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黄皓是如何一步步权倾朝野的,诸葛亮为什么不除掉他以绝后患?

诸葛亮在世,刘禅是十分敬重相父的。先帝尚且对他言听计从,不听从就带来夷陵之败;刘禅甚至到了全权委托相父的地步,只管自己和黄皓在后花院斗蟋蟀、玩蛐蛐。

诸葛亮当时就曾对刘禅敲过木鱼:"要亲贤人,远小人。"刘禅都是唯唯诺诺,满口应承。而黄皓等人自然也乖得很,只陪皇上玩玩,不大过问朝政。

诸葛亮完全得心应手,就不会担忧后院起火,因此也没必要去重点防范宦官从中做梗。

诸葛亮魂丧五丈原后,刘禅才真正地拥有了大权。黄皓一帮宦官这时候才开始蠧蠢欲动,把手爪伸向了朝廷。

姜维一度被黄皓等人揪住不放,交待历史问题。姜维连忙上书"开荒解决军粮",这就是"远赴边壤,屯田自保。"

一直到费炜宴席上被降将刺杀。姜维才被刘禅重新招回,委以军事大任。姜维才继承恩师诸葛亮的遗志,开始了九伐中原。

费玮之死,史上还是有争议的。有说降将是间谍。但为何不杀诸葛亮和蒋琬?更不杀最有潜力和威胁的姜维?

说不定也是宫斗的恶果,会不会黄皓的干政,让降将感觉绝望了,把气撒在了费玮身上?

另一种怀疑姜维想拥有军权而造成的。但纵观姜维自归蜀汉后一生忠义,是断不可能行刺的。

刘禅后来不战而降,甚至一个儿子为阻止父皇投降,杀了妻女,然后在朝廷上以死谏,都没让刘禅改变。可见,黄皓等宦官已经严重影响了刘禅,一味沉迷在声色犬马中,而没了一点斗志、尊严,俯首称臣,任人宰割了。

宦官黄皓是如何一步步权倾朝野的,诸葛亮为什么不除掉他以绝后患?

黄皓是蜀国后期的大宦官。自董允死后走上宦官干政的道路,陈祗死后更是一人独大,从黄门令飞升至中常侍、奉车都尉,祸乱朝政,甚至是蜀汉大将军姜维都被其排挤至沓中屯田。在蜀国投降以后,司马昭以祸国殃民的罪名将其凌迟处死。

黄门小吏“丞相亮将北征,往汉中,虑后主富于春秋,朱紫难别,以允秉心公亮,欲任以宫省之事。”——《三国志》

章武三年,刘备去世,十七岁的刘禅即位,虽有托孤重臣诸葛亮和李严辅佐,但诸葛亮开府治事于朝外,又忙于解决南中问题,并没有像演义里那样对刘禅谆谆教导,李严又是兼任着永安的军政长官,也是忙于政务,这两重臣根本也就顾不上刘禅,诸葛亮也只有托董允和费祎留在刘禅旁边经常提醒为君之道。

刘禅在十七八岁的年龄,又不关心国家大事,话说就算关心,丞相都开府于外了,也没有文武官员上朝来给他汇报工作,要说刘禅不理朝政,诸葛亮也是有责任的。而此时的宦官黄皓又很善常为刘禅找乐子,这就造成了刘禅宠信于他,越是宠信,黄皓就越是阿谀献媚,变着法的给刘禅找乐子。

但董允还是很正直的(丞相交代了,怼就完了),对于宦官的这种扰乱君王意志的行为是绝不容忍的,不仅常责备黄皓,连刘禅的面子也不给,什么难听话都敢说,就连刘禅想多钠几个妾都会插嘴反驳道“古者天子后妃之数不过十二,今嫔嫱已具,不宜增益”,如果不是诸葛亮这个大后台,估计董允也不敢这样插手皇帝的家事吧。董允是被诸葛亮任命的侍中、虎贲中郎将,掌管着宿卫亲兵,黄皓就是再有胆量,也不敢与董允作对,虽然董允在世时,黄皓官不过黄门丞。但这种对董允的惧怕与刘禅对董允的厌恶又那么的不谋而合,这也为董允去世后,黄皓的飞黄腾达埋下了伏笔。

把持朝政“祗上承主指,下接阉竖,深见信爱,权重于维。”——《三国志》

延熙九年,董允去世,陈祗接替董允为侍中。陈祗不仅不像董允一样打压和排斥黄皓,反而与其互为表里,黄皓凭借之前与刘禅的献媚邀宠打下的基础,加上陈祗的青睐,开始干预蜀汉朝政,此处的陈祗可也是有背景的人物,其舅舅是许靖的长兄,按照史书记载,陈祗的权力甚至是超过姜维的,有这样的后台,黄皓的腰杆当然也会越来越硬。

景耀元年,陈祗病逝,黄皓迎来了独揽大权的机会,从黄门令一路做到成为中常侍、奉车都尉。凭借着刘禅对其的信任,把持朝政。并为自己扫清政敌,先是向刘禅进谗言离间刘永,刘永落得不能朝见天子的下场;蜀汉名将罗宪因不愿意亲附于他,便被贬为巴东太守。这样的皇亲国戚和名将都被惩治,百官也就更忌惮黄皓,从而争相依附,黄皓的势力也就越来越大。

景耀二年,樊建被任尚书令,但一道总领朝政的董厥、诸葛瞻这两位重臣亦与黄皓为伍。在黄皓的关系网盘根错节于朝堂之上时,樊建即使常常指正黄皓的错误,诸葛瞻、董厥都加以庇护而不了了之。

景耀五年,在外领兵的姜维看不惯黄皓的专权擅政,于是上书刘禅处死黄皓,刘禅当然不会同意,反而包庇黄皓为尽职尽责。姜维至此也明白了黄皓的势力已无人能撼动,因此为了避免遭到黄皓报复,请求去往沓中屯田。

景耀六年,姜维打探到钟会军情,立即请求刘禅调派军队做好布防,但黄皓以鬼神巫术算出钟会不会伐蜀,刘禅也就未做部署。这也是蜀汉迅速被魏国大军逼降的一个原因。

诸葛亮时期因忙于政务军务,于是挑选董允为内侍总管,是信任其正直果敢的为人,当然也确实达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时任黄门令的黄皓并未犯下大罪,又官职卑微,当然也就引不起诸葛亮的重视,而黄皓这种宦官专权的危机在东汉末年都已经展现了强大的威力,却未引起蜀汉政权的重视,不是臣不察,而是君不明。

宦官黄皓是如何一步步权倾朝野的,诸葛亮为什么不除掉他以绝后患?

黄皓,三国时期蜀国的宦官,他的官职从黄门丞升到了中常侍,再到奉车都尉,可谓是一升再升,之后总揽朝政,蛊惑刘禅,甚至排挤姜维,导致姜维屯兵,为何刘禅身边有这样一个奸臣,诸葛亮却不知晓,要知道诸葛亮经常叮嘱阿斗“亲贤臣远小人”。

黄皓官职的升迁首先要分两个阶段,以公元246年为分界线

一:诸葛亮在时不露声色,董允在时止步不前

黄皓的出生年月不详,但是可以知道的是他死于公元263年,也就是说,黄皓在公元246年之前一直都是个小罗罗,只是刘禅身边的一个小太监,官位也只是黄门丞,并没有参与政事的权限。这主要得益于两个人的震慑,一个是诸葛亮,另一个是董允,诸葛亮于公元234年病逝五丈原。

公元223年,刘禅在成都继位,时年17岁,此时的黄皓也开始跟随刘禅,但是诸葛亮担任蜀国丞相时,刘禅也并没有什么权力,诸葛亮总览大权,所有决策都由自己决定,因此黄皓自然也捞不到什么权利,再加上诸葛亮的震慑,黄皓也不敢露出野心。

直到234年,诸葛亮去世,此时的黄皓跟随刘禅也有十多年,刘禅也非常宠信他,但是黄皓却还是个黄门丞,官职并未上升,这主要得益于另一个人,也就是董允,蜀汉杰出重臣,董允深知黄皓的为人,因此每当黄皓阿谀奉承,处心积虑向上爬时,董允都会正颜厉色的匡谏刘禅,让他远离黄皓,同时责备黄皓,黄皓因为惧怕董允,始终不敢越雷池半步,然而公元246年,董允去世,陈袛接任其官职。

陈袛黄皓互为表里,黄皓官职一升再升

陈袛也是刘禅的宠臣,官至尚书令,镇军将军,权力最大时超过了姜维,虽说假意与黄皓交好,但正因如此,黄皓才有了干预政事的机会,尤其是在公元258年,陈袛去世之后,黄皓便开始把持朝政,因其祸国殃民,刘禅的弟弟刘永经常谏言,让刘禅远离小人奸臣,然而黄皓仗着得宠,开始离间刘禅刘永,导致刘永十几年都未曾见到刘禅一面。

当时也有很多蜀汉官员看不惯黄皓飞扬跋扈,但是都被黄皓给解决,以至于蜀汉官员惧怕他的势力,开始包庇黄皓,公元262年,姜维终于忍不住,黄皓干预朝政已经达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姜维上书刘禅将其处死,但是刘禅却说“他只是个小人物,回头让他给你道个歉吧”,就这样此事不了了之,姜维见此情形,知道黄皓在朝中势力不一般,为了避其锋芒,请求到沓中屯田,不敢回成都。

《三国演义》黄皓被司马昭凌迟处死

其实在正史中,黄皓的结局并没有说明,而是在演义中增加,黄皓整日陪刘禅吃喝玩乐,以至于邓艾攻进蜀地,刘禅却还没有丝毫防备,邓艾听闻黄皓奸诈阴险,要将其斩首,然而却被黄皓用重金贿赂,所谓躲得过初一躲不了十五,蜀国灭亡后,黄皓最终还是被司马昭给凌迟处死。

综上可以看出,诸葛亮在位时,黄皓根本没有崭露头角,只是刘禅身边的一个小跟班,诸葛亮并没有注意到他,诸葛亮也没有演义中说的那么传神,还能预知黄皓干预朝政、祸国殃民,也不会预知魏延脑后有反骨,换句话说,除非黄皓在诸葛亮总览大权时出来蛊惑刘禅,恐怕早就被诸葛亮斩了。

【文/羽评郡主,欢迎关注】

宦官黄皓是如何一步步权倾朝野的,诸葛亮为什么不除掉他以绝后患?

各朝各代,宦官专权频频发生,这也是很多朝代走向衰败的重要因素。东汉末年,便有十常侍把持朝政,导致天下大乱。紧接着到了刘禅时期,又出现了宦官黄皓当政,慢慢摧毁了刘备辛苦建立的蜀汉。

黄皓一笑很倾城

黄皓专权记之一:好好服侍刘禅,野心渐渐膨胀。

刘备生刘禅比较晚,对刘禅的培养可没有落下,给刘禅配了强大的导师阵容,包括诸葛亮、伊籍、董允、霍弋、来敏等等,但这些人和刘禅相处的时间,肯定比不过宦官黄皓,他毕竟是一天到晚服侍刘禅的“男人”。

想来黄皓对幼年刘禅的“言传身教”也不少,不然刘禅不会和黄皓这么亲密。公元223年,刘禅正式登基,年龄是17岁,基本有点懂事了,而黄皓伺候了他那么久,终于可以缓口气了,心想是时候为自己谋点私利了。

刘禅、黄皓相亲相爱

黄皓专权记之二:初步弄权遭遇董允怒怼,诸葛亮时期还是收敛为妙。

借着刘禅对自己的宠爱,黄皓尝试往上爬,想要加官晋爵,但在诸葛亮时期,蜀汉的能人志士还挺多的,刘禅的老师董允便是诸葛亮专门派去匡正刘禅行为的忠臣。

董允仿佛是黄皓的克星,由于董允管得严厉,刘禅的后宫得不到过分充实,刘禅的玩乐生活也不得不减少,黄皓每回有个馊主意,董允就把他怼回去。因此,董允在世一日,黄皓害怕他,官位不过只是黄门丞。

有人可能会有疑问,诸葛亮执政时期,为什么不把黄皓除掉以绝后患呢?

猜测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一,那时候黄皓的行为还比较收敛,达不到影响朝政的程度,对于一个普通的宦官诸葛亮干嘛要针对呢?其二,诸葛亮对董允的信任,董允为人刚正,定能衷心劝谏刘禅。诸葛亮死后,董允还在的呀。

董允

黄皓专权记之三:克星董允一去世,开始把持朝政了。

公元246年,侍中董允去世了,由陈祗继任,来担起“匡正”刘禅的任务,可陈祗并不是刘禅的老师,和刘禅的感情并不深,朝中资历尚浅,自然不是宦官黄皓的对手,他只好和黄皓互为表里,不制止他胡作非为。

这么一来,阴险的黄皓就得逞了,他把持着朝政,渐渐开启专权模式。

黄皓形象

黄皓专权记之四:蜀汉朝堂百官间,打听打听谁是爹。

公元258年,陈祗病死了,这时候“朝中大佬”蒋琬费祎也都不在了,蜀汉的军权基本在姜维手中,姜维时常在外,政权名义上是由樊建、董厥、诸葛瞻三人掌握,实际上是黄皓只手遮天。刘禅对黄皓言听计从,这三人完全斗不过黄皓。

如何得知这时期黄皓已经只手遮天了呢?

其一,刘禅的弟弟刘永十分痛恨黄皓,黄皓为排除异己,常常在刘禅耳边说刘永的坏话,刘禅果然疏远了刘永,以致刘永几年不去朝见哥哥。

其二,朝中群臣大都依着黄皓,有个叫罗宪的偏偏不服,罗宪是个正直的良将,之后他一人独守永安,为司马家保住领地,东吴想趁机捞点便宜都没有捞着。黄皓将他贬到巴东郡,做了个副手,埋没了罗宪这个人才。

其三,姜维见朝中“乌烟瘴气”,也曾劝过刘禅除掉黄皓,但刘禅根本不理睬,姜维害怕黄皓报复,就远在沓中屯田,不敢回到朝中。

其四,就连钟会邓艾在准备攻打蜀汉的时候,黄皓还在那里迷惑刘禅说:陛下,我找巫师算过,敌人最终不会过来,我们是安全的。刘禅乐呵呵地信了。

这四点足见黄皓才是蜀汉的掌舵者。

刘禅:相父,我...记...住...了...

黄皓专权记之五:一日蜀汉亡,权臣蹲牢房。

邓艾占领成都后,立马将黄皓关进了监狱,之后,司马昭下令说,黄皓奸诈阴险,祸国殃民,将他凌迟处死。这是死刑中最残酷的刑罚之一,黄皓有此报应,也算是老天有眼吧。

宦官黄皓是如何一步步权倾朝野的,诸葛亮为什么不除掉他以绝后患?

黄皓是蜀汉后主刘禅身边的小太监,可是他在蜀汉后期的朝廷里,却是个举足轻重的人。他专权乱政,祸乱朝纲,对蜀国的灭亡,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既然如此,聪明一世的诸葛亮为何没能早点除掉他,以绝后患呢?

(黄皓剧照)

公元223年,63岁的刘备在白帝城病逝,17岁的刘禅在丞相诸葛亮等人拥护下,在成都扶柩称帝。

黄皓也就是在此时作为近侍跟随刘禅,官职是黄门令。

刘禅虽说是一国之主,但他年少缺乏政治才干,因此劳模诸葛亮为了蜀汉的安定和未来,只能独掌军政大权,并对刘禅悉心栽培,指望自己百年之后,他能挑起蜀汉大任。

刘禅是官二代,从小养尊处优,并不具备吃苦的能力。诸葛亮把治国重任担在肩上,他并不担心诸葛亮会谋反篡位,反而因为有人把本该属于自己的活给干了,而乐地做起了甩手掌柜。

在这样的环境下,黄皓纵有权力的欲望,也不敢露出野心,因为权力都在诸葛亮手中。

不过,黄皓虽说摸不到权力的边,但他却极善谄媚,哄得刘禅非常高兴,对他也非常亲近。

公元234年,诸葛亮命殒五丈原,蒋琬接替了诸葛亮的位子。

当时宫中能主事的,还有侍中郭攸之和董允。

郭攸之为人宽容,遇事少有责难,因此算是个不管事的主。

黄皓见此,认为擅权专政的机会到了,仗着自己是刘禅身边的宠臣,对权力有了觊觎之心。

不过,很快黄皓就发现朝中还有个人,就连刘禅都畏惧他三分。

(董允剧照)

这个人就是侍中董允。

董允为人正直,眼里容不下沙子,刘禅在诸葛亮去世不久,曾提出要扩充后宫,但遭到董允极力反对,只得做罢。此后,刘禅每有不当的行为,董允总是对他及时匡正,因此他对董允生了畏惧之意。

董允看出黄皓的狼子野心,时常对他斥责,并劝谏刘禅一定要远小人而亲贤臣。

在董允的约束下,黄皓不敢在朝政上指手画脚。

公元246年,董允也病逝了。

在大将军费祎的举荐下,“矜厉有威容,多技艺,挟数术”的陈祗接替了董允的官职。

陈祗虽像董允一样有威容,可是他却和董允不一样。他一心想要升官晋爵,对刘禅有求必应,与黄皓也关系甚密,互为表里。于是,两个人各谋所求,很快黄皓便得到了干政的机会。

这样做的结果,自然是皆大欢喜,陈祗也很快就成了刘禅身边的宠臣,在朝中位高权重,甚至超过了领兵在外的大将军姜维。

可是,混得再如鱼得水也得有个好身体,陈祗偏偏缺这个,所以不久他就病逝了。

陈祗去世后,朝中就没有了能克制黄皓的大臣。在他的阿谀奉承中,刘禅一再提拔他,很快他就从一个小小的黄门令,升为奉车都尉。

黄皓位及人臣,在朝中行事跋扈,打压异己,因此大臣们对他渐生恐惧。

刘禅的弟弟刘永认为黄皓祸乱朝纲,多次向刘禅进谏,希望刘禅能驱逐黄皓。

刘禅昏庸,竟听黄皓挑唆,反而对刘永起了戒备之心。十多年都让他只准留在封地,不允许他朝拜。

(姜维剧照)

黄皓肆意安插心腹在重要的职位上,对那些不肯屈从于他的官员,不是贬谪就是革职。因此,朝中官员对他多有惧怕。就连统领政事的诸葛瞻、董厥等人为了明哲保身,都对他专权擅政的行为多有包庇。

姜维见黄皓几乎控制了朝廷,在政事上更是到了由他说了算的地步。再加上姜维数年北伐都败多胜少,黄皓借机向刘禅举荐依附自己的阎宇,想用阎宇替代姜维的大将军职务。

因此,姜维对黄皓颇为忌惮,数次进谏刘禅,希望能诛杀黄皓。

可是刘禅却安慰姜维说,黄皓不过是个小人,不用太在意他。之后又让黄皓给姜维道歉,于是再不提此事。

姜维见朝中多是黄皓的党羽,再加上刘禅又对他百般庇护,害怕遭遇不测,索性请兵于沓中屯田,从此再不敢回成都了。

自此后,朝中再无人反对黄皓。刘禅又一味只顾玩乐,朝政事务,皆由黄皓作主。

可惜黄皓并非能臣,他一方面怂恿刘禅纵情声色,另一方面遇到政治大事,他竟然常常用神鬼巫术来处理,并安抚刘禅。

没过多久,蜀汉国力便更加衰弱,社会也更加动荡不安。

魏国得知蜀汉的情况后,派出钟会、邓艾攻打蜀国。由于刘禅毫不防备,邓艾出奇兵,不费吹灰之力便将蜀国灭亡。

邓艾要杀他,他贿赂邓艾身边的人,结果活了下来。不过后来,司马昭又重新把他抓起来,凌迟处死。

(参考史料:《三国志》《华阳国志》)

宦官黄皓是如何一步步权倾朝野的,诸葛亮为什么不除掉他以绝后患?

黄皓如何把持朝政的?诸葛亮为何没有杀黄皓?

黄皓是蜀汉的宦官,精明能干,善于谄媚,深的刘禅宠幸。历任黄门令、中常侍、奉车督尉,蜀汉后期刘禅昏庸,骄奢淫逸,听信黄皓谗言,朝政颓废,黄皓开始独揽大权,并且极力排挤北伐前线的姜维,姜维不得已以屯田养兵为借口,暂避黄皓。后来黄皓舞权弄术,架空刘禅,任人唯亲,就连邓艾偷渡也隐瞒朝堂,致使蜀汉灭亡。刘备诸葛亮历经千难万险打下的江山,尽毁于黄皓之手,黄皓究竟是如何权倾朝野的,诸葛亮又为何不杀之以除后患,笔者以下做简要分析。

首先分析黄皓如何权倾朝野。

其一彰武三年(223年),刘禅继位,宦官黄皓一直陪伴左右,阿谀奉承,甜言蜜语,处心积虑往上爬。诸葛亮在时,黄皓只是个微不足道的小太监,并没有什么权利,大权尽在诸葛亮之手,刘禅也要看诸葛亮的颜色,就连李严也轻易被诸葛亮搬倒,宦官黄皓此时唯唯诺诺,对于朝政没有发言权,诸葛亮也隐约感觉到刘禅身边有小人进谏谗言,也经常劝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加上诸葛亮对于宦官严加限制,因此黄皓没有机会为非作歹。

其二诸葛亮逝世后,董允担任丞相的职务,董允对于宦官也非常抵制,但刘禅此时逐渐宠信黄皓,黄皓也是阿谀谄媚,积极奉迎,处心积虑的想要往上爬,董允也经常听到黄皓进谏谗言,于是董允就经常正颜厉色的劝刘禅,亲贤远佞,不要忘了诸葛亮的叮嘱,经常给刘禅讲述贤明之君治国理念,并且多次责备警告黄皓不要多行不义。黄皓因害怕董允,因此董允在时,黄皓不敢胡作非为。

其三延熙九年(246年),董允逝世,陈袛接替董允为丞相,陈袛经常与黄皓相互依靠、狼狈为奸,与黄皓互为表里,这样黄皓就有了可乘之机,逐渐开始参与朝政。景耀元年,陈袛病逝,黄皓被任命为中常侍,、奉车督尉。逐步独揽朝政,“指点江山”。刘禅的弟弟刘永对黄皓深恶痛绝,非常看不惯黄皓把持朝政,经常劝谏刘禅杀掉黄皓,黄皓得到刘禅的宠幸后,经常找借口陷害刘永,刘禅逐渐疏远刘永,以至于刘永十几年都没有见到刘禅。

黄皓后来权倾朝野,终日陪伴刘禅左右,众多大臣都要依靠黄皓,景耀二年(259年),樊建任尚书令,姜维又经常在外打仗,诸葛瞻父子对黄皓也是不管不问,于是黄皓更加肆无忌惮的玩弄权柄,众人都没有及时纠正刘禅的错误。景耀五年,姜维因痛恨黄皓干涉朝政,劝说刘禅将其处死,刘禅说黄皓只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不必在意,只是让黄皓向姜维谢罪。姜维因见到黄皓在朝中位高权重,于是请求到沓中屯田不敢回成都。

后来姜维听说钟会在汉中操练军队,请求刘禅调兵遣将,但黄皓劝阻刘禅,并且说魏军没有那个胆量,朝中的大臣们都被隐瞒,直到邓艾偷渡阴平,兵临城下。邓艾将黄皓收押,准备处斩,但黄皓又积极贿赂邓艾身边的人,免于一死。后来司马昭入蜀后,因黄皓祸国殃民,将黄皓凌迟处死!蜀国的大好和山就这样被黄皓糟蹋,你是如何看待黄皓之死?史料中曾这样记载:

蜀中常侍、奉车都尉。后主渐长,日益宠皓,景耀元年,皓始专政。甘陵王永憎宦人黄皓,皓既信任用事,谮构永于后主,后主稍疏外永,至不得朝见者十馀年。姜维常征伐在外,皓窃弄机柄,咸共将护,无能匡矫,然樊建特不与皓和好往来。皓便辟佞慧,欲自容入。董允常上则正色匡主,下则数责於皓。皓畏允,不敢为非。终允之世,皓位不过黄门丞。陈祗代允为侍中,与皓互相表里,皓始预政事。祗死后,皓从黄门令为中常侍、奉车都尉,操弄威柄,终至覆国。蜀人无不追思允。后众多附皓,而罗宪独不与同,皓恚,左迁巴东太守。维恶黄皓恣擅,启后主欲杀之,后主不从。

其次分析诸葛亮为何不杀黄皓

其一诸葛亮在世黄皓并没有实权,只是个本本分分的太监。诸葛亮为丞相时,黄皓只是刘禅身边的小太监,蜀国大小事务都由诸葛亮处理,最主要的是,诸葛亮最恨奸邪臣子,就连托孤大臣李严也被贬为庶民。诸葛亮在时,黄皓唯唯诺诺,为人处事并敢出半点差错,刘禅也非常忌惮诸葛亮,对他更是言听计从。因此黄皓只要敢表露半点心迹,必遭诸葛亮斩杀,因此诸葛亮并没有找到杀黄皓的借口,最重要的是黄皓当时真的很微不足道,对于蜀汉江山不可能构成影响或危害。

其次诸葛亮一向推崇依法治国,并且在蜀国建立严苛的法律体系,黄皓当时并没有触犯法律法规,诸葛亮并没有理由处置黄皓,即使诸葛亮感觉黄皓不怎么正派,也要做到执法公平,黄皓也是个聪明人,不会暴露什么秘密,让自己被杀,黄皓开始受宠幸、暂露头脚是陈袛人丞相的时候,那时诸葛亮已经死了二十年左右了,因此诸葛亮没有机会杀掉黄皓。

黄皓舞权弄术,祸害国家,最终也是被凌迟处死,为后人唾骂遗臭万年,这也算是恶人有恶报了,你是如何看待黄皓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