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政王多尔衮至死也没做过皇帝,为何最终却能称“清成宗”呢?
多尔衮是满清的摄政王,去世后,被顺治追封为皇帝。不过,他大概是历史上皇帝名号留存最短的人。因为2个月后,他就被顺治掘墓毁尸了。
多尔衮,大约是历史上皇帝名号留存最短的人了。
在世时,他是满清的摄政王,权势滔天,但从没有当过皇帝。去世后,顺治主动追封他为“义皇帝”还给他“成宗”的庙号。
侄子追封叔叔为皇帝,这在中国历史上基本是头一遭。
《追封多尔衮为成宗义皇帝诏书》:“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有至德,斯享鸿名;成大功,宜膺昭报。皇父摄政王当朕躬嗣服之始,谦让弥光;迨王师灭贼之时,勋猷茂著。辟舆图为一统,摄大政者七年。伟列居以小心,厚泽流于奕世……追尊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
为什么顺治要追封多尔衮为“清成宗” ?要说清楚这件事,我们就要好好聊一聊,多尔衮这个人,到底有多厉害了。
其一,皇室出身,是努尔哈赤最喜爱的嫡子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14个儿子,也是努尔哈赤最喜欢的儿子。
他的母亲是大妃阿巴亥,算起来,也是正经的嫡系出身。
只可惜,努尔哈赤去世时,他只有15岁,完全斗不过比自己年长20岁的兄长皇太极。
皇太极对多尔衮是厌恶的,甚至还逼死了他的生母阿巴亥。
当然,这里面夹杂着一段长辈之间爱恨情仇。
皇太极的生母孟古,是努尔哈赤之前的大妃,她14岁就嫁给了努尔哈赤,也比阿巴亥大15岁。
只是,谁也没有想到,努尔哈赤却突然爱上了12岁的阿巴亥。
有句话说得好,因为曾经相爱,才知道,如今的你,已经爱上了别人。
当努尔哈赤盛宠这个12岁小女孩时,孟古心中的失落无人知晓。2年不到,她就抑郁而终,而皇太极也暗中发誓,一定要为母亲报仇。
努尔哈赤非常喜欢多尔衮,多次承诺要把自己亲率的一旗给他。
这在当时,就是立多尔衮为储君的意思。
只是,努尔哈赤去世太匆忙,他也没来得及把自己亲率的一旗给多尔衮。
这一年,皇太极35岁,收拾15岁的多尔衮自然和玩一样。
不过,命运似乎很眷顾多尔衮。
1643年,女真入关在即,51岁的皇太极却突然殒命,去世匆忙得连遗诏都没有留下。
此时,多尔衮已经军功赫赫,手握镶白旗,完全有争夺汗位的能力。
只是,入关在即,若是爆发冲突,恐怕他们这辈子都无法入主中原。为了大局,他和豪格达成协议,让6岁的福临当了皇帝。
其二,顺治一朝,多尔衮虽无皇帝之名,早有皇帝之实多尔衮的一生,曾2次无限接近至高无上的位置。
第一次,他输给了皇太极;第二次,他输给了顾全大局。
6岁的福临,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顺治皇帝。
这一次,多尔衮虽然退后一步,但手握摄政大权,位高权重。
顺治一继位,就尊称多尔衮为皇叔父摄政王。
豪格这边,安排的是郑亲王济尔哈朗担任辅政大臣。不过,他没想到多尔衮和孝庄太后达成了合作协议。
顺治当上皇帝后不久,就以打仗为由,把郑亲王外派了出去,而整个朝堂,就处于多尔衮的把控之下了。
顺治二年外出围猎时,多尔衮以“皇叔父摄政王”之名义,享受了王公贵族的列般跪送。
自此之后,只要是有大型庆典或者节日,多尔衮都能享受王公贵族们的跪拜礼、送门礼。甚至于,在他们朝贺完顺治后,还要集体去多尔衮的府上朝贺。
这种规格的礼仪,原本应该只有皇帝一人可以享受。
不过,无人敢提出异议,因为连皇帝自己都没有表示不满。
顺治三年,多尔衮认为每次调兵遣将都要找顺治拿兵符,实在太过麻烦,直接把皇帝用的印符拿到了自己府上。
自此之后,调兵遣将,朝政大事,多尔衮基本不再主动过问顺治。
也正是这一年,多尔衮开始接受臣子、权贵们的三跪九叩,在科举殿试时他就坐在中和殿的中间,享受皇帝礼仪。
顺治四年,豫亲王多铎等王公大臣谏言,认为“皇叔父王体有风疾,不胜跪拜”,请求多尔衮停止跪拜礼,否则将会影响身体,耽误国家大事。
听到这个谏言,多尔衮非常欣慰,自己停了自己的跪拜。
日后,多尔衮不拜顺治,也不拜祖先,更不跪佛祖,即“以后凡行礼处,跪拜永行停止”。
顺治五年,豪格死于狱中,多尔衮从“皇叔父摄政王”变成了“皇父摄政王”,一字之差,直接让多尔衮的权势冲向了顶峰。
此后,他的仪仗、随从超过了顺治,处理朝政时直接下诏,对顺治连名义上的尊重都没有了。
很多时候,他甚至直接召集朝臣去他府上商议国事。
可以说,顺治一朝,多尔衮虽然名义上不是皇帝,但实质上已经是皇帝了。
他可以调兵遣将,可以赏罚大臣,可以处理朝政,连礼仪规制上,也堪比皇帝。
文武大臣对多尔衮这种超然的地位,也习以为常。
1650年,38岁多尔衮在郊外打猎时,意外坠马去世。
他死得太蹊跷,太匆忙,连顺治都非常错愕,根本没什么反应时间。
鉴于多尔衮超然的地位,顺治直接顺水推舟,用皇帝的礼仪给他下葬,册封他为义皇帝,给他“成宗”的庙号,也算不上太突兀,反而是名副其实。
《皇父摄政王以疾上宾哀诏》:“我皇父摄政王坚持推让,扶立联躬,又平定中原,混一天下,至德丰功,千古无两。不幸于顺治七年十二日初九日戌时以疾上宾,朕心摧痛,率土衔哀,中外丧仪,合依帝礼。”
这一消息,朝鲜李朝的人知道后,也丝毫没有表现出惊奇。
朝鲜李朝《孝宗实录》:“上幸西郊迎清使,接见于仁政殿,赦。清国追封摄政王为帝,上号于其母,遣使颁赦。”
其三,顺治和多尔衮的亲信,都需要强化多尔衮的地位。任何一个皇帝,都不会允许有一个人,可以凌驾于自己之上。
顺治也不例外。
但他还是捏着鼻子这么做了,显然,他不是受虐狂,只是因为有更大的利益。
对死人的追封,永远都是给活人看的。
顺治需要强化多尔衮的地位,来稳住朝堂上多尔衮的亲信,避免他们犯上作乱。
此时的顺治,还没有亲政,多尔衮一死,掌握朝堂的人,是多尔衮的亲信。
因此,与其说顺治自己愿意追封多尔衮,不如说多尔衮朝堂上的亲信,希望得到这个结果。
这些人跟着多尔衮作威作福惯了,如今,多尔衮一死,他们想要维系势力,就必须抬高多尔衮,让他成为至高无上的人。
而追封多尔衮,也符合顺治的利益。
多尔衮死得太突然,他还没有做好准备,需要一定的过渡时间。
他要稳住朝堂,还要组建自己的人手,另外,追封多尔衮,还能麻痹多尔衮的亲信,并向世人昭示他对皇叔父多尔衮的敬爱之心,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就这样,多尔衮顺理成章拥有了“成宗”的庙号。
以上,是摄政王多尔衮能够被追封为“清成宗”的原因。
当然,他也因此成了拥有皇帝名号最短的人。
因为,只要顺治准备好了,多尔衮的下场就格外凄惨。
多尔衮的下场多尔衮去世后,顺治错愕之下,悲痛万分,率领文武百官,出城门5里迎接他的遗骸。
此后,顺治追封他为“清成宗”,以皇帝的名义为他下葬,还把他弟弟的儿子过继给他当儿子。
但几个月后,顺治亲政,直接安排大臣指控多尔衮犯上作乱。以前受多尔衮打压的政敌,也纷纷抬头,揭发指控多尔衮的罪名。
看着形势不多,多尔衮的部下也开始倒戈,指控他的罪名。
一时之间,曾经风光无限的摄政王多尔衮,就成了罪大恶极之人。
整整十四条罪名,就定在了多尔衮的头上。
顺治撤去了他“成宗”的庙号,削去他的爵位,还挖了他的坟墓,将他的尸骨刨了出来……
打压多尔衮的势力,是政治需要,但挖坟掘墓,是他在泄愤。
6岁即位开始,一直到14岁亲政,他一直被多尔衮打压,如今终于有了机会一雪前耻,他如何不恨?
只是,发泄中的顺治忘记了,若不是多尔衮,他也没有太平天子可以做。
大清的大半江山,其实都是多尔衮打下来的。
不过,这里有个问题。
手握无限权势的多尔衮,为何甘心只当一个摄政王?他为什么不直接当皇帝?没有哪个男人不渴望权位。
多尔衮肯定非常想要当皇帝,因为他曾多次发出感慨,称自己的身体不好,很大程度就是因为没有得到皇位,心情郁结所致。
“若以我为君,以今上居储位,我何以有此病症。”
既然那么想要皇位,多尔衮为何不直接称帝呢?他真的是因为深爱孝庄,才不忍抢她儿子的皇位吗?我认为,多尔衮绝不是因为深爱孝庄,才不称帝夺位。
在事业面前,男人永远是最理智的那一个。
多尔衮不是一个痴情的男人。
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他曾四处娶妻,他的老婆,有蒙古各部落的贵族女子,有朝鲜李朝的义顺公主,也有孝庄的侄女,甚至还会抢侄儿豪格的老婆。
这样的多尔衮,是绝不可能因为一个女人放弃皇位。
我认为,多尔衮之所以不夺位称帝,主要是因为他的大局观。从历史的痕迹来看,多尔衮一直不称帝,是因为他的大局观,时机未到,他不忍为了一己私欲,而损伤民族大业。
客观来说,多尔衮一生都是在为满洲贵族的共同利益考虑。
- 顺治初登帝位时,有李自成、张献忠势力,明朝也还没有覆灭,最应该做的是打江山入关;
- 豪格是最大的政敌,但最开始的那几年,多尔衮也只是打压豪格,并不曾下死手,因为豪格是满清难得的将领;
- 郑亲王是支持豪格的辅政大臣,多尔衮对付他也只是点到为止,因为他是满清难得的忠臣……
大敌当前时,多尔衮非常懂得轻重缓急,一致对外。
也正是因此,满清才能顺利入关,顺利定都北京,顺治后来才能享受一个稳定的清廷,24岁就生出14个孩子。
客观来说,多尔衮为满清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或许正是因此,乾隆才会给他沉冤昭雪,恢复他睿亲王的爵位,将他以臣子身份重新挪入太庙。
写在最后多尔衮是清初难得的人才,若是他的寿命多上10年,或许他都会坐上那个至高无上的地位。
毕竟,江山稳固后,他还不把顺治赶下皇位,就真的是妇人之仁了。
不过,多尔衮的硬伤在于,他始终没有属于自己的儿子。
若是接下来十年,他还是没有生下儿子,他应该也坐不稳皇位。
只是有点奇怪,多尔衮的女人不少,为何连一个儿子都没有呢?
摄政王多尔衮至死也没做过皇帝,为何最终却能称“清成宗”呢?
顺治朝前期的多尔衮,纵使没有皇帝之名,却已然是超越皇帝的存在。
清崇德八年(1643年),清太宗皇太极去世,由于皇太极生前并没有就继位人的问题作出任何的交代,于是当时在朝堂之上掌握着一定权势,并且在八旗中有着各自支持势力的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与皇太极的弟弟、睿亲王多尔衮为了皇位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双方始终僵持不下,甚至眼看八旗内部就要发生火并,最终在郑亲王济尔哈朗的建议下,改立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为皇帝,这一提议得到了包括多尔衮、豪格在内的满洲宗室贵族的一致同意,就这样年仅五岁的福临登上了皇位,这便是顺治皇帝。同时,济尔哈朗和多尔衮也成为了辅政王,辅佐年幼的福临。
然而,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多尔衮开始逐步的排除异己,走向权力的巅峰。
首先,他将矛头指向了与自己同为辅政王的郑亲王济尔哈朗。
实际上,郑亲王济尔哈朗是非常有政治觉悟和先见之明的,早在清朝入关之前,就主动将第一辅政王的位置让给了多尔衮,并且是刻意将权力让渡给了多尔衮,然而,多尔衮对于济尔哈朗仍然采取了打压手段。
顺治四年(1647年)二月,多尔衮以济尔哈朗建筑府第逾制,擅自使用铜狮、铜龟、铜鹤等为由,将其踢出了辅政序列,改由自己的弟弟多铎辅政顺治,并且安排济尔哈朗南下带兵平定南明,彻底将其排除在了中央核心。
其次,就是多尔衮用极为残忍的手段除掉了豪格。
作为多尔衮夺位时竞争对手,豪格自然无法避免的遭到多尔衮的打击。
顺治元年(1644年),豪格就曾被人告发恶语中伤多尔衮,议罪当死,只不过是六岁的顺治皇帝福临站了出来,连哭带闹的救下了豪格,最终豪格被议罪削爵,总算是保全了性命。
之后,豪格领兵南下,在四川平定了张献忠的大西政权,立下了不世之功,然而等待豪格的确实极为悲惨的命运结局。顺治五年(1648年)二月,豪格回京后不久就以隐瞒其部将冒功、起用罪人之弟的罪名被下狱,并于顺治五年(1648年)四月死于狱中,年仅三十九岁。
豪格死后,福晋们也被多尔衮兄弟霸占,同时自己统领的正蓝旗也被多尔衮抢夺。
再次,就是重点打击两黄旗的势力,并且积极扩充两白旗。
当年两黄旗中,支持豪格的索尼、鳌拜、图尔格、图赖等人,受到了多尔衮的残酷打压,其他两黄旗的高级官员、将领也在此期间或被革职、或委身屈服于多尔衮,两黄旗的实力遭到了极大的打击。并且多尔衮将他们兄弟手中的两白旗加以重用,使得一时间朝堂之上的两白旗的官员遍布,多尔衮也就此控制了朝堂上的势力。
就这样,多尔衮从最开始的“叔辅政王”,成为了“皇叔父摄政王”,最后又强迫顺治皇帝册封其为“皇父摄政王”,不仅见了顺治皇帝不用行礼,就连皇帝的玉玺印信,也被他带回府中,名义上顺治是皇帝,但是此时的大清王朝的实际统治者,却是多尔衮。
册封多尔衮为“成宗义皇帝”,可以说是顺治皇帝所忍受的最后“屈辱”。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年仅三十九岁的多尔衮在死于古北口外喀喇城,一代权臣就此陨落。
然而,此时朝堂之上,多尔衮的党羽旧部依旧势力强大,把持着朝政。于是这些之前依附于多尔衮的两白旗官员们,开始借着多尔衮的去世,大作文章。
他们先是要求顺治皇帝亲自出城迎接多尔衮的灵柩。要知道明末清初是小冰河时期,冬天是异常的寒冷,顺治皇帝就在这些两白旗官员的胁迫下载寒风中苦等数个时辰,迎接多尔衮的灵柩。
此后,这些多尔衮的旧部们开始用尽各种方式让顺治皇帝为多尔衮累加封赏,最终有人提议加封多尔衮为皇帝。
此时的顺治皇帝尚未亲政,并且在朝堂上也处于被包围、控制的境地,也就只能同意了追封多尔衮的皇帝的请求。
于是就这样,多尔衮成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清成宗,顺治皇帝还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但是,仅仅两个月之后,“清成宗”的庙号就被彻底的废黜了。就在多尔衮的旧部们以为可以依靠着这个“清成宗”,打着多尔衮的旗号把持朝政的时候,不曾想,郑亲王济尔哈朗在沉积了多年之后,终于彻底爆发了。
济尔哈朗趁着两白旗群龙无首、相互政权夺势之际,直接闯入多尔衮府邸,抢回了被多尔衮带回家中的皇帝玉玺和印信,并主动拥立顺治皇帝亲政。
此时,济尔哈朗又联合在多尔衮专政时期同样受到打击的巽亲王满达海、端重亲王博洛、敬谨亲王尼堪联合向顺治皇帝上奏,控诉多尔衮的十六大罪状。
“昔太宗文皇帝龙驭上宾,诸王大臣共矢忠诚,翊戴皇上。方在冲年,令臣济尔哈朗与睿亲王多尔衮同辅政。逮后多尔衮独擅威权,不令济尔哈朗预政,遂以母弟多铎为辅政叔王。背誓肆行,妄自尊大,自称皇父摄政王。凡批票本章,一以皇父摄政王行之。仪仗、音乐、侍从、府第,僣拟至尊。擅称太宗文皇帝序不当立,以挟制皇上。构陷威逼,使肃亲王不得其死,遂纳其妃,且收其财产。更悖理入生母于太庙。僣妄不可枚举。”
“以此思之,多尔衮显有悖逆之心,臣等从前俱畏威吞声,不敢出言,是以此等情形,未曾入告。今谨冒死奏闻,伏愿皇上速加乾断,列其罪状,宣示中外,并将臣等重加处分。”
早已对多尔衮心存不满多年的顺治皇帝,终于等到了肯为自己出头,为自己说话的人,马上安排济尔哈朗、满达海的人对多尔衮集团进行清算,并且两白旗内部的以苏克萨哈为首众多官员看到风声不对,立马投靠了济尔哈朗,开始揭发检举多尔衮及其旧部的行为,这也使得多尔衮的旧部势力被迅速的瓦解。
最终,顺治皇帝亲自下令将多尔衮“削爵、撤庙享、罢宗室、籍财产入宫”,并将仅仅下葬两个月的多尔衮扒坟掘墓、挫骨扬灰,其党羽也尽数被清除。
就这样,仅仅做了两个月“成宗义皇帝”的多尔衮,不仅被废黜的庙号,自己都被剥夺了宗室资格。直到一百多年后的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皇帝为多尔衮平反,恢复期宗室身份,以及他的和硕睿亲王的家族世系爵位,而他那个曾经的“成宗义皇帝”的庙号与谥号,也彻底尘封于历史了。
摄政王多尔衮至死也没做过皇帝,为何最终却能称“清成宗”呢?
崇德八年,清太宗皇太极去世,作为清太祖嫡子之一的睿忠亲王多尔衮与清太宗的嫡长子肃武亲王豪格争位,经过一系列权力斗争,最终双方妥协,由清太宗庶出第九子福临继承皇位,即后来的清世祖。而多尔衮以虚位换实权,成为了摄政王。之后,多尔衮虽然没有皇帝的名分,却俨然是清王朝的“太上皇”,几乎完全架空了清世祖。
顺治七年,多尔衮在古北口狩猎时不慎坠马身亡。这让清世祖有些措手不及、既喜且忧。喜的是自己终于可以掌握实权了,忧的是多尔衮经过多年经营,在朝堂之上的关系网盘根错节,自己如何收回皇权是不得不面临的重大问题。在还没有摸清虚实的情况下,清世祖选择了“稳”,先稳住局面再作打算。于是,多尔衮被清世祖追尊为了皇帝,上庙号成宗,谥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
就在这个时候,意外还是发生了。多尔衮一母同胞的亲哥哥——英亲王阿济格首先跳了出来,企图接替已故的多尔衮出任摄政王,继续架空清世祖。只可惜,阿济格这个人属于典型的“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本来可以通过利益拉拢将两白旗为己所用的阿济格,居然耍起了横,用大刀片子逼两白旗将领听命于己。结果直接把这些人逼向了对立面,两白旗将领向郑献亲王济尔哈朗告发阿济格谋逆之事。之后,清世祖命济尔哈朗以逸待劳,在阿济格回京途中一举将其拿下。
直到这个时候,清世宗依然没有完全摸清多尔衮的底,并没有轻举妄动,仅仅是将阿济格幽禁而已。但是,阿济格在狱中又是私藏大刀片子,又是挖地道,甚至扬言要一把火烧了监舍。这个时候,宗室王公们已经嗅出了些味道,开始纷纷要求清世祖处决阿济格。同时,清世祖也意识到,多尔衮主政期间也并不是铁板一块,不少宗室王公实际上只是迫于压力选择了暂时隐忍,而这些人恰恰是自己需要的。而自己由于多尔衮的长期压制,毫无权威可言,这也正是阿济格敢于伸手索要摄政王之位,企图继续架空自己的原因所在,清除朝中多尔衮的势力和立威势在必行。
于是,一番新的试探开始了,清世祖放出了准备处置多尔衮的风向标。一时间,各种弹劾多尔衮专权、僭越的上书如同雪片一般飞来。而这,最终让清世祖摸清了多尔衮的虚实,下定了处置多尔衮立威的决心!顺治八年阴历二月,清世祖以僭越、擅权、企图谋逆等多罪名废黜了多尔衮的皇帝之位,还一并废黜了由多尔衮过继嗣子多尔博承袭的睿亲王爵位,强令多尔博归宗。同时,又下令毁掉了多尔衮的“帝陵”!自此,多尔衮由皇父摄政王、成宗义皇帝变成了“乱臣贼子”!而清世祖利用处置多尔衮达到了收回权力和立威的目的,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真皇帝。
由于清世祖与多尔衮本身并没有太多私人恩怨,清世祖本人对当初多尔衮主动退出使得自己得以上位多少还是心存感激的,而且对多尔衮的历史功绩也是认可的,清世祖处置多尔衮完全是政治需要。因此,在达到夺权和立威的目的之后,清世祖并没有对多尔衮赶尽杀绝。除了企图谋逆的阿济格之外,多铎一脉并没有受到太多牵连,已故的多铎仅仅被由亲王降为了郡王,而多铎的儿子兼继承人多尼,也仅仅是降为了信郡王,并且仍然保留了世袭罔替的铁帽子待遇。多尔衮的过继嗣子多尔博在归宗之后,又于顺治十四年被封为了贝勒。但是,多尔衮本人却一直被钉在了耻辱柱上。直到一百多年之后,乾隆四十三年,清高宗(乾隆帝)才正式为多尔衮平反,重修园寝、配享太庙,并且恢复了多尔衮世袭罔替的睿亲王爵位,仍然由多尔博的后代承袭。由于时过境迁,恢复多尔衮皇帝的身份已经没有实际政治意义,清高宗点到为止,并没有恢复多尔衮成宗义皇帝的身份。换言之,终清王朝二百余年,多尔衮只当了两个多月的挂名皇帝!而且,这个“皇帝”的谥号字数还是缩水了的,没有某天某运的开头……
摄政王多尔衮至死也没做过皇帝,为何最终却能称“清成宗”呢?
顺治七年,多尔衮狩猎时不慎坠马身亡,这让清世祖猝不及防,喜忧参半!喜的是自己终于可以一言九鼎了,担忧的是多尔衮专政多年,在朝廷到处安插亲信,关系网盘根错节,自己怎么实现大权在握还有个复杂的过程!这是个危险而艰难的工程,在鱼目混珠、良莠不分的情况下,清世祖不动声色,以稳住局面为第一要务!出于这种考虑,清世祖不遗余力,大张旗鼓地彰显多尔衮的功绩,并不拘一格,追尊多尔滚为清成宗——就是皇帝。英亲王阿济格企图接替多尔衮出任摄政王,继续架空清世祖,他用武力逼迫两白旗将领跟自己走,结果适得其反,两白旗将领都投向了郑献亲王济尔哈朗,并告发了阿济格谋逆之举,清世祖命济尔哈朗逮捕了阿济格;阿济格是粗鲁的武夫,在狱中不好好改造,还私藏兵器,偷挖地道,并扬言烧了监狱。
这个时候,满清宗室的王公贵族纷纷站出来,要求清世祖砍了阿济格;清世祖才懂得,多尔衮主政期间,不少宗室王公表面上尊重多尔衮,其实是迫于压力,才选择了委屈求全的态度;于是清世祖有意贬低多尔衮为政的些许弊端作一番试探,随后,揭露多尔衮专权、跋扈、僭越的奏折如雪片一般飞来。如此,清世祖敌、我立判,也弄清了多尔衮的虚实,顺治八年,清世祖以“僭越、擅权、谋逆”等等多项罪名废黜了多尔衮的“皇帝”之位,还毁掉了多尔衮的“帝陵”;自此,多尔衮由皇父、摄政王、“成宗义皇帝”变成了大清的“乱臣贼子”!而清世祖也借废黜“皇位”之举收回了权力,建立了帝王威严。
摄政王多尔衮至死也没做过皇帝,为何最终却能称“清成宗”呢?
古往今来,历史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未曾为任何一位帝王停留。政局更替,改朝换代几乎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建立,皇帝制度自此诞生,始皇帝独揽大权后,更是将皇权推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万人敬仰的位置也让他的子嗣后代们和朝野之上的乱臣贼子为之红眼,从此无休无止的皇权争夺战越演越烈……
无情最是帝王家,生在皇家的院落里,亲情就注定会被熏陶的功利心无情地摧残。大清太祖努尔哈赤毕生骁勇善战,开创大清帝国的同时,也为保全皇位而留下了十六位皇子。但可想而知,在诱惑力如此之大的皇位面前,没有哪位天生自带光环的皇子甘愿放弃。在他们十六人之间,必然会掀起一场腥风血雨,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悲剧或将再次上演。
果然,已行之事,后必再行,为了成为万人仰慕的真龙天子,皇子们终于按捺不住,互相残杀,争权夺位。十四皇子爱新觉罗·多尔衮也不例外,在众多弟兄们脱颖而出,只不过天不遂人愿,在距离皇位只有一步之遥的时候,这位枭雄却放弃了大业,成为摄政王 "清成宗",今天笔者就带各位探究一番其中的真相。
乱世出枭雄,明末硝烟四起的战场造就了这位不可多得的少年英雄。多尔衮自小骁勇善战,17岁时便追随八阿哥皇太极出征,并屡次取得卓越的战功。可以说清军能够顺利入关推翻明朝,最大的贡献者就是他;不仅如此,除了武力之外,超越常人的政治卓见也让他在三军中闻名,年纪轻轻的就在众多兄弟中脱颖而出,被赐号"墨尔根戴青",一统正白旗,稳坐旗主之位。
"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这是大清盛世的乾隆皇帝为多尔衮平反时的评价,而就是因为多尔衮对清朝的贡献之大,在八哥皇太极去世后,他才能轻而易举的凭借个人手段以辅政王身份辅佐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即帝位,为大清坐守江山而出谋划策。
顺治元年,多尔衮指挥清军入关,入主中原,并先后加封叔父、皇叔父、皇父三人为摄政王。或许是厌倦了争权夺利,此时的多尔衮虽集权力于一身,却始终没有逼宫。在人生最后的几年间,即将进入不惑之年的多尔衮或许是真的已经懂得了明辨事理,所以也没在多过问朝政之事,反而心向自然。
公元1650年11月,多尔衮出猎古北口外,不料行猎时坠马跌伤,次月,薨于古北口外喀喇城,享年39岁。对于皇叔的意外去世,顺治帝闻之震悼,依照最高规格追封多尔衮为"清成宗",谥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
多尔衮的一生可以说是极富传奇色彩,明明多次机会握在手中却始终没有迈开那一步。在皇太极去世后,由于并没有明确表示下一任继承者是谁,造成长子豪格与多尔衮抢皇位争的不可开交。这位豪格也是曾经立下赫赫战功,朝中一时分成两派势力,一派支持嫡长子豪格;但由于十四皇子多尔衮才华出众,早早获得上正白旗,朝中支持他的人也不在少数。所以真的拼起来他也不会吃亏,反而可能更胜一筹。
在争执不休中,多尔衮果断隐忍,选择拥立了还是娃娃的福临当皇帝。而后在执政过程中扳倒了和他共同执政的济尔哈朗。
回到重点,难道多尔衮真的不渴望当皇帝吗?
在笔者看来非也。深知争夺皇位就意味着流血的多尔衮并不想看到兄弟相残,兵刃相向,伤了和气;而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懂得保存自己的实力,野心勃勃的八旗蠢蠢欲动,贸然举兵可能引得他人不满。用以不变应万变的方法来摆平这场兵不血刃的危机,才是劣中择优的最佳方式,让顺治这个小皇帝顺利上位可能也是安排之中的事情。
再者,虽然论武力,豪格与多尔衮几乎不相上下,但论长远政见,多尔衮确实甩豪格几条街。多尔衮在摄政期间不断南扩疆土,离皇权中心越来越近,这也正是他有勇有谋的体现,得了便宜顺便卖点乖,仗着位高权重的身份,慢慢架空顺治帝,体验一把皇帝的待遇。据史书记载,多尔衮的一个月的俸禄就高达三万两,比其他辅助大臣或亲王多一倍还有余,日常穿着也是足以和顺治龙袍媲美的冠服,相比之下只不过是头冠比少了一颗龙珠,朝服上少了一条龙而已;就连他的府邸也是极尽奢华,堪比当时的皇宫。
那么当时天时地利兼备,就连人和也占据优势的多尔衮为何不选择逼宫称帝呢?我们将目光转移到一个人身上,此人便是皇太极之妻、顺治帝生母、多尔衮的八嫂——孝庄皇后!
据野史记载(正史中无法查证,史学界褒贬不一,关于皇后是否下嫁也是众说纷纭),"母仪天下"的孝庄皇后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从后宫重重竞选中"杀"出来的她极其善于玩弄政治。她与多尔衮二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多尔衮对其也是爱的无法自拔。
无奈当年皇太极强行把她纳入后宫,并生下顺治帝福临,在重重复杂的关系和狗血的爱情下,多尔衮不仅再次选择隐忍,还顺势将侄子顺治推上皇位。当年的一切就好比是机关算尽的孝庄皇后为了自己的儿子与多尔衮达成的一笔惊天交易。
所以多尔衮长年摄政确又不想拿下这个随手可得的皇位,他在为这位皇后着想。他不想这一场权色交易毁于一旦,再怎么讲这也是他曾经深爱的女人和她的后代……
纵观多尔衮一生,战场上他是将才;朝局上他是政才,三十几岁完成一个王朝的定鼎之基。被评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也确实当之无愧!
摄政王多尔衮至死也没做过皇帝,为何最终却能称“清成宗”呢?
因为多尔衮曾经被追尊为皇帝,所以,他做过五十天的成宗义皇帝。
多尔衮的功绩大家都知道,我就不啰嗦。他在顺治七年(1650)十二月初九突然猝死,终年三十九岁。
当时朝政还在多尔衮的党羽手中,顺治帝也不敢轻举妄动,就在十二月二十五日,下诏追封多尔衮为成宗义皇帝,他的妻子为皇后,并把他们升祔太庙。随着顺治帝掌握大权,在顺治八年(1651)正月开始亲政,二月十五就开始清算多尔衮,把追尊他的头衔给撸了,并在二月二十一,向天下颁布多尔衮的罪状,把他夫妻以及他生母阿巴亥的神牌从太庙里丢出去。这里需要辟个谣,很多网文写到多尔衮被顺治帝鞭尸,其实是胡扯。清朝到康熙时代才开始实行土葬,之前都是火化,从太祖太宗到顺治帝,都是火化,多尔衮也不例外,也是火葬,他们的梓宫叫宝宫。
多尔衮都成灰了,还怎么鞭尸?
就是这样。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