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万历不上朝国家照样稳定,而崇祯勤政十七年把国家搞亡了?

清山雅舍,畅谈历史。

前言

说起明朝的皇帝,都很有个性,也都很有故事可说。题述的万历皇帝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而崇祯则是第十六位皇帝,也是最后一位皇帝。其实会不会亡国和上不上朝、勤不勤政没有必然的关系。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万历朝和崇祯朝的区别和不同结局的原因。

万历不上朝,国家并不稳定,只是没亡国

万历皇帝是典型的的虎头蛇尾型皇帝,说白了就是“前期操作猛如虎,后期天塌没法补。”也就是说,对于万历朝要分成两个阶段来看。

那么所谓的“前期”,是指首辅张居正执政时期,大致有十年的光景。张首辅的确是国之干臣,对内能够约束住万历这个学生,对外实行政治、经济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个时期的万历朝是向上的,大有中兴气象。

但是到了后期,也就是张居正病逝,万历亲政后,很有个性的万历皇帝便开始怠政。具体表现是不上朝,理由是厌恶朝争和沉湎酒色。而且这个时期长达30多年,实在是太任性了,对国家的稳定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具体分析如下:

·1、曹署多空,政府运转停顿

因为明朝是皇帝决策制,很多政令万历不批复,事情就拖着办不了。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朝廷出现了大量的官员空缺,却因为皇帝不管事而得不到及时补充,常出现一个官吏要身兼多职的现象,但即使这样也是忙不过来的。这样一个办事效率低下甚至停滞的朝廷,国家哪有安稳可言。

·2、制衡失度,党政不断加剧

明朝为何党政不断?这是明朝的权利体制决定的,皇帝是决策者,厂卫是特产,也是皇帝的爪牙。而大臣们拉帮结派历代都不能免俗,这就需要强力的决策者不时地去调控党争的势力和规模。否则,皇帝一旦怠政,又不放权给大太监或是辅臣,那国家就没有能拍板的人了,大臣们自然是纷争不休,却难以仲裁决断。这样恶性的党争大大加剧了明朝的内耗。

·3、战役失利,女真强势崛起

这一点是最致命的,有句老话叫“女真之祸起于万历”,说得是有道理的。万历四十六年,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在建州起兵反明,建立后金政权。万历四十七年,辽东经略杨镐分四路进军后金,结果萨尔浒之战大败,死四万余人,京师震动。虽然,万历临死前任用熊廷弼守辽东,暂时遏制住了后金。但是后金的气候已成,经过若干年的发展蓄力,势必会成为悬在明朝头上的定时炸弹,待时机一到,就会终结明朝。所以说崇祯亡国的锅可以扔给万历,因为这是万历死前留下的烂摊子。

崇祯勤政救不了明朝,积重难返,能力不够

我是很同情他的。因为崇祯皇帝接的摊子实在是太烂了,天灾、人祸、党争、外侵,所有亡国的“大毒”他都沾上了。可以说,把秦皇汉武等厉害的帝王交换过来,也不一定能搞得定。而崇祯皇帝是典型的志大才疏型的,意愿很强烈但是能力跟不上,只能是一种“无效努力”。下面我们具体梳理一下,崇祯灭国的主要因素:

一、客观因素

·1、天灾

从崇祯元年的旱灾开始,明朝就像被天谴了一样,各种灾难接踵而至。据史书记载,“崇祯元年,全陕天赤如血。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八年九月西乡旱,略阳水涝,民舍全没。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无,十一年夏飞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简直就是天灾无限连击,这就彻底摧毁了明朝北方地区的经济,使得明朝变得脆弱不堪。

·2、人祸

连年大灾,加上沉重的赋税,老百姓没有活路,就只有造反一途。有名的比如李自成的义军,张献忠的义军等,这些起义军不断地辗转各地破坏。无法镇压的内乱使得明朝不得不两线作战,加剧了元气的损耗。

·3、党争

从万历时期延续下来的东林党争,在国家危亡之际丝毫没有收敛,反而愈演愈烈,毫无团结抗敌之心。大有“亡国也要争个你死我活的”意味。作为明朝统治阶级的士大夫们,大部分都没有在国家危难之际,放下私怨,挺身而出,这也反映了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从整体上已沦为国家蛀虫,自私自利至极。

·4、外侵

我们说一个朝代的灭亡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内部起义成功,谋朝篡位;二是外部入侵,江山易主。那么崇祯皇帝就十分不幸地都遇上了。内有起义军这还是小患,虎视眈眈的后金才是最致命的大祸,它像一只饿狼一样不断地啃咬着明朝的血肉,直到明朝这个外强中干的庞然大物轰然倒地。

二、主观因素

·1、志大才疏

遇上明朝这样的境遇,非旷世之才不可力挽狂澜。如果朱元璋或是朱棣复活,还是有机会翻盘的。但是崇祯嘛,虽然勤政,但是碍于能力,既无有效方略,又无用人之明,总是在不断地犯错误,然后便罪己。通俗点来说,就是毫无头绪,胡搞八搞,看着挺忙乎,很认真,其实都不解决问题。

·2、用人疑人

现在大家都知道用人不疑的道理,但是崇祯偏偏是一个用人疑人的主。镇压起义军的督师一换再换,顶不住压力,一段时间没有结果就要换人。岂不知将在外军命有所不受,外行领导总是遥控瞎指挥,一度让卢象升、杨嗣昌等几个强力督师心态崩溃,也让李自成因此多次逃出生天。而冤杀袁承焕,吓反祖大寿就更是自毁长城,让敌人拍手称快。用人疑人的崇祯帝,实在是非常好地诠释了什么叫“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结语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万历其实也不咋地,国家已经被祸害得出现了衰败之相。只是当时亡国时机未到,但是巨大的隐患已经种下了。而崇祯帝面对地狱级的烂摊子,不是用勤政就能扛过去的,需要的是大智慧高手腕的帝王,而崇祯恰恰都没有,所以他阻止不了明朝的灭亡。

也许崇祯不该学项羽,还没全输就先自杀了。若是他能学学刘邦的机变灵活,迁都南京,重新振作,或许还会有一丝生机。

以上个人浅见,如有兴趣欢迎关注评论。

为什么万历不上朝国家照样稳定,而崇祯勤政十七年把国家搞亡了?

原因很简单,万历经过张居正调教,是个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人,我不说话并不代表我啥都不知道!,啥人能用啥人不能用我心里清楚的很!崇祯就不同了,既是个愤青嫉恶如仇又是个精致利己主义者,眼睛里容不得半点流氓小人无赖的存在,可他自己又没有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没有了小人去对付东林党那帮假公济私的戏精,后面悲惨结局也就注定好的!

为什么万历不上朝国家照样稳定,而崇祯勤政十七年把国家搞亡了?

万历皇帝的怠政时间创造了明朝记录,甚至是历史记录,有近三十年时间万历没有上过朝,如此帝王可谓绝无仅有,但万历朝还是有惊无险地过去了。

当然,万历还是做了部分成绩,比如万历三大战役,宁夏之役、播州之役、万历朝鲜战争,这三大战役不仅给万历挽回了面子,还巩固了明朝在东亚的地位。

反观崇祯皇帝,每日勤勤恳恳努力工作,吃喝用度能省就省,虽说崇祯也做错了很多事,但他的做事态度还是值得肯定的。那么为何崇祯勤奋节俭反而把明朝搞亡了,万历不上朝却可以保证政权稳定?

一、万历初期有张居正扶持

万历即位的时候年仅十岁,十岁的孩子来主政,明显是不可能的,于是朝政由李太后和张居正掌控。张居正内有李太后撑腰,还有冯保这个死党,外有李成梁、戚继光坐镇,全国上下政令通畅,执行效力极高。

史料记载“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从万历元年到万历十年,张居正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国家焕然一新,国库存银六百万两,粮食堆积如山,可惜万历十年张居正就过劳去世了,否则万历年间的政绩会更加突出。正是张居正改革成效,给了万历怠政的资本。

国库有钱有粮,万历就算啥也不管,这些钱粮也能支撑很长时间,而且政府运行顺畅,也不用万历过多插手。

反观崇祯上位之初,阉党权倾朝野,朝廷内部纷争不断,天启皇帝交给崇祯的就是个烂摊子。崇祯即位后首先要铲除的便是阉党,而不是什么恢复经济,因为权力还没有回到他手中,怎么开展工作呢。

除此之外,崇祯还没有得力的重臣,底下的这帮人除了互相指责、谩骂几乎什么都不干,连审判阉党这种细节问题,崇祯都得亲自决断。这待遇跟万历比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如果崇祯还啥也不管,明亡时间可能还会提前。

二、万历中后期有名臣主政

张居正去世后,张四维干了一年内阁首辅就回家丁忧了,把舞台让给了申时行。申时行没有张居正的本事,也没有那么大野心,但他的作用至关重要。

万历皇帝执政后,首先便是废掉张居正的权势,这也很好理解,一方面张居正教育万历的确严厉了点,引发万历的不满,另一方面,一朝天子一朝臣,只有抹黑张居正,才能让万历夺回皇权。

史料记载“时行请毋下其章,而讽于仁自引去,于仁赖以免。然章奏留中自此始。”

万历年间言官也很不消停,针对万历的很多弊政严词批评,万历很恼怒,随即下令革除那些上疏的官员。申时行作为内阁首辅,他的作用就是稳定朝政,有些时候他需要保住下面的官员,有些时候他需要保住皇帝的脸面。

申时行就是皇帝与众臣之间的润滑剂,他既防止了冲突的加剧,也保证了朝廷的正常运转。无聊的万历皇帝还搞出了个国本之争,这其实很令人无语,换言之万历不仅没起到啥积极作用,还总在搞事情。

太子是国家的根本,而万历则偏偏为了郑贵妃长时间不立太子,申时行则再度出马,防止皇帝和官员们的过激举动。这就是万历胡来的资本,内阁有人负责,奏折有人批示,就算万历搞出再大的麻烦,也有人兜着,这在崇祯年间是不可想象的。

我们再来看看崇祯年间的“国之栋梁”,初期,大臣们的主要任务是搞倒阉党,阉党是倒了也引发大量公报私仇的出现,朝政一片混乱。内阁首辅像走马灯一样换来换去,什么周延儒、温体仁、大多毫无建树,要不就是互相争夺权位,蓟辽督师袁崇焕就是个党争的牺牲品,崇祯除了焦头烂额也毫无办法。

三、崇祯年间自然灾害严重

万历年间明朝并非风调雨顺,但灾害相对较少,而从万历四十年开始,直到崇祯十三年,灾害连年决断,这些灾害包括旱灾、洪灾、蝗灾、地震、雪灾等等,持续时间很长,破坏力巨大。

为何李自成从陕西起兵,那是因为当地灾害十分严重,百姓没有饭吃,拿起武器反抗朝廷就变得顺理成章。

史料记载“自去岁一年无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间,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其粒类糠皮,其味苦而涩,食之仅可延以不死。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

这是崇祯初年陕西的情况,等一切都吃完之后,人们甚至要刨开山中石块来吃,很快就能吃饱,但几天后便腹胀而死。河南地区同样苦不堪言,米价飞涨,还会出现易子而食的惨剧。这自然灾害并非崇祯可以决定的,也就是说崇祯只得承受却无法改变。

直至如今,自然的力量也是人类无法抗衡的,海啸、地震、火灾时刻都在威胁着人们生命。崇祯可以勤政,可以日夜不休息,但他无法阻止大范围的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亡并非人力可以改变。

四、崇祯是接盘侠

万历有张居正打底,可以让万历随意挥霍,不上朝也没关系,搞出国本之争有人管。直到万历末期,后金崛起,而明朝的那点本钱也消耗得差不多了,于是萨尔浒一战输了个彻彻底底,之后的事情便交给子孙后代了。

明光宗仅仅在位一个月,不用多说,朱由校还是个木匠皇帝,朝政依旧是基本不管,只负责他的木匠活。魏忠贤一家独大,把朝政再度搅得胡烟瘴气,党争越发激烈。等到崇祯上台,这事情早已不可收拾了,或许有人说崇祯性格有很大问题,或许崇祯有这样那样的错误,但崇祯不是超人。

内有灾害,起义四起,外有后金铁骑,原本的量变到崇祯这里成了质变,哪怕崇祯有三头六臂,或许也无法挽救危局。

参考资料:《明史·列传第一百六》、《明史·列传第一百一》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九鱼亭

为什么万历不上朝国家照样稳定,而崇祯勤政十七年把国家搞亡了?

有个历史现象,不知道有没有人注意。万历三十年不上朝,但是整个国家却很稳定,没有出过大乱子。而崇祯皇帝十七年勤政做事,最终国家却灭亡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万历皇帝)

有人可能会说,不能这么做比较。万历皇帝时期,本来国家就比较稳定,国内矛盾也不突出,也没有遇到什么天灾人祸,老百姓不会造反。同时边关也还很平稳,后金还没有那样的雄心,虎视眈眈想吞并明朝。但崇祯皇帝的时候,国内的、边关的、自然灾害的,各种矛盾都堆积起来了,而且尖锐到谁也解决不了的地步。所以,这个比较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这个话也有一定的道理,两个时期的情况不一样,确实不能严格地进行这样的比较。不过,要说这样的比较没有意义,也未必。因为古代是皇权社会,皇帝是天下之主,皇帝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好的皇帝可以兴邦,差的皇帝可以毁国。就算是同一个皇帝,他表现好的时候国家强盛太平,他表现差的时候,国家因此动乱没落。比如唐玄宗,前期是开元盛世,后期就是安史之乱。比如司马炎,前期统一国家,励精图治。后来想玩乐了,羊车望幸,也就给国家的覆灭埋下磨灭的种子。

所以说,皇帝的存在,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意义重大的。

既然是意义重大的,因此,万历皇帝的做法,和崇祯皇帝的做法,显然对国家所产生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照一般的理解,皇帝励精图治,国家就会变好,皇帝不理朝政,国家就会变衰。这几乎是铁律,无论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唐玄宗还是晋武帝,情况都是这样的。可是为何,这条铁律,在万历皇帝和崇祯皇帝身上,却不起作用呢?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崇祯皇帝)

其实,严格地说起来,无论是万历皇帝,还是崇祯皇帝,其实都没有逃过这一条铁律。也就是说,万历皇帝其实并不算怠政,崇祯皇帝其实并不算勤政,为什么这么说呢?

不错,万历皇帝确实是三十年不上朝,但是,也就是三十年不到朝堂上来办公,并不是他不办公,而是他办公的地点发生了变化,由原先的朝廷,变成了他的寝宫。大臣们有什么事情,都是把折子递进去,万历皇帝批阅以后又传出来。

当然了,对于这些上奏的折子,万历皇帝并不是都会批阅,更多的时候,是置之不理。但是,对于封建时代来说,有时候置之不理,其实并不是什么坏事。因为古代是农耕社会,如果老百姓能够一直固定在土地上劳作耕耘,只要没有遇到什么天灾人祸,基本上能够确保过上比较幸福美好的生活。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治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折腾。万历皇帝的做法,其实就是一种不折腾。这种不折腾,恰好能够满足老百姓,让老百姓安于土地,认真耕作。这样一来,老百姓自然有安宁的日子,他们也就不会造反,天下也就不动荡了。

同时,万历皇帝虽然不上朝,但是并不表示他对朝廷的控制力不强。

因为没有宰相,实际上,朝中没有形成一个中心,这样,朝中的大臣对皇权的威胁也不大。同时,明朝有严密的特务组织。这些特务组织,对大臣们看管得都比较紧,因此大臣们也不敢轻举妄动。这样,也就保证了朝中平稳。

(袁崇焕)

天下百姓平稳,朝中平稳,还会出什么事呢?

那么,崇祯皇帝勤政干事,为什么反而国家灭亡了呢?崇祯皇帝的存在,有没有加速国家的灭亡呢?

从某种意义上说,崇祯皇帝的做法,确实加速了国家的灭亡。

古代皇帝应该怎么勤政才好?并不是他事无巨细地管事情,而是他要充分发挥大臣们的潜能。比如李世民,在这方面就做得非常好。他能把大臣看得准,看准以后,就放手让他们去做。同时,他还善于纳谏,采纳大臣们的意见。这样使得李世民的行政效率非常高。

但是崇祯皇帝不是这样的。他是完全对大臣们不信任。他刚把尚方宝剑给了袁崇焕,让他权宜行事,结果刚过了一年,就把他杀掉了。这样的例子非常多,搞得那些打仗的大将们缩手缩脚,都不干轻举妄动。

此外,崇祯皇帝还由于多疑,性情不定。这使得大臣们更加害怕犯错误。一些本来不想投降的人,比如祖大寿等,最终也吓得不得不投降了。

总之,崇祯皇帝表面勤政,但是都没把劲用在恰当的地方,自然不能挽救国家,反而加速了国家的灭亡。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等)

为什么万历不上朝国家照样稳定,而崇祯勤政十七年把国家搞亡了?

万历和崇祯遇到的情况不一样,我们来进行一下比较。

第一个,万历朝官僚体系还能正常运转,但是崇祯朝官僚体系内部相当混乱。崇祯朝这边,魏忠贤虽死,但是阉党还在,阉党和东林党的斗争还在继续,而且还夹杂着其他的一些斗争。

第二个,东林党归根结底是代表着江浙新兴工商业者利益的,而这部分税收实际上到崇祯朝就很难收上来,这样一来,农业税收就相当可观,导致了农民起义的发生。

第三个,外患看一下,万历朝其实还好,但是到崇祯朝,就一发不可收拾。这一点无需多言,很多人都清楚这段历史。

第四个比较为人忽视,就是崇祯后期发生了可怕的鼠疫,这个在历史史料中记载都相当欠缺,但真心是要了崇祯的老命。

这样一来,就比较好理解为啥万历不上朝一切稳定,而崇祯勤勉却没用的。

为什么万历不上朝国家照样稳定,而崇祯勤政十七年把国家搞亡了?

朱万历同学从他的干爹张居正手里弄到一辆二手车。这车虽然已经开了十来年了,但张居正给它做了一番大保养,换轮胎、动平衡、机油、机滤、皮带,一痛收拾。瓜子二手车给出专业的评估,如果正常开,还能再开十年。朱万历同学没那么勤快,懒得不行,开的时候可劲儿造,风雨无阻,土路也不减速。正常的保养也不做了,爱咋地咋地。朱万历后面接手的几个司机,也不知道爱惜,继续瞎折腾。当这辆车到了朱崇祯同学手里时,已经是千疮百孔。

朱崇祯是个勤快孩子,一心想着把车收拾好。可是,他实际上不怎么懂车,而且又太着急,稍微不满意就换修车师傅,搞得人心惶惶,谁也不敢真卖力气了。赶上朱崇祯运气不好,公司里几个伙计嫌待遇不好,抱团跟他唱对台戏,玩命糟蹋这辆车。邻居家几个家伙又惦记上了他的车,时不时过来偷个零件,卸个轮胎。一来二去,朱崇祯再怎么想好好照看这辆车,也无力回天,只能眼睁睁看着它熄火趴窝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