴康,秦国第七代国君,秦襄公之子)

主持人秦昭襄王嬴稷补充介绍道:“老祖,文公屡败西戎,集民扩地,使我大秦的领地得以扩展到岐山。

“数代人受阻西戎,寸步难行,嬴康此举甚好!”秦非子的笑容中透着欣慰。

△秦国势力逐渐向东,抵达岐山

稍缓片刻,秦非子吩咐主持人:“我大秦的好儿孙太多了!你一言我一语,还不得说到天明去。这样吧,每个人简要地总结得失,老祖边听边品评一二。”

“谨遵老祖所言。下面请诸位依次发言。”嬴稷立刻执行秦非子的提议。

年轻的秦宁公嬴立【8】出列:“按次序,这头一个便是孙儿了。我继续攻占西戎领地,灭其小国荡氏,又击败芮国,俘虏其国君。可惜天不假年,不能让我再有更多建树。”(秦宁公嬴立,秦国第八代国君,秦文公之子,英年早逝,享年21岁)

“嗯,好!”秦非子评道。

孩童模样的秦出子【9】怯生生地拜道:“老祖容禀,孙儿被贼人所制,未能长大成人。”(秦出子嬴曼,秦国第九代国君,秦宁公五子,5岁被权臣立为傀儡,11岁被谋害)

“宁公去世偏早,当时的大庶长等人犯上作乱,方才有此劫难。”嬴稷解释道。

“唉,可怜了这小孩儿。”秦非子叹道。

龙行虎步的秦武公嬴说【10】朗声道:“老祖勿忧,那些乱臣贼子后来都被我诛除了。我先后征服、并吞了绵诸、邶(bèi)戎、冀戎、义渠戎、翟((dí)、貘(mò)等戎族,在所得之地设置了县,使我秦国的势力首次到达关中渭水流域。”(秦武公嬴说,秦国第十代国君,秦宁公长子)

“壮哉,不负武公之名啊!”秦非子赞道。

武公之弟秦德公嬴嘉【11】出列道:“兄长神勇,弟不及也。我在位之时,延续兄长策略,稳固大秦国基,梁国、芮国感服大秦之威,纷纷纳贡来朝。”(秦德公嬴嘉,秦国第十一代国君,秦宁公次子)

“兄开拓,弟守成,亦不失为佳话。”秦非子评道。

秦宣公嬴恬【12】在父亲退下后,方才上前道:“恰逢周王室动乱,有人劝我出师勤王,我皆不许。大秦开土不易,实力不足以威慑诸侯,所以我一直奉行父亲的和平发展策略,消化整合国力,以待时机。奈何后来晋国强盛,屡屡入侵大秦,忍无可忍,与其决战,幸不辱命!”(秦宣公嬴恬,秦国第十二代国君,秦德公长子)

“秦晋之争,由此而起啊。好在我秦人久战西戎,战力强悍,否则还真让人欺负了去。”秦非子愤然道。

秦成公嬴载【13】紧接着拜道:“孙儿承父兄遗志,稳定发展,积蓄实力。不过在位仅四年而已,无大建树,去世后传位吾弟嬴任好,吾弟之才胜吾百倍!”(秦成公嬴载,秦国第十三代国君,秦德公次子)

“前有嬴立所生三兄弟,相继为君,后又有嬴嘉所生三兄弟,兄终弟及,倒是有趣。”秦非子笑道。

气度沉练的秦穆公嬴任好【14】依序上前道:“孙儿承父兄器重,蒙祖宗荫庇,夙兴夜寐,励精图治,终能制衡晋国,称霸西戎,扩土千里。”(秦穆公嬴任好,秦国第十四代国君,秦德公三子,春秋五霸之一,重要辅臣蹇jiǎn叔、百里奚)

△春秋五霸两种说法中,上榜的君主

“壮哉吾孙!泱泱大势,成就霸业,使我大秦更进一步!”秦非子对秦穆公十分满意。

秦穆公之后,支持人嬴稷没有继续引导下一个人,而是在秦非子身边耳语道:

“老祖容禀,穆公之后,我大秦很长一段时间里,再无惊艳人物,国势还曾一度低迷,所以我建议让他们逐一陈说功过,最后再一起评议。”

“善。”秦非子点头同意。

得了允准,嬴稷转身宣布道:“接下来,请诸位依次序逐一陈说功过,中间老祖不再置评。”

秦康公嬴罃(yīng)【15】:“孙儿远不及父亲之才,与晋国战争频繁,互有胜负。孙儿有错,性喜游乐,大兴土木,有伤民生。”(令狐之役,秦军大败)

秦共公嬴稻【16】:“我在位四年,与晋国互有攻伐,才能平庸,无大建树。”

秦桓公嬴荣【17】:“我本欲图谋晋国,不想一时糊涂,背弃盟约,惹得晋国联合诸国出师讨伐,方才有麻隧之败。”(麻隧之战,秦军大败)

秦景公嬴石【18】:“我不断地尝试向中原扩张,但晋国一直是我大秦的最大阻碍。栎(yuè)之战我军大胜晋军,晋国为了报复,发动联军来攻,好在被我军抵挡回去了。”

秦哀公嬴籍【19】:“我在位时,晋楚强盛,平分霸权。后来楚国衰败,被吴军攻破郢(yǐng)都,看在与楚国有姻亲关系的份上,我出兵帮楚复国。”(伍子胥鞭楚王、申包胥哭秦庭)

秦惠公嬴宁【20】:“晋国不灭,我大秦如鲠在喉。我在位期间,虽无太大功绩,但是晋国的智氏和赵氏已经开始吞并其他家族,家臣如此强势,晋国的祸患不远了。”(也称前惠公)

秦悼公嬴盘【21】:“孙儿没有比肩祖上的功绩,只是修筑了都城雍。吴王夫差崛起,东方震动,晋国也要让他三分,我大秦还需积蓄力量,且让他们斗去。”

秦厉共公嬴刺【22】:“诸侯吞并日久,天下局势逐渐清晰。我向西讨伐西戎诸部,治理新开拓的土地,不断巩固后方,并在南郑(后来的汉中)建城,作为联通秦蜀的重要据点。我在位后期,晋国内乱,赵、魏、韩三家瓜分了六卿中最强的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了。强晋一倒,我大秦未来当有所作为!”

秦躁公嬴欣【23】:“我在位时期,义渠壮大,向我大秦发起大规模进攻,在渭南被我军击退。父亲说得不错,晋国败在了权臣之手,然而秦国也同样存在这种问题,不得不防啊!”

秦怀公嬴封【24】:“说来我最是窝囊。兄长故去后,权臣将我从晋国迎回,我没有可以依靠的力量,结果就成了傀儡,最后还被权臣们逼迫自杀,心中实在憋屈!”(秦怀公是秦躁公之弟)

秦灵公嬴肃【25】:“权贵擅权,我大秦已显衰象。魏氏西进,在少梁筑城,我军进攻阻止,结果被魏军击败。唉,我大秦王师竟连一个魏氏都打不过了,可耻啊!”

秦简公嬴悼子【26】:“魏氏气焰嚣张,西扩不止。我出师讨伐,仍旧不利。后来魏氏尽占河西之地,我不得已退守洛水,修筑长城以为防御。”

秦惠公嬴仁【27】:“晋国虽被瓜分,但三家实力依然强劲,尤其对魏氏作战屡屡失利,因而我继续图谋蜀地,夺回了南郑。”(与前惠公区分)

△三家灭智氏

秦出公嬴昌【28】:“拜见老祖宗……”(又称秦少主)

主持人嬴稷:“少主年幼,我来解释一下。他两岁即位,太后把持朝政,重用宦官和外戚,朝政日益腐败,大臣和百姓都极有怨言。于是,左庶长发动政变,废杀了少主母子,迎回灵公之子继位。”

秦非子走过来摸了摸秦少主的头,然后拍拍他的后背,示意他可以归班。

“哼!自嬴刺以后,大秦公权旁落,权贵把持朝政,国力日益衰败,再这么下去,祖宗的血汗都要白流了。”秦非子眉头紧皱地表达着不满。

嬴稷:“老祖莫忧,好在天助大秦,后面我大秦又出了献公。”

秦献公嬴连【29】上前道:“秦国内忧丛生,我首先改革内政,废除殉葬、编制户籍、鼓励多生,使得秦国国力得以恢复。由于魏国的西扩咄咄逼人,我出师讨伐,大胜魏军,从此大秦声威复振,任何诸侯不敢再小觑。”(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到公元前376年,三家彻底瓜分晋国。三家分晋也是战国时代开启的标志)

“当真天助大秦!若不是嬴连阻止颓势,秦国日后恐错失争霸天下的良机。”秦非子笑赞道。

秦孝公嬴渠梁【30】继而上前道:“父亲改革初见成效,然而秦国衰弱已久,若想赶超六国,必须变法图强。所以我下达求贤令,启用商鞅,革除旧弊、发布新政、激励生产、全面发展,使得大秦民心鼓舞、国力日盛。为了恢复穆公时期的霸业,夺回被魏国占据的河西之地,我进一步迁都咸阳,以便于指挥。魏军在齐国吃了大亏,我趁机命商鞅进攻魏国,大获全胜。”(商鞅变法,秦国一统天下之基

“甚善!商鞅之变法实乃我大秦不二利器,后面能够压服群雄就不奇怪了。”秦非子盛赞道。

神采英挺的秦惠文王嬴驷【31】上前一礼:“大争之世,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父通过商鞅变法打下如此基础,我又怎能再让先祖们的血汗白留?我不拘一格,任用各国贤才,东收河西,西平巴蜀,北扫义渠,南下商於,大鹏之势已成,只待后人展翅高飞!”(秦惠文王赢驷,秦国第一位称王的国君,重要辅臣公孙衍、张仪、司马错)

“好啊!我大秦的第一位王,光宗耀祖啊!”秦非子满面笑容地打量道。

身高体壮的秦武王嬴荡【32】声若洪钟,上前拜道:“老祖,孙儿报喜来了!孙儿拿下了韩国重镇宜阳,打通了三川之地,自此我大秦出兵函谷,再无后顾之忧!”(秦武王尚武,力大好斗,举鼎比试时受重伤,意外身亡,年仅23岁。重要辅臣甘茂、樗chū里疾)

“可惜了!你说你身为国君,怎能不爱惜自身,去做那么危险之事?”秦非子感叹道。

一直在做主持人的秦昭襄王嬴稷【33】笑道:“轮到我了,父亲说过大鹏之势已成,只待展翅高飞。我继承父兄遗志,精兵简政,富民强军,先后击败三晋、楚国、齐国,尤其是灭亡了东周,向所有人宣告秦国统一天下的能力和决心。”(秦昭襄王远交近攻、鲸吞蚕食,强秦势不可挡,六国败象已现,重要辅臣范雎jū、白起)

“大秦威武!其实,嬴稷已经基本打垮了六国,只要继任者不犯错,天下一统就是早晚的事!”秦非子拍案称赞道。

秦孝文王嬴柱【34】恭敬拜道:“孙儿汗颜,即位仅三天就去世了,未能有所作为。”

“好孩儿,不必妄自菲薄。你父寿数绵长,你一直在其身边尽心辅佐,这便是你最大的功绩。”秦非子安慰道。(秦昭襄王在位56年,享年75岁,为大秦国君之最,嬴柱继位时已经53岁)

秦庄襄王嬴异人【35】上前礼拜:“孙儿身体不济,继位三年,本该大展身手之时,不想因病去世,至今思来,依然深感惭愧!”(奇货可居,吕不韦将嬴异人扶上王位)

“生老病死本是常情,人不可及也。你虽然英年早逝,但是你留下的孩儿能干,完成了咱们祖辈的心愿,所以你大可不必再挂怀了。”秦非子抚慰道。

器宇轩昂的秦始皇嬴政【36】上前拜道:“老祖宗,大秦横扫,天下归一,政不负列祖列宗之遗志,建千古未有之功业!若无大秦历代先祖的艰辛积累,此千古大业绝难完成,政有幸!华夏有幸!”(秦始皇吞并六国,开创我国第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

“六合聚,四海一!我大秦历代披荆斩棘,步步艰辛,总算苍天不弃,得以问鼎天下。壮哉,我大秦!壮哉,我的好儿孙们!”秦非子激动地起身放声道。

满殿秦君齐声高喊:“壮哉!壮哉!壮哉……”

……

秦非子总评有大功之秦君

初封始祖——秦非子

舍生大夫——秦仲

西垂大夫——秦庄公

初封诸侯——秦襄公

春秋霸主——秦穆公

重新抖擞——秦献公

变法图强——秦孝公

首次称王——秦惠文王

大势已成——秦昭襄王

横扫六合——秦始皇

【完】

文以载道,史可明鉴,@清山雅舍热衷研读历史文化,分享生活感悟,期待朋友们的留言关注。创作不易,欢迎点赞分享,在此感谢。

大秦灭亡之后,如果秦国所有君主相聚在地府,那么秦始皇的祖宗会先抽谁?

一定先抽嬴政!

秦国祖先自西陲发展壮大,实属不易。

从公元前771年秦国立国,不算先秦秦部族的发展史,到公元前206年秦帝国灭亡,秦国存在了500多年,一夕之间,秦帝国覆灭,所有宗族被项羽屠戮殆尽。

历代秦国先祖在阴间如果能聚在一起,一定是一场震铄古今的大审判。

最有资格说话的一定秦襄公、秦穆公和秦孝公、秦昭王。这四个之于秦国的发展壮大居功至伟。

我想跪在先祖面前的一定是嬴政、胡亥还有扶苏、子婴。

秦襄公资格最老,上来一巴掌先打嬴政:”混账小子,叫你能,想一口吃成胖子,秦国被你撑死了吧?你灭六国,六国人能不视秦国为仇敌吗?祖辈几百年的基业,愣是被你折腾没了。”

秦穆公也上来,啪地一下给嬴政一巴掌:“不孝子孙,谁让你胡做非为了,想我当年以仁政治国,秦国没有一所监狱,称霸诸侯,为天下敬仰,你看你做的啥事,实行苛政暴政,老百姓压制久了,能不起来群起反抗,你呀你呀,你有何脸面,见祖宗于地下。”

秦孝公上来,看见嬴政已经左一巴掌,又一巴掌被打得脸通红,戳着手指头,说道:“我任用商鞅变法,让秦国富强起来,那是战时法治,你已经消灭了六国,情况变了你不得换换治国的思路,马上得天下,怎么能马上治天下?”

这时秦昭王也呼地一下站起来,“老子为了能实现全天下统一,征战几十年,为你打掉了赵国的精锐,灭了韩魏气焰,端掉了楚国的郢都,这一辈一辈的基业,积攒到你这,才有你兼并六国,你小子怎么能一肩抗,都成你的功劳了。那么不可一世,建那么大的陵墓,搞那么大阵势,还想长生不老,我看你是不敢来见列祖列宗! 让你膨胀! ~”

嬴政那个暴脾气这会儿忍不住了,即便有父亲秦庄襄王一再在旁边使眼色,他也不管不顾的站起来,吼道:

怎么都是我的错了!

五百年前,秦国在西部边陲不过占了一隅之地。穆公先祖虽然称霸西戎,始终出不了崤山。还有孝公老祖,你不是自己说的——列国卑秦,丑莫大焉吗?

还有曾祖父你,虽然让白起杀了上百万列国军队,那又怎样?你灭了哪一国了,试想山东六国总兵力加起来,至少比秦国多几倍,光打得他们屈服有毛用,万一哪天哪一国国内有良将能臣治理,富强起来,或六国同心一气,共同伐秦,秦国那时要是再出一个庸碌之君,秦国不就成了六国刀俎之上的肉。

秦国百年征战,已经成为六国死敌,若给六国喘息之时,秦国难道就没有国破家亡之时,我灭六国,为大秦开疆拓土上十倍,我之于秦的功劳,难道可以抹杀吗?

我为秦帝国的万世基业呕心沥血:修弛道,修通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道路网,但凡山东六国生乱,秦国铁蹄片刻就能纷沓而至;去险阻,拆毁六国险要关塞,修建长城巨堑和城郭要塞;销毁天下兵器;迁居六国贵族,给子孙打造了固若金场的万世基业。秦灭亡怪的着我吗?

嬴政越说越生气,也不管先祖在跟前,上来就左右开弓打了胡亥几巴掌,还踹他几脚,边踹变骂:“你个混小子,你能耐呀,敢篡位,没个金刚钻,你还揽什么瓷器活,你残害兄弟姐妹,屠戮忠臣良将,一个帝王之于国家除了无上的荣光也是无上的责任,到你这就成了吃吃喝喝的,你个混账!”

嬴政气得拔出宝剑恨不得把胡亥剁为肉酱,扶苏仁慈,上来劝架:“父皇,你别生气,别气坏了身子,你现在也杀不了他,他已经是个鬼魂了。”

嬴政一把推开扶苏,指着扶苏也骂:“都是你老娘惯的,一个堂堂男儿,非要取什么扶苏这文绉绉的名字,老子当初就是看不惯你一副温良恭俭让的脾气,作为帝王怎么能没有点霸气。没有霸气怎么驾驭群臣,老子让你去边关跟蒙恬,就是让你去锤炼一下性子,谁知道你小子还是没长进。接到伪诏就自杀,父皇在你眼里是什么?我会随随便便赐死你和蒙恬吗?我是那么昏昧之人吗?”

嬴政说完,上前一步窜到子婴面前,一脚把他踹倒:“你更没用,山东六国兵乱,封锁函谷关据守,倾举国之力怎么也能自保秦国故地,你小子怎么一身软骨头,居然投降咱们大秦帝国治下一个小小的亭长刘邦。你出息,出息呀,你这么放下武器投降,苟且偷生了吗,还不是成了宰杀的羔羊。”

秦国祖先的宗庙里,一直吵吵嚷嚷~本来列祖列宗要拷打嬴政,结果个个都不能理直气壮,除了资格老,没有谁的功劳敢说比嬴政大~

脑补一些历史知识:

西周末年,秦部族协助各诸侯国赶走入侵的犬戎,周天子为酬谢秦部族,封秦为诸侯,乃立国,并开了一张支票:岐山以西,被犬戎占领的地方,只要你有能力夺回来都是你的。

《史记.秦本纪》: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岐山、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与誓,封爵之。襄公于是始国。

为此,秦国历代先祖冒矢疆场,开国之君秦襄公,战死沙场,可谓壮烈! 秦国经过襄公、文公、宪公、武公四世八十年的浴血奋战,才在关中地区立住了脚。

大秦灭亡之后,如果秦国所有君主相聚在地府,那么秦始皇的祖宗会先抽谁?

秦非子被周孝王封在秦地是秦国开国始祖。秦襄公保护周成王东迁有功,周成王把周故地给泰襄公。因此秦襄公是秦国首任国君。秦穆公是春秋五霸之一。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国逐渐成为诸候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秦惠文王是秦国最先称王的国君,秦昭王再多活几年可以统一天下。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统一天下。这几个秦国国君聚在一起会瞒怨谁呢?他们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和创造者无恼于列祖列宗。这七个人尤以始皇功绩最大,六王毕,四海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惟一有两个遗憾,没想到会在巡游时病死在沙丘之宫(公元前210年),另一个遗憾是各种制度草创难免有不完善的地方,比如继承人制度。怪只怪二世胡亥太不争气,只知道在有生之年享尽世上荣华富贵,以至大权落到赵高手里天下倾废。最应该打的是二世胡亥。

大秦灭亡之后,如果秦国所有君主相聚在地府,那么秦始皇的祖宗会先抽谁?

首先谢谢头条的邀请,我是观史不复哀。

自古帝王之基业,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此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创业不易守成更难!

秦起于西垂之地,至胡亥失其鹿,共计三十八代秦王。

周王朝实行分封制,本意是众星拱月天下共主。外可抵御化外之地的蛮夷戎狄,内可一统万民号令八百诸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然而。。。。好处还是有的,诸侯不断向外扩张、壮大,后来秦一统六合横扫八荒称霸天下,领土面积已经是当时西周的几倍了,当然还不是现在这样的版图。

非子给周孝王养马成绩斐然,周孝王将他封于秦邑,建立秦国。从前伯益为舜帝主管畜牧业,做的很好,因此得到了裂土封侯的奖赏,并赐予赢姓,非子作为伯益的后人,所以又称秦赢。这就是第一代秦王,秦国开国君主。

传了两代到了秦仲,这个时候的周天子叫做周厉王(熟悉吧)。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诸侯把周厉王赶到了彘地,境外的西戎逮着机会,趁火打劫捞了一把实惠。周宣王继位之后就任命秦仲为大夫,去找回场子。秦仲战败身死,秦庄公继位接着打,并获得了犬丘之地,被封为西垂大夫。

若干年后,申侯联合犬戎袭杀周幽王于骊山之下,秦襄公以兵救周。周平王东迁,秦襄公出兵护送,以功封诸侯。东迁后,周平王把王室无力控制的岐山以西的土地赐予秦国,秦襄王拿着这张空头支票自己给自己兑现了。从此,秦国正式成为春秋时期真正的诸侯国,为日后秦国的强大打下了基础!

司马迁:秦起襄公。实锤了!当之无愧!

秦文公继位。

子承父业,驱逐西戎。迁都邑汧渭之会,自此进入关中腹地。为了取得周王室的支持,文公就把岐山以东的土地献给了周王室,自己专心向西发展了。向西发展的路上收集了大量的周朝遗民,学习他们的耕种技术。发展农业,从游牧经济转型农业经济,积累经济。设立史官,教化民众,依法治国。

秦竫公未继位便去世,其子秦宪公在位时间也不长。这之后的故事就非常狗血了,三个儿子都当了秦王。

宪公立了秦武公(长子)为太子,宪公一死,大庶长弗忌、威垒和三父废黜太子秦武公,改立五岁的秦出子继位。这是秦国第一次内乱,上演了一场挟天子已令诸侯。等秦出公十岁了大概是不太听招呼了,于是就杀了出公复立武公为国君。武公继位三年之后羽翼丰满,诛弗忌等三族,集大权于王室。学习楚国文化,设立郡县制实行集权制。东西并进,先后征服、并吞了绵诸、邶戎、冀戎、义渠戎、翟和貘等戎族,初设县制以管理所得之地,次年使秦国势力达到关中渭水流域。

武公传位给了他弟弟秦德公,不知道是不是这里开了秦国传位给弟弟的先例。往后的几位继任君主都是传位给弟弟的。也正是这个原因,秦穆公才能登上历史的舞台,奠定了秦国最后一统天下的基础。

穆公从哥哥成公手里接过王位,励精图治开辟国土千余里,周襄王任命他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广纳贤士,他不愿意重用本国的贵族,他怕贵族势大,国君反倒受了他们的牵制。大胆任用非本国的人才,百里奚、蹇叔、由余后来的卫鞅、张仪、范雎、李斯等等都是外来人才,本国的人才皆为将才。深谋远虑,高瞻远瞩!向东发展的意图被晋国阻碍,三置晋君,结秦晋之好,避其锋芒。

穆公之后,楚庄王成为了新的五霸之一,之后是吴越争霸。各个诸侯国之间大鱼吃小鱼,都在谋求发展,关系错综复杂。秦国向东发展必须面对的晋国楚国就成为了最大的绊脚石。

经秦康公、秦共公、亲恒公、秦景公、秦哀公、秦夷公、秦惠公、秦悼公、秦厉共公、秦躁公、秦怀公、秦灵公、秦简公、秦出公等十四位君王,二百年间秦国逐渐走向衰弱。

期间三家分晋,原先多如牛毛的诸侯小国经过剧烈的兼并也只剩下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了,由此进入战国时代。

至秦献公,为实现理想,壮大秦国,着手进行了改革。废止人殉、扩大商业活动、编制户籍和推广县制,并且数次发动收复河西失地的战争。通过这些措施,秦国的人口数量明显提高,原来的很多荒田得到开垦,开启富国强兵之路,为商鞅变法奠定了基础。

秦献公死前叮嘱孝公:未能收复河西,是我的耻辱啊!你一定要完成我的遗愿。

秦孝公(天下定于一就是他的抱负)重用商鞅,变法图强。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不断增进农业生产。与楚和亲,与韩订约,联齐、赵攻魏国都城安邑,拓地至洛水以东,自此国力日强。收复河西失地,并且迁都咸阳,鉴定向东发展的决心!积累问鼎中原的实力!

秦惠文王(就是我们都熟知的嬴驷)继位,改元为更元元年,改“公”称“王”,成为秦国第一王。秦惠文王当政期间,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任用张仪为相,行连横之术,与韩魏结盟截断燕赵韩魏楚的合纵同盟。

利益是打破信任最好也最有用的利器,六国同盟表面兄弟,心怀异志,都有自己的算盘,张仪巧舌如簧分化利用,联盟一戳就破,土崩瓦解。

秦武王是一个项羽式的人物,名荡。力拔山兮重武好战,有一窥周室死而无憾的豪言。虽然在位时间不长,但是确实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锋锐的君主。

连横卫秦、联越制楚、平蜀乱,设丞相,拔宜阳,置三川,更修田律,修改封疆,疏通河道,筑堤修桥。可惜在举“龙文赤鼎”的时候玩脱了,砸断胫骨,气绝而亡。可惜了!

武王无子,其弟秦昭襄王继位。他母亲就是那个宣太后,把持朝政多年。昭襄王继位四十年,遇到范雎,隐忍多年终于爆发,重夺权柄。任命范雎为相,采取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巩固对巴蜀的统治,消灭东周表明一统天下的决心。长平之战威震六国,在对六国的战争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秦王嬴政接过远交近攻的棒子,13岁继位,39岁完成一统六国的壮举,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并奠定中国本土的疆域。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水系。

始皇巡游路上病倒,自知命不久矣,欲传位给公子扶苏。留下旨意要扶苏继位,中车府令赵高盖章之后并没有着急让使者送出。赵高不想因为始皇的逝去导致自己权势的衰弱,于是联合了李斯和自己的学生胡亥密谋夺权。胡亥是始皇第十八子,天真烂漫毫无心机非常贪玩。并不想当皇帝,开始并不同意。但是拗不过他老师的百般劝说,于是同意了。李斯本就与扶苏不和,也加入了赵高的阵营。假传旨意要扶苏自杀,夺走蒙恬兵权。

赵高摄政指鹿为马,秦失其鹿天下易主。秦从发迹到灭亡,大抵如此了。这个锅到底谁背,我觉得扶苏也是难辞其咎的。如果扶苏不信诏书,听从蒙恬劝谏带着大军回去咸阳,两个外臣如何能成功谋反?

大秦灭亡之后,如果秦国所有君主相聚在地府,那么秦始皇的祖宗会先抽谁?

谢谢邀请,在我看来,这个题目有点脱离历史知识的范畴,即使这样的预想有很多种答案,也终究难以成为历史现实。

如果非要我回答,那么我觉得应该是秦始皇吧!

首先,他自己在选择接班人问题上是最大的失误。作为一个皇帝,应该把帝国接班人这件事明确下来,形成一个制度。他是怎么做的呢?把扶苏排到九原大营去锻炼,说是锻炼他,让他在基层接受一些锻炼、磨炼,同时和蒙恬搞好关系,有自己的政治基础。这也没错,错就错在他没有明确公子扶苏的太子地位。结果让心怀不轨的赵高、李斯之流钻了空隙。

其次,秦始皇老是妄想自己长生不老,想让自己成为名副其实的“万岁”,统一六国后,就和方士徐福拉拉扯扯,没完没了的让徐福给自己炼丹吃,后来又直接派徐福去各地寻找长生不老的仙药,在接班人的问题上迟迟不做安排。结果在沙丘病发,当预感自己命不长久时,才匆匆忙忙想到给扶苏发一个“会丧于咸阳”的遗诏。发这样的诏书,如果交代给李斯或者别人,可能结果都大不一样,偏偏交代赵高办这个事情,结果可想而知。

大秦灭亡之后,如果秦国所有君主相聚在地府,那么秦始皇的祖宗会先抽谁?

这个问题,该由谁来打?凭什么打?又该打谁?

有人说打秦始皇。可秦始皇谁敢打呀?秦始皇是死早了点,他的不幸也就在这里。才有招打的议论。

如果不是秦王政继位,另外的继位,照样统一,照样灭亡,只是时候稍久点而己,那又该打谁?

西汉刘邦建立,王莽篡了,刘邦看到后来汇报工作的后代,该打谁。刘秀又该打谁?明太祖朱元璋是不是该打崇桢皇帝?——这些朝代比秦长久,还是灭亡了。退一万步讲,周文王是不是该把周赧王给一脚踢得老远?这都不成。

兴亡谁能定,离合总关情。朝代有兴就有灭。家天下的死结,只要封建社会不灭亡,就解不开。那开国祖宗看见亡国子孙就打就抽,这算什么回事。连刘邦临死都说,萧何之后有曹参,曹参之后有陈平周勃,以后的事就管不了啦……是兴旺是灭亡全靠后辈去折腾,没谁看得着,管得了。

秦的祖先,开会看见秦始皇,必是太上皇恭敬皇帝一样对待,毕竟秦从开始到秦王政,建立了大秦帝国。这在祖宗脸上有光彩增光辉,当然就不敢抽了。至于秦二世,秦始皇自然会教训,末代秦王子婴,尽力了,站一边去,没你的事。

如果实在要打要抽,就该抽荆苛,因为他技术不行;要不抽商鞅也行,因为变法助长了秦王们的野心,招打每人都有份。这就分担了秦始皇的负担,不让他一个人买单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