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三国演义,一直不明白关羽为何自作主张单独北伐?

蜀汉痛失荆州,关羽责无旁贷,但有很多人疑惑,关羽为何非要北伐呢?

如果不发动这场决定三国后期走势的襄樊之战,一切不好的事情不就不会发生了吗?

其实,不管是从当时的形势上来看,还是从关羽的职权上来看,关羽北伐都是合理的选择,只不过关羽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把握好太多细节。

下面我来为大家详细解析一下,关羽的北伐之谜。

蜀汉草创,捉襟见肘

蜀汉的根基太浅了,起步也太晚了,所以刘备在赤壁之战后虽然得以崛起,但是节奏紧迫得令人窒息。

208年,刘孙联军大败曹操于赤壁,刘备趁机夺取荆州四郡,又从东吴手中借走南郡,终于有了一块像样的根据地——荆州五郡。

211年,张松、法正邀请刘备入主西川。经过了三年的休养,刘备的实力只是刚有些规模,其实风险很大,但时不我待,不能放弃这难得的机会。

212年,张松事情败露,被刘璋所杀,双方正式翻脸。

这一打,就打到了214年,中间也是险象环生,军师庞统中箭身死,刘备中军被阻雒(luò )城将近一年,要不是从荆州又调集了张飞、诸葛亮、赵云入川支援,刘备险些被耗死在西川。

在这个节点上,我们可以预见,前后两次调兵入川,荆州剩余的精锐绝对不多了。

215年,孙权看刘备得了益州,就要求交还荆州,这刘备肯干才怪。

于是东吴就出兵来抢,吕蒙负责执行进攻任务,而鲁肃带着万余人负责盯梢关羽,让关羽不敢出兵救援。结果就是,关羽真的不敢出兵救援,只是带了5000精锐与甘宁隔江对峙,吕蒙拿下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

在这个节点上,我们再次看到关羽可控兵力有限,因而不到迫不得已的时候,关羽是不会轻易出击的。

本来刘备提了5万大军要和东吴掰掰腕子的,但是同年曹操军临汉中,汉中是西川北面的咽喉,不得不争,刘备只得让步,划分江夏、长沙、桂阳三郡归属东吴,刘备手中只剩南郡、武陵、零陵三郡,这就是所谓的“湘水划界”。

所以,关羽在四年后的北伐时候,掌控的不是荆州五郡,而是早就缩减到了三郡。

说了这么多,都摆明了一个事实——关羽手中的力量并不充足,甚至是有些薄弱。知道了这一点,他四年后的北伐动机就更令人疑惑了。

时势使然,反守为攻

217年-219年,刘曹双方在汉中展开了一系列争夺,打得很焦灼,最终策略得当、占据地利的刘备获胜。

同年,刘备进位汉中王,封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

这里要注意,受封前将军的关羽不仅成为军方第一人,而且还同时受封假节钺(yuè)。

“假节钺”直白地翻译过来就是“代理皇帝的符节斧钺”,功能有些类似于电视剧常看到的“尚方宝剑”。

皇帝毕竟只有一个人,不可能凡事都亲自做,所以给予最信任的大将“假节钺”,让他代自己镇守一方。

持有“假节钺”的大将可以不用事先请示,便可斩杀将士,也可以代帝王领军出征。

曹操在世时,于禁是“五子良将”中唯一被授予“假节钺”的大将;而蜀汉这边就是关羽,当仁不让。

刘备身在西川,与荆州相隔千里之遥,关羽凡事若还需要先请示,那别说黄瓜菜,连冰块都凉了。

刘备的起家集团不大,关羽、张飞永远是刘备最信任的人,刘备赐予关羽“假节钺”,就是授予他“临机专断、便宜行事”的权力。

换句话说,刘备这时不信任关羽,还能信任谁呢?

所以,关羽是有权力“自作主张”发动北伐的。

不过,前面咱们也论述过,关羽的家底不厚啊,就算又积累了四年时间,但对于北伐来说准备肯定还是不充分的,不说别的,光兵力和粮草就很快出现了短缺现象。

关羽也算久经战阵的大将,不可能任性地去拿军队冒险,那他为何还要北伐?

有人说,那是因为关羽自傲,听说“老卒”黄忠都立了大功,自己这个武将之首也要争个面子。

扯淡,关羽身负荆州安危于一身,岂会因为这么肤浅的理由,就去发动一场没有准备充分的战争?

事后他用这种理由,能向刘备解释通吗?

还是你当关羽手握十万雄师,坐拥一州全境,急于秀一秀肌肉?

显然不是的,前面说得够清楚,关羽挺“穷”的。

“穷”为什么还打?

问题的关键在于曹军打过来了。

219年五月,曹操中军兵败,退出汉中。

但是曹操不服气啊,所以立即命曹仁为征南将军,驻军襄樊,准备进攻关羽镇守的南郡。

得到消息的关羽,不愿坐以待毙,立即制定了抵御计划,那就是反守为攻。

关羽为什么不用“坚守不出”的方针呢?

成功实施“坚守不出”是有前提的,要么有险可倚,要么坚守待援。

很遗憾,江陵一带既没有险要可守,蜀汉的主力在汉中刚打完,也不可能千里迢迢前来支援。

那在江陵附近打行不行呢?不要搞北伐那么夸张。

很遗憾,江陵北面是江汉平原,一马平川。

还记得赤壁之战前,曹操南下,刘备逃跑时被五千虎豹骑追得差点丧命吗?

关羽手里也就两三万主力可用,哪来的自信和魏军在平原上打对攻?

最后野战打不赢,江陵被围困就是早晚的事。

江陵一旦被围,其实基本上就算是输了。

因为蜀汉援军远在千里,就算折腾两三个月赶来了,可支援的通道只能是沿着长江三峡走,魏军只要在三峡出口一堵,半个汉军也出不来。

就算真冲出来了一部分,一大批魏军在平原上以逸待劳,那这些汉军就不是救援,而是“送菜”。

所以,关羽其实是被逼得没办法,只能一拍大腿,干脆以攻代守。

“进攻是最好的防守”嘛!

关羽将战场引向对自己有利的荆州北部,荆州北部不再是一整块的平原地形,那里道路相对狭窄,水路纵横,适合蜀汉荆州兵团作战特点。

果然,关羽前期利用水陆并进夹击的策略,充分发挥了荆州兵团的特性,抑制了魏军的长处,将曹仁打得节节败退,最后缩回了樊城。这样的结果正说明了关羽策略的正确性。

后来,于禁带庞德前来支援,老天相帮,又让关羽借势水淹七军,轻松干掉了。

而蜀汉荆州兵团有船,不怕水淹,更不怕水战,这是在江汉平原同魏军骑兵打陆战能比的吗?

不过可惜,关羽虽然前期决策正确,但是后期却犯了恋战的错误。

结果,得胜之师在樊城下被拖成了疲敝之师,等徐晃率援军一来,关羽自然就被打了回去。

本来这也不算致命,致命的是,东吴在后方狠狠地捅了关羽一刀,夺了江陵城。

东吴早就看刘备不顺眼了,所以下手也是狠,直接要了关羽的性命。

如果关羽后期能够见好就收,不给东吴使阴招的机会,或许荆州就能够得以保全了。

结语

综上,不论是从职责权力来看,还是从当时的形势来看,关羽都有充分的理由发动北伐,这不但不是盲目之举,反而还很高明。只是后来关羽过于恋战,才导致了结局反转,但这并不能否定关羽前期策略的正确性。

文以载道,史可明鉴,@清山雅舍热衷研读历史文化,分享生活感悟,期待朋友们的留言关注。创作不易,欢迎点赞分享,在此感谢。

看三国演义,一直不明白关羽为何自作主张单独北伐?

孔明入川时,留关羽守荆州,赠八字金言:

“东和孙权,北拒曹操。”

一个“拒”字,表明了,荆州北面取“守”势。

关羽一直遵守着孔明的战略方针。虽然执行得不是怎么恰当。

事态的变化,先不在关羽,而在蜀汉刘备的中央政府。刘备自封汉中王,表到许都,要皇帝盖印。惹恼了曹操。

曹操要兴兵征讨刘备。司马歖献计说,可利用孙刘争荆州的矛盾,瓦解孙刘联盟。――只须令曹仁虚张声势进攻荆州,引孙权争夺,我们坐山观虎斗,待一死一伤后,再将伤者灭了。

蜀汉刘备中央政府获悉消息,考虑到新政权尚未巩固,无力全面应战,想出一招,改战略守势为以攻为守。目的仍在守。

这一招胜算是有的。以关羽的武力一战击溃曹仁,迫使曹操改攻势作守势是有把握的。

于是,王命下达,令关羽攻击曹仁。

如果后来孙权不偷袭,如果关羽击败曹仁立即回防,事情当不致一败不可收拾。

说关羽自作主张北伐,是乱说的。这么大的军事行动怎么可能自作主张呢?

看三国演义,一直不明白关羽为何自作主张单独北伐?

首先我认为绝不是关羽自作主张单独北伐,这是逆龙鳞之事,亲儿子也不行。

如果非要按三国演义说的解释的话那先请看当时关羽所管辖部分荆州所处的地理位置,我们不难发现当时荆州分为三块分别被孙权 刘备 曹操三个集团占据 而刘备集团占据的以江陵为主的部分地区如果在战时想要获得益州本部的支援只有依靠长江水路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长江水路被孙权集团封锁,那么江陵等地就等于孤立无援变成一块飞地。而如果关羽能夺取并且坚守住襄阳 樊城等曹操集团占据的北部荆州地区就可打通汉中至荆州的汉水水路 并且更牢固的控制汉中至荆州的陆路 这样关羽部不管是对抗曹操还是抵御孙权都将更有把握。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得到大家的喜欢,请关注观察者文化传播 更多精彩内容与您分享!!!

看三国演义,一直不明白关羽为何自作主张单独北伐?

关羽并没有自作主张单独北伐,他对襄樊的作战,应该是一次奇袭。关羽是在有利的战机下,对襄樊的一次攻击,并没有北伐那么大的目标。只是在后来水淹七军后,关羽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战果,才让人感觉他的进攻是北伐而已。

在诸葛亮的《隆中对》里,对蜀汉的战略计划做了规划。第一步是占有荆益,接下来就是一段休整的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积蓄力量,搞好内政,对外结好孙权。第二步才是两路北伐。这两路北伐,一路由刘备率领攻打秦川,另一路由关羽率领攻打宛洛。

不过,这第二步计划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天下有变。这个有变其实大家都心照不宣,就是曹操之死。刘备和诸葛亮都自认不是曹操的对手,只有曹操死后,刘备才有争夺天下的机会。曹操年纪已经大了,刘备和诸葛亮应该是能够等到这个机会的。

我们看关羽出兵襄樊的时机,就可以看出,关羽的出击是不符合北伐的条件的。当时刘备刚占领汉中,进位汉中王。在这种情况下,刘备开始内部的建设,在蜀中征发民夫,修建基础设施。而当时曹操还健在,对孙权的外交工作也没有开展,这个时候,只是《隆中对》里两个计划之间的缓冲时间,还不具备北伐的条件。

那么,关羽为什么要发起对襄樊的攻击呢?这是因为关羽的战役形势很好,关羽以敏锐的眼光看到了难得的战机。

在当时,刘备夺取汉中后,派刘封和孟达攻下了上庸。上庸和襄樊有汉水相通,能够从侧翼威胁襄樊。而曹操的主力还在从关中撤退的途中,由于曹操的身体状况问题,撤退十分缓慢。曹操的主力和他一起,一直滞留在关中。

而襄樊的曹仁,刚刚对附近的叛乱进行了镇压,兵力受到一定的损耗。并且由于曹仁的轻举妄动,使得曹军也很疲劳。当时曹操的手下谋士就对曹操说道,曹仁的举动过于轻率,可能会对襄樊产生不利的影响。

关羽出兵襄樊,是有着仔细的考虑的。首先关羽被刘备封为前将军,假节钺。拥有了假节钺的权力,关羽就有了发动战役的先斩后奏的权力。同时,关羽也拥有了调动指挥附近军队的权力。如果关羽能够得到上庸军队的配合,胜利的概率更大。

而在襄樊地区,虽然曹军可能会派兵增援,可是直接的曹仁守军也不过是刚刚平叛,兵力疲惫的七八千人。关羽率领三万多人对他进行攻击,再加上上庸军队的配合,是有胜利的把握的。

其次,襄樊对于江陵十分重要。在兵要地志中说道,襄阳和江陵之间陆路相连,如果江陵没有襄阳的掩护,就会处于敌人的兵力威胁下,防守极难。从这一方面来说,夺取襄阳对守卫江陵十分重要。

而且,由于上庸被蜀汉夺取,如果关羽夺取了襄樊,就可以使荆州和蜀中多了一条联系的通道。有了战略纵深和两条通道的荆州就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不败之地。

第三,关羽的军队不仅仅拥有步兵,他还拥有一支精锐的水军。这支水军是曹军无法匹敌的。关羽拥有这支水军,就可以控制汉水水面,隔断襄阳和樊城的联系。这样,至少关羽如果作战不利,也可以集中兵力攻打位于汉水南岸的襄阳。

如果拿下襄阳,那么襄阳和江陵联为一体。和襄阳一江之隔的樊城就难以守住。再经过一段时间的消耗攻击,关羽就有可能攻下樊城。拥有襄樊的关羽,战略形势更为良好。这也为下一步北伐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即便是没有拿下襄樊,由于有水军的掩护,关羽也能够全身而退。在现实中,关羽撤兵的时候,也确实是由于水军在汉水上的封锁,曹军对关羽的军队只能望洋兴叹。正是有了这些有利条件,关羽决定向襄樊发动了进攻。

由于关羽的敏锐的洞察力,使得关羽在出击襄樊的战役战场上占据了主动。曹仁被打得困守城中。虽然曹操派于禁、庞德率领七军来援,可也无法打退关羽的进攻。不仅如此,关羽还抓住战区秋雨连绵,汉水暴溢的机会,利用自己的水军优势,水淹七军,全歼了于禁、庞德所部。

这一仗,完全扭转了战场的形势。关羽以微不足道的代价消灭了曹军援军主力,这使得襄樊地区关羽的军队占有了绝对的优势。但是,战局在这一时刻也发生了逆转,战争的天平开始向关羽不利的方向倾斜。

这是因为关羽在突如其来获得的胜利下被冲昏了头脑。再加上上庸的刘封、孟达不理会关羽假节钺的权威,拒不支援关羽。这使得关羽的兵力捉襟见肘,只得抽调荆州留守的兵力。在前攻不下樊城,面对曹操派来的主力援军,后有孙权派吕蒙偷袭荆州的夹击之下,关羽最终败亡,荆州也丢失了。

结语:

我们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关羽对襄樊的攻击,只是他抓住有利时机对敌人的一次突袭。并不是《隆中对》中所说的战略北伐。可是关羽在取得水淹七军的胜利后,头脑膨胀,急于扩张战果,结果犯下了严重的错误。

如果关羽不是急于扩张战果,保持冷静,那么他就会依然按照原有的作战计划,夺取襄樊。可是,关羽的胃口太大,他的兵力不足以实现他的计划,而又没有友军配合。最终,关羽由于兵力不足,在曹操和孙权的夹击下遭到了失败。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看三国演义,一直不明白关羽为何自作主张单独北伐?

你的提问是个伪命题,北伐根本不是关羽自作主张,看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关羽北伐是在践行诸葛亮隆中对三分天下,两路攻取中原的既定战略目标。

当时诸葛亮曾对刘备道;“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若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也可以说这是既定的战略方针,关羽当然会牢记在胸,盼望着这一天的到来,开疆辟土,复兴汉室,建不世之功。

刘备称汉中王后封赏众文武,以关羽为五虎大将之首,并派前部司马费使为使,赍使诰命,一是送官爵,二是令关羽起兵攻取樊城,先消灭曹仁之兵,进而北伐。后来的形势发展对关羽十分有利,取襄阳,败曹仁,围樊城,水淹七军,擒于禁,杀庞德,威震华夏,逼得曹操要迁都避之。由于前期军事上的不断胜利,也等于开创了北伐的大好时机,关羽此时决不会放弃这个机会而就此罢兵。实际上此时的危机已经出现,只是关羽由于太过自负,又不听劝告,后方留守用人所非,又严重犯了东和孙权的战略大忌,致使曹操、孙权两面加击,才大意失荆州,兵败被杀。

看三国演义,一直不明白关羽为何自作主张单独北伐?

既然题主说“看三国演义,一直不明白关羽为何自作主张单独北伐?"好,那就以《演义》说事:

看题主所问可知题主根本没认真看《三国演义》!否则不会提出令人可笑的问题,同时又引出很多不着边的回答。我的回答是,关羽是在得到君王之命后才开始北伐的!<当然这也是诸葛亮失策→进而造成蜀国不能一统天下的战略上的失败>!!!!!!

(一),《三国演义》第73回:玄德进位汉中王,云长攻拔襄阳郡。书中说曹操被诸葛亮用疑兵之计杀得大败,放弃汉中兵退斜谷,被马超追杀,又中了魏延一箭,三军锐气丧尽,逃至京兆方始安心。此时刘备又命刘封,孟达,王平等攻取上庸诸郡。两川(成都汉中)即定,孔明等力劝刘备称王。刘备再三推辞不过,于建安24年秋七月自立汉中王→封关,张,赵,马,黄为五虎上将。〈请各位看官注意正是因为刘备先称王才铸成此后的大错而不能一统天下〉。

(二),刘备称王,表到许都,引得曹操大怒:织席小儿,安敢如此!吾誓灭之!欲起倾国之兵赴两川与刘备决战。此后又采用了司马懿之计,派满宠为使去东吴联合孙权共同夺取荊州!魏使走后,孙权仍坚持联蜀抗曹,派诸葛瑾到荊州向关羽求婚,→孙权之子欲娶关羽女儿为妻,不想被关羽大骂拒绝!→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惹恼东吴。

(三),刘备命魏延守汉中后自回成都,忽有细探报知:曹操连接东吴欲共夺荊州,孔明教差人送官诰于关羽,令关羽先起兵取樊城。……刘备随即派司马费诗为使,赍告命去荊州,关羽出城迎接。……费诗出王旨,令云长领兵取樊城,云长领命后随即发兵。此后就有擒于禁,斩庞德,水淹七军令华夏皆惊的战绩。由上可知,关羽出兵北伐实有王命在先,并非是擅作主张!

(四),各位看官请注意:正是由于孔明忘却了汉高祖刘邦的“深挖洞,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的祖训,主张刘备在西川称王,→进而造成了吴蜀联合变成了吴魏联合,使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又不提前派赵云黄忠等增兵荊州>,最终造成关羽失荆州而阵亡→从而失去夺取中原的战略要地!而由此产生的连锁反应是:急兄仇张飞遇害→刘备伐吴遭火烧连营而托孤白帝城→后主刘禅吃喝玩乐→蜀国最先灭亡!假如刘备不先称王,继续添兵荊州,然后从西川和荊州两路出兵北伐曹操,一统天下大有希望!由于失荊州损失了关羽张飞黄忠三位上将损兵数十万,蜀国元气大伤…而这一切都是先称王带来的后果,令读者痛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