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攻打襄樊,料事如神的诸葛亮为什么没算到东吴会偷袭荆州?
清山雅舍,畅谈历史。
前言武圣关羽在民间的声望极高,是很多人日常供奉的武财神。所以,关羽在襄樊之战中,被东吴孙权派兵偷袭,以致身死的事情就尝尝令大家耿耿于怀,深感悲愤。仔细想来,东吴背信弃义、暗使阴招自不必说,可诸葛亮乃卧龙之才,为何就没有预料到东吴会偷袭,从而早些提醒关羽呢?
△关羽剧照
东吴与蜀汉的尴尬关系三国时期,东吴和蜀汉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同盟关系,这是因为曹魏一家独大造成的。但是,东吴和蜀汉的联盟靠的是当时一强两弱的形势方才能维系,是迫不得已,纯功利性的,所以,从一开始蜀汉和东吴双方都知道联盟的不稳定性。
在刘备夺取了益州后,这一点就得到了明证。益州的拓展使得刘备的领土横跨荆、益两州,这样的形势变化使得孙权无法坐视,开始向刘备讨要出借的南郡。而刘备怎么舍得归还南郡呢,要知道南郡的地理位置很重要,一旦蜀汉失去了南郡去失去控制荆州的关键节点,荆南四郡就会变成飞地,相当于蜀汉将拱手让出荆州的全部领土。因而,刘备硬是不认账,告诉孙权等取得了凉州再归还南郡。这明显是推托之言,孙权很气愤,便出兵进攻了荆州。当时蜀汉的主力基本都入川了,剩下的精锐也在关羽的手中,所以吴将吕蒙很轻松地打下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原本调集主力准备回头跟孙权打一架,但是这个时候,曹操拿下了汉中,使得刘备不得不转而防备曹操,便与孙权议和,划定江夏、长沙、桂阳三郡归东吴,南郡、零陵、武陵归蜀汉,史学界称为“湘水划界”。
“湘水划界”发生在公元215年,吴蜀联盟已经有过一次不愉快了,想必双方都在表面和好,暗地防备。到了公元218年,刘备北上进攻汉中。第二年黄忠阵斩夏侯渊,汉中易手归蜀汉所有。同年七月份,刘备在汉中称王,封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这个假节钺很厉害,为天子节杖,象征着天子权威,可以便宜行事。也就是关羽可以对荆州方面全权负责,两千石以下的官员都可以先斩后奏。这也是关羽在受封后便独自决定发动襄樊之战的权利支撑。曹操在汉中失利后,命令曹仁和庞德进攻南郡,关羽主动出击也是想以守为攻,本身在战术上并没有什么错处反而还很高明。
△蜀、吴以湘水划分领地
诸葛亮到底有没有故意坐视关羽败亡至于说到诸葛亮为何不提醒关羽,清山雅舍推测诸葛亮在入川支援前,一定是提醒关羽要搞好和东吴的关系的。但是关羽这个人性格上的缺陷便是太傲慢,根本就不把孙权放在眼里。可能关羽明白蜀汉和东吴是联盟关系,但是他并不觉得自己因此就必须要给东吴好脸色,何况关羽本人也做不出笑脸迎人的姿态。所以,诸葛亮提醒了估计也不会扭转关羽的性格。而对于关羽的败亡,说诸葛亮也是无能为力是基于以下两点:
1、山高路远,无暇看顾
诸葛亮入川支援刘备以后,便率领一路主力攻城破县,蜀汉得益州的过程其实也是颇为艰辛的,别看史书上的春秋笔法细节不是很多,但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就不必多说了。随着诸葛亮的入川,他的职责其实就从荆州方面转向了益州,毕竟山高路远的,想管荆州也管不到了,何况蜀中的事物就已经是令人焦头烂额,又如何能够有效帮助关羽?
2、两个意外,鬼神难测
不管是刘备也好,诸葛亮也好,都是人,不是神,很多情况他们能预料到五分甚至七分,却不可能预料到十分。那么荆州的形势,诸葛亮能看出关羽为人傲慢,估计会得罪东吴,想搞好关系难。但是诸葛亮觉得关羽一定能想到沿江防备东吴,这一点若是做不到还称什么沙场宿将。事实上,关羽也确实把沿江防务做得很到位,东吴根本没有偷袭的机会。
△襄樊之战
那么,事情先就坏在第一个意外上了,关羽在襄樊之战水淹七军,擒于禁,威震华夏。这场大胜谁也想不到,诸葛亮顶多觉得关羽能守好南郡,军事能力不容置疑,但是如此大胜超出所有人的预料。福兮祸之所倚,大胜有时未必就是好事。关羽本来是为了以攻代守,阻击魏军南下的,结果一场意外的大胜使得关羽有些飘飘然,竟是想毕其功于一役,一举拿下襄阳和樊城。若是关羽在大败于禁后及时回撤,那么南郡就稳如泰山了。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关羽选错了路子,最后就为了攻下襄樊不断调兵,并在东吴的示弱下撤走了沿江警戒兵力,为自己的败亡打下了伏笔。
第二个意外就是糜芳和士仁的无抵抗投降。当时的糜芳守江陵,士仁守公安,都是防守后方的关键所在,结果二人因为被关羽训斥轻视,就没有抵抗直接投降东吴了。这个事情一要怪关羽不会团结属下,居然搞得人缘如此差,两人宁愿投降都不愿帮关羽拖延一二;二要怪刘备用人不明,居然留下这两个没气节的人辅助关羽,明摆着就是拖后腿的角色。但是绝对怪不到诸葛亮的头上,诸葛亮既不可能想到这二将日后会直接投降,也没有人事做主权,他顶多提醒关羽的就是小心防备,结好东吴,但是显然,关羽压根儿不在乎犯忌讳,始终是我行我素。
结语综上,关羽失荆州一事不能怪诸葛亮没有算到,诸葛亮毕竟不是神,不能保证身在遥远的益州情况下,还能算到关羽大胜以致穷兵黩武,不顾后方以及糜芳二人的不战自降。如此出乎所有人预料的事情只能说是世事难料,徒呼奈何了。
关羽攻打襄樊,料事如神的诸葛亮为什么没算到东吴会偷袭荆州?
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是诸葛亮过分相信关羽了,觉得凭借关羽的名气就可以威震东吴,孙权应该不会攻打荆州,就是因为有这个想法,才会出现,关羽在守荆州之余,诸葛亮派关羽攻打樊城之事,过于自信过于信任,导致关羽离开荆州后,荆州城空虚,孙权正是利用这个机会,才趁虚而入的,加上关羽的轻敌和盲目自信,听不进去关平的忠告,求胜心切,一意孤行,最后失去了荆州,导致败走麦城。
关羽攻打襄樊,料事如神的诸葛亮为什么没算到东吴会偷袭荆州?
关羽攻打襄樊,当时人人济济的蜀汉集团毫无察觉,也没有采取任何的军事外交手段响应关羽的军事行动,进而导致关羽兵败被杀,这是个历史悬案。《三国志》对这段历史记录都是不清不楚,善于演义的罗贯中也没有很好地处理这个历史事件,也是语焉不详。主要的原因还是蜀汉集团没有很好地史官系统,很多历史情节都无法还原了,只能任由后人猜测。我们暂且认为诸葛亮料事如神,那他为什么没想到东吴会偷袭荆州呢,我们姑且来分析一下。
一方面,关羽攻打襄樊的军事行动,可能根本就不在刘备集团的谋划之中,完全是关羽的个人军事行动。历史上,关于关羽的军事才能,其实记录的很有限。最知名的有两处,一处是关羽斩杀袁绍军之主帅颜良,解了曹操的白马之围;另一处便是关羽的襄樊之战,擒于禁,杀庞德,威震华夏。
其实,关于关羽的军事才能,历史上还有一处记载,那就是赤壁之战后的绝北道一事。但是很可惜,这段历史记载不没有出现在关羽传里,而是出现在了魏书《李通传》中,且也语焉不详,仅仅提到刘备和周瑜围困曹仁于江陵,关羽奉命绝北道,也就是负责隔断曹魏集团襄阳与江陵之间的联系。关羽以小股部队不断袭扰曹魏集团增援江陵,在路途设置像鹿角一样的木质障碍,迟缓曹魏增援部队的行进速度。历史记载仅此而已,到底有没有去的重大成果,只字没提。但是可以看出一件事,关羽驻守荆州期间的军事行动应该是相对自由的,主要就是以有限兵力,跟曹魏的正规军打游击,而且打的还不错,不仅没有被曹魏吃掉,反而一直让曹仁耗尽了江陵城丰厚得储备粮食,不得已丢弃江陵城,退守襄阳。
从这里来看,关羽应该是在常年的对曹游击战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蜀汉集团对关羽的独立军事行动是极为放心的,也就没有太当一回事,完全是当做关羽一次绝北道性质的军事袭扰。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没想到在一切有利因素的巧合之下,关羽威震华夏,彻底打破了原有的军事平衡,导致三方在相互制衡之中,关羽成了牺牲品。
襄樊之战前,曹仁在襄阳加重徭役,导致宛城守将侯因等人反叛,响应关羽,关羽一时声威大震。同年7、8月份,襄樊地区大雨,驻扎在樊城以北低洼地区的于禁和庞德缺少战略船只,被关羽一擒、一杀。在所有巧合因素之下,关羽逐渐成了曹操和孙权的眼中钉肉中刺,于是东吴与曹魏摒弃前嫌,在东吴和曹魏的联合之下,吕蒙偷袭荆州得手,断了关羽的退路,继而兵败被杀。
另一方面,蜀汉集团刚经历汉中之战,元气大伤,同时对军事形势做出了误判- 汉中之战参战双方损失极大
汉中之战,曹刘双方投入多少兵力,战损多少,历史记载不多,我们只能从只言片语去窥见一斑。刘备在前方打仗,要求驻守大后方的诸葛亮给予粮草接应,诸葛亮在迟疑之际,杨洪劝谏诸葛亮说,汉中之地的位置太重要,关乎蜀汉存亡,已经到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地步了,由此可见,蜀汉集团基本上已经把能上战场的所有青壮年都动员到汉中前线了。曹魏集团也损失了夏侯渊等大将,并经历汉水一战,损兵折将。汉中之战刚结束不久,刘备就分兵,令孟达、刘封攻占了上庸等地,后期还要防守汉中、成都等战略大本营,此时的刘备能够支援和侧应关羽的兵力应该并不多了。
- 曹魏集团对襄樊之战的反应速度很快
汉中之战结束不久,曹操集团迅速派大将徐晃回援襄阳曹仁,徐晃的兵力虽不多,但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关羽的军事行动。同时,曹魏集团的扬州刺史温恢在同年孙权攻打合肥时,就已看出,孙权不会有所作为,最应该担心的是荆州的关羽,趁大雨之际,关羽一定会所军事行动,孤军深入的曹仁必定有危险了。所以说,曹魏集团的高层是早就意识到了关羽的威胁,所以在支援曹仁方面,做的很及时。
- 没有注意到与东吴关系的微妙变化
襄樊之战前,蜀汉和东吴的关系一直是比较和睦和默契的,特别是蜀魏汉中之战前,蜀汉为了缓和东吴索要荆州的压力,主动握手言和,和东吴商定了划湘江而治,而且蜀汉也明显得向东吴表示出了友好。比如说,东吴集团频频袭扰徐州、合肥等地,关羽一直是按兵不动,姿态上做足了友好同盟的样子。问题的转折点,出现在东吴的大都督鲁肃死后,继任的吕蒙,一直对刘备关羽君臣极为不信任,一直视关羽为心腹大患,必想处之而后快。关羽与曹仁在襄樊一带转入战略相持,南郡空虚,孙权听从吕蒙建议,偷袭了关羽辎重,劝降了糜芳和博士仁,尽收南郡。这个时候,关羽与曹仁一战不利,曹魏集团的赵俨建议曹仁不要追击,不能给孙权一种曹军击破关羽后必定要攻击吴军的假象,进一步导致孙权放手一搏,彻底击败了关羽。
小结关于这段历史,确实非常遗憾,关羽前期战功辉煌,如果有蜀汉集团的强力后援,攻破许都指日可待,奈何历史就是充满了变数,在如此有力的情况下,关羽败走麦城,继而被俘、被杀,形势急转直下,蜀汉集团失去了战略要地荆州,隆中对的战略国策化为泡影,刘备情急之下发动夷陵之战,却又被东吴大败,国力一蹶不振,再也难以进取中原了。历史又是如此的扑朔迷离,如此重要的襄樊之战,刘备集团居然毫无反应,着实让人费解,只能让我们去猜测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关羽攻打襄樊,料事如神的诸葛亮为什么没算到东吴会偷袭荆州?
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这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对诸葛亮与吕端二人的评价,对于诸葛亮来说,他一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小心谨慎,十分为满分的话,没有八分把握,诸葛亮一定是不会做某事的。
作为一国之丞相,诸葛亮考虑问题的方式显然与大多数人不同,诸葛亮是战略家、政治家、军事家,战术是可以冒险的,但战略绝对不可以冒险,一个国家的最高政治与军事战略,是越稳定越好,所以诸葛亮有隆中对战略规划,在北伐时才会拒绝魏延子午谷奇谋的冒险。
诸葛亮
对于战略,诸葛亮一生之中,都有一个巨大的疑问,就是在关羽北伐襄樊的近半年时间中,蜀汉居然没有向荆州提供任何支援?难道蜀汉上上下下都没有人想到过东吴会偷袭荆州吗?这似乎成为诸葛亮隆中对战略中的一个疏忽和失误,也就是如何对待东吴的问题。
诸葛亮在隆中对规划中,对孙权的看法是: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对待东吴孙权的战略态度是: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隆中对
这两句话的理解是:孙权已经占据江东有三世人了,其国有长江天险,而民众依附,孙权又能提拔选用贤能之人,我们只能寻求与孙权结盟为外援,而不能图谋他,对外蜀汉应该与西边的戎人和好,安抚南边的夷人与越人,对外与孙权结盟和好,对内修好政事。
这是诸葛亮对于东吴孙权的态度,但国与国之间结盟是一个双向选择,蜀汉选择结盟孙权,那是因为在赤壁之战以及蜀汉立国时期,势力非常弱小,在三国政权中一直就是最弱小的一方,无论是人口、军队、地盘、城池,各方面都处于劣势。
所以蜀汉的发展离不开与孙权的结盟,就拿赤壁之战来说,孙权是否与刘备结盟,对他来说并不重要,他有对抗曹操的实力,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盟友的态度,孙权仍然选择了与刘备结盟。
曹操、刘备、孙权
但是刘备却不一样,刘备必须与孙权结盟,才能在当时抵御曹操,刘备当时被曹操打败,投靠了刘琦,手中所有的兵力加起来只有2万人左右,而且只有三分之一江夏郡的地盘,实力非常弱,无法独立对抗曹操,所以结盟一事,从一开始,对孙权来说就是可有可无的,对刘备来说却是必须完成的。
双方结盟后,在赤壁之战中打败了曹操,保住了荆州,曹操虽然败了,但在曹操强大压力之下,孙权与刘备仍然只能保持联盟,为了减轻自己的军事压力,孙权甚至把南郡都借给了刘备,这段时间是孙权与刘备的密月期。
但是,双方的联盟一定是一个不平等条约,因为实力不对等,孙权的实力是刘备的数倍,从孙权借南郡给刘备,就能看出,正是因为刘备势力弱,孙权才会同意借南郡,因为他有把握收回来,如果刘备实力强大的话,孙权根本就不会借。
孙权借南郡给刘备
当刘备拿下益州,孙权讨要荆州,刘备不愿意还,孙权就火了,派吕蒙强取荆州南三郡,鲁肃与关羽在益阳对峙,而刘备也带着5万人从益州赶到荆州,支援关羽与孙权对峙,双方的战争一触即发。
这正应了一句话,没有永远的盟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国与国之间更是利益至上。
因为曹操在汉中发动了对张鲁的军事行动,这让刘备感到恐惧,因为汉中是益州的门户,所以刘备迅速让步,将湘水东边的长沙郡、桂阳郡划给了孙权,再加上借南郡时,把三分之一的江夏郡也划给了孙权,相当于刘备用两个多郡换了一个南郡。
虽然双方暂时达到了协议,但实际上双方的联盟已经是貌合神离,再加上鲁肃不久后去世,孙权为了达到独占荆州的战略目标,开始与北方的曹操暗中勾结,在公元217年,孙权派出都尉徐详出使曹魏,双方进行政治联姻。
赤壁之战后三国形势
从孙权的这一做法就能看出,为了政治利益,敌人与盟友的身份是可以随时变化的,孙权在暗中已经把蜀汉当成自己夺取荆州的最大敌人,反而把曹魏当成达到这一战略目标的盟友。
孙权与曹操暗中勾结的这一行为,蜀汉显然是不知情的,从关羽在整个襄樊之战中,对东吴疏于防备就能看出来,吕蒙装病,而代替吕蒙的陆逊又是个新手,还专门写信恭维关羽,让关羽不断放松警惕。
所以关羽才会把防备东吴的兵力源源不断调到襄樊前线,而后方的荆州三郡形成空虚,这就给了孙权一个偷袭荆州的机会,事实上,荆州空虚也是孙权夺取荆州战略计划中的一个步骤而已,但奇怪的是,关羽放松警惕,为什么身在益州的诸葛亮也对孙权毫无防备呢?
关羽北伐襄樊
先来看看身在益州的刘备与诸葛亮正在做什么?
汉中之战在219年5月结束后,刘备势力达到了巅峰,随后刘备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包括让刘封、孟达攻占上庸三郡,让关羽北伐襄樊,这都是一个大战略,因为上庸、襄樊都是汉水沿线重要城池,刘备的大战略就是打通汉水,使之成为将来北伐的战略通道。
只要打通汉水,攻占汉水沿岸城池,就可以利用汉水运兵运粮,从汉中可以沿着汉水直达上庸与襄樊,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通道,而且在靠近曹魏的前线,具备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除了军事行动之外,刘备还在当年的秋天称汉中王,很明显,刘备的野心不愿意再藏着了,称汉中王的行为就是公开自己的政治理想,很明显,当孙权听到刘备称汉中王的消息后,更加坚定了攻取荆州的战略目标。
刘备称汉中王
刘备称王之后,整个益州就开始休整,因为持续两年之久的汉中之战,严重消耗了益州的实力,人员、物力、粮食、财力都严重消耗,不再具备发动大规模战争的条件,而此时的诸葛亮正忙于治理益州,让人员恢复生产,让经济恢复正常,建立制度,恢复法制,诸葛亮是丞相,他要做的事非常多。
当刘封、孟达攻占上庸三郡之后,整个蜀汉的对外战争就只有关羽北伐襄樊,而且在战争的初期,关羽连连胜利,还不是小胜,是超大胜利,是威震华夏的胜利,一下子俘虏了于禁及其手下七军三万多人的成建制的部队,斩杀了庞德。
对于曹魏来说,这种惨败,是曹操创业以来没有遇到过的,哪怕是赤壁之战,战死的也大多是荆州降军,再比如汉中之战,这是刘备第一次在正面战场,以大规模战役击败曹操的战例,一直不断地胜利,让刘备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曹魏开始走下坡路,实力开始下降,与此同时,刘备开始头脑发热。
曹操晚年打了几场败仗
在关羽继续对曹魏作战的过程中,我认为以诸葛亮的智商与能力,他不会看不出其中的问题所在,以及隐藏的风险,况且这是蜀汉当时唯一一场对战争,刘备及整个益州团队肯定要关注的,襄樊前线的战报也会源源不断地传送到益州来。
但问题的关键是刘备,蜀汉政权所有的决策是刘备做出的,诸葛亮也好,其他人也罢,都只有建议权,没有决策权,想让刘备支援关羽,或者防备孙权,那一定需要刘备亲自下令的,可是在整个襄樊之战期间,益州没有任何支援关羽的行为,至少史书没有记载。
此时的刘备很有点像赤壁之战的曹操,都是被一连串的胜利弄得头脑发热,谁的意见都听不进去,而当益州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已经来不及救援关羽了,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益州收到襄樊前线的情报有一定的滞后性。
关羽北伐襄樊地图
关羽从襄樊前线把情报送到益州必须保证有两个条件,一是从襄樊到益州的路线畅通无阻,二是沿线全部控制在蜀汉势力手中,这两个条件失一不可。
从襄樊到益州成都有一千公里左右,就算当时的马一天跑100里路,再加上沿途耽误的时间,前线发生的战况至少需要一个月时间才能到达刘备的手中,换句话说,刘备得到襄樊前线的战况,都是一个月前发生的事,这就是情报的滞后性。
当前线传下来的战况都是捷报,关羽一直在打胜仗,你说刘备会支援关羽吗?打胜仗还要支援吗?显然不会。
2、当孙权偷袭荆州时,切断了所有关羽与益州通信的途径。
东吴白衣渡江偷袭荆州,切断了关羽与益州所有联系的通道
孙权偷袭荆州时,除了派吕蒙攻打公安与南郡,还派出陆逊一直向西攻打,一直打到秭归,这里是蜀汉与荆州的交界处,虽然在此过程中,不断有从荆州逃到益州的人,告诉益州的边境军民孙权发动了偷袭,但是消息传到刘备手中,仍然要时间。
即使刘备收到了孙权偷袭荆州的消息,但是他不知道当时的关羽在哪里?是死是活?也不知道荆州的情况如何?他对整个荆州战况毫不知情,这种情况下,你让刘备如何派兵支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刘备想要派兵出战,首先得准备物资与粮食,可是仅仅离汉中之战过去几个月而已,地里的粮食都不到收割的时候,哪来的余粮出战呢?
所以并非刘备不救关羽,而是在没有情报基础的情况下,刘备没法救?关羽都不知道在哪里,刘备派兵都不知道往哪里派,那个年代又是非常原始的通信手段,甚至连个飞鸽传书都没有,所以刘备只能暂时等待,打探消息,等有进一步消息再作打算。
刘备与诸葛亮
在此过程中,关羽败走麦城,随后被东吴俘虏并斩杀,其首级被孙权送给曹操。在整个过程中,即使诸葛亮料事如神,他又能做什么?
诸葛亮对待孙权的态度一直就是联合,但并不代表没有底线或者没有防备,关羽都知道防备孙权,诸葛亮为何不知道,从湘水划界开始,双方的关系事实上就破裂了,就如同两个毫无感情,但没有领离婚证的夫妻一样貌合神离。
诸葛亮能做的就是向刘备建议,建议刘备提防孙权,至于刘备会怎么做,那不是诸葛亮能控制的,况且当时的法正也还在,以法正的眼光,也能看出一些问题吧,但刘备什么也没有做,整个蜀汉政权,都没有意识到孙权偷袭荆州的巨大风险,这个责任应该是刘备来承担。
刘备在世时,诸葛亮没有决策权
诸葛亮是个务实的人,对于东和孙权的战略,并不代表不防备,这是一种政治联盟的态度,既合作又防备,不用说诸葛亮,夷陵之战刘备大败后,刘备自己也跟孙权讲和了,这不就是政治态度的变化吗,基于政治利益的变化而作出的改变。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才全权掌握军政大权,才真正开始做决策,诸葛亮还派出使者出使东吴,再次议和,同时对于东吴的防备一点也没有因此而放松,这就是诸葛亮的态度,但是刘备在世的时候,诸葛亮是无能为力的,分析后才知道这就是诸葛亮的无奈。
关羽攻打襄樊,料事如神的诸葛亮为什么没算到东吴会偷袭荆州?
我们从小说《三国演义》的内容来简单分析一下。
诸葛亮已经料到了东吴会偷袭荆州,而且对关羽守荆州已经感觉到了隐隐不安。但是,他也没有办法,这是老板刘备的意思。
荆州,必须交给刘备信任的一个人守护,而这个人刘备选中了关羽。这一点从刘备派关平去送信就能看得出来。
《三国演义》第63回讲道:
孔明曰:“主公书中虽不明言其人,吾已知其意了。”乃将玄德书与众官看曰:“主公书中,把荆州托在吾身上,教我自量才委用。虽然如此,今教关平赍书前来,其意欲云长公当此重任。云长想桃园结义之情,可竭力保守此地,责任非轻,公宜勉之。”云长更不推辞,慨然领诺。
作者在书中巧妙地用一言半句埋下了伏笔,诸葛亮在离开荆州时,将印玺交给关羽的时候,心里已经隐隐不安,他太了解这个人了。
关羽心高气傲,目无天下,特别是经常不买诸葛亮的账。在诸葛亮心中,守护荆州最佳人选是赵云,然而,刘备认为最合适的人却是关羽。如果两人所想一致,则刘备可能会派赵云前去送信。
诸葛亮不仅预料到了日后的大祸,而且预料到了关羽将是联吴抗曹政策最大的破坏者。可是,诸葛亮不能不执行刘备的暗示。
诸葛亮在交接荆州政权时,作者埋下了这样的伏笔。
云长曰:“大丈夫既领重任,除死方休。”孔明见云长说个“死”字,心中不悦;欲待不与,其言已出。
此时,庞统已死,刘备入川收到了很大的阻碍,急需诸葛亮前往助阵。荆州局势不稳,北有曹魏,东有孙吴,诸葛亮不能违背刘备的意思,改命他人为将守荆州。
他明明知道主公的决策可能不合适,但是也只能执行,因为他不能影响此时刘氏集团的稳定。
这是刘备、关羽、诸葛亮的命数,也是蜀国的命数,似乎一切都是命中注定。
料事如神又能怎么样,料到了后来的结果又能怎么样,主上的意思,你要执行啊!
在这一件事上,刘备与诸葛亮在隆中对的基本战略上,虽未出现分歧,但是在用人上,刘备出现了私心:公司关键岗位得有自己的股东!
关羽攻打襄樊,料事如神的诸葛亮为什么没算到东吴会偷袭荆州?
谁说没算到?高明之处:除关羽其一,还人情其二,不然自己也有信任危机来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