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超为什么失败?原因何在?
清山雅舍,畅谈历史。
前言马超作为三国时期蜀汉的五虎上将之一,是实打实的一流武将。我个人也很喜欢马超的武艺。至于他为何会失败,我想这应该归于天下之势和个人才德这两方面原因。
西凉锦马超,赫赫显威名马超是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人,西凉割据军阀马腾之子。东汉末年,朝廷暗弱,国力渐衰,国内叛乱迭起,因而对西凉的掌控力越发虚弱。西凉的羌人因为忍受不了剥削,频繁反复地叛乱,导致西凉的局势日益混乱,逐渐形成了多方割据的局面,其中较大的军阀就有韩遂、马腾等。马超年少时期就随父亲马腾征战于西凉,武艺高超,以“健勇”著称,在凉州、益州一带的名气很大。
才有不逮,德行有亏马超在联合韩遂起兵反曹的时候,马腾还在朝廷里做官,一家老小也都在。马超不顾及他们的安危,便悍然发兵,实属有些天性凉薄了些。有道是大汉以孝治天下,一个人的风评在当时是极其重要的。名声将决定马超是否能得到众人的辅佐以及团队的凝聚力。可惜,马超有些不讲究,无论如何也不该把老爹和全家卖了,这让他的人品一下子就受到了集体的鄙弃。从这个格局上看,马超便已经难成大事了,因为大多数人不愿意帮助一个不忠不孝、德行有亏的人。
△马超剧照
再从才能上看,马超打仗还是一把好手,毕竟曹操都多次夸奖了他的狡猾善战。但是他在谋略上实在是输曹操太多了。面对西凉的乱局,他没有好的方法统合势力,面对曹操的进攻,他的联盟被曹操略施离间就被打破了。在后期,有偏听属下之言,没有应有的防人之心,结果导致自己的老窝被抄,妻儿被杀。诸如此种种,皆是才智不足,应对乱局毫无要领的表现。
三国的刘曹孙,哪个不是有一帮能臣名将辅佐自己,方能成事的?何况刘曹孙三人各有擅场,都是人中之杰,才智过人。而马超是两样皆无,既不得人心,受众人襄助,又无高才掌控时局,如此怎么会有不败的道理呢?
大势已成,逆势难为△马超剧照
刚才说的都是马超的个人因素,现在讲讲客观形势。对手曹操已经统一北方,大势已成,只凭凉州一地,不管从兵力还是人才上,都实在难以对抗。自古以来,凉州地处偏远,土地贫瘠,非是龙兴之地,少数几个政权在这里也是昙花一现。所以从大势来看,马超也没有翻盘的资本。或许能够抵抗一时,给曹操造成些麻烦,但是想据西北成势,然后对抗中原,无疑于以卵击石。
结语马超虽然是三国中名声显赫的勇将,但是他也仅是一名武将,想要成为一方君主他既没有相应的德行,又没有过人的才智,更没有一个有利的形势可以借力,所以他的失败是必然的。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马超既然选择为自己搏一搏,而在最初不去投靠任何人,那就要承受一个创业君主在失败后所要遭受的打击,可悲可叹啊!大家觉得呢?
马超为什么失败?原因何在?
三国时期,马超被人赶出凉州后,寄人篱下直至英年早逝。为何马超会如此失败?主要因为马超行事怪异,众叛亲离,马超在西凉颇有威望,但根基不足,并且马超有勇无谋,难成大事。下面具体聊一下个人看法。
1.行事怪异,众叛亲离马超行事怪异,屡次置亲人于危难之中,导致亲人被诛杀殆尽,众叛亲离,成了名副其实的光杆司今,一个再勇猛的马超,无人帮衬,注定要失败。
马超第一次联合韩遂起兵反曹时,或许因为曹操出兵过于突然,没时间把父亲马腾及其他亲人接出危险之地倒是可以理解。
但是,马超第二次卷土重来夺回凉州,是马超自已定的时间,完全有时间先把亲人弄到安全地方,然后再夺取凉州。出乎意料的是,马超却直接出兵夺取凉州,结果导致其亲人全部被曹操屠尽。
随后,马超又把妻儿放在当时并不安全的冀城,当马超一出城讨逆,家中的妻儿也被人全杀光了,马超一下子彻底成了光棍。
后来,当马超离开张鲁去投奔刘备,其多年的老部将庞德也不愿追随。可见马超行事怪异,曾经的老部下也开始离开。
2.颇有威望,根基不足马超是汉朝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人,年轻随父亲马腾在西凉多年征战,因此在凉州地方颇有威望。据说刘备取汉中时,派马超联系西凉氐族的雷定七部起兵以牵制曹军,可见马超当时在羌人,氐人中有很高的威望。
但是,马超占据凉州根基不足,根本无法对抗强盛的曹操。马超重占凉州后,没多久许多部下便开始在凉州各地造反,并诱骗马超出冀城,然后与来援曹军前后围攻马超,丢失凉州的马超只能出逃投奔张鲁去。
3.有勇无谋,难成大事马超是蜀汉五虎将之一,作战勇猛,当年追得曹孟德割袍断须,并恨死马超。
但是,马超谋略不足,打仗常常是败多胜少,难成大事。马超联合韩遂起兵反曹,当双方陷入相持时,曹操一个反间计,就让马超中计,并与韩遂互生猜忌,最终联军失败。
马超被诱骗出翼城去讨逆又是一个无谋的表现,当时杨阜在卤城起兵造反,马超没有过多分析局势和曹军的动向,而是直接出翼城去平乱,导致唯一落脚点都被人占领,结果只能失败出逃。
以上是@凝沙成石的回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您有不一样的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一起讨论。喜欢本文的朋友,请帮忙点个赞,或关注一下!
马超为什么失败?原因何在?
我是白龙赤子,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想想十年前看高希希导演的《三国》时,我对马超佩服不已,感觉他是武将中的郭嘉。以后,通过对历史的深入学习,看了一些正史,比如《史记》、《三国志》和《资治通鉴》等书,让我对马超的失败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认为其失败有其合理之处。我的理由如下:
马超的家世众所周知,马超是名副其实的官二代。马超的父亲马腾是地方实力派,他和韩遂、边章一起曾于西州起兵,汉朝政府拿他们没办法。在初平三年的时候,马腾和韩遂等人来到了长安,他们得到了优厚的礼遇。然后,被汉朝封为西北重要的军事长官,任命马腾为“征西将军”,任命韩遂为“镇西将军”,名义上是朝廷命官,实际上则道貌岸然,他们一心想拓展自己的地盘。
马超的性格马超的性格中有一些自负的因素,这是我通过阅读三国历史的权威著作《三国志》体会到的。马超的成名在于平阳征讨郭援、高干的军事行动,这一次他大获全胜,他的部下庞德亲手砍下了郭援的头颅。于是,马超威名远扬。此时,马腾与韩遂因为其他利益而不和。但马超依然和韩遂有很好的关系。由于他讨伐郭援有功,于是为汉朝任命为偏将军。当上偏将军后,马超想到关中建立更大的势力,与韩遂、杨秋等人相呼应,到达潼关的时候,出现了一件事可以充分体现马超自负的一面。当时的曹操也在这儿,于是他们约在了一起吃饭,可是吃饭就吃饭嘛,多好的一个事儿。可是马超心中出现了一个杂念,他想杀了了曹操。不料曹孟德也不是凡人啊,发觉了马超的念头,逃过了一劫。然后曹操采取贾诩的意见,放马超、韩遂过去。果然,两人又因为互相猜忌而大败,多疑的性格又害了马超。
马超的谋士进军关中失败后,马超西逃。由于他父亲的关系网,马超在羌人和胡人的眼中有很高的威望,再加上其不凡的武功,得到了领袖的地位。接着,马超攻打陇上郡县,不一会就拿下了,马超自封为征西大将军。此时,马超在西北地区有了雄厚的实力。此时的马超,我认为可以像近代西北地区的马氏三兄弟一样,称霸一方。可是,马超身边没有厉害的谋士,没人给他分析当时的形势变化,他没有建立自己的公司,并且将其壮大,最后走上了投降刘备的道路。
结语
马超作为东汉末年西北地区一支重要军事力量的领袖,原本可以建立自己伟大的功业,可事与愿违。这不该怪别人,是马超自己的眼光和本事决定的。在他投降刘备后也赢得了相应的尊重,他该无悔了吧!
马超为什么失败?原因何在?
马超,提起这个名字,可能更多人想到的是蜀国的“五虎上将”。其实,马超的巅峰时期是在成为“五虎上将”之前,马超出身将门,有勇有谋,年少成名。看似身披耀眼的光环,但是纵观马超的一生,可以用凄凉形容。本来占据西凉的马超也可算是一方霸主,但后来不但西凉没保住,连自己的父亲,老婆,孩子以及族人都惨遭祸害。一代名将也是几经易主,最终投身刘备麾下,也没有得到刘备的重用。那么,有勇有谋的马超为何会失败?
原因一,马超为人草率。
马超为了地盘与扩张势力,竟然置已成“人质”的父亲兄弟安危不顾,草率起兵反曹,结果导致父亲马腾、弟弟马铁和马休,及其家族二百余口人全部被曹操满门抄斩。这种做法是不孝呢?还是草率呢?
原因二,性格多疑。
马超为了对付曹操和西凉的另一位韩遂联盟,曾经打的曹操“割袍断须”。曹操见打不过马超,使了一个反间计,反间马超跟韩遂。于是,曹操给韩遂写了一封信,然后散步谣言,说韩遂要投靠曹操,结果,马超果然中计,上去“质问”韩遂,韩遂本来算是马超的上司,受到马超的质问,也没给马超好脸色,最终,韩遂为免遭“祸害”而带着自己的人马投靠了曹操。而成了“孤家寡人”的马超自然无法再与曹操抗衡,被曹操打的一败涂地。
几经失败,马超彻底失去了西凉,先是投靠了张鲁,但是张鲁安于现状,不会为了马超的个人仇恨去得罪曹操。马超再度易主,最终投身刘备麾下,成为蜀国的“五虎上将”,可惜马超到了蜀国,也没有得到刘备的重用。最终也是大仇未报,所以说马超的一生是凄凉的,也是失败的。
马超为什么失败?原因何在?
从《三国志》蜀书中的列传-关张马黄赵传中可以看出,马超的名字位列其三。
作为最后一个入蜀汉阵营的将领,在陈寿的列传中还是没有那么看轻其人。
可见,马超的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不堪,但为什么我们觉的马超还是那么失败呢?
以我的理解,高调而起、却是落寞而终的落差才是马超被人认为失败的根源。
毕竟这位曾割据一方以勇武著称的少主、又曾将曹操都逼的割须的猛将,半生戎马中,却最终失去了自己曾经拥有的领属,还要东奔西逃、寄人篱下,最终郁郁寡欢、壮年病亡。这种落差显然是不符合其当年盛名的。毕竟,在三国中,能把曹操逼的几乎无处逃生的战例也没几场。
冷血导致的无亲无情且暴虐成性马超最为诟病的恐怕就是冷血。因为这个问题,导致其虽然勇名在外,然而却几乎让所有人都敬而远之。
马超投张鲁,张鲁爱才,并想把女儿嫁给马超,但此时便有人说了,“有人若此不爱其亲,焉能爱人?”,意思便是说,他连自己的亲人都不爱,怎么去爱别人呢。这也成了对马超性格的真实评价。
当然这件事,其实就是前指马超与韩遂一起起兵反曹,全然不顾自己的父亲及两位兄弟都尚在控制中,最终造成其父马腾以及两位兄弟殒命的事件。
即便后来投了蜀汉刘备,马超却没有丝毫以此为家的感觉,一是其本为西凉人,远离故土。最重要的是,刘备其实并不怎么待见他。接受他入蜀汉,不过是因为可以少一个敌人,这样才导致他思乡日盛,并深感不安。
这或者也是他47岁壮年因病而亡的原因。虽然,史书中没说他具体什么病,但根据描述,个人认为马超忧郁成疾或者就是病因。
《三国志》在书中讲述彭羕传的时候,更是明确提到这个问题。
“超羁旅归国,常怀危惧”在彭羕传中的记录中,彭羕拜访马超的时候,推心置腹的讲述了他的观点。不过,马超却把这些事当做小报告递交了上去,也可见马超其人对于人与人之间感情的冷酷。
有勇无谋、多疑,难成大事马超韩遂与曹操对峙时,韩遂与曹操相见,马头相交,在一起说了很长时间,没有说到军事,只是谈论京都的往事与老朋友们。会面结束后,马超等人问韩遂说:“曹操说了些什么?”韩遂说:“没有说什么。”马超等有了疑心。另一天,曹操又给韩遂写了一封信,信中涂改了许多地方马超由此,更加怀疑韩遂。最终,因为从内部发生的这样的怀疑,导致马超韩遂联军的失败。马超又再次走上了四处流亡的道路。
这事不得不说曹操的老谋深算,正因他知道马超就是一个有勇无谋,却多疑的人,所以一些小小的手段,就足可以引起马超心理的变化,最终导致其战略失败。
如果说主将无谋也就罢了,只要身边有得力谋士,往往也能割据一方。
三国时期,能成些气候的那些地主割据势力往往身边有一位得力的文臣。孙刘曹自不必说,董卓身边有李儒,吕布身边有陈宫,张绣身边有贾诩,张鲁身边有阎圃。
马超身边有谁?可能庞德算一个,不过其却是一位武将出身的。庞德不仅出谋划策,也是一位勇将,斩杀郭援,射中关羽,往往能救马超与危难之中。然而,堪称马超忠实的家将庞德,最终却不随马超入蜀,可见其对马超的失望程度,也许对于马超不断的背主流离失望了吧。 而马超自此也在无一得力组手,除了身边的堂弟马岱,再也没有了得力助手。
此时的马超,除了晦暗的呆在蜀汉,也没什么功劳,只能凭着昔日的勇武威名,博几分功名,除此还能做什么呢。
结语如此马超,堪称做人失败的典范。不过他能位列三国志五虎列传之三,也算得到了一些尊重。
马超为什么失败?原因何在?
在世人眼中,马超的失败主要归结为两点,一是害死了乃父马腾;二是为人凶残,在陇右不得人心,可事实真是这样吗?未必然,这些都是有心者,主要是曹魏集团的御用文人们在抹黑马超,以此来粉饰他们的阴谋。
历史背景关于马腾之死,在《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的描述截然不同。《三国志》、《典略》中的记载是马腾在马超起兵造反一年后才被曹操杀死,被杀的直接原因是马超造反;《三国演义》中的说法是曹操杀死想要谋害自己的马腾后,马超才起兵报仇的。当然了,《三国演义》只是小说家言,不过也反映出了民间的一种倾向,马超真的能够在父亲和兄弟在曹操手里的情况下起兵造反,难道真的不顾他们的性命吗?这期间究竟发生什么,使得马超不管不顾起兵造反!
我国是一个讲究孝道的国家,汉朝尤其是这样,汉代的历代帝王死后的谥号中都带有一个“孝”字,马超起兵造反连累了父亲和兄弟被杀,是毫无孝悌的行为,尤为士大夫们所不齿,所以马超在后世的评价不高就顺理成章了。在此,读者朋友们不要先入为主,认为史书中记载的都是当时发生的实际情况,也不要因为因为马超造反连累了马腾父子被杀,就指责马超不孝,如果这么认为,就像不怪罪故意杀人犯而要怪罪受害者不小心招惹了杀人犯一样!
曹操扫平北方群雄和南下讨伐荆州和东吴时,最为担心的就是割据凉州和关中地区的韩遂、马腾军事集团,怕他们从后偷袭长安。所幸的是,那时候韩遂和马腾那时候正忙于内乱,没有形成合力,所以使曹操才敢于南下讨伐荆州。赤壁之败后,曹魏集团短期内没有能力继续南征,稳定北方才是当务之急的事情,而要稳定北方,割据于关中地区的马腾和割据于凉州的韩遂就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早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马腾在曹操派出的说客张既的百般忽悠下,答应进京做官,走到半道马腾反悔了,可是曹操大造舆论,沿途都派人迎接,逼的马腾实在是不好意思,无奈之下,身为一方军阀的马腾竟然被道德绑架了,只得进京做官,可是大家要注意的是,马腾并没有到当时的京城许都做官,而是来到了曹操的大本营邺城做官,这实际上就是人质。好在马腾还留了一手,马超并没有跟来,而是留在了关中执掌兵权。
这种安排应该是曹操和马腾事先商量好的,马腾呢,一是依靠留在关中的军队来增强自己在朝中的地位;二是提醒曹操不要打我的主意,我还有儿子领兵在外。曹操呢?有了马腾这个人质在手,南下征讨刘表的时候,就没有了后顾之忧;至于能把这种战略平衡维持多久,那还要看需要,曹操从来就没想过能用和平手段解决马腾父子和韩遂。
曹操对付马腾和韩遂的两步好棋赤壁之败后,曹操把战略重点转向了北方,究竟该如何对付马超和韩遂,曹操一共走了两步好棋:
其一、打草惊蛇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操派遣司隶校尉钟繇进攻张鲁,同时派遣征西护军夏侯渊出兵河东与钟繇汇合一同进剿。后世很多人都认为曹操此举是对关中形式的误判,都觉得曹操认为这几年,尤其是马腾进京之后,以韩遂、马超为首的西凉军阀们很听朝廷的话,在朝廷需要他们出兵攻打反叛的时候很尽力,属于已经改造好了一批人,可以相信并加以重用了,所以才借道关中进攻汉中的张鲁。当时的仓曹属高柔就极力反对,他的观点是:如果借道关中,韩遂和马超会觉得曹操在使用假途伐虢之计,在灭了张鲁之后,肯定会回过头来进剿凉州,因此,韩遂、马超必反。
其实所谓征讨张鲁只是曹操的打草惊蛇之计罢了,以曹操这样的军事家怎么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征讨张鲁,必须要从关中沿着陕西、四川之间的几条道路如子午道、陈仓道等进军,在关中地区没有成为自己实际控制的地盘的时候,曹操会把自己军队的侧背全部让给韩遂和马超?以曹操如此奸雄,会如此相信韩遂、马超吗?曹操之所以表面上大张旗鼓要讨伐张鲁,就是打草惊蛇,看看韩遂、马超的反应,就是要让他们觉得自己在使用假途伐虢之计来逼他们起兵造反,不然,就以西凉军阀们在马腾赴京后的这几年如此之好的表现,曹操都找不出理由来消灭他们!
其二、不杀马腾
按常理推断,在马超起兵造反的时候,曹操第一件应该做的事就是杀掉马腾,可是,曹操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在一年后能够完全掌控住凉州局面的时候才杀掉马腾。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
好处一、使马超投鼠忌器,不敢与其全力作战
好处二、如果战事不利,可以利用马腾出面调停。
好处三、如果能够收服马超,马腾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对于马超而言,面临着一生中最为痛苦的抉择:
抉择一、起兵造反,其父亲和兄弟无论是胜是败,都免不了一死。
抉择二、任由曹操阴谋得逞,自己做个孝子,乖乖的到邺城与父亲和兄弟作伴,最后一同被杀。
抉择三、放弃兵权,以韩遂为首的其他军阀会同意吗?如果意见相左,难道要火并不成?
马超的悲情选择最终,马超选择了起兵造反,《魏略》中记载了马超和韩遂的一段对话:“......今超弃父,以将军为父,将军亦当弃子,以超为子。”这段话不知读者朋友们信了没有,反正笔者是不信!这段话虽是《魏略》所记,但是采自于何处?笔者认为就是曹魏政权史官们往马超身上泼脏水,来掩盖杀害马腾父子的元凶祸首曹操的真面目!
结论马超是悲情的!背上了害死父亲的骂名,笔者认为这是极其不公的!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大年初一,他的妾弟董种来给他拜年,马超捶胸吐血大哭,说道:“我满门百口全被曹操所杀,如今只剩下我们两个人,有什么好相庆祝的啊!”后人在评价这件事的时候说马超在其父和兄弟被杀这件事上良心发现而大哭,笔者认为这恰恰是反映出了马超对曹操的恨,曹操才是杀害马腾父子的元凶祸首!后人要么不察,要么别有用心,要么囿于愚孝的思维,认为作为儿子的就应该和父亲一同赴死才是孝。
应该替马超说句公道话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