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死后,唐玄宗为何不放过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

赐死太平公主之前,李世民对父亲李渊说:“3天前,我给了她机会,可她非要回来寻死。”此后,他含泪下了杀令。

太平公主,是武则天的小女儿,也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姑姑。

说起来,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关系,其实很暧昧。

他们的感情很好。

每次见面,太平公主都会亲切地唤李隆基为“三郎”。

公元710年,两人还曾联手,灭掉了想称帝的韦皇后,稳住了李唐皇权。

此后,唐睿宗李旦复位,再次当上皇帝。

他非常器重妹妹。

每次议事,他都会先问宰相:“此事,可曾与太平公主商议?”

而李隆基作为皇太子,也是父亲李旦的左膀右臂。

只是,谁也没想到,3年后,姑侄两人竟然刀剑相向。

李隆基动用势力,打压太平公主;而太平公主也带头反对李隆基为太子,甚至还让宫女对他下毒。

公元712年,李旦将皇位禅让给了儿子李隆基,此后,李隆基直接下令,赐太平公主自尽。

李旦苦苦求情,却无可奈何。

最终,太平公主被赐死,她的家人除了李姓外,全部被诛杀,同党也悉数被杀。

是什么原因,让曾经的盟友反目成仇?

又是什么原因,让李隆基非要杀死姑姑呢?

有人说,两人政见不同,一山不容二虎。

也有人说,李隆基对太平公主又爱又恨,不得已下了杀手。

其实,从历史背景来看,我认为,李隆基杀太平公主是必然的。

不管他们曾经关系多么亲近,最终只有一条“你死我活”的不归路。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太平公主的权谋太厉害。

太平公主是个非常有才能的女子。

她是武则天最宠爱的女儿,自小跟着母亲商议政事。

不过,为了保护女儿,武则天告诫太平:绝不可以把她商议政事的消息泄露出去。

理由是:出了一个女皇帝,已经够匪夷所思了,若是再来一个,李唐皇室接受不了,那么太平公主极有可能被暗杀。

《新唐书·列传第八》:而主内与谋,外检畏,终后世无它訾。

可以看出,武则天很保护女儿,而太平公主也非常收敛,从不揽权。

当时,她唯一出格的事,就是为了自卫,铲除了来俊臣势力。

在武则天去世前,基本上没人知道太平公主的才华。

但是,才华被压抑久了,就会生出无限的渴望。

公元705年,李显复位,太平公主迅速从幕后走到台前。

那个怯生生躲在母亲背后的小公主,突然摇身一变,成了政坛上最活跃的人物。

韦皇后狠辣吧,可她却非常害怕太平公主。

安乐公主陷害太平,太平轻飘飘说了一句话,就化解了危机。

她对李显说:“陛下富有四海,不能容忍一弟一妹,而让人罗织罪名残害吗!”

后来,李显被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毒死,太平公主不紧不慢,草拟遗诏,把太子之位放在了温王李重茂的头上。

时机合适时,太平公主又迅速和李隆基联手,拥护李旦上位。

可以说,太平公主走的每一步,都恰到好处。

在稳住李唐基业的同时,也把自己置于“劳苦功高”的地位。

正因如此,李旦复位后,对妹妹太平非常器重,不仅给她封了“万户”,还把她3个儿子都册封为王。

《新唐书·列传第八》:睿宗即位,主权由此震天下,加实封至万户,三子封王,余皆祭酒、九卿。

这种待遇,是整个唐朝公主的巅峰。

如果太平公主此时收手,或许就没有后面姑侄相残的事情了。

可是,贪恋权势的人,往往收不了手。

皇室稳定后,太平公主开始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满朝文武近半都是她的势力;李旦做出的每一个朝政决定,几乎也都会经过太平公主的手。

“太平公主,武后之子,凶猾无比,大臣多为之用。”(《资治通鉴》)

唐睿宗李旦,是个安分、胆小的皇帝,他或许不在乎这些,但身为皇太子的李隆基,却非常厌恶。

李隆基也是个有才华的人,他不会允许有人骑在自己的头上。

日后,他登基为皇帝,也绝不允许有人架空自己,把自己变成傀儡皇帝。

因此,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间,势必有一场“你死我活”的较量。

第二, 太平公主主动出击,与李隆基结了梁子。

李隆基想要搞垮太平公主,太平公主自然也不愿意放过李隆基。

李旦继位之初,太平公主对李隆基很好,但这种好,有个前提,即李隆基也是软弱无能、好控制的人。

但是,李隆基并不是。

几次朝堂交锋,太平公主很快就发现了李隆基的不简单。

尝到了权力的滋味,太平公主可不愿意放手。

所以,她开始想尽办法,把李隆基从太子之位上拉下来。

  • 一方面,太平公主散播谣言,称“李隆基并非皇长子,不应该被册立为太子”,煽动舆论,鼓动百姓。
  • 另一方面,太平公主不加掩饰,直接在宫门口拦住当朝宰相,暗示他们向皇帝进言,改立太子。

可以说,太平公主的手腕,还是非常了得的。

唐朝刚经历了武则天一朝,对“正统”二字,非常看重。

她散播的谣言,看似无关痛痒,实则蛊惑人心。

正因如此,李旦曾几次下令,警告天下臣民,不许议论皇室。

而要求臣民向宰相进言,同样是非常狠辣的招数。

当然,臣子们都大惊失色,官员宋璟当众质问公主:“太子有功于天下,公主为何会想改立太子?”

然后,宋璟就遭到了贬斥。

《资治通鉴》:公主又尝乘辇邀宰相于光范门内,讽以易置东宫,众皆失色,宋璟抗言曰:“东宫有大功于天下,真宗庙社稷之主,公主柰何忽有此议!

很明显,太平公主对李隆基,是明枪和暗箭齐发。

而李隆基又是个非常记仇的人,起了杀心,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第三, 太平公主是李隆基改革的重大阻力。

李隆基不肯放过姑姑,还有个重要原因,是他想要改革。

从武则天开始,唐朝的皇权更迭,非常迅速,原因主要是:皇太子的法定地位不稳。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李旦复位后,李隆基就向父皇进言,要“限制宗室王爷、公主的势力”,巩固皇太子的法定地位。

这是非常英明的决策。

因此,很多朝臣也上书,表示支持:

“伏以太子初建 ,养德春宫 ,诸王在藩 ,饬躬朱邸 ,并请远去邪佞 ,亲近正人。… …公主、驸马 ,不得假以权要 ,所犯必有惩 ,所习必有艺 ,则九族既睦 ,万邦以宁。”(《全唐文·论时政疏五篇》)

太平公主当然不干了!

这是要限制她的权力,她怎么可能容忍?

于是,她利用自己的势力,打击所有支持改革的官员。

此外,在禁建寺庙、抑制佛道势力的问题上,李隆基也与太平公主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武则天改唐为周,大力兴建佛寺,为自己寻求当权的合理性。

唐中宗继位后,韦皇后和外戚干政,又企图借佛教势力复辟女主当政的历史。

短短几十年,唐朝在佛教上的开支,数额巨大。

而民间,也广泛出现了“滥度僧尼”的现象,偷税漏税、逃避徭役的“僧人”比比皆是。

所以,李隆基提出了要禁建寺庙、抑制佛道势力,是顾全大局。

在大局上,李隆基的做法没有错,可太平公主却认为,这是在分她的“蛋糕”。

“武太后、孝和朝,太平公主、武三思、悖逆庶人恣情奢纵,造罔极寺、太平观、香山寺、昭成寺,遂使农功虚费,府库空竭矣。”

为什么太平公主会这么想呢?

因为掌权后,她就效仿母亲武则天,沉迷寺庙,与不少僧人有私情,还利用寺庙收揽了大笔钱财。

如果禁建寺庙,就等于砍掉了她的经济来源。

因此,太平公主激烈反对李隆基的建议,有她在,改革就不可能进行。

当然,最初的李隆基,可不想要太平公主的命。

这毕竟是他的姑姑。

可是,太平公主却在“作死”的路上,一路狂奔。

公元712年,李旦退位为太上皇,李隆基登基为帝,太平公主也加紧了“作死”的步伐。

  • 第一步,与文武大臣商议,谋划废掉唐玄宗李隆基。
  • 第二步,与唐玄宗身边的宫女合谋,准备给唐玄宗下毒。

《资治通鉴》:文武之臣,太半附之,与窦怀贞、岑羲、萧至忠、崔及太子少保薛稷、雍州长史新兴王晋、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知右羽林将军事李慈、左金吾将军李钦、中书舍人李猷、右散骑常侍贾膺福、鸿胪卿唐、及僧慧范等谋废立,又与宫人元氏谋于赤箭粉中置毒进于上。

太平公主做的每一件事,都罪无可恕。

李隆基忍了很久,终于爆发了。

他直接调动禁军,在太平公主集团商议时,先下手为强。

不过,太平公主跑了,她逃到山中寺庙。此时,李隆基并没有打算杀死太平公主。

他按兵不动,甚至想:只要姑姑就此出家,就饶她一命。

只是,太平公主只藏了3天,就主动出山,然后回府。

或许,太平公主认为,哥哥李旦能救自己一命。

毕竟,李旦虽然成了太上皇,但并没有放权。

然而,李旦没有救她,而她等到了李隆基亲赐的白绫。

就这样,这位在唐朝政坛上举足轻重的公主,就此谢幕。

值得一提的是,抄家时,官差发现,太平公主家中的珍贵财宝,丝毫不亚于国库。

武则天死后,唐玄宗为何不放过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是自作孽不可活。唐玄宗如果不灭了太平公主一门,唐朝就提前灭亡了。

713年,唐玄宗突然下诏,赐太平公主自尽。谁知,太平公主拒不受死:“3年前,我助你诛韦后一党、扶你父王登基、立你当太子,为何今日你竟恩将仇报、灭我全家?”

唐玄宗沉默不语,姑侄斗法是时候结束了,连她的亲生儿子薛崇简都在旁催促:“母亲,是时候上路了!”

其实,对自己唯一的嫡亲姑姑,唐玄宗刚开始是不打算下狠手的。唐隆政变后,他不顾姑姑的求情,毅然斩杀了上官婉儿,后又不顾礼法,捣毁了上官婉儿的墓穴,李隆基就是想通过这两件事告诉太平公主:别跟我斗了,我是绝对不允许女人再掌权的!

只可惜,太平公主继承了武则天刚强好胜的一面,不见黄河不死心、不见兔子不撒鹰,非要和李家三郎争个你死我活,结果把自己和全家人的小命都搭进去了。

唐玄宗为什么一定要赐死姑姑太平公主?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1、捍卫李唐王室得之不易的皇权

自683年唐高宗李治驾崩后,李唐王室就因挡了武则天的道,频频遭到清洗。

好不容易等到705年,唐中宗李显在众人的支持下发动“神龙政变”,这才从女皇武则天的手中,重新夺回了皇权。

可李家人还没支棱几天,唐中宗的厉害老婆韦皇后就正式上线了。

韦皇后一直以婆婆武则天为榜样,她和女儿安乐公主一样,都想要成为像武则天一样的女皇,为此,她们不惜逼死太子李重俊、毒死中宗李显,还试图杀掉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李唐王室再一次面临灭顶之灾。

千钧一发之际,李旦的第三子李隆基决定联合姑姑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

710年7月21日,李隆基率军攻入皇宫,杀掉了韦皇后和安乐公主,相王李旦被推上皇位,而李隆基因功,被立为太子,太平公主则被加封为镇国公主。

自此,皇权才再一次回到李唐王室的手中。

为了避免重蹈覆辙、防止女人掌权,所以,在太平公主一再向皇权伸手时,唐玄宗才忍无可忍、最终下了杀心。

2、对太平公主步步紧逼的绝地反击

唐隆政变结束后,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的“蜜月期”就结束了,为了争夺朝政的话语权和最高统治权,姑侄俩人开始了一轮又一轮的“斗法大战”。

第一回合:废立

太平公主之所以在唐隆政变中,选择侄子李隆基作为合作对象,主要是看中他年轻、在朝中没有根基,方便日后控制。

可等大事办成,太平公主才赫然发现——李隆基的魄力和手腕远远超出了她的想象,这个年仅25岁的年轻人,根本就不是个任人摆布的主。

事已至此,只能赶紧将太子换人了,幸好李隆基有一个很明显的弱点——那就是他的庶出身份和排行老三的地位。

按照千百年传承的嫡长子继承制,皇位根本轮不到李隆基来继承,正儿八经的继承人应该是睿宗李旦的嫡长子李成器。

太平公主相信,只要抓住李隆基的这个弱点大做文章,就完全能让东宫易主。

为此,太平公主先是命人在朝野上下散布舆论,称李隆基不是嫡长子,没有资格当太子。

而后,又利用自己多年打造的人脉关系网,往太子身边不断安插耳目,对他实行24小时不间断、无死角的监控。

只要太子在私生活或政务上,出现过失,她就能第一时间抓住把柄,向皇帝哥哥弹劾太子。

可结果完全出乎她的意料。

李隆基深知我在明、敌在暗,所以一举一动都非常小心,就连和妻妾同房,都严格控制次数。

公元 711 年,急不可耐的太平公主突然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想不到的举动——堂堂镇国公主竟乘坐车辇,把宰相们堵在了下班回家的路上,然后公开摊牌:“我认为当今太子不适合坐这个位置,为了朝政考虑,咱们还是换一位太子吧!“

宰相们一个个面面相觑,半晌无语,谁都知道这里面的厉害关系,一个是权倾朝野的镇国公主,一个是拥有继承权的当朝太子,哪个也惹不起呀!

就在众人搜肠刮肚、思索应对之策时,宰相宋璟挺身而出、率先打破了沉默:“太子有大功于天下,是我们国家臣民未来的主宰,公主怎么突然有这样的想法呢?”

很明显,宋璟是坚定的太子党。

太平公主强压怒火,冷冷地盯着这个不识相的宋璟,想不到会在这碰了钉子。

不久,胜券在握的太平公主又收到了一份“噩耗”——睿宗李旦不愿看到妹妹在朝中势力过大,就颁发了一道诏书,下令不准任何人再谈论废立太子之事。

第一回合,太平公主处处发力,却没有伤及太子分毫。

《资治通鉴》记载:

公主又尝乘辇邀宰相于光范门内,讽以易置东宫,众皆失色,宋璟抗言曰:“东宫有大功于天下,真宗庙社稷之主,公主奈何忽有此议!”

然而,太平公主毫不慌乱,凭着自己在朝堂多年积累的智慧和经验,要对付这个初出茅庐的李家三郎,她还是很有信心的。

既然一计不成,那就再生一计。

可让太平公主没有想到的是,这回率先出手的,却是李隆基。

第二回合:调离

眼见太平公主与李隆基已势如水火,朝中大臣也纷纷站队,无人再关心朝政民生。

宰相宋璟和姚崇赶紧向睿宗进言:

“宋王成器是陛下的嫡长子……如今,太平公主在其中挑拨离间,妄图废立太子,臣等担心太子会有危险。为保社稷安宁、东宫无恙,应将宋王和豳王外放为地方刺史,绝了太平公主的念想,另外,应将太平公主及驸马武攸暨迁出长安,往洛阳安置。”

显然,这个建议对太子李隆基更有利,对稳定政局也更有利。

可睿宗以思念亲妹为由,只同意了对皇子的安排,而将太平公主安排在了离长安更近的蒲州。

一下子被调离了权力中心,太平公主在这个回合还没出招,看似就败了。可太平公主在武则天常年的言传身教中,早就练就了一身临危不乱的本领。

只要事情还没有成定局,就一定有翻盘的机会。

思来想去,太平公主决定在临走前,再做两件事,无论如何,她是不会让太子得逞的。

第一件,授意她的心腹大臣们,弹劾太子的坚定拥护者——姚崇、宋璟对先帝大不敬之罪;

第二件,亲临太子宫,摆出长辈的架子,声色俱厉指责太子过河拆桥、忘恩负义。

在一干下人面前,李隆基被骂道颜面扫地、威严尽失,但他很快反应过来,太平公主在朝中还有很大的势力,如果这次跟她硬钢的话,说不定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

想到这,李隆基心里已有了应对之策。

他赶紧向姑姑认错,承认姚崇和宋璟做得不对,但他话锋一转,又指责说这俩孙子完全是自作主张,他们这么做,就是想挑拨太平公主姑侄之间的关系,可见其用心险恶,对这样的人,就该除以极刑。

在危急时刻,李隆基选择了忍辱负重、丢卒保车,这是一个政治家必备的素质,也是一个帝王成长的必经之路。

自损八百、伤敌一千,太平公主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她十分不情愿地去了蒲州,与此同时,姚崇、宋璟也被革去了宰相职位,贬为地方刺史。

在这一回合中,没有人是真正的赢家。

可不到最后时刻,太平公主是不会放弃的。

第三回合:禅位

公元712年7月,一颗彗星拖着长尾,划破了静谧的夜空。

太平公主仰望苍穹,又想到了一个足以毁灭李隆基的计划。

她立刻向睿宗上奏:“最近天有异象,看来太子蠢蠢欲动,要废黜圣上,自立为天子!”

要搁在别的朝代、别的皇帝身上,太平公主这一封奏折上去,太子立马就得人头落地,上天预警+谋逆,这罪过可大了去了!

可睿宗在多年波谲云诡的政治斗争中,二废二立,早就看透了皇权,厌倦了当皇帝,他巴不得太子早点即位呢!既然上天都下了指示了,那还等什么?

于是,712年8月,唐睿宗李旦正式禅位给太子李隆基,自己当上了太上皇。

本想把李隆基从太子位上拉下来,谁知,偷鸡不成蚀把米,一封奏折,倒把他推上了九五之尊的宝座。太平公主仰天长叹、顿足捶胸,大大的失策啊!

而和太平公主一样忧心如焚的,还有刚成为皇帝的李隆基,他对时势看得很清楚:一边是虎视眈眈、随时准备反击的姑姑太平公主、一边是手握实权、善于搞平衡的父亲太上皇,他这个皇帝夹在中间,是真不好当。

第四回合:政变

为了结束双方剑拔弩张的局面,713年7月,太平公主决定先下手为强、发动政变,武力推翻唐玄宗李隆基。

然而,就在动手的前一天,原属太平公主一党的宰相魏知古,突然叛变,将太平公主的计划向唐玄宗和盘说出,结果,政变还没正式开始,唐玄宗就掌握了大半的主动权。

结局可想而知,太平公主兵败如山倒,只得仓皇逃往山中的一座寺院里避难,三天后,她心灰意冷地回到长安,希望侄子能看在往日的功劳上,准她颐养天年。

可是,当她前脚踏进家门,皇帝赐死的诏书后脚就到了。

在这一回合中,太平公主成了彻头彻尾的失败者,她不仅搭上了自己的性命,还拉上了除儿子薛崇简外的全家人陪葬,镇国公主府的如山珍宝,也顺理成章成了唐玄宗的财产。

《资治通鉴》载:

“太平公主逃入山寺,三日乃出,赐死于家,公主诸子及党与死者数十人。薛崇简以数谏其母被挞,特免死,赐姓李,官爵如故。籍公主家。”

3、夺回太上皇李旦手中的权力

睿宗李旦退位后,手中依然掌握着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命权、重大刑案判决权以及国家大政的裁决权。

李隆基这个皇帝当得不可谓不憋屈。

所以,在铲除太平一党的同时,太上皇李旦也被禁军控制了起来,他立即心领神会:这是儿子来向老子要权来了!

第二天,太上皇李旦就颁布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道诏书,宣布自即日起,“军国政刑,一皆取皇帝处分;朕方无为养志,以遂素心”。

从此,太上皇李旦正式退出权力中心、淡出百官和臣民们的视线。

大唐,是李隆基的了。

总结:

作为武则天唯一的和最为欣赏的女儿,太平公主有勇有谋、政治势力遍布朝堂,就连武则天都忍不住称赞:“太平公主最像我“。

她在权力和政治斗争中,获得了无上的荣耀和财富,却也为了权力,落得个身死家灭的下场。

太平公主,成了大唐女性在政坛上的最后一抹余光,女皇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武则天死后,唐玄宗为何不放过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

一天傍晚,一个和尚看到周围没人,就去一座豪宅的门。豪宅的主人问他是谁,他说我是兵部侍郎崔日用派来的,我叫普润。

豪宅的主人就是当时还是临淄王的李隆基,他正疑惑一向与韦后等人关系密切的崔日用为什么会找他时,普润又开始说话了,他说:“安乐公主等人想要杀害李旦和太平公主,你们要早做打算。”

作为韦后一伙的崔日用对韦后根本没有信心,还不如卖个人情给李旦和太平公主。而李隆基在得知消息后,使命感油然而生,大唐帝国的命运就在他手上了。可是这件事还不能对父亲李旦说,因为他的性格太仁厚了,想来想去,不如去找姑姑太平公主来帮助自己。

姑侄间的合作

太平公主也一向不喜欢韦后等人,更重要的是太平公主势力强,城府深,非常适合作为拍档,根据《新唐书》中的记载:

主方额广颐,多阴谋,后常谓"类我"。而主内与谋,外检畏,终后世无它訾。

连武则天都很佩服太平公主的谋略,并时常找她商量对策。那年轻的李隆基自然没有理由不与她合作。

当太平公主看到这位只知道打球的庶出侄子后,心里也非常高兴,他认为没有什么影响力的李隆基一定很好控制。两人一拍即合,太平公主负责幕后工作,李隆基负责组织兵力,然后发动了唐隆之变,杀死韦后和安乐公主等人后,成功地让李旦即位了。

之后,李旦为了感谢太平公主,他将太平公主的实封增加到了一万户,并且她的丈夫和孩子都有实封。要知道一个唐朝亲王最多也就一千户。这样一来,太平公主就成为了当时大唐的首富。

然而,随着权力的增长,太平公主与李隆基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姑侄关系出现裂痕

本来李旦不愿意即位,以他的性格,做一个王爷就很满足了,据《资治通鉴》记载:

太平公主传少帝命,请让位于相王,相王固辞。

李隆基知道后,心情非常着急,他的野心随即便暴露了出来,《资治通鉴》中记载了他对刘幽求说的话:

王性恬淡,不以代事婴怀。虽有天下,犹让于人,况亲兄之子,安肯代之乎!

李隆基这是在向刘幽求暗示,我父亲性格恬淡,他肯定不会即位,那不如让我来。然而可惜的是,刘幽求听不懂李隆基的话外音,最终,李旦还是坐上了皇位。

此时李隆基心想,既然皇位与我暂时无缘,那太子之位总应该是我的吧,毕竟唐隆之变中自己的功劳最大。很快,李隆基发现事情没有这么简单。

李旦即位后,便要立嫡长子李成器为太子。谁知李成器知道后吓得赶紧拒绝了,刘幽求等人也提议立李隆基为太子,李旦只得听从民意。

这时有一个人不满意了,这个人就是太平公主,这次合作后,她看清了侄子的真面目,如果李隆基当上了太子,那她的掌权之路一定会受阻,于是她向李隆基发起了挑战,据《资治通鉴》记载:

数为流言,云:“太子非长,不当立。”……太子左右,亦往往为公主耳目,太子深不自安。

还有一件事让李隆基特别不能忍受,那就是他那好脾气的父亲每次听宰相奏事的时候,他都要问一下:“这事儿和太平公主商量了吗?”然后再问:“和太子商量过了吗?”李旦不敢得罪任何人,可李隆基实在不愿意受太平公主的压制。

然后李隆基开始对太平公主进行了反击,姑侄之间的权力斗争越来越激烈。公元712年的一天,信心满满的太平公主决定反戈一击。

太平公主之死

公元712年的一天,一颗彗星出现在了西边的天空。第二天,太平公主便派术士对李旦说,彗星的出现意味着太子将要即位了,陛下应该早做打算。

谁知接下来的举动让太平公主大跌眼镜,因为李旦听完术士的话后,他决定顺应天象,将皇位让给李隆基。

本来太平公主在与李隆基的斗争中一直占上风,但是,忽然之间,一切又都颠倒过来了。

然而让李隆基没想到的是,李旦名义上是退休了,可他还掌握着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免权和重大问题的决策权。这样一来,一直觉得对不起妹妹的李旦便继续扶持太平公主,公主的势力权倾朝野。

李隆基的忍耐是有限的,与其受气,不如在发动一次宫廷斗争。本来他是没有胜算的,但是太平公主轻敌了,李旦被控制住后,就交出了所有的权力,太平公主则跑到了终南山上的一所寺庙里呆了三天。

三天后,不愿意当缩头乌龟的太平公主跑回了家,她发现李隆基的人已经等候她多时了,并送上了一条白绫。

就这样,太平公主自尽了,去世时还不到50岁。

结语:武则天去世后,太平公主就没有了束缚,李显与李旦两位皇帝都非常宠爱她。可她并不满足,她想向武则天一样,成为女皇。

但是成为女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了要有才能,环境因素也是不可少的。如果她能安分地做一名大唐首富,就不会是这个结局了。

武则天死后,唐玄宗为何不放过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

权倾朝野的太平公主,与侄子玄宗有过太多个人感情纠缠。起初玄宗对她既爱又恨,一言难尽。唐玄宗之所以不放过亲爱的姑姑,是因为太平公主权势熏天,先将矛头对准李隆基,二人之间的矛盾尖锐对立,太平公主并将发动叛乱后,由登上皇位的玄宗进行镇压,所以玄宗不得已赐死姑姑。以求自保,永绝后患。

据说玄宗含泪踢死她。在那个“红妆年代,太平耳濡目染母亲,韦氏等人的作为,令她也想过一把做皇帝的瘾。也未可知。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武则天死后,唐玄宗为何不放过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

不存在“帮过”一说,只能算是合作。唐玄宗李隆基和他的姑姑太平公主,当时的合作为了权力,后来的决裂还是为了权力。他们身在帝王家,要么安心远离大位富贵终老,要么就是为夺权拼个鱼死网破。

一、公主掌权

(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小女儿,自小深受父母兄长们的宠爱,尤其是母亲武则天,对她百般骄纵,养成了太平公主不可一世的性格。众所周知,武则天对权力的把控能力之强是当时中国无人能比的,太平公主耳濡目染,逐渐也对权力有了极高的兴趣。

由于太平公主长相、性格都与武则天很相似,使武则天对她的恩宠无以复加。在武则天废掉两个儿子中宗李显、睿宗李旦的皇位,自己登基称帝的时候,太平公主在两个月前嫁给武则天堂侄武攸暨,有了李武两家的双重身份,故而没有像其他李唐宗室一样受到冲击。由于是女性,没有被朝臣寄予“恢复李唐王朝”的期望,反而使武则天与之关系最为融洽,平时多于其探讨朝政,也让太平公主的政治能力不断提升。太平公主更是为武则天推荐男宠,这对母女的关系可谓亲密无间,使得太平公主成为李唐到武周年间的政坛不倒翁,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唐隆政变

神龙元年,张柬之等发动神龙革命,诛杀武则天男宠张氏兄弟,中宗李显恢复李唐王朝,太平公主在政变中给予了支持。李显称帝后加封弟弟李旦为安国相王,太平公主加号“镇国太平公主”,获封五千户,开府,成为当时朝中地位最尊贵的两人。

(韦皇后)

但是,李旦、太平公主二人的存在,却也挡了别人的道。这两个人就是皇后韦氏和安乐公主。韦后曾在患难中陪伴李显十余年,是故李显复位后对其百般依从。安乐公主更是梦想着成为皇太女继承皇位,向自己的祖母武则天看齐。于是,强势的太平公主与安乐公主的矛盾日益凸显。结果,中宗李显竟被韦后和安乐公主毒死,其子李崇茂继位,太平公主原本打算让韦后和李旦共同参政继续保持平衡,而韦后一党却改封李旦为太子太师虚衔,朝中重要职位全被韦后一党占据。

(安乐公主)

相王李旦生性懦弱,但其子李隆基却是野心勃勃,早已在皇帝亲军万骑中发展出一股势力,听从自己号令。韦后专权也让不甘寂寞的太平公主感到了危机。于是,姑侄二人一拍即合,发动政变。唐隆元年七月二十一日夜,李隆基联络的亲信众将突袭羽林营,杀死韦后亲信控制禁军兵权,各路将领从各门杀入内宫,尽诛韦后、安乐公主等人。三天后,太平公主坐镇金殿,当堂宣布皇帝让位于相王李旦,百官无一敢反对,太平公主亲手将小皇帝李重茂拉下皇座,李旦正式复位称帝。李隆基加封平王,兼殿中监,同中书门下三品、兼押左右万骑。既参与政务,同时把持宫内外皇帝亲军,权势日上。太平公主也加封万户,达到唐代公主鼎盛。

三、姑侄矛盾

(太平公主、李隆基、李旦)

睿宗李旦复位后,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度应该立长子宋王李成器为太子,但李成器显然也知道自己无法控制弟弟李隆基,于是顺水推舟,自愿让位。睿宗立李隆基为太子。这样一来,太平公主就成为了李隆基面前的最后一个障碍。

因为唐隆政变的功劳,太平公主更加肆无忌惮地干涉朝政,李旦没有主见,遇事往往分别问太平公主与李隆基的意见。时间一久,二人分歧自然越来越大。姑侄二人都是强硬性格不肯让步,李旦只能在中间打圆场。太平公主日益不满,开始联络朝臣劝李旦更换太子。最后,不堪其扰的李旦干脆让位于李隆基,自己做太上皇。李隆基称帝,改元先天。

四、最终对决

李旦虽然让位,却依然掌握着国家最高权力,也就是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免权和军政大事的决定权。所以他的退位没有缓和妹妹和儿子的矛盾,反而因为自己转到幕后而使两人正面对决。

最终,先天二年七月,李隆基得到线人举报,太平公主将在四日发动政变。李隆基当机立断,抢先一步在三日那天将公主的党羽一网打尽。穷途末路的太平公主逃入山寺又回家自尽,劝说儿子放过妹妹的睿宗看到了儿子这番惊人举动,也彻底交权。从此,李隆基亲政,改元开元。

太平公主和李隆基都是唐朝、武周那个特殊时代下应势而生的人。他们生就不甘寂寞,因为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武则天的称帝让太平公主不甘做一个普通公主;政局的动荡让李隆基看到了自己上位的机会。时代造就英雄,而也正是两个同样强势的人在一起,注定了只有一个最后的赢家。没有李隆基,或许太平公主会成为第二个武则天。

武则天死后,唐玄宗为何不放过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

唐玄宗赐死姑妈太平公主实属迫不得已!

1.太平公主是高宗与武则天的最小女儿,很小就受爹妈的宠溺,而且武则天觉得太平公主容貌、气质与性格很像自己,后来,政治方面的大事也私下与她商量,太平在母亲身边耳濡目染,也有了政治经验与谋略!

2.中宗李显驾崩后,利欲熏心的韦后利用宗族势力把持朝政,拉帮接派,广植党羽,祸及李唐王室,妄图成为武则天第二;李隆基联手自己的姑妈太平公主发动了“唐隆政变”,诛杀了韦后势力,扶持老爸相王李旦登基,作为李旦的儿子,李隆基顺理成章地被册封为太子。

3.李旦当政,实权掌握在太平公主手上,凭娴熟的政治手腕在朝中建立了崇高的威信,势力也越来越大,及至后来,朝中七位宰相就有五位出自太平公主门下。

4.唯恐果断坚决的侄儿李隆基成为自己威仪天下的障碍,她多次向哥哥建议更换太子,懦弱的李旦尚在犹豫之中,长袖善舞的太平公主就开始在朝庭散布对太子不利的谣言,并巧妙安插耳目,监视太子,让李隆基提心吊胆、诚惶诚恐、惴惴不安!

5.最后李旦经郑重考虑还是把皇位传给了李隆基,自己做了太上皇。太平公主深感无望,趁李隆基立足未稳就悄无声息地召集自己亲信,密谋毒杀李隆基,由于有人泄露了机密,李隆基做出了快速反应,他先发制人,派兵武力解决太平公主势力,最后赐死了自己的姑妈太平公主!

政治从来就是不流血的战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