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男人的辫子多久洗一次?为何有人说英国传教士直呼令人感到恶心呢?

满清政府在入关时施行了很多反人类的政策,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号称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剃发令,要求所有人都和满清鞑子一样,把头发的前半部分剃掉,只留下脑后的一根辫子。

这在当时是有违人伦的,因为当时的人,都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轻弃,剃发被认为是不孝的象征。这激起了很多人的反抗,结果满清政府二话不说,就举起屠刀,向那些敢于说不的人头上砍去。

在这种赤裸裸的死亡威胁之下,满清政府终于统一了全国发型,每一个男人脑袋后面都垂着一根长长的猪尾巴。从影视距离,我们能够看到这些辫子又粗又长,可不是好打理的,那么问题来了,清朝的男同胞们多久洗一次头呢?

关于这个问题,引起了许多外国人的关注,有一个英国的传教士专门对此进行了记载。这位英国传教士用了令人作呕,这样的词汇来形容清朝男性的那根猪尾巴。那些普通老百姓由于每天都要忙于自己的生计,没有这份闲心思,也没有这个时间去打理自己那根又粗又长的辫子。

不仅如此,这些人通常都是体力劳动者,每天浑身上下都会产生大量的汗水。头部也不例外,久而久之,这些头发,就变成了藏污纳垢之所,上面充满了污渍,这些东西再加上汗水的加成,这股味道简直是太酸爽了。

现如今生活条件好了,有24小时供应的热水了,可是我们那些爱美的女同胞们不会天天洗头,因为对于她们来说,这太麻烦了。在清朝那些男同胞们也有同样的困扰,洗头发实在太费时间,更多的是,他们没有这个条件,经常洗头发。

根据文献记载,晚清的平民大多数只有在过年前才有这份闲心思来清洗一下自己的辫子。而在平日里,就算辫子上面的污垢再多,那股味道再酸爽,他们也不会解开辫子进行清洗,因为这样做实在太麻烦,太浪费时间,影响了这些升斗小民的生计。他们的选择是用毛巾擦一下,就算过去了,所以说他们的辫子有多脏,可想而知。

当然,那些有钱人士,他们的头部卫生情况就比这些泥腿子要好太多了。当然,这也只是相对而言,因为对于他们来说,编制辫子的时间太长,太麻烦。洗完头发之后还得等它晾干,那可得花老鼻子时间了。

毕竟那时候没有电吹风,所以他们也只不过是个把月才洗一次头,这种情况别说是老外了,这算是我们国人都觉得恶心异常。

清朝男人的辫子多久洗一次?为何有人说英国传教士直呼令人感到恶心呢?

明朝灭亡,大清接替,当权者是一群满族人,他们从北方带来很多习俗要汉人接受。其中最出名的就是“留发不留头”,强令清朝的所有人都剃发开始蓄辫子,然而随着时间的累积以及大清的沦落,导致很多清朝百姓的辫子越来越脏,其程度脏到连英国女子都吃不下饭,还差点吐了,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在大清没有入主中原以前,中国人没有留辫子一说,而是很喜欢蓄发。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剪头发就等于是减去自己的一部分身体,所以历来都流行留长发。后来,清廷当政,一改以往作风,律令人人剃发,只剩下后脑勺的头发留出来且要梳绕成一条辫子。

而这种辫子形状大小跟清朝铜钱般,且可以把辫子从铜钱孔内穿过去,故此被民间成为“金钱鼠尾”。随着历史的发展,百姓发头越来越长,发线逐渐变粗,加上一些人不喜欢经常洗头发就使得辫子变成了粗辫子。时间来到晚清,当初的细辫子已经基本在老百姓中很难看见,取而代之的是粗辫子,加上百姓每天都要务农干粗活,没有时间去洗刷,故此要很久才拆开辫子清洗一次。

晚清的夏季,是爱干净人士最怕的季节,此时大街小巷都游走着很多平民,他们为生计而劳碌,连睡觉的时间都很少,所以留在后脑勺的辫子一年才洗一次,在闷热的天气中,自己头上就经常流汗,为此走过之处都会散发出一阵浓郁的辫子异味。

有文献记载,晚清的平民多数在过年除夕的时候才静下心来洗一次自己的辫子,所以在平日里就算辫子再脏再有异味也顶多用毛巾擦一擦而已,相比富贵人家跟权势阶层则是三十天左右洗一次,因为不少人嫌编制辫子太麻烦,洗之前需要慢慢揭开,等洗完长长的头发晾干后,又得重新编好,过程中有时候需要有人帮忙才可以完成。

出于这种情况,使得很多清朝人都很少洗辫子,就算是汉人也慢慢忘记了前朝遗留下来的洗刷习惯。有古籍记录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化,每个朝代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清洁身体习惯。秦朝时期,老百姓不知为何异常注重干净,头发几乎每三日一洗,不怕浪费水源,发展到汉代,百姓们就改为五日一洗头,且蓄发以简约为主,不留辫子。唐朝时期,人们安居乐业生活条件提升了,不仅三天两头洗一次头发,还特别注重身体各个部分的洗沐,据说从头到脚趾的清洗环节都相当讲究。

到了元朝,蒙古人执政引来的风俗习惯又不同了,毕竟蒙古族人属于游牧民族,常年在外,对于梳洗不太重视,从而影响了汉人。时间一度发展到清朝,中原又被满族人掌控,他们祖先是游牧民族,世代都在马背上生活,故此遗留下编辫子的风俗习惯。

汉人受其律令,开始剃发留辫,但很多人都不甘愿,出于心理反抗原因也不太想把心思花在辫子上,所以使得对辫子的保养越来越不注重。清朝发展到后期,西方国家有不少人来到北京游玩居住,当时有一个英国籍的女人,出于好奇去欣赏清朝人洗辫子,根据她的回忆称,那人的辫子刚一拆开一股臭味就扑鼻而来,差点把自己熏得呕吐出来,然后还发现辫子里爬出来许多虫子以及掉下很多污垢,简直不堪入目!这一幕令英国女子印象十分深刻,导致她当天恶心得吃不下饭,甚至连续几天都没有胃口。

清朝男人的辫子多久洗一次?为何有人说英国传教士直呼令人感到恶心呢?

关于这个问题,笔者曾详细写过一篇文章,如有兴趣,可自行搜索“清朝男人的发辫究竟有多脏?英国传教士记录下令人作呕的画面”一文。其中笔者将英国传教士所见所闻翻译过后写下,或许能让您从文字之中一见大清朝男子发辫之肮脏程度。

当然,既然是问题,就有必要在此精简解答一下。大清男子发辫之脏,令人作呕的画面,并不是凭空而来,晚清光绪年间,有英国传教士名叫麦罗德者自天津出发游历直隶、山东、河南等地,将其所见写于纸上,回到英国后,麦罗德将其所见所写并附上一组照片印成明信片出售,这些文字一经传出,洋人十分惊讶,难道传说中的神秘国度真的如此肮脏不堪。答案是正确的,这位洋传教士并没有说谎和夸大。(下图为河北地区一户农家)

他对中国男人的发辫和女人裹的如粽子一般的小脚做过详细研究和记载。为了接近大清普通百姓,他自己蓄发之后,让人梳了一条小辫子,然后穿上马褂走访各地。他其中写道直隶(河北)、河南、山东地区的农村男女几乎身上都有一股子怪味,儿童喜欢赤身或赤脚,且满身污泥,除了读书人之外,几乎所有的人都穿的破衣烂衫,稍微好一点的衣服只有节日时才舍得穿。男子的发辫盘在头顶,几乎终年不梳洗,夏季的时候他们会跟着孩子一起到河中洗洗身上的污垢和清理发辫,天一冷,便不再洗,而是用一只叫做“篦子”的梳头工具将散开的发辫来回梳,每梳一下,都会掉落在地上一些小虫和皮屑以及灰尘。麦罗德形容那种味道连老鼠闻了都恶心。(下图两个河北地区的农村妇女)

女子也是如此,几乎也是常年不洗,而是将头发盘起来,在脑后弄成一个“大包”。她们如果空闲的时候,会坐在一起,便聊天边用“篦子”梳头,虽然看上去很不卫生,但是她们的发质却出奇的好,梳完之后,像是摸了一层护发油一样。

以上是麦罗德在农村地区的见闻,不过在城市中,如天津城内,一些有头有脸的人还是很整洁的,他们有专门的仆人帮助清洗发辫,而且还要用一些特别的天然护发品进行涂抹,以保证发辫油光发亮,并且可以发出各种香味。西方的花露水和东洋的发油十分畅销,有钱人家的男女都会购买。(下图为天津紫竹林的两位知识分子,明显看出他们的着装很整洁)

另外在城中有走街串巷的洗头人,他们挑着担子,上面有洗头和梳头的工具,为那些爱干净但是没有仆人伺候的人进行梳洗,文化人和小生意人往往喜欢光顾他们,一个洗头人一天赚的钱足够养活一家四口。

看着这位英国传教士的记载,你有什么感想,是否很惊讶,这是何等的“可怕”,我们现在三天不洗头,头皮就干痒,一年到头不洗头并且还是梳成大辫子这是一种什么滋味,但清朝人已经习惯了,如果天天洗,才会被视为不正常。(下图为新军当街剪辫子)

清朝男人的辫子多久洗一次?为何有人说英国传教士直呼令人感到恶心呢?

中国历史虽然看起来如同是一脉而相承,实则不然,同样的皇帝坐天下,却一朝君王一颜色,秦汉的中国和明清的中国,虽然同属封建,但它们之间的差距,却不仅是换了国号的不同。(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对于西方人来说,他们所知道的中国,是盛唐遗留的风韵,或者是马可波罗书中的黄金国度,没有人告诉它们,中国只是一个离他们很远的地方,虽然富饶,但也不乏贫穷,更不要说,唐时的中国、元朝的中国、明清的中国,这之间的差别,除了国号之外,更多的是风俗的流变和制度的更替。

1793年,英国人决心穿过传说的迷雾,用一次期望又狐疑的长途跋涉,亲自来打量一下中国的究竟,不得不说,他们来的正是时候,因为此时的中国,正值封建历史中最为耀眼的时代,乾隆皇帝缔造出来的盛世,绝对可以让这些远来的客人,见识下什么才是黄金国度。

可惜,这些英国人,他们的目光并没有落在朱门映柳的富饶人家,也没有把皇家的热河行宫当作一回事,他们摊开了羊皮纸,用鹅毛记下来中国的底层社会,记载下一群中国人如何哄抢他们喝剩的茶叶。

得不到的人气急败坏的涨红了脸,每一次的残羹剩饭都被雇佣的中国仆人当作是莫大的恩赐,好像从来都没有吃饱过一样。 这些英国人,没有发现任何一个农民,有他们国家那样,满街游逛的啤酒肚。

从舟山到京城的航路上,英国人记下了一个触目惊心的国度。 尤其是当英国人上岸后,清朝男人的辫子,成为他们最终把失望转为鄙视的情绪诱因。

他们在游记中感叹:这大概是上帝对男人最可怕的一种惩罚了,让他们每天都拖着一根肮脏又散发异味的辫子,就像是一只出生在茅厕的耗子一样,当我们掩鼻而过时,这些清朝男人却并不觉得自己身上的气味有什么不对。

清朝男人真的有英国人记载的这么肮脏吗?虽然这些记载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无法接受的,但事实就是,就算在所谓的盛世中,中国底层的百姓一样是穷苦不堪的,那些男人们,并不是他们愿意不洁净,而是贫穷和繁重的生活。

并不允许他们有过多的时间打理自己的辫子,当一个每天要下地劳作的农民,因为朝代的限定,不得不蓄起一米多长的头发时,可想而知要每天保持辫子的洁净,是一件多么“何不食肉糜”的事情。

穷人是没有精力和时间清洗这一根累赘的,但是有钱人却不一样,他们的家里有专门整理发辫的仆人,有增香焗色的天然发具,就算出门在外,大街上的发匠也能满足清理辫子的需求,可是这些都是需要时间和银两的,因此这些体面的清朝人,是少之又少的。

清朝强制让百姓们留发,却又没有给他们一个足够富裕的生活,这些让英国人掩鼻的底层中国人,他们又有什么过错呢,无非就是:穷而已。

清朝男人的辫子多久洗一次?为何有人说英国传教士直呼令人感到恶心呢?

满清政权不仅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最后一个政权,也是我国封建王朝历史上的最后一个政权;从努尔哈赤起兵伊始,到皇太极接过衣钵,以及多尔衮完成的奠定,使得满清政权得以牢固和稳定,后来又因为顺治、康熙以及雍正等几位皇帝的努力,使得清朝的国运和实力蒸蒸日上,虽然在晚期的时候慢慢没落,但我们也不能否认这个政权,这个朝代对于中华民族所作出的贡献,所稳固的国土,毕竟在历代的封建王朝中,没有哪个王朝是可以摆脱从兴盛到衰败的。

满清八旗子弟在那个时候所留的发型,是一种将头部周围全部剃光,只在头顶稍稍偏后的地方留下头发,然后编成辫子的金钱鼠尾类的发型。该类发型对于满游牧民族来说,是一种较为实用的发行,不仅可以避免在骑射时,过多的头发遮挡和妨碍自己的视线,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标识了自己是八旗子弟,是一举双得、一箭双雕的。其实无独有偶,在日本战国、古代的时候,该国武士的发型也大都是将额头中间部的头发剪掉,为的就是使得其不妨碍他们在作战时妨碍到自己的发挥。

发辫的政治性作用

就客观的去评论,满清统治者们在入主中原后,下达的“剃发辫”令是一种较为厉害的手段,因为这样的强制性“剃发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统治的效果。毕竟当时的朱家大明王朝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统治了两百多年,对于百姓的影响以及其他作用已经达到了根深蒂固,潜移默化且深远持久。所以满清统治者为了能够让他们从身体和思想上臣服,强制采取该命令是可以起到多种作用的。一是可以测试天下人对于满清入主中原的情绪,二是可以让这些人从身体到思想上慢慢臣服,最后还可以趁着民众对于该法令的情绪,来作为谈资,对民间的统治进行一定的措施,有利于趁机消灭隐藏在民间的反动势力。

所以,就这条“剃发辫”令在一定程度上,达到的效果是巨大的,可以帮助当时的清朝的统治者起到很多的作用。毕竟如果初代皇帝采取“一个大棒”的统治方式,这也从一定程度上方便了下一代皇帝进行“一个大枣”的恩典手段,会更加稳定满清对于中原的统治。

发辫究竟多久洗一次

在前期的时候,清朝人的发辫大都是一小撮,是可以方便清洗的,因为那个时候的发辫还是比较简单清新的金钱鼠尾,但是在后期随着不同皇帝的登基和统治,清朝的发辫就开始从最初的金钱鼠尾慢慢演变成了猪尾式发辫、牛尾式发辫。在满清晚期的时候,一些贵族和有钱人家,完全可以做到对头发的打理,但是就普通人家以及穷苦人家来说,是没有经历、金钱以及时间去打理的, 毕竟一个人在温饱都没有保障的时候,怎么会有精力去想除了肚子以外的其他事情呢?所以就清朝贵族来说,他们打理发辫的时间大致是一星期一到两次,而底层人民几乎是终年不清洗的(但也有史书记载是一月一次)。

为何有人说英国传教士直呼令人感到恶心呢?

这个英国传教士的名字叫做麦罗德,他之所来到中国,其实就是为了一睹带有神秘色彩的中国,究竟是什么样子;他在来到中国后没有去看富丽堂皇的富人、贵族区,而是跻身到了底层人民的生活中,他觉得这里的人民,才能展现出一个国家最真实的一面。在这里他看到了中国满清的发辫,看到了裹脚的女人,他这样说:“简直令人作呕!”

清朝男人的辫子多久洗一次?为何有人说英国传教士直呼令人感到恶心呢?

男人留辫子,是清朝特有的产物。满清入关后,为了摧毁汉人对清军的反抗,就强制要求汉人改变发型,统一留辫子,所谓“留头不留发”,以此来区别你是否真的归顺清军。

和我们只电视里看到的不同,清朝人的辫子一开始并不是那种“阴阳头”。

最早的辫子叫“金钱鼠尾辫”,整个脑袋的头发全部都剃掉,只在脑袋后面留下一个铜钱那么大一点的头发,然后辫成一个小辫子。

到乾隆中后期,清朝对辫子的高压政策不那么严了以后,头顶上的头发才留的多了一点,不再是“金钱鼠尾辫”,而变成了“蛇尾辫”。到晚清时期,头顶上留的头发更多一点,而且辫子也越来越长,才形成了我们电视里看到了“牛尾辫”

清乾隆年间,有个英国的传教士麦德罗来到了中国,他走访了大量的中国农村地区,尤其是当他看到每个男子身后都拖着一条长长的辫子,感到非常的好奇,于是,他就去参观了一个男子解辫子的过程,不料,竟然把他给恶心到终身难忘,三天吃不进饭

据麦德罗记载,当辫子解开后,就有一股死老鼠的味道扑鼻而来,从里面爬出来了大量的虱子,用梳子梳一下,里面会掉出来结块的皮屑、灰尘和小虫子。看得麦德罗当场就给吐了。

事后,麦德罗在日记里写道:

这大概是上帝对男人最可怕的一种惩罚了,让他们每天都拖着一根肮脏又散发异味的辫子,就像是一只出生在茅厕的耗子一样,当我们掩鼻而过时,这些清朝男人却并不觉得自己身上的气味有什么不对。

清朝男子的辫子为什么这么脏?他们平常是怎么打理辫子的?这其实主要取决于他们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

首先来说一下普通贫苦人家

清朝是农业社会,所以绝大多数是农民,而农民在封建社会是处于最底层的。他们常年从事着最繁重的农业劳动,但是收入却是最少的,仅仅能实现温饱,连穿衣服都困难。

乾隆年间英国人马嘎尔尼来到中国,他说他看到的中国农村是“遍地都是惊人的贫困,人们衣衫褴褛,我们扔掉的垃圾都被人抢着吃”。

在温饱都成问题面前,人们是没有心思去打理辫子的,几乎就是一整年都不会去洗,只有到过年前才会把辫子拆开去清洗一下。

现在的男人可能很难理解,但是梳过辫子的女人应该能够理解,洗一次头有多麻烦,从拆开到洗干净,然后等干了再重新辫上,几乎要花费半天的时间,对于天天劳作的穷苦百姓来说,这是很奢侈的。

在古代有一种叫“篦子”的梳头工具,是每一个出嫁姑娘嫁妆里必备的。平常没事的时候,人们会用“篦子”来梳一下散乱的头发,清理一下里面的虱子。

由于经常梳,所以你会看到人们的辫子油黑发亮的,但是也只能远观,决不能近看,因为味道实在是太难闻。

其次来说一下一般小康家庭

这类人一般是生活在城市里的小商人,小手艺人以及衙门里的小头头,这些人生活在城市,吃喝不愁,手头有点余钱。这些人一般会找街上的“剃头匠”来给自己打理辫子,但是也不会太勤快,一般1-2个月打理一次。

这个“剃头匠”在清朝初期那可是一个厉害的人物,有生杀大权。

清军入关的时候,带来了大量的剃头匠,主要是从士兵里面挑选出来的,强制关内人民剃发留辫子,如果你不剃头,这个剃头匠可以直接把你拉过来,把头按到墩儿上,一刀砍下你的人头。

走街串巷的剃头匠一般会挑一个挑子,挑子分为前后两头。

前面的一头是一个小圆木桶,木桶里面有一个小火炉,用木炭生着火。火上面有一个铁架,铁架上放有一个脸盆,用来洗头洗脸,做剃头的准备用。

后面主要是一个墩儿,剃头的人可以坐在上面。这个墩儿是中空的,里面有一个匣子,可以放剃头刀、梳子等工具。有句俗话叫“剃头的挑子一头热”就是从这里来的。

剃头匠一般会帮客人把辫子拆开洗一洗,然后重新梳理辫好,然后把前面的头剃干净。所以这类人的辫子还算干净,但也只有在刚打理完那会儿,过个十天半个月的照样有味道。

最后来说一下富贵人家

富贵人家是从来不会自己动手打理自己的辫子的,当然,他们有很多的丫鬟、仆人为他们打理。他们清洗辫子的时间就很频繁了,一般10天左右就会清洗一次。

不但会经常洗,他们还会用一种特殊的护发品来保养自己的头发,让辫子看起来更加的油光发亮。尤其是晚清的时候,国外的花露水和洗发水传到中国,这些富贵人家的公子哥们当然是首先尝鲜的人,他们的辫子还会散发出一种香味。

所以说,在清朝,男人的辫子多久洗一次,完全是由你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来决定的,英国传教士看到的令他恶心的辫子,显然是因为他接触的都是社会的底层穷苦人家,当然,这清朝,这些人是占据大多数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