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和诸葛亮都是历史上的奇才,如果在势力对等的情况下对决,他们二人谁能夺得天下?

趣谈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韩信和诸葛亮在势力对等的前提之下也很难决出胜负,因为在势力对等的前提下,依然有很多不可观不可控的因素在左右着他们。与其如此,我们倒不妨做一个大胆的假设,假如韩信和诸葛亮完完全全处在相同的模板、相同的背景之下,无论是他们的主公、他们身边的势力,他们手下的兵丁通通都一模一样,甚至他们两个人除了人不一样之外,身上所穿的衣服所拿的装备以及自己所面对的诸多困境都一样的前提之下,最终能够夺得天下的只有诸葛亮一个人。

事件回顾

我们先来简单分析一下,韩信和诸葛亮相比较而言,韩信的率领军队行军打仗的能力要比诸葛亮强之十倍甚至百倍。

说一句不地道的话,普天之下所有的历史人物通通扎个堆儿,真正能够在军事方面能够超越韩信这样造诣的人少之又少,甚至用手指头都可以数的过来。

当然肯定有不少的小伙伴说白起就算得上一位,但事实证明白起与韩信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因为白起的行军作战的时候,他往往凭借的是自己的部队优势,凭借的是以多胜少、以强胜弱,而韩信则不然。韩信从最开始跟随刘邦一直到打败项羽,从来都是以弱胜强,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这样的统兵能力,这样的通兵本事,以及韩信的本身主角光环所赋予韩信以及韩信将领的诸多信念而言,诸葛亮是绝对达不到的。

我们不妨试想一下,如果把韩信换成诸葛亮的话,那么出师伐魏恐怕伐一次就够了,也没有必要一直打打来打去,永远也打不赢。

没错,这就是事实

好像这样说有点偏题了,因为毕竟最开始的时候说诸葛亮能够打天下,为什么现如今我们一个劲的吹捧韩信的地位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能够带领自己的部队打仗并不代表能打下天下,项羽同样能够带领自己的部队打仗,为什么他没有打下天下呢?

在行军作战以及打天下这两点之间还有一个必然的因素,这个因素绝大多数人都会忽视,那叫统帅。

如果大家能有一些印象的话就不难察觉出来,韩信似乎与自己身边的高级将领从来都是意见不合,甚至出现意见相左的状态,也正因为如此这些高级将领一而再再而三的向刘邦打小报告,刘邦也越来越怀疑韩信了,可真实的情况也能够从侧面反映出来,韩信并不善于团结同志,也不善于总结思路,他所擅长的仅仅就是行军打仗罢了。

这一点相比的话,诸葛亮就占据很大的优势,因为诸葛亮在刘备去世之后,就已经做到了统筹打仗和行军等等方方面面。换句话来说,整个蜀汉的中期和中后期的时候,一直都是诸葛亮忙前忙后的。

也正是因为如此,诸葛亮的统帅以及全面监控手段要比韩信强的多,而且诸葛亮每走一步他都要考虑清楚,比如杀掉魏延或者杀掉其中的几个人物都能够看得出来诸葛亮走的每一步都是为了给刘禅铺好后路。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希冀大家点赞、评论、关注,小生在此谢过!】

韩信和诸葛亮都是历史上的奇才,如果在势力对等的情况下对决,他们二人谁能夺得天下?

诸葛亮和韩信在公平情况下对决,那肯定是诸葛亮赢。韩信的能力过于偏科,带兵打仗是天才,自己争夺天下则不可能

韩信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汉初三杰之一,因为用兵如神,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素有“兵仙”之称。如果单纯从军事角度来说,他确实优于诸葛亮。但是夺天下从来不是只比军事能力的,而韩信的缺点就是除了军事能力优秀外,政治方面完全可以说不及格。

楚汉相争时,韩信只管带兵打仗,后方则是由萧何管理。韩信后勤完全是靠萧何来维持,他自己对管理地方没有任何经验。如果由他负责所有事务,那么很快就会面临粮草不足等各种问题。

另外韩信在待人处事上也很幼稚,在消灭齐国以后,韩信居然主动要求代理齐王。之后刘邦命韩信南下夹攻项羽时,韩信再次按兵不动,比刘邦给他加封。韩信如此冒失的公开索取赏赐,事后却不做任何防备,被刘邦轻松扣押,改封为楚王,最后再次借巡视的机会贬为淮阴侯。

到了这个时候,韩信还不知死活的对刘邦说“狡兔死,良狗亨”,完全没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到了长安以后,他更是公开羞辱周勃、灌婴等人,樊哙尊重他,反而被韩信嘲笑,可以说和同僚的关系极差。

所以韩信这种人只适合带兵打仗,如果让他自己争夺天下则办不到。

相比之下,诸葛亮虽然军事能力弱于韩信,但是综合能力明显强的多。

诸葛亮最大的优点就是政治能力非常出色,而且军事能力也不差,可以说是一个综合性的全才。

诸葛亮管理地方的能力非常出色,蜀汉虽然仅有益州一地,但是在和魏国的长期战争中,在诸葛亮的治理下民间富足。在用人上,诸葛亮做事一向公正严明,由他一手选拔的蒋琬、费祎、董允、姜维等人都非常出色,而被他贬斥的官员心中没有怨恨,心服口服。在军事上诸葛亮虽然比韩信要差一些,但是实战战绩也不错,平定南蛮,多次北伐击败实力占优的魏军,和韩信一样是武庙十哲之一。

争夺天下要比较的是综合能力,而不是只看军事能力。

争夺天下永远不是只靠军事能力,诸葛亮和韩信争天下初期,韩信确实可以靠着他的军事能力占一些上风。但是从长期来看,他的结果可能类似项羽,力量会逐步衰弱,最终被诸葛亮慢慢拖死。

韩信和诸葛亮都是历史上的奇才,如果在势力对等的情况下对决,他们二人谁能夺得天下?

韩信和诸葛亮没有可比性

韩信被称为军事天才,确实他也有这样的本领,但仅仅是限于军事,韩信成名之战是帮刘邦出汉中,灭三秦,但是当时守在那里的章邯已经不是巨鹿之战那个章邯了,韩信还是打败了他们,之后韩信的人生像开挂了一样顺利,一直打到项羽首都彭城,但随后霸王带着五万士兵杀了回来,击溃了五十六万联军,联军首领是刘邦,大将是韩信,所以这是韩信面对项羽的第一次失败,垓下之战韩信十面埋伏,带领七十万大军围攻项羽,韩信打先锋与项羽正面交战,战败退,然后四面夹击,但项羽还是全身而退,这可以看出韩信的军事本领没有人们说的那么高,在为政方面更是一窍不通,这就是他不自立山头的原因,他只会打仗。

诸葛亮北伐十年,六出祁山,为的就是复兴汉室,在领兵打仗方面诸葛亮取夺的成就有目共睹,但人们赞叹他的不仅是他带兵打仗的本领,更是他那神秘莫测的计谋,诸葛亮也可能本后人夸大了,但是他仍是全能人才,他可以为军师,也可以为将军。就连司马懿也差点被他杀时,可见他的军事才能不低如果双方势力对等,那么认为诸葛亮一定会取的天下,韩信厉害在带兵打仗,其他方面没有这么高的觉悟,不然也不会被杀死,诸葛亮在带兵打仗方面也不比韩信差,但诸葛亮的谋略是韩信比不了的,争夺天下不仅要靠硬拼,还要靠智慧。所以认为韩信会输。

韩信和诸葛亮都是历史上的奇才,如果在势力对等的情况下对决,他们二人谁能夺得天下?

韩信比起司马懿来如何?从两人不同的结局看司马懿既是军事家更是政治家,这点韩信是稍有不足。而司马懿遇见诸葛亮也只有惹不起躲得起的策略,如果韩信遇到诸葛亮也就可想而知了。

韩信和诸葛亮都是历史上的奇才,如果在势力对等的情况下对决,他们二人谁能夺得天下?

看了这个问题,不禁想起了侯宝林的传统相声《关公战秦琼》,两个隔着几百年的人在一起打仗,那场面想想都可笑。如果一定要这样比较,那我对两个人的具体情况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韩信完败。

想当年,韩信被老板刘邦用计擒获,被贬为淮阴侯。一次在庭前论兵,刘邦问,如我要打仗带兵,能带多少?韩信说,陛下能力出众,最多可带十万兵。刘邦问韩信,你能带多多少?韩信毫不谦虚地说,我是多多益善!(越多越好)。刘邦呵呵一笑说,你多多益善,为何却被我管教控制?韩信红着脸辩解道,陛下虽不善带兵,却善于驭将。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韩信有一定的军事指挥才能,但没有深远的政治谋略,要不怎么会总想造反,却两次被擒,最后竟死于妇女之手呢?他最多也就是个将材。

而诸葛亮则不然,虽然生逢乱世,隐居隆中,但对天下大事了如指掌,因此常常吟诵《梁甫吟》,又每以管仲、乐毅自比,时刻准备东山再起,去实现自己修齐治平的大抱负。因此,当刘皇叔三顾茅庐时,就立刻拿出了著名的“隆中对策”,陈述了自己三分天下的计策,为蜀国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如果说韩信的最大理想就是封王拜将,那诸葛亮的最大理想就是统一天下;韩信到后来不满自己被降为淮阴侯而谋反被杀,而诸葛亮面对“扶不起的阿斗”,仍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人格和忠心方面来比,孰优孰劣,一目了然。也可以说,诸葛亮起点就比韩信高了不少。

当然,韩信也并非一无是处,诸葛亮也不是完美无瑕。我觉得,如果让两个人各领万人上阵打仗,诸葛亮未必能胜。但如果让两个人像吴、越那样各建立一个国家来争斗,韩信一定会和夫差一样的下场。因为,韩信虽擅长军事,却政治幼稚,且心胸狭窄,目光短浅。诸葛亮通晓天文地理,深具文韬武略,又心宽志远,高瞻远瞩。所以,两人在势力对等的情况下对决,韩信必败无疑。

韩信和诸葛亮都是历史上的奇才,如果在势力对等的情况下对决,他们二人谁能夺得天下?

对于这个问题首先我觉得可以从他俩流传的故事来比较一下:韩信“胯下之辱、背水一战、萧何月下追韩信、多多益善、四面楚歌、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诸葛亮“隆中对、出师表、诫子书、诸葛连弩、八阵图、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从这可以大概看出二者差异:韩信是个偏科生,军事奇才,善于带兵攻城略地;诸葛亮是学霸学神:能文能武,不仅文化高,而且善于研究和发明创造,而且也能带兵打仗。

然后我们再看看他二人所做的官职;韩信“楚氏为郎中,汉时为治粟都尉、大将军、齐王、淮阴侯”;诸葛亮“丞相 领司隶校尉 益州牧 录尚书事 假节"。从这也能看出来:韩信多为军职,诸葛亮入职则为朝辅重职!说明韩信最大的才能就是攻城略地!而诸葛亮则军政皆能,文武全才!

综合上述观点结合题主的问题,我个人的观点是:双方各有所长!或者我觉得短期对战,是韩信更强,因为他不修文只修武,且攻击力强;长期对战则是诸葛亮强,因为他除了军事还善于为政和富民强国,这才是左右战争的最大力量。换句话说,韩信是战略型人才,而诸葛亮是战争型人才,所以我说他俩各有所长没有绝对优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