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时期,长沙太守孙坚为何要杀南阳太守张咨呢?

清山雅舍,畅谈历史。

前言

孙坚是三国时期东吴孙氏的奠基人,已勇武善战著称一时。然而,他却在讨伐董卓时期悍然杀死了南阳太守张咨,这明显是不合法度的,那个中的原因,我觉得和孙坚当时的窘境有关。

勇猛善战,军功卓著

孙坚是孙武的后人,自少便做了县吏,以勇武著称乡里,后来郡府好他做了代理郡尉。后来,会稽许昌造反,孙坚以军司马身份联合州郡平定了这场战乱,因功被提拔为县丞。黄巾起义时,孙坚追随朱儁平叛,勇猛善战,所向无前,因功被提拔为別部司马。中平三年,跟随张温讨伐西凉的边章、韩遂,因为建言出色,虽未被张温采纳,但事后得到了朝廷认可,被任命为议郎。之后,长沙人区星叛乱,朝廷命孙坚为长沙太守,前往平定叛乱。孙坚不辱使命,快速地镇压了区星军,并且跨郡把零陵、桂阳的叛乱也给一并收拾了。朝廷因他卓著的军功,封他为乌程侯。孙坚以个人过硬的军事能力,一步步用军功从底层吏员一直做到了乌程侯、长沙太守,的确是一个勇猛善战的武将人才。

命运转折,误杀刺史

孙坚原本是朝廷看好的打仗小能手、有价值的爪牙。可是,接下来的一件事,使得孙坚一失足便成千古恨。根据《三国志•吴书一》记载,荆州刺史王叡以前和孙坚一起平叛的时候,常因孙坚是一个武夫便出言轻慢于他。后来诸侯会盟共讨董卓,王叡也想参加,但是武陵太守曹寅反对,因而与王叡交恶,王叡扬言要搞死曹寅。曹寅害怕被杀,便先下手为强,假冒朝廷巡查官,历数王叡得罪过,命令孙坚捉拿处置王叡。

结果,孙坚未经核实便去把王叡给逼死了。不难想,孙坚也有解气的意思在里面。但是,这一下,孙坚可就捅了大篓子了:一州长官你孙坚说杀就杀了,这是什么行为,就是无法无天,哪怕是被曹寅坑了,那也不是理由。于是,孙坚一下子从朝廷爪牙变成了可耻的杀人犯,境况直转急下,名声一臭千里。

之后孙坚北上参加讨伐董卓同盟,这时的孙坚很慌,急需寻找靠山或是功劳来洗脱自己的罪名。从孙坚在南阳杀了太守后,又是拜见袁术,又是迎接袁术接掌南阳大权来看,孙坚似乎找到了他心中的靠山。之后,袁术表奏孙坚为破虏将军、豫州刺史,就更是坐实了这一点。袁家四世三公,在朝廷中声望巨大,背景深厚,袁术又是嫡子,对于当时的孙坚来说,是绝好的救命稻草。如此一来,如果说杀王叡是误杀,那么故意找茬杀南阳太守,就是为了给袁术一份投名状。

结语

由上述经历,不难看出在误杀王叡后,孙坚不甘半生努力付诸东流,于是投靠了袁术,企图洗清罪名。而为了表达他的诚意,方才杀张咨以为进身之阶。

汉末时期,长沙太守孙坚为何要杀南阳太守张咨呢?

汉未时期,长沙太守孙坚起兵讨伐董卓路过南阳时,借故杀死南阳太守张咨。当时为何会出现长沙太守孙坚杀害同僚南阳太守张咨呢?主要原因是乱世中孙坚弱肉强食并巧取豪夺军粮,杀张咨夺南阳是孙坚投靠袁术的投名状。下面聊一下个人看法。

一.乱世中孙坚弱肉强食并巧取豪夺军粮

长沙太守孙坚杀南阳太守张咨,实际上与之前逼死荆州刺史王叡一样,都是弱肉强食。孙坚领兵来到南阳时,经过一路上的收编,军队规模已经变大,数量已达到数万人,相对南阳的张咨而言,孙坚兵势强盛。

此时孙坚可谓兵强马壮,但是兵多吃饭的人也多,后勤供给非常紧张,于是孙坚开始四处筹措粮草,当时就直接向南阳太守张咨索要军粮。可是,南阳太守张咨拒缴军粮给孙坚,于是孙坚恼羞成怒,借故直接杀害南阳太守张咨,然后在南阳自取所需,这就是张咨被杀的直接原因。

二.杀张咨夺南阳是孙坚投靠袁术的投名状

孙坚出身一般,得不到当时的世家士族支持,便想找个大靠山,想乱世中背靠大树好乘凉,于是孙坚准备投靠袁术门下,并开始与袁术暗通消息互有往来,而孙坚杀张咨夺南阳是投靠袁术的投名状。据《献帝春秋》记载,“袁术表坚假中郎将。坚到南阳,移檄太守请军粮”,袁术上表封孙坚为“假中郎将”之后,孙坚立即响应举兵讨伐董卓,路上孙坚杀张咨夺南阳,然后献南阳给袁术,从一系列动作来看,孙坚杀张咨是投靠袁术的投名状。

以上是#凝沙成石#的回答,希望对你有帮助!

汉末时期,长沙太守孙坚为何要杀南阳太守张咨呢?

中平六年的一天,南阳太守张咨,接到接到长沙太守孙坚的公文:老张呐,我要率兵去洛阳,讨伐逆贼董卓,路过贵地,给提供点军粮呗!

张咨直挠头,不置可否,就召集手下商议。有人说应该给啊,平定董卓匹夫有责,再说了孙坚数万大军,你不给他也会抢,莫不如送他一个人情。

也有人说凭什么啊?他孙坚一个长沙太守,给你南阳太守下令,传出去丢不起这人。再说了董卓毕竟是丞相,人家代表朝廷,孙坚才是反贼。明公您别忘了,您这个太守,还是董卓赏给您的。孙坚要征粮也行,让他拿朝廷文书来。

争来争去,反对派占了上风:不好意思啊文台兄,这两天脚疼,不方便办公,暂缓几日再说。

孙坚很大度,啊呀,兄长贵体有恙,特地送上牛酒大礼一份,望笑纳。只字不提军粮问题。

张咨有点不好意思了,按道理,贵客上门,主人应该相迎,因为军粮的事,自己躲在一边,已经失礼了。这会儿人家反客为主,给自己送大礼。按照古人的规矩,收到礼物后,必须登门还礼,否则就是失礼。当年阳虎给孔子送了一份礼,孔子尽管很讨厌阳虎,也不得不登门还礼。

张咨携礼到达孙坚的军营,孙坚很高兴,拉着张咨左一声哥又一声亲,把张咨搞得浑身酥麻。孙坚让人摆下酒席,宾主双方把酒言欢,不一会儿张咨眼也直了,舌也硬了。

孙坚使了个眼色,长沙主簿走上大堂,对孙坚说:“前段时间我们给南阳移送公文,请他们修筑道路,准备军粮,结果时至今日,南阳一样都没准备,请明公捉拿南阳主簿讯问!”

孙坚一斜眼,那就问嘛,啰嗦什么!

张咨顿时酒醒了,心里暗暗叫苦:龟儿子,竟然设了一个鸿门宴!那什么,厕所在哪儿?上个厕所跟着我干嘛?那啥,大帐里好闷哦,出去透透风......什么,外面太阳晒,不让出?

张咨冷汗直流,孙坚狂饮不止:莫急莫急,趁着还有时间,再饮几樽嘛,机会可不多了哟!

不一会,失魂落魄的南阳主簿跌跌撞撞进来,跪倒在案前,连头也不敢抬,磕磕巴巴地说:“不是我不想准备,实在是我们张太守不让做,故意阻滞义军,暗中帮助董贼!”

张咨气得浑身哆嗦,毫无疑问,自己的主簿向孙坚投降了。孙坚一脸平静:这样啊,那么按照律令,这事该如何处置啊?

主簿一咬牙:“应该将张咨按军法处置!”

孙坚突然一撂脸:那就按军法处置吧,推出去砍了,悬首示众。南阳官员如不执行命令,一律送他们跟张咨聚会!

张咨啊张咨,你难道不知道,孔子给阳虎回礼,还专门挑了个阳虎不在家的日子,你怎么就不懂得变通呢!

这段故事,在另一本史料《吴历》里,记载略有不同:孙坚得知张咨拒绝配合,又不肯前来会面,他耍了个花招。

某一天,军中突然传出一条惊人的消息,孙坚得了急病,已经病得下不了床了。为了把戏演得像一点,孙坚大营里,各路神医进进出出,巫婆神汉,四处捉鬼祭祀,全军上下都知道孙将军快挂了,一片人心惶惶。

这么大规模集体演出,不由张咨不中套。几天后,孙坚派亲属找到张咨,哭哭啼啼地说:我们家小孙不行了,这几天已经在安排后事。他最不放心的就是讨伐董卓大业,思来想去,他决定把大军交给您,希望您能替他完成心愿。

都说天上掉馅饼的事要小心,可是有几个人不被巨大的诱惑,砸得满头大包?张咨也是如此,他带着五六百亲兵,小心翼翼地咬钩去了。

结果,张咨一入大营,看到有气无力的孙坚,防备之心立刻没了。孙坚乘两人独处“交接工作”之机,亲手杀了张咨。

不管哪一个是史实,结果都一样,张咨被杀,南阳官员集体跪趴,老老实实地按孙坚的指示,给他准备军用物资。

很显然,孙坚斩杀张咨,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张咨拒绝为他提供军资,孙坚不得不采取极端手段,强迫南阳郡替他做后勤保障。不过,依笔者来看,军资问题只是导火索,或者说是借口,孙坚有很多办法,可以不杀张咨就能解决问题,杀张咨,还有别的理由。

  • 立场不同:在“讨董”问题上,二人的立场有矛盾

在讨伐董卓的问题上,孙坚立场坚定,他是十八路诸侯中,表现最出彩的一位。这跟孙坚的成长经历有关,他曾经以别部司马的身份,追随太尉张温,张温对他有提携之恩。

董卓在掌权之前,就对张温表现得傲慢无礼,不尊军令。孙坚当时就建议张温杀掉董卓,由此受到董卓嫉恨。后来张温怕孙坚受到董卓迫害,让他到地方任职,所以孙坚对董卓有宿怨。

张咨则不一样,他是当初党锢之祸的受害人。董卓掌权后,为了拉拢士族集团,将党锢之祸受害的士人,全部提拔任用。当时的士人,绝大多数采取合作态度,也有少量拒不入仕,所以,张咨也不一定对董卓感激涕零。

可是张咨也没有表现出与董卓势不两立,在讨董问题上模棱两可,态度暧昧,这恐怕是孙坚要除掉他的很重要理由。

  • 作风使然:孙坚的军阀作风,必然会采取极端方式

如果张咨面对的是刘备,命运就得改写,并不是说刘备就是菩萨,而是刘备一定不会这么极端,他会想办法跟你周旋,等你罪行彰显,再干掉你。

孙坚从白丁起家,最大的特点就是敢作敢为,无所顾忌。他十七岁就孤身追杀一群海盗,镇压黄巾起义时,拿命铺就了光辉未来。

当初董卓跟张温较劲,孙坚劝张温杀掉董卓,他说斩将示威是古代将军常用的手段,如今你对董卓手软,势必损伤您的威信。要知道董卓那可是西凉大军阀,这种大佬级的人物,孙坚都敢杀,何况张咨?

  • 身份差别:豪门与寒门的矛盾,水火难容

张咨还杀了一位叫王睿的官员。王睿时为荆州刺史,是孙坚的顶头上司,也是坚定的讨董派,为何也惨遭孙坚的毒手呢?

王叡曾经与孙坚有过一段时间的良好合作,可是王睿看不惯孙坚大老粗的军阀作风,经常挖苦讽刺孙坚。后来孙坚找了个机会,逼王睿吞金自杀。

张咨和王睿一样,都是儒家士族阶层出身,满脑子都是孔孟之道。孙坚不是,他出身寒门,仕途是一刀一枪拼出来的。在东汉讲究耕读世家的年代,王睿和张咨根本看不起孙坚这样的寒门。如果不是东汉末年的乱局,孙坚也就是个吏员,能混个县里的都尉大概就是上限了,哪有资格跟王睿、张咨平起平坐?

本质上,孙坚就是个缩微版的董卓,与士族集团很难融合。

  • 政治需要:南阳郡是取媚袁术,谋图立足的资本

孙坚杀张咨,还有一个现实需求,他需要拿南阳作为见面礼,取媚袁术,通过傍大款的方式,夯实自己的实力。

当时袁术已经逃离洛阳,来到南阳。董卓不想跟袁氏撕破脸,给了袁术一个后将军的空名头。袁术虽然孤身来到南阳,但是所有都知道他的“袁”姓,就是无形资产,用不了多久,他就是南阳的大佬,不需要朝廷任命。

孙坚欠缺的恰恰是家族的根基,借袁术这条根,生自己的苗,恐怕是乱世中崛起的最有效手段。既然袁术必然成为大佬,何不在他初来乍到帮他一把?拿南阳郡做大礼,慷他人之概,无本万利嘛。

事实上,袁术最鼎盛的时候,远远不止一个南阳,包括荆州、豫州、徐州、扬州,都是他的势力范围。孙坚也正是通过袁术的提携,成了江东军阀,为孙氏家族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由此看来,张咨的位置,挡在了孙坚的康庄大道上,除非张咨主动闪身,否则他必然会遭到孙坚的清洗。

汉末时期,长沙太守孙坚为何要杀南阳太守张咨呢?

孙坚之所以杀死南阳太守张咨,目的是为了筹措粮草,但更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立威”扬名立万,通过杀掉张咨,起到“杀鸡给猴看”的作用。

中平六年(189年),董卓废掉汉少帝刘辩,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帝。董卓自封为太师、太尉,掌握了朝廷的军权,随后又封自己为郡侯、拜国相,跃居三公之首,不久董卓又毒杀了废帝刘辩和何皇后。董卓不仅在朝中横行跋扈,恣意妄为,而且纵容士兵在京城肆意抢掠,以致民怨沸腾。在这种情况下,天下诸多州郡,纷纷兴兵讨伐董卓,并组成了关东军,以袁绍为盟主开始讨伐董卓。

初平元年 (公元190年),时任长沙太守的的孙坚也参与了对董卓的讨伐,而且可以说在所有的讨伐董卓的各路大军中,孙坚是功劳最大、讨伐董卓最坚决的一支力量。他之所以杀掉张咨,也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同时也顺利得到后勤补给。

孙坚率领自己的讨董大军一路行到南阳时,作为南阳太守的张咨对孙坚的到来,没有任何的反应,按说,孙坚作为勤王的军队,张咨作为朝廷任命的地方官,应该积极主动的迎接孙坚,并给予一定的支持才对。但因为孙坚出生低微,是靠军功起家的,所以在当时的朝廷中知名度不高,所以张咨对他并没有当一回事。

由于孙坚是远道而来,一路上需要不断的补充粮草,孙坚就给南阳太守张咨下了一道公文,请求张咨帮助供应粮草。孙坚此举也有些不太合理,你虽说是去讨董,但毕竟你也不是人家张咨的上司,既然找人家要粮草,最起码应该去拜见一下吧。张咨在接到孙坚的公文后,也有点不知道如何处理,给吧,孙坚也太不把自己当回事了,张嘴就要粮草;不给吧,孙坚毕竟是去讨伐董卓的。

张咨就找来自己的属下商量对策,其属下纲纪就说:“坚邻郡二千石,不应调发”,意思说你孙坚凭什么要我调发军粮给你呢,张咨听后觉得有理,孙坚一不是自己的上司,二是自己又没有接到朝廷的命令,于是张咨就拒绝了孙坚要求补充粮草的请求。

遭到拒绝的孙坚非常愤怒,认为自己率领几万大军前去讨伐国贼董卓,你张咨竟然不愿意提供粮草,在孙坚心中已经起了杀掉张咨的念头,他计划采取“鸿门宴”的办法除掉张咨,杀鸡给猴看,给那些看不起自己的人看看,不然自己后边还不一定会遇到什么刁难呢!

于是, 孙坚前去拜访了张咨,并送上自己准备的礼物。“来而不往非礼也”,张咨为了回礼,在第二天也准备了礼物前去回拜孙坚,这正是孙坚所要的效果。孙坚摆下酒席招待张咨,在酒席刚刚进行不久,孙坚的主薄进来求见孙坚,禀报说:“前移南阳,而道路不治,军资不具,请收主薄推问意故。”这是孙坚早就安排好的,意思是指责南阳郡的主薄,不配合讨伐董卓的大军,请孙坚拿南阳郡主薄责问缘由。

张咨一听觉得事情不太对头,就想离开,毕竟这不是自己的地盘,不安全啊!可是张咨发现四周早已布满了孙坚的士兵,只得硬着头皮继续和孙坚饮酒、虚与委蛇的应付着。这时候,孙坚的主薄再次前来求见,这一次他就是直接指责张咨了,主薄说:“南阳太守稽停义兵,使贼不时讨,请收出按军法从事。”这一次就上纲上线了,说张咨已经影响到讨伐董卓的大事了。

张咨听了孙坚主薄的话,知道大事不好,赶紧向孙坚解释,请求孙坚不要杀他。这时候,孙坚装出无可奈何的对张咨说:“坚别无他法,公事公办而已。”随即命人将张咨斩杀。

孙坚在除掉张咨后,率部来到鲁阳,见到了逃亡在此地的后将军袁术。袁家“四世三公”,在当时是显贵的出生,影响力也非常的大,而孙坚是无法和其相提并论的,孙坚决定投靠袁术,借助袁术的影响力,壮大讨伐董卓的力量。袁术表奏朝廷孙坚为破虏将军,兼豫州刺史,而袁术自己则代替张咨成为了南阳太守。

从孙坚杀掉张咨来看,孙坚不仅仅为人勇猛异常,而且颇有心计,也是个玩政治的高手。以孙坚的兵力,可以轻易而举的攻下南阳,但他并没有采取武力的办法,而是通过计谋,以一个简单的酒局,由手下人控诉张咨的罪行,顺理成章的除掉了张咨,并将过错全部算在了张咨的身上。在孙坚除掉张咨后,南阳郡的官员无不震动,《三国志.吴书.孙讨逆传》记载:“南阳郡中震栗,无求不获”,就是说孙坚的部队在南阳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这张咨又是何苦呢?

汉末时期,长沙太守孙坚为何要杀南阳太守张咨呢?

孙坚杀掉张咨的直接理由是自己要讨伐董卓,让张咨提供军事物资,结果碰了软钉子,为了不耽误讨董大业,按律杀掉了同级别的张咨。

实际上董卓有野心,孙坚也不是啥好鸟,他真实的目的就是趁着枪打出头鸟,墙倒众人推的节骨眼儿上,打着正义的旗号趁机扩充自己地盘和实力罢了。

这件事发生在公元184年,南阳太守张咨接到了来自长沙太守孙坚的一纸公文,内容大概是为了讨伐董卓,要兵指洛阳, 路过贵地,要借一些军事物资。

这几乎是不可能拒绝的理由。张咨要是借了物资,便增加了孙坚的实力,若是不借,孙坚则可把其视作支持董卓。

这封公文果然难住了张咨,于是召集手下商议对策,有人认为讨伐董卓,人人有责,咱们不能出兵,就出钱出物资;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主公万万不可,孙坚是太守,你也是太守,凭啥让他指挥,再说了,您这个太守的职位还是董卓给的呢,咱不直接讨伐他,也不能资助其他人讨伐吧。

不商量还好,一商量张咨左右为难了,最后干脆来个“拖字诀”,回信说自己这几天足疾犯了,没办法办公。这理由找的,脚丫子疼碍着办公啥事儿了,但是人家就是这么回复孙坚的,至于军事物资的事情,只字未提。

孙坚看了回信,没有恼怒,反而送了个大礼过来,说不知道兄长身体抱恙,还来叨扰,有礼送上。

按照古人的套路,收了人家的礼,就得亲自到人家家里还礼,否则就是失礼。于是张咨也不顾脚疼了,不顾守下的反对,就到了孙坚的大营。

看到张咨上钩了,孙坚不紧不慢的摆下了酒宴,请他喝酒。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看着张咨喝的差不多了,孙坚突然对着主簿使了个眼色,主簿上前说道:

“前日就将借粮的公文送到南阳,可是到今天都没有回应,南阳什么都没有准备,请主公捉拿南阳主簿问话!”

张咨一听,酒醒了一半,合着在这里等我呢,还没等他反应过来,孙坚则喝令一同前来的南阳主簿问话。

南阳主簿被问懵了,跪倒在地,结结巴巴的喊道:

“非是小的没有准备,是我家太守不让做。”

孙坚大怒,问道:

“阻滞讨贼义军,等同于帮助董贼,该当如何处置?”

南阳主簿哪还管得了自家太守,回道:

“按律当军法处置!”

孙坚登时一脸杀气,吩咐左右将张咨拉出去砍了,南阳各级官员如有异议,视其同罪,一并斩首。

南阳各级官员顿时蒙了圈,军事物资合盘贡献给了孙坚,使其实力大增。

汉末时期,长沙太守孙坚为何要杀南阳太守张咨呢?

  “诸君听吾计,使勃海引河内之众临孟津,酸枣诸将守成皋,据敖仓,塞轘辕、太谷,全制其险;使袁将军率南阳之军军丹、析,入武关,以震三辅:皆高垒深壁,勿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  这段话出自曹操之口,是曹操在追击董卓的荥阳之战中被徐荣打败,险些丢掉性命逃回酸枣的时候,见到各路诸侯“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而发出的一番感慨,或者说是牢骚。单从军事的角度来讲这番设想还算正确可行,曹操算是一个比较有想象力的人物。

孙坚

  在这段话中所提到的“袁将军”就是后将军袁术,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袁术参加讨伐董卓战事的时候率领的正是南阳的军队。袁术之所以能够得到南阳,完全得益于一个人的帮助,这个人就是江东猛虎孙坚。  据《三国志袁术传》记载,当袁术逃奔南阳的时候,正赶上长沙太守孙坚杀了南阳太守张咨,袁术才有机会占据了南阳。说白了是孙坚替袁术夺得了南阳。

孙坚

  孙坚杀张咨这件事,在各种史书中说法不一。比如《三国志孙坚传》中说,在关东义军讨伐董卓的时候,孙坚也举兵响应,并且还杀了“素遇坚无礼”的荆州刺史王叡,然后才开赴南阳,其目的也是要去讨伐董卓。史书记载孙坚到达南阳的时候已经聚集了数万的人马,这样大的声势一般来讲肯定会引起当地政府的防备,可是当时的南阳太守张咨却毫无防备“晏然自若”,还和孙坚互相送礼。孙坚先是以“牛酒”作为礼物送给张咨,并且邀请张咨第二天到自己的军营里来赴宴,这个摆明了是个局。可是这个张咨竟然毫无心机的就去了,结果酒宴席变成了审判庭,孙坚的长沙主簿向孙坚报告说“我们征讨董卓的义军来到南阳的这里,道路没有修缮,军资物品也没有筹备齐全,请将南阳太守抓起来交给我审问一下原因。”张咨一听害怕了想要逃跑,可是周围全都是孙坚的士兵根本逃不出去,只能束手就擒。结果孙坚和长沙主簿两个人一唱一和的就给张咨定了一个“稽停义兵,使贼不时讨”的罪名,直接在军营大门口将其斩首。

孙坚

  在《献帝春秋》和《吴历》中提到过孙坚杀张咨的另一个版本,就是当孙坚到达南阳以后,曾以讨伐董卓义军的名义给张咨下达征召军粮的“移檄”也就是调令。可是张咨却拒绝了孙坚的要求。于是孙坚就起了杀心,他对外谎称自己得了重病,将不久于人世,派人去给张咨送信,说是要将兵马交付给张咨率领。张咨这个人可能真是没什么心机,就真的去到孙坚的营寨打算接收兵马,结果当他来到孙坚的病床跟前时孙坚一跃而起,按剑将张咨大骂一场后将其斩首示众。

孙坚

  孙坚杀张咨的这两个版本虽然大相径庭,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孙坚是故意寻张咨的晦气,故意找茬,说白了孙坚就是要杀掉张咨。  那么孙坚为什么一定要置张咨于死地呢?《三国志孙坚传》中“稽停义兵,使贼不时讨”的罪名很明显是属于“莫须有”的,而借调军粮这件事其实也完全是属于孙坚的无理要求,应为关东义军虽然是以讨伐董卓为目的的义举,但是其行为是属于自发的行为,并没有得到朝廷的授权,其实是属于违法的行为。所以张咨拒绝孙坚的“移檄”也属于合理合法。

孙坚

  在《献帝春秋》的记载中,在孙坚前往南阳的前面有一句意味深长的记载,原文是“袁术表坚假中郎将”。这里说的“假中郎将”指的应该是副职的意思。也就是说孙坚是在袁术表其为“假中郎将”之后才来到南阳的。个人观点,这可能就是孙坚杀张咨的原因,也就是说孙坚是受到了袁术的指使,或者说是命令。  史书记载孙坚杀张咨以后的状态是“郡中震栗,无求不获”,而孙坚再以这种状态投靠到袁术的麾下,自然使得袁术轻而易举的就解决了南阳各方宗贼势力的分歧,也自然而然的就让袁术成了南阳霸主。  那么孙坚为什么一定要投效到袁术的麾下呢?这个问题在史书中并没有给出答案,个人分析大概是跟孙坚“过杀”荆州刺史王叡有一定的关系。这件事在《三国志孙坚传》中记载比较简单,原文是这样“坚亦举兵。荆州刺史王叡素遇坚无礼,坚过杀之。”我们现在一般的注释解读《三国志》的书籍,对于这一段的解释都是说“孙坚讨伐董卓的时候路过荆州刺史王叡的地盘,由于王叡曾经对孙坚有过无礼的举动,于是孙坚就顺道将王叡杀了。”也就是说把“过杀”这个词理解为“路过杀死”。但是“过杀”这两个字作为词组,在众多文言词典中并没有这种理解,基本上对“过杀”的理解就是“错杀,误杀”的意思。如果按照这种理解的话,孙坚“过杀” 王叡的意思就是孙坚错误的杀害了王叡。

孙坚

  那么孙坚有没有错误的杀害王叡的可能呢?还真有!这件事在裴注《三国志》引用《吴录》的记载里。据《吴录》记载,孙坚曾经与荆州刺史王叡一起联合讨伐零陵郡和桂阳郡的宗贼。王叡这个人比较重文轻武所以就很看不起孙坚,言语上可能也是说了些不太好听的话。后来以讨伐董卓为目的的关东义军联盟成,王叡也响应了义举,也打算去讨伐董卓。在这个时候王叡的举动可能是遭到了武陵太守曹寅的反对,进而使得两个人到了不能相容的地步,于是王叡就扬言要先杀了曹寅再起兵去讨伐董卓。这样一来曹寅就害怕了,他打算请孙坚来帮助自己对付王叡,又怕孙坚不肯,于是就想了一个借刀杀人的主意。曹寅以案行使者光禄大夫温毅的身份给孙坚发了一道征讨王叡的檄文。所谓的檄文,就是古代政府下达命令的文书或者公告。温毅这个人资料太少,但是他的官职根据《汉书百官公卿表》中的记载“光禄勋属官有大夫,掌论议”, 应劭的《汉官仪》中记载“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可见这个官职也是不小。而所谓的案行使者并不见于史传当中,“案行”的意思是有巡视、巡查的意思,所以光禄大夫温毅大概就是朝廷派遣到地方巡查巡视的一个官员。

孙坚

  孙坚接到这道檄文以后自然是信以为真,当即就整顿兵马去攻打王叡屯驻的城池。当时的荆州州治应该是在武陵郡的汉寿县,王叡作为荆州刺史应该是在这里屯驻。当孙坚的士兵兵临城下的时候,王叡登上城楼问这些士兵为什么而来,士兵们回答“兵久战劳苦,所得赏,不足以为衣服,诣使君更乞资直耳。”王叡一听叫苦不迭说道“刺史岂有所吝?”意思是“我哪里是那样吝啬的人”,于是就打开城门让士兵们自己到仓库里去看, 结果城门一开孙坚夹杂在队伍当中进到城里。王叡一见到孙坚惊讶的问道“兵自求赏,孙府君何以在其中?”孙坚说道“被使者檄诛君。”意思是“我是奉案行使者温毅的命令前来杀你的!”王叡又问道“我有何罪?”孙坚回答说道“坐无所知。”意思是“你犯的是坐在这里一无所知的罪过!”《吴录》记载“叡穷迫,刮金饮之而死”。

孙坚

  从这段记载来看,孙坚明显是犯了一个听信一面之词的低级错误,结果错杀了朝廷命官荆州刺史王叡。孙坚之所以会犯这种错误,可能跟他的发展规划有关。孙氏家族在史书中虽然记载是春秋时期孙武的后人,也累世在江东做官,但是到了孙坚这一代也只能是县中小吏。他跟随张温平叛西凉,以及追随朱俊平定黄巾军的人生经历,让他意识到在边关战场上立有再大的功勋,也比不过朝廷中人的一句口舌褒扬。所以他急需要找一个能够替自己说话的朝廷中人。所以当他接到以案行使者光禄大夫温毅的名义发来的这道檄文的时候,认为这是一个讨好朝中大员的好机会,于是他不假思索毫不犹豫的就起兵将王叡逼死。虽然史书记载中王叡是属于自己饮金水而死,是属于自尽,但是毕竟是在孙坚的逼迫之下,孙坚难辞其咎。陈寿《三国志》中所说的“过杀”应该就是错杀的意思,而且裴松之应该也是这么认为。  孙坚杀了朝廷命官王叡这件事让他多少年所积累起来的政治资本一下子消失殆尽,他从一个功勋拙著的功臣沦为了在逃的囚犯。虽然以他当时的军事实力,朝廷并不可能去治他的罪,但是他此后的一切行动都失去了合法性。这一切当然都是拜武陵太守曹寅所赐,孙坚有没有去找他算账史书没有记载,不过以他的性格,曹寅恐怕是没有活下去的可能。

孙坚

  这样一来摆在孙坚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是沦为宗贼据长沙以自重;另一条是找一个朝廷中更大的官来做自己的保护伞,以求洗白自己,重新归入到体制当中来。很明显孙坚最终选择了后者,他的目标就是有四世三公背景的后将军袁术,原因是当时的袁术正巧来到了南阳并在鲁阳站住了脚跟。  《三国志孙坚传》记载,孙坚“前到鲁阳,与袁术相见。术表坚行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史。遂治兵於鲁阳城。”  所谓的“治兵”也就是练习兵马,也就是说袁术让孙坚在鲁阳城里整顿练习兵马。整顿练习兵马的目的在《后汉书袁术传》和《三国志孙坚传》中都说是要讨伐董卓。但是这件事在《三国志袁术传》中却并不存在,而且从袁术表孙坚“行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史”的记载来看,袁术当时的心思应该并不在董卓身上,而是在袁氏家族的根基豫州的地盘上。只不过这时候发生了一件震惊天下的大事,让袁术原本的这种计划落了空。  这件事就是董卓诛杀了洛阳城里的袁氏家族满门,包括太傅袁隗,太仆袁基,袁术的母亲兄弟,甚至连女人和孩子都没有放过。据《献帝春秋》记载袁氏家族在京师者五十余口尽皆死在狱中。  那么董卓为什么要杀袁氏家族满门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