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难封是什么原因?在李广自己还是卫青?
清山雅舍,畅谈历史。
前言“若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每每读到这句诗,内心就不禁为飞将军李广喝彩,壮哉我大汉飞将!不过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功高不爵一直是李广让人扼腕叹惜的地方。那么为何会有此结果呢?我认为主要有三点原因,下面为大家一一列举。
一、气运不济李广是秦国名将李信的后代,家传射术被他掌握得绝妙无双,而且马上功夫也是相当了得。从汉文帝时期,他便应召入伍,抗击匈奴,颇有战功,获得了汉文帝的赞赏,升至骑郎将。
到了汉景帝时期,他以骁骑都尉的身份参加了吴楚七国之乱,平定叛乱有功,但是他因为收下了梁王(景帝之弟)的封赏,使得汉景帝心里不满,于是就没有封赏他。
后来,李广就一直在边郡任太守,抵御匈奴,颇有威名。但是这又是他运气不好的一个表现:景帝时期,对匈奴策略是以守为主,所以李广虽有威名,但是却无法通过斩首数和俘获数来建立大的功劳。
到了汉武帝时期,对外扩张的机会来了,可是李广却被调到了皇城当卫尉(皇城禁卫军首领)。当然,他依然还是有机会出战的。
马邑之围的时候,李广以骁骑将军的身份参加了,很盼望建功立业的那一刻,可惜马邑之围因单于生疑退兵,汉军无功而返,李广又是败兴而归。
四年后,李广又寻得了机会从雁门出兵伐匈奴,结果遇到匈奴大部,寡不敌众,反而被活捉了,后来虽然趁机逃走了。但是罪责难逃,被贬为庶民。都到后半生了,却一朝回到解放前。
后来,汉武帝念惜人才难得,又起用了李广为郎中令。赶上卫青从定襄出发讨伐匈奴,李广再次坐上班车,结果一场大胜下来,很多将领都因军功封侯,偏偏李广的气运太差,居然没什么斩获。
三年后,李广率军从右北平出发走在前,张骞率大部人马走在后,结果李广遇上左贤王大部队,被围血战,而偏偏张骞又误了汇合的日期。结果,李广虽然打赢了,也有斩获,但是军队损失巨大,功过相抵了,这次被张骞坑得有些惨。
后来,李广求教于星象家王朔自己为何这么背,经过二人分析总结,是因为李广曾在羌地骗杀俘虏的缘故,所谓杀俘不详,损德造成的。
李广的最后一战,是漠北之战,卫青、霍去病双江齐出。已经老迈的李广死活恳求,才获得出战的机会,结果他却在沙漠里迷路了,没有按时到达汇合地。等他到的时候,功劳已经被卫、霍的大军包圆了,李广于是愤愧自杀。
从几十年的作战经历来看,李广的运气始终都不好,也实在是难为他了。
二、统军不严李广带兵很宽松,士兵都愿意跟随他,与当时的名将程不识正好相反。我们现在都知道,一支部队必须保证纪律才能保证战斗力,像李广这样松散地带领部队,反而类似游侠的打法。而且对部下过于宽容,固然能让士兵感恩戴德,但是却无法形成最强的军阵合力,战斗时过于依赖个人的临场发挥。不妨猜想一下作为负面例子,由于部队松散,导致斥候没有按照制度严格第进行侦查,导致李广情报偏差迷路、被围等等,从李广的经历来看,是极有可能的。
三、个人逞勇有一点不得不说,根据史料描述,李广自恃勇力,总是喜欢深入敌阵,近距离搏杀,以享受战斗成就感。这从定位上就是错误的,大家说一个合格的将领,必须能领导队伍打胜仗,如果只会冲锋陷阵,那最多就是个先锋将军就到头了,难以担当更大的责任。比如,卫青和霍去病,何时听说夸这二人射箭准,骑马好?这都是次要的,这二人厉害。首先是超强的统率力,能寻找并把握胜机的能力。而这恰恰是李广的弱项。
结语以上三点,就是我对李广难封原因的思考,他除了运气差,还有统军不严、偏重个人武勇的问题。这些因素综合交织起来,也许就是李广遗憾不能封侯的原因吧。
李广难封是什么原因?在李广自己还是卫青?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句话后半句是说李广一辈子名气很大,却未得到实惠,始终没能封侯。导致李广难封的原因,表面上是卫青路线分配的问题,但实际上是西汉对匈奴的战略决策决定的,也就是说这事儿得怪汉武帝!而再往前追究,还得怪梁王、汉景帝!
策略转变造成军事经验失效先来说说李广的名气为何大,唐朝诗人王昌龄写过一首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里的“飞将”指的就是李广,但也有说法是将龙城飞将连在一起读,指卫青捣毁匈奴龙庭的这件事。不论如何,李广飞将军的称号可是传扬了两千多年,这个称号还真不白给。
既然是将军,那在军事上一定有过人之处,李广开始建立军功是在公元前166年,匈奴南侵萧关,这是关中北面的一个险关要隘,李广就参与这次抗击匈奴的活动,并凭借出色的弓射技能斩获不少首级,由此进入军官梯队。(李广剧照)
到了汉景帝时,晁错主持削藩引发七国之乱,李广跟着周亚夫平叛,在昌邑城下立下夺旗之功,从此走上人生巅峰,但此时有个政治事件我们随后再说。
这件事之后,李广被调到上谷郡任太守,以其出色的军事才能,为汉家守卫边疆,防御的对象就是匈奴。李广守卫边疆的策略就是参照了赵国名将李牧的方法——坚壁清野,这是对付游牧民族最有效的方式。
但李广打仗除了坚守城池,还比较灵活,就是看到匈奴退去的时候,观察期阵型,如果比较散乱,一定会立即出击,歼灭一波后才回城。匈奴本来是抢东西来了,结果什么也抢不到还被追着打,所以都很怕李广。这也成就了李广的一次空城计,在旷野上硬是站着不动,咋退了几千多名匈奴骑兵。
但由此也能看出,李广是比较善于打防守反击战的,依托城池的坚固,拖垮匈奴骑兵的士气后,再一鼓作气的出击,这就是战国时期比较传统的守城战打法。
(汉武帝剧照)
到了汉武帝时期,改变了对匈奴的政策,不在一味的送钱和亲,汉武帝要一劳永逸的解决长城以北的问题,这就决定了防守反击战术即将失效了。
事实上也是如此,在马邑之谋失败后,汉家于公元前129年,派出四路大军北伐匈奴,汉武帝寄希望最大的就是骁骑将军李广,他率军一万军出雁门,随后有车骑将军卫青率一万军出上谷、轻骑将军公孙贺率一万军出云中、轻骑将军公孙敖率一万军出代郡。
四路大军北上后,公孙贺兜了一圈无功而返,连个人影都没找到;公孙敖倒是找到了匈奴主力,结果被一顿胖揍,折了七千人;寄希望最大的李广更更惨,全军覆没后被匈奴活捉,通过装死挣脱才得以逃回;四路军中唯有卫青找到匈奴王庭所在地龙城,并斩杀了数百匈奴。
这场战争其实已经证明了,跟游牧民族打仗,老家伙们的经验只适合防守,并不适合深入大漠远征。卫青包括后来的霍去病之所以能够成功,主要是因为战术的灵活,以及轻装奔袭的战争思想。老将军们总是想着稳住本阵,寻找机会,而年轻的将军却更敢于尝试动起来!
所以在漠北之战中,相对自由的霍去病,能够通过“闪电战”、“锥子战”的打法,一直打到蒙古肯特山一带,建立“封狼居胥”的不朽功业。
而位于西线战场的卫青,得知龙庭具体坐标之后,想让挚友公孙敖斩获头功,于是改变了既定军事部署,命李广改走东路迂回,公孙敖改领前军。这就相当于让李广迂回包抄,要知道在大漠中,一旦与中军分开,想要准确的迂回至集结地点,难度是很大的。李广也确实在迂回中迷失了方向,错过了集结的时间。
汉军在王庭周围与匈奴展开肉搏后,李广仍未到达指定地点,以至于匈奴王领着二百残余突围逃跑。待李广到达指定位置时,战争早已经结束,这位老将军也就带着对卫青的怨气自杀谢罪了。
在这件事情上,卫青有私心不错,因为当年卫子夫身怀龙胎引起了陈皇后嫉妒,她的母亲馆陶公主抓住卫青以示威胁,是公孙敖在屠刀下救了卫青。卫青只不过想通过漠北之战的头功来报答救命恩人,这并没有什么错,他不可能预料到经验丰富的李广会迷路。倘若李广按时到达指定作战位置,合力抓住匈奴王,李广封侯并不难。
站错队的原因当年昌邑一战,李广陷阵夺旗吸粉无数,其中就包括梁王刘武。在梁都解围后,刘武就设宴接见了李广,想目睹一下将军的风采,而且还私下授予李广将军印信,这很明显是做给见死不救的周亚夫看的。
作为一个吃着中央俸禄的武将,接受了地方诸侯的将军印信,这个性质就比较恶劣了。但李广之所以接受了印信,主要是因为梁王是窦太后最宠爱儿子,而且汉景帝曾亲口承诺过会把皇位传给这个弟弟。李广此举动要么是想提前巴结下一任皇帝,要么是骑虎难下不敢不受。可事实上,汉景帝的承诺无非是为了削藩赢得支持,顺带着逗老太后开心,儿子那么多,又怎么可能传位给弟弟?
(梁王刘武)
所以大军凯旋后,李广并没有在中央任职,而是被汉景帝下放到上谷郡镇边。所以在西汉尚未改变对匈奴的策略时,李广能够在边关树立起名气,却很难获得进一步提拔。李广在景帝朝长达十余年的时间里,一直在各边郡间平级调动,边防之将是很难得到交好的提拔的,封侯就更不可能了。
综上,如国将汉景帝与汉武帝两个时期结合来看,李广难封的原因就比较清晰了。汉景帝时期虽然成名,但因站错了队,受到打压,一直混迹于边关要塞,虽然成就了飞将军的美名,却落不到实际的好处。到了汉武帝时期,由于战略决策的改变,李广在边关数十年的守备经验完全失效,并不适合远征漠北的战争,所以在暮年犯下逾期不至的大错,終以自杀谢罪的方式,彻底失去封侯的机会。
参考资料:《史记》、《汉书》
李广难封是什么原因?在李广自己还是卫青?
经常看历史的朋友一定会知道,“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两个典故。其实这两个典故是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在当时,“初唐四杰”的王勃因一篇斗鸡文《檄英王鸡》得罪了唐高宗而被放逐,在他到交趾探望父亲,路经洪州的时候,恰逢重阳节,王勃看到洪州都督阎伯屿在大宴宾客。于是王勃便在那个时候即兴作出了《滕王阁序》,并且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来感慨自己“人生易老,有志难伸”的苦闷。
纵观历史,不管是处于朝代更替,还是处于集团内部的政治斗争。我们都能看到,一个人若想实现自己的抱负,光有报国之材以及报国之心是远远不够的,这个时候还需要有大局观的意识以及运筹帷幄的大战略能力。有了这些,即便在动荡的社会里,也是能够快速帮助自己找到更多的机会。李广,陇西成纪人,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先祖为秦朝名将李信。汉文帝十四年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为未央宫卫尉。像“李广难封”里的李广为什么不能封侯?
其原因还是在于李广本人,与卫青无关。
一、李广3次未能实现的封侯之路1、李广因犯政治错误,功过相抵,第一次封侯失败
汉景帝即位后,中央专制皇权和地方诸侯国势力的矛盾日益激化,御史大夫晁错开始与汉景帝谋划削藩,导致七个诸侯王叛乱。
在这场战争中,李广是跟随周亚夫征战攻打叛军的。后来在昌邑城下,李广表现的非常勇猛,甚至一举夺下了叛军的军旗。
眼看着就能封侯的李广,在这个时候却犯了一个政治错误:接受了梁王的将军封印。
梁王是景帝同胞兄弟,而封官只能是皇帝才能做的事情。在景帝得知李广接受了梁王的将军印的消息之后,景帝担心梁王和李广联手会影响自己的皇位。
因此,才立下汗马功劳的李广不但没有被景帝封侯,反而被景帝调到了人迹罕至的地方右北平郡去对抗匈奴。
2、匈奴口中的“飞将军”,因寡不敌众被俘,败军之将的李广,第二次封侯失败
公元前129年,匈奴骑兵大举入侵,汉武帝命久经沙场的李广和初出茅庐的卫青便共同去抵抗匈奴,因李广名声在外,所以在匈奴人的口中将李广被称之为“飞将军”。其实,这是第二次李广能够封侯的机会。
可能是“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正是因为李广的名声太大,所以遭到了匈奴大举围攻被俘,导致李广通过诈死的方式才能从匈奴手中逃脱。
而卫青不仅带领军队直捣匈奴的根据地取得了成功,还首次虏获了700人。班师回朝后,卫青便是通过这次的“龙城之战”被封为“关内侯”,而李广不但错失了这样的一个机会,还落得了一个“败军之将”的下场。
3、漠北之行,李广毛遂自荐,却因沙漠迷路错失良机,导致第三次封侯失败,最后自杀身亡
再到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又发动了漠北之战,由卫青、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兵去攻打匈奴。在经历前两次的封侯之路失败的惨痛教训下,李广第三次证明自己的机会又来临了。
这次李广毛遂自荐请求作为前锋出战,而卫青却强行安排李广去右军,截断单于的退路。李广生气之余,带领部队在大漠中迷失了方向,等到李广好不容易从沙漠中走出来后,主帅卫青早已击退了匈奴,李广又再一次错失了建功封侯的良机。
小结:对于李广的三次未能封侯之路,就连司马迁都评价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而李广生于将门世家,历经了文、景、武三朝,立下了赫赫战功却未能封侯,不管对于当时的人以及后世来说都未尝不替李广感到可惜。总体来说,李广在冲锋陷阵、带兵杀敌上是很优秀的,但他也仅仅只能成为一个将才,而不能成为一个帅才。
二、“李广难封”的三次经历,虽含有一些运气不佳的因素,但是也跟个人和汉朝的制度相关1、李广军功未达到封侯标准
根据汉朝的标准,封侯条件如下:1、捕斩敌军重要首领:王、相、将军、阏氏等;2、斩敌千级以上;3、在战斗中为夺取胜利作出重大贡献的等;4、父亲在战斗中做出重大贡献,儿子可以获封侯。李广在汉文帝、汉景帝时期主要负责的是对匈奴的防守工作,虽然在汉武帝时期主动出击过5次,但是其中有3次是未遇敌人,还有两次是覆没告终的。
虽然李广很骁勇善战,但是在他70次出战的战绩中仍属于歼敌不够,并且在此期间也没有捕斩敌军的重要将领,那么在军功上也就不能达到封侯的标准了。
2、李广的个人目光短浅,缺乏大局观,导致无法获得君主的青睐
李广在汉景帝时期虽平定了七国之乱有大功,却目光短浅私自接受了梁王的将军印,并且当时地方诸侯与中央正是处于矛盾之中,李广在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做出这样的行为,无疑引来了汉景帝猜忌。
之后在汉武帝时期的漠北之战中,汉武帝曾派卫青出征匈奴,命李广担任前将军。但是,汉武帝对卫青私下命令调走李广,所以在即将对战单于的前夕,李广被卫青调到右军,致使在沙漠迷路,错失良机。
3、李广个人能力不足,在其领兵作战时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注重谋略
李广带兵的方式总体来说还是“匈奴人的作战”的风格,其实汉朝是最早根据匈奴战法来调整汉军战法的国家。而李广只重视骑射,而不发展骑兵冲击战术去创新。所以他的这种战法,使得在决胜能力上以及战术层面上都无法得到突破,继而也就无法让军队越来越强大。所以,李广也就做不了统帅,只能做将才。
综上所述,“李广难封”的故事,其实告诉我们,虽然一个人获得成功需要有一定的运气,但是如果不懂得权衡利弊、不懂得抓住该有的机会,即便下一次机会来临还是会失之交臂。因此,不管是在做人还是做事上,都应该全面发展提高。如果犯了错误,也要以史为鉴,去不断总结经验,等待下一次的机遇出现再去牢牢抓住!
李广难封是什么原因?在李广自己还是卫青?
由于司马迁写的《史记》中对李广事迹的描述,让我们对李广的形象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同时,对李广悲惨的遭遇十分同情。李广为汉室江山征战一生,却临死也没有实现封侯的夙愿,实在让人感到惋惜。后人还为此写过一句诗,那就是“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那么,李广难封的原因究竟是因为什么呢?难道仅仅是因为运气不好吗?
那么,让我们看看李广的生平,去看看他没有封侯的原因到底在哪里。我们知道,汉朝的封侯是有严格的规定的。那就是在建国的时候,刘邦和大臣们约定的,非刘氏不王,无功不得封侯。李广要封侯,就要至少符合一个条件,那就是必须要有足够的军功。
李广是秦朝世家军人子弟,当然带兵打仗有他的家传。再加上猿臂善射,在军队中很快脱颖而出。史书上说,汉文帝曾经很欣赏李广的才能,对他说:“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这就在李广心中播下了依靠军功封侯的种子。
但是,李广并非不是没有遇到时机。虽然在汉文帝的时候,天下没有大的战争,可是,汉文帝去世后,连续两代君主,汉景帝和汉武帝都发生过大的战争。李广也参与了这些战争,可是他还是没有能够封侯,那么时机不利这个理由是站不住脚的。
在汉景帝的时候,发生了七国之乱。在这次战争中,李广大显身手。他在战争中夺取了对方的旗鼓,立下了功劳。按理说,有这样的功劳是够得上封侯了。因为在后来李广的儿子就是因为跟随霍去病出征,在战役中夺取了匈奴的旗鼓被封为关内侯的。
但是,李广却没有被封侯。为什么?这是因为李广接受了梁王的将军印,所以没有得到汉景帝的封赏。这个问题就显示出了李广在政治上的问题。梁王是汉景帝的一奶同胞的弟弟,仗着母亲的宠爱,觊觎皇帝的宝座。李广是汉景帝的将军,却去接受梁王的拉拢,接受梁王的将军印,这个问题是十分严重的。从此,李广被汉景帝打入另册,再也没有封侯的机会了。
到了汉武帝的时候,李广的机会又来了。汉武帝即位后,急于扭转边防的不利形势,对匈奴进行打击。于是,他从马邑伏击战开始,对匈奴开始了大规模的反击战。李广因为在边疆多年,有对匈奴作战的经验,所以也成为反击战的主要将领。
可是,李广的战绩却是差强人意的。他不要说取胜,能够平安回来的次数都极少。在他对匈奴反击战的战绩中,一次没有遇到敌人撤回,一次全军覆没被俘逃回,一次被匈奴包围,几乎全军覆没,最后一次的大决战因为迷路误期而自杀。
我们可以看看,李广这样的战绩,如何给他封侯?因此说,在汉景帝的时候,是因为犯了政治上的错误被剥夺了封侯的资格,而在汉武帝的时期,是因为他没有战功没资格封侯。
那么,为什么李广在对匈奴的战略反击中没有建树?他不是被司马迁说成“飞将军”的吗?这要从李广的带兵方式和个人性格说起。
我们看司马迁对李广带兵方式的记载。司马迁记载这些,主要是和当时的汉朝另一位名将程不识做比较,用以表现李广带兵能力高超的。
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刀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刀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
我们看李广的作战方式,他对军队的行军、住宿都很随意,唯一的警戒措施就是远远的派出哨兵。这种方式应该是李广家族传下来的带兵方式。这种带兵方式在国内作战是有效的。因为国内作战的主力是以步兵和战车为主的军队,机动性很差。以骑兵为主的李广的军队,只要远距离的放出骑兵警戒,就足以给自己的军队提供预警的时间,做好战斗准备。
在对匈奴的防御战中,这种作战方式也是有效果的。这是因为匈奴地理不熟,作战不敢过于大胆。比如李广在面对优势匈奴的时候,故意在匈奴军队前休息。匈奴不知道李广的虚实,不敢攻击一样。在防御作战中,这种作战方式也可以为李广的军队提供预警保护。
可是,这种作战方式到了对匈奴的进攻作战的时候,已经完全不起作用了。李广面对的是比他的军队机动力更强的匈奴军。而他所处的地域,是人生地不熟的匈奴的控制区。如果他被匈奴盯上,他的警戒措施是根本不起作用的。这也是他在对匈奴的战略反击战中屡屡受挫的原因。
程不识对李广的作战方式评价是中肯的,虽然将士都感觉和李广一起作战很轻松自在。可是,一遇到匈奴的进攻,就无法很快做出反应,会遭到严重的打击。
李广的作战方法不适应时代的要求,这是一个方面。而另外一个方面,他的性格也造成了他的悲剧。李广在汉景帝的时期遭到了压制,性格方面对上级有着一定的抵触情绪,这也直接影响了他的作战行动。
比如他和张骞一起出征的那一次,张骞是主将,率领主力,而李广率领四千骑兵作为前部。在出征后,李广孤军深入,竟然将张骞的主力甩掉了一天的行程。从这一件事,就看出李广对张骞的态度。结果李广被匈奴包围,险些全军覆没。最后功过相抵,没有赏赐。好好的一次立功的机会,就这样被李广丢弃了。
而李广根本就不从中汲取教训。在最后一次出击的时候,他担任前将军。而卫青在得到匈奴单于主力位置后,制订了正面迎敌,侧翼包抄的作战计划。当让李广率领全军五分之二的主力迂回的时候,李广却根本不同意。他以自己是前将军的理由,拒不执行命令。最后是在卫青的强令下,才气呼呼的离去,连礼都没有向卫青行。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李广对卫青的态度。
最后,卫青在和单于主力交战的时候,李广却迷路了。最终,卫青虽然打败了单于,却因为将近一半主力没到,只打了个击溃战。这一仗,卫青全军都没有封赏。李广的态度更加强横,他干脆自杀了事。
结语:
我们可以从李广的生平可以看到,李广没有能够封侯,除了客观原因外,和他自己有着极大的关系。在汉文帝的时代,没有战争,使得李广无用武之地。
在汉景帝的时代,在七国之乱时,李广建立了足以封侯的功勋。可是因为政治立场错误,接受了梁王的将军印,被剥夺了封侯的资格。
最后到了汉武帝的时代,他却已经落后于时代了。他的作战方式已经不适应新的战争形势的需要。因此,他在战争中屡遭挫败。而李广本人在性格上也有着一定的缺陷,他不是汲取教训,向霍去病这样的年轻将领学习,改进自己的作战方式,只管抱残守缺。在作战中又过于强调自己的主观意愿,不尊重上级的意见。最终,李广错过了所有封侯的机会,只得含恨而终。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李广难封是什么原因?在李广自己还是卫青?
汉武帝的武将中,最有名气的就是霍去病、卫青和李广了,有时候甚至有一种李广名气更大的错觉,乃至于王昌龄那首有名的《出塞》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飞将军”到底是李广还是卫青还在争论不休。司马迁将卫青和霍去病合在一起作《卫将军骠骑列传》,给李广单独作了《李将军列传》,文章细节描写精彩纷呈,是《史记》中的传记名篇。
李广是个悲情英雄,一生70余战,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最后却落得个自刎而死的下场,他最大的悲剧莫过于那句“李广难封”,令无数李广的粉丝难以接受。如果只跟卫青、霍去病等人相比,没能封侯倒也罢了,这俩神人咱确实没法比,可很多比不上李广的人却也封了侯,让人不得不为“飞将军”喊冤叫屈,比如他有个堂弟李蔡名气虽然没他大,但是混得相当好,虽然也是自杀的下场,但至少封了乐安侯,还当过丞相。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李广没有封侯自然有很多原因。
李广为官清廉、爱护士卒,但缺乏政治头脑,心胸狭窄。李广吃饭总是和士兵一起吃,不另开小灶,士兵吃什么他就吃什么,还将自己所得的赏赐分给部下。李广带兵遇到缺粮断水的地方,见到士兵还没有完全喝到水,李广从不去进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吃上饭,李广一口饭也不会吃,李广对士兵宽厚不苛刻,士兵因此很爱戴他。
然而,李广却缺乏政治敏锐性。比如吴楚七国叛乱时,李广任骁骑都尉,随从太尉周亚夫攻击叛军,在昌邑城夺了敌人的军旗,这本来是大功一件,但由于李广私下接受了梁王刘武授予的将军令,回来后没有得到任何封赏。
此外,李广心胸还比较狭窄。李广因为打了败仗,被免职在家闲居,一天夜里,他带着一名随从饮酒,回来时走到霸陵。霸陵尉喝醉了酒大声呵斥,禁止李广通行。李广的随从说:“这是以前的李将军。”霸陵尉说:“现任将军尚且不许夜间通行,何况是以前的呢!”李广不得不在霸陵停下住了一晚。没过多久,匈奴入侵,天子任命李广为右北平太守,李广随即请求派霸陵尉一起赴任,到了军中就把他杀了。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李广箭法高超、作战勇猛,但战略意识不足,小仗赢得精彩,大战却输得难看。李广身材高大,手臂很长,具备射箭的天然条件,别人跟他学射箭没有能赶得上他的,他射箭力量很大,箭簇能射入石头之中,准确度极高,“发即应弦而倒”。李广多次参加对匈奴的作战,以勇猛著称,在上郡遭遇战中,敌众我寡,形势一度很危急,有一名骑白马的匈奴将领出阵来监护他的士兵,李广立即上马和十几名骑兵一起奔驰,射死了那骑白马的匈奴将领之后,又回到自己的骑兵队里,真有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的气概。
但是李广的勇武多表现为单兵作战能力,缺少通关全局的战略眼光,他过于自信,自以为靠一张大弓和树支利箭就能对抗敌手,经常以硬碰硬,缺少战术的变通,而且贪功练战,容易和大队人马脱离,造成被敌人包围的不利局面。李广的谋略多表现为小规模战斗的小计谋,没有情报意识,不懂得知己知彼,缺乏运筹帷幄的战略思维。他小战赢得精彩,但大战却输得难看,他是先锋勇将之才,并非驾驭全局统帅之才,只适合指挥战斗,而不适合指挥战役,更无法筹划战略问题。
李广治军身先士卒、威信颇高,但是军纪散漫、存在沟通障碍。李广能与士卒们同甘共苦,在士兵们中间享有很高的威望,这一点前面讲过了。但是李广觉得,将领平时与士兵共甘共苦、战时冲锋在前,不需要多说什么,就能带好兵、打好仗。因此他在治军上放任自流,不讲求依法治军、严格管理,行军时“无部伍行阵”,大军休息时“人人自便”,最要命的是大军驻扎时只是远远的设置哨兵,什么流动哨、潜伏哨等在他那里统统免了。
此外,《史记》里面讲李广“讷口少言”,就是口头表达能力比较差,存在交流障碍。如果在平时,很多人都喜欢这样的老实人。但是作为部队的将领,士卒很敬重他还不够,他还需要处理好官场上的各种关系。军中最重要的沟通渠道是军用文书,但李广很不重视,他的幕府简化各种文书簿册,这实际上也简化掉了上级对他部队功绩的了解,而且给上级留下了草率随意的形象。
(清人绘李广)
匈奴闻李广名而色变,但这只是软指标,按照汉律李广并没有达到封侯的硬标准。李广与匈奴作战,不怕死,冲击力强,令匈奴闻之丧胆,他任右北平太守时,“匈奴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李广的为威名何其响亮!但说上天这只是个软指标。西汉的律令规定“非功不侯”,就是“中首虏率”要达到封侯的标准。《史记》记载,李广参与的四次大仗,都没有达到这个标准。
在上郡遭遇战中,李广依靠自己的机智勇敢,逃脱了匈奴数千骑兵可能的围攻。雁门关出击战中,李广寡不敌众,被敌生俘,奇迹般地从敌人手中逃脱,还带回了残余部队,但因为损兵太多,又被生俘,按律当斩,最后赎为庶人。打左贤王之战中,由于主帅张骞延误限期,李广以4000人打4万,损兵过半,运谋力战,等来援军时敌人已经散去,但功过相抵没有封赏。最后一次随大将军卫青击匈奴之战,李广本来是前将军先锋,但卫青将他的部队并入右路军,他和右将军迷失道路,后于大将军到达。卫青与单于接战。单于逃走,李广不但无功,反而要被追究误期的责任。李广激愤自杀。与同期的青年将领卫青、霍去病纵横祁连、决战漠北、封狼居胥的奇功相比,李广的战绩乏善可陈。
结语综上所述,李广虽然个人作战能力突出,但是缺乏战略眼光,不善于指挥大规模作战,小战赢得精彩,大仗却输得难看,虽然参加作战次数很多,却始终没有达到封侯的标准,实在可惜!
李广难封是什么原因?在李广自己还是卫青?
导语:李广难封是什么原因?在李广自己还是卫青?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这是唐代诗人卢纶的一首写飞将军李广的诗,诗中生动形象的向我们展示出将军的勇猛。看到诗中箭入石的情景,我们会自然联想到:如果这是只真老虎会怎么样?如果是在战场上射击匈,奴人呢?于是一位武艺高强、英勇善战的将军形象,便盘马弯弓,巍然耸立在我们眼前了。
但就这么一位威猛的将军,最终结果却是“李广难封”,几千年了,令人嗟吧,留下千古遗憾!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广怎么就那么难封?李广(?-前119年),汉族,陇西成纪人,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先祖为秦朝名将李信。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为未央宫卫尉。元光六年(前129年),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今山西右玉南)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后任右北平郡(治平刚县,今内蒙古宁城西南)太守。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回朝后自杀。司马迁评价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
一、文帝不敢封
李广年轻时,正值汉文帝执政。虽然李广骁勇善战,屡立战功(都是小功,朝廷没打大仗,最多賞点钱)。当时正值“文景之治”初期,国家力量尚弱,主要的政策是休养生息,以文治天下。因此对于武事的处理非常谨慎与低调。因此,文帝不敢封。
汉文帝
二、汉景帝不想封
时间进入到景帝时期,这时候的李广倒是有机会封候,当时发生了“七国之乱”,李广作为朝廷将军率军平乱,战功卓越,确实超越了朝廷封侯的条件。他不知道是犯糊涂还是目光短浅,居然接受了梁王的封赏。景帝知道后,暴跳如雷,心里说:“本来想封你个猴的,现在,老子不封了!"终景帝一朝,也没封。因此,景帝不想封!
三、汉武帝不能封
武帝是个开疆拓土的帝王,国策也从文治转变到武功了。正是武将们万里觅封侯的时机,武帝也并不吝惜爵位。但是,李广就硬是没达到封侯的条件,最终还落了个自杀死亡,叫人扼腕长叹的结局。
李广为人高傲,看不起卫青、霍去病、公孙贺、李青等,不愿配合这些小字辈。自已有将力没将才,真正的匹夫之勇,确实没立过什么大功。 运气也不好,一次差点给匈奴俘虏,一次迷失道路,错失战机。所以,汉武帝不能封!
卫青对李广难封有无关系?卫青,民族英雄,千古名将。他能在武帝治下善始善终,实属不易。从一个骑奴到一代名将,靠的不仅是裙带关系,更多的是自己的真才实学。他为人谦和,胸怀宽广,虚怀若谷。我认为应该不会跟有意跟李广过不去,但毕竟两人作为同袍,总能扯上点关系。
结论:李广难封:时也、运也、命也!李广:我要封侯!
汉文帝:不封!
汉景帝:偏不封!
汉武帝:就不封!
司马迁哭了........
【温馨提示:长相思,淡忘忆,相见不如怀念。尊崇原创,不忘初心。自古胡说容易,码字太难;既然有缘与您于此神交,期待文笔相谈。如您认可“淡忘忆”,请关注赞赏分享,指正雅评留言,不胜感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