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为何不杀大将?

前言

不一样的朝代,总有着相似的历史。杀戮开国功臣似乎成了司空见惯的事。

没办法,谁让功臣们功高震主、跋扈难制,开国帝王杀起功臣总是有着类似的理由。

而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就没有杀戮开国大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刘秀剧照

刘秀不杀大将的原因主要有三

一、刘秀的能力极强,因而也有着强大的自信

刘秀乃是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的后人,本身就是地道的汉室宗亲,因而在身份上他本就有皇族光环加成。

更难得的是,刘秀本人在军事、政治、谋略各方面都有着突出的能力,以“云台二十八将”为首的大将集团,没有人能够超越刘秀。再加上高超的个人魅力,因而刘秀被誉为那个年代的“位面之子”,堪称完美,难有可比肩者。

△刘秀剧照

这跟其他多疑的君主情况大不一样,比如说刘邦打仗水平一般,就害怕韩信、英布等厉害的将领造反;

曹操出身宦官家庭,外貌条件又差,所以自卑心理作祟,天天疑神疑鬼,对臣子也是防范颇严;

但是对于刘秀而言,他的能力是凌驾于所有大将之上的,所以刘秀有着雄厚的自信,不必非要杀人来安定自己的内心。

二、高超的怀柔制驭之术

刘秀不杀大将,并非是自负到以为天下无敌的程度。他也制定了严密的防范机制,从体制上就把大将们的反叛之心堵死。

一方面,刘秀始终领军作战,其班底部队铜马军等河北系军队,都是他一手拉起来的,这就保证了军队的忠诚度。

另一方面,就算后来地盘大了,需要分兵作战,兵权也是只授给邓禹、冯异、耿弇等一干挚交死忠,并且一旦战事结束,都会立即收回兵权。

在如此严密的兵权管控之下,大将们反叛的威胁也降到了较低的程度。

△云台二十八将

三、大将们的知趣

要说光刘秀英明神武,魅力惊人还不够,若是有人不识趣,还是难免得刀枪相见。然而,开国大将们都比较信服刘秀,投桃报李之下,都在刘秀的暗示下,在开国后主动放弃了朝廷重权,以示自己无威胁刘秀皇权之意。

而刘秀也决不会亏待这些懂事的功臣,皆给以高官厚禄,珍宝田宅。终其一朝,始终维持了良好的君臣之谊。

结语

综上所述,刘秀能够不杀大将实在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结果,只有君主极其自信,大将们又信服识趣,方才能有君臣一世和谐的福分。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为何不杀大将?

在中国历史上,“兔死狗烹”的悲剧一再重演。许多封建王朝的开国功臣都难逃被诛杀的下场,因为飞鸟被射尽以后,弓箭就没用了,兔子被捕杀完了,猎狗就没用了。天下平定了,那么将领们的兵略,谋臣们的智慧,反而让统治者感到害怕,这就是所谓的“功高震主”。皇帝最怕别人造反,而死人是不会造反的。可是在光武帝一朝,未杀一个功臣。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开国之勋臣,光武帝一个未杀

在汉明帝时,绘中兴功臣二十八人画像于南宫云台,号称“云台二十八将”,这些是对东汉开国功勋最著的功臣。二十八将分别是:邓禹、吴汉、贾复、耿弇、寇恂、岑彭、冯异、朱祐、祭遵、景丹、盖延、铫期、耿纯、臧宫、马武、刘隆、马成、王梁、陈俊、杜茂、傅俊、坚镡、王霸、任光、李忠、万脩、邳彤、刘植。后来又补充了王常、李通、窦融、卓茂四人,共计三十二人。

二十八将也好,三十二将也好,这只是一份不完整的清单。有几个重要的人物没有列入名单中,比如马援、来歙等人。在这些将领中,有些人是死于战场,比如来歙与岑彭都是在攻打公孙述时遇刺,马援是在平定南蛮的战争中染病身亡,其余大多数人都得以善终。开国功臣中,光武帝不曾杀害其中的任何一人。

第二,不杀功臣,与光武帝的修为有关系

为什么在历代反复上演的屠戮功臣事件,在东汉却得以避免呢?这显然与光武帝刘秀的修为有关。他从来不是一个嗜杀之人,而是一个重感情、重交情的人。作为一名帝王,他并非冷冰冰的,而是富有人情味。

他把这些功臣视为兄弟,推心置腹,在他的私人信件中,并没有高高在上的架式,他自己称呼“吾”而不是使用“朕”这个字眼。他所受的儒学教育,让他有“仁慈”之心,甚至在写给隗嚣、公孙述等对手的信件中,仍然流露出情真意切。光武帝的胸襟宽广,只要是真心投诚,既往不咎。包括曾经参与杀害其兄刘縯的朱鲔,他仍然接受其投降而不追究杀兄之仇。在来歙、岑彭等爱将遇刺后,他写信给公孙述,强调只要投降,不必顾虑东汉政府会秋后算账。即便对于敌人,能不杀的,他也不愿意杀,更何况对于功臣。

第三,光武帝不担心功臣造反吗?

这里我们还要讨论一个问题,光武帝就没有担心功臣造反吗?

事实上,光武帝就遇到几次严重的叛变事件,包括彭宠、庞萌等人的叛变。吴汉曾经是彭宠的部将,而庞萌则是光武帝认为可以托孤的大臣。刘秀信任到认为可以托孤的人,居然都叛变了,还有什么人可以值得信任呢?然而,刘秀没有受这些人叛变的影响,吴汉曾是彭宠的部将,可是刘秀照样信任;马援曾是隗嚣的部将,刘秀没有怀疑他的忠心。这就是刘秀非凡、伟大之处,这种胸襟,确非常人所有。

第四,广博的胸襟来源于自信

那么这种胸襟又是从哪来的呢?是从自信中来的。

刘秀的自信,源于他非凡的才干。他不仅能驾驭将领,也能带兵打仗。他初出茅庐时,便以昆阳之战而声名远扬,此役可列为中国历史上最经典的战例。在统一中国的战争中,刘秀的军事才能更是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诸葛亮曾评价他说:“光武神略计较,生于天心,故帷幄无他所思,六奇无他所出。”就是说光武帝的英明神武有兵略,这是天赋,运筹帷幄、妙计奇谋都在众人之上。

这种军事天赋给予他强烈的自信,自然不会因为手下大将的战功卓著而严加防患。反观汉高祖刘邦,被韩信称为最多只能统率十万大军,而韩信则自称带兵是“多多益善”,这怎么能让刘邦吃得好饭、睡得好觉呢?

第五,光武帝有驾驭诸将的能力

在刘秀身上,有一种豪侠的气质,这也使他极富个人魅力。正是这种气质,吸引着许多优秀的人才汇集到他的身边。

刘秀对诸将领有很高的驾驭本领,他从不吝惜于赞美之辞。比如他评价邓禹:“谋谟帏幄,决胜千里。”当诸将领纷纷谈论自己功劳时,贾复总是不言语,刘秀就说:“贾君之功,我自知之。”论及耿弇平齐时,赞叹道:“有志者事竟成。”冯异破赤眉,刘秀赞其:“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诸如此类,举不胜举,都可以看出刘秀十分懂得赞赏别人,并以此来激励他们。反过来,这又使得诸将领更加效忠于他。

在平定群雄后,刘秀偃武修文,未尝不是削弱诸将权势的一种手段,引导他们从武转向文。这种手段,比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要高明。事实上,自从平定公孙述后,列侯之中,除邓禹、李通、贾复等人得以参议国家大事外,其作功臣皆不用。由是可见,刘秀也并非毫无防患,只是手段太高明了,所以有了皆大欢喜的结局。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为何不杀大将?

共患难易,同富贵难。

不过,刘秀与他的兄弟,倒是既做到了共患难,又做到了同富贵。

打下天下后,刘秀手下的功臣们,终身富贵,而且,富贵爵禄还延续到了他们的后人。

刘秀是怎么做到的呢?

将星闪耀,但没有谁“尾大不掉”

楚汉战争时,韩信独当一面,一举扫平魏、赵、代、齐,降燕破楚。

而彭越、英布,也长期独成一派,有方面之功。

打天下时,刘邦“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坐天下时,此三人不除,刘邦恐怕觉都睡不好!

相比之下,刘秀打天下时,就没有“捐之”什么人了。

邓禹进据关中(后被冯异取代)、吴汉平定蜀中、寇恂坐镇河内、耿弇扫荡齐地、贾复留在身边···

在刘秀的调度下,云台二十八将,将星闪耀,但却没有任何人的功劳、实力足以构成威胁。

长达30年的调整窗口

开国皇帝最担心的,还是后人压不住这些老兄弟。

英布造反时,曾说:韩信、彭越死了,刘邦年纪大了不会亲自来,别人我都不怕!

所以,如果开国皇帝时日不多,那就只能痛下杀手。

刘邦取天下时,已经50多岁了,而韩信等人才30来岁!

所以···

刘秀就没这个担心了。

他一口气当了33年皇帝,大部分开国功臣都“活不过”他。

几个功劳比较突出的大将:吴汉、冯异、岑彭,都已经去世10年以上了。

只有老同学邓禹比他多活了1年。

所以,刘秀基本不用担心下一代压不压得住老兄弟的问题了。

高爵厚禄,不以任事

而在坐天下的30多年里,刘秀也不只是“熬死”大将,他采取了妥善的任用手段。

就在公孙述等人还没有被平定时,刘秀就已经“休诸将于洛阳,分军士于河内”,防止大将久任“尾大不掉”。

同时,刘秀就找到了邳彤、耿纯,让他们让出军权,就国。

刘秀对不大情愿的耿纯说:汉文帝让周勃就国,作天下的表率,现在也是一样的。

于是,从耿纯开始,功臣们陆续被剥夺大权,享受爵禄。

这些功臣所得封邑最大也不过一个大县。荣华富贵没问题,要造反就没什么条件了。

当然,在权力得到制约的情况下,仍有不少人可以任职立功。

比如:王霸,就在上谷任职二十多年,与匈奴、乌桓交战数十次。

不过,这样的职务、实权,是完全不可能构成威胁的。

利用红利,偃武息兵,减少用兵需求

如果外部压力大,朝廷用兵需求持续较大的话,那么,大将持续立功,引发天子猜忌的可能还是不小的。

比如:被朱元璋诛杀的蓝玉、冯胜、傅友德,都是立国后对外战争持续立功的将领。

这是没办法的,明与北元的战争,不是朱元璋说不打就能不打的。

刘秀这方面的压力就小得多了。

由于西汉对外战争的红利,此时外族的威胁不大。

是战是和,主动权操持于刘秀之手。

平定天下后,刘秀与太子讨论攻战之事时,就表示:要“退功臣而进文吏”,休养生息、偃武息兵。

对匈奴,刘秀以“苟非其时,不如息兵”,不大举用兵。

对西域,刘秀以“天下初定,未遑外事”,放弃过早介入。

对乌桓,刘秀“以币赂乌桓”,安抚招降。

在这种政策下,大汉对外用兵的需求大幅降低,开国大将也没有持续立功、掌兵的机会了。

儒者气象,一时风会不同也

刘秀本人,以及他的功臣,大多都是受过儒家教育的。

这对君臣相安带来了许多好处。

刘秀认识到:“直绳则亏丧恩旧,较情则违废禁典”。既不想亏欠功臣,也不愿废法。

这才有了刘秀处心积虑的安置举措。

而刘秀的功臣们,也都有一定文化素养,知道文种、韩信等人“兔死狗烹”的故事。

所以,他们大都主动配合刘秀,退让以避嫌。

邓禹,疏远名势,让儿子十三人,各守一艺。教养子孙,不修私产,不谋私利。

贾复,敦儒学。

耿弇,主动上大将军印,辞职。

这些功臣,守退让,转武为儒,得以安守富贵。

刘秀善待功臣的佳话,离不开当时的客观环境。

但是,这个过程中,刘秀目光远大,未雨绸缪,独特的御人之术,都是值得后人学习的。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为何不杀大将?

光武帝刘秀,虽然不经常用功臣来当官领军,但对他们却非常大度包容,很多小过失,他都可以原谅和不计较。

远方进贡朝廷的金银财宝,或山珍海味,刘秀一定先行赏赐所有侯爵功臣们,有时连御厨房都没有剩余。

所以功臣们都能保持自己的尊贵爵位和财产,没有一人受到诛杀或贬谪。

那么,为什么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不杀大将呢?主要还是存在这么三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刘秀的大将们很少有实质性的权力,他们想为非作歹,也掀不起什么风浪来

刘秀是中国历史上少数不诛杀他亲密战友的皇帝。

并不是说他亲密的战友,道德学问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已经没有什么过错,而是刘秀处理得当:他不给这些功臣们实质性的权力,无论是军权,还是行政衙门的权力。

多亏他没有任用贾复当宰相,以贾复的蛮横暴躁,那将会产生很多不愉快的结局。

刘秀让很多开国功臣,回家安享富贵,带薪退休,只要他们忠心就行了,功臣集团因此没有成为权势集团,他们后来都成为地方上的豪门世家。

由于开国的大将们,很少有实质性的权力,他们就是想为非作歹,也掀不起什么风浪来。

其二、刘秀能够以天下和朝廷利益为重,不会为了亲戚而滥杀无辜,刘秀的一生有太多的仁慈和英明,不杀大将和功臣成为刘秀的一大特点,不杀“强项令”,不杀大将朱鲔都是比较典型的例子
  • 刘秀不杀“强项令”

东汉洛阳令董宣,以不畏豪强、不惧权贵、奉公守法而著名,而汉光武帝刘秀作为一个开国皇帝,也很是赞赏这种高风亮节。

董宣曾经任北海相的时候,请当地很有势力的豪强,公孙丹当了郡中的武官。

可公孙丹更加肆无忌惮,横行霸道。他准备建造自己新的住所时,请来的算卦先生说,当有死者,方可破土,风水才会转好。

于是,这个公孙丹居然让他的儿子,滥杀无辜的路人,把路人的尸体堆到新造的房子里,来去所谓的“晦气”。

董宣知道了,立刻逮捕了公孙丹父子二人,立马诛杀了他们以泄民愤。

公孙丹的宗族、亲戚、党羽30多人,竟敢带着兵器,去府衙喊冤,聚众闹事。

董宣考虑到公孙丹的这些宗族党羽,以前都是跟着“逆贼”王莽的,还怕他们到时候跟海盗勾结趁机反叛,所以下令书佐,水丘岑把这些人全部诛杀了。

这个事情,其实还不是什么事儿,洛阳令董宣还敢于处罚皇亲国戚的湖阳公主的亲信。

湖阳公主的家奴,居然敢白日杀人,后来他藏匿于公主家,地方官员都不能抓他归案。

后来,公主出行,居然敢用杀人犯驾车。

于是,董宣就在夏门亭这个地方,等侯他们的马车,他挡住公主马车的时候,以刀画地,大声数落公主的过失,然后命令公主的家奴下车,不由分说,格杀勿论。

公主气得火冒三丈,立马还宫,向刘秀告状,刘秀大怒,召见董宣,想捶杀他。

董宣叩头大喊:“皇帝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容奴才杀人,以后如何治理好天下?

然后,董宣以头击楹柱子,搞得自己流血满面。

刘秀马上令身边的小黄门,去阻止他的自杀行为,答应只要董宣肯叩头,而且向公主道歉就行了。

没想到,董宣不肯道歉,也不肯磕头,公主在一旁火上浇油地说:“皇帝为平民百姓之时,藏匿罪犯,地方官员都不敢进门搜查。

现如今,你已经贵为天子,难不成威信还不能行于一个小小的县令吗!”

此时此刻,刘秀大笑着说:“天子不比百姓呀”,因此说:“还是放了强项令吧”,与此同时,还他赐钱30万贯。

  • 光武帝刘秀不杀大将朱鲔

汉光武帝刘秀一次率大军攻打洛阳,守将朱鲔拼死抵抗,双方激战了几个月,仍然没有结果。

刘秀见自己长期困顿于坚城之下,恐怕军心不稳,形势有变,就派人劝降朱鲔。

然而,朱鲔却因为自己曾经是谋杀刘秀哥哥的主谋,认为投降也是死路一条,不如坚守待援,说不准还有转机。

刘秀得知他的顾虑后,就派人转告朱鲔,说举大事者,不计小怨。朱鲔今如投降,官职可保,也不会受到杀戮?

河水在此,刘秀指河发誓,决不食言,朱鲔听闻此言,随即投降。

刘秀也果然不报私仇,任他为平狄将军,还封他为扶沟侯。

光武帝刘秀,也堪称中国帝王中的顶峰人物。

历史上的皇帝中,据说汉高心黑,魏武残忍,唐宗好色,宋祖阴险,明祖嗜杀。

而光武身上,却没有这些让后人印象深刻的帝王特征。

  • 刘秀不杀功臣,居然也不好色。

刘秀把多达15级的后宫姬妾制度,缩减为五级,而为其生子的只有三位:废后郭圣通、光烈皇后阴丽华、许美人。

许美人凑巧地为他生下了小儿子刘英,被封为楚王。

这是刘秀唯一一个并非由郭圣通和阴丽华生育的孩子。在废了郭圣通之后,也没有大开杀戒,郭圣通晚年生活也非常舒适,刘秀的宫廷无冷宫。

其三、刘秀是比较宽容自信的皇帝,毕竟自己是有真才实学,不是鹦鹉学舌,也不是照葫芦画瓢的刘邦,刘秀自己对军事和行政都比较精通,所以能够驾驭文武大臣

为了平定河北,刘秀面对的局势是相当复杂的,当时,更始帝盘踞河南,赤眉军占据山东,公孙述称帝四川,隗嚣割据两北,各地势力都比他强大。

刘秀能够高瞻远瞩,谋略过人,31岁称帝,仅仅花了10多年时间,就彻底扫平群雄,统一了全国。

每一仗都赢得干净利落,让对手不得不服气。

刘秀不杀功臣主要还是,因为他有充分的自信,他不怕功臣造反,刘秀的学问也是非常了得。

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大字不识几个,经常羞辱知识分子,被很多人称之为“流氓皇帝”,可是刘秀20多岁,就已经进入汉朝的最高学府,也就是太学,他在那里学习《尚书》,他可以说是历代帝王中文凭最高的一个。

事实上,名高位重,犹如无形的枷锁,如果没有进退的智慧就容易被锁住,等到想出来的时候,却为时已晚。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历代的开国皇帝,几乎都要上演杀功臣的悲剧,这就是所谓的“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

也只有极少数皇帝没有这么做,光武帝刘秀不杀功臣、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就是两个比较仁慈的特例。

刘秀出身皇家刘姓疏族,事实上,他年轻的时候没有想着当皇帝,理想只是“当官就当执金吾,娶妻就娶阴丽华”,后来都实现了。

也是后来受情势所逼,长兄刘伯升被昏君杀害,昏君又要杀他,不得已才北上开疆拓土,最后当了皇帝。

此外,刘秀不杀功臣,向往文质彬彬的治理天下,这也与他的理想和才学完全吻合。

毕竟,刘秀自己是有真才实学的,不是鹦鹉学舌,也不是照葫芦画瓢的刘邦,刘秀自己对军事和行政都比较精通,所以能够用更好的办法,来驾驭他的文武大臣,事实上,他也没有必要杀戮开国功臣和大将。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为何不杀大将?

谢谢邀请!刘秀建国称帝时大约四十岁吧!正是年富力强的年龄,那些和他一起打仗的将军们大多年龄相当或是稍长一些!刘秀的年龄可以等待那些功臣慢慢的死去!再说了一般杀手下的功臣都是怕他们居功自傲,威胁后人或是继承人的位置!刘秀去世时他的继承人已经三十多了!而且能力也不错。何况功臣大将这时都死的差不多了!再有就是刘秀本身自己很有能力,他的对手们都是些农民起义首领,只知道占地盘,没有眼光,刘秀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把他们一个个消灭了,所以刘秀也不用有能力超凡的像韩信,萧何这样的人物!而且,刘秀很会用人,他把那些在外有功的人来回的调动,不能一个地方呆时间长了!再有功者就调到京城自己的身边,让他们时刻在自己的眼皮下面!无法有所动静!还有刘秀本身忠厚老实,以仁厚出名!所以他没有啥大将和有功之臣!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为何不杀大将?

在我看来,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最大的能力除了隐忍之外就是不滥杀。在面对更始帝的继承人放牛娃刘盆子投降的时候,刘秀并没有像很多冷血君主一样将他杀掉,而是让他做了个平民。因为刘盆子不仅知趣,而且对自己不构成威胁。刘秀打天下有著名的云台二十八将的辅佐,因此有人心中就会有个疑问,在天下太平、四海皆安的时候,刘秀为什么不抡起屠刀将这二十八个兄弟或者说潜在的威胁全都干掉呢?

留其性命,削其兵权

答案是没有必要,因为这二十八个人对自己根本不构成任何威胁,包括其他的功臣勇将也都没有威胁。刘秀对这些好兄弟的做法给予钱财、地产,但削夺其兵权。说到这儿,大家应该会想起历史上著名的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故事。是的,我认为“杯酒释兵权”的灵感就来自于东汉开国的光武帝刘秀。前人走过的路做过的尝试,被赵匡胤完美的继承了,说光武帝刘秀是赵匡胤的老师并不为过。

无兵无权,无忧无祸

同时鉴于西汉三公的权力过大,刘秀成立了一个独立的部门,由自己完全控制。朝政大权实际上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他不怕这些人阴谋作乱,因为这些手中既无兵、亦无权。西汉末年王莽篡政之后,天下群雄并起、战乱纷飞,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食不果腹,随时面临失去生命的危险。刘秀结束乱世东汉建国之初,民众的数量大幅下降,只有原来的十分之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谁要造反,将百姓再次带入水深苦难之中,估计没有人会支持,这也是众将不会作乱、也无法作乱的一个根本原因。

君位已正,出师无名

第三就要说到正统的问题,东汉建国之初刘氏的正统地位还是被人所认同,这就是更始帝刘玄和刘盆子尽管能力一般,但仍然被人拥戴成为君王的原因。只有正其位、才能谋其事,而所谓的正其位就是要以刘氏作为领袖才有号召力。从这个角度讲,刘秀手下的诸将没有一个人是刘氏宗室,因此他们如果造反就形同于作乱,没有任何的合理借口。兴无名之兵,出无名之师,作叛乱之举,陷万民于苦难,要干这笔买卖,绝对是只赔不赚的。

天下第一,舍我其谁

说到最后一个原因,就是光武帝刘秀确实很能打,他不仅手下能人如云,自己的军事能力也是独一无二。昆阳之战就是典型的代表,他手下的云台二十八将尽管名声在外,但恐怕任何一个人面对刘秀都不是对手。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