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到底为什么要杀曹洪?
清山雅舍,畅谈历史。
前言曹洪是曹操的族弟,乃曹魏的宗室大将,为曹魏的基业出生入死,屡立战功,虽然天生一副守财奴的性格,但是对于一名宗室大将而言,这无伤大雅。
△曹洪:莫谈钱,谈钱伤感情!
我们知道宗室大将是曹魏政权的支柱所在,曹魏君主常靠他们都督大军外出征战,以同时确保战斗力和忠诚度,比如曹操时期以夏侯惇、曹仁、夏侯渊、曹洪、曹纯为首,曹操之后以曹真、曹休、夏侯尚为首。翻开《三国志》,魏书中单列“诸夏侯曹传第九”,明摆着这些人是钦定的宗室之将,地位极高,是替曹家掌控军权之人。
那么曹丕为何要处死曹洪,难道他不知道杀曹洪无异于自断臂膀吗?
△“诸夏侯曹”:曹魏的核心宗亲大将,在内宿卫,在外督军,忠心不二,老板放心。
吝啬得要命?吝啬真的能要命曹洪的人设很突出,那就是守财奴,非常有钱却也非常抠门的一个人。在曹丕当太子的时候,有一次可能实在遇到困难了,便拉下姿态向曹洪这位族叔借一百匹绢布,结果曹洪拒绝了。曹丕从此便记恨上了曹洪,登基后以曹洪门客犯法为借口,将曹洪关进监狱准备处死。
始,洪家富而性吝啬,文帝少时假求不称,常恨之,遂以舍客犯法,下狱当死。——《三国志·曹洪传》
要说这曹洪也是糊涂,太子就借这么点儿财货都不给面子,还想不想在曹操死后继续过好日子了?
△曹丕,太子是未来的大老板,曹洪给自己埋雷实在糊涂
事出反常,是否另有隐情?按说曹丕处置曹洪,有一个报复的心思能够拿来作解释。但是随意处置一个宗室大将,只以门客犯法为理由,下狱不够还要处死,是不是每一条都透着不合理,感觉有点儿用力过猛了。
史料上虽然没写,但是从零散的线索中,@清山雅舍 推测,曹丕报复曹洪那只是顺带的,他的主要目的不在于此。
1、从时间来分析
曹洪是公元226年正月被免为庶民的,同年5月曹丕病逝。曹丕从公元220年继位,共执政7年,也就是说曹洪是在曹丕执政末期才被拿下的。
△曹睿:父皇为使我坐稳江山,劳神良多
这里有点奇怪,曹丕若是只想报复为何不早点下手,偏要拖到身体快不行了才有动作?若果说是等待时机,怎么最后才整出个莫须有的罪名,如此只会令天下人不齿曹丕的凉薄。
联想到曹睿继位,曹丕很可能是要敲山震虎,借着打击一个有分量的宗室大将来展示自己的肌肉,警告各宗室王别不老实,以确保皇权传承稳定。
至于为何选曹洪当打击对象,这就说回去了,因为他在能帮曹丕的条件下,却没有帮曹丕。那么曹丕拿曹洪开刀,就正好公私两便了。
2、从旁人的视角揣测
曹洪被抓时,曹真向曹丕说:“如果现在杀死曹洪,曹洪一定会认为是我诬告的他。”
《三国志·曹洪传》注引魏略曰:文帝收洪,时曹真在左右,请之曰:“今诛洪,洪必以真为谮也。”帝曰:“我自治之,卿何豫也?”
这句话信息量不小,可以肯定的是曹真与曹洪关系不好,才闹过矛盾,所以才会有“曹洪会认为是曹真打小报告”一说。
△曹真:后浪推前浪,洪叔莫糊涂
而曹真是谁?那是曹丕头号铁杆支持者、曹魏第二代宗室大将的领军者、曹睿的辅政大臣之首,掌握着曹魏最大的军权。
曹洪和曹真闹矛盾,那就是居功自傲,倚老卖老,不给曹丕面子,以曹丕的小心眼,正好新账旧账一起算。
结语好在最后曹洪被卞太后硬保了下来,得以善终。有人分析说,很有可能是曹丕和卞太后在唱双簧。@清山雅舍 觉得这种可能性不大,毕竟曹丕在位时期一力倡导后宫不得干政,自己却跑去找母亲演这么一出,实在是犯不上。
△曹洪:有老嫂嫂鼎力相救,我曹洪又是一条好汉
但不管如何,卞太后也不愿看到曹洪无辜被杀,亲儿子被天下唾骂,所以她都会站出来力保曹洪的,因为保曹洪就是保自己的儿子曹丕。
而曹丕已经达到了震慑朝堂和整治曹洪的目的,加上曹洪认错态度极为恭顺,也就顺势饶了曹洪一命。
曹丕到底为什么要杀曹洪?
曹丕是一个心胸狭隘之人,性格复杂,到其统治后期,几近变态,如果不是死得早,他很可能沦为像孙皓那样的残暴之君。我感觉他是个内心比较自卑的人,自卑的人,往往外在表现是非常自尊甚至自大,对于别人的任何轻视,是睚眦必报。其实,曹丕想杀曹洪决不是特例。
第一,曹丕的自卑心从哪来首先,是从太子之争来。
古代立太子,向来是立长不立幼,立嫡不立庶。在曹昂死后,从长、嫡来看,曹丕理所当然成为太子。然而,曹丕的太子之路,却是一波三折。他有一个强劲的对手,就是曹植。大家都知道,论文才,曹丕是远远不及曹植的,父亲曹操对曹植又有偏爱,这些原因,让曹丕有一种很强的自卑感。
曹丕文不如曹植,武不如曹彰。据《三国志》所述,曹彰“善射御,膂力过人,手格猛兽,不避险阻”。后来曹彰率军平定匈奴之乱,是非常出色的将领。曹彰对王位也有染指之心,曹操死后,他当着贾逵的面问父亲的印玺在哪儿,颇有觊觎神器之意。
在曹丕登基后,首先就对自己的兄弟报复。据一些史料的记载,曹彰是被曹丕毒死的,曹植也差点被曹丕杀害,最后是母亲的阻止才未能如愿。从这里可以看到,曹丕的自卑心,导致强烈的报复心理。
第二,三征东吴的失利,加深曹丕的挫败感曹丕登基后,想学老爹曹操的样子,招抚天下英雄。当时孙权与刘备开战,孙权为了避免两线作战,假装欲归附曹魏政权。此时的曹丕当了皇帝,想成就一统天下的大业,孙权来降,岂有不应之理?然而,孙权在打败刘备后,就翻脸不认人了,这件事,大大挫伤曹丕的自尊心。为此,曹丕发动三次南征之战。
然而,南征之战,不仅没能挽回曹丕的面子,反而让他颜面尽失。三次南征,全部以失败告终。特别是第三次南征失利后,曹丕在撤退过程中,遭到东吴一支五百人奇兵的袭击,皇帝用的副车、羽盖都被吴军给夺走。皇帝出行要讲排场,除了正式御车外,还有副车,相当于是备用御车,对皇帝也是重要的。羽盖是皇帝御车的装饰物,别人不能用的,皇家专用。
这次偷袭对曹丕心理打击太大了,皇帝亲征,不仅颗粒无收,人家区区几百人就把皇家车辆抢走了,叫他这个皇帝颜面何存呢?
大家想想,一个自尊(bei)心很强的皇帝,非常好面子的人,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小小对顶触,就会被他视为一种恶意的嘲讽。就在这个时候,两个人撞上门了。一个是鲍勋,一个是曹洪。
第三,曹丕狂燥症暴发鲍勋犯什么事呢?
在曹丕第三次南征前,宫正鲍勋极力反对:王师屡屡出征却一无所获,原因是吴蜀联合,唇齿相依,凭借山河之险,难以拔取。去年陛下亲自乘龙舟亲征,身陷危境,大臣们都吓坏了,宗庙差点就毁于一旦了,这应该作为一次教训。现在又要劳师远征,日费千金,国家的钱财都消耗殆尽,狡猾的敌人却在耀武扬威,臣以为万不可出兵。
曹丕一听勃然大怒,把他贬了官。后来南征果然失败,曹丕的作法,与袁绍一样,你鲍勋肯定在偷着乐,在看朕的笑话。于是他找了个理由杀了鲍勋,这个理由,小得不能再小了。
当时鲍勋在军中的职务是治书执法,就是检举揭发违法乱纪之事。他的朋友陈留太守孙邕到兵营晋见皇帝后,顺便去拜访鲍勋。兵营里的路可不能乱走,孙邕为了省事,走了条捷径,结果被逮了正着。鲍勋对朋友网开一面,认为营地还没修好,不予治罪。
这件事,就算鲍勋有点过错,也算不上什么大事。但是曹丕却抓住小辫子,冶了鲍勋死罪。按照律法,顶多就是罚金两斤,结果却被处死。由此可以看出,曹丕已经喜怒无常,暴虐无度了。
第四,曹洪撞到枪眼上杀鲍勋并不是一个特例,开国大将曹洪也差点成为曹丕的手下之鬼。
曹洪是曹操的从弟,曹丕的从叔,他不仅是曹氏集团重要的一员大将,在与董卓的战争时,还救过曹操的性命。作为曹丕的长辈及魏国功臣,曹洪怎么也差点人头落地呢?原来曹丕跟他有仇。
曹丕当太子时,手中不宽裕,打算向曹洪借一百匹绢。曹洪是票骑将军兼都阳侯,此人善于敛财,是个守财奴,吝啬得很,不肯借出一百匹绢。曹丕是个相当记仇的人,自己是国家的储君,未来的君主,在他看来,曹洪与鲍勋一样,都不把自己放在眼里,这笔账得记着,以后老子要让这些人付出代价。
第三次南征失败后,曹丕的神经质已到极点,几乎完全变成另一个人似的,先是以微不足道的罪名处死鲍勋,而后屠刀又挥向曹洪。在他看来,曹洪与鲍勋一样,都是瞧不起自己。
曹洪犯什么法了呢?
没有。又是一件离奇的案子。犯法的人不是曹洪,而是曹洪的门客。门客犯法,曹洪就算有过失,也不足以致死。偏偏曹丕杀人杀得起劲,他心里老惦记着当年曹洪不借绢给自己,今天就要让你瞧瞧,谁才是真正的主子。他再次作出一个令所有人震惊的决定:逮捕曹洪,判处死刑。
朝臣大骇,纷纷出手相救,然而曹丕根本不为所动。如果说鲍勋只是个小人物,曹洪可是个大人物啊,哪能说杀就杀。今天能杀曹洪,明天还有谁杀不得呢?怎么办?大家想来想去,只有一个人可以救曹洪,这个人便是曹丕的母亲卞太后。
卞太后一听,差点气得吐血,她气冲冲地教训曹丕:“当年要是没有曹洪相救,我们哪会有今天!”老母出手了,曹丕会听吗?还真不一定。大家想想,曹丕与亲兄弟相室操戈,相煎何急,母亲眼看儿子们内斗也毫无办法,可见她讲话份量还是不够的,不一定能起到关键作用。卞太后知道这一点,所以她转而威胁皇后郭氏道:“曹洪要是死了,明天我便让皇帝废了你这个皇后。”以恐吓手段把郭皇后拉下水。
人总有弱点的,曹丕就是不听老母亲的话,也不能不听心爱女人的话。郭皇后担心卞太后真的会报复,在曹丕面前极力向曹洪求情,甚至痛苦流涕,眼泪如珠儿串串落下。在两个女人泪水的轮番进攻下,曹丕终于败下阵来,撤回处死曹洪的决定。不过,曹洪虽保住小命,官职、爵位、封地被统统削去,再也牛不起来了。
曹丕到底为什么要杀曹洪?
首先先来介绍一下曹洪,曹洪,字子廉沛国谯人。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名将,他是魏武帝曹操从弟。
说起来曹洪大家对于他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他舍弃战马救曹操的故事了。据史书记载:洪下,以马授太祖,太祖辞让,洪曰:“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君。由此可以看出曹洪可以说对于曹操可以说是忠心耿耿了。
而且曹洪本身也是战功彪炳,可以说是曹操手下的虎将,后来一直随军征讨四方,平定兖州、征讨刘表、讨伐祝臂。在官渡之战当中,曹洪被曹操委以重任,派遣他去留守本阵,直接率领军队击退了张郃、高览的攻击。
而在汉中之战时,曹洪与曹休在下辩抵御刘备的进攻,破蜀军军阵斩杀蜀军将领吴兰、任夔,与此同时还逼退张飞与马超的大军。可以说是一位战功彪炳的老将了,可以说十分的强悍了。
曹洪是曹操的从弟,曹丕的从叔,他不仅是曹氏集团重要的一员大将,在与董卓的战争时,还救过曹操的性命。作为曹丕的长辈及魏国功臣,曹洪怎么也差点人头落地呢?原来曹丕当太子时,手中不宽裕,打算向曹洪借一百匹绢。
曹洪是票骑将军兼都阳侯,此人善于敛财,是个守财奴,吝啬得很,不肯借出一百匹绢。曹丕是个相当记仇的人,自己是国家的储君,未来的君主,在他看来,曹洪与鲍勋一样,都不把自己放在眼里,这笔账得记着,以后老子要让这些人付出代价。
自曹操去世后,曹丕终结汉朝,自己把皇冠戴在头上。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他连续发动三次南征,讨伐东吴,但三次都宣告失败。这三次失败对曹丕打击很大,他总是疑神疑鬼,怀疑鲍勋、曹洪等人会对自己的失利而幸灾乐祸。
在第三次南征后,曹丕的神经质已到极点,几乎完全变成另一个人似的,先是以微不足道的罪名处死鲍勋,而后屠刀又挥向曹洪。曹洪犯什么法了呢?没有。又是一件离奇的案子。犯法的人不是曹洪,而是曹洪的门客。
门客犯法,曹洪就算有过失,也不足以致死。偏偏曹丕杀人杀得起劲,他心里老惦记着当年曹洪不借绢给自己,今天就要让你瞧瞧,谁才是真正的主子。他再次作出一个令所有人震惊的决定:逮捕曹洪,判处死刑。
朝臣大骇,纷纷出手相救,然而曹丕根本不为所动。如果说鲍勋只是个小人物,曹洪可是个大人物啊,哪能说杀就杀。今天能杀曹洪,明天还有谁杀不得呢?怎么办?大家想来想去,只有一个人可以救曹洪,这个人便是曹丕的母亲卞太后。
卞太后一听,差点气得吐血,她气冲冲地教训曹丕:“当年要是没有曹洪相救,我们哪会有今天!”老母出手了,曹丕会听吗?还真不一定。大家想想,曹丕与亲兄弟相室操戈,相煎何急,母亲眼看儿子们内斗也毫无办法,可见她讲话份量还是不够的,不一定能起到关键作用。
卞太后知道这一点,所以她转而威胁皇后郭氏道:“曹洪要是死了,明天我便让皇帝废了你这个皇后。”以恐吓手段把郭皇后拉下水。人总有弱点的,曹丕就是不听老母亲的话,也不能不听心爱女人的话。郭皇后担心卞太后真的会报复,在曹丕面前极力向曹洪求情,甚至痛苦流涕,眼泪如珠儿串串落下。
在两个女人泪水的轮番进攻下,曹丕终于败下阵来,撤回处死曹洪的决定。不过,曹洪虽保住小命,官职、爵位、封地被统统削去,再也牛不起来了。
不过这也有可能是假的!曹丕怎么可能杀曹洪,而且把曹洪巴结得跟亲爹似的,因为曹洪掌控着御林军。甚至曹丕能够成功篡位都是得源于曹洪的帮助。比如,三国里就有记载,曹丕篡位的时候,曹洪带领御林军进入皇宫里,拖出汉献帝的。
这是除了曹洪,谁也办不了。为啥只有曹洪能帮助曹丕称帝呢?除了因为他是曹操指派的御林军主帅,还因为汉献帝的老婆原因。曹操曾把三个女儿许配给汉献帝,并册封为皇后,也就是史称的曹后。曹丕初立,没有任何的功绩就想篡位,也不敢对三位妹妹太过逼迫,就只能让曹洪来做。
曹洪从名义上是几个人的堂叔。由他来协调是最好的。所以,我们也看到汉献帝有了一个很好的归宿,那就是由曹洪担保的。至于说曹丕要杀曹洪那肯定是不可能的。
其实曹丕之所以过了六年才想要整治曹洪,有着另外两种原因。第一、曹丕希望可以借此起到杀鸡给猴看的作用,让那些曹氏宗亲们看一下不尊重帝王的下场。曹氏宗亲看到曹丕竟然连曹洪都敢整治,自然心里面会有所掂量,日后做事情也会十分的安分守己。
第二、此时的曹丕已经病入膏肓,哪怕是神仙来了也难救,而他之所以这么做,就是为了给日后登基的曹叡收买人心,让曹洪等人效忠曹叡。曹叡登基之后,特地将曹洪召回了朝堂,拜曹洪为后将军,改封乐城侯,食邑千户,赐位特进。曹叡的这一举动,可谓是让曹魏的老臣都感到十分的安慰,从而也减轻了曹叡自己的压力。
小香觉得,曹丕根本不会无缘无故的杀害一位国家重臣,他所做的这一些,无非乃是在为曹叡铺好日后的路,从而保证魏国内部不会发生矛盾。曹丕如此做法可以说属实难得。不过可惜的是曹丕临终前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直接导致了魏国灭亡。这个错误就是没有听曹操的话杀掉司马懿,最终导致了魏国大权落入司马家之手,从而灭国。
曹丕到底为什么要杀曹洪?
曹操的长子曹昂原是刘氏所生,生母早亡,被曹操正妻丁夫人收养,爱如己出,曹昂在宛城战死,由于祸起曹操贪恋张绣婶母的美色引致张绣复叛,丁夫人愤恨难当,终日悲哭,最后离家出走回娘家,不顾曹操三番五次上门恳请,誓不回头,失望透顶的曹操只得死心,另扶立倡家出身的卞夫人为正妻,卞夫人生下曹丕曹植曹彰曹熊,曹昂死后,论嫡长则为曹丕,论行军打仗曹彰为先,论诗文歌赋则以子建为首,对于立哪一位嫡子为嗣,曹操犹豫多年,悬而不决。导致诸子明争明斗,尤其以曹丕曹植突出。
217年,曹丕运用各种计谋,在司马懿、吴质等大臣帮助下战胜了曹植,被立为魏王世子。三国志记载曹操一次与贾诩对话,曹操私下问贾诩对立嗣的看法,贾诩闭口不回答,曹操问他为什么不说话,贾诩说,我正在想袁绍和刘表。曹操听后大笑,明白他的意思,因袁绍刘表都是立幼子为嗣引发内乱,从而被曹操乘势灭亡,于是立曹丕为太子。(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220年,曹操逝世于洛阳,曹丕从邺城至洛阳继位为丞相、魏王。初登王位,为提升人望,也为封赐臣属,作为诸侯王的封赏权已无法满足众人的期望。当上魏王当年的十二月,曹丕威逼献帝禅让,建立魏国,史称曹魏。
曹丕上位后,对内恩威并重,巩固权力加强集权,制法削藩,打击异己,诏令禁外戚宦官干政等。作为曹操的堂弟曹丕的叔父曹洪,在群雄争战时屡立战功,多次救曹操于险境,深得曹操信任,但为个性贪吝啬,常贪人财物又一毛不拔,曹操不拘小节一笑置之,在曹丕当五官中郎将时,因应酬日多,资金紧缺,便向曹洪借钱周转,谁知曹洪一来属貔貅的有进无出,二来对曹丕争位也不以为然。对他借款之举断然拒绝。(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等曹丕当上皇帝后,借口曹洪下人贪赃枉法欲处死曹洪,曹真等大臣求情无效,曹操老婆曹丕母亲卞太后怒责曹丕说,当时先王若无子廉救命,哪有你的今天?曹丕默不作声,就是不放人,卞夫人转向曹丕的郭女王皇后说,你必须想办法赦免曹洪,不然我也废掉你的皇后位。郭女王非常恐慌,于是大打感情牌,吹枕头风,曹丕终于回心转意,放了曹洪,把他废为庶人。(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曹丕此举,表面看是报私仇,其实是打压曹氏宗族的一招,曹丕因与兄弟争位日久,深感威胁,当上皇帝后倚重名门望族,联手制衡能够威胁到他皇位的至亲,借曹洪一事杀鸡儆猴,连消带打,待到曹丕儿子曹叡即位,拜曹洪为后将军,改封乐城侯,与宗室关系有所缓和。
曹丕到底为什么要杀曹洪?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三国有很多有钱人,比如东吴的鲁肃,刘备的大舅哥糜竺,还有就是本文的主人公名将曹洪。
确实没有想到,曹洪不仅是三国名将,还是一位理财高手,史书记载其家“骏马成群”。按照现在话说就是车库里豪车如云,就连曹操看到曹洪的家产都自叹不如,活脱脱的曹魏第一富豪。
曹洪如此有钱,自然就被人盯上了,不是别人,正是曹操的长子曹丕。作为二世祖的曹丕,吃喝玩乐无所不包,曹操给的生活费显然不够花,便向他洪叔伸手。好个曹洪,当场拒绝,曹丕差点就找个地缝钻进去了。曹丕也没有想到,自己这张脸到哪里都好使,到洪叔这却一点用都没有。
公元 226 年,这时曹丕已经坐上了龙椅,当上了皇帝,便以曹洪门客犯法为由,将曹洪逮捕下狱,准备猝死。曹洪跟随曹操超过 30 年,南征北战,绝对的元老功勋,朝臣纷纷求情,曹丕硬是不许。这可是来真的,不是过家家。
后在卞太后,郭皇后等一众人的苦苦哀求下,曹丕仍是余怒未消,虽然放了曹洪,但罢官夺爵,家产充公,一撸到底。曹家富翁曹洪一夜回到解放前,当时人看到曹洪这副惨样,心中都是不服,但皇帝曹丕这么干,也没人有办法。
曹丕要杀曹洪,原因似乎很简单,就是曹丕要借钱,曹洪不借钱,折了曹丕的面子。但我们仔细琢磨曹洪和曹丕这两人,一个是军事统帅,一个是政治高手,事情真的就这么简单吗?
抛开《三国演义》,从正史上来看,曹洪的重大事迹可以概括为三个,即舍身救主,官渡守营,下辩退蜀,我们就从这些事件中来看看曹洪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前文说过,曹洪是最早一批跟着曹操打天下的,工龄至少超过 30 年。当时刚起兵的曹操随关东诸侯一起讨董,一马当先,却被董卓大将徐荣所败,战马也丢失,危在旦夕。这时曹洪赶到,献出自己的战马,并一路护送曹操渡河,可以说没有曹洪,曹操可能就交代在这里了,三国的历史可能就会改写。至于后来曹操大战马超,割须弃袍,曹洪二度救主,那就是罗贯中的加戏了,不足为信。
这还没完,曹操虽然捡回一条命,但士兵都被打散了。在那个群雄大乱斗的年代,没有兵还怎么玩?曹洪又到处募兵,募到数千人,帮曹操稍微恢复了些元气,曹操这才有了资本,重新回到牌桌上。
从这些事情我们可以看出,为曹操,曹洪是连命都可以不要的人,为了帮助曹操重振旗鼓,又不惜散尽家财招兵买马。就是如此一个不要命也不爱财的人,会不舍得借钱给别人吗?
况且据史料记载,曹丕向曹洪借的是 100 匹绢,绢帛当时是硬通货, 100 匹对普通百姓来说确实是大数目,但对首富曹洪来说那就不是事儿,如此一个为了曹操,不惜性命,散尽家财,招兵买马的人,真的会舍不得一百匹绢吗?
退一万步说,就算曹洪一根筋,舍不得自己的钱财,那堂堂曹魏名将,身边就没有一个有眼力劲儿的人吗?伸手借钱的人难道不去打听打听是何方神圣吗?还是曹洪是一个听不进去好话的人吗?我们继续往下看!
(袁绍)
官渡之战,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曹操“乌巢烧粮”。其实袁绍也不傻,曹操带兵去乌草烧粮,袁绍便令张郃等人率兵猛攻曹操的官渡大本营。可以说,如果大本营被攻克,即便“乌巢烧粮”成功,曹操也必败。而在官渡拼死守护的便是曹洪和荀攸,最终保住了大本营。眼见袁绍大势已去,张郃等人来降,曹洪疑心有诈,但在荀攸的建议下,曹洪接受了张郃的投降,为曹操赢得了又一虎将。
汉中之战时,曹操令曹洪为主,曹休为辅统一路军,曹操却对曹休说,你虽是副将,但我把你当成主将看待。曹洪听到这个消息,立马把军中大事全部委托给曹休,自己不加干预。
在逼退张飞,马超取得阶段性胜利之后,曹洪大摆庆功宴,喝酒吃肉,并令美女们唱歌跳舞以助兴。这时有人向曹洪进言,说这不符合规矩并愤然离席。按照常理,正在兴头上的曹洪应该拍案而起,推出去斩了,但曹洪并没有这么做,立马撤下舞女,并恭恭敬敬的将提意见的人给请回酒桌。
从这些事情上,我们还可以看出,曹洪是一个识大体的人,是懂得放权的人,是脑子灵活心中有数的人,是听得进别人劝的人。那么到了曹丕这里,曹洪为什么就听不进去了呢?那个不要命,不爱钱,识大体,听人劝的曹洪怎么就一下子不见了呢?其实原因并不复杂!
曹洪是曹丕的叔叔,是曹操的核心班底,是曹魏的元老功勋,他的钱是用命用军功换来的,是用头脑和双手挣来的。对于曹丕这种二世祖花花公子,曹洪是打心眼里瞧不上的!
再说了,曹丕借钱,这是借吗?这跟抢有什么区别?老板的儿子向你借钱,你就明白这大概是什么意思了。如果曹丕换成曹操,不说是一百匹绢,一万匹绢曹洪估计也不会皱一下眉头。
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曹丕为什么一定要置曹洪于死地。对于曹丕来说,不借钱是诱因,门客犯法是借口,而曹洪从未把曹丕放在眼里,和自己不是一路人,加之曹洪辈分高,功劳大,威望盛, tnd 还有钱,这对于屁股坐在龙椅上的曹丕来说,曹洪就是一个火药桶,是不安定因素,必须除之而后快,曹洪死,曹丕才安心!
吊诡的是,曹洪被一撸到底之后没几个月,曹丕就挂了。魏明帝曹叡上台,立马又把曹洪给请了回来,恢复官爵,奉还家产,曹洪再度成为曹魏首富,并且安享晚年。不知曹丕地下有知,作何感想?
曹丕到底为什么要杀曹洪?
曹丕是想杀曹洪,但最终在卞太后的劝阻和左右宗亲的力谏下得以保全性命,被免官贬为庶人,不管怎么说,曹洪是曹操起兵时就跟随着南征北战的心腹重臣,立下了汗马功劳,又是曹氏宗亲,如果没有原则性问题,杀曹洪确实不合情理,关于曹丕欲杀曹洪的缘由,我个人觉得并没有史书记载的那么简单!
曹洪之功虽然曹洪不是曹操阵营里最拔尖的将领,但自曹操起兵开始,就一路跟随曹操南征北战。曹操荥阳大败时,若非曹洪让马,使曹操先行逃离,恐早已生变;陈宫叛迎吕布攻打曹操大本营兖州之时,若非曹洪抢据东平、范县,恐也难以驱挡吕布的铁骑;官渡之战中,若非曹洪死守曹操本营,抵挡张颌、高览的直捣黄龙,恐曹操偷袭乌巢也是有去无回;曹洪还是迎接献帝入许都的“护花使者”,从征刘表、汉中鏖战、协平祝臂等都有曹洪的身影,可以算得上曹操创业期间的骨干将领。
有违曹丕“文帝在东宫,尝从洪贷绢百匹,洪不称意。及洪犯法,自分必死。”——《魏略》《三国志》对于曹丕欲杀曹洪仅仅写到“以舍客犯法,下狱当死”。这样看来并不合理,毕竟是皇亲国戚,又是先祖遗老重臣,且当时官拜骠骑将军,这样一位位高权重又资历威望颇深的老功勋,怎么会因为门客犯法就株连至死罪?所以《魏略》一书才引出陈年往事,那就是曹丕当年还是世子的时候,找这位富户叔伯借过钱财,毕竟曹操都说“我家赀那得如子廉耶”!说明曹洪确实很会敛财,但为人貌似很小气,并没有借给曹丕,所以曹丕记恨在心,待到自己称帝后找到了这个机会,欲置曹洪于死地!
以上观点总感觉甚为牵强,首先曹洪是不是这么吝啬的人呢?生死关头让马于曹操,连命都不在乎的人,会不会舍不得自己那点钱财?何况曹丕只是“贷绢百匹”!再说曹丕的怀恨在心是不是合理,如果说曹丕对于曹洪的往事有所不满,完全可以弃用他,为什么还要先封卫将军,又提拔为骠骑将军,进封野王侯,增邑千户,再特进都阳侯呢?要说侯爵为虚,那么卫将军和骠骑将军可都是实权在握啊!这与怀恨在心是背道而驰的,逻辑上行不通!
曹真阴谋文帝收洪,时曹真在左右,请之曰:“今诛洪,洪必以真为谮也。”——《魏略》因此《魏略》里还提到了一笔,那就是曹丕欲收押曹洪时,曹真对曹丕说了句“如果今天收押曹洪,他必然认为是我挑的事”。这明摆着此地无银三百两吗?曹丕要治罪,曹真就算在其左右,也不用担心曹洪怀疑啊,那么事实就可能是曹真做贼心虚了。人言可畏,真若是曹真的煽风点火,曹洪身居高位确实会引起君主的怀疑,毕竟曹丕是最像曹操的,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而作为旁观者来看,曹丕治罪曹洪是在黄初七年正月,曹丕驾崩是在同年五月,说明曹丕的身体状况已经是不行了,此时是做继承大统准备的,那么首辅大臣在曹氏宗亲中就只能在曹真、曹洪、曹休这些人中选取。其中曹真的能力是最强的,但曹洪辈分是最高的,如果按辈分来选,指不定鹿死谁手,那么除掉曹洪,就更加稳固自己的位置。后来事实也如此,曹丕留给曹叡的辅政大臣只有一个曹氏宗亲,那就是曹真,其余两位是司马懿和陈群!
郭氏祸水卞太后谓郭后曰:“令曹洪今日死,吾明日敕帝废后矣。”于是泣涕屡请,乃得免官削爵土。——《三国志》还有一点是发掘于《三国志》的记载,先前卞太后是亲自向曹丕求情的,还责骂曹丕说“还向梁、沛之间,非子廉无有今日”,但看来效果并不怎么样,于是卞太后又想了个办法,拿郭皇后开刀。根据书中记载来看,卞太后的意思是如果曹丕杀了曹洪,那我就让曹丕废了你的皇后,这样犀利的言辞和手段并不是劝郭皇后向曹丕吹吹枕边风那么简单,这里必定是郭皇后在曹洪的案子上使了坏,否则卞太后怎会对儿媳妇用此等言语?而郭皇后在《治资通鉴》和《汉晋春秋》里都被记载了谗言陷害甄宓的嫌疑,并非善类,所以这里不排除郭皇后向曹丕说了一些曹洪的坏话!
根据郭皇后“泣涕屡请”的效果来看,果真是保住了曹洪的性命,这就更增加了郭皇后的使坏嫌疑。根据史籍记载,郭皇后在入曹丕东宫时深得曹丕喜爱,郭氏也在夺嫡中帮助曹丕出谋划策,最终曹植没能赢得世子之位,这若与曹洪不肯借钱给曹丕相联系在一起,也可能曹洪在立储的问题上是支持曹植的,因此郭氏和曹丕早在立储的问题上就已经与曹洪有了间隙。
老臣谢罪“臣少不由道,过在人伦,长窃非任,遂蒙含贷。性无检度知足之分,而有豺狼无厌之质,老惛倍贪,触突国网,罪迫三千,不在赦宥,当就辜诛,弃诸市朝,犹蒙天恩,骨肉更生。”——《三国志》从曹洪自己的叩谢上书来看,虽然都是官话套话,但也能体现当时的情况,自己的不检点是出了名的,曾经让侍女当众裸舞,私自经营买卖敛财,又占民田,抢夺战争后的胜利物资,并不是很有大将的风范。但在言辞之中,也并未提及疏于管教门客之事,所以门客犯法就是单单一个治罪的理由而已,其深层的原因应当属于政治斗争,不便明于叩谢书中而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