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商鞅没有被车裂,而继续被秦惠王赢驷重用,结果会怎样不同?
知常容觉得这个问题问的很好,如果商鞅继续被秦惠文王嬴驷重用,那么秦国统一天下之后,不会历二世而亡。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你误解了商鞅。
一、后世眼中的商鞅有两个法家人物是绕不开的,一个是管仲,还有一个是商鞅。这两个是实实在在的治国成功经验之人。他们的观点完全不同,《管子》中讲怎么让老百姓富民,管子认为只有老百姓富了,才会开始知礼。《商君书》则不这样认为,他认为老百姓过于富有,对国有害,所以必须要弱民。
这两个持完全不同看法的人,治理服务的诸侯国居然都成功了。管仲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商鞅辅佐秦孝公一洗前耻,收复了河西之地,恢复了秦穆公时期的霸业框架。
据传秦孝公曾经想传位给商鞅,但被拒绝了。
商鞅在后人的眼中就是一个成功的变革家,但是他的法是很严苛的。秦惠文王杀了商鞅却不弃其法,延续酷法,最终成为被百姓畏惧的酷法。
秦法太过于严酷,最终使得百姓举事,秦历二世而亡,如果算上子婴,那就是三世。
所以有人感叹商鞅成就了秦国,却也毁掉了秦国。
二、为什么要用酷法大家都知道商鞅之法很残酷,但却很少有人会去思考为什么商鞅之法会这么残酷?
当时秦国并不是后世印象中的强大,相反是处于濒临崩溃的状态。内部公室势力很强大,国君更换动荡不安。对外受魏国欺负,河西之地落入魏国之手,秦孝公的父亲不得不迁都以避魏国之锋芒。
这就是当时秦国的局面,这与大家印象中的秦国完全是两回事。
当时秦孝公提出: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这体现了秦孝公之大决心和急切之心。
要想快速转变,只能用脱胎换骨之术,那就是再造一个秦国,所以商鞅用了急法,处分了很多人,包括连太子都不放过。这样很快将秦国带入了预期轨道,当然代价是相当大,很多人因为犯法被处死,反对和有异见之人不是被杀就是被流放,其过程是充满血腥。
三、你误解了商鞅为什么说误解了商鞅呢?因为商鞅不止《商君书》,他有三套。他见秦孝公之时,有过三次会面,第一次说帝道,秦孝公没兴趣,第二次说王道,秦孝公听懂一点,第三次说霸道,秦孝公被打动了。
什么是霸道?就是春秋五霸时的方法,那不是统御天下,而是称霸天下。
商鞅与推荐他去秦孝公的景监对话时说过一段很重要的话:
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彊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然亦难以比德於殷周矣。——《史记·商君列传》
商鞅是希望能够帮秦国打造一个如同周朝一样长久的王朝,但是秦孝公说我等不及了,所以商鞅只能给他霸道。
如果秦惠文王嬴驷能够重用商鞅,商鞅就有可能向嬴驷推荐使用帝道,或者王道,给秦国一个转型的机会,因为当时的秦国已经十分强大,不需要那么急切。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秦国在霸道之路前行了百年,最终当天下一统之时,霸道显然不能适应,反成了秦国送命之方。
正所谓祸福相依,但历史却没有如果。
假如商鞅没有被车裂,而继续被秦惠王赢驷重用,结果会怎样不同?
会更惨,惨不忍睹,不忍直视。既然要做历史假设,那不妨干脆做个大的,来个刺激的,否则就没有趣味性了,不是吗?毕竟,现实就是这么残酷、无情,没有一点人性可言,极为地错综复杂,让人谈之色变,不堪烦扰。
或许,有些人不适应,但无可奈何,历史的漩涡,总是令人那么趋之若鹜,乐此不疲。商鞅作为一个极具盛名的历史人物,无疑被推到了社会、历史的风口浪尖上,遭受无数人审视、探讨,这不可避免,也无可厚非。谁叫他的所作所为,造就了后来秦国的不可一世,进而统一了诸夏,影响华夏数千年。如此人物,后辈看之,必不会等闲视之,肯定是慎之又慎,极为小心,生怕触及了某些人的逆鳞,发生一些不可言说的事情。
好了,言归正传,说说商鞅的命运。在古代,个人决定自己命运的例子,那是少之又少,万年难遇。恐怕除了刘邦、朱元璋之外,再没有其他人了。因而商鞅的命运他说了不算,要么天意如此,要么君王如此。即使他本人那么厉害,还是于事无补,决定不了自己的命运,说来也是可悲,但人力岂能回天,古代更是如此。所以说,商鞅的命运几乎是注定了,必死无疑,人人都是看客。诚然做了大胆的假设,可商鞅不死,哪有后来的历史,哪有今天人们对他的认知。换言之,倘若历史真的能变,那就不是原来的历史了,人亦复如是。
具体而言,商鞅继续被重用,得罪的可不仅仅是贵族阶级,还有他们的代言人。一旦商鞅的利用价值用完,那么就是他的死期到了,快的让人发指。显然,秦王必然是第一个下达命令之人,正是提前应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那句古话。一来,商鞅身居高位越久,得罪之人越不能安然入睡;二来,商鞅一直被重用,秦王威望何在,忌惮是必然。如此一来二去,商鞅焉有不亡的道理。或许,他不亡,秦国社稷就要亡了,二者孰轻孰重,却是一目了然。先前,商鞅只是变法以谋权,后来则是变法以亡国了。故商鞅下场势必极为凄惨,乃至不忍直视,以深刻阐释“活的越久,遭罪越大”的人生哲理,说来也是没谁了,徒留一声唏嘘而已。
总之,假设商鞅之命运,必然产生非同寻常的后果。除了大势不变外,自然也有反噬之存在,却是更加注定了他异于常人的生命起伏,可谓天道不可欺也。假如商鞅没有被车裂,而继续被秦惠王赢驷重用,结果会怎样不同?
商鞅的死是必须的,秦惠文王不可能留下,如题主所想接着重用,那是不可能的。商秧就是一颗定时炸弹,一旦暴炸?破坏力无边。
商鞅是有才无德的人。性格缺陷是其悲情而死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困素。
首先肯定他是当时的天下奇才。在魏国时,与大夫公孙痤诽谤时政,言无不中,深得激赏,公孙痤临死之时,向魏惠王荐贤,说商鞅能力强于自己十倍,希望自己死后让他接班,也该着商鞅能成大业于秦。这个魏惠王就是个二X。展转入秦后,商鞅的抱负在秦孝公的鼎力支持下,通过变法得以完成。变法后秦国加快了蚕食六国的步伐,客观上为后来的秦始皇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是应当肯定并予以赞颂的。
商鞅变法是其法家思想的社会尝试,但成功了。成功得出乎意料。这是短平快的速成。商鞅说给秦孝公的话,有二处,很耐心深思。‘’小民狃于目前之安,不顾百世之利,可与乐安,难于虑始‘’。意思是不用跟老百姓讲什么道理,法在,执行就是了。还有‘’欲强兵莫如劝战,诱之以重賞,而后民之所趋,胁之以重罚,而后民之所畏。赏罚必信,政令必行,而国不富强者,未之有也‘’。这些话,不难看出老百姓在商鞅心里的位置,他们不过是被利益驱使的会说话的动物而已。
回过头来,看看商鞅变法实现的过程。新法既出,百姓说好不行,说坏也不行。商鞅说:‘’言不便者,梗令之民也,言便者,亦媚令之民也。‘’悉籍其姓名,发配到边境为戍卒。大夫甘龙丶杜挚私议新法,贬为庶民。因太子言变法之非,坐罪于师傅,将太傅公子虔劓鼻,太师公孙贾鲸面。仅一天,因言变法之非,就诛杀70O余人,渭水为之尽赤,哭声遍野。可见变法执行起来有多血腥,有多残忍。
为更好坐稳宠臣之位,得势后商鞅首选进功之地便是魏国,他要求百姓以信,而他都却用极卑鄙的手段诓骗了与之厚交的魏将公子卯,几乎是兵不血刃拿下吴城。其实换一种方式,以秦国当时的军力拔城,并不费吹灰之力,从这,就足见商鞅的人品如何?因战功,商鞅被秦孝公赐为列侯,封商于之地七百里,故后世称其为商君。功成名就,更加恣肆拨扈,府里府外皆道路以目,能听到的都是千篇一律奉承话。谋士赵良劝其激流勇退,‘’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他惨然而无所应。秦惠文王继位,宣告了商鞅悲惨命运的开始,为自保去魏国,魏国没有容身之地。投宿没有照身之贴,这是他当年订的法规。最后,无路可逃,束手被擒。
秦惠文王以五牛分尸的极刑处决了商鞅。他这么做,自然有对被损害利益的贵族阶层的感情弥补。但也不能忽视底层百姓的呼声。商鞅死时,百姓争啖其肉,须臾而尽。所以说客观形式决定秦惠文王不可能留用商鞅,他必须死。因为变法连着血腥,国运兴于民心。
假如商鞅没有被车裂,而继续被秦惠王赢驷重用,结果会怎样不同?
商鞅如果没有被车裂,继续被秦惠文王重用,结果会怎么样呢?我认为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我们来分析下具体的情况。商鞅在秦国的地位已经达到了顶峰,秦法是他制定的,他是开创者和奠基人,除了秦孝公就要数商鞅了,说他是法圣也不为过。
居五年,秦人富强,天子致胙於孝公,诸侯毕贺。——《史记·商君列传》
商鞅在秦国变法五年,秦国变得富强起来,周天子就割肉送给秦孝公向他表示祝贺,诸侯们也纷纷来祝贺。在变法的第三个年头,商鞅被秦孝公任命为大良造,接下来对魏国的战斗胜利,让商鞅走上了自己权力的巅峰。
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史记·商君列传》
商鞅通过变法和在战场上破魏的战功,被秦孝公封为商君,拥有十五个封邑,但是同时也招致老世族们的怨恨。秦孝公这么做,把商鞅放在了矛盾的浪尖上,秦孝公在位商鞅没有什么,一旦秦孝公去世,商鞅就自身难保了。
“……君尚将贪商於之富,宠秦国之教,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秦国之所以收君者,岂其微哉?亡可翘足而待。”商君弗从。——《史记·商君列传》
对于这个问题,商鞅并没有意识到,但一个叫做赵良的人找到了商鞅,劝他急流勇退、明哲保身,如果贪恋眼前的一切,恐怕旦夕间商鞅就会有杀身之祸。赵良说的明白,你商鞅的一切都来源于秦孝公,一旦没有了秦孝公的庇护,那些怨恨你的人就会蠢蠢欲动,他们绝对不会放过你,你的危机很快就要到来了。但是对于赵良的建议,商鞅的态度是不接受。
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史记·商君列传》
秦孝公去世,太子继位为秦惠文王,太子傅赢虔的门客向秦王告发商鞅,说商鞅有谋反的企图,秦惠文王没有客气,终于到了自己报仇的时候了,他不会忘记年轻时商鞅对自己的“照顾”,于是下令逮捕商鞅好明正典刑。
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史记·商君列传》
商鞅不想死,于是逃到了边境,想到客栈去投宿。但是客栈老板不敢接纳他,因为他没有相关的证明文件,如果让他住宿,店主自己就要收到连坐的刑罚。商鞅的变法确实很成功,秦人人人知道有秦法,但是不是人人都知道有商君,于是后来就有了个成语“作法自毙”。
魏人怨其欺公子昂而破魏师,弗受。商君欲之他国。魏人曰:“商君,秦之贼。秦彊而贼入魏,弗归,不可。”遂内秦。——《史记·商君列传》
商鞅想到魏国去,魏国人不接受他,因为他曾经用欺骗的手段攻破魏军,并俘虏了公子昂。商鞅要到其他国家去,魏国对其他国家说:“商鞅是秦国要抓的贼,谁收留他,就是和秦国做对!因此我们不把他送还给秦国是不行的!”商鞅没有地方可去,只好回到自己的封地。
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史记·商君列传》
商鞅只好又回到秦国,到了他的封邑,带领他的属下攻击北面的郑国,想为自己谋求一线生机。本来自己就岌岌可危,为什么要进攻郑国呢?这件事看上去似乎很不合理,难道是商鞅昏了头吗?
秦发兵攻商君,杀之於郑黾池。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史记·商君列传》
秦惠文王发兵进攻商鞅,把他在郑国的境内杀死。秦惠文王把商鞅五马分尸,并对天下说:“所有造反的人,商鞅就是他们的榜样,不要和商鞅学习!”秦惠文王还把商鞅的家族族灭,可谓斩草除根。
秦惠文王必须被除掉商鞅,主要的原因有以下两点:
第一秦法在秦国确实深入人心,但是也留下了很多问题,老世族的利益受到了损害,他们把矛头对准了商鞅和支持变法的秦孝公,秦孝公死了以后,秦惠文王继位,他要安抚老世族的情绪,毕竟这些人实力还在,没有办法在短期没彻底清除,对外来讲,他们也是国家的柱石和根基,秦惠文王要巩固自己的统治,必须给老世族们一个交代,这是秦惠文王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做是施恩于人,作为君主要懂得恩威并用,处死商鞅就是对老世族的恩。
第二需要树立君主的权威。秦惠文王刚刚登上君位,他的前面有两座大山,第一个是父亲秦孝公,几乎不可超越,但秦孝公已经死了,自己成为了秦君,但并不意味着他就能接替父亲的君威。树立君威的最好办法就是处死商鞅,因为新兴的贵族代言人只能是秦君,老世族的恩主也只能是秦君,商鞅此刻对于秦惠文王,已经不是助力而是最大的障碍了。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假如商鞅没有被车裂,而继续被秦惠王赢驷重用,结果会怎样不同?
谈秦说汉(217)假如商鞅没有被车裂,而继续被秦惠王嬴驷重用,结果会怎样不同?
历史没有假如,但也可以马后炮做出一些分析。如果商鞅仍然被秦惠文王嬴驷重用,结局会有两个可能。第一,秦国立即强大,扫灭六国的时间会大幅提前,但这个可能性很小;第二,也可能会导致国内矛盾加剧,形成内乱,嬴驷被迫下课。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制定刑罚、轻罪重判,土地私有、按头征税,推行郡县、统一管理,军功爵位制、废除世袭。其中无论哪一条,虽然都对国家整体发展十分有利,但伤害到了氏族利益,所以根基深厚的秦孝公在世时,变法也阻力重重。
刚刚继位的嬴驷如果继续变法,且能得到氏族的支持。毫无疑问,在军功爵位制的重赏之下,秦军的作战会更加勇敢;国家统一收税,国库会更加充盈;当然,重刑罚之下,奸盗也会减少。因此国富兵强的秦国,东扩的时间会大大地提前。
但是,有一个大前提,刚刚从民间来到王宫的嬴驷,如果继续重用商鞅,能不能得到以甘龙、杜挚为首的氏族势力支持呢?很明显这般老家伙不会把根基不牢的嬴驷放在眼里。因此,嬴驷即位的第一件事,是团结氏族势力,坐稳自己的君位。
秦国九都八迁,每一个旧都都有一股旧势力,虽然说在国家扩张的大事上,大家目标一致,但涉及个人利益,各人就都有各人的心思了。试想将氏族的土地私有,收税又归了国库;实施郡县制,曾经的封地突然没了;变成富了国家穷了私人。
春秋的氏族势力非常强大,若所有氏族势力团结在一起,氏族的私人军队数量甚至比国君的正规军队还要多。因此,氏族势力不可小视。秦孝公在世时推行变法,各氏族在变法前并不知道变法对他们的实际影响有多大,所以变法在观望中推进。
但变法有一段时间了,虽然老百姓渐渐开始习惯了变法所带来的好处,但氏族势力也真正看清了变法在夺走他们的利益。因此,只要嬴驷继续变法,氏族势力就会团结在一起共同反对嬴驷。如果嬴驷坚持变法,那么大概率会引发秦国的内战。
虽然在历史上,秦国并没有发生过内战,但利益当头,嬴驷不能冒这个险。那嬴驷有什么办法团结氏族势力,领导秦国前进呢?成本最低的办法就是杀商鞅,没有商鞅变法,氏族就不会流那么多血。正好商鞅也不招嬴驷喜欢,大家目标一致。
当然,杀了商鞅之后,所有人的心情也开始平静下来了。这时,商鞅的那一套规则,该用的还是得用,毕竟变法是为国家的利益量身定制的,只是推行的节奏温和一些。这时该杀的人也杀了,矛盾没有那么尖锐了,氏族势力的心情也平复了。
所以,秦孝公死后,商鞅不死,嬴驷无法迅速集权。如果嬴驷强行继续重用商鞅变法,则会引发秦国的氏族作乱,百姓因刑罚过严作乱。一旦内乱形成,各有氏族势力会因为反商鞅变法而共同反对嬴驷。内乱中的秦国,对中原还能造成什么影响呢?
2020/10/14
假如商鞅没有被车裂,而继续被秦惠王赢驷重用,结果会怎样不同?
最好的结果不过是无疾而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