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司马炎知道西汉的七国之乱还要用搞分封给藩王实权,朱元璋知道西晋的八王之乱也要用分封给藩王实权?

清山雅舍,畅谈历史。

前言

对于古代的国家而言,一个好的制度首先必须能够自我制衡,并且这种制衡越容易维持越好。

就好比做一锅海鲜杂烩汤,即便是食材种类繁多,只要使汤味能够达到平衡,和谐美味,就算成功,这便是“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含义。

△“治大国,若烹小鲜。”语出《道德经》

那么为何西晋明知西汉有七国之乱,还要继续搞分封制?明朝为何又明知西晋有八王之乱,却仍是采取了分封制?其实便是平衡的道理了,只是这其中的火候极难拿捏。

历史在曲折迂回中前行

历史有个明显的怪圈,就是总在曲折迂回中前行,决不走直线。

分封制也是一样,按说它没有郡县制先进,不利于中央集权,是古代政权统治力不足的妥协产物,在周朝到达了巅峰。灿烂丰饶的春秋战国史便是在分封的140多个诸侯国之间碰撞而生的。

那为何历朝历代还兜兜转转地在分封制和郡县制之间徘徊?比如西晋司马炎和大明朱元璋,他们难道不懂前车之鉴的道理吗?

△历史从不给任何人开辟捷径

说白了,帝王一切的抉择都是为了王朝统治的稳定性,用现代的流行语来说就是——他们不要你觉得,只要自己觉得。

所以司马炎和朱元璋启用分封制的抉择,有二人自己独特的考虑在里面。下面逐人分析。

鸠占鹊巢,矫枉过正

西晋是篡夺了曹魏的胜利果实,就好像两个前后脚的贼,前贼得手后又被后贼阴了,都是得位不正,心里面都发虚得紧。

所以,对于司马炎来说,曾经钻过的曹魏漏洞那是必须要堵上的。

△曹丕的小心眼坑爹、坑弟、坑社稷

曹魏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过度削弱宗室。这是曹丕的锅,这人啥都好就是小心眼,宗室被整得经常换封地,只配老弱兵100到200人,还被朝廷官员监视,严格限制人身自由,史料中的简练描述就是“形同坐牢”。

这么弱的宗室力量,就不难想见司马氏叛变时,为何曹氏一个敢出声的人都没有了。不知曹丕泉下有知,该如何向他的老父亲辩解。

△曹丕果然不是最合适的继承人,因为他不懂爱。

为了不重蹈覆辙,司马氏集体守江山,司马炎便采取了分封制,将宗室分封到全国各地镇守,以拱卫中央政权。

然而,这世间事往往容易矫枉过正,不是西风压倒东风,就是东风压倒西风。司马炎赋予了宗室王过大的军事和政治权力,以致于各宗室王在封地内自成小王国,对皇权形成了瓜分态势。

当然这本来就是分封制不可避免的弊端,就像周代的时候,诸侯王们逐渐力量膨胀,就会不再听周王室的指挥一样。

△贾南风是西晋的“劫数”,结果“渡劫失败”

但原本“八王之乱”这样大规模冲突的爆发应该有一个较长的积累过程。但司马炎错选的太子和太子妃,直接将这一过程大幅度缩减,直接引爆了乱局。说句玩笑话,贾南风可能是上天派来给曹魏报仇的,可劲儿地祸乱西晋的朝堂。朝堂与地方之间的平衡被打破,那么剩下的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了。

筚路蓝缕,创业维艰

大明的建立是一个奇迹,@清山雅舍 一直是这么认为的。朱元璋创业经历有多难,出身有多低,这里就不必再赘言了。总之一句话,老朱除了靠自己什么也靠不上,所以他很没有安全感。

△朱元璋,一个草根的逆袭时刻伴随着忐忑

在大明建立之初,朱元璋面临的并不是一个稳定的局面,元朝的残部还龟缩在北方,且全国好多地方仍然有不同程度的叛乱发生。朱元璋迫切需要镇压住局势,以巩固大明的基业。

那么问题来了,国家那么大,朱元璋分身乏术,势必要依靠骨干力量帮他分忧。但之前也说了朱元璋很没有安全感,几乎不相信任何人。那么那么信任度能高一些的,无非就是家人了。所以朱元璋才会采用分封制将儿子们分封到各地镇守。

△明初藩王分布图,在儿子们的拱卫下,老朱的心里才觉得踏实

而后来发生的靖难之役,也是朱元璋在平衡上失误造成的。和西晋一样,原本分封制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衡。朱元璋把功臣宿将杀了个精光,以至于宗室王一旦造反,朝堂昏招迭出,竟无人能够抵制。

结语

综上,大明和西晋采用分封制都是统治者结合当时的形势,权衡利弊,为了稳定江山基业而做出的选择。

虽然二者最后都收到了反噬,但后世对大明的评价比西晋好得多。因为靖难之役后,江山依然姓朱,朱氏社稷并没有实质上的损失。而西晋的“八王之乱”却直接引发了“五胡之乱”,使得中原沦丧、百姓涂炭,国家分崩离析,只得南渡苟延残喘。

为什么司马炎知道西汉的七国之乱还要用搞分封给藩王实权,朱元璋知道西晋的八王之乱也要用分封给藩王实权?

看看司马家怎么得来的江山你就知道为什么了,司马炎是通过篡位得来的江山,而他之所以能够篡位成功,就是因为曹魏没有有足够力量的宗室能够站出来反对,没有兵权的曹魏宗室最终被司马炎全部瓦解。

司马炎为了吸取教训 ,说起来这也是篡位者的通病,他害怕再出现一个如自己一般的人篡夺司马家的江山,就像赵匡胤自己是军人出身,深知兵权的重要性,所以才会杯酒释兵权,不管分封的诸侯王有多强,只要他们能够拱卫司马家的皇位安全,这样的做法就是值得的。

而朱元璋分封诸侯王一方面是因为看到了元朝的灭亡也是因为没有强有力的宗室站出来力挽狂澜,另一方面朱元璋也是为了用自己的儿子压住手下的那些名将,把兵权交给外人可是很危险的,所以朱元璋还是更愿意相信自己的儿子。

还有,明朝建立之后,虽然已经基本上统一了全国,可是北方边境并没有安宁,为了保证边境的安全,朱元璋分封了九大塞王镇守边疆,代替自己守国门,以此来防范北元残余势力的进攻。

为什么司马炎知道西汉的七国之乱还要用搞分封给藩王实权,朱元璋知道西晋的八王之乱也要用分封给藩王实权?

赫赫大秦二世而亡!曹魏享国五十多年,王莽新朝惨不忍睹!

而分封的两汉却有四百年国祚,两周更有惊人的八百年历史!

你是司马炎,你学谁?

大明初兴之时,洪武出身寒微,士林不耻。残元虎视中原,磨刀霍霍。元老手握雄兵,居功自傲。

天下有变,谁可倚恃?

唯有大封诸王,为国藩篱。

再退一步

同室操戈总好过国破家亡。

为什么司马炎知道西汉的七国之乱还要用搞分封给藩王实权,朱元璋知道西晋的八王之乱也要用分封给藩王实权?

是秦始皇的子孙惨?还是刘邦的子孙惨?能回答这个问题,就不难明白司马炎,朱元璋的选择了。

为什么司马炎知道西汉的七国之乱还要用搞分封给藩王实权,朱元璋知道西晋的八王之乱也要用分封给藩王实权?

都是矫枉过正惹的祸。

曹魏被篡的时候,连个帮忙打架的人都找不到,西晋的晋武帝司马炎当然不希望出现这种情况,分封诸王,做大晋的番属,保护大晋的江山。再说现在也一样,人总是更容易相信自己的家人兄弟。

朱元璋也差不多,儿子总比那些跟随自己血战的大将更值得自己信任,可惜的是朱标早死,否则朱棣同学也只能老实待着,包围大明的边疆。

为什么司马炎知道西汉的七国之乱还要用搞分封给藩王实权,朱元璋知道西晋的八王之乱也要用分封给藩王实权?

当皇帝的总想着江山永固,分封藩王再怎么闹腾,江山都是自家的,肉烂在锅里。结果忽视了人心和外部因素,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从这点看,这些人并不聪明。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