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为何被评为封建皇帝里最厉害的一个?
“刘邦最厉害”的由来
乍一听说刘邦是最厉害的皇帝,很多人肯定会皱眉,颇感质疑,毕竟刘邦的“小混混”气质太浓,望之不似明君。
这个“最厉害”的评价其实来自于熟读历史的毛主席。如此评价究竟有着怎样的道理?刘邦到底算不算是最厉害的皇帝?相信大家看了我的分析,就会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和满意的答案。
毛主席对刘邦的评价很高,曾用十二个字评价他:“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还称赞他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
想必很多人对刘邦的印象,还停留在一个沛县的小混混侥幸得了“汉初三杰”的臂助,躺赢江山的层面上。
其实不然,刘邦是一个极为优秀的领导者,毛主席也评价“他的成功不是偶然”。大家对他有误解,多半是因为他的个性太鲜明、跳脱,以致于遮掩了他的出类拔萃。
评价刘邦前,必须先了解刘邦(较长,不喜可跳读至后面观点)我们不妨就从毛主席对刘邦的十二字评价说起:
一、决策对头
假如你是创业公司的员工,你的领导从善如流,每每总能做出正确决策,带领团队克服困难、持续赢利,那么相信你也会很信服这位领导。
刘邦的过人本领之一,正是从诸多选择中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
我们粗略梳理一下刘邦起兵以来,他所做的较为重大的决定并且分析其中的重要意义:
1、刘邦决定在沛县起兵。
这是一切的开始。陈涉起义后,藏在芒砀(dàng)山中的刘邦,如果没有选择集结3000子弟兵,攻占沛县,就没有所谓的沛公,更没有后来的大汉王朝。
△刘邦起兵地——沛县(今江苏省徐州市沛县)
要知道在当时,这是一个十分艰难的决定。反秦星火才刚刚燃起,形势还不明朗,这时候带头造反可就再也没有回旋的余地。不信看看史书上的记载:
“萧、曹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后秦种族其家,尽让高祖。”——《汉书》
为何萧何、曹参等一干人杰都没有当首领,反而是让位于刘邦这个小小的亭长?理由很现实——怂!
他们都被秦朝的严酷手段威慑住了,不敢伸这个头。所以,刘邦其实最初就是一个时刻准备“顶雷”的首领,就冲他这份魄力,敢做出这样的决定,他就已经非常人可比了。后来的一切荣耀,那都是实至名归,因为刘邦先前承受了巨大的风险和代价。
2、刘邦决定投奔项梁
刘邦起兵之后,自然是选择向四面扩张,以壮大自己的实力。
本来还算顺利,两败秦军,夺了若干县城,但是偏偏错用了雍齿这个反骨仔来守丰邑,结果雍齿投降了魏王,搞得刘邦把自己老家丰邑给丢了。
△刘邦故里——丰邑中阳里
刘邦先后两次进攻丰邑,都没能见功,这主要是刘邦实力不足的缘故。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再这样拖下去,刘邦就会陷入“发育不良”的被动局面。
于是刘邦看到强盛的项梁军到了薛,便果断“抱大腿”,加入项梁军。项梁为刘邦增兵5000、五大夫将10人,第三次进攻丰邑,终于得手,雍齿逃跑。
所谓大树底下好乘凉,刘邦加入项梁军,不仅摆脱了前期势力孱弱、岌岌可危的局面,而且还借着共奉楚怀王这面旗帜,变相发展壮大了自己的势力,实在是明智之举。
3、刘邦决定受命西征
刘项合兵期间,正是项羽和刘邦的“蜜月期”,二人并肩作战,楚国战绩斐然。然而,项梁骄傲了,按照“历史潜规则”——不骄傲,才不会死——项梁被秦将章邯击破于定陶,其本人也壮烈牺牲。
△楚军领袖项梁战死
楚国的势头为之一挫,而章邯斩项梁后觉得楚国威胁不大,便北上对付赵国。
赵国向楚国求援,于是楚国诸位老将们一商量,决定派宋义、项羽北上支援赵国,派刘邦西征关中,以分散秦军兵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为关中王。
当时,西征关中是苦差事,没人看好,更没人愿意去。但是刘邦还是接下了这个极有挑战性的任务,并最终一路奋战,拔得头筹,攻占秦都。
△刘邦率先攻入秦都咸阳
想要高人一等的地位和声望,就要比别人付出十倍百倍的努力,完成别人遥不可及的任务。
刘邦做到了!
虽然,后来项羽赖皮,没兑现“关中王”给刘邦,但是在天下人心中,刘邦就是无冕之王。此事为刘邦的声望地位加分良多,也为刘邦成为天下共主提供了有力的法理支撑。
4、刘邦决定火烧栈道、忍辱负重
刘邦的功绩,全天下人都看得清,项羽自然也看得清。于是忌惮刘邦的项羽,送了刘邦两样“大礼”——鸿门宴和改封汉王。
鸿门宴刘邦死里逃生,封汉王刘邦不情不愿。
但是形势比人强,气得差点火并项羽的刘邦,最终接受了张良的建议,先去汉中韬光养晦、忍辱负重,还烧毁栈道以示无东出之意。
有见识的人都知道,如项羽这般只懂耀武扬威的人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就是像刘邦这样能屈能伸、理智决策的人。
就像曹操说刘备是英雄一样,因为刘备是打不垮的,总能卷土重来,令人震撼。
△项羽分封,企图锁死刘邦
刘邦没有被怒火烧昏头脑,更没有被项羽吓破胆。历经半年多筹谋,刘邦暗渡陈仓,奇兵杀出,还定三秦。这一决策避免了自己被困死蜀中的前景,同时也拉开了楚汉之争的大幕。
5、刘邦决定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
刘邦东出与项羽争雄,起初很顺利,刘邦带着诸国联军趁项羽不在家,一度攻陷了项羽的老窝彭城。
结果又是骄傲了,松松垮垮的56万联军被只带3万精兵的西楚霸王一个“回马枪”打得不知北在何方。刘邦狼狈败退到荥阳,但后面又被项羽重重包围。
△项羽
好在刘邦先手联络了英布、彭越骚扰楚军后方,逼迫项羽回援,并派韩信开辟了北方战场,夹击项羽,声援荥阳。
这还不够,纪信假扮刘邦诈降,使得刘邦乘机逃出荥阳包围圈。之后,刘邦亲率大军从武关杀出,企图分散项羽兵力。
就是在这样的“组合拳”下,项羽依然攻势凌厉,重镇荥阳、成皋反复失守,刘邦的汉军可谓是危机迭至、一日三惊。
直到韩信在潍水之战歼灭齐楚联军,完成对楚军的侧翼包抄,这才逼得项羽腹背受敌,不得不停战,楚汉以鸿沟分界。
△韩信
不过,刘邦在张良的提醒下,没有呆板遵守约定,而是决定发兵追击项羽。在独战难胜的情况下,刘邦再次以封王为筹码,调动原本处于观望的韩信、彭越、英布,联合一切有生力量在垓下终结了西楚霸王。
我认为刘邦是深知“天下事靠天下人”这一道理,但是项羽不懂。刘邦早在公元前两百多年,就用类似毛主席的“人民战争”的方式终结了举世无敌、不可一世的项羽。在这一过程中,他的决策哪怕有一处迟疑或偏差,项羽都将改写历史。
△西楚霸王
小结:
以上5次重大决定,只是代表性案例,刘邦做过的大小决策远远超过此数。刘邦得天下打得几乎全是硬仗,其中只要有一个决策出错,都可能会满盘皆输。而刘邦在重大决策中始终能做出正确选择,实在是难度极高、英明至极。
二、用人得当
刘邦在用人上方面的成功自己也总结过: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汉书》
简单说就是“我刘邦谋略不如张良,内政不如萧何,打仗不如韩信,但我就是会用人,所以我才能夺取天下。”
还是那句话“天下事靠天下人”,一个人再厉害也不可能做完所有事,事情越多就越需要联合更多的人来完成。
毛主席就曾谦虚地说过,人民战争的胜利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他没有做太多事,主要功劳应该归功于人民。
刘邦在用人上敢用、会用,韩信、陈平这些大才都是项羽弃之如敝履的,结果在刘邦那边大放异彩;屠狗的樊哙、吹丧的周勃、驾车的夏侯婴等各色人物都能在刘邦的安排下发挥自己的最大作用。反观项羽这边,唯剩一个范增,还被他气死了,这孤傲的派头决不是干大事的人应有的胸怀。
△樊哙奋勇杀敌
综上两点,毛主席对刘邦的评价十分精准,刘邦的这两个优点也确实是他成功的重要法宝。
古之英主,无出汉高十六国时期,后赵开国明君石勒曾问大臣徐光,他能比作昔日哪位君主。徐光说石勒神谋武略,比汉朝开国君主刘邦更高,而刘邦以后再没有人能和石勒比较。石勒则笑言徐光说得太夸张,自我评价道:“我若与刘邦同时,就当他的臣下,与韩信、彭越竞争功勋;若与汉光武帝刘秀同时,就会与他争夺中原,不知鹿死谁手。大丈夫行事,应该光明磊落,如日月皎洁,绝不可以像曹操、司马懿那样欺负孤儿寡妇,用奸计夺取天下。”
△石勒
石勒作为传奇的“奴隶皇帝”,优秀如刘秀他都敢逐鹿对抗,而曹操、司马懿则难入他法眼,说明他相当之傲啊!但石勒又唯独对刘邦俯首称臣,这是不是他有所偏爱呢?
当我们搜集诸多关于刘邦的评价时,我们发现石勒并非特殊个例。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因为仰慕汉高祖刘邦,因而下令耶律氏兼姓刘氏,他的汉名叫刘亿,这绝对是“真粉”啊!
△辽太祖
宋代大文豪苏轼也给出了最高评价:“古之英主,无出汉高。”
明代思想家李贽(zhì)感叹:“汉祖之神圣,尧以后一人也。”
听听,李贽这么实诚的人都毫不吝惜夸赞之词!
英国著名史学大师汤因比说,人类历史上最有远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位政治人物,一位是开创罗马帝国的凯撒大帝,另一位便是创建大汉文明的汉高祖刘邦。
你瞧,就连外国学者都对刘邦给予了至高的评价!
由此可见,刘邦是最厉害的封建皇帝,已经是业内共识。
△汉高祖刘邦
我对刘邦“最厉害”的一些个人思考:能和刘邦一较高下的,自然只能是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们。
在这些开国皇帝中,首先淘汰第一批有严重缺陷的:
晋武帝司马炎淘汰,因为西晋的体制太失败,“八王之乱”加“五胡乱华”就足够长跪不起的;
隋文帝杨坚淘汰,杨坚再厉害,也是篡位者,况且隋朝二世而亡也把脸面丢尽了。
宋太祖赵匡胤淘汰,因为宋朝北方版图残缺了一大块,后继者还一个比一个怂;
元世祖忽必烈淘汰,因为元朝不足百年,统治昏暗,其治国水平怎能与刘邦相提并论。
清太祖努尔哈赤淘汰,这就只是个奠基者,他儿子皇太极死了都没能一统天下,此处就甭提了。
剩下的强力竞争者有:秦始皇嬴政、唐太宗李世民和明太祖朱元璋
这三位真的是太强了!
他们构成了我国古代最强帝王的第二阶梯。
△朱、赢、李,千古三帝
但优中选优,他们还是各有瑕疵:
东西两汉各200年,而秦国不得民心,二世而亡,秦始皇嬴政落败;
唐太宗李世民既不是白手起家,其实也不是开国皇帝,只是太优秀了破格提拔,上面还有他老爹唐高祖李渊,这就矮了白手起家、全靠自己的刘邦一头。
同是白手起家的朱元璋,是刘邦的最强竞争者,明朝国祚276年,也是丝毫不落下风。但是朱元璋从参加红巾军到攻克元大都,用时16年,比刘邦的7年统一明显逊色。
经过一番比较,众人的眼光是雪亮的,汉高祖刘邦是当之无愧的“最厉害”。
其实,我认为直到今天我们还多以汉人自居,而不是秦人、唐人、明人,这其实正反映出大汉朝在我们华夏儿女心中的份量。
刘邦不仅从善如流、用人得当,他最大的功绩应该是摒除酷秦,仁济天下,创立大汉,确立了后世千年效法的“汉家衣冠”,说白了就是创立了大一统的汉家文化,把华夏子孙牢牢地凝聚在一起,使得中华传承百折不挠、千秋不朽!这也正是四大文明中唯有我华夏文明能延续至今的重要原因。
最后,借用清人王正的史诗致敬高祖伟绩:
汉皇千古一英雄,休笑当年马上功。
试问后来为帝者,谁人曾出范围中。
文以载道,史可明鉴,@清山雅舍热衷研读历史,分享历史,期待朋友们的留言关注。
汉高祖刘邦为何被评为封建皇帝里最厉害的一个?
汉承秦制,汉武帝武反灭匈奴丶文独尊孔儒,开创了封建第一个军事大帝国。两汉四百年,秦帝国仅仅十五年,汉朝的建立和强盛,从某种意义上说:"秦始皇建立了框架,刘邦却继承了秦的衣钵,全盘吸收了秦始皇独创的中央集权制、地方郡县制的封建王朝,是真正意义上替代奴隶制社会的完全封建主义社会。"
秦统一总共才十五年左右,先是爆发了历史上第一个农民起义,陈胜吴广建立了张楚王朝;其后六国贵族相继叛乱,割据;项羽以诸侯之上楚霸王,号令天下,继续保留战国诸侯分封制。
而刘邦最后将楚霸王围歼在亥下之战,楚霸王战斗到了最后只存一人一马,他将爱马渡过江去,自刎而死。
刘邦幸运地成为秦始皇的传人,将秦王的体制全盘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两汉四百年,奠定了大汉中央集权制从此牢牢地成为华夏大一统王朝的不二选择。从此,汉文化、汉人的旗帜在中国遍地招展。除了盛唐可以和强汉相提并论,汉人、唐人都成为华人的代名词!
因此,刘邦是继开天劈地的秦始皇之后,涌现出来的第一个大一统开国皇帝,当然也是封建社会继千古一帝秦始皇之后,第一个以农民起义而登上龙椅宝座的,刘邦能彻底战胜楚霸王,踏在秦始皇肩膀上,很显然,也是属于最厉害的开国大帝之一青史留芳。
汉高祖刘邦为何被评为封建皇帝里最厉害的一个?
因为他觉得他最不厉害!所以,最终他是最厉害的皇帝!
如同他说过的一段话: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汉高祖刘邦为何被评为封建皇帝里最厉害的一个?
主要要观点如下:
一:天赋的的因素
一个能获取巨大成就的成功者,后天的努力固然重要,但是先天的天赋因素是获取成功的基本保障。
发迹前的刘邦,用今天的话来说,根本就是一个不靠谱的人。41岁的时候,才混个类似于"治安队长"的职务。由于老爹的不待见,连个正式的名字都没有,一直是刘季的称呼,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叫刘三。连个明媒正取的老婆都没有混上,整天跟地痞,流氓,无赖混在一起,由于不务正业的种种做为,他老爹对他的态度都可以用“伤心绝忘"来形容了。
但是、有一件事情,不得不佩服刘邦是个具有极高天赋的人。
因避祸逃到沛县的吕公因为是县长的挚交,吕公到来后,沛县的官员,乡绅自发凑钱到县长的家里为他举办了一个大型的接风宴会,规定超过一千钱的人能到堂上喝酒。刘邦大摇大摆的到来之后,大喊了一声"泗水亭长刘季"贺钱万",。刘邦便大摇大摆的走到堂上。吕公一听,大为惊讶,赶快起身相迎。宴席结束后,吕公主动跟刘邦说:要把自已年轻貌美,二十岁的姑娘吕雉嫁给他。刘邦的欣喜若狂,和吕公的出于何种动机在这里就不揣测了。但是,用今天的话说,周围人忌恨刘邦"癞蛤蟆吃到天鹅肉的同时",也会一致的认为,吕公的脑子要么被驴踢,要么进水了。心疼姑娘的妈,妈开始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抱怨吕公,"你总说姑娘有富贵相,连县长儿子的求婚你都拒绝了,怎么非要把姑娘嫁给那个不靠谱的刘三呢?这不把姑娘往火坑里吗?
不为所动的吕公只说了一句,"此非儿女子所知也"。就这样,刘邦白捡了一个比自已小一半的年轻貌美姑娘",这件事情要是放在今天的网络时代,刘邦一定会成为网红的。
有一次,项羽把刘邦的老爹,老婆都抓来当人质。两军对峙时,项羽准备了一口大锅,说刘邦要是不投降,就把刘邦老爹煮了。刘邦一听,不仅没有大动肝火,还满面笑容地说:“咱哥俩是结拜兄弟,我爹也是你爹,如果要把咱爹煮了,也分我一口羹。无计可施,憋气又窝火的项羽不但没有劝降刘邦,还得浪费着粮食供养着刘邦的老爹和老婆。在这里不得不佩服刘邦的智商和情,商,如果此时的刘邦投降,不用说老爹和老婆的性命难保,恐怕连自己的小命都得搭上。
还有一次,项羽要与刘邦PK,明知不是对手的刘邦并没有露怯,而是指着项羽滔滔不绝的历数了他十大罪状。大怒的项羽用弓弩射中了刘邦的胸部,强忍巨痛的刘邦却大声叫喊说,项羽射中了他的脚,骗过了项羽,又逃过一刧。如果刘邦没有如此的灵敏反应让项羽看出破绽,恐怕刘邦的性命危矣了。
二:具有的宽阔心胸,并且善于纳谏。
刘邦封恨之入骨,有杀其心的雍齿为侯,这对于稳定自己的团队取得了奇效。
对于从项羽阵营投降过来的人将军与谋士,如韩信,陈平等人,一律不计前嫌,用人不疑,平等对待。信任,尊重属下,能做到如实相告,绝不隐瞒。
如张良,韩信都曾问刘邦是否能打过项羽这个问题时,虽然也让刘邦感到难堪,或是很没有面子,但是刘邦最后都能坦诚回答:″固不如也"。
再如,刘邦和项羽的军队陷入胶着状态时,为了能尽快打败项羽,采纳陈平的建议,对项羽的军队实行反间计,为了让陈平能成功的实行反间计,拔给他巨额经费,却从来不问他钱怎么花,花哪里。
刘邦称帝后,轻视儒生,认为读书无用。陆贾:马上得天下,还能马上冶天下?受到警醒,虚心纳谏的刘邦任命陆贾著书论述秦亡之因,以之为戒,并施仁政,休养生息,实行、无为而治的国策。
三:善于作秀。
韩信手握重兵,拥有三分天下的资本时,派出使者“请"刘邦封自己为假齐王时,当时气得刘邦破口大骂,当张良暗中提醒后,刘邦马上"转怒为喜"得大声说:"要做就做真齐王,何必做假王"。如果此时的刘邦要是大发雷霆,一意孤行的拒绝韩信,很有把韩信推向项羽阵营,或是拥兵自重的局面,如果此假设成立,恐怕华夏族的历史都要改写了。
刘邦取得天下后,委任萧何建造未央宫,工程竣工后,前来视察的刘邦看到修建的富丽堂皇的宫殿时,大怒:"天下凶凶苦战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当他听到萧何"不富丽堂皇不足以表达天子的尊重与庄严的解释后,马上转怒为喜。
三:有自知自明:
这一点对刘邦来说,也是得天下的重要原因。
刘邦在评论自己取得天下的原因:
刘邦说:"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四:不吝啬功名利禄的赏赐。
刘邦和项羽的最大不同在于,项羽可以为受伤的士兵伤心难过的流泪,却不肯把功名利禄赏赐给士兵。刘邦则不同,做到了赏罚分明,论功行赏。此举不但极大鼓舞了部队的高昂士气,更是极大的振奋了部队杀敌的热情与决心。,
如项羽阵营的陈平刚刚投到刘邦阵营时,刘邦"大悦之",并立刻委以都尉重任。并听从萧何的建议,重用从项羽阵营投降过来的韩信担任"大将军"职务。
五:善于笼络,收买人心,不虐杀降俘。
刘邦率先进入咸阳后,听从萧何谏言,戒骄,戒奢,不贪图眼前享受,不虐杀降俘,优待秦朝皇室,与秦朝人约法三章,从而使天下人心大定,民心尽归刘邦。秦三世子婴投降刘邦。
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有备才能无患,成功的大门永远是向有准备的人敞开的。由于秦二世的暴政与苛刻,使天下苦秦久矣,因此天下大乱。在这场惊天变局的大时代背景下,给群雄提供了史无前例的历史机遇与机会。项羽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先机,但由于政治上的短视,以及缺失长期的战略规划,没有把握住历史赋予的机遇,丧尽人心,民心,被屌丝刘邦成功逆袭,因无颜在见江东父老,自刎乌江,留下了千古悲剧英雄绝唱。
如果说秦始皇给后世提供了一套"冶国框架"模式,那刘邦就是"行王道,施仁政"治国″的开山鼻祖。也正因为刘邦为后世留下的这些丰富,而宝贵的政治遗产,成为后世封建王朝竞相效仿,不可缺失的治国安邦良策。
汉高祖刘邦为何被评为封建皇帝里最厉害的一个?
秦汉时期,是奴隶制和封建社会混融时期,一个底层的平民,要想上位,势必登天。
项羽,秦始皇,春秋战国诸王,都是有平台,有基础的;而刘邦就是一介贫民。
刘邦像秦国的秦孝公(赢渠梁)虽然打仗不怎么滴,但是,脑子好使。
一边接受项羽分封,一边挖项羽的人才为己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项羽的强项没了。
推翻的是秦国,秦制秦法等等几乎照搬,只是没有纠错。
吸取周朝和秦国的经验教训,内外兼修,对外,凡事能成为诸侯国的亳不客气一个不留,对内,产生的新贵族,如韩信、彭越、英布、樊哙,等凡是能造成危害皇权的人,不能有妇人之仁(也包括以后威胁皇权的)。
尊重对手,向对手学习,汉室对项羽和秦始皇,是持褒义的态度。
特别崇拜秦始皇“嗟乎!大丈夫该如此是也”。
佩服项羽的打仗能力,
其他方面把项羽玩得团团转,项羽能征惯战的大将军都被刘备搞走,项羽的谋臣、近臣不是背叛,就是不能出谋。
大志向,看的透,看的远,安邦、治国、平天下绝对是出彩的
分封诸侯已有1000多年的亡国教训,秦始皇知道,刘邦知道,项羽也知道,但是项羽没有能力去做。
汉高祖刘邦为何被评为封建皇帝里最厉害的一个?
评为?谁评的?哪年评的?刘邦毕竟是小吏出身,理论上讲算是统治阶级。朱元璋可是真正的农民,要饭的出身,一跃成为帝王,跨越式发展了,不易。
我以为汉武帝刘彻是封建皇帝里有胆识的一个,在中国历史上贡献不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