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之后,天下人都知道刘备是英雄,为何还有那么多人收留刘备呢?
清山雅舍,畅谈历史。
前言刘备颠沛流离半生,先后投奔过很多势力,而这些势力都收留了他原因无非有二。
一、政治声望优先刘备早年师从卢植,与公孙瓒时同学并且关系很好。从这里就能看出刘备通过卢植在早年便踏入了士人的行列,通俗地说就是圈子里的人。有了混圈子的身份,加上刘备善于与人交好,因而刘备在圈子里的名声不错。
更高明的是,刘备自称中山靖王以后,乃是公认的刘皇叔。有了这两层保护罩,但凡稍微爱惜一点羽毛的势力也不会杀刘备,因为那样少不得会落下一个“擅杀汉室宗亲,无容人之量”的坏名声。
要知道名望这个东西在群雄争霸的时代十分重要,这决定了人才和民众的心向归属。“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句话可不是白说的。曹操就深明其中真谛,因而说过不能因为杀一个刘备,就寒了天下英才的心,这样很不合算。
所以,这种常识性问题连吕布都不会犯,吕布打败刘备后依然是家小归还给刘备,并无杀刘备的心思。
以此类推,袁绍、刘表、刘璋自然都会表现出能容人的一面,为的不是刘备,而是自己的脸面,也就是名望。
二、实力决定态度第二个原因就是刘备在投奔这些势力的时候,还完全不成气候,带着几个亲信满世界跑,连个根据地都没有,非要谈威胁的话,既没有说服力,也会显得这些势力自己不自信,徒惹人笑话。
兵多地广才是实力,有实力才能有理有据地谈威胁。所以,尽管曹操称刘备为英雄,可能有捧杀刘备,借他人之手除害的心思。但是其他势力的首脑们也没有傻子,对于一个有才能却没实力的人是不会大动干戈的。
不信你看三国鼎立的时候,如果刘备和孙权敢去曹操的家里做客,绝对是有去无回。这时的曹操有足够底气和理由留下这二人。
结语综上所述,声望高、实力弱就是天下人知道刘备是英雄还会收留他的原因。
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之后,天下人都知道刘备是英雄,为何还有那么多人收留刘备呢?
这是一个好问题,不仅仅反映了当时人,也反映了现在人,特别是想创业做老板的人,一个共同的心态。那就是既想利用别人的力量发展自己,也不希望别人就此壮大。
01
煮酒论英雄
刘备在徐州被吕布击败,说起来都是泪,两次把老婆孩子都弄丢了。被吕布逼得走投无路,只好投奔了曹操。
曹操的谋士程昱认为刘备很得人心,又有关羽、张飞等辅佐,不会甘于人下,不如早杀了他。但曹操听从郭嘉的建议,认为杀了刘备,恐怕失去天下英雄归顺之心,就留下了他。
曹操煮酒论英雄,对刘备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一听,吓得筷子都掉在了地上。刘备以为自己隐藏的很深,但还是被曹操洞悉了一切。
曹操之所以说出这句话,可能有几方面的意思:
第一,曹操真的把刘备看做一个英雄人物。
第二,也就是给刘备个面子,意思是老曹我很看得起你,只要你好好跟着我混,保你有官做,而且还不会小。
第三,你刘备是有些能耐,有几个人死心塌地的跟随,老曹也没真的把你放在眼里。
第四,曹操过于自信,自以为还控制得了刘备。给我打工出力还行,别企望有更多的幻想。借此机会,敲打敲打刘备,让他知道点深浅。
现在不是很流行一句话,叫做“你盯着我的鸡,我瞅着你的蛋”。刘备想借曹操的鸡下自己的蛋,而曹操早就瞅着你刘备下的蛋了。
这种关系也体现在刘备与所有人的合作中,都是千年的狐狸,玩的就是一个聊斋。
当然,也不仅仅是刘备,其他人也一个套路,就看谁比谁道行更深。
02
四处混江湖
官渡之战前夕,刘备背叛曹操,被曹操击败,投靠了袁绍。
袁绍正是用人之际,刘备也算是一号英雄,前来投奔,没有不接纳的道理。
袁绍在颜良被斩杀以后,就派遣文丑、刘备一起率兵追击曹操。
曹操采纳荀攸之计斩杀了文丑,刘备就溜之乎也。
袁绍想让刘备给他打工,但刘备不可能替你真心出力。当时关羽在曹操阵营,赵云是否已经找到刘备不清楚,起码张飞还在跟随吧。曹操就仅仅有不足六百人,文丑、刘备率领五六千骑兵、数万步兵,居然毫无收获。
后来,汝南刘辟等人叛乱,袁绍派遣刘备带兵前往联络刘辟共同夹击曹操。刘备等被曹仁击败,无功而返。
刘备之所以有底气敢与曹操叫板,还是因为有一定的实力。没有实力仅靠嘴硬是不行的,但作战总是不给力,其一是缺乏谋略,其二是不真心出力。
应该说曹操对待刘备不薄,但刘备照常联合董承要杀他,跑到徐州就反叛。难道袁绍不清楚刘备这是为何吗?
刘备就算真心匡扶汉室,难道袁绍能满足刘备的意愿吗?起码曹操名义上还依附汉室,但袁绍已经明确跟汉室决裂了。刘备投奔袁绍是为了汉室吗?稍微有点头脑的人都会清楚,彼此就是出于利益而暂时合作。自然也就不可能真心实意的出力啦。
袁绍不会真心信任刘备,刘备也不会真心替袁绍出力。就是暂时的相互利用而已,对谁也没有害处。
刘备与吕布的关系更直接,合了分,分了合,更是相互利用的典范。
就把关羽、张飞一起算上,吕布也没把刘备他们放在眼里。不杀刘备就是利用他来对付曹操、袁术。想收拾他,分分钟就可以做到。
说到底,刘备还是有些利用价值,但谁也没把刘备当做首要的对手。刘备也不能把任何一个人咋样,他还不具备那个实力。
这就是曹操、吕布、袁绍、刘表收留刘备的根本原因。
至于刘璋引狼入室,被刘备鸠占鹊巢,那就另当别论。因为刘璋与曹操、袁绍、吕布、刘表相比,根本不在一个层次。没有足够的掌控力,连自己的手下都控制不了,更不用说对付刘备啦。
刘璋信任的法正、张松、孟达、李严都投奔了刘备。并非刘备就比刘璋好多少,起码换个主子能得到更大的利益。没有更好的待遇,谁会跳槽呢?
可刘备不一样,这就是想做老板的跟打工的心态不同。
除非你把整个公司全给他,否则他不会安心在你这里打工的;既然都清楚刘备的心思,谁也不会放心让他去发展。
刘备是聪明的、幸运的,跑来跑去,总算让他找到了刘璋,这是自己努力的结果,也算是皇天不负苦心人。
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之后,天下人都知道刘备是英雄,为何还有那么多人收留刘备呢?
这问题其实很好解释,首先煮酒论英雄只是曹操和刘备私下的会谈,别人未必会知道,其次来说,袁绍、刘表等人接纳刘备,正是因为他能打,有需要用他的地方。
曹操和刘备煮酒论英雄的故事随着《三国演义》广为流传,而在《三国志·先主传》上,也确实有此事的记载:
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虽然说《三国志·先主传》的记载可能是来自蜀汉内部的记录,有一些刘备自我吹嘘的嫌疑。但是从后来曹操在和袁绍对峙时,冒险首先攻击徐州,击败刘备看,曹操确实很忌惮他。而且刘备百折不挠,屡败屡起,最终建立蜀汉看,曹操对刘备这个评价并不过誉。
而曹操说的这句话是否在当时就广为流传,这个并不好说。毕竟这只是曹操和刘备两人私下会面时所说的一句话,按照当时的信息流传方式和速度,传播出去速度也不会太快,别人听到了也未必相信。
而更重要的是,袁绍、刘表、刘璋(问题里所说的陶谦收留刘备,其实是在煮酒论英雄之前)等人收留刘备,恰恰看中的就是他有能力,能为自己排忧解难。
袁绍收留刘备的时候,正是和曹操在官渡对峙之时,刘备来投奔,正好可以为自己出力。此时刘备势单力孤,和光杆司令差不多,袁绍根本不会忌惮他,只怕他没能力。从后来刘备两次深入曹操后方袭扰,还斩杀了曹将蔡阳,是袁绍少数攻击曹操后方获胜的战斗来看,刘备的能力要比袁绍其他将领强不少。
而刘表收留刘备,是在曹操官渡取胜之时。此时曹操大破袁绍,已经成为最大的一股势力。而原本依附刘表,屯驻南阳的张绣也已经投靠了曹操,对于刘表来说,北方的威胁大大增加了。此时刘备来投奔,自然是求之不得,所以刘表把刘备安置在了新野,负责对抗曹操。应该说刘备这个任务完成的还不错,不过刘表对刘备还是有几分提防之心的,所以直到临死前,曹操又要率军南下,才让刘备进驻樊城,之前一直没给刘备多少地盘。
至于刘璋,则是被张松、法正、孟达等人给卖了。正是在张松的撺掇下,刘璋请刘备入川帮自己攻打张鲁,最后引狼入室,丢了益州。不过刘璋当时和张鲁连年交战,内部又不安定,时有叛乱发生,请刘备来也有不得已的苦衷。
所以袁绍等人接纳刘备,就是因为有实际需要,希望能借重刘备的能力为自己排忧解难,此时已经顾不上刘备是否以后会成为自己的威胁了。
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之后,天下人都知道刘备是英雄,为何还有那么多人收留刘备呢?
青梅煮酒这事只发生在小说《三国演义》中,真实的历史上是不存在的,而三国演义中的煮酒论英雄,不过是曹操试探刘备的话,如果让曹操看出刘备是英雄,曹操当场就会杀了刘备,根本就不可能放走了刘备。
曹操之所以请刘备来煮酒论英雄,就是为了再试探一下刘备,看看刘备到底是不是英雄?曹操可是有争夺天下的雄心,任何一个有能力的英雄,都会被曹操视为潜在竞争对手,对于这样的对手,曹操怎么会留着呢?
当曹操问刘备天下有哪些英雄时?刘备列举一堆诸侯,可都被曹操否决了,最后曹操说了天下英雄只有你刘备和我曹操时,吓得刘备筷子都掉在地上,刘备借助天上电闪雷鸣而做出害怕的表情,成功地骗过了曹操。
你想想,一个连打雷闪电都害怕的人,又怎么可能是英雄?而说出“宁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曹操,是宁愿错杀一千,也不会放过一个竞争对手的枭雄,所谓的煮酒论英雄,不过是曹操认定了刘备不是英雄,才会轻易放过了刘备。
所以也就不存在天下人都认为刘备是英雄,这不过是后人的附会而已。
从三国演义的角度看,早期的刘备根本没有什么势力,虽然在事实上刘备确实是英雄,但刘备在早年创业过程中,实力实在是太弱小了,即使其他势力收留了刘备,也基本不会有太大的顾忌,但每个收留刘备的人,对刘备的看法都是不一样,目的也是不一样的。
第一个收留刘备的是公孙瓒,公孙瓒是刘备的同学加好友,公孙瓒与刘备同在卢植手下学习,等到刘备刚刚出来打天下时,没什么势力,只能投靠公孙瓒,毕竟两人是有交情的,公孙瓒之所以收留刘备,完全靠的就是两人之间的交情,那个时候的公孙瓒正忙着和袁绍打仗,同学来了当然欢迎,一是可以对抗袁绍,二是看在交情的面子上。
第二个收留刘备的是陶谦,陶谦的手下因为杀了曹操的父亲,而招来曹操血腥的报复,曹操打着报父仇的旗号,攻打陶谦的徐州,而且每打下一座城池就屠城,手段非常血腥,陶谦向刘备求救,之后刘备就前来救援。
陶谦收留刘备是为了自己,壮大势力以方便抵抗曹操,与刘备是不是英雄没啥关系,没多久之后,陶谦就去世了,在去世前陶谦将徐州托付给刘备,陶谦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自己的儿子没啥能力,如果托付给儿子,到时候可能三族都会被曹操灭掉,陶谦是让刘备来保护自己的家属及徐州百姓。
之所以是刘备,是因为刘备手下有关羽、张飞、赵云这样的万人敌猛将,可以对抗曹操,这与刘备是不是英雄没什么关系,并且陶谦是绝对不会忌惮刘备的。
第三个收留刘备的是吕布,徐州原本是陶谦托付给刘备的,吕布在兖州被曹操打败后逃到了徐州,刘备收留了吕布,让吕布驻在小沛,后来吕布趁刘备在前线作战时,夺了徐州,刘备走投无路又反过来投靠吕布。
吕布之所以收留了刘备,是因为一是吕布夺了刘备的徐州,心里也有些内疚,二是吕布也需要与刘备联合起来共同对抗曹操。
第四个收留刘备的是曹操,刘备后来与吕布闹翻,走投无路又投靠了曹操,对曹操来说,他也想攻打徐州的吕布,正好可以利用刘备,后来曹操与刘备联合在下邳城击败了吕布,曹操还问刘备怎么处理吕布,刘备建议曹操杀了吕布,最终吕布被杀。
后来就有了青梅煮酒论英雄,不过是曹操试探刘备的话,又加上刘备参与了衣带诏,没多久,刘备就借讨伐袁术之机带着曹操的兵逃走了。
第五个收留刘备的是袁绍。袁绍收留刘备是因为刘备确实是个英雄,一是刘备是汉室宗亲,当初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袁绍就认识了刘备,再加上三英战吕布,名震天下,也让天下人认识了刘备。
如果收留刘备就能得到三个猛将:刘备、关羽、张飞,袁绍为什么不收留了,再加上袁绍最喜欢的就是收留名士,这就是袁绍收留刘备的原因,但袁绍这个人一般不相信外人,即使收留了刘备,也对刘备有所忌惮。
袁绍早年收留吕布时, 还曾派人想杀了吕布,就是因为忌惮吕布的武力,现在刘备身边虽然关羽、张飞不在,但只要有刘备在,关羽和张飞肯定也会来的。
第六个收留刘备的是刘表。
刘表收留刘备完全是让刘备当自己的打手,镇守新野,也就是当年张绣的位置,当年张绣也是和刘表联合起来对抗曹操的,让张绣打曹操,而刘表只提供粮食及物资,当年的张绣为刘表所在的荆州带来很长时间的安宁。
张绣投降了曹操之后,刘表就缺一个替自已镇守北部边境的将领,正好刘备来了,无论他是不是英雄,刘表只不过是利用刘备的武力替自己出力而已,刘表用最小的代价,就换取了荆州的安宁,何乐而不为,而这与刘备是不是英雄没有关系。
但刘备有关羽、张飞这样的猛将,显得武力特别突出和厉害,刘表看中的就是这一点,但刘表这个人一直多疑,虽然用了刘备,但一直忌惮刘备,防备刘备,也怕刘备抢了他的荆州,所以刘表尽管收留了刘备,但对刘备是既用又防。
最后一个刘璋,其实不算是收留刘备,到了赤壁之战后,刘备已经有了荆州四州的地盘,再加上借来的南郡,在刘备进入益州时,刘备在荆州已经有了五个郡的地盘,实力也不小了,所以刘璋不是收留刘备,应该是联盟刘备。
刘璋是想让刘备来攻打张鲁,但最终的目的就是阻止曹操的南下,因为在刘璋看来,刘备是唯一一个能阻止收复张鲁和阻止曹操南下的人,刘璋在益州,是与刘备所占据的荆州交界的,刘备也是离刘璋最近的外援。
再加上刘备天生有仁义的名声,又与刘璋同是汉室宗亲,所以刘璋天生对刘备有亲切感,刘璋如果不请刘备来抵抗张鲁,等到曹操拿下张鲁,刘璋还是完蛋,与其坐以待毙,刘璋不如放手一搏,请刘备来打张鲁,对抗曹操。
所以刘璋请刘备入川,那纯粹就是为了自已的政治利益,与刘备是不是英雄无关,只是没想到后来的刘备居然会夺了自己怕益州。
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之后,天下人都知道刘备是英雄,为何还有那么多人收留刘备呢?
煮酒论英雄是三国历史中一段被人津津乐道的故事。我个人的理解,曹操虽然说了一句“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但这与其说是高度评价刘备,不如说是试探他罢了。下面我就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第一,煮酒论英雄的背景曹操煮酒论英雄的背景,是车骑将军董承正秘密策划一场政变。
董承是护送汉献帝东归的大功臣,被朝廷授予车骑将军之衔,位比三公。在东归将领中,董承算得上对皇帝最为忠心,但是皇帝受到曹操的摆布利用。这究竟是谁的朝廷?是皇帝的汉室江山呢,还是他曹操的天下呢?在董承眼中,曹操是不折不扣的大奸臣,玩弄权术,胁持皇帝。
更让董承心慌的是,当初护驾功臣,除了他之外,其他人全部死于非命。很显然,总有一天曹操也会对他下手的。与其如此,不如铤而走险,先下手为强,发动政变,铲除曹操。然而曹操在朝廷中的势力稳固如山,要如何铲除呢?他想的到了一个人:豫州刺史刘备。
首先,刘备有兵权。要发动政变,光杀死曹操还不够,还必须控制朝廷,倘若没有一支军队的支持,那政变只是空谈。其次,刘备与皇室沾亲带故。虽说他与皇帝的亲戚关系,远得不能再远了,但好歹也是刘邦后代,在维护刘氏政权上,理应比其他人更加可靠。其三,曹操并不信任刘备。当初刘备被吕布逼得走投无路时投奔曹操,当时就有人说刘备这个人不能留,须斩草除根,不过曹操考虑到收买人心,没有对刘备下手。
为了说动刘备,董承自称有汉献帝的衣带诏,敕令他诛杀曹操。刘备本来就无意长久呆在曹操的屋檐之下,便积极与董承合谋,划策政变。
第二,曹操煮酒以试探刘备曹操可能察觉到刘备的某些反常之举,遂请他喝酒以试探底细。几杯烧酒下肚后,曹操忽然说道:“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这一句话,似乎是有意无意之间说出,狡诈的曹操要看看刘备究竟会做何反应。
此时刘备正吃着东西,手里持着一双筷子,听到曹操之语,内心为之一惊,手指一发抖,筷子掉到地上了。不过,刘备毕竟是当过黑老大的人,思维反应之快,非他人所能及。正好此时天上打了一个响雷,刘备灵机一动,说道:“圣人说:迅雷风烈必变。果然是这样。”
“迅雷风烈必变”是《论语》中的一句话,语出《乡党》篇,是说孔子遇到风雷时必动容变色,也就是说对上天有一种敬畏。刘备虽是黑老大出身,但他是跟名儒卢植学过几天儒家学问的,关键时候脑袋里跳出这么一句话,一语双关。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其一,把自己惊慌失措的失常表现归结于“迅雷风烈”,连圣人孔子都不免变色了,何况是我区区刘备呢?其二,暗示曹操说出的话如“迅雷风烈”,令人不能不惧。
他差点自乱阵脚,幸好关键时候还是表现出镇定与机灵一面,总算把这件事给糊弄过去了。纵是曹操目光如矩,还是让刘备给蒙混过关了。于是曹操放心了,看来自己可能是高估了刘备。
第三,刘备急紧出逃自从这次煮酒论英雄事件后,刘备惶恐不安,觉得呆在许都迟早要出事,还是想办法脱离曹操的魔爪才行。正好当时袁术欲北上投奔袁绍,曹操便派遣刘备与将军朱灵前往截击。对刘备来说,这正是出走的良机,他一接到命令,便马不停蹄,率自己的部众直奔下邳去了。
当曹操的幕僚们获悉刘备离去的消息,大吃一惊。郭嘉、程昱、董昭等人联名上言:“绝对不可以放走刘备。”这时曹操幡然省悟,意识到自己可能被刘备的低姿态蒙骗过关,赶忙派快马前去召回刘备。
刘备对曹操的命令一笑置之。他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击破下邳,斩杀朝廷委任的徐州刺史车胄,此举宣布与曹操决裂。刘备留下猛将关羽镇守下邳,自己则占据小沛,互为犄角。徐州百姓对曹操当年大屠杀之举仍历历在目,风闻刘备杀回来,许多郡县的军民把朝廷派来的官员赶跑,归附刘备。东海郡变民武装头目昌豨率部来降,刘备也利用此时机招兵买马,把兵力扩充到数万人。
对刘备的背叛,曹操又气又悔,马上派司马长史刘岱、中郎将王忠率师讨伐问罪。刘备深知自己实力与曹操无法相提并论,他一面抵御刘岱、王忠的进攻,一面派人前往冀州,与袁绍结盟。
后来,曹操亲征刘备,三战三胜,刘备在徐州混不下去,只得逃荒逃到青州,投靠青州刺史袁谭。
第四,袁绍、刘表为什么要收留刘备?刘备到了青州后,青州刺史袁谭是袁绍之子,他马上把刘备护送到邺城。袁绍闻讯大喜,亲自出邺城二百里,迎接刘备。在此之前,袁绍想联合张绣,不料张绣却投奔曹操去了,想联合刘表,刘表却按兵不动。这两件事,让袁绍大丢面子,如今刘备来降,袁绍终于脸上有光了。
刘备投奔邺城后,获得喘息之机,被打得七零八落的部众陆续前来,总算恢复一点元气了。不过,刘备是有大志向的人,夹在曹、袁之间小打小闹,着实未免英雄气短。袁绍非真英雄,刘备岂能看不出来,投靠他只是形势所迫。最好的办法,是离开袁绍,另谋出路。
于是刘备找了个理由,游说袁绍,表示自己愿意前往刘表处,说服刘表共同讨伐曹操。袁绍深以为然,便把刘备的旧部交还他指挥,再次南下。
那么刘表为什么会收留刘备呢?
敌人的敌人,就是自己的朋友。刘表并没有什么雄才大略,只在意自己的一亩一分地。然而,只要曹操平定北方,下一个目标必定就是荆州。因此,拉拢刘备以对抗曹操,便成为刘表的不二选择。当刘表得知刘备前来投奔,心中大喜,亲自跑到郊外迎接刘备这支疲惫不堪、衣衫褴褛的部队。刘备是落水狗,但刘表没把他当落水狗,而是当作抵挡曹操的英雄。刘表能雄霸一方,自然有自己的本事。他礼待刘备,推为上兵,还拨出一部分兵力作为见面礼。
不过,刘表也知道自己绝对没有领导刘备的本事,因此对刘备也是有所防备的。在曹操北伐乌桓时,刘备提议乘机攻取许都,但刘表担心刘备坐大,不予同意。等到曹操平定乌桓后,刘表才略有后悔,对刘备致歉道:“我没听您的,错失大好机会了。”刘备除了苦笑之外,还能做什么呢?因此,刘备也开始为自己做打算,最终三顾茅庐,得到诸葛亮,开启其事业的新征程。
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之后,天下人都知道刘备是英雄,为何还有那么多人收留刘备呢?
先说“青梅煮酒论英雄”的起因背景
首先,青梅煮酒论英雄是曹操对刘备的试探,并不是绝对的对刘备的认可。否则,依照曹操的心性,对于能够威胁到自己的人物,是不会手软的。
这事,其实,刘备做的已经很完美了。
被曹操逮到了,这个时候如果展示出了自己叱咤风云逐鹿中原的抱负,可能曹操随便找个由头就把自己给咔嚓了。刘备的做法,用在家种地来掩盖自己的志向。
这种做法,并无高明之处,但贵在坚持。
种地一天,别人可以说你在装;种地个把月,别人会说你懂得隐忍;而如果能够长年累月地坚持种地,估计,别人就干脆不回再把你当回事了,甚至,很多英雄的志向,也会在这种“田园情趣”之间被消磨殆尽。
然而,三国初期,三足鼎立的局面尚未形成(刘备这不还在这种菜呢嘛),社会局势可谓瞬息万变,曹操不愿意等。毕竟,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此刻的示例最大。
而刘备在身边被压制,是一个保障,也是一个隐患:压得住,刘备和汉帝就没区别了;压不住,就是养虎为患。
所以,曹操才选择主动试探。
再说“论英雄”的过程,全程都是两个人的太极曹操刚到,先抛出来一个干扰弹:“刘使君做的好大事!”
曹操的本意,就是先诈你一下。没错,你是摆出了架势,在种地,但谁知道你背地里是否在笼络人心,是不是暗地里拉帮结派。
但这一句,对刘备而言,正中要害——刘备刚刚加入了国仗董承的地下反抗团队,而且,还签了字。
这个时候,刘备能够硬抗,已经很了不起了。操作很简单,就是打死也不认,但效果确实很明显,毕竟,曹操也只是诈。
第一回合,刘备歪打正着地险胜。
接着,曹操讲故事——自己老马识途。
东拉西扯过程中,曹操对刘备,也是一种观察:拜托,我把我自己了不起的精力都讲出来了,你也爆料一点呗,讲出来了,我也好好掂量掂量你的野心!
结果,刘备心安理得地当观众,您讲您的故事,我就负责听。
曹操也没辙。
第二回合,刘备胜,以不变应万变,赢得堂堂正正。
好吧,讲故事你不接茬,那么,咱就直接搞问答。重头戏来了,天下英雄,咱们一起谈一谈,通过评论别人过程中,流露出自己的见解,也是洞察人心的好办法。
然而,殊不知,连胜两局的刘备,在这次谈话中,已然占据了心理主动权,这个时候,曹操提话题,让刘备主动作答,更是将话语主动权交给了刘备。
这个时候,曹操的“退让话语权”的观察法,已经算不得高明了。
于是,刘备顺势,将“太极”发挥到底:
你不是想要挖我的底吗?我就绕着说,急死你!
于是,刘备从占据了多少地盘,有多少物资,有什么身份的角度,把排名靠前的各个列举。唯独,就是不谈个人报复、社会影响力、综合领导能力等“硬核”信息。
反正就是侃大山呗,这可比种田有意思多了,成天种田,闷着也是闷着。
曹操的郁闷,可想而知。本来是来挖信息的,结果反过来被人耍得团团转。哈你个刘备,还真跟我摆上龙门阵了……
第三回合,刘备完胜,从话题导向角度,已经是牵着曹操走了。
最后,曹操还是不甘心,好吧,既然你绕弯子,那我就摊开了说:“天下英雄,为刘使君与操耳!”
是这个意思,但说开了和不说开,有着截然不同的意味,刘备措手不及,手里的勺子没拿稳。正巧打了一个雷,给刘备一个借口。更巧的是,关羽张飞两位赶回来救场了,这曹操的谈话,也就没法进行了。
说“论英雄”的影响虽然沟通的过程,评点天下“英雄”,也算得是霸气十足,但毕竟,曹操没问出个所以然,刘备一直在兜圈子,这事,没什么好炫耀的。
但从曹操的角度,无论刘备是否直接表露出了自己的抱负,结果都不是很重要的。
即使一如《三国演义》故事中的现状,也能够看出,至少,刘备是没有直接和曹操撕破脸面的意图的。这个情况下,把刘备一直“养”着、困着,就可以万事大吉了。
于是,刘备继续务农……
前面,主要是故事背景分析。
捋顺了整个事件,再来看问题,就相对更简答了。
其他人接纳刘备,其实多少也有些“道义”上的目的。
冠冕堂皇地说,这是皇叔,对皇叔的尊重,代表着对皇权正统的维护。这一点,既然你曹操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么,作为其他割据一方的英雄,有个皇叔来坐镇拜拜样子,也是很不错的。
进一步,刘备所表露出来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掩饰。
掩饰了自己的雄心壮志,而凸显了自己对表象的实力现状的认可,如果事实如此,那么,这类人,是可以很轻松地位一份体面的薪资待遇而折腰的。
这也是刘备的权谋智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