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出师北伐中原,体现了赵云的什么特点?

清山雅舍,畅谈历史。

前言

赵云是三国时期广受大众喜爱的武将,常山赵子龙白马银枪的形象十分深入人心。那么在正史上,赵云到底是什么样子呢?尤其是在蜀汉后期作为五虎将硕果仅存的赵云,在诸葛亮的北伐中有着怎么样的特点,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一、蜀汉中坚,忠贞无二

赵云自先主投袁绍时期,便追随刘备转战各地。算是仅晚于关羽、张飞、简雍等人的第二批老班底。与关羽、张飞常年独领一军不同,赵云在刘备时期长年担当守护中军的职责,就是类似于刘备的保镖。但也正因为如此,说明赵云还是深得刘备信任的。而赵云也始终没有辜负刘备这种信任,不管刘备如何落魄颠沛,赵云始终忠心相随。并且在长坂坡赵云还勇救幼主,端的一身是胆。

因而在刘备、关羽、张飞纷纷去世后,诸葛亮急从永安东线召回赵云,以震慑蜀中,辅助自己稳定内部局势。由此可见,赵云的威望和忠贞在众人心中是受高度认可的。

二、沉稳应变,刚猛勇烈

诸葛亮一次北伐时,自己率主力攻打祁山,让赵云和邓芝率疑兵佯攻郿城。结果,赵云率领的疑兵部队数量太少,被曹真率领的主力部队击败。但是赵云却处变不惊,沉着地压住溃败的阵脚,收拢溃兵,然后重新占领扼要位置固守,继续牵制曹真大军。而与之有鲜明对比的是同时在街亭失利的马谡,指挥失误,作战乏勇,遗弃士卒,临阵脱逃。

这一战,赵云保持了以往沉稳冷静刚猛勇烈的作风,在败势中依然还能维持局势不溃散,粮草不失,实属非常难得。

结语

赵云作为蜀汉五虎将中寿命最长者,在蜀汉的危急存亡之时,保持忠诚,稳定大局。最后在诸葛亮北伐时还在整体溃败的局势下,稳住了阵脚,对于整个蜀汉政权而言,是精神上的支柱,是军事上的栋梁。

诸葛亮出师北伐中原,体现了赵云的什么特点?

赵云乃三国时期五虎上将之一,忠肝义胆,武功超群;赤诚忠勇,淡泊名利。在陪同诸葛亮北伐中原时,赵云的这些特点展现无遗。

(1)

他主动请缨,体现了忠肝义胆。

国主刘禅与军师诸葛亮确定北出祁山,进取中原的方略后,赵云彼时年事已高,但出于对先帝遗愿的赤诚,出于保刘氏江山昌盛忠勇,他坚请参战,义薄云天。

(2)

他愿为偏师,体现了勇于承担。

赵云被获准参战后,他不计私利,任劳任怨。愿承担重任,率偏师佯为主力,诱敌大军,为主力部队减轻压力。须知,诱敌之军,其功难显。

(3)

他全师而退,体现了智勇双全。

其时蜀国兵分三路北伐,诸葛亮率主军攻打祁山;马谡领军驻守街亭以防张郃;而赵云则出兵箕谷,布下疑局,吸引曹操的主力部队,任务最险。待街亭失守,败局已定,蜀兵撤退时,唯赵云退兵有序,镇定从容。

(4)

他笑对降级,体现了淡泊超然。

赵云两救幼主,功勋卓著。但他面对关、张等人封候,而自己无缘时,能沉静自若,不争不辩;首次北伐失利后,他虽无大过,却被降三级,但能坦然受之,不存私怨。

总之,三国风云、群雄割据、战火纷起、英豪频现,而赵云是其中的佼佼者。

他在北伐时彰显的特点,是“常山赵子龙”的本色表现。

有诗赞赵云:

常山有虎将,

智勇功昭彰。

名节书青史,

忠烈世流芳。

诸葛亮出师北伐中原,体现了赵云的什么特点?

诸葛亮出师北伐中原,体现赵云的勇武。赵云是作者罗贯中心中的偶像,忠君尽责,具有大将风范。

诸葛亮出师北伐中原,体现了赵云的什么特点?

北伐时,老一代人,包括刘备、关羽、张飞等都已经去世,赵云已经年龄大了,但还是能去就去,燃尽最后一滴心血。提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精神。中途也去世。三国最完美性格的将军就是赵云。活岁数最大。自然去世。和性格吻合。

诸葛亮出师北伐中原,体现了赵云的什么特点?

赵云是孔明的保护神,要不诸葛亮出使东吴帮助其决胜赤壁之战也不能心定,更不要说去柴桑吊周喻,北伐时,子龙虽老,但宝枪不老,足可成诸葛亮的定海神针。

诸葛亮出师北伐中原,体现了赵云的什么特点?

  • 感谢诚邀。
  • 一直以来,大家对赵云是不是感觉即熟悉又陌生啊。因为除了熟悉的“长坂坡一战”七进七出曹营救阿斗外,其他的就几乎找不到赵云的英雄事迹了,陌生得是不是有点奇怪啊?其时在诸葛亮北伐中原的时候,对赵云的使用,也能看出一些赵云的特点来。
  • 纵观三国战将排行榜,“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赵云的武力值绝对是杠杠滴。事实上赵云一生几乎没有打过败仗,也从未受过伤。这就“常胜将军”的由来。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跟赵云上战场直接厮杀的场面较少也有关系。众所周知,赵云一直被刘备当贴身侍卫来使用,就犹如许褚保护曹操一样。这就限制了赵云上战场的次数。还有一个原因,白帝城刘备托孤孔明后,又特嘱赵云曰:“朕与卿于患难之中,相从到今,不想于此地分别。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这里面“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这句话很有内涵啊!刘备一方面试探诸葛亮“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 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随后对赵云又如斯说,这就可以解读为刘备并不十分放心诸葛亮以后会不会废刘禅而自立,于是安排对自己最为忠心耿耿的赵云来监督诸葛亮。赵云武艺超群,一身是胆,又十分的谨小唯慎,无欲无求,再加上关羽张飞已亡,只有赵云能对诸葛亮有掣肘之功效。这样一来,于私“保护了自己的儿子刘禅,因为赵云曾两次救了阿斗,感情极深”,于公“一旦诸葛亮有异心,赵云就是第二个马岱,可保蜀汉旗号继续”。刘备一世枭雄,临终前所思虑的不可谓不周全。但事实上呢?
  •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刘备对赵云的使用说明了。以赵云之才,武功之高,心思之缜密,统领一方绝对绰绰有余。比如守荆州,效果就会比关羽好多了。但刘备就是让赵云作为自己的贴身侍卫伴驾,一直不外放,始终就留在自己的眼线之内。这又是为什么呢?岂不是太屈才了嘛!其时仔细分析,也不难理解,刘备还是有点不放心赵云,甚至还有点“怕”他的。为什么这样说呢?众所周知,赵云是个几乎没有缺点的武将,不贪色,不谄媚,不结帮,处处谨小唯慎,无欲无求,简直完美无缺了。这恰恰是刘备比较忌讳的,因为这种刀枪不入的人,往往是胸怀大志者的表现。作为帝王,刘备有这种想法一点也不意外,毕竟在帝王眼里是没有绝对信任的人。所以刘备一直暗自观察赵云,赵云越是无懈可击,滴水不漏,刘备越是不敢重用他,以贴身侍卫之职禁锢着他,明为心腹,实为刻意打压,让赵云空有一身抱负而无处伸展,从而断了其他的念头。刘备这一招虽不光彩,但却老辣,管用。
  • 白帝城托孤后,蜀汉朝政大权尽归诸葛亮所有,赵云已然如此,行事低调,无欲无求,但诸葛亮何需人也,岂能不知其中的奥妙,自然也能理解刘备的深意。他对赵云谈不上喜欢,明白他不是自己的人,但也敬佩他是位英雄,故也就顺势而为,延续了刘备的政策,始终不予以委以重任,以至于在五虎将中,排在其后的黄忠,后起之秀魏延等将军的风头也纷纷压过赵云,这让赵云苦闷至极却无可奈何。
  • 话再扯回来,诸葛亮北伐中原,赵云已然老朽矣。五虎上将终究老去,赵云纵使宝刀不老,斩杀了曹魏的韩德父子数人,也改变不了英雄垂暮之年的落魄。看着赵云一把年纪尚有如此战力,诸葛亮亦惊亦喜,惊的是赵云的武力太恐怖了,自己刻意的打压还是很有作用的,至少没让他做大起来;喜的是这么多年过去了,终于磨平了赵云的性格,他再也不会是架在自己脖子上的刀了,英雄老矣,恐不久远矣!果然没多久,赵云就病逝了。
  • 一代名将,因为没有缺点,却被一个死去的和活着的打压了一辈子,成为政治博弈的牺牲品,可悲可叹啊!唯一幸好算是善终了,也算是不幸之中的大幸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