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亿人口的印度为何奥运奖牌如此之少?

印度有十亿人口,近世界人口的六分之一。可它获得的奥运奖牌却非常少,甚至不如很多发展中国家。 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有227块奥运金牌,印度只有1块个人金牌,原来13亿人口的印度竟然一直都是奥运班上的“大学渣“!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结果?答案让你意想不到!

雅典奥运会上有位湾湾网友很不友好地在社交媒体说奥运会我们获得那么多金牌,这完全是靠14亿人的人海战术才赢来的,这话说得很酸。

我突然被这一席话给噎住了!觉得对方说得好有道理,我竟然无法反驳! 自1984年以来我们的金牌总数227块。

我很自豪!感谢所有在奥运场上为国争光的运动员们!感谢每一次的国歌响起,每一次的五星红旗飘起在奥运会的上空!每一次都是感动!

奥运健儿,奥运精神

仅有一块个人奥运金牌的印度

我脑子一转,发现这句话很有问题!我们不是还有个13亿人口的邻居吗?那按照这个逻辑,印度应该也不差能拿金牌的运动员啊!?为啥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时候,印度才取得自1900年以来的第一块个人项目的金牌?对!你没听错就是第一块!

因为这个历史性的突破,印度普天同庆,同时也给出了价值400w人民币的奖励,用来感谢阿比纳夫为印度赢得这第一枚奥运史上第一块个人奖项奥运金牌!

有的小伙伴可能等不及了,立马跳出来要纠正我,明明印度有9块金牌啊!另外8块难道被你吃啦? 没错,是总数9块,倒也不是被我吃了,只是另外8块都是团队曲棍球的金牌,08年的男子10米气步枪是个人项目的第一块金牌。

阿比纳夫获奖照片

小伙伴们麻烦帮忙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个呗!长按点赞可以让更多人看到这个文章哦![送心]

印度从1900年开始就一直积极参加奥运会,但是印度作为经济排名第五的国家,13亿人口的大国,在36年间竟然只有一个奥运个人奖项金牌!印度永远拿着垫底的奥运成绩,可谓是妥妥的奥运班里的大学渣啊!

今天和大家来聊聊印度人独特的奥运精神,看看印度是如何实力保持奥运最差大国成绩的。

不可思议,36年间,13亿人口的印度,竟然只有一块个人奥运金牌?!你是不是不敢信?带大家一起来给这个不可思议的事情找到答案。

首位奥运个人金牌阿比纳夫的故事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来看看这位奥运金牌得主的故事。

阿比纳夫获得了08年10米男子气步枪的奥运金牌,也就是我们今年拿下的的第一个金牌的那个项目。

气步枪比赛现场

阿比纳夫本人毕业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MBA,是一家软件公司的CEO,对,你没看错,这位奥运金牌得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职运动员,他一直都在正常学习和工作,而射击只是他的个人爱好!

阿比纳夫去参加08年北京奥运会的前几个月才匆忙去德国集训了5个月,然后就代表印度出征了!在整个自己的训练生涯中,都是自己在搞事情,印度政府并没有任何表示。

话说回来,抵不住人家家里有矿,用雄厚财力培养了一个奥运金牌,我们来看看他家怎么个有矿法?

1.家里有矿的印度小伙

阿比纳夫的父亲是印度最大的射击产品出口商人,他因此得以从小接触枪支。15岁时, 阿比纳夫的射击天赋逐渐显露,他的父亲为他重金聘请教练。

2.老父亲是个精明生意人

这位阿比纳夫的老父亲确实也是个很老道的生意人:

一方面父亲其实也是在让阿比纳夫在给自己的生意做活广告,而且这个广告可比去拍广告投广告费给别人赞助费来得实在实在得多!

另一方面,大家一定要有意识:印度的富人也是学的西方的培养后代的方式,实行精英教育。同时印度的高种姓是非常崇拜西方和西方文化教育的,所以一般有钱人的孩子都会送出国去深造。

同时在阿比纳夫这里,气步枪也成了个人标签的一个重要部分。稍微了解美国大学的录取的人都会知道,美国大学最喜欢的就是有个性的人,个性就是别人给你的标签,很正常,这个气步枪的标签让阿比纳夫很不一般。在这样的文化崇拜背景下,阿比纳夫对气步枪的激情被完全点燃!

气步枪训练场

3.为了培养儿子,不惜财力支持

阿比纳夫家里的财力雄厚,让阿比纳夫可以拥有自己的专门射击场,7套枪、子弹、射击服以及8套全电脑操控的射击装备。

他每天训练7个小时,经常挥汗如雨,还要再做两小时的拉伸和慢跑。有意思的是,宾德拉还利用业余时间拿到工商管理硕士学位(MBA),也是自己的家族企业——阿比纳夫技术公司的CEO。

4.小结

大家试想一下,家里没矿,就算阿比纳夫天赋秉异,能发挥潜能吗? 能有机会在印度出圈,代表印度参加奥运会拿下印度的首块金牌吗?

很显然,答案肯定是:根本不可能有任何机会。 这就是印度运动员们的困境 。

阿比纳夫的所有训练都是自掏腰包,所有训练需要的设备,财力支持都是个人行为,我想大家应该能大致理解了印度为啥一直做奥运大学渣了吧?

接下来,我们来好好总结一下知识点,敲黑板,接下来划重点了,大家拿出小本本记住了:

印度队出征

“学渣养成记”的印度说,学我,保证你也可以是奥运学渣!

通过阿比纳夫的估计,我们来小小地总结一下,印度,作为一个13亿人口大国是怎么混成奥运学渣的,理由主要有如下几点:

第一:国家并不重视体育项目,不重视也就不会有政府的支持了。这对于普通印度人来说,饭都吃不饱的情况下,谁还有个闲工夫去给你训练?训练这不明显要吃更多饭吗?饭都吃不饱,我去搬砖难道不香吗?

从这个角度,大家要结合印度的真实社会现状,那就是贫富差异巨大!所以穷人吃不饱饭根本就不会想搞体育,底层人也看不起搞体育的。有时间给我好好学习啊!搞体育能有啥出息?又不会捞到啥好处?

对于富人来说:搞体育,可以啊!健身嘛!别出太多汗啊!我可不想出汗!气步枪挺合适的,不错,这个项目适合我玩。 是的富人很多是抱着“玩”的态度。 极少部分人可以“玩出圈”,绝大部分也就泯然众人而已。

毕竟专业训练真的很烧钱,且训练是个烧了钱也不见得有成效的东西……这种每天没有反馈的训练,最后肯定会让很多人出场,不再玩下去。

开幕式上的印度奥运国家队

第二:运动基础设施不足。很多印度运动员是真正靠着情怀在一直自己坚持训练,基本上也都是像阿比纳夫一样,家境优渥的印度富贵人家的公子哥才有机会这么任性玩下去。

毕竟没路就自己修路,没设备自己买设备,没训练场就自己修训练场!这操作,普通人是没资格玩的。而且去了印度的朋友才知道,我们标配的橡胶跑道在印度都是顶级配置了,绝大部分印度学校都没有橡胶跑道。

小学没有,初中也没有,高中依旧没有,大学只有零星几个校园有,还是别人个人名义捐赠给印度一所理工大学的。这说明学校在建的时候,根本没有规划要修跑道。

估计印度人从小没看见过跑道,心里还犯嘀咕呢:“这都啥玩意?搞这个在学校有啥用啊?”所以他们请羚羊去体验体验橡胶跑道去了……此处无言中!

印度人从来不参加世界杯,为啥? 孩子连个鞋子都没有,印度人说自己穿上鞋不会踢啊!印度大运动配置没有,个人配置也没有……

足以见得“体育”在印度人生活中是个多余的角色,印度人的生活根本没有“体育”啥事!

阿比纳夫获奖,印度全国人民举国欢庆

第三:印度人的饮食习惯,崇尚吃素。吃了牛肉,每天保证营养的运动员和每天吃素的人比起来,体能确实差好几个台阶啊!

这一点,大家应该好理解吧?印度人信奉的宗教教导人家吃素,吃肉类在印度人眼里简直不可饶恕!

《摔跤吧,爸爸》中关于印度人不吃肉的习惯,大家可以看到,为了自己训练摔跤的女儿得到足够的优质蛋白质,爸爸去市场买了鸡,给两姐妹补补身子。

但是被市场上所有人用奇怪的眼神看着,回家自己的妻子也是,觉得自己好罪过,竟然要逼着自己的女儿吃肉!两个女儿也是边吃边有种想呕吐的样子。

拜托了,这批印度人,鸡肉哪里有那么难吃的?但是大家从这个电影片段应该就明白了:

一方面印度人普通人饮食没有什么肉类,因为宗教不允许,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想法。

另一方面,印度人吃肉,是要和自己内心的抗拒做抗争的!我们或许不能理解,但是你想想逼一个回族人吃猪肉,或者请一个和尚吃肉,这种内心的抗拒和厌恶是不是更具体了?

爱好素食的印度人

第四:印度人是最能凑合过日子的人,根本没人去争那个“更高,更快,更强!”印度人本性和奥运精神是完全相悖的,印度人享受着瑜伽这类近乎静止的运动。

这就是更深层次的原因了,有个词叫“社会潜意识”,如果大家稍微有了解就知道,这就是整个社会的价值观。

很显然,印度人的社会价值观,是让自己不争不抢,这一世的苦难完结了,自己的罪孽就得到救赎。

这就是印度为什么那么多穷人,甘愿过着自己根本看起来毫无希望的生活,却并不想去争取什么。这样的民族个性和整个奥运精神的“更高,更快,更强”是完全背道而驰的。

所以,在印度,发展不起奥运,看着都是这么理所应当的事情了。

现在大家明白了印度是如何用实力证明自己是奥运学渣的吗?知识点都总结了,还希望大家能点赞点赞,关注一个,支持一下,谢谢啦!

热爱瑜伽的印度人

十亿人口的印度为何奥运奖牌如此之少?

提起印度,大家都知道这是个很奇葩的国度,迄今为止,印度这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真正有含金量的奥运金牌只有一枚,究其原因,主要有下面三个方面:

一、贫穷的国家,落后的经济。印度虽然近几年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但总体来说 经济总量还不大,国家还比较贫穷。2020年印度GDP总量2.62万亿美元,占全世界GDP总量的3.13% ,排名第六;而排名第一的美国GDP总量是20.95万亿美元,占17.57% ;排名第二的中国GDP总量是17.57万亿美元 ,占14 73%。

二、不公平的种姓制度制约体育的发展。印度的经济大权完全由高种姓的婆罗门、刹帝利掌控,绝大部分的资金都集中在极少数的高种姓手里,造成贫富悬殊,两级分化极度严重 ,低层贫民百姓最基本的生活都得不到保障,哪还有什么过多的时间精力去投身体育运动。

三、体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印度整个国度自我膨胀,想成为第三军事强国,国家的经费绝大多数投入到军事上,大量向外国购买先进武器,成为“万国造 ″,这就导致投入到体育上的经费严重不足,少之又少,致使印度体育基础设施严重滞后,运动员的待遇很差,无法调动运动员的积极性。

上述原因,致使印度的体育在全世界一直排名靠后 。

(2021、12、15 周三 阴)

网图 侵删

十亿人口的印度为何奥运奖牌如此之少?

印度至今只拿到了9枚奥运会金牌,但是其中8枚金牌不被世界认可。2008年印度选手在北京奥运会上拿到的“男子10米气步枪项目”金牌被认为是印度88年以来得到的第一枚奥运金牌。

印度从1920年开始参加奥运会,铁打的奥运会,流水的印度选手,直到1980年以前,印度从未拿到过一枚金牌。1980年莫斯科夏季奥运会,正值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联合西方国家联合抵制莫斯科奥运会,致使只有80个国家参与了莫斯科奥运会,并且很多参加的国家也仅仅是派出了一名旗手,没有任何队员。印度在这次运动会上拿到了曲棍球项目的冠军,但是不被世界认可。

13亿人口大国的印度,100年的时间里仅仅拿到了9枚金牌,其中还有8枚不被认可。这对于一个开挂的民族来讲,似乎不切实际,而现实情况就是如此,其主要问题还是出在了印度这个国家。

一、开挂民族缺乏体育精神

印度人民长期生活在宗教环境之下,缺乏拼搏进取的精神,更加的安于现状,不求改变创新。体育精神需要进取、拼搏以及不懈努力,而这在印度很少能够看到。

二、印度的人文环境

体育明星不被人民认可,印度人民更加追捧影视明星。简单来说就是人文环境塑造了社会氛围,让体育运动没有得到更多的关注。

三、政府的调控不当

印度人口虽多,但是印度并没有将体育强国作为国之政策,体育更没有从娃娃抓起。印度的儿童有30%左右营养不良,有44%的儿童体重不达标。印度似乎更加看重军事,不太在意体育事业。也许他们认为体育事业不能改变印度的现状,也不能带来更多的收益,更多的都是支出。

四、印度的基础建设落后

印度基础建设设施落后,各种运动场地是富人消遣的场所,贫民窟要比运动场多。也可以认为印度穷,因为他们把钱都花在了购买军事武器上,一年700亿美元,已经没有多余的钱搞基建了。

五、印度的种姓制度阻隔

印度种姓制度造成了严重的阶级分化和贫富差距,有钱人不愿意搞体育运动,因为挣钱的机会多,体育运动挣钱少。穷人想做运动员,小时候没条件,大了之后素质不够,就算条件符合,家庭又无法满足开支,到了一定年龄还是帮助家里挣钱更关键。

当然低种姓的人想要当运动员也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

六、没有专业化人才

体育运动并非是简单的身体素质好就可以,是需要有体系、有策略的全面性和针对性培养,专业化的日常训练,根据不同的个人还会有不同的训练方法和训练计划。印度即使有合适的运动人才,也没有合格的体育教练。

七、运气不好

印度运动员虽然很少拿到金牌,但是银牌和铜牌还是有的,有时候也要说一下运气问题,只能说明印度运动员点比较背,决赛的关键时刻,总能遇见强劲的对手,并且对手从不出现任何失误。

说完了别人,有时候也应该检讨检讨自己,中国的男足,真实一言难尽!

十亿人口的印度为何奥运奖牌如此之少?

印度人不食牛肉,每天咖喱饭素食主义者,嘴硬信奉个人英雄主义,生活在自娱自乐国度。体育代表着和平时期精神竟争,也代表着综合国力体现,奥运金牌多少就代表着印度人在各方面确失竟争力度。

十亿人口的印度为何奥运奖牌如此之少?

印度之所以奥运金牌少,是不是没有从娃娃开始专门培训体育苗子,并争对奥运金牌项目,举印度国家之财力物力去拼搏奥运奖牌呢。奥运尽管没有世界前沿高科技重要,也是一项世界健身运动的盛会呀。

十亿人口的印度为何奥运奖牌如此之少?

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期间 ,国际奥委会主席布伦塔奇曾经向印度奥委会主席巴林德拉 ·辛格提出过一个问题: “印度有 5.5亿人,为什么不能产生一个单项比赛的金牌获得者 ?”辛格被问得瞠目结舌,一个字也回答不上来,显得异常尴尬 。

距离布伦塔奇“灵魂之问”已过去了五十年,印度在国际体育舞台上的表现依然没有什么改观 。从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到正在举行的东京奥运会,印度一共只拿到了宾德拉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的一枚十米气步枪和1980 年莫斯科奥运会曲棍球两枚金牌。而且莫斯科奥运会的那次冠军,是因为苏联入侵阿富汗后,许多西方国家集体抵制奥运会的情况下取得的,连印度人自己也认为这块金牌赢得侥幸。

印度是人口大国,怎么就出不了什么奥运冠军 ?

我们都知道,当今的奥运会早已不再只是一项单纯的体育赛事,而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科技的载体和窗口,是展示国家综合实力与国民素质的最佳舞台。印度是一个有着浓重“大国情结”的国家,是“金砖五国”之一,在世界各国 GDP 总量中已挤进前十名,又是人口第二大国,为什么表现如此不济?

还记得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印度射击运动员宾德拉获得男子 10米气步枪比赛冠军后,印度国内陷入了狂欢之中。不少印度人雄心勃勃地表示,这枚金牌意味着印度体育事业即将迎来辉煌。

2016年因为工作原因,我曾去过印度。去的时候,正好是八月,赶上了印度独立日纪念。我记得独立纪念日那天,我去逛新德里最大的购物中心 ——DLF 集团购物广场,当天广场上人头攒动,人山人海。广场上竖着一幅巨大的电视屏幕,里面正在直播里约奥运会的比赛,但是很少有印度人停下来驻足观看,许多印度人在瞄了一眼屏幕后,便转过头去,径直地走开了。

第三天,在印度工作的朋友又请我去观看了一场印度板球超级联赛的比赛。这场比赛是印板联赛的次一级比赛,相当于足球里的英冠比赛那个级别。但是一走进球场,我便被热火朝天的观众席惊呆了:能容纳一万多人的球场不一会便座无虚席,还有许多像是没有买到票的观众仍然在不断涌入,没有座位,他们便席地而坐,很快整个球场便水泄不通。所有印度的的脸上,都写着兴奋,他们向向日葵一样,齐刷刷地朝着球场内呐喊鼓掌,震耳的叫喊声,让我什么也听不清楚。我不禁感慨印度人对板球的执着,联想到前两天他们对奥运会的态度,感觉真是"冰火两重天"。

在那几天,《印度斯坦时报》很少报道里约奥运会的赛况,但它的却经常在头版报道板球比赛的赛况。就连印度人心中的英雄、印度历史上唯一的个人项目奥运金牌得主宾德拉的比赛,也没有多少人关心。这固然与宾德拉在比赛中发挥不佳有关,但印度人对奥运会的不重视也可见一斑。

印度历史上唯一的个人项目奥运金牌得主宾德拉

印度历来就不是一个体育强国

客观上来说,印度历来就不是一个体育强国。就拿里约奥运会来说,虽然参加比赛的印度运动员也有123人之多,但他们的夺金点并不多。有希望拿金牌的,只有女子10 米气手枪选手赫娜·斯德胡和羽毛球女单曾世界排名第一的赛娜·内瓦尔,以及曲棍球队。

要说印度政府不重视奥运会,恐怕也是冤枉了他们。为了出征里约,印度政府拨款 12.5卢比,期盼能在里约实现历史性的突破。但最后的结果是,印度奥运军团在里约赛场上成绩十分惨淡,连最有希望夺金的赫娜·斯德胡也发挥不佳,连铜牌都没得到。只有赛前不太被看好的羽毛球选手辛德胡拿到了一块银牌,以及马利克在女子 58 公斤摔跤中得到了一块铜牌,在奖牌榜上仅位居第 75 位,与印度政府期望的 10 奖牌差距很大。

虽然说经济基础是发展体育的前提,但近年来印度经济快速发展,已经有能力大力发展竞技体育的基础。作为人口第二多的国家,印度人口基数也很大,13亿人中,怎么连一个冠军都找不出来呢?要知道同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奥运会上的表现,不知道要甩印度多少条街!

中国和印度几乎是同时独立的,只不过印度选择了西方式的民主政治体制,中国则选择了社会主义体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采用的是"举国体制",举全国之力,形成了一套完整、系统的运动员培养体系,实践证明这种体系非常成功。

印度政府虽然也提出了"让印度体育走向世界"的口号,并制定了《国家体育政策》;政府也从政策上支持、奖励优秀运动员,并鼓励私营企业参与体育事业,为什么就是出不了成绩呢?

印度的特点

印度是一个信奉宗教的国家,有80%以上的印度人信奉印度教。所以印度人的一切,都是被包容在宗教之中的。 印度教是以自我为本、以内心宁静为体的宗教,追求个人内在精神和内心世界的安宁,这也使得印度人与体育竞技比赛文化会产生根本的对立。

瑜伽是印度的“国技”之一,它刚好体现了印度传统文化的内涵。瑜伽训练的目的在于精神的升华,完全不同于现代体育的超越自我精神。这也就竞技体育在印度得不到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印度社会存在着森严的种姓制度,高种姓注重精神修行,视体育比赛为体力劳动,一个高种姓的人如果参加体育比赛,是一件有辱门风的画。低种姓的贱民们倒是愿意参加体育活动,只要能挣到钱。但很多低种姓的人连饭都吃不饱,他们拿什么去训练和比赛?何况体育竞赛是一件很残酷的事,有投入不一定有产出,有太多的人努力了一辈子,不要说得冠军,就连参加奥运会都是奢望。所以对低种姓的绝大多数人来说,有训练的功夫,还不如去搬砖更实际点。

种姓制度是一种等级制度,虽然印度政府早在1947 年便宣布废除了种姓制度,但是数千年来形成的传统,哪里是政府一纸公文就能消除的?在印度人们的观念中,体力活动是卑贱的,任何有地位的人都不应该自己动手,而是应该把体力活动交给下层阶级的穷人。跑、跳、游泳等体育活动,只是上层阶级消遣娱乐的"嬉戏游戏"。所以印度人不重视体育、不发展体育,与他们无法消除种姓等级制度的影响是有着极大关系的。

印度人口多,但农业人口占 70% ,很多农村连水和电都无法保证,文化水平也很低下,文盲人口特别多。所以不能单纯的以人口总数去衡量一个国家体育事业是不是发达。印度政府目前的工作重点,还是要解决贫困问题,以及基础设施落后问题,没有精力去发展市场体育,只能集中有限的资源,着重发展极少数竞争比较少的项目,寄希望于少数精英运动员能在某次比赛中来一次人品的大爆发。

印度儿童中还存在大量营养不良的问题,很多国民还在为温饱问题发愁,发展体育又从何谈起?

没有投入,又哪里会有产出

有学者做过研究,什么样的人才能获得奥运会奖牌呢?这样的运动员要么来自人均国内产值较高的国家,要么来自政府具有成为体育强国的强烈政治意愿的国家。而印度从来没有把成为“体育大国”当回事。从尼赫鲁时期开始,印度只把科技和教育列为发展的首要任务,体育在印度的规划中几乎没有任何地位。所以相对于在军事、科技领域的慷慨,印度政府对体育的投入则显得相当不足。2004 年印度政府预算中,体育仅为 49 亿卢比 ,相比教育经费的确2867 亿卢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没有投入,又哪里会有产出呢?

中国很注重运动员的系统培养,这在印度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印度政府的青年事业和体育部 从来没有制定过体育人才的培养体制,即使选拔人材,也是把运动员的能力、训练水平放在其次,能否成为政府的培养目标,主要还是看你有没有后台背景。

做为印度唯一一位个人项目奥运金牌获得者,宾德拉的背景不是一般人能比的。他的父亲是印度最大的射击产品出口商,为了儿子的梦想,他的父亲不但花重金聘请教练对他进行专业训练,还专门为他建立了一个私人射击场,里面的条件比印度国家队的训练基地还要好。再加上宾德拉确实是个射击天才,又刻苦努力,每天都要训练七个小时以上,这对于一个富二代来说极为罕见。天时地利人和,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才有了宾德拉的成绩。设想一下,如果他不是富二代,没有背景,出身低种姓,就算他再有天赋,也不太可能脱颖而出。

一项运动能否发展壮大,商业运作才是背后的操盘手。印度人不是没有运动天赋,也不是好吃懒做,这一点从他们国家的板球运动上就能看出来。

板球是印度少数能拿得出手的运动项目,毫不夸张地说,印度的板球水平,在世界上也只有巴基斯坦能与之抗衡。这项最初由英国殖民者带入印度的运动,对装备和场地的要求不高,是印度普通大众都能玩得起的游戏。特别是在上世纪 50 年代的国际板球对抗赛中,刚独立不久的印度战胜了宗主国英国,这项运动便与印度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紧密融合在一起。

印度板球比赛

2007 年,印度板球管理委员会又和美国国际管理集团合作,仿造美国职业体育联盟,建立板球职业联赛,并对参加联赛的球队实行特许经营权结构。板球也从此一跃成为印度体育赛事界一枝独秀的项目。

板球在印度创造了其他项目所无法创造的“板球经济”,优秀的板球运动员,很容易成为印度家喻户晓的英雄 。所以很多出身贫穷家庭但有着超强运动天赋的年轻人,从小就认定只有练板球才会有出头之日,才能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其他任何体育运动在板球面前都显得黯然失色 。所以印度一些有识之士认为: “板球扼杀了印度的其他体育项目,即便是曾经给印度带来过几块奥运奖牌的曲棍球,目前在板球的挤压下也生存艰难,这对印度来说,也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

最后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印度还存在着一个世界上独有的现象:大部分体育单项联合会并不是由内行掌管,还是被一些政客长期把持 。不管这些政客把主管的体育项目弄得有多烂,他们自己的位置还是十分稳的。宾德拉就抨击过印度的这种体制,他说: “印度主管体育的官员根本就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应该立刻让专业人员来管理”。可是并没有多少运动员敢于像他一样站出来,因为这些人知道,一旦对这些政客和官老爷表示不满,自己的运动生涯很可能就要被断送,再也不可能被送去参加那些重要的比赛,因为他们的命运就掌握在这些政客手里。

印度在奥运会上的表现,是他们竞技体育现状的真实反映。对于这个被对传统文化极度自恋且极度自大的国家,要想成为体育大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单从竞技体育的发展上看,我个人是很不看好印度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