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李世民当上皇帝后,没有杀秦琼这些握有兵权的人?
李世民不仅没杀功臣,连兵权都不夺,连玄武门之变不愿出力的秦琼也善终了。但问题是,他怎么敢呢?他不怕武将起兵造反吗?
说真的,李世民还真不怕武将造反。
自古以来,杀功臣的皇帝们比比皆是:
- 比如,刘邦在妻子吕雉的帮助下,除掉韩信、彭越,英布等有兵权的人,还给他们扣上谋反的帽子。
- 再比如,朱元璋登基后,以胡惟庸案和蓝玉案为核心,基本干掉了半个朝堂。
- 和这2人相比,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倒还算仁慈。他没有直接动手杀人,直接一招“杯酒释兵权”,喝着小酒就把一群人的兵权全部收走了。自此之后,北宋重文轻武,别说拥兵自重了,武将连当大官的资格都没了。
和这些帝王相比,唐太宗李世民还真算得上一股清流。
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顺利成为皇太子,并接替父亲李渊成了唐朝的第二任帝王。他登基称帝后,昔日功臣,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都得到了优待和重用,尤其是武将,绝大多数都处在最重要的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
- 比如,尉迟敬德当了右武侯大将军,后来带兵攻打突厥;
- 再比如,李靖从刑部尚书转为兵部尚书,后来也手握十几万军队,领兵出征;
- 再比如,程知节,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程咬金,成了最左领军大将军,掌管皇城守卫,看护李世民的安全……
从李世民的安排来看,他对曾经的功臣非常放心,丝毫没有要“兔死狗烹”的意思,也没有收回他们的兵权。
为何李世民能如此善待功臣?是他足够相信这些武将的人品,一点都不担心他们造反闹事、居功自傲么?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人心易变,没有任何一个皇帝不担心武将造反。
只不过,和其他帝王相比,李世民的身上有两个绝杀武器。
正是因为有这2个绝杀武器,他才能做到真正的善待功臣,不害怕武将拥兵自重。
李世民的第一个绝杀武器,就是他足够自信。是的,你没看错,就是自信。
李世民和其他帝王都不相同,他的出身够好、军功够高、能力够强,一点都不担心别人比自己厉害,甚至能把厉害的人安排在最合适的位置上,让他们为大唐的江山鞠躬尽瘁。
如果你不赞同,我掰碎了一点点讲给你听。
第一,李世民出身够好,这是天赐的自信。与刘邦、朱元璋的穷苦出身不同,李世民虽然生在乱世,却实打实生在贵族之家。
- 他的父亲李渊、祖父李炳,都出生于关陇贵族家庭,有着隋朝时期的唐国公爵位。
- 他的祖母独孤氏,更是北周大将独孤信的女儿,与隋文帝的独孤皇后是亲姐妹。
- 他的母亲窦氏,更是北周皇帝宇文泰的外孙女、神武郡公窦毅的女儿。
从这个角度来看,就算李渊没有建立唐朝,李世民的家庭也全都是皇亲国戚。
由此可知,李世民从小就见惯了豪门贵族,坐在皇位上也不会有任何身份上的自卑感。
就算乱世之中,英雄辈出,真正能让李世民忌惮的,也只有他的亲兄弟们。
李渊和窦氏一共生下了四子一女,李世民排行老二。
- 老大李建成,原本是李渊钦定的太子,但他在玄武门之变中被杀;
- 老三李玄霸,早早去世;
- 老四李元吉,也在玄武门之变中遇害。
李世民唯一被历史诟病的一件事,就是在玄武门之变后,杀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10个儿子。但就算是这件事,他也出师有名,毕竟,妇人之仁,无法成就大事。
单纯从出身上来讲,李世民就拥有着不输给任何皇帝的底气。
他的贵气,完全有信心管住手下的将领。
第二,李世民的军劳够高,是真刀真枪打下来的自信。李世民不是养尊处优的富二代,也并非单纯玩弄权谋之人。
他的皇位,虽然是通过玄武门之变这场兄弟相残得到的,可在父亲李渊打天下的过程中,李世民的军功赫赫,甚至一度到了封无可封的地步。
公元617年,18岁的李世民,就知道偷偷用自己的财物来招揽门客,让一大帮草莽人士都甘愿为自己效力。等时机成熟时,也是他,拼命鼓动父亲李渊起兵。
《旧唐书·卷二·本纪第二》:时隋祚已终,太宗潜图义举,每折节下士,推财养客,群盗大侠,莫不愿效死力。
从史书的记载来看,李渊的性格相对软弱,远不如李世民杀伐果断。
若无李世民的筹谋运作,李渊或许很难抓住机会“晋阳起兵”。
后来,起义军攻打贾胡堡,碰上了隋将宋老生和他的两万精兵。
李渊评估了一下自己的实力,感觉可能打不过,又恰好天降大雨、粮草有缺,李渊直接就想打道回府。
李世民气坏了,哭着在在营帐外请战,喊得震天动地,誓死不休。
李世民非常清楚,这是起义军的第一场大战,如果就此退回太原,势必士气溃败,以后再想举大旗就难了。
而今,隋朝已经明显是强弩之末,只要将士心诚、士气足,定能拿下此战。
最终,李渊同意了儿子的请求,出面迎战。
在这场战役中,李渊、李建成都被打落下马,而危在旦夕之际,李世民从南面偷袭,冲破了隋军,救下了哥哥和父亲。
这一仗,起义军出了名,李世民也出了名。
此后,不到20岁的李世民就开始了四处征战,攻取永丰仓赈灾、收服群盗、偷袭洛阳……
618年,隋恭帝杨侑把皇位禅位给了李渊,李唐正式建立。
国家虽然建立了起来,但当时的割据势力还很多,李唐只是虚有其名。
从这时候开始,李世民又开始了征战:
- 讨伐薛举、薛仁杲,大胜归来,俘虏了精兵一万人,男女人口五万;
- 对战宋金刚部队,和秦琼一起拿下美良川之战,收服了尉迟敬德;
- 攻打王世充,降服窦建德,俘虏刘黑闼部众……
每一次的战斗,李世民都不只指挥者,更是直接冲到前线真刀枪干的人。
他几次身陷险境,几次被救了出来。
可以说,李唐能够一个稳固的江山,李世民起到了大半的作用。
因此,有军功的李世民,在军士心中的地位和号召力,丝毫不亚于那些有兵权的将领。
这是他自己实实在在打下来的江山,他心里有底,也有着足够自信,能让武将追随自己。
毕竟,没当上皇帝时,这些人就对自己忠心耿耿,没道理当上皇帝之后,还怕他们造反。
第三,李世民能力够强,善用帝王之术,有着御人的自信。有能力的人,玩权谋;没能力的人,才会用最简单的生死去解决问题。
说真的,李世民手下的武将,没几个孬种,大家都不服管,身上全部是武将的毛病。
这些人,如果换个朝代,可能都得满门抄斩。
但李世民从来不会用生杀予夺的权利,来制衡这些将领,他讲究的是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不到必要时刻,绝对不会下死手。
举几个例子大家就知道了。
- 【秦琼】
秦琼是个非常讲气节的人,他讨厌兄弟相残,不愿意在玄武门之变出力。
后来,他自请处在半退休状态。
李世民也没有去找他麻烦,乐得自在,给了秦琼充分的荣誉和适当的虚职嘉奖,既能体现他对功臣的关怀,又不会让正在兢兢业业干活的人寒心。
《旧唐书·秦琼传》:十二年卒,赠徐州都督,陪葬昭陵。
- 【尉迟敬德】
尉迟敬德是个非常傲气、自负的人,他屡立战功,可天下太平之后,他就四处得罪官员,触犯法律。
李世民也没有直接对尉迟恭动手,而是非常巧妙的提醒他,要注意言行举止。
李世民是怎么提醒尉迟恭的?
一方面,他对着尉迟敬德直接讲述汉高祖刘邦杀韩信、彭越的故事,另一方面,他又提出要把自己不到20岁的女儿嫁给50多岁的尉迟敬德。
《资治通鉴》:上又尝谓敬德曰:“朕欲以女妻卿,何如?”敬德叩头谢曰:“臣妻虽鄙陋,相与共贫贱久矣。臣虽不学,闻古人富不易妻,此非臣所愿也。”上乃止。
前一个,是明着敲打;后一个,是暗着试探。
李世民的女儿,基本上都嫁给了武将的儿子,到了尉迟恭这里,他不顾尉迟恭的发妻还没死,非要把女儿嫁给他,就算尉迟恭再杀,估计也知道李世民在暗示他不知收敛。
后来,尉迟恭果然非常收敛,还主动告病,不再耀武扬威了。
- 【李靖】
李靖军功累累,开始有了盖过李世民的苗头。
一般来说,武将显赫起来,就离死不远了。
但李世民大手一挥,直接让李靖当了尚书右仆射,相当于丞相之位。
丞相,是文臣中的最高职位,让李靖当丞相,也不算辱没了他,而既然当了文臣,手中的兵权自然而然就放下了。
对于李靖的后人,李世民更是特别下令,允许他们世袭爵位,给足了恩宠,全然没有卸磨杀驴的影子。
从以上对待功臣的态度来看,李世民这个人,有着充分的自信和手腕,可以巧妙驾驭诸位朝臣,让功臣们心服口服。
既然人家都心服口服了,他自然也无需和刘邦、朱元璋一样对功臣动杀心。
当然了,李世民太优秀了,也不是件好事。
他的儿子唐高宗李治继位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得不到信任,毕竟,老爹这么厉害,老臣们如何能看得起尚且稚嫩的幼主呢?
不过,能力强、够自信并不是李世民善待功臣的唯一理由,他还有一个绝杀武器——年纪。年龄,是李世民能善待功臣的第二个绝杀武器。
李世民年少成名,他带着一帮老臣打天下的时候,不过20出头。
而等李世民当上皇帝,他也才27岁。
当时,尉迟敬德41岁,程咬金39岁,李靖55岁……
和这些功臣相比,李世民还处在青少年呢!
他有着大把的时间来安定天下,也有着充足的时间,来看清谁是真正忠心于自己的人,有着大把的时间来完成自己的事业。
有时间、有空间好好玩一把帝王的制衡之术,李世民自然没道理去杀功臣了。
当然,李世民也不是没有杀过功臣。
比如,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侯君集,因为帮着太子李承乾谋反,就被李世民处死了,家人流放岭南。
《旧唐书·侯君集传》太宗谓君集曰:“与公长诀矣,而今而后,但见公遗像耳!”因歔欷下泣。遂斩于四达之衢,籍没其家。
但这是极个别的例子,而且都事出有因,并非欲加之罪。
整体上来看,李世民对待功臣非常厚道,而这种厚道,并不是因为功臣们多么完美,而是因为他们遇见了一个有能力、有自信、有手腕,最重要的是够年轻的君主。
我想,若是他们在朱元璋、刘邦等人的手上,估计也很难善终。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为什么李世民当上皇帝后,没有杀秦琼这些握有兵权的人?
我认为中国历史开国皇帝对待功臣最好的是汉光武帝刘秀和唐太宗李世民,虽然李世民不是唐朝第一任君主,但唐朝天下的四分之三是李世民功劳。纵观贞观一朝,登上凌烟阁的功臣中除了侯君集是因谋反被诛之外,其余功臣均能善终,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是李世民本身所带有贵族气质。李世民不同于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李家本就出自关陇集团,李世民祖上为北周八柱国之一,本身带有世家贵族的自信。
二是李世民本人就功勋卓著。李渊太原起兵李世民有首倡之功,并力谏直取长安,为夺取天下奠定基础。在平天下的过程中,李世民又是居功至伟,尤其是剿灭王世充击败窦建德,是大唐取得天下的重大胜利。李世民在平定天下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文治武功和独有的人格魅力足可以傲世群臣,纵览贞观一朝,能在武功上与唐太宗并肩的,我认为只有李靖而已。正是因为唐太宗本人能力超群,所以才会有自信驾驭群臣。
三是李世民本人胸襟开阔。纵观中国历史,能重用人才,不记前仇的君主大抵是雄才之主,齐桓公能重用管仲而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唐太宗重用魏征,虚心纳谏,开创了被后世称道的贞观之治。纵使有人怀疑唐太宗重用魏征,虚心纳谏,是出于政治的考虑,是迫不得已,并非真心,但唐太宗终其贞观一朝,都能听取魏征和别的臣子的谏议,这不是常人所能坚持做到的。天可汗的称号当实至名归,我认为唐朝之所以能海纳百川,万邦来朝,就是从唐太宗开始。
四是李世民本人就是玩政治的高手。李世民不但文治武功卓越,玩政治也是一把好手。从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兄逼父退位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个政治高手。警诫尉迟敬德,让其闭门谢客,从此不敢过问朝政;升李靖为仆射(相当于宰相),而罢其兵权;外放李绩,为李治登基铺平道路,等等一切,均可以看出唐太宗高超的御人手段,利用政治手段就可以驾驭群臣,那干嘛还要杀戮,留下千古污点呢。
为什么李世民当上皇帝后,没有杀秦琼这些握有兵权的人?
李世民文治武功,被誉为千古一帝,比起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杀功臣的手段比起来,要明智的多,李世民不杀功臣,至于是何原因,我的观点和大部分学者是同样的,很有可能是因为年龄问题。
年龄问题李世民并没有杀功臣的记录,而且他登基皇帝之后,身边有许多功臣,比如程知节、徐茂功、秦琼、尉迟敬德等,手握重兵的也比比皆是,但是李世民不但没有将他们赐死,反而后期还设立凌烟阁,对功臣的肯定。
之所以没有出现刘邦、朱元璋大杀功臣的情况,主要是李世民登基时正值青壮年,才27岁,而历史上那些杀开国功臣的皇帝,大多都是为了子孙后代着想,毕竟自己年纪到了,这些手握重兵的将领原本只服自己,万一自己哪天驾崩,儿孙是否能够控制得住这帮臣子还是个问题。
驾驭手段高超但是李世民完全不需要担心,同样,李世民虽然不杀功臣,但是手段也不少,最多的就是点到为止,提醒他们,尤其是跟尉迟敬德说的一番话,使得尉迟敬德从此再也不敢居功自傲,据说有一次李世民单独和尉迟敬德聊天,说自己读书时总看见汉高祖大杀功臣,自己并不看好这种做法,也一直没动你们这些功臣,毕竟有福同享,但是就怕有的人做的太过分。
已经实在忍不住了,万事都要适度,说到这里,尉迟敬德自然是知道李世民在提醒自己,于是连忙说自己不应该自视甚高,居功自傲,最后尉迟敬德自己写了离职书,要求告老还乡。
除了李世民驾驭臣子的能力,他也并没有对开国功臣放任不管,任由其发展壮大,李世民在登基称帝之后,对原本的秦王府旧臣显然没有以前那么重用,开始重用李靖、李勣等人,逐渐将旧臣的权力过渡到他们手中。
演义影响都知道秦琼和尉迟敬德是李世民的爱将,也算是最信任的将领,多次解救李世民,但是之后就开始冷落这些旧臣,再加上李世民可能也是个念旧情的人,他并没有赶尽杀绝,而是婉言训诫,令他们有所收敛,秦琼等人也不杀,李世民本就能征善战,又何必自讨苦吃。
话说回来,其实秦琼等人并没有手握重兵,很多人也是受到演义内容的影响,认为他们权力极大,其实真正权力都是在李世民宗亲手中。再者府兵制对其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李世民完全没必要杀秦琼这些功臣,因为他自己可以掌控住局面。
【文/羽评郡主,欢迎关注】
为什么李世民当上皇帝后,没有杀秦琼这些握有兵权的人?
开国皇帝为了巩固皇权,都会严厉打击开国功臣。比如朱元璋、刘邦等人,他们会编造理由,削夺开国功臣的兵权,对开国功臣进行严厉杀戮。赵匡胤虽然并没有杀功臣,但他依然采用了“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了功臣们的兵权。刘秀看起来对功臣们是非常好的,没有杀功臣,同时还给予了他们巨大赏赐。其实不然,刘秀当时是采用“推恩令”的方式,封赏非常多的侯,以此削减功臣的权力。同时他还采用“废后”等方式,间接地削夺功臣的权力。
但李世民(李世民严格意义上,可以称为“开国皇帝”)的做法,却和这些开国皇帝都不同。他并没有打击那些开国功臣们,甚至还修建了凌烟阁,表彰他们。虽说后来也杀过侯君集和张亮,但是他们主要是参与了太子谋反事件。这与忌惮开国功臣功高而处置他们,意义是不一样的。
(李世民剧照)
那么,李世民为什么不像其他开国皇帝做的那样对待开国功臣呢?
一、唐初大将并不掌控兵权。唐朝初年实行的是府兵制。关于在府兵制中将领所起的作用,《新唐书》上是这样记载的:“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於府,将归於朝。”
也就是说,唐朝初年的将领们,并不直接掌控军队,兵权由朝廷来掌握。没有直接掌控军队的大将,其实作用是并不大的。
这和汉朝初年的情况就不太一样。汉初是封国制,那些开国功臣都在封国里,他们手里都掌控着军队,有自己的自主权。虽说这些功臣们的长史这样的文官,由朝廷委派,这些长史实际上起到的是监督功臣们的作用。但是,一旦功臣想造反,只需要派一个士兵,就把那个文弱的长史给解决掉了。
唐朝的功臣们也会派到地方上去。比如,尉迟敬德就被派往同州担任刺史。但是,他只是起一个文官的作用,并不掌兵。需要他掌兵的时候,才由朝廷任命。因此,实际上李世民并不需要刻意打击他们。
(长孙无忌剧照)
二、李世民已经有过一次洗牌。李世民所面对的开国功臣非常特殊。原本唐初开国功臣是有很多的,这些开国功臣,有些是在李渊打江山的过程中出过力的,有些是投降过来的,情况很复杂。但是,由于后来发生了玄武门政变,开国功臣就完全变了,变成了李世民的那些嫡系。而原先李渊的那些功臣裴寂、刘文静、萧瑀、陈叔达、封德彝、裴矩这些人,已经没有了势力。
李世民的这些嫡系,一方面都是李世民提拔起来的,和李世民的关系很亲密。另一方面,比如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他们其实在唐初建国的时候,所立的功劳并不多,没有什么可倨傲的。当时他们既不成气候也没有势力,就算他们想像胡惟庸那样造反,也不会有人听他们的。而尉迟敬德、秦叔宝这些带兵的人,也属于李世民的嫡系,他们与李世民并没有什么抵牾,因此也不会反叛李世民。
用一句简单通俗的话来说,当李世民上台的时候,开国功臣其实已经洗过一次牌,相当于已经削夺过开国功臣的权力,李世民不需要再削夺了。
(朱元璋剧照)
三、李世民有足够的自信和开阔。其实,开国皇帝之所以一定要杀功臣,削夺功臣的权力,最重要的原因,还是皇帝本人不够自信和开阔
比如杀功臣最多的刘邦和朱元璋。
刘邦当年一穷二白,而且本身是个无赖,最后竟然当上了皇帝。这一点,就让他自己都觉得像做梦一样。因此,他一点儿也不自信,看谁都像要造反的样子。
韩信、彭越、英布这些人,手握重兵,自然不可靠。但是,后来他甚至也怀疑上了卢绾、樊哙这些他最亲近的人,觉得这些人也要造他的反。连萧何这种,手中并没有兵权,一直兢兢业业,后勤工作做得极为出色的人,他也觉得他是一副造反的样子。搞得最终萧何不得不“自污”,把自己的品德“强行拉低”,以此来减少刘邦的怀疑。
朱元璋的情况和刘邦差不多,也是一个充满疑心病的人。
赵匡胤则因为是通过“陈桥兵变”获得皇位的,这也让他很担心,害怕手下也会学习他这种方式。因此,也很不自信。
但是李世民不一样。他本身是一把打仗的好手,同时又是一个治国的能手,而他的祖上,也一直是朝廷中的大官。这样的背景和能力,让李世民非常自信。根本就不用怀疑别人造反,也不害怕别人造反。当侯君集有造反言论的时候,有人告诉李世民,李世民还表现出容忍他的样子。由此可见,李世民实在是相当大度和自信的。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
为什么李世民当上皇帝后,没有杀秦琼这些握有兵权的人?
秦琼有兵权吗?历朝开国后,武将拥兵是个大隐患,但像秦琼这类打酱油的角色,一般不会影响到帝国的安全,真正让让李世民寝食难安的是罗艺、王君廓这类地方武装。
开国功臣大多出身于草莽,崛起于乱世,都是敢拿命赌富贵的亡命之徒。一旦天下太平收割红利的时候,他们往往因为新的利益纠葛而“二次革命”,因此才有了刘邦、朱元璋杀功臣的悲剧。
历史上解决得比较好的朝代是宋朝和东汉。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以文官压制武将;刘秀以“股权赎买军权”,让功臣集体养老。
不过这两个朝代有时代的特殊性,不能复制。唐朝相对来说也是做得比较成功的,功臣基本得到了保全,那么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唐朝开国武将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转业型”,即转型为文官的武将,他们告别了兵符,最安全。
隋末各种武装数百支,大多被灭了,比如窦建德、王世充、梁师都、萧铣、薛举等,也有被收编的,比如杜伏威、张善安、周法明等,其中杜伏威直接入朝做官,交出了兵权。
东汉开国武将,就是一次集体“转业”。一般情况下,转型后的武将军们只要不再与旧部发生瓜葛就基本“上岸”了。
其实秦琼、程咬金、尉迟恭后来也都转型为文官,出任地方都督,不会对皇权形成威胁。
第二类是“沦落型”,即入职中央编制的武将,经常随军出征,但不掌兵符。
秦琼等人转业前,就是这种情况。唐朝的将军中,大量收编了李密、刘武周、薛举等割据势力的部众,他们虽然依然从军,但其实已经沦落为“打酱油”的角色,跟随李世民或者李建成出征,没有独立带兵权。
最典型的就是尉迟恭、程咬金和秦琼,民间将他们塑造成战神,其实他们的作用相当于敢死队,李世民负责挥旗,他们负责冲锋,仅此而已,连周勃、灌婴的作用都不如。
这类人基本上也是安全的,一个敢死队长掀不起来大浪。
第三类是“放飞型”,即经常率军长期远征作战的武将,危险系数比较大。
这类将军在大唐其实只有两个半人,半个是偶然出征的李建成,另两个就是李世民和李靖。
唐朝开国战,北面基本上李世民包圆,南面李靖一柱擎天。所以李靖其实是“危险分子”,大唐十几万大军在他手中。
李渊很精明,他“耍了个花招”,在李靖身前立了一道防火墙——李孝恭。李孝恭是李渊的侄子,他以大总管的身份,统领南方一切军政。
李靖与李孝恭什么关系呢?李孝恭相当于手握印把子的“政委”,李靖相当于指挥作战的“总司令”。李靖拥有军事作战指挥权,而李孝恭则有批准审核作战方案和监督执行权。
也就是说,除了作战状态,李靖根本调动不了军队,即便战时状态,他也要事先报备李孝恭,并根据批复结果行动,不能擅自变更。
除非李孝恭与李靖沆瀣一气,这支部队就是安全的,还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李靖的军事才华。都说李渊无能,你还信这个说法吗?
李靖最危险的时期不是在大唐开国战争,而是后来的灭东突厥和吐谷浑的战争,那时候的他身边没了“政委”,想怎么干一个人说了算。
也正是如此,李靖才遭到了诬告和李世民的忌惮。每次战后回朝,他不得不“裸辞”回家养老。
第四类是“单飞型”,即统领家兵特性的武将,半独立于中央系统,最危险。
这类人最危险,好在大多数在统一战争中挂了,只有少数人最终走向了谋反,比如罗艺和王君廓。
罗艺和王君廓都是隋末割据武装,罗艺靠隋朝“官办”身份起家,王君廓靠“民办”自力更生发迹,但他们在投唐后,自己的私家武装一直跟随着自己。
这种“家兵”特性的武装最要命,他们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利益关系,只接受家主的命令,不听从朝廷的指令。这类武装,今天可以姓李,明天就可能姓罗。
现在你就应该明白了岳飞为何一直不受赵构信任的原因了吧?都是这个“家”字害人。
后来,罗艺和王君廓果然都反了。好在那时候大唐已经开国第十年了,愿意跟他们赌命的人并不多,所以很快就被剿灭了。
由此可见,像秦琼这类武将,根本不在李世民的“扫射”范围内,相反他们还是他的得力帮手。李靖才是他的防范对象,罗艺、王君廓这类人才是他必须要改造或者消灭的对象。
最后一个问题:为何唐朝只有罗艺等少数人遭到清洗,没有演变为西汉、明朝那样的集体杀戮?
首先,这要归功于李渊的独创性军权制衡制度。
前面我们讲过李靖和李孝恭的关系,其实除了他俩,在其它地方,李渊也都是采用了这项制度。比如王君廓身边有个李瑗,李神通镇河北,李神符在河东。
这种“二元结构”的制衡,铲除了地方武装演变成军阀割据势力的土壤。
其次,李世民一人的势力就覆盖大半个北方。
西汉有七大异姓诸侯王,朱元璋帐下猛将如云,而大唐只有李世民和李靖。李世民从河东打到关中,又从关中打到关西、关东和河北,大唐的武将们大多都出自他的门下,所以要论“家兵”,秦王府才是最大的“家兵”武装。
这些老部下随着李世民的登基,也都实现了利益最大化,他们既没有实力,也没有理由跟李世民作对。
大家都津津乐道的“凌烟阁功臣榜”,其实是一个不太公平的榜单,很多为大唐开国贡献很大的人,因为不是李世民集团的成员,被踢出了出去。占便宜的那群人,也自然就成了李世民的铁杆。
其三,唐朝遗留的豪门政治生态不给武将机会。
唐朝开国的将军们,大多出身于小士族阶级,或者流民阶层,而唐朝继承北周、隋朝的政治架构,豪门集团才是帝国的核心力量。
这种格局决定了小士族出身的将军们,只能当配角,无法成为主导力量,同样不可能形成巨大的破坏力。
小士族集团的期望值相对也较低,大唐的立国,为他们打开了一扇与豪门融合的通道,因此他们更愿意充当现有秩序的维护者,而不是破坏者。
都说历史在重演,其实仔细一分析,朝代就像人,各具特色,禀赋各异。都是面对开国功臣,刘邦必须杀异姓王,刘秀却可以赎买,李世民的先天条件给了他更祥和的空间。
为什么李世民当上皇帝后,没有杀秦琼这些握有兵权的人?
杀功臣这种事儿太掉份儿,李世民丢不起这个人。
封建历史上,皇帝杀那些帮助他建功立业的功臣,基本上成了一个惯例,比如汉朝有刘邦杀韩信,明朝有朱元璋杀蓝玉。
而在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却打破了这个惯例,纵观他的一生,几乎没有拿功臣开刀的案例。
不管是善于谋略的长孙无忌、房玄龄,还是手握兵权的李靖、秦琼,总之他们一个个都活得好好的,并且最终还都得以善终。
之所以李世民不杀他们,并不是他忘了这茬儿,也不是他不敢,相反,李世民真要杀这些人的话,他们一个都跑不掉。
归根结底,李世民不杀他们,还是出于自身有强大的自信,说得更直白一点,在李世民眼里,这些人的段位比他低太多,杀他们完全没必要。
在说这个问题之前,先来说说古代皇帝为什么要杀功臣。
通常来讲,皇帝杀功臣无外乎两种情况,要么是功臣势大,并且意图揽权,要么是皇帝本人老迈,精力和能力都不济,要为下一代铺路。
比如,像刘邦杀韩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刘邦自知命不久矣,韩信又功高震主,不杀他,难道等着他造反吗?
再比如,朱元璋杀蓝玉也是如此,朱标早逝,朱允炆年幼,日渐苍老的朱元璋,如何能不为大孙子考虑一下将来?
如果刘邦和朱元璋这二人,在当时不是老迈之年,而是正值生龙活虎的壮年之际,相信他们大概率不会杀掉功臣。
为什么呢?很简单,因为他们有的是时间和手段,来掌控住像韩信和蓝玉这种能臣。
只可惜,上天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了,所以,为了江山永固,也为了后辈儿孙,他们不得不拿功臣开刀。
而回到问题本身,再来看看李世民,他在登基的时候,年龄是多少呢?
根据史料记载,李世民生于隋开皇十七年(公元598年),而玄武门之变,发生在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而李世民登基的时间,则是当年的八月。
也就是说,此时的李世民,只有28岁。(此处存疑,有说法李世民是生于公元599年)。
二十七八岁是什么概念,在我们现代,是一个年轻人正逐步迈向成熟的年龄,也是正开始要独当一面的年龄,而在人成熟更早的古代,同样也是如此。
并且,二十七八岁的年纪,正处在大脑思维和身体机能的巅峰期,更重要的,是人生还有大把的时间。
这就意味着,李世民与刘邦和朱元璋,有本质上的不同,他没有命不久矣的担忧,也暂时没有后辈儿孙的牵绊,他有太多的时间,来把大唐打造成他想要的样子。
对于那些帮他登上皇位的功臣,李世民有足够的资本,能用时间把他们熬死。
这还真不是开玩笑,从史料上来看,李世民的两个重要谋臣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一个比李世民大4岁,另一个则足足大了19岁。
而手握兵权的武将呢?李靖比李世民大27岁,尉迟恭比李世民大13岁,至于秦琼,史料中没有记载他何时出生,但他在李世民十二三岁时,已经是张须陀手下的头号猛将,想来他的年龄只能比李世民大而不是小。
换而言之,李世民在登上皇位的当时,环顾四周后发现,我去,自己才是最年轻的一个。
单凭这一点,李世民已经完败了历史上其他朝代的不少皇帝,像刘邦,在他的团队里,年龄差不多是最大的之一,朱元璋会比刘邦好点,但却没有李世民这么年轻。
年轻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无限可能,同时也意味着活得更久更长。
既然能活得更久更长,那么为什么还要杀这些年长的功臣呢?要知道,他们早晚会死在自己前头,现在就是不杀,他们也会老去,何必多此一举呢?
更重要的是,杀了这些追随李世民的功臣,让谁来为大唐干活呢?
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讲,李世民没有杀掉这些文臣武将的理由,毕竟自己还年轻,而功臣们却要大上很多,在时间这条跑道上,李世民必赢,因此,也就没有必要杀他们了。
当然,年龄只是原因之一,仅仅是年轻但却没本事驾驭臣子,最终还是会酿成祸患,而李世民不杀功臣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他那非凡的自信和强悍的实力。
要问大唐立国到贞观年间,谁是最大的功臣,可能有好几种不同的答案。
有人说是长孙无忌,也有人说是房玄龄,还有人说是尉迟恭,总之各有各的理由,毕竟他们也确实也有显著的功勋。
但我要说的是,大唐初期的最大功臣不是别人,而是李世民自己。
为什么这么说呢?咱们捋一捋从李渊起事之前,到大唐建立之后,李世民都曾经干过什么,就会知道答案。
大业十一年,隋炀帝杨广被突厥包围,一时间危在旦夕,当时只有十几岁的李世民带兵前去救援,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设下障眼法,迫使突厥退兵,杨广逃出生天。
大业十二年,李渊出任太原留守,李世民也来到太原,当时有高阳贼酋魏刀儿攻打太原,李渊出战后不慎身陷敌阵,也是李世民亲自在万众敌营中救出李渊,顺手还大破敌军。
再往后,李渊于晋阳起兵,是在李世民的极力劝说下方才同意,并且,为了打开局面,李世民又带兵攻下西河,为唐王朝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另外,李渊在遭遇隋朝将领宋老生时,屡被其挫败,当时的李渊甚至有重回晋阳再作打算的想法,结果还是李世民极力劝阻,并一鼓作气的击败了宋老生,保证了唐王朝政权没有被扼杀在萌芽之时。
而到了李渊正式登基称帝,建立唐王朝时,李世民已经凭借军功被封为秦王,手握天下兵权。
这一年他多大呢?据史料记载,这一年的李世民,也不过是二十岁上下的年轻人,但他的军功,已经是无人能及。
继续往后看,在唐朝建立初期,所进行的开疆拓土、稳定局势的各类战役中,李世民同样是最闪耀的那颗星。
平薛举父子,破刘武周、宋金刚,以及剿灭王世充、窦建德,这关系到唐朝政权稳固的关键性战役,哪一场没有秦王李世民的参与?
可以说,大唐的一多半江山,都是人家李世民打下来的,要是论军功的话,他李世民才是最大的开国功臣。
这样的人,在看他手下的那些文臣武将时,难道真的会担心他们有造反的心吗?
答案是丝毫不担心,为什么呢?一个臣子若是想造反成功,那他得满足几个前提条件,要么手里有兵,能在武力上胜过皇帝,要么手里有权,能从谋略上压制皇帝。
说得简单点,就是至少在某一方面胜皇帝一头,得比皇帝强。
但再来看李世民,论打仗,放眼整个大唐,应该找不出第二个像他这样能打的人了吧,要知道,李世民可是十几岁就开始真刀真枪的干仗了,多少曾名动天下的主儿,最终还是被他一个个消灭掉。
要论谋略,且不说在打仗时各种用兵手段,单看他在对付李建成时的各项安排,就已经让寻常人难以望其项背。
再论手腕,政务上他门儿清,大唐的第一任尚书令就是李世民,早期不少事务也都是他在处理,各方面经验已经老道到炉火纯青。
还有论手段,可别忘了,玄武门之变时,李建成是怎么死的。
同样还是前文那个问题,这样的人,别说他有超强的自信心,就是说他自信心爆棚上天,他也有这个资本。
而反过来,这样的李世民,会担心手底下那些武将和文臣功高盖主吗?
肯定不会,毕竟整个大唐最厉害的人就是他,其他人即便有一定的过人之处,但和李世民相比,段位还是差了些。
正如我们大人不会和小孩子一般见识,李世民看手下的人也是如此,所以,他也就不会杀他们,因为他不屑于这么做。
最后,再来说说李世民的胸怀,这一点尤为重要。
唐朝有个出了名的诤臣魏征,是李世民最器重的大臣之一,但在最早的时候,魏征并不是李世民的手下,而是太子李建成的谋士,李建成对他很信任,还让他出任太子洗马一职。
而魏征呢,当时对李建成也是忠心耿耿,没少帮他在巩固太子之位上出谋划策。
尤其是在李世民逐渐势大的时候,魏征看出来李世民早晚会对李建成构成威胁,因为,多次向李建成提议,把李世民调走,或者是进行压制,总之就是想方设法削弱他的势力。
换句话说,当时的魏征,是名副其实的“太子一党”,也就是站在李世民对立面的人。
而在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听说了魏征的事,就派人把捆成粽子的魏征押到跟前,开门见山地问魏征,为什么当初要怂恿李建成打压他呢?
魏征也是耿直,昂着脖子回答说,当初李建成要是都听他的,那今天就没李世民什么事了。
这要是换做其他皇帝,估计魏征大概率都会被一刀咔嚓了,毕竟他本就是李建成的人,再加上说这种“大逆不道”的话,绝对有理由咔嚓了他。
但李世民是怎么做的呢?他看魏征也是直爽,当场下令放了他,还让他出任詹事府主簿。
这份气度,不是谁都有的,并且,李世民也不是故作姿态演给手下的人看的,而是真真切切地去做了一位胸怀宽广的君王。
魏征就是很好的例子,他无数次的犯颜直谏,甚至直接对李世民批评,都被李世民坦然接受。
被人当面批评一次两次尚能接受,但批评得多了,寻常人都难免心生反感,更何况身为皇帝的李世民呢?
但李世民不仅没有心烦,更没有因此治魏征的罪,而是把魏征比喻成自己的“镜子”,勉励他一直这么“直谏”下去。
古语有云,成大事者,能容人所不能忍,正是李世民做到了这一点,才开启了盛唐气象。
一个能容人所不能忍的君王,一个拥有非凡气度和胸怀的皇帝,又怎么会去杀那些曾经跟随他打天下,帮助他登上皇位的臣子呢?
所以,不是李世民不杀手握兵权的人,而是完全没这个必要,毕竟整个大唐最牛的是他,胸怀最宽广的也是他,并且,他才不到三十岁,因此,他有十足的信心能驾驭住那些文臣武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