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为什么风评差?
清山雅舍,畅谈历史。
前言司马懿乃是曹魏四朝元老,在曹魏政权的军事和民生方面做出了显著的贡献。他还是西晋王朝的奠基者,曹魏政权后期的朝政实际掌控者。这样一个在履历上与老对手诸葛亮有些相似的人,却在名声上与诸葛亮截然相反。诸葛亮是千古忠臣、蜀汉贤相,而司马懿却多被人称为曹魏叛逆、鸠占鹊巢。那么司马懿为何在后世风评这么差呢?
△司马懿剧照
鸠占鹊巢,乱世元凶中国古代社会传统价值观倡导忠君思想,谁违背了这一点就势必有了污点。按说司马懿兢兢业业地为曹魏服务了四朝,功勋卓著,怎么能算不忠呢?
其实要我说,司马懿既是冤的,也是不冤的。
说他冤是因为从正史记载的司马懿的事迹来看,他被曹操强行征用为官,多有奇策;在曹丕朝,深受曹丕信赖,引以为心腹之臣;在曹睿朝,恩重不减,最后与曹爽同为托孤重臣;到了曹芳朝,司马懿原本也是安分守己,没有什么不轨的举动,可惜曹爽这个败家之人能力平庸,却又跋扈独断,几番昏招之下,惹得天怒人怨,国力衰退。
△司马懿剧照
结果,高平陵事变这个转折点爆发了,司马懿代表朝廷大义诛杀了曹爽,这个时候司马懿是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上的,曹爽主动送人头,司马懿匡扶社稷,也是职责所在。司马懿之后虽然军政大权在握,但是却也没有僭越的举动,曹芳封他相国、郡公他也坚持推辞不受。看起来司马懿还是有操守的,不是吗?
那为何又说他不冤?因为除了曹爽之后,魏国的军政大权尽入司马氏之手。如此形势下,司马懿就算自己不反,但也激发了司马氏后辈的野心。如司马师废曹芳、司马昭杀曹髦、司马炎改晋称帝,这不都是明摆着的吗?后面这些事,开头的人不是司马懿是谁?
况且西晋蜕变为东晋,正是五华乱华所致,南北朝的大浩劫虽说司马懿一定预测不到,但是作为晋朝的奠基人这锅想甩也甩不掉。
司马氏鸠占鹊巢,不忠不义也就罢了,结果还把国家搞得四分五裂,乌烟瘴气,那就说不过去了。
△司马懿剧照
结语综上,司马懿在后世之所以风评差,正是因为他激发了司马氏叛魏自立的野心,开启了大乱之世的序幕。虽然责任不能全部归咎于他,他也不能控制司马氏后人的行为,但初始条件是由他提供的,他要真的忠心大可以交出曹魏军政大权,但他没有,后来的结果却都很坏,那么他的风评差就是自然应当的事情。
司马懿为什么风评差?
1曹魏没有对不住司马懿的地方,司马氏恩将仇报;
2与其他几个朝代的衰败丧失人心不同,曹魏气数未尽,三代雄主余威犹存。司马氏欺主年幼,悖逆纲伦,得国不正;
3首开篡位弑君先河。此前帝王被夺取夺国,尚可留有名爵封地,亦不失富贵。司马氏之后,帝王之家多无善终,身为后世帝王所恨;
4后世多有不堪,成就为负,遗祸中华数百年。晋之种种荒唐,不必赘述,五胡乱华,至今惊心。且秦隋虽短命,可对后世仍有巨大建设性作用,唯独晋朝,各项成就皆是垫底;
司马懿为什么风评差?
历史对司马懿的评价非常差,后人提到他时几乎都是不屑一顾,甚至于连司马家的后代都对几位创业先祖感到羞愧: 东晋明帝时,王导侍坐,语及司马懿创业时的业绩和残忍手段,晋明帝大惭,“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
要是网评历代王朝得国最不正者,司马氏之晋朝当之无愧第一!
为什么这么说?
一
四朝元老,皇恩浩荡而不忠
司马懿历仕曹魏四朝: 曹操、曹丕、曹叡、曹芳,曹丕、曹叡更都是遗照辅政,世受国恩。可以说司马氏的一切都是曹魏给的!
有人说,司马懿为曹魏立下大功,北平公孙,南灭孟达,西拒诸葛,辅佐曹操,辅佐曹丕,辅佐曹叡,辅佐曹芳。为什么曹丕可以簒汉,司马炎就不可以篡魏?
黄巾起义、董卓之乱后,东汉事实上已经亡了,献帝都到地里挖野菜吃了!群雄四起,贼盗横行。东征西讨平定中原北方的是曹操,建安元年之后,实际上是曹操在给东汉续命!
即使这样,曹丕簒汉在历史上也是有很多非议的!司马懿的功劳,和曹操能比吗?
司马氏的两晋,在教导天下人时,只敢言孝,不敢论忠,因为他们知道,司马懿就是不忠的典范!
二
高平陵之后,屠戮勋臣。
高平陵之变后的司马懿,对不赞成自己专权的勋臣大开杀戒,十个家族被灭三族,株连甚广,高门士族为之减半。
之后的司马昭、司马炎,继续司马懿的政策,在政治上、文化上采取高压,以至于读书人不敢谈论政治,不敢谈论儒学,经学衰退,玄学盛行,流行虚无放诞的生活态度,金石之药甚至成为一种时尚,是华夏族文化上一次史无前例的倒退!
三
大封亲族
高平陵之后,司马懿大封亲族,几乎司马氏所有男丁俱皆封侯,连只有几岁的幼儿司马攸都没落下,朝堂、军队爪牙遍布。
有人说,八王之乱时,司马懿已经死去五十多年,和他无关。
不对,八王之乱的祸源正是司马懿!就是他开的头。
四
凌辱伦常, 败坏朝纲
司马懿专权后,每遇大事,不是他上朝议政,反倒让皇帝登门拜访他,架子摆的比皇帝都大,君臣伦常被他糟蹋到这样的地步!
司马懿把家庙设在国都洛阳,这是赤裸裸的僭越行为,宗庙所在,国之重典。
待到司马师司马昭专权,一个废帝,一个弑君,当街杀皇帝像杀一只狗。
司马氏的政治道德是历朝历代最低的。
上行下效:
荆州刺史石崇以武装抢劫致富竟然还能以此炫耀。
大臣何曾参加皇家宴会竟然自带酒水,理由是皇帝的厨师水平太差。
这些,放在任何一个其他王朝,都是杀头重罪!
五十年后,华夏陆沉,中原板荡,汉民族沦为两脚羊,肇始就是司马懿!
司马懿为什么风评差?
五胡十六国时期,有个胡人皇帝名叫石勒,他有一段故事挺有意思的。
有一天,石勒喝了不少酒,一时兴起,就对着臣子徐光问道:“你说说,我这个层次,可以跟以前哪位开国皇帝相提并论?”
徐光一听,也不敢乱说,就捧着聊:“依我看,陛下您比汉高祖(刘邦)、魏武帝(曹操)都厉害,也就是轩辕黄帝,能跟您相比了。”
石勒朗声笑道:“我又岂能没有自知之明?你这么捧可就过分了。如果让我遇到高祖皇帝,那我自当以其为尊,跟韩信、彭越争一争先后就差不多了;如果遇见光武帝(刘秀),我倒是可以跟他掰一掰手腕,鹿死谁手倒未可知;不过么,大丈夫行事,自当磊磊落落,如日月般皎然,可不能跟曹孟德(曹操)、司马仲达(司马懿)父子似的,只知道欺负孤儿寡妇,狐媚取天下。”
这段话是收录在二十四史之一的《晋书》当中的,一方面我们能看到后赵这位胡人皇帝对中原历史的了解程度,另一方面倒是也能看出当时一些人对曹操、司马懿的态度,区别倒是不大。
那么,为什么后来,曹操的口碑曲线上升,而司马懿却直线下降呢?其实,这个事儿倒是也不能单纯地怪司马懿,其关键还是他的这些子孙实在是不争气。
晋武帝司马炎相继把蜀、吴都并到晋朝手里以后,仅仅过去11年,就搞出来一个八王之乱,之后西晋就没安稳过,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纷纷开始进入表演时间,316年,即司马炎统一后36年,西晋就灭亡了,北方大片土地变成了五胡十六国争相抢夺的肥肉,而中原世族和大量百姓则纷纷南渡,琅琊王司马睿于317年在建业称帝,偏安一隅的东晋建立。
历史书中,有一场以少胜多的战争,叫淝水之战,就是占据北方大片土地的氐族政权前秦与东晋之间的战争。尽管这场战争最后是东晋取得了胜利,从而间接引发了前秦的覆灭,但不容忽视的是,当时北方胡人政权集结起来的实力已经远胜东晋这个“小朝廷”了。420年,(宋武帝)刘裕废掉了晋朝最后一位皇帝晋恭帝自立,建国宋,晋国彻底灭亡,中国历史正式进入南北朝时期。
可以说,晋朝的历史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不愿意提及的,那是一段充满混乱与屈辱的历史,与之前统一的秦汉,以及之后统一的隋唐相比,都是远远不及的,这个罪责自然最后要由始作俑者司马懿来承担了,更何况司马氏篡魏原本就是大有问题的。
司马氏篡魏和曹魏篡汉有什么不同?曹魏篡汉,实际上这个说法就有点问题,这也主要源于《三国演义》过于深入人心,很多人都认为曹操是坏人,京剧里曹操都是白脸,阴险奸诈、善用心计的代表,不过,历史上的曹魏确实做出了不少成就,这也是后来人拿其诟病司马氏很重要的一点。
咱不说别的,至少有一点曹操没说错,“假使没有孤,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东汉朝廷的没落可不是曹操造成的,而是东汉皇帝、宦官、外戚等等这些东汉的掌权派自己折腾出来的结果,黄巾起义就是扎在东汉朝廷心脏上的那一刀,只不过曹丕最后给拔出来了而已。
曹魏的大片江山也是曹氏父子一点点打下来的,更重要的一点,曹魏除了面对中原割据势力非常强势以外,他还以一己之力抵挡住了北方胡人的进犯,匈奴、鲜卑、氐、羌、高句丽等等都在曹魏身上吃了瘪,乌桓更是因为被曹魏痛扁一顿,直接没落了。从这一点上来说,他们就比后来的司马氏强多了。
此外,曹魏篡汉的整个过程,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和平的,更没有如石勒所说的那些欺负孤儿寡母的事情,所以即便挨骂,也大多是由曹丕来承受了,跟曹操这位一生的汉臣没有太大的关系。
反观司马氏呢?
那可是要残忍得多了,单就司马懿而言,他最初可是承诺过,只要曹爽交出权力投降,可是会保住他们一票人爵位富贵的,可结果呢,连着曹爽,再加上他的一众手下,什么何宴、丁谧、毕轨、桓范之类的,一律灭了三族。
后来,整个司马氏的整个篡位过程,显露出来的也更多是阴谋诡计,真正做的是欺负孤儿寡妇。所以,从根儿上来说,司马氏篡魏,才真正体现了这个“篡”字,司马懿风评差也就不难理解了。
水言水语有时候,我们也很难说清楚,到底是因为司马氏以阴谋取国,导致后来整个晋朝的乱糟糟,还是因为后来晋朝的成绩太差,从而放大了司马氏曾经的心计与暴虐。
但不管怎么说,司马懿这个风评一时半会儿还是好不了了,当然,只看军师联盟那个电视剧,不读历史,也许会例外。
司马懿为什么风评差?
关于这个问题,可以和曹丕做下对比,同样是取而代之,曹丕尽管篡汉自立,但是对待汉献帝刘协这样一位亡国之君,并没有赶尽杀绝,事实上曹操在世时,就先后将自己的几个女儿都嫁给了汉献帝刘协,这也算是对汉献帝的一种保护。
曹氏父子并没有把事情做绝,曹操直到自己临死之前,都没有篡汉自立,面对大家的劝谏和要求自己称帝的建议。曹操最后说出了意味深长的话:“如果天命在我,我愿意做周文王!”曹操尽管被很多人说成是世之奸雄,但是他也有自己的基本原则,那就是世为汉臣,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绝不叛汉,你可以说我是权臣,你可以说我奸诈,但是我不是个叛臣,相反正因为有我的存在,天下少了很多自立为王的人,如果没有我曹操的话,恐怕早就已经天下大乱,大汉最后的一点尊严是靠我来维护的,至于那位自称仁义的刘皇叔,除了东奔西走为自己的利益奔波外,哪里有一点人臣之心,如果让他大权在握的话,恐怕早就自立为帝了。
司马懿是怎么做的呢?他作为四世老臣,先后辅佐了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可以说深受信任和倚重,曹叡更是把他和曹爽作为了托孤之臣。但是这位老兄首先夺权,不仅夺取了曹爽的权力,还欺骗了曹爽,连曹爽做富家翁的愿望也不答应,赶尽杀绝不留后患就是司马懿做的。
本来司马懿说的是匡扶社稷,结果变成了除掉曹爽,自己取而代之且有过之而无不及。和曹操相比,司马懿缺少了心胸和气度,多了些残忍、少了些宽恕。到了司马师和司马昭,则发生了弑君的闹剧,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成了每一个人耳熟能详的典故。
说到底,曹操尽管被人说成是奸雄,但是其一生的谋略大多是阳谋,而司马懿父子则彻头彻尾的阴谋诡计,无德者不佑,司马懿的风评差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司马懿为什么风评差?
司马懿的风评比较差,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司马懿及其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本身德行确实有亏。曹丕、曹睿几代帝王对司马懿都非常重视,也没有因为司马懿家族势力强大而进行迫害,虽然也有提防,但这不是司马懿及司马师、司马昭犯上作乱的充分理由。特别是司马师指使手下贾充、成济弑杀曹髦,这在古代可是够的上灭九族的谋反罪。后世的帝王为了让臣子忠于自己,司马家的谋反篡位肯定会当做反面典型。这种情况下,文人们肯定会在司马家本就很低的道德水准基础上继续抹黑,因此司马懿给人的印象就会很差。后世石勒评价说:“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竞鞭而争先耳。脱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大丈夫行事当礌礌落落,如日月皎然,终不能如曹孟德、司马仲达父子,欺他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也。朕当在二刘之间耳,轩辕岂所拟乎!”
第二,是对手的衬托作用。在人们的印象中,司马懿的直接对手是诸葛亮,诸葛亮虽然和司马懿一样属于权臣,但诸葛亮却是堪称道德楷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对蜀汉忠心耿耿。有这个竞争对手的衬托,司马懿的道德水准进一步被拉低了。如果司马懿的竞争对手是王莽、曹操、刘裕这些篡位或接近篡位的权臣,那司马懿的印象分就不会有多差。
第三,我个人觉得司马懿风评比较差,最重要的原因是被自己后代建立的两晋的无能所拖累。在秦、两汉、晋、隋、唐、宋、元、明、清等这些大一统王朝中,晋朝堪称是表现最差的一个,当然晚清和晋朝相比有过之。
从晋朝刚刚统一天下开始,晋朝就进入了腐朽堕落的轨道。石崇和王恺的斗富已经是人尽皆知。司马炎的驸马王济喜欢吃猪肉,还只吃小猪肉,这种小猪必须是人乳喂养长大的,再用人乳蒸熟,他称这为“人乳猪”。
晋朝266年建立,280年统一,到了301年就爆发了八王之乱,长江以北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比三国时期还要混乱。在这混乱之中,北方的少数民族趁机兴风作浪,中国北方从此进入了数百年的黑暗时期-五胡乱华。
北方的汉人从此进入了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的悲惨境地。而偏安的东晋却只想保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积极收复故土。两晋的无能表现应该是后人对司马家评价很低的原因。作为司马家的领袖人物,司马懿肯定风评很差。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