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与刘备二者选一,为何张鲁先选的是曹操?
清山雅舍,畅谈历史。
前言张鲁是三国前期割据在汉中的势力首领。由于三国前期诸侯混战主要在东部,汉中反而显得云淡风轻,相对较为安宁。
△三国前期,张鲁割据汉中,位置如图
直到刘备入蜀后,曹操开始用兵汉中,汉中才被打破安宁的局面,而当家人张鲁也面临着二选一的抉择——投降曹操还是刘备。
然而在很多人看好刘皇叔,热切盼望张鲁归降的时候,张鲁却投降了曹操。张鲁还说出了“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的狠话。
难道说刘备就这么不入张鲁法眼吗?如何就被他说得这么不堪?
张鲁看不上刘备的原因分析1、刘备本钱不足
有人说刘备已经夺取西川了,哪里本钱不足了?确实还是不足,当时刘备刚刚拿下益州,加上关羽驻守的荆州部分地区,这满打满算连两个州的地盘都不到,且都是新得领土,根基尚不稳固。而曹操就财大气粗得多,基本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占据了汉代大多数的核心统治区。实力差距很明显,张鲁不看好刘备很正常。
△张鲁
2、杀母之仇后遗症
早先,张鲁听从益州牧刘焉的指挥攻取了汉中,等刘焉死了,由于继任者刘璋暗弱无能,张鲁瞧不上,便不再听从刘璋指挥。刘璋一气之下,杀了张鲁留在蜀地的妻儿老母。二人可谓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
后来刘备入蜀,名义上是为了帮刘璋讨伐张鲁,且刘备、刘璋都是宗室,所以张鲁或多或少就把刘备看作一丘之貉了。加上刘备打着仁义之名,却谋夺同姓基业,这也给人比较负面的印象。总之就是觉得姓刘的没一个靠谱的。
△五斗米道是道教的分支,也叫天师道
3、为宗教发展计
张鲁在汉中搞得是五斗米教,政教合一。所以,五斗米教去哪边更有发展这也是张鲁势必重视的事情。刘备那边显然不好去,因为益州地少人稀,传教基础较差,而且追随张鲁的信徒众多,蜀地难以较好地稀释这部分人口,信徒比例过高,想必刘备定会举起屠刀。
结语综上,张鲁坚定地选择投降曹操,其实是符合正常逻辑的,张鲁从势力胜算、君主感观、宗教发展三方面考量,都是曹操明显占优,因而又岂有不选曹操之理。
曹操与刘备二者选一,为何张鲁先选的是曹操?
张鲁是仙族世家子孙,是西汉张良十世孙,东汉末年五斗米道的创建者张陵子孙,张衡之子,是三国时期五斗米道教主。传说自张良白日升天后,历代子孙大多都白日升天。张鲁也是,可为仙族世家。
三国时期在汉中,巴中统治约30年,以五斗米道教化民众,实行政教合一。
公元215年,曹操领10万将兵攻打汉中,张鲁逃往巴中,刘备派人招降,张鲁说,我宁可投降曹操,也不投降刘备,最后张鲁投向了曹操。我想原因有四。
一、张鲁原来就是曹操名义上的手下。曹操曾下文任命张鲁为镇民中郎将,领汉宁郡太守。虽然没有正式招降,也没有正式往来,但也是名义上的属下,投向于曹操,应该顺其自然。
二、张鲁族上是谋圣张良,张鲁等多少有能得到真传,看人看势的本领还是有的,从实力上讲,曹操远强于刘备,要找主人,也要找个强大的。
三、张鲁原本就与益州的刘璋有杀母杀家室之仇,深仇大恨,虽然无法得报,但也不可能投向和刘璋同族的刘备。只要有选择,他就不会投向刘备。
四、益州已是他伤心之地,仇恨之地,也许他不愿看到那个地方。
曹操与刘备二者选一,为何张鲁先选的是曹操?
公元263年,邓艾在绵竹击败诸葛瞻后,蜀汉朝臣一片惊恐。按说邓艾偷渡阴平小路,部队人数不可能很多,成都作为蜀汉的国都,不管钱粮财帛或者军队民众,可堪一战。可是刘禅自己也心知肚明,蜀汉政权长期以来没有解决好的内部矛盾,很容易在局势危急的时候发作。总之,刘禅认为成都的士兵和民众都靠不住,因此就召集了群臣来商议对策,大家议论纷纷,都认为应该去投靠盟国东吴。
这时,一直不受蜀汉政权待见的益州本土派官员谯周站了出来,他说:“自古以来,没有寄身别国做皇帝的事。今天逃到吴国去,理当臣服于吴国。可是大能吞小,小不能吞大,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承认这一条,就知道曹魏能并吞孙吴,孙吴不能并吞曹魏。与其向小国孙吴称臣,何如向大国曹魏称臣?称臣是低声下气的羞耻事情,如果臣服于东吴,之后还得再臣服曹魏,哪里还能一辱再辱,先称臣于吴,再称臣于魏!与其这样,还不如一步到位,直接去投降曹魏。”
刘禅此时所面临的处境,与四十多年前割据汉中的张鲁如出一辙。当时张鲁也在曹操、刘备两个枭雄之间,面临着投降哪家的抉择。不过,张鲁比起刘禅聪明的一点是,他并没有过多的犹豫,而是在曹操大军进发汉中的时候就已经决议归降曹操了。至于后来张鲁当着刘备派来的使者黄权的面说的那句“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则纯粹邀功卖好的表演桥段,曹操自然也是照单全收。在张鲁投降时,曹操亲自迎接张鲁,任命他为镇南将军,用客礼相待,封他当阆中侯,食邑一万户,同时还封了张鲁五个儿子都为列侯,并替自己儿子曹彭祖娶了张鲁的女儿。
张鲁和刘备都是当时的枭雄之一,彼此之间虽然没有见过面,可是早就互通消息,而且还有了过节。当初在葭萌关前,刘备很不地道地挖了张鲁的墙角,这让张鲁很是受伤。
刘焉、刘璋父子统治益州期间,因为没有解决好土客矛盾,激发了多次政变。因为脆弱的统治基础,刘璋在利用“东州兵”平定了一次政变之后,开始向当时已经消灭袁绍成为汉廷中央的曹操集团示好,以此来结强援,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可没曾想曹操的鸿运势头在赤壁之战中被孙、刘两家拦击,曹操不得不退出大部荆州,刘备则趁机夺下了南四郡,成为在益州边山的新兴势力。
在张松、法正等人的运作下,刘璋不听其他大臣的建议,坚持以讨伐张鲁的名义邀请刘备入川,想以刘备客军来震慑益州本土士众。此时的刘备却在背地里筹划着吞并益州的部署,只见他在葭萌关前不再前进一步,后来终于寻得机会向刘璋发难。刘璋本就暗弱,哪里是枭雄刘备的敌手?很快成都被围,危在旦夕。虽然刘璋与张鲁也有嫌隙(当初刘璋因为张鲁割据汉中不听调度而杀了张鲁的母亲,故益州、汉中之间长期对峙),但在此时,益州边上只有张鲁一家能够救援他了。所以,他派出信使,星夜求援。
张鲁当然不希望身边出现一个强邻,因此决定救援刘璋。派谁去呢?刚好,从陇西兵败投奔他的猛将马超正在军中,派他前去,刚好可以敌得过号称“万人敌”的张飞等人。
马超原本在关中与曹操鏖战,还曾经一把大火差点烧死了曹操,可是最后还是被曹操施展疑心计给折腾得大败而逃。后来几次反复,终于也没有能掀起大的风浪。众叛亲离之下,马超只好流亡汉中,求张鲁收留。
马超虽然领了张鲁的将令,可是他并不开心,因为马超认为张鲁不是一个能成大事的主儿,而且张鲁的部将对马超也很不客气,这让一直以来心高气傲的马超心里很不舒服,与张鲁之间就有了嫌隙。马超领军攻打葭萌关,刘备正在围攻成都的关键当口,大惊之下,也只得派了张飞回师救援。后来,刘备侦知了马超与张鲁不和的消息,暗中派遣密使联络,几个回合下来,马超愿意归附刘备,并且仅用了10多天就帮刘备攻下了成都。
张鲁原本是派马超去救援刘璋的,没成想被刘备成功阵前策反,反而还送了刘璋一程。这不仅让张鲁损失了一员上将,更为要紧的是,旁边还多了一个虎视眈眈的枭雄刘备。
刘备在四川折腾的当口,曹操也没闲着。他跟孙权在东南打了几仗,发现奈何不了孙权,因此才掉头往西,接连攻下了关中和陇西,势力范围已经与张鲁接壤了。眼见得刘备坐拥两州之地,且频频北犯,有窥视汉中乃至关中之意。曹操认为张鲁断然不是刘备对手,如若让刘备得了汉中,关中防务情势大坏,因此在建安二十年,曹操亲提10万大军,攻打张鲁,意在抢在刘备之前拿下汉中之地。
张鲁夹在曹操和刘备两大势力中间,他自知是没有希望能够同时应对两边的压力的。所以他听说曹操亲征时,就已经有意投降了。可是他的弟弟张卫却认为张家经营汉中30多年,拱手投降太丢人,执意要打。张鲁只好随他意,让他带了几万人堵在曹操进兵的道路上,然后他派了很多探子随时传报前线的消息。
张卫带着几万人马,借助地势,确实把曹操难为的够呛。当初诸葛亮五次北伐都没有什么成果,就可想而知曹操此时面临的困难。曹操几次攻击不成,军粮也将耗尽,就想要班师。可是在传达命令的当晚,却发生了一些小失误。曹操的撤兵命令还没有送达前线,前军在夜晚迷路误打误撞闯进了张卫军的营地。曹军毕竟有经验,遇到事情不要慌,先把声势造起来,又是击鼓,又是呐喊冲杀,把张卫军队惊的四散。曹操大军竟然以这种方式取得了胜利。
张鲁听闻前线溃败,知道汉中不可守,立刻带领众人跑到了巴中郡。手下人劝说坚壁清野,张鲁却说,财货都是国家所有,贴上条子,让曹操派人来取。曹操进入汉中城,看到汉中城府库都是张鲁贴的封条,心里已经知道张鲁有归降之意了。
张鲁此时跑到了巴中郡,这个地点也是有讲究的。巴中郡位于刘备、曹操的势力中间,方便他们两家都派使者过来。张鲁的这种做派,曹操哪能不知道?倒是刘备上心了,他以为张鲁与曹操打了一仗,必然不肯臣服曹操,因此就派人前去招降。两家使者都到了张鲁的府邸,张鲁自然知道该选择哪家,所以他说出“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的话,自然也是待价而沽的意思了。
曹操与刘备二者选一,为何张鲁先选的是曹操?
刘备向来以仁义著称,有口口声声要兴复汉室;而曹操,名声不如刘备好,被那些以汉室为正统的人骂做窃国大盗,奸贼!
张鲁不论选择谁,都是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着想。他没有别的出路的情况下,选择谁都从这个角度出发。
张鲁考虑再三选择了曹操,原因如下:1、他们有共同点
对汉室来说,他们都可以说不是那么忠心,都有自己的想法,想另立政权。
2、曹操虽不忠于汉室,然其名正言顺,挟天子以令诸侯。
张鲁本也是一个割据政权,但在曹操面前却是不臣,当打不过曹操时只有归顺。
3、张鲁归顺是有条件的,曹操必须容纳他,给他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张鲁作为五斗米教的政教合一的领袖,手下布众很多,他选择谁都要考虑他自身和他的教众,曹操用人不拘一格,在对待异己上,胸怀也较宽广,他能达到张鲁的要求,所以张鲁选择归顺他。
张鲁为啥不选刘备?
1、刘备以仁义著称,张鲁对汉室和他来说就是犯上作乱的贼人。他不太能容纳张鲁。
2、刘备口口声声兴复汉室,并以此为己任,到处征讨,那张鲁就是他征讨的对象。
3、从张鲁的角度来看,仁义而又是汉室贵胄且以兴复汉室为己任的刘备,即使当时答应他的归属,过后难免不会过河拆桥除灭他,给他的教众和他自身生存发展的可能性极小。
所以,张鲁“宁为曹操奴,不为刘备宾”。
曹操与刘备二者选一,为何张鲁先选的是曹操?
演义
曹操同刘备该投谁,要看他们二人的性格小说中是著者故意褒刘贬曹,误导后世几代读者。其实从二人的性格来看:曹操阳钢,刘备阴毒。所谓阳钢曹操面相,总是一本真君难以近人,其实对待战将谋士,心情比较温柔,比如:①蒋干蠢才,坏了曹操很多大事,曹操没有处罚他。②再说杀楊修,其实楊修是个卖弄奇才,类教不改而杀之,为了鸡肋,,拢乱军心。经教训后仍留在曹操身边,后又犯事,不得不杀。③官渡之战。袁绍爱将张郃,高览弃暗投明曹操都给重用,张郃列入八骠骑之一,寿命也最长,袁绍髙级谋土许攸,献计袁绍,袁绍非但不用,将其一家老小关押,逼得许攸投曹,曹操赤足迎接(即靴都来不及穿)出于心底欢迎。曹操用许攸计,攻击袁绍坞巢屯粮草之处,杀了守将,烧毁粮草,曹操一战成功④庞德是马超的大将,马超,马岱兄弟兵败投刘备,不得重用,而庞德投曹,忠于曹操,在樊城战役中,备棺大战关羽,后关羽水淹七軍而牺牲。
。够了,上述例子足以说明曹操的为人。
。再说刘备性阴毒。当面始终笑脸相迎,看起来平易近人,而其心计阴毒,杀人在无影之中,下面也举例,借以真实:①魏延是长沙太守大将,关公战长沙,与黄忠争斗,双方武功在伯仲之间,第一天因黄忠马失前蹄,关羽有则隐之心没杀黄忠,说换马再战,黄忠说明日再战,來日两人再战,黄忠拖刀计败走,关羽追赶,黄忠回马一箭,箭冲关羽头盔红樱,这明显报前日马失前蹄不杀之恩,可太守在城楼看得一清二楚,并说黄忠反了,可身边魏延大喊,我也反了,手起刀落,杀了太守开城门投降刘备,魏延认为弃暗投明,而刘备对魏延生有戒心,说魏延后脑生有反骨,疑他有前车之鉴,不得重用,临死还作为遗言告戒诸葛,魏延不得重用。②马超被曹操用离间计战败,投奔刘备,马超也没有得到重用,马超是员虎将,如造反刘营无人可制,故命他戍边,老死边疆。③小舅子糜芳按历史惯列糜芳是国舅应该是朝廷的封疆大臣,可刘备给他亇荆州公安太守,东吳夜袭荆州,糜芳不战而降,各城守将见国舅都降吳,大家都不战而降,包刮二把手治中潘浚也不战而降,导至荆州失守,关羽殒命。④刘备早年无子认义子刘封,后甘夫人生了刘阿斗,刘备听了关羽馋言,将刘封从城都外放到上庸孟达处,关羽败走麦城,离上庸最近,关羽遣使上庸求救,而刘封不肯发兵导至关羽遇难,接着上庸失守,孟达投曹,刘封逃回城都为刘备所杀。⑤刘备东征为二弟报仇,诸葛,赵云劝阻,因炎夏东征夭時不宜刘备不从,东征诸葛,赵云一文一武,一概不用,史称‘’蜀中无大将,缪化作先逢‘’,结果造成夷陵之败,被东吳陆逊火烧连营八百里,刘备败死白帝城。⑥在临终托孤時还要疑心诸葛造反,说了句:‘’先生如孺子不可教,你自已为之‘’,给诸葛打了针预防针。
。所以,刘备一世,他的疑心太重了,他对幕下除了关张,没有一个信得过的。张鲁兵败,故只能投降曹操保险,同時还能称汉臣(东汉)。最后我称颂的当然还是曹操,世人对曹操尽管骂,他必竟是东汉献帝的宰相,没有篡夺汉献帝的皇位。
曹操与刘备二者选一,为何张鲁先选的是曹操?
我是波云星,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张鲁自己当时是如何想的,我们不能确知。但这不妨碍我们只能循着历史发展的轨迹,在有所根据的基础上,尽可能地站在张鲁角度,进行揣测。
在我看来,究其根源不仅是个现实政治力量的对比,更是宗教意识形态和发展策略上的选择。
一、抉择的时点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亲率西征汉中,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张鲁去世,谥号原侯,葬于邺城东。这点很重要,我们大致可以推断,张鲁做决定时,实际上已处于生命末端、风烛残年的状态。
在此背景下,他急需为自己、为家族以及他的宗教事业做出一番合理的安排。
二、现实政治力量的对比曹魏阵营已基本统一北方,虽然南向行动在赤壁受挫,但未伤曹操实力的根基。虽然有伏龙、凤雏相助,实力明显更强的曹魏阵营应该能够取得对刘备的最终胜利。
再说,曹操把持的东汉政权此前曾拜张鲁为镇民中郎将,领汉宁太守,在名义上张鲁本就应尊奉朝廷的差遣。如今,曹操锋芒所向,张鲁无力自保汉中,与其二次归顺,不如一步到位。
三、未来宗教发展的考虑在汉中,五斗米教的发展,有张鲁政权保障,因为本就是政教合一。然而“师君”张鲁老了,他身后的五斗米教如何发展呢?
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一旦汉中被占领,教众势必被强制搬迁到新主子的眼皮子底下。那么,离开了汉中,哪个政权会更有利于扩大五斗米教的影响呢?
往西,是刘焉、刘璋父子(如今被刘备夺取的)西蜀。
蜀地本就是道教发源地。东汉顺帝时,张鲁的祖父张陵携弟子入蜀,以鹤鸣山为中心传太上正一盟威之道,奉老子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创立了道教,并设二十四治的基本单位。
张鲁的母亲“有少容”,“兼挟鬼道”,过去经常往来于益州牧刘焉家。兴平元年(194年),刘焉死,继位的刘璋以张鲁不顺从他的调遣为由,尽杀张鲁母及其家室。
连五斗米道嗣师的夫人、师君的母亲都敢杀,可见五斗米教在蜀地受到了迫害。如果投降刘备,那么只相当于回到了道教发源地,但对于拓展道教势力范围的意义不明显。
而且,最重要的是刘备政权在本质上就是个军政府,实力最弱,以攻代守,“不在打仗,就在准备打仗”。教规之一就是付天仓,即奉道者于十月一日向天师、祭酒交纳信米五斗;三会,即奉道者一年三次(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朝会天师治。
刘备自己的军粮都不够,他会乐见张鲁在那里抢粮食吗?别看诸葛亮披上道袍,呼风唤雨,他更是现实主义的政治家,强调的是铁腕治蜀,五斗米教和西蜀政权的矛盾看来不可避免。
往北,是曹操的魏国。
“萧规曹随”的名相曹参是曹氏祖先,尤为推崇黄老之术,曹操祖父曹腾也是参与桓帝祭祀黄老的关键人物。曹操以万余人受降黄巾军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收其精锐编为“青州兵”。这支军队只效忠曹操。曹操去世后,青州兵“以为天下将乱,皆鸣鼓擅去”。
黄巾军、张鲁相继归顺了曹魏政权,绝非巧合,应该与曹操家学渊源和信仰有关。
曹操独揽朝纲,天下人都说他有不臣之心,有心人也在为曹魏的“天命”鼓吹。张鲁掌握着的五斗米教,在这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相对曹操较为强烈的宗教需求而言,刘备一方始终认为天命未改变,对五斗米教的需求并不强烈。
确实曹操也舍得下本,他任命张鲁为镇南将军,封阆中侯,食邑一万户,两家结为姻亲,张鲁的五个儿子也都封为列侯,曹操给予的待遇可谓相当丰厚。相对而言,托庇在财大气粗的曹操手下,张鲁可以利用曹魏政权宽待张鲁家族之机,低调地在曹魏统治区内扩张。
张鲁降后,“太祖拔汉中民数万户以实长安及三辅。”张鲁及大批汉中教民北迁后,或明或暗地向社会下层和上层传播五斗米道。经历曹魏和西晋,至东晋时,五斗米道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使五斗米道的势力发展至北方和中原地区。
如果从宗教事业考虑,顺从曹操北迁,看来也是张鲁的重大战略步骤。
综上,我认为,张鲁是在自己生命的最后阶段,基于对现实政治力量的对比分析,出于对家人和宗教发展的考虑,而做出了投靠曹操的决定(至于决定是否正确则属于另一个讨论话题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