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敢因父亲之死,迁怒卫青,把卫青打了,霍去病知道了就把李敢杀了,你怎么看这件事?

公元前118年,23岁的霍去病,当着汉武帝的面,射杀了李广唯一在世的儿子。1年后,霍去病离奇去世,司马迁对他的死因闭口不言,讳莫如深。

李敢,是“飞将军”李广的小儿子。此时,李广已经去世,李敢是他唯一在世的儿子。

从史书的记载来看,李敢虽然不如霍去病,但也算得上是一代名将。

霍去病为何射杀李敢?

霍去病是一代名将,一战封侯,封狼居胥,年少成名。

漠北之战时,李敢以校尉身份,跟随霍去病讨伐匈奴,还立了大功,杀了很多匈奴左贤王的人,后来被汉武帝赐爵关内侯。

按理说,两人的关系很不错,为何要闹到你死我活的地步?

这就要从李广之死说起。

漠北之战时,李广率领大军,却意外迷路,最终错过大战。对此,李广万般羞愤,当场自刎身亡。

大家应该都听过“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吧。

这句话的意思是,李广一辈子和匈奴交战,历经三朝,却始终没能封侯。如今,他的夙愿被儿子实现了,想必他也能够瞑目了。

只是,李敢心中一直憋着一口恶气。

在他看来,父亲李广的死,全怪卫青。

在漠北之战中,汉武帝给李广封的是前将军,李广也多次表示,自己年纪大了,这是唯一一次和匈奴正面交战的机会了。

然而,在战场上,无论李广怎么请求卫青,卫青都不允许他正面对阵,反而要求他从东路出发,主要发挥支援作用。

李广愤然离去,前往东路,可因为没有向导,迷了路,等找到大部队时,大战早就打完了。

卫青没有斥责李广,他给李广送来了干粮和酒。

但这件事肯定要报告汉武帝,因此,卫青还是问了李广的具体情况。

李广说:“校尉们无罪,是我迷了路,但是我已经60多岁了,不能再受刀笔吏的污辱。”

说完,他就拔剑自刎了。

《史记》:因问广、食其失道状,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

以上,就是李广的始末。

在《史记》中,司马迁很欣赏李广,称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即只要为人真诚、忠实,哪怕不说话,也自然会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而在儿子李敢眼中,父亲的自刎,纯粹是被卫青逼的。

于是,愤怒的李敢,在被赐爵关内侯之后,找了个机会,狠狠揍了卫青一顿,直接打伤了他。

卫青没有宣扬,还帮着李敢隐瞒这件事。

《史记》:(李敢)怨大将军青之恨其父,乃击伤大将军,大将军匿讳之。

后来,霍去病得知此事,气得不行,直接当着汉武帝的面,就给了李敢一箭。

霍去病为何那么生气?

据史书记载,霍去病射杀李敢,是因为他和卫青是亲戚,因此对李敢打伤卫青这件事,完全接受不了。

《史记》:居无何,敢从上雍,至甘泉宫猎。骠骑将军去病与青有亲,射杀敢。去病时方贵幸,上讳云鹿触杀之。

但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回到霍去病的视角来看这件事。

第一,卫青有错吗?没错

在李敢眼中,卫青不让李广参战,是因为给他穿小鞋,但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这一切都是汉武帝的意思。

漠北之战,汉武帝压根没想让李广参战,但李广对匈奴单于有执念,他多次请求,这才得了一个前将军的位置。

李广是三朝元老,成名于汉文帝时期,经历了汉景帝,再到汉武帝,一直和匈奴交战。只可惜,他打的都是小战役,算起来,功劳并不大。

漠北之战,李广多次请战,是因为他知道:这可能是自己最后一次和匈奴交战的机会了。

只可惜,汉武帝想要活捉匈奴单于,不希望李广坏事。

虽然李广最终得了前将军的位置,但汉武帝却在暗中告诉卫青,不要让李广和单于对阵。

这也是卫青多次拒绝李广的原因。

汉武帝的命令,卫青不可能和李敢解释,因而,他只能忍受这种曲解和怨恨。

第二,李敢有错吗?其罪当诛

可能大家乍一看,觉得李敢打伤卫青,没什么大不了。

但事实上,这件事真挺过分的。

  • 从职位上说,李敢属于以下犯上。

漠北之战时,李敢以校尉身份,正跟随霍去病讨伐匈奴,可见,他是霍去病的下属,而且还算不上非常得力的下属。

汉武帝一向“重霍轻卫”,但凡跟着霍去病出征的,绝大多数都有封赏。

这次战役回来以后,李敢就被封为了关内侯,一方面,李敢自己有才华,立了战功;另一方面,他跟了个好领导,受到了提拔;最后一方面,汉武帝对李广应该有点歉意,有点补偿的味道。

这是李敢和霍去病的关系。

再来看看卫青的职位,和霍去病的职位。

卫青是大司马,总指挥,他的职位比霍去病的职位还要高。

假如你是霍去病,那么,李敢打伤卫青这件事,就可以简化为:你的下属的下属,跑去打伤了你的上司。

就问你生不生气?

  • 从身份上说,李敢属于揍了皇亲国戚。

卫青的身份可不简单。

他不仅是大司马,还是标准的皇亲国戚。

他的姐姐卫子夫,是当朝皇后,而他的妻子,是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

从某种程度上说,李敢打伤卫青,都足以算得上蔑视皇权,如果严格按照律法来算,都够他丢命的了。

只是,卫青宽仁,没有宣扬这件事,但并不代表这件事李敢就没有做错。

第三,霍去病有错吗?年少轻狂

卫青是霍去病舅舅,但是,霍去病射杀李敢,绝不单纯因为卫青是自己舅舅。

  • 从职位上说,霍去病是李敢的上司;
  • 从辈分上说,卫青是霍去病的长辈。
  • 从律法上说,李敢错得离谱。

23岁的霍去病,正是“人不轻狂枉少年”的年纪,他怎么可能容忍李敢的猖獗?

据史书记载,霍去病的性格,叫做“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

翻译过来就是,心里藏不住事,憋不住气,有气要当场发。

从这个性格来看,霍去病射杀李敢,就不是图谋已久,极有可能是一时冲动

公元前118年,李敢陪着汉武帝在甘泉宫打猎,暴怒的霍去病,直接当着汉武帝的面,一箭射杀了李敢。

为了护住霍去病,汉武帝对外称:“李敢是被鹿角撞击而死的。”

《史记》:去病时方贵幸,上讳云鹿触杀之。

霍去病心里藏不住气,极有可能,他知道卫青被李敢打伤的时间点,就在狩猎场上。

汉武帝此时很信任霍去病,但不可否认,霍去病此举,挑战了汉武帝的权威,也加深了他桀骜不驯的形象。

写在最后

说实话,李敢的死,很让人惋惜。

他是个有能力的将军。

公元前121年,李广被4万匈奴骑兵包围,士兵都害怕极了,不敢和匈奴硬碰硬。

此时,李敢带着几十个骑兵,一路往匈奴军中奔驰,直穿骑兵阵,又从左右两边穿回,毫发无伤,并大笑:“匈奴很容易对付嘛!”

一时之间,军心大定。

《汉书》:行可数百里,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敢独与数十骑驰,直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告广曰:“胡虏易与耳。”军士乃安。

如果没有被射杀,不久后,李敢就能成长成为一名真正的名将。

而霍去病在射杀李敢后的第二年,突然去世,年仅24岁。

史书上没有直接记载他的死因,司马迁在《史记》中更是只用一个“卒”字,一笔带过。

我翻阅了史料,历史上有关霍去病死因的唯一正史记载,是褚少孙在《史记》卷20《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中的补记:

“光未死时上书曰:"臣兄骠骑将军去病从军有功,病死……"。”

这句话的意思,是霍去病的异母弟弟霍光,临终前给汉宣帝刘询上书,在奏折中,他提到了兄长霍去病的功劳,以及他的死因是“病死”。

但是,如果霍去病是病死,为何史书都不肯写一笔?

或许,这世间之事,自有定数,你做了什么,都要付出代价。

而在汉武帝“重霍轻卫”的策略下,霍去病在汉武帝心中的形象变差,受益者应是卫氏集团。

注意,卫氏集团,不等于卫青。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李敢因父亲之死,迁怒卫青,把卫青打了,霍去病知道了就把李敢杀了,你怎么看这件事?

我是清风醉史,我来回答此题。

要弄清此事的来龙去脉应该分为两件事来分析:

1.李敢为什么敢打卫青,而卫青挨了打并没报复和处罚李敢。2.霍去病杀李敢的底气,要知道当时李敢已经封侯。一、李广的怨念《史记》: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这是李广在年轻时,拜汉中郎,为武骑常侍,跟随文帝身边护卫时,汉文帝对李广说的话,对他期望很高,认为他封侯是迟早的事。

此话就像心魔一直深种在李广的心中,直到死时都念念不忘,未封侯成为其人生最大的遗恨,这也成为李广全家的怨念。

李广在文景帝时期,功劳很大,可是因他缺乏政治智慧,没把握住凭借自身军功封侯的机会。

1.文帝时的军功

李广当时年轻,不能独当一面,跟随大将周亚夫、张武等抵御匈奴的侵略,是本土边境作战,虽常有斩获,但未有开疆拓土之功,总起来说,功劳只够加官,未到进爵(封侯)。

2.景帝时的军功

景帝时,在跟随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的关键战役,昌邑城下,夺取叛军军旗,立了大功。

汉封侯的标准:1.亲俘斩敌军王、相、将等重要人物者。2.对外作战,开彊拓土的主将。3.关键战役,作出重大贡献者。(夺旗、先登、破阵等)4.父兄立大功而死者,儿子或弟弟可蒙萌封侯。

李广此时,好不容易有了夺旗大功,可以封侯了,可是得意忘形,接受了景帝的亲弟弟梁王授给他的将军印,得罪了景帝(景帝和梁王这对亲兄弟表面一团和气,实际上都在为皇位互相算计,李广成了政斗的牺牲品),还师后,他人都先后封侯受赏,唯独李广被景帝迁怒无封无赏。

3.武帝时的战绩

汉武帝时期,是西汉军事实力的巅峰年代,正史记载有26位将领在与匈奴的大战中封侯,可是李广在汉朝大军五次主动出击匈奴的作战中,独领一军却以三次未遇敌无功而返和二次全军覆没吿终。

王维的一首《老将行》“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道尽了李广的悲哀!(数奇,命数不好的意思。)

出自《汉书•李广传》:“大将军阴受上旨,以为李广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

这是汉武帝叮嘱大将军卫青,不让李广做先锋与匈奴单于作战,怕他的霉运带来不利的战果。何其悲哀,作为带兵大将,已经不被皇帝和统帅所信任!

二、李广之死

公元前119年,汉朝发动漠北之战,卫青领武帝旨意派李广迂回绕远路截击匈奴单于,可李广大军迷路,错失战机,使得单于逃脱,卫青要治其罪,李广不堪受辱,拔刀自刎。

卫青故意把李广调离先锋位置,除了上文说到的受到汉武帝的警告;还有一个是有自己的私心,公孙敖是卫青的救命恩人,当时公孙敖刚丢了侯爵职位,任中将军随卫青出征,卫青想让他多些机会与单于作战以获得军功复爵,所以李广不幸的成为偏师之将,最终导致他不仅未有寸功,还因此自杀。

到这里可以来回答第一个问题了,作为武帝时位高权重的卫青为何在光天化日之下挨了李敢的暴打而无任何报复呢?

《李将军列传》:李敢以校尉从骠骑将军击胡左贤王……怨大将军青之恨其父,乃击伤大将军,大将军匿讳之。1.心中确实有愧啊,让仇家打一顿出出气,自身心里也好过一些。如果不是他有私心,用公孙教替代了李广的先锋位置,李广也不至于自杀。2.给武帝和其他大臣看的,忍辱负重,一心为公,不计私怨。(后世史家对卫青评价不高,可能也有这方面的原因)三、霍去病擅杀功臣的底气《李将军列传》:敢从上雍,至甘泉宫猎。骠骑将军去病与青有亲,射杀敢。去病时方贵幸,上讳云鹿触杀之。

卫青对此事的隐忍,却激怒了年轻气盛的外甥霍去病,在随汉武帝甘泉宫围猎时故意射杀了以前的部下,现在皇帝近卫的侯爵李敢。

按汉律因私愤杀害国之侯爵者死!可是汉武帝是怎么处理此事的?众目睽睽之下,皇帝金口玉言说李敢是被鹿角撞死的。

可见,汉武帝有多宠爱霍去病,而李敢死的有多冤枉!

以上回答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我是清风醉史,欢迎评论、互相探讨。

李敢因父亲之死,迁怒卫青,把卫青打了,霍去病知道了就把李敢杀了,你怎么看这件事?

这事其实是个悲剧,直接导致李广父子身死,而卫青、霍去病也因此事受人指责。

首先得把这事前因后果传述一遍,李广之死起源于公元前119年的漠北之战,当时汉武帝让卫青与霍去病各自率领5万人马出击攻打匈奴,卫青与霍去病各自独领一路,原本汉武帝是没有让李广上战场的,一是因李广个人能力勇武,但缺少大局观,也缺少系统的军事知识,二是因为李广年龄也大了。

但是李广因为没有建功立业,又不服老,三番五次请求汉武帝让他出征,汉武帝最终同意了,封李广为前将军,归属卫青部下,与卫青一起出战。

卫青所部遇到匈奴单于,打一仗,单于不敌逃走了,于是卫青下令让李广与右将军赵食其一起率军从侧方包抄匈奴单于,最终结局却是李广与赵食其迷路,导致卫青没能包围匈奴单于。

此战过后,卫青因为要给汉武帝报告此仗情况,便问李广迷路情况,李广没有回答,卫青就派出手下让李广手下的都尉前去报告情况,李广于是亲自带着手下校尉到大将军府,李广对卫青说:

我李广一生与匈奴作战七十多次,这次随大将军作战,结果被调走军队迂回侧后,偏又迷路,这难道不是天意吗?况且我李广现在已经六十多岁了,不能再受这些文字的污辱了。

说完,李广拔刀自杀。

李广的自杀就是个悲剧,因为性格的刚烈,和建功立业的急切,李广一生对战匈奴,但是并没有建立多大的功绩,甚至都没有封侯,李广对于自已没有立功耿耿于怀,还对此战中大将军卫青不让自已做前锋,反而让自已去迂回包抄感到不满,李广有责备卫青的意思,不愿意在战死再次受到污辱。

因为李广在对战匈奴的多次战役中受到污辱,一次是上谷之战,李广全军覆没,全人还被俘虏,好不容易逃了回来,结果按汉法律当斩,李广用钱财赎罪,才捡回一条命。

第二次是漠南之战,卫青和霍去病此战都建功立业,就连卫青手下不少将领都因功封侯,而李广此战无功无过。

第三次就是漠北之战,李广都是无功无过,还因为迷路而受到盘问,看着别人建功立业,李广难免心灰意冷,这次按照汉法律估计又会被贬为庶人,李广想到此生再无建功机会,于是自杀而亡。

李广之死,从李广本人来看,就有责备大将军卫青的意思,而李广的儿子李敢更是把父亲自杀的原因怪罪在卫青头上,于是私下里打伤了卫青,李敢当时的官职只是一名校尉,军中的一名校尉私自打伤大将军卫青,这事往大了说,就是死罪,可是卫青身为大将军,居然把这事瞒了下来不追究,等于是赦免了李敢的死罪,这份胸怀,值得让人敬佩。

虽然卫青胸怀大度,但是霍去病可是年轻气盛,这事不知道怎么就被霍去病知道了,卫青是霍去病的舅舅,霍去病也没有与卫青商量,在一次与汉武帝打猎的过程中,霍去病私下射杀了李敢,这事就闹大了。

李敢怎么说是汉军校尉,中层武将,虽然之前打伤卫青犯了法,但是一码归一码,这事也轮不到霍去病来执法,虽然霍去病是李敢的顶头上司,也是如此,李敢犯了法,霍去病同样犯了法,不过汉武帝为了保住霍去病,就发布诏书说李敢是被鹿撞死的,替霍去病撒谎。

不过话又说回来,当年李广任将军时,也曾因为私仇私自杀害得罪过自已的霸陵尉,事后,李广也没有被追责,霍去病也情有可原。

这事放在历史的角度来看,除了卫青之外,其他人都有错。

李广之死与卫青没有关系,公是公,私是私,大将军的命令在军中就是法律,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至于如何排兵布阵打仗,那确实是卫青说了算,李广不满,也不能指责卫青,可以向皇帝上书。

但是李广选择了自杀,而不愿意受辱,说明李广当时确实是心灰意冷,而且性格刚烈,其实李广一生也有很大的污点,比如私杀下属霸陵尉,再比如杀害投降的俘虏800多人,另外,李广带兵打仗的能力也颇受质疑,多次率军出征,仅有匹夫之勇,而无实际战绩,多次无功而返。

李广是个悲剧人物,其一生都在与匈奴作战,却终身未能封侯,历史上有不少文人志士为李广打抱不平,然而两汉以功封侯,苦劳是没有用的。

作为李广幼子的李敢,多少也继承了李广刚烈不计后果的性格,擅自打伤当朝大将军,要不是卫青好心宽容,李敢早就死了,可正是因为卫青的宽容,才引出霍去病杀李敢的事来。

霍去病杀李敢时,不过23岁,霍去病与他舅舅卫青的性格完全相反,卫青低调,霍去病张扬,卫青宽容,霍去病有仇必报,真是性格决定命运啊。要不是霍去病军功赫赫,正受汉武帝宠信,也不会如此胆大,从某种方面来说,霍去病的张扬,是汉武帝宠信造成的。

溺爱是一种伤害,霍去病虽然战功非常显赫,但也不能无法无天,此事过后不久,霍去病就病死了,天妒英才,一代名将霍去病去世。

整个事件中,最无辜的就是卫青了,据说卫青如此安排,是汉武帝的意思,不管是不是,这都与卫青无关,因为李广不是一个识大局的将军,从李广一生的经历就能看出来。

卫青无疑是一个伟大的人,虽然出身奴隶,但其为人谦虚、低调,身处高位从来没有飞扬跋扈,反而是更加的谦虚与谨慎,虽然他有意想保李敢一命,但谁知霍去病去出手,所以卫青是整个事件中最无辜的人,白白挨了一顿打,却选择了宽容与原谅,这种胸怀不是人人都有的。

李敢因父亲之死,迁怒卫青,把卫青打了,霍去病知道了就把李敢杀了,你怎么看这件事?

“李敢被杀事件”是汉武帝中后期的重大案件,间接改变汉匈战争的走向。公元前118年,李敢感觉其父李广之死与卫青有关,怒气冲冲地打伤了卫青。卫青觉得对李广有愧,于是便没有声张此事。

霍去病得知卫青被打之后,在甘泉宫狩猎时将李敢射死。当时霍去病正是当红之时,汉武帝选择包庇霍去病,声称李敢在狩猎时被鹿撞死。

这件事对于大汉的影响很大。首先一代名将李广自杀而亡,其次李敢被杀害,再次一年之后霍去病去世。霍去病去世之后,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则是败多胜少。霍去病是一代军神,但是射杀李敢之事是其一辈子的污点。

汉武帝包庇霍去病的行为,多多少少也伤了一些人的心。现在再来看这件事,我们会发现除了卫青之外,他们做得都值得商榷。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广已经成为文人笔下的常客,引起无数失意文人的共鸣。李广之所以一直无法封侯,归根结底还是功劳不够。当然,运气也不站在李广一边。漠北之战也许是李广最后的机会。

李广拉下老脸求汉武帝任命自己为前锋将军,汉武帝经不起李广反复请求,而答应他的请求。但是,汉武帝非常介意李广的年龄和运气,又私下里告诉卫青,李广不可为前锋将军。卫青也想将功劳留给公孙敖,于是改变了李广的位置。史称:

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

李广知道之后,坚决要求卫青改变命令。遭到拒绝之后,李广独自率军出征,因迷路无功而返。战斗结束之后,卫青派人向李广询问相关情况。李广却在这时选择自杀。

卫青确实要为李广之死负责任,却不是主要责任。即使没有公孙敖,卫青也不敢让李广担任前锋将军。卫青派人召李广询问相关情况,也只是例行公事。卫青也没有想到李广会自杀而亡。卫青可能需要为李广之死负一定责任,却没有违反法律。事后,卫青也比较内疚,所以被打之后并没有找李敢的麻烦。

父亲自杀之后,李敢迁怒于卫青,也可以理解。盛怒之下的李敢打了卫青一顿,也完全可以理解。卫青觉得有愧于李广,并没有声张此事。因为卫青知道,一旦自己声张此事,李敢一定会被处罚。父亲死了,儿子因伤心而做出一些过激的事情,也在情理之中。但是,法不容情。李敢的行为可以理解,并不意味着不触犯法律。

卫青相当于全国陆军总司令,大汉最高的军事指挥官。李敢只是一位普通的将军,是卫青的部下。从爵位上说,李敢是关内侯,卫青是长平侯,关内侯的级别明显低于长平侯。长平侯为列侯,也是县级列侯。县侯是级别最高的列侯,县侯之下还有亭侯、乡侯,其下才是关内侯。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殴打一国的总司令都不是一件小事。汉代等级制度森严,李敢殴打卫青等于以下犯上。就算霍去病不杀死李敢,法律也绕不过李敢。李敢殴打卫青,肯定有错在先,不仅违法,而且违礼。

李敢殴打卫青,是一种违法、违礼行为。霍去病射杀李敢完全是一种犯罪行为。李敢是霍去病的部下,跟随霍去病立下不少军功,因此被封为关内侯。霍去病是仅次于卫青的第二号军事人物,相当于大汉军队的副司令,待遇享受正司令级别,位同三公。

李敢的最高官职为郎中令,掌管宫廷侍卫,为九卿之一。虽然霍去病的爵位、官职远远高于李敢,他却没有擅自杀死李敢的权力。

李敢殴打卫青,自然有法律制裁他,霍去病没有权力杀死他。当时也不是战时状态,霍去病也没有权力以军法杀死李敢。即使以军法杀死李敢,也不是霍去病亲自射死他。

霍去病公然杀死李敢,可以说是置法纪不顾,甚至是肆无忌惮。霍去病之所以敢射死李敢,除了年少气盛之外,更多是恃功而骄。霍去病自觉自己功勋赫赫,深受汉武帝宠幸,所以才会有恃无恐。

李敢被杀之后,汉武帝应该严惩霍去病。即使不让霍去病偿命,也应该重罚他。但是汉武帝却选择了包庇霍去病。为了有个说法,汉武帝对外宣称李敢被鹿撞死。史称:

居无何,敢从上雍,至甘泉宫猎,骠骑将军去病与青有亲,射杀敢。去病时方贵幸,上讳云鹿触杀之。

其实,汉武帝需要为“李敢事件”负最大责任。汉武帝答应让李广做前锋将军,却暗地指示卫青改变对李广的任命。卫青夹在中间,只能自己承担骂名。卫青等于替汉武帝背了黑锅,间接导致李广自杀。

卫青对李广的死心存愧疚,不知道汉武帝内心是否愧疚。李广自杀之后,李敢也被杀死,李家就是只剩下李陵和李禹。李广虽然功劳不够,苦劳却足够。汉武帝应该替李敢主持公道,但是汉武帝却选择偏袒霍去病。

汉武帝包庇霍去病的行为会寒了众多将士的心,也会纵容霍去病的不法行为。可能汉武帝也没有想到,他所包庇的霍去病会于一年之后病逝。公元前117年,冠军侯霍去病去世,汉武帝暂时停止了大规模用兵,让霍去病陪葬茂陵。

“李敢事件”是霍去病一生的污点,也是汉武帝抹不去的污点。当时,汉武帝堵住了天下人的口,却堵不住史学家的笔,史学家完整地记录这件事。

李敢因父亲之死,迁怒卫青,把卫青打了,霍去病知道了就把李敢杀了,你怎么看这件事?

文帝十四年,李广16岁取得陇西大捷,数千人大胜老上单于十几万,功超万户侯。王信之子韩颓当曾为匈奴相国,于文帝十四年与侄韩婴率众降汉,汉文帝封颓当为弓高侯,婴为襄城侯。景帝时,能旁敲侧击的知道,李广的战绩,包括抓一个大当户,至少有近10个匈奴王来投降,都封为侯,最高6000多户。孝景中六年,卢绾孙他之,以东胡王降,封为亚谷侯。见《史记周勃世家》和《韩信卢绾列传》等。李广收服的这些匈奴王公都封侯了,李广却没有封侯。一生为国,不计得失的李将军,功绩盖世,却连封个小小列侯都这么难,难怪当李广被卫青诬陷逼死时,天下闻者落泪。

有些人喜欢拿李广难封来贬低李广的功绩,说什么封侯是按军功,那么卫青三个年幼的儿子有什么军功?有人说李广取得陇西大捷就该封侯,没封侯,陇西大捷就是假的。且不说封不封侯那是皇帝一念之间,我们说历史要有史料依据 ,《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记载,惠帝到景帝”间五十载,追修高祖时遗功臣,及从代来、吴楚之劳、诸侯子弟若肺腑、外国归义,封者九十有余。”《史记孝文本纪》中有封侯者单位详细记载,感兴趣的可以去查阅。除了定吴楚七国之乱是军功,其他没有一个侯是按军功封赏的。这是李广难封的原因,也是文景帝期间所有边将难封的原因。而文帝二年以后,就没有封侯的记载。

而所谓李敢刺伤卫青,根本不成立,卫青只不过被李敢揍了一顿。

第一,李敢单枪匹马杀透匈奴4万骑兵,英勇无敌,别说武技,单是力气,5个卫青都不是个儿。李敢赤手空拳能打死十个卫青。

第二,大将军被刺是大事,尽管是过气的,被打入冷宫的大将军。卫青被刺伤,卫青身边的卫士都是死罪,必然全力出击,李敢为自保,就算不杀,这些卫士受伤是免不了的,大将军府那么多卫士受伤,就算卫青想瞒,也瞒不住。

第三,李敢如果是死罪,霍去病有必要去刺杀李敢吗?没有必要,直接告御状就是了。

第四,霍去病打不过李敢,所以平时不敢刺杀,才选择围猎时暗杀。

第五,李广被卫青诬陷逼死,武帝知道卫青假传圣旨,卫子夫失宠,太子不受待见,武帝都把卫青边缘化了,李敢是武帝的左膀右臂,又怎么会帮卫青,处置李敢。

对于回帖里一些重复的问题,就不一一回复了,麻烦各位看这里:

一,李敢杀透4万大军包围的原文记载: 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敢独与数十骑驰,直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告广曰:“胡虏易与耳。”军士乃安。 (见《史记李将军列传》)

这段文字不但记叙了李敢杀透匈奴4万大军的事迹,同时说明李广这4千士兵都是新兵,广军士皆恐,要是换了李广那些久经沙场的老部下,或者是李广训练的羽林军,又怎么会恐呢

二,李陵和司马迁是好友的说法,纯属捏造。原文记载如下: 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能相善也。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余欢。然仆观其为人,自守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蓄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见《报任少卿书》)

三,李广16岁陇西大捷,见 晁错的奏章《言兵事疏》。起破伤之民以当乘胜之匈奴,用少击众,杀一王、败其众而大有利。非陇西之民有勇怯,乃将吏之制巧拙异也。故兵法曰:“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民。”由此观之,安边境,立功名,在于良将,不可不择也。

李广的陇西大捷,《史记李将军列传》也有记载。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广从弟李蔡亦为郎,皆为武骑常侍,秩八百石。

四,李广文帝时,陇西大捷之后的战绩,为什么会加升为陇西尉!见晁错的《言兵事疏》今降胡义渠蛮夷之属来归谊者,其众数千,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即有险阻,以此当之;平地通道,则以轻车材官制之。两军相为表里,各用其长技,横加之以众,此万全之术也。

李广陇西大捷后,文帝先是把李广加封中郎,留在京城,数月后,接受晁错建议,派李广统领数千义渠兵和数千陇西子弟,连续三年不断打击老上单于。迫使老上单于不得不请求和亲。

面对李广如此大的战绩,文帝却手头紧,无侯可封,史记记载文帝的话。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文帝虽然将李广提升到2000石的陇西尉,文帝明白,李广的功劳足以与张良,韩信媲美,因为汉初能说万户侯岂足道哉的,只有张良韩信。但文帝还要重用李广,李广只有20岁,太年轻,以后征伐匈奴,有的是用武之地,过早提拔到顶,接下来没法奖赏了。因此,口头奖励,以免年轻人有想法。

五,《史记冯唐列传》记载。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

太守魏尚缺了6颗首级,就被罢官削爵下狱,赏太轻,罚太重。文帝时边将,就是这样的待遇。文帝对于年少的李广李蔡兄弟的封赏,对文帝来说简直就是比加封车骑将军,长平侯还丰厚的奖赏。

六,《史记周勃世家》其后匈奴王[唯]徐卢等五人降,景帝欲侯之以劝后。丞相亚夫曰:「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景帝曰:「丞相议不可用。」乃悉封[唯]徐卢等为列侯。亚夫因谢病。景帝中三年,以病免相。

公元前147年,匈奴王5人来降,景帝封5人为侯,景帝一共没有封多少侯,这次一下封5侯,大手笔。周亚夫反对封侯被免去丞相。李广在景帝时与匈奴60几战,当时主动出击的只有李广,这些匈奴王来降,显然是李广的功劳。这时李广35岁左右。

七,杀霸陵尉,武帝表扬李广。《史记李将军列传》原文如下。广家与故颖阴侯孙屏野居蓝田南山中射猎。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

霸陵尉醉酒值班,这是死罪,他敢冒死出来嘚瑟,不仅是因为李广被免职。要知道,李广的门生好友众多,不乏高官,霸陵尉敢当众羞辱李广,如果他背后无人,这种小人,送他十个胆子也不敢,所以霸陵尉一直安然无事。然而,汉把重兵集结在河南地,东北方向兵力薄弱,抵挡不住左贤王的进攻,韩安国退守右北平,武帝不得已将李广请出山,斩霸陵尉为李广立威 。文中用了请字,强调霸陵尉不是李广想要调动就能调动的,这是武帝的意思。所以武帝事后,特地给李广写表扬信,夸李广做的好,希望他在右北平悠闲地欣赏美景。意思就是,霸陵尉有后台,我也把他送给李将军斩了,左贤王你李将军帮我摆平,右北平安定了,李将军就可以在右北平悠闲地欣赏美景。

八,关于卫青所谓七战七捷说法的谬误。

首先看原文记载的卫青七战。

第一战,元光五年,青为车骑将军,击匈奴,出上谷。青至茏城,斩首虏数百。

卫青无功封车骑将军,出上谷击匈奴,卫青手握精锐,不击入侵上谷的左贤王主力,却跑去所谓龙城,而左贤王也没有追击卫青,却往反方向击溃公孙敖,并和单于夹击李广。说明李广奇袭单于,所以左贤王才会不理睬近在咫尺的卫青,卫青不顾大局,导致汉军损失万人,袭击单于计划失败,这种仗也能算捷吗?所以卫青无封赏是正常的,李广公孙敖替卫青担了死罪。

第二战,元朔元年春,卫夫人有男,立为皇后。其秋,青为车骑将军,出雁门,三万骑击匈奴,斩首虏数千人。

此战也无封赏,按某人的理论,千人以上封侯,卫青并未封侯。要么这数千是老百姓,要么就是为上一次不击左贤王,擅走龙城抵罪。

第三战,明年,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虏略渔阳二千余人,败韩将军军。汉令将军李息击之,出代;令车骑将军青出云中以西至高阙。遂略河南地,至于陇西,捕首虏数千,畜数十万,走白羊、楼烦王。遂以河南地为朔方郡。以三千八百户封青为长平侯。

具体数字原文记载了,获首虏二千三百级,斩轻锐之卒,捕伏听者三千七十一级,执讯获丑,驱马牛羊百有余万,全甲兵而还。

一共六千,大部分是轻锐和间谍,这不就是拿着弓箭的牧民吗。全甲兵而还,说明卫青并没有遇到匈奴部队。

为了集中兵力给卫青,渔阳和代一带,韩安国加上李息只有数千人,根本抵挡不住左贤王的进攻,节节败退。于是,汉武帝把李广请出山,斩了霸陵尉为李广立威,李广到右北平,果然不负众望,左贤王退兵。至于交战与否,战果如何,史记有意无意地漏掉了,只写一句匈奴数年不敢犯。匈奴是虎狼之师,不吃苦头,怎么会轻易撤兵。但史记没有任何关于右北平战事的记载,所以不能妄下结论。

第四战,卫青出高阙无功,李蔡出朔方千里奇袭右贤王。功劳算在卫青头上,加封大将军,李蔡退役任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多么明显的置换,李蔡识时务。

第五战第六战,定襄二战,卫青斩获1万多,损失士马十几万。苏建顶罪。宁乘说卫青没多少功劳,只是靠了皇后关系才做到大将军,建议卫青用千金贿赂正受宠的王夫人,卫青只拿出500金。

第七战,漠北之战。卫青获取单于人少的情报,假借武帝阴谕,强让公孙敖领前军,把李广打发到右军,并且把老百姓辎重队,步兵等一股脑塞给李广,严重影响李广行军速度,卫青自己带领近十万骑兵车兵,高速前进,进击3万左右的单于部队。结果卫青直面单于,说明公孙敖前军已经被单于击溃,而后汉匈损失相当,最后汉军还有追击,显然汉军数万损失只能是公孙敖前军崩溃造成。

卫青找李广顶罪,以诸校尉性命要挟逼死李广。回军后,全军无功。卫青门客都跑到霍去病那里去了,卫青从此失势,只能娶平阳公主维持他的地位。卫家三子被免侯,卫伉继承长平侯居然要平阳公主求情就是明证。

李敢因父亲之死,迁怒卫青,把卫青打了,霍去病知道了就把李敢杀了,你怎么看这件事?

李广自杀,与卫青没有什么关系。按照当时战时的情况,李广在“漠北战役”时,没有及时与卫青大军集结,影响了整个战局,卫青作为统帅,是可以直接问罪李广,甚至斩首的。

卫青只是想问清楚李广迷路是怎么回事,然后,将战报报给汉武帝,并没有直接问责李广。

李敢听说父亲自杀,迁怒与卫青,甚至将卫青打伤,卫青也很理解李敢的心情,并没有声张。李敢以下犯上,动手打人,卫青是大将军,是汉武帝时期,全国军事最高领导人。也完全了可以直接将其抓起来,或是直接杀了。可是,卫青没有。

李敢打卫青的事,让霍去病听说了。卫青是霍去病的舅舅,是他先带着霍去病上战场的。霍去病在与汉武帝,李敢在甘泉宫狩猎时,射杀了李敢。汉武帝大怒,但只是责骂霍去病,并没有惩罚他,让其尽快回前线去了,对外说是李敢被鹿顶死的。

霍去病虽然年轻,却是深居高位,是汉武帝封的大将军,可见,汉武帝对其的宠爱。霍去病当然也正是靠着汉武帝的宠信,才敢杀李敢的。

尽管,李敢是霍去病的部下,他不能忍让李敢殴打自己的舅舅,但是,这属于私事,霍去病属于年轻权重,轻狂的报私仇,射杀李敢这样的,朝廷重要的将军,理应死罪。可惜,那是汉武帝说了算,律令也不管用。

不久,霍去病在回前线的路上,突然去世,汉武帝痛心不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