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惇不善战,曹操为何一直重用他,即使屡战屡败也在所不惜?
清山雅舍,畅谈历史。
前言夏侯惇不善战,曹操为何还重用他呢?题主所说的夏侯惇不善战,应该是指夏侯惇在正史记载的几次正式的战斗中都输了,主要是对吕布的濮阳之战、救援刘备之战和对刘备的博望坡之战。但是,这些只能说明夏侯惇吃了几次败仗,不能凭此就断定他不善战,毕竟当时大大小小的战斗不下数十次,史书篇幅有限,只会挑重要的记。另外,就算夏侯惇不善战,曹操重用他也实属正常,毕竟善战并非君主用人的唯一条件。那么,夏侯将军有何过人之处,我们在下文拭目以待。
曹魏元勋,中流砥柱曹操作为一代英明的君主,不会无缘无故地看重一个人。夏侯惇如果放在三国武将堆里,比拼作战能力,确实不是最出色的。但是如果比拼“君主最爱用的将军”,夏侯惇绝对是名列前茅。还有这种奖项呢?那到底为啥啊?
1、同乡发小,通家之好
东汉末期,曹氏和夏侯氏都是谯县的豪门大族,也就是汉朝所谓的地方豪强势力。这曹氏发源于西汉名相曹参,而夏侯氏发源于西汉名将夏侯婴,祖先关系不错,又是同乡,按照古代的惯例,两个家族自然要抱团取暖。所以这两家相互结盟的关系已维持了上百年,夏侯惇的年纪和曹操相仿,那是绝对的发小。如此算来,二人既是同乡发小,还是家族同盟,这两层关系套着呢,这信任程度自然不是他人可比。
△谯县故里
2、忠心耿耿,去职求官
夏侯惇从曹操起兵开始,就一直追随曹操南征北战,始终忠心耿耿。甚至还坚持辞掉汉朝的官职,请求曹操授予他魏的官职。作为曹操而言,最能信任的就是本家的宗族武将,这里面包括了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曹纯等人,这些人都是可以放心地托付兵权的武将。因为他们领兵,曹操不需要担心忠诚度问题。所以说武将善战固然重要,但是忠诚度更重要。大家看魏延倒是善战,但是蜀汉一边用还要一边防备,内耗其实不小。
3、才德兼备,宗族标杆
夏侯惇年少时便在乡里有着勇武刚正的好名声。后来,官职越来越大,他却依然是艰苦朴素、清正廉明,将钱财都分给了属下和士兵。同时,每到危急关头,夏侯惇总是能挺身而出,以身作则,鼓舞士气,帮助曹操分忧解难。他出类拔萃,还是宗族武将中的最长者,因而被曹操立为标杆,协助曹操管理武将和军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曹操剧照
至于不善战之说,也是有些苛刻了。濮阳之战是被内部出卖,忽遇偷袭;救援刘备,是被高顺张辽打败,此二人皆名将也;在博望被伏击,确实是轻敌大意了。曹魏起兵多年,夏侯惇一生打赢的战斗不用想也会有很多,只是史书没有收录。若夏侯惇是无能之辈,曹魏那么多名将岂能服他?况且,战争并不是只有战场上拼杀那一下,它有一个完整的流程链条。像夏侯惇这种脏活累活都干,又是稳定地方,又是屯田、保家等等,做了许多基础性工作的武将,更是不可或缺的幕后英雄。
结语厚德、简朴、实干、忠心,换作你当君主,你不喜欢这种属下吗?我反正是很中意。相信曹操也是这样想的。也只有像夏侯惇这样的人,才能被曹操这样多疑的君主引以为心腹。所以,夏侯惇被曹操重用实在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换作是其他英明的君主,想必也都会对夏侯惇这样的将才大为青睐。大家觉得不是吗?
夏侯惇不善战,曹操为何一直重用他,即使屡战屡败也在所不惜?
夏侯惇一生败仗不少,但是不是就此说明他不善战呢?还是先看一下夏侯惇几次主要败绩的具体情况再说吧。
濮阳之败据《诸夏侯曹传》记载:
太祖征陶谦,留惇守濮阳。张邈叛迎吕布,太祖家在鄄城,惇轻军往赴,適与布会,交战。布退还,遂入濮阳,袭得惇军辎重。遣将伪降,共执持惇,责以宝货,惇军中震恐。
兴平元年(194年),曹操征讨徐州陶谦,命东郡太守夏侯惇留守濮阳,司马荀彧与寿张令程昱留守鄄城(今山东鄄城北,是兖州治所所在地),曹操的家眷都在鄄城。
当时,深得曹操信任和器重的留守东郡守备陈宫、陈留太守张邈、张邈之弟广陵太守张超、从事中郎将许汜及王楷等同谋叛乱,引领吕布入主兖州。
吕布到来后,张邈派遣刘翊告诉荀彧说:“吕将军是来帮助曹使君进攻陶谦,应该马上供给他们军备粮食。”
众人疑惑,唯独荀彧识破了其诡计,立即命令军队加强防范,并急召东郡太守夏侯惇前来救援。
夏侯惇率领军队轻装急进前往鄄城,正好与吕布的军队相遇,双方交战,吕布退走,趁机进入濮阳,突袭获得了夏侯惇军队的军用物资。
一时之间,兖州数郡郡守纷纷响应张邈起事,投靠了吕布。
此时,曹操率领大军出征在外,留守的兵力很少,而且许多人都与张邈、陈宫勾结。夏侯惇到达后,乘夜诛杀谋反者数十人,军心才安定下来。
豫州刺史郭贡受到吕布煽动,率领数万人马来进攻鄄城,军中十分恐惧。郭贡要求见荀彧,荀彧准备前往,夏侯惇等人说:“您是一州的屏障,如果前往一定会有危险,不可以去。”
荀彧说:“郭贡与张邈等人,素无来往,现在来得急,计划肯定没有确定好。趁此机会游说他们,就算不能帮助我们,即便保持中立,对我们也有利。如果先怀疑,就可能使他恼怒而彻底反叛。”
荀彧出城见郭贡,郭贡看到荀彧毫无惧怕之意,认为鄄城难以攻克,于是引兵而去。
之后,吕布派遣将领假装投降,趁机与夏侯惇的部下劫持了夏侯惇,向他索要贵重物资。
夏侯惇的兵士非常惊恐,幸好部将韩浩临危不乱,放弃救援人质,稳定了军心,借机斩杀了劫持人质的叛军,保护了鄄城的安全,此举也得到了曹操的高度赞赏。
荀彧又与程昱、夏侯惇等定计,保全了范、东阿二县。整个兖州就只有鄄城、范、东阿三城还在曹操手里。
曹操闻知,迅速撤军,吕布屯兵濮阳,曹操与吕布交战,但数度被吕布击败,并没有夺回濮阳。
两军相持百余日,蝗灾大起,双方被迫停战,曹操还军鄄城,军粮已尽。
袁绍派人来劝说曹操想让他投靠,让曹操举家迁往邺城作为人质。穷困潦倒的曹操准备答应袁绍,但程昱极力劝阻,曹操才打消了这个念头。
兴平二年(195年),曹操整顿军马,再次与吕布决战,三次大败吕布,攻破定陶、廪丘等地,最终平定了兖州,吕布败走徐州投靠了刘备。
从这一战的整个过程来看,一开始夏侯惇顾及曹操家眷的安全,目的是坚守鄄城,吕布才得以控制夏侯惇驻守的濮阳。濮阳失守,辎重丢失的责任不能全部归罪于夏侯惇。
夏侯惇等相信了吕布将领的伪降,是其考虑不周之处。但当时的处境非常复杂,就像荀彧游说郭贡一样,都是具备风险的,没有绝对的把握,不得已而为之。
同时,曹操大军在外,留守的兵力太少,曹操撤军后也很难击败吕布等人,夏侯惇与荀彧、程昱等面对吕布、陈宫、张邈等一干人马,的确是难度太大。
对于战役的结果,不能仅看胜败,也得看一看对手的实力以及自己的处境。
太祖自徐州还,惇从征吕布,为流矢所中,伤左目。
曹操从徐州撤军后,夏侯惇跟随曹操进攻吕布,被流矢射中左目,败北而回,从此被人称作“盲夏侯”。
当时大旱,蝗灾严重,夏侯惇截断了太寿水,形成了一个池塘,夏侯惇亲自担土,率领士兵耕田种稻,百姓受益,也为曹操解决了缺粮的问题。
就夏侯惇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曹操怎么会因为夏侯惇的败绩而责备他呢?没有夏侯惇,曹操在兖州恐怕连立锥之地也没有了,其结局只能是投靠袁绍。
救援徐州刘备时的失利吕布投靠刘备后,在陈宫等人的鼓动下,趁刘备与袁术交战时,鸠占鹊巢,占据了下邳,俘获了刘备妻小。刘备走投无路投靠了曹操。
建安三年(198年),刘备夺取了吕布去河内郡购买马匹的黄金,吕布一怒之下派遣中郎将高顺、北地太守张辽进攻刘备,刘备被击败。
曹操派遣夏侯惇援救刘备,但也被击败。
此时,刘备带领关羽、张飞都不能战胜高顺、张辽,一个夏侯惇如何是他们的对手?
还是那句话,不能只看胜败,还得看对手是谁,三国第一猛将吕布,也并非浪得虚名。
在徐州期间,刘关张三兄弟在吕布身上就没有讨到一点便宜,夏侯惇与吕布交战,吃了败仗,也算不得丢人。
夏侯惇吃不下吕布,曹操就只能亲自出马。曹操一出马,一群谋士、将领就基本到齐了。即便如此,曹操也不能立马吃掉吕布,围困三个月也没有拿下下邳,曹操想到了撤军。
荀攸与郭嘉建议采用泗、沂水灌城,最后逼迫吕布投降。
曹操与吕布的这次交战,也是超级诸侯级别的决战,就凭夏侯惇一人的力量岂能解决问题,否则夏侯惇也不是夏侯惇、吕布也不是吕布了。
在与吕布对战这个层面上,必须是曹操全员出动才有获胜的机会,刘备全部人马都不能占到任何便宜,岂能强求夏侯惇击败吕布呢?
博望坡之战建安七年(202年),官渡之战后,刘备投靠了荆州刘表。刘表趁曹操北上进攻袁尚之际,命刘备进攻叶县,企图袭击许都。曹操派遣夏侯惇、于禁、李典反击刘备。刘备将阵地后撤,选在在博望与夏侯惇等对峙。
刘备设计自己烧毁营寨,令夏侯惇误判,李典劝阻,但夏侯惇不听,最终陷入刘备的埋伏,幸亏李典接应才得以脱险。
此战,是刘备一生难得的经典战役之一,很可能徐庶已经投奔了刘备,此战很可能是出于徐庶的计谋。
这一战,夏侯惇败得无话可说。唯一的亮点就是夏侯惇的勇猛,可知道,关羽、张飞都是万人敌的狠角色,况且此时白马将军赵云也已经来到了刘备阵营,势力不可小嘘。但夏侯惇毫不畏惧,之所以夏侯惇陷入埋伏,恐怕也是他根本就没把刘关张放在眼里,
勇则勇矣,但豹眼看来,那是刘备并不想真正替刘表出力打工,否则夏侯惇败得更惨。
毕竟刘备是曹操级别的对手,曹操全副武装亲自出马,汉中之战也只能无功而返。在这个层面上,是整个集团力量的对决,无论夏侯惇在局部的胜与败都说明不了什么。
可以说,夏侯惇仅仅是一支部队或者是几只部队联合与刘备整个集团的较量,夏侯惇没有全军覆没就算不错了。
这让豹眼想起了曹仁与周瑜的江陵之战,最后曹仁败走,周瑜占据了江陵。
当时,周瑜是集合了几乎孙吴的所有力量,加上刘备集团的协助,才得以取胜。曹仁也是因为粮尽而撤退。
在战略层面上,双方不是一个级别。
豹眼认为,夏侯惇所有的失败,几乎在战略上都不是对等的。博望坡之战,夏侯惇败得无话可说,但另两次大的败绩,情有可原。
将军难免阵前亡,胜败都是常事,从这些败绩来看,夏侯惇也并非不善战。否则,曹操也不会委以重任。
曹操善于用兵,更善于用人。每临大战,曹操都是亲自出马。曹操实在不能亲往,一般是委派夏侯惇带队,这就足以说明曹操的信任及夏侯惇的能力。
曹操绝不会感情用事,拿自己的霸业开玩笑,夏侯惇没有能力的话,曹操绝不会仅仅依靠信任就屡屡委派他担当大任。
曹操信任夏侯惇的原因夏侯惇的败绩,情有可原,至少说明他并非完全不善战。但曹操信任夏侯惇也是有特殊原因的。
第一,是夏侯惇的勇猛刚烈。
年十四,就师学,人有辱其师者,惇杀之,由是以烈气闻。
十四岁的夏侯惇,因为有人侮辱了他的老师,一怒之下就拔刀杀了那人,由此以刚烈闻名。
作为一员武将,具备如此血性,是最难能可贵的,曹操岂能不喜欢。
第二,夏侯惇是曹操起家时的兄弟。
太祖初起,惇常为裨将,从征伐。太祖行奋武将军,以惇为司马。
曹操刚刚起兵时,夏侯惇就跟随曹操征战,常常担任裨将军,冲锋陷阵。讨伐董卓,曹操代理奋武将军,夏侯惇担任司马。
曹操外出征战,夏侯惇往往留守,坐镇后方。曹操征战不能分身,就让夏侯惇单独领兵出战。
实际上,夏侯惇从事的就是保障曹操大后方的活,与阻击战差不多,大部队要撤离,命你断后,谁指望你大胜,只要你率领大部分人回来就是胜利。
第三,忠心不二。
魏书曰:时诸将皆受魏官号,惇独汉官,乃上疏自陈不当不臣之礼。
曹魏建国后,所有的将领都接受了魏国的封号,唯独夏侯惇仍是汉朝的官号。夏侯惇就上书说自己不应该有这“不臣之礼”。
曹操认为,自己与夏侯惇同为汉臣,不能以魏臣来委屈他。但夏侯惇坚决请求,曹操就拜汉前将军夏侯惇为魏前将军。
此事,不仅仅是一个官号的问题,说明夏侯惇很会做人,只做曹操一家的官,绝不是汉朝廷的官员。
这令曹操很放心啊,岂能不青眼有加?
公平而论,夏侯惇的能力并不差,但与其官职、爵位而言,并不十分相符。夏侯惇所得到的待遇超过了他的能力,这是事实,但这也是夏侯惇的忠诚所换来的。
品读这段历史,也启示后人,一个人立世并不是仅仅依靠能力,忠诚不二的品行才是立世之本。
纵观整个汉末三国时期的历史,像夏侯惇这样忠诚的人,难道不应该得到这样的待遇吗?
几次战役的失利算得了什么?只要夏侯惇出战,无论胜败,曹操的心都在肚子里。但换了其他人会咋样呢?谁敢保证关键时刻,最主要的将领不会出现于禁那样的情况呢?
曹操不是糊涂人,他明白得很。一切皆有缘由,夏侯惇得到的一切,都是他自己拿命换来的,不是哪一个人的施舍。
夏侯惇不善战,曹操为何一直重用他,即使屡战屡败也在所不惜?
三国时期,夏侯惇可谓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但是曹操仍然十分器重。为何一代枭雄曹操会重用常败的夏侯惇呢?主要原因是夏侯惇对曹操忠心无比、任劳任怨、刚猛可用,并且与曹操有亲戚关系,下面聊一下个人理解。
1.忠心无比夏侯惇对曹操忠心无比,据说当时许多将领都被授予魏的官号,唯独夏侯惇仍受领汉朝的官职,于是夏侯惇便要求曹操也授于他魏的官号,以表明他是忠于魏,忠于曹操,而不是汉。但是,曹操却认为夏侯惇与他同为汉官,算是同僚,不能降低身份而授魏的官号。在夏侯惇不断的请求下,曹操最终答应了他的请求,并授其为魏前将军。
夏侯惇死后追封谥号忠候,可见曹操及后人是非常肯定夏侯惇对曹操的忠心。
2.任劳任怨夏侯惇是曹魏政权的开国功勋,任劳任怨,一直承担着曹操的重要任务。
曹操最早起兵讨伐黄巾军时,夏侯惇便开始追随前后,负责招募士兵,训练军队,白手起家,异常艰辛。
随后,曹操占有了自已地盘后,夏侯惇开始担任保姆工作。曹操外出征战,夏侯惇便镇守后方,或者负责后勤供给,粮草筹备及护送,确保曹操出征无后顾之忧。
后来,曹操统一北方,夏侯惇又被委以重任,屯兵镇守扬州,对抗东吴并伺机南下,扫平东吴。
3.刚猛可用夏侯惇作战刚猛,不惧强敌,对曹操来说是可用之人。据说在徐州攻防作战时,夏侯惇对敌吕布部将高顺,高顺不敌战败而逃,夏侯惇后面紧追,不料被敌将曹性用箭射中左眼。此时,夏侯惇怒吼一声毅然拔箭,却不慎连着眼珠子拔了出来,夏侯惇不假思索把眼睛塞进嘴巴吞下,然后举枪上前杀了曹性,以报一箭之仇。
4.亲戚关系由于夏侯惇与曹操是亲戚,曹操对夏侯惇非常信任。曹操阵营中大部分都是曹氏和夏侯氏,用人唯亲,这是多疑曹操的用人之道。据说夏侯惇甚至不用通传,便可以自由进出曹操的卧室,可见曹操对夏侯惇的信任程度。
以上是@凝沙成石的回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您有不一样的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一起讨论。喜欢本文的朋友,请帮忙点个赞,或关注一下!
夏侯惇不善战,曹操为何一直重用他,即使屡战屡败也在所不惜?
夏侯惇不善战,曹操为何一直重用他,即使屡战屡败也在所不惜?
这是因为:夏侯惇从小与曹操一起长,是发小。而且,他从小就对曹操很是敬佩,言听计从。夏侯惇为人不喜说话,忠勇可靠,文才武艺又高。曹操交代给他做的事,总是办的又稳妥、又及时。对于一位优秀的政治家来说:心腹之人没有什么比忠诚更重要的了,况且夏侯惇文武本领也没有差多少。
所以曹操对夏侯惇特别亲近,常常和他乘坐一辆车子,也让他自由进出于自己的卧室。任何别的军官,都不曾受到如此的信任。
夏侯惇可以说是武将之中曹操最得力的一员。曹操打陶谦,叫夏侯惇在濮阳留守。曹操打袁绍,叫夏侯惇作大军的“后拒”(后拒用现在的军事术语来说,是总预备队司令)。后来,曹操打孙权,带了夏侯惇去,在撤退的时候,留下夏侯惇在居巢“都督二十六军”,对孙权监视。(所谓二十六军,是当时二十六个大小不同的单位)。
由此可见,每次曹操在外作战,都会把最重要的后防交给最信任的夏侯惇。
有人说:曹操与夏侯惇本来就是一家人-堂兄弟,曹操的父亲曹嵩,原姓夏侯,是夏侯惇的叔父。最先把这个传说写下来的,是三国时代吴国的一位不知名的人,这个人留下了一部《曹瞒传》,裴松之见到后,引用了不少在《三国志》注文里的。不过,另一本书,晋朝郭颁所写的《世说》,也是这样认为的。
那么,这种说法对不对呢?
不对。
因为,曹操把女儿嫁给了夏侯惇的儿子。倘若曹嵩、曹操这一支姓曹的,与夏侯氏本来一家,这就违反了同族不婚的传统了。况且,这是没出三服的近亲。是万万做不得的。
曹操从小就十分机警而有权谋,朋友多,讲义气。
夏侯惇的堂弟夏侯渊,对曹操也极其忠心。曹操在年轻的时候,犯了法,应该吃官司,坐牢,是夏侯渊情愿吃亏,挺身而出,把罪名都承认在自己身上,被判刑坐牢。曹操也很够意思,虽然逍遥法外,却并没有把这位替他坐牢的夏侯渊忘记的一干二净。他到处去找有力量的亲友,可能也花了不少的千,把夏侯渊救了出来。
曹操这人魅力四射,和他交谈会不知不觉的被他吸引,心甘情愿的跟随着他。
所以,夏侯惇对曹操忠心,曹操对夏侯惇也够意思。
夏侯惇不善战,曹操为何一直重用他,即使屡战屡败也在所不惜?
我说夏侯惇,你肯定会想到拔箭簇带出眼珠,吃自己眼珠像撸串一样嘎嘣脆。那个场面的图片能搜到,此处不放,太血腥。夏侯惇对曹操的忠心不二,敢杀敢拼的性格才是曹操最为器重的地方。当然,这其中也有血缘关系在里面,曹操的老爸曹嵩是夏侯惇的亲叔,只因曹嵩曾被过继给东汉大宦官曹腾为养子,虽姓不同却是一脉堂兄弟。
夏侯惇小时便因勇猛著称,十四岁时杀羞辱其恩师之人,从曹操开始举事,夏侯惇便为其手下大将,二人共同募兵买马,一路追随曹操南征北战,打吕布时被乱箭射伤了眼睛,这家伙直接拔下来带着眼珠的箭簇,撸串似的嘎嘣吃了,并说道“父精母血,不可弃也”。你说他勇猛不勇猛?!自被射伤了一只眼睛之后,夏侯惇便被称为“盲夏侯”。也就那时镜子为铜镜,被夏侯惇摔了无数遍,反正每次照镜子看到缺一目的镜中自己,都气的哇哇大叫!倘若镜子是玻璃制品,估计夏侯兄能摔一车玻璃渣。
夏侯惇随曹操一路征战沙场,多是做的后勤保障职位,这个后勤保障可不同其他职务,无论是兵马粮草的补给还是防御外敌的进犯,都极为重要。曹操在外征战,就把后院家里放心的交给夏侯惇镇守,虽然一生没有多少战绩,还被俘获一次。但是作为曹操创业大将之一,夏侯惇对曹操极为的忠诚,并且为人谦逊,极敬师长。虽然为曹操帐下第一人,生活却极为节俭,即使得到赏赐也是分给手下众将士,家中也便无余财。
曹操对夏侯惇也是相当器重,行同车,吃同桌,自由进出曹操的卧榻之地,这待遇,在曹营中可谓是无人出其右。这便是死心塌地,从开始创业,一心追随曹操的夏侯惇,所以说品行,决定一个人的路长远与否。夏侯惇死后被赐予谥号“忠侯”,由此可见一斑。
夏侯惇不善战,曹操为何一直重用他,即使屡战屡败也在所不惜?
我是白龙赤子,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夏侯惇,汉末时期曹操主要的将领之一,在其生命历程中,为魏国贡献了自己的一生,得到了曹魏统治者的青睐。可是,纵观夏侯惇的一生,却没有赫赫的战功。那么,为什么夏侯惇又得到曹操的百般关照呢?
首先,夏侯惇是一个非常有原则的人,他知道什么事儿是自己该做的,什么事儿不是自己该做的。在他十四岁的时候,跟随自己的老师学习。有一天有人用肮脏的行为和话语侮辱了他的老师,被其撞见了,夏侯惇二话没说就把那人杀了。中国古代历来提倡尊师重道的传统,夏侯惇的这种行为得到了当时州县人民的称赞。后来,夏侯惇官居高位之后依然很尊敬教他的老师,在军营中他经常向随同的老师请教各种问题。
夏侯惇是一个平易近人的人。他从来不把自己看得很高,与曹操、将士们在一起的时候都一样,始终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谦虚地向别人学习。有一次发生了旱灾,夏侯惇在前线指挥,本来他是不需要干活儿的。可是,他亲自背土,和普通士兵住在一起种植水稻,这种干部真叫人佩服!他和曹操在一起的时候也一样,带着天然的人格魅力。建安二十四年,曹操驻军于摩陂,经常接见夏侯惇,有时候他们聊天聊到天亮,没有将领和夏侯惇的地位相提并论。
此外,夏侯惇还是一个品性高洁之人。他是曹操跟前的红人,在其他高官置办地产、家产的时候,没有人听到夏侯惇多拿过政府的一分钱。同时,他还把自己多余的钱拿出来分给一些贫苦的老百姓,得到了人们的爱戴,被广为传颂。他去世后,被赐予谥号“忠侯”,其儿子夏侯充继承他的爵位。魏文帝曹丕经常想起夏侯惇,于是将夏侯惇的所有儿子都封侯,世代享受国家的照顾。
结语
夏侯惇的一生是坚持原则的一生,因为早年杀死侮辱老师的人而小有名气,后得到曹操的赏识而被重用。他站在权力的高峰,依然能守住自己心中的那一片净土,实属难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