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项伯为什么要保护刘邦脱险,项伯最后的结局是什么样子?
项伯是项羽的叔父,深受敬重。可鸿门宴时,他不仅通风报信,还用身体为刘邦挡剑。项羽自刎后,他就带着军队,投降了刘邦。
据《史记》记载,投降刘邦后,项伯被封为了射阳侯,赐“刘”姓。
《史记·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射阳,兵初起,与诸侯共击秦,为楚左令尹,汉王与项羽有郄于鸿门,项伯缠解难,以破羽缠尝有功,封射阳侯。
乍一看,项伯的这一番操作,是典型的“两面派”:
- 一方面,他是侄儿项羽的亲信,地位崇高,深受敬重;
- 另一方面,他悄悄保护刘邦,给自己留下退路,是个典型的内奸。
但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吗?
当然是不可能的。
鸿门宴时,项羽手握40万大军,刘邦仅有10万士兵。此时,项伯帮着侄子杀掉刘邦,他就是未来君王的叔父。
若项伯真是狡诈之辈,完全没必要冒着背叛项羽的风险,去讨好刘邦。
若此事没有内情,在项伯用身体替刘邦挡剑后,项羽也绝不可能继续信任他。
要知道,项羽可不是仁善之辈。
他杀子婴、屠城、坑杀20万秦军,连眼睛都不眨一下;陈平散播范增背叛的消息,他就能把范增赶走。
而项伯,在极力保护刘邦后,仍然是项羽的亲信。
我们不禁要问,这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深意?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项伯冒着背叛项羽的风险,去讨好刘邦,还不受惩罚呢?根据《史记》的记载,项伯帮刘邦脱险,只有两个原因。
第一,为了答谢张良的救命之恩。据《史记》记载,当项羽得知刘邦进入关中,还打算称王,当场对手下说:“明天犒赏士兵,一举击破刘邦的军队。”
《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项羽说话时,项伯就在旁边。
他当场想到了自己的救命恩人——张良。
此时,张良是刘邦的亲信,而40万对阵10万,实力悬殊。
项伯担心张良遇险,便连夜骑马到霸上,把消息告诉了张良,并让张良快点逃跑。
张良一听,当即表示:这个时候逃跑,是为不义,我绝不会逃!
然后,张良就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刘邦。
《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乃具以语沛公。
这就是项伯“告密”的始末。
可能项伯也没想要给刘邦通风报信,但他的做法,确实让刘邦有所准备。
第二,受刘邦的利益诱惑。刘邦得知消息后,便在张良的建议下,拉拢项伯。
他一边称呼项伯为“兄长”,一边要和他定为儿女亲家。
《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项伯见沛公。沛公与饮为寿,结宾婚。
在交谈过程中,刘邦言辞恳切,表达自己绝无称王的心思,对项羽忠心耿耿。
此外,他用利益拉拢项伯,希望他能替自己美言。
果然,项伯真的开始帮刘邦说话了。
他对项羽说:“刘邦是大功臣,他如果不先攻破关中,我们怎么能进得来呢?他是大功臣,我们不奖赏他,反而去攻打他,是很不道义的。不如好好对待,好好拉拢。”
《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
以上,就是项伯帮刘邦脱险的2个原因。
粗略读《史记》,我们可能会认为项伯帮刘邦,就是这2个原因:1.报答张良救命之恩;2.被刘邦拉拢,为他美言。
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2个原因,绝不是真正的理由。
理由如下:
第一,刘邦根本无法拉拢项伯。项伯的官职是楚左尹,相当于副丞相,地位超高,深受敬重。
《汉书·卷十六·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射阳侯刘缠,兵初起,与诸侯共击秦,为楚左令尹。
刘邦只是口头许诺,而项羽对项伯,却是给钱给权。
两相对比,项伯绝不可能被刘邦的“儿女亲家”所打动。
第二,项伯报救命之恩,绝对不会损害项羽的利益。项伯是项羽的亲叔叔,是除了项梁之外的另一位长辈。
即便张良对他有救命之恩,他也绝对去通风报信。
毕竟,两军交战,泄露作战计划,后果非常严重。
此举几乎相当于“背叛”。
- 从利益上看,项伯是项羽的亲信和左右手,项羽能给他的,远比刘邦多太多,刘邦的小利益,根本无法蛊惑他;
- 从血缘上看,项伯与项羽是血脉至亲,就算为了报救命之恩,也绝不会损伤亲侄儿的利益。
换言之,不是项伯要去通风报信,而是项羽让他去通风报信。
之所以做这个推测,和当时的时局有关。
当年,项梁顺从百姓心意,拥立熊心(楚怀王的孙子)为“楚怀王”,作为抗秦盟军的首领。项羽、刘邦都是他手下的将领。
攻秦时,楚怀王提出“先入关中者为王”,激励各路军队。
项羽对此势在必得。
当时,他的军队驻扎在江苏、安徽一带,按照道理来说,一路西进是破关中、入咸阳的最好路径。
可惜,楚怀王无视了项羽向西的请求。
他把项羽的军队派去北边,北上救赵。
为了牵制项羽,他还安排亲信宋义当主将,让项羽当副将。
而刘邦则被安排直接西进、直奔咸阳而去。
我们都知道,项羽之所以举办鸿门宴,对刘邦恨之入骨,是因为楚怀王说:“先入关中者为王。”而刘邦比他早到了2个月。
也不能怪项羽没有契约精神。
他率领军队,和秦军主力作战,一波三折、浴血奋战。而刘邦却偷偷摸摸,轻松提前2个月到咸阳。
这事,换成你,估计你也不乐意。
项羽咽不下这口气,他还有40万大军。
于是,一场微妙的“鸿门宴”就发生了。
换言之,“鸿门宴”是为了夺王位,而不是杀刘邦。
因此,我大胆假设,项伯助刘邦脱险,可能就是项羽的本意。
第一,按照当时的局势,杀刘邦是“得王位”最次的选择。项羽和刘邦之间的冲突,就是为了争夺“王位”。
而争夺“王位”,方法有很多。
比如,让刘邦自愿退出,或以武力威胁他退出。
杀刘邦,是夺王位中,最差的选择,因为它面临了太大的风险。
- 其一,杀刘邦,面临政治风险。
对于整个反秦阵营来说,刘邦与项羽属于同盟,同归属楚怀王领导。
刘邦率先入咸阳,是反秦的大功臣。
即使他西进之路太顺畅,那也是楚怀王的安排。
按照道理来说,刘邦称王,符合当初的约定。
而刘邦很聪明,他非常低调,虽早入咸阳2个月,却没有称王,也没有任何过分举动。
此时,项羽杀掉刘邦,必然落人口舌。
同室操戈、违反约定,这个名声也太难听了。
当然,项羽不在乎这些名声,可在北上过程中,他刚冲冠一怒,杀掉了主将宋义,此时,再杀刘邦,政治风险就太大了。
- 其二,杀刘邦,损失民心基础。
刘邦入咸阳之后,约法三章,废除了秦朝苛刻的法律制度。
百姓对他感恩戴德。
《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
此时,项羽正声名狼藉。
入秦前,秦将带着秦军投降,可项羽直接把投降的20万秦军,全部坑杀。
《史记·项羽本纪》:於是楚军夜击阬秦卒二十馀万人新安城南。
一边,是安顿百姓的刘邦;另一边,是顶着残暴名声的项羽。
此时,项羽若为了夺位,无缘无故杀掉刘邦,基本上要失去关中百姓的心了。
民心所向,才是王道。
最重要的是,刘邦名声太好了,此时,项羽为夺位杀掉他,各路诸侯极有可能借机造反,揭竿而起。
- 其三,杀刘邦,存在现实风险。
从军队数量上来看,项羽40万,刘邦10万。
的确,两人的军队实力悬殊。
可是,刘邦的10万人,都是刘家军,忠心无比。
项羽的40万军队,有很大一部分是各路诸侯军。
表面上来看,这些军队都受项羽领导,但实际上,他们完全有倒戈的可能性。
不信的话,你看,巨鹿之战时,就有不少诸侯军队作壁上观。
另外,刘邦提前2个月入咸阳,他的10万人马,已经休养两个月,属于以逸待劳;
项羽的40万军队,刚与秦军厮杀完,又匆匆赶路,都是疲惫状态。
这样的40万和10万,谁输谁赢,还真的说不定。
因此,从风险上考虑,两军直接开战,是最差的选择;杀掉刘邦,也不是很好的选择。
第二,项羽与项伯的几次互动,暗含对这次事件的“默许”。
如果项羽真的想攻打杀刘邦、大军压霸上,他绝不会当众说出攻打计划。
毕竟,提前泄露行军计划,是兵家大忌。
如果,项羽真想杀掉刘邦,他也绝不可能在战前的一夜,放任项伯去刘邦营地。
两军即将交战,最怕消息走漏,亲信泄密。
就算项伯是项羽的亲叔叔,此时跑去刘邦营地,都要惹人怀疑。
而据《史记》记载,项伯从刘邦营地回来,把刘邦的陈情告诉了项羽,项羽的反应是“同意”。
这个细节充分表明,项伯去刘邦营地,极有可能是项羽授意。
就算不是项羽授意,也是他暗示、默许的。
换言之,项伯去找张良,是带了任务去的。
而他,也带回了项羽想要的答案:刘邦服软,不沾染王位。
两方就此达成协议。
鸿门宴上,项伯身为项羽的叔父,用身体为刘邦挡剑之后,还能得到项羽的信任,就更说明了,项伯的做法,就是项羽的本意。
很多人认为,鸿门宴上,项羽放走刘邦,最终失了天下。
可夺天下,怎么可能是这么简单的事呢?
如果你是项羽,在当时的局势下,你也不会杀掉刘邦。
有人说,项伯后来投降刘邦,还被封了侯,说明他早就背叛了。
但我始终认为,项伯一直对项羽忠心耿耿。
虽然,在后来的楚汉时期,项伯还做了很多次不利于楚汉之争的事情。
但是,回到当时的时局里看,项伯的行为,都是为了项羽的利益。
不信,且看我一一分析给你听。
第一次,项伯为刘邦说情,分到了汉中,此后,汉中成了刘邦起兵的重要助力。
据《史记》记载,刘邦能分到汉中之地,是因为项伯说情。
《史记·留侯世家》记载:“汉王亦因令良厚遗项伯,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遂得汉中地。”
但这并不能说明项伯背叛了项羽。
当时,天下既定,此时,不宜争斗,而要“维稳”,要让其他诸侯也放心。
项伯劝项羽厚待刘邦,不是为了帮刘邦,而是看出项羽要安抚诸侯,顺势而为。
此外,汉中除了地势险要,还贫瘠未开化,真不是什么好地方。
当时,汉中几乎是被流放的人才会去的地方。
第二次,项伯杀英布妻子,把他逼向了刘邦阵营。
据《史记》记载,项伯杀了大将英布的妻子,把他逼向了刘邦的阵营。可仔细分析史料,即便项伯不杀英布妻子,他也迟早要反叛。
《史记·黥布列传》:“项王往击齐,徵兵九江,九江王布称病不往,遣将将数千人行。汉之败楚彭城,布又称病不佐楚。项王由此怨布,数使使者诮让召布,布愈恐,不往。”
当年,项羽攻齐的关键时刻,英布借口不去。
项羽素来嫉恶如仇,早就看英布不顺眼了。
而英布也因为没有帮项羽,惴惴不安。
为了自保,英布迟早会倒向刘邦。
而项伯杀掉英布的妻子,也只是在适当的时机,迎合了项羽的心意。
第三次,楚汉对峙,项伯劝说项羽不煮刘太公。
楚汉对峙时,项羽把刘邦的父亲刘太公绑到阵地上,扬言不投降就要煮了他。
可刘邦压根不在乎,他轻飘飘来了一句:“你我结拜为兄弟,我爹也是你爹,你要是煮了,记得分我一杯羹!”
此话一出,项羽气坏了,当即就要杀了刘太公。
此时,项伯出面阻止了。
项伯说:“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祇益祸耳。”
(天下的事情还不知道又什么变数,他既然不在乎,你就算杀了刘太公,也只会招惹祸患。)
有人说,项伯是为了保护刘邦父亲,才故意这么说的。
可我认为,项伯此举,是在帮项羽解围。
项羽的目的,是让刘邦投降,不是真要煮刘太公。
可刘邦轻飘飘的一句话,激怒了项羽,也让项羽下不来台。
项伯的劝解,恰到好处,很合时宜。
因此,他刚说完,项羽就立马同意。
以上,就是项伯被人诟病的3件事。
但我认为,这3件事,虽然客观上助力了刘邦,可项伯本意并不是帮刘邦。
他的做法,是在当时情境下,身为项羽叔父,做出的合适选择。
只是,谁也无法预料历史走向。
若是可以预料,说不定项伯比项羽还要先动手。
项伯的最后结局项羽乌江自刎后,刘邦赦免了包括项伯在内的全部项家人。
他给他们都赐“刘”姓,还把其中好几位项氏宗亲,封为了王侯。
比如:
- 项伯被封为射阳侯;
- 项襄被封为桃侯;
- 项佗被封为平皋侯……
晚年的项伯,生活很是安逸。
他被当作开国功臣,与萧何、张良等人放在了一起。
- 可以说,这是鸿门宴的“意外之喜”;
- 也可以说,这是刘邦安抚天下的高明手段。
汉惠帝三年,项伯去世,他的嫡子刘睢犯罪,不能继承爵位,射阳侯也被撤除了。
《汉书注·卷十六·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孝惠三年薨。嗣子睢有罪,不得代。
自此,项伯也基本推出了历史舞台。
很多人读历史,总是建立在已经发生的结果上,去推测人物的行为。
可回到事件发生的当下,没有任何人知道结果的走向。
如果楚汉之争赢的是项羽,鸿门宴会被怎么解读呢?项伯会不会也是所有人口中的大功臣?
欢迎留言。
“鸿门宴"项伯为什么要保护刘邦脱险,项伯最后的结局是什么样子?
项伯是项羽最小的叔叔,当年楚国名将项燕膝下共有三个儿子,长子项渠英年早逝,没有什么特别出名的事迹,但他的儿子,正是后来大名鼎鼎的西楚霸王项羽。项燕的二儿子就是项梁,三儿子则是项伯。
公元前209年,项梁在吴中起兵反秦,项羽和项伯都跟随一同起义,当时项梁任楚国武信君,统领楚国军队,项羽为裨将,项伯任楚国左尹,相当于副丞相。一年后,项梁在楚汉灭秦的定陶之战中被秦将章邯击溃,他自己也力战而死,项羽继任后,项伯便从此待在项羽身边,辅佐项羽灭秦。
然而等到了鸿门宴时,项伯却一反常态,再三维护项羽的死对头刘邦,他先是偷偷给刘邦通风报信,后来在项庄舞剑时,又主动上去与项庄对舞,还时不时用身体挡住刘邦,后来更是不断帮刘邦在项羽面前表忠心,最终帮助刘邦死里逃生,以至于导致后来项羽被刘邦所灭。
对此,很多人必然会很好奇,项伯作为项羽的亲叔叔,他放着侄儿项羽不帮,却处处去维护他们的死对头刘邦,这是为什么?
比较流行的说法是,项伯早年因为杀人而犯命案,是张良将其救下,为报答这一恩情,项伯在得知鸿门宴之事时,才连夜赶赴张良处告知,并要张良和他一起离开。
而此时,刘邦则趁机贿赂项伯,不仅给项伯无数金银,还亲自与项伯结为兄弟,并许下儿女亲家,刘邦诚恳地向项伯解释这其中产生的误会,表达他对项王的忠诚之心。项伯被刘邦所忽悠,不忍刘邦惨死,加上他又受了刘邦这多好处,这才在鸿门宴上帮助刘邦脱险。
这种说法被大家传得有模有样,但其实,它应该只是民间的说法而已。首先,项伯作为项羽的亲叔叔,又是项羽的左膀右臂,如果项羽能够夺取天下,他所获得的权力和财富,那是刘邦永远给不了的。
项伯只要是个正常人,必然能分清孰轻孰重,绝不会因为贪恋刘邦这点金银而吃里扒外。更何况如果刘邦夺得天下,会不会放过项伯都还是个未知数,项伯又怎会傻到干出这样短视的事情?
其次,项羽从来都不是一个有妇人之仁的人,他一出道,就火并了会稽郡守;后来又火并了宋义。要知道,这两个人,都是项羽的合作伙伴。再后来,项羽坑杀二十万秦军,连眼睛都不眨下。
等到项羽进入关中后,又把早已投降的秦王子婴处死。当时有人说他是沐猴而冠,项羽直接就把这个人烹杀。再等到到鸿门宴后,他又谋杀了义帝,还杀了韩王成和齐王田假。要知道,这些人,都是项羽的盟友。
事实上,以项羽这种举手不留情的行事风格,当他看着项伯在鸿门宴上大张旗鼓的维护自己的死敌刘邦,他事后还会给项伯好果子吃?要知道,后来仅仅因为陈平散布的一些有关范增背叛项羽的谣言,项羽直接就将范增赶走,项伯的性质可比范增严重太多!但是呢,项羽直到死,都一直非常信任项伯。
所以,更真实的情况应该是,项伯表面上看是在维护刘邦,但其实还是在维护项羽的利益。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时项羽集团内部,关于如何处置刘邦,大致有这样两种不同的意见:一是以范增为代表的激进派,他们建议趁刘邦现在羽翼未满,先将他铲除掉再说。
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可以尽早把刘邦这个强敌给除去,但它的缺点也是非常明显,一切是显然的,当时刘邦的并没有犯下任何过错,反而还为灭掉秦国立下大功,而在他进入关中后,也并没有将宫中的财富据为己有,而是封存后等待大家来平分,以刘邦这种表现,项羽还要将他杀掉,这于情于理都说不通。
要知道,当时的天下并不是只有刘邦和项羽两大军事集团,而是十八路诸侯王各自佣兵一方,项羽不过暂时是这众多佣兵大佬中实力最强的那个,以项羽的实力,一挑一的话,不管是谁,自然都不是他的对手。但问题是,如果群殴的话,项羽也会立马被淘汰出局。
在这种背景下,面对毫无过错又主动示弱的刘邦,如果项羽上来就将他杀死,那其他诸侯还会有安全感吗?因为这不明摆着嘛,项羽这是想削藩,想把大家都给收拾掉。这样以来,整个局面恐怕当时就会失控。因为,大佬们跟着项羽出来混,绝不是为了等待这一天的。
也正因为此,以项伯为核心的保守派,就主张采取第二种方案,也就是没必要现在就杀掉刘邦。因我,项羽当时已经成为时代舞台上的庄家。他完全可以利用这种优势地位,不断削弱、瓦解其它对手的势力,然后拉一派打一派,以至于完成最后的削藩。
事实上,在当时的背景下,以当时项羽的实力,他只要能够想方设法,避免出现大家群殴他的局面。他就有机会统一天下。相反,如果他急于求成,上来就蛮闯蛮干,暴露自己想火并他们的意图,很有可能当时就出现大家群殴他的局面。
正是因为这种原因,项羽才不敢轻易选择,不计代价的火并刘邦,所以在鸿门宴上,一向举手不留情的项羽才会变得犹豫不决,只能坐视自己手下的激进派和保守派去相互争斗,去替他拿主意,最后得以让刘邦得以逃脱。
事实上,刘邦之所以敢来鸿门宴,就是知道项羽是聪明人,肯定不会做出丧失理智的行为。他之所以拉拢项伯,目的只是为防止范增这种激进派做出冲动的事情出来。因为,如果项羽真准备在鸿门宴要杀刘邦,别说是拉拢项伯,就是把范增都搞定,恐怕也是没有用的。
当然,也正因为此,鸿门宴后,项伯依然是项羽最信任的人之一。而后来刘邦夺取天下后,也从不觉得项伯是个吃里扒外的小人,所以并没有把他像丁公一样处死,而是赦免了他的罪行,并赐姓为刘,封为射阳侯,他的封国位置就在今江苏宝应县射阳湖镇东部。
后来,惠帝继位后三年,项伯去世,他的后代项睢因犯罪而不能继承爵位,他的封地便划入中央政府。
“鸿门宴"项伯为什么要保护刘邦脱险,项伯最后的结局是什么样子?
历史上不乏“双向投资”的聪明人,曹无伤能够告密,项伯为什么不能胳膊肘往外拐呢?这种双向投资的结局必然随着一方的胜出而带来不同效果的“分红”,曹无伤身首异处,项伯功成封侯。当然,项伯也许没有双向投资的概念,但刘邦却是个操盘高手,人情、利益、名声都成为他拉拢项伯投资自己的工具。
刘邦操盘三部曲- 人情牌
项伯在楚阵营里官拜左尹,通俗的讲就是副丞相,所以曹无伤告密的细节以及项羽的危机公关方案都一清二楚。这个很关键,是刘邦得到情报后做出针对性“整改方案”的基础材料。曹无伤向项羽告密“沛公欲王关中,令嬴婴为相,珍宝尽有之”。刘邦在后来做出的解释就是“秋毫未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项王”。多么完美的答复,句句扣紧主题,有理有据。
而项伯星夜赶往汉营的目的也并不是奔着刘邦去的,而是奔着张良,项伯早年犯下命案,是躲在张良家里才逃过一劫,说张良是项伯的救命恩人一点不为过,二人的交情更没得说,项伯欣赏张良的智慧,张良欣赏项伯的侠义,知音难觅,项伯才冒险前往告知张良“贤弟速走,毋从沛公俱死也”!而张良身为刘邦帐下谋士,也不可能一走了知,于是便有了张良引荐项伯给刘邦并座谈的插曲。
刘邦与项伯座谈期间,除了陈明自己入关后的行为都是规规矩矩,还一直表明自己是项羽的兄弟,打出感情牌,表示自己入关也是为了项羽,令人守关也是担心别的势力趁虚而入,窃取本属于项王的胜利成果。这一系列的操作无非就是想让项伯传于项羽听,刘邦深知项羽也是重感情的,虽然两家不是生死之交,但也是一起从死人堆里走过来的战友,还结拜成了异姓兄弟。如果作为普通人,这里是很普通的操作,但作为楚汉两家,刘邦也有些玩弄项羽情商的嫌疑!
- 利益牌
刘邦让张良引荐项伯之前就定下了基调,表明如果项伯能够解决这次危机,一定会感恩戴德予以厚报。这算是开门砖,刘邦虽然没有项羽实力雄厚,但实际上也算是一方诸侯了,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的买卖可以做,何况是给刘邦来做。座谈期间,刘邦亲自为项伯斟酒,又许配女儿给项伯公子,酒过三巡,微醺上头,双方就变成了亲家公(刘邦没有兑现承诺)。钱财什么的在项伯这个级别的人物看来应该不算什么,但沛公放下身段与项伯亲家相称,无疑是给项伯增加政治筹码,谁知道日后天下形势会怎样呢?多个诸侯亲家,项伯在楚营的腰板也会更硬吧!
二人相谈甚欢的时候,刘邦也不忘把项羽的利益陈述明白,关中就是为项羽打的,关中所有财富也都为项羽留着了,就等项羽入关来取。这就如前文所讲的对症下药,知道了项王愤怒的原因,就好做出应对之策,项王想要的都给说出来,项伯只管带话回去就行了。
- 名声牌
不得不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多少枭雄是死在了“义”字上。泼皮无赖、乱世奸雄往往更能获得成功,因为他们的手段打破了名声的束缚,项羽和项伯这个时候却没有看清这一点。
“沛公不先破关中,将军亦未能骤入,今人有大功而击之,岂非不义?不如因善遇之。”——项伯楚营为了发动战争的正义性,立了楚怀王,这在天下大势上是明智的选择,但在细节上太注重“义”字就会掣肘很多。刘邦便是抓住了项羽死要面子的这个特性,向项伯树立正义的大旗,楚王都说了先入关者为王,我刘邦入关了也没称王,就是给项王打工而已,等着项王来接管胜利成果。项庄也是这样给项羽回复的,所以项羽打消了攻打刘邦的念头,因为不义之举在项羽看来是行不通的,楚人举义灭秦,自己再做出不义之举,实在是“打脸”,刘邦的这个牌也是打到了项羽命脉上。
鸿门宴上的项伯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史记高祖本纪》鸿门宴之所以能够形成,也是项伯在此之前为刘邦做下了很好的公关,只不过范增的智慧是刘邦绕不过的坎。但项伯此前做的工作奠定了项羽不动杀念的基础。所以在鸿门宴上,我认为项羽的意图是在于试探刘邦,范增即使多次暗示动手,项羽依旧沉稳不发。
项庄舞剑时,项伯是明白其意图的,范增在于楚营的地位颇高,可以说高到没人把项伯放在眼里,项羽帐下的文武官员里,项伯的地位非常尴尬,作为至亲,他有副丞之名,却无实权在身。未来项羽打下天下,他自然会分得一杯羹,落个富贵终身,倘若项羽败了呢?那么范增是高级顾问,想必也会得到猎头挖墙脚,那么项伯这种项氏宗亲最为尴尬,跟着项羽陪葬是最有可能的(虽然刘邦没有这么做),故而给自己买个保险是应当的。
所以范增给项庄使眼色后,项伯站了出来,毕竟刘邦都已经与其协商好了,对于项伯来说,最起码既得利益得保住,刘邦有个三长两短,别说前日的协商成为一纸空谈,说不定项伯通风报信被人抓住把柄,项羽那里也不好交代,反而里外不是人。再者项羽与项伯的交谈已经定下基调,项羽未必真想在鸿门宴动手,鸿门宴上的刘邦继续夹尾巴做人,让项羽放松警惕的同时,刘邦再次打出感情牌,贤弟长贤弟短的叫着,再怀念一下当年一起征战沙场的光辉岁月,项羽就更没有杀刘邦的理由。所以在史料中记载的比较简单,项羽不仅没有杀刘邦,而且直言不讳的告诉刘邦曹无伤诬陷他,所以刘邦脱险后立即杀了曹无伤。
“汉王与项羽有郄于鸿门,项伯缠解难,以破羽缠尝有功,封射阳侯。”——《史记汉功臣侯表》项伯不仅在鸿门救了刘邦一命,在后来的楚汉战争中,还成功“帮助”刘邦拉拢了英布,影响了战局走向,所以项伯的双向投资最终得到了封侯的福利,历史教会了我们理财知识,那就是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鸿门宴"项伯为什么要保护刘邦脱险,项伯最后的结局是什么样子?
鸿门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了,后人常将有预谋或暗藏杀机的宴会称为“鸿门宴”。这个典故出自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项羽本纪》之中。
在我看来,鸿门宴应该是史记之中十分精彩的片段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等歇后语,也出自这个故事之中,可以说鸿门宴彰显了司马迁高超的史学和文学功底。
鸿门宴说的是什么故事呢?话说秦朝灭亡后,项羽和沛公(也就是后来的刘邦)开始逐鹿天下。项羽是一个有着雄心报复的人,其地位显赫,是楚国的贵族,虽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武,但却无太多心机。
而刘邦起家之时,只是一个小小的泗水亭长,底层的摸爬滚打,使得他见识到了世态炎凉,以致心机十分重,而且他的缺点也十分多,自从有了一些势力之后,酒色便为常事。这也是司马迁在史记中诟病他的地方,在描写刘邦之时便用了“贪于财货,好美姬”几个字可见对刘邦的看法之深了。
项羽的谋士范增,是谋略甚深的人。刘邦屯于坝上之时,为了成大事,将最喜欢的财色戒掉了,开始拉拢人心。范增对此十分警惕,于是才和项羽谋划了鸿门宴,希望在这场宴会上将刘邦杀掉。
刘邦最初不知道项羽和范增的谋划,在赴宴之前,鸿门宴中的关键人物出现了,那便是项伯。项伯是谁呢?史记中提到“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也就是说,项伯是项羽的叔叔。
那么项伯又与刘邦有何关系呢?原来刘邦手下有一员大将,名叫张良,而项伯与张良关系交好,起初,项伯因杀人而犯命案,张良将其救下,为报答这一恩情,所以项伯在得知鸿门宴之事时,连夜赶赴张良处告知。
可以说,项伯初心是为了报答张良之恩,并不是为了刘邦脱险,这从项伯对张良说的“勿从俱死也”一句话中,便可得知,项伯最初只是打算让张良跟他逃跑,不要再追随刘邦了,怎奈张良十分讲义气,非但没走,而且还将前因后果告诉了刘邦。
刘邦听后,心急如焚,不知如何是好。张良便献策,让他通过项伯的关系,假意向项羽服软,以苟全性命。那么项伯又是如何同意替刘邦说话的呢?
原来,刘邦通过利益拉拢了项伯。他对张良说“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也就是说,你替我引荐项伯,我要拜他为兄长,不仅对项伯礼遇,还与他约为婚姻。让项伯对项羽传话,刘邦不会造反,项羽得知后,便信以为真了。
可以说,项伯在鸿门宴之前,便已经与刘邦结为兄弟了,这也是他帮其脱险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时的贵族果真是讲信誉的,项伯允诺刘邦传话,便对项羽说了刘邦的情况。而项羽允诺不会在鸿门宴上杀刘邦,果真,宴会之上,范增频频暗示项羽,项羽均未动手,真是君子呀。范增实在没有办法,于是便找来项庄舞剑,借机杀害刘邦。而项伯也随即起舞,保护刘邦不受伤害,最终刘邦借去厕所逃离了鸿门宴,保全了性命。
事后,范增十分生气,指着项羽大骂“庶子不可与之谋”(意思是:这个小子!难以跟你共事呀)。不仅如此,在此后的战争之中,项羽也曾试图杀害刘邦,皆为项伯“杀之无益”为由,保全了刘邦。
楚汉之争,项羽自杀后,刘邦将项氏一族保留了下来,并赐封项伯为“射阳侯”,其他项氏也被封了桃候、平皋侯、玄武侯等,项氏得以保全了。但刘邦封项伯为侯,一方面是念及旧情,更多的则是为昭告天下其仁慈之举,而且项氏已然不成气候了,所以即使给了空名也无所谓了。
项伯保全刘邦,一方面是因为在刘邦处得到了所谓的“尊敬”和婚约等利益关系;更重要的一方面实则是为了承诺。今人对于“诺”字看得不是很重,而古人则不然,除了刘邦这样的“小人”不重诺之外,贵族或有身份之人,将“诺”字看得比性命更重要,这点在项羽和项伯身上皆有体现。
“鸿门宴"项伯为什么要保护刘邦脱险,项伯最后的结局是什么样子?
项伯是一个十分奇特的人物。
作为项羽的叔叔,项伯在鸿门宴前“泄密”,使刘邦躲过被袭击的命运,又在鸿门宴上不惜以身护刘,力保刘邦。
此后的楚汉战争中,这位“好叔父”又屡屡“坑”侄子,帮助项羽。
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个“吃里爬外”的叔父最后结局如何呢?
鸿门宴中的项伯项伯第一次帮助汉王,是在著名的鸿门宴上。
项羽入关后,决心进击刘邦。
项伯知情后,立刻找到张良,要带张良离开。
原来,项伯早年曾杀人,受到张良的帮助才逃过追捕。
项伯为报答张良救命之恩,找到张良,希望张良赶快和他一起走,躲过此难。
然而,张良表示,他受韩王成的托付护送刘邦,此时逃走,“亡去不义”,遂带着项伯一起,将情况告诉了刘邦。
刘邦了解情况后,采纳张良的意见,决心请项伯帮忙,转达自己没有违抗项羽的意思。
于是,刘邦以兄礼事项伯,与项伯结为亲家,并再三表明自己没有抗拒项羽的意思,请求项伯帮忙调停。
项伯答应下来,并指了条活路:明早,你一定要亲自去项羽大营谢罪!
项伯回去后,转达了刘邦的话,并表示:刘邦第一个入关中,你无故讨伐他,不合道义!应该善待之!
项羽答应。
次日,刘邦亲自来谢罪,鸿门宴开始。
席间,范增屡屡暗示项羽动手,项羽不应,范增遂让项庄舞剑,企图席间杀害刘邦。
项伯见状,立刻拔剑对舞,甚至以身体护住刘邦,使项庄无法动手。
最后,刘邦有惊无险,平安逃离。
鸿门宴上相助的原因当时,项羽统帅联军,实力远胜于刘邦。而且,项羽要进攻刘邦,刘邦原本并不知情。
实力悬殊+袭击,如果项羽要进攻刘邦,刘邦被碾碎没有任何悬念。
到了鸿门宴上,更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羽要动手,刘邦也任何任何生机。
可以说,对项伯来说,刘邦连“两面押住”的价值都没有。
所以,项伯此次帮助刘邦,绝非出于利益。
1、情。
项伯帮助刘邦,一是出于个人情义。
张良对项伯有救命之恩,项伯自然要报答。
当然,项伯最初只是想要带张良脱离险境,并无干涉战事之心。
然而,刘邦是何等人物?他最擅长抓住人性的特(弱)点,笼络、利用他人。
项伯“泄密”张良,可见其是重情重义的人物。
既然如此,刘邦也要与项伯建立情谊。
因此,刘邦见项伯,先是以兄礼事之,然后又结为亲家,交个朋友。
“情”先开道,然后才是“理”。
2、理。
项羽之所以要进击刘邦,是因为刘邦入关后曾派人凭函谷关阻挡项羽,随即曹无伤又告诉项羽,刘邦要以子婴为丞相,自为关中王。
刘邦表达自己没有违抗项羽的意思,希望消除“误会”。
项伯提出:刘邦亲自到项羽大营“谢罪”,也就是向天下公开表明自己不敢抗拒项羽,放弃作“关中王”的主张。
于理而言,既然刘邦放弃了作关中王的主张,项伯确实需要向项羽表达此意。
3、势。
当时的项伯,是楚国的左令尹,相当于副丞相,其级别高于(至少不低于)项羽、刘邦。
而项羽、刘邦,皆是楚怀王下的将领。
当时,诸侯虽以楚怀王为盟主,但彼此确实都是独立的诸侯。
在刘邦顺从的情况下,项羽强行讨伐,就是容不下刘邦。如果连刘邦都容不下,各诸侯又怎么可能心安呢?
所以,项羽进讨刘邦,既是楚国的内讧,也会使楚失道义,动摇盟主地位。
作为楚国的左令尹,确实有义务避免楚内讧,避免楚失义于天下。
所以,于情,于理,于势,项伯选择调停,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至于鸿门宴上以身护卫刘邦,则更是职责所在了。
在前一夜的交流中,项羽已经同意善待刘邦了。在当日的宴会上,项羽也没有做出杀害刘邦的指示。
项庄舞剑,是奉了范增之命,是范增企图替项羽作主。
项伯拔剑对舞,只不过是阻止范增的自作主张罢了!如果项羽真的“摔杯为号”,项伯又怎么可能抗拒呢?
鸿门宴上的项伯,既没有负楚左令尹的职责,也没有负侄子项羽。
再助汉王:加封汉中此后,项伯又多次帮助了刘邦。
项羽分封诸侯时,刘邦被封巴、蜀之地。
刘邦让张良奉“黄金一百镒、珠宝二斗”,贿赂项伯,请求将汉中也分封给刘邦。
在项伯的努力下,项羽答应将汉中也分封给了刘邦。
当时的汉中,可不是后来三国时期被曹操迁走人口后的汉中,其富庶程度胜过巴、蜀。
就地缘而言,以富庶的汉中为基地,刘邦才可能短时间内“还定三秦”。
对项羽集团来说,这是一个致命失误!
之所以项羽要加封汉中给刘邦,或有“补偿”之意。
当时,楚怀王曾指示:按照“先入关中为王”的指示,将关中悉数给刘邦。
项羽怒而不从,独与诸侯分封,以“巴蜀亦关中地”的说法,将刘邦分封到了巴蜀。
刘邦服从分配,但要求加封汉中,项羽、项伯答应,大约有“补偿”之意。
显然,项羽、项伯,都为刘邦所蒙骗,不以刘邦为敌人,才有了这个“补偿”之举。
因此,项伯此次帮助刘邦,应当不是出于贪婪,而是出于短视,为刘邦集团所蒙骗。
间接相助:杀英布家属其后,英布与项羽关系渐渐疏离,并接受了刘邦的劝告,帮助刘邦,反叛项羽。
项羽令龙且等人击败英布,占据了九江国。
其后,英布找到刘邦,在刘邦的支持下,试图收集九江国的散兵。
项羽派项伯前来。
项伯收编了九江国的散兵,并杀掉了英布的妻子、孩子。
这一次,项伯算是间接帮助了刘邦。
楚汉相争时,其他诸侯左右摇摆,十分正常。
英布当时虽然已与项羽交兵,但未必没有可能如齐国一样,再次顺从项羽,或至少保持中立。
项伯杀害英布妻子、孩子,就是彻底断绝了和好的可能,将猛将英布彻底推向了刘邦阵营。
当然,个人认为,项伯此举,应当不是故意为之,只是间接间帮助了刘邦而已。
三助汉王:保全汉王家属其后,刘邦与项羽荥阳对峙。
此前,彭城之战后,刘邦的爹、妻子都为项羽所俘。
项羽将刘邦的父亲推到阵前,威胁刘邦:还不投降,我就把你爹煮了。
刘邦耍无赖:我和你是兄弟,我爹就是你爹,你要煮了他,记得分我一杯羹!
项羽大怒,即刻要杀。
项伯劝阻:天下事未可知。志在天下的人不会顾及家庭,你杀了他爹又有什么用呢?无端增加祸端罢了!
项羽作罢,刘邦的家属得以保全。
个人认为:项伯此举,对战争进程没有太大的影响。不过,算是避免了刘、项两个家族私仇升级,也为后来项家宗族留了条后路。
结局项羽战败后,项伯归顺了刘邦。
刘邦赦免了项家宗族的罪,并赐姓为“刘”。
赐姓为“刘”,对项家其他人来说是好事,对项伯来说就有点“被骗”的感觉了。
前面说到,刘邦与项伯约为亲家了。
古代,“同姓不得通婚”,赐姓“刘”,也就意味着:亲家这个事情,您老就忘记了吧。
亲家没得作了,但刘邦也没有亏待项伯。
项伯与萧何、张良等人十三位开国元勋同一天被封爵。项伯因反秦之功和鸿门宴之功被封为“射阳侯”。
汉惠帝时,项伯去世,其嫡子因为犯罪而不能袭爵,被除国。
当然,其后世被除国,其实也不值得大书特书。因为,西汉初年的爵位,有许多都有类似的情况,传几代就除国了,即便了正经的开国元勋也不例外。
项家将领们的结局值得一提的是,项家其他将领,大多没有被问罪的记载。
项伯、项他、项襄等人都被封侯。
其中,项襄的儿子项(刘)舍,后来在汉景帝时还做了丞相。
项声、项冠、项悍,甚至当年在鸿门宴上企图杀刘邦的项庄,也都下落不明。
我们知道,隐匿起来的其他西楚将领,季布、钟离昧后来都被千金悬赏(季布得免并重用,钟离昧自杀),而项家将领能够“不知所踪”,可见刘邦算是兑现了赦项家宗族的承诺。
楚汉战争中,项伯确实数次“坑”了侄子项羽。
然而,项伯的“坑”,多非有意为之,多是被刘邦所利用、蒙骗。
项伯重情重义,想要保全恩人张良,结果他的重情重义被刘邦所利用。
项伯轻信刘邦,先是在鸿门宴保全刘邦,又“补偿”汉中之地,为刘邦所利用。
项伯作这些事情时,都没有对项羽隐瞒,因此,谈不上“背叛”、“出卖”。
只不过,和项羽一样,项伯在政治上也不是刘邦对手罢了。
项羽、项伯都不具备成就帝王业的眼光、才能,因此,项家终究败给了刘邦。
不过,项伯重情重义,避免了刘、项两家私仇上升,算是给项家宗族留了一条生路吧。
“鸿门宴"项伯为什么要保护刘邦脱险,项伯最后的结局是什么样子?
“鸿门宴”堪称我国历史上最为危险的一场宴席,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参与宴席的双方都是当时的风云人物——一个是兵强马壮的西楚霸王项羽,一个则是率先攻入咸阳的枭雄刘邦。作为宴席的策划者,项羽帐下的头号谋士范增想要趁着宴席一举将注定不凡的刘邦除掉,于是他便让项羽的弟弟在席上舞剑,想要找准时机将刘邦诛杀。
不过,据《史记》记载,项庄起身舞剑后,“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从姓氏就可以看出,项伯是项羽这方的人,按辈分,他是项羽的叔父。按理说,项伯身为项羽这一方的人物,应该是帮着项庄诛杀刘邦,而不是以身替刘邦阻挡。那么,“鸿门宴”上项伯为什么要保护刘邦脱险,项伯最后的结局是什么样子呢?
其实,项伯帮助刘邦的原因,在《史记》中鸿门宴发生前的记载处有过解释,书中写道:“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众所周知,按照楚国的官制,令尹是最高军政长官,而左尹、右尹则仅次于令尹,项伯能够在项羽手下当上左尹,看得出他的地位还是不低的。
不过,身为项羽叔父的项伯却和刘邦阵营的张良关系友善,这是为什么呢?在《高祖本纪》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解释,即“项伯早年任侠,秦时曾与张良有旧。曾杀人,张良匿其于家。及项梁起事,项伯亦与其事。后随项梁北上,与立怀王,为楚左尹。”这样看来,张良曾经对项伯有着救命之恩,后来机缘巧合,项伯在托族兄项梁的福立功被封左尹,而张良则在和刘邦一见如故后加入了其阵营。
鸿门宴前,项伯听说了范增定下的计划,“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不过,张良却把计划告诉了刘邦,刘邦则亲切接见了项伯,“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此外,刘邦听从张良的计谋,对项伯示弱,让他转告项羽自己并没有称霸的心思。
项伯回到军营,把刘邦的话转述给项羽,还劝说道:“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从这里可以看出,项伯还是十分感激张良并想要帮助双方摒弃仇恨的。不过,两个都不甘于平凡的诸侯相遇,又怎会平安相处呢,所以项伯 的做法最终只能是两边不是人。
第二天宴席上,范增屡次示意项羽下手,但他却始终犹豫不决,笔者认为,这很大程度上是刘邦的态度和项伯的话将他影响了,总之,在项羽的犹豫、项伯的“吃里扒外”下,鸿门宴宣告失败。刘邦战胜项羽后,赦免了项家族人,将他们都赐姓为刘。
此外,项伯因为当年的功劳,被刘邦封为射阳侯。汉孝惠帝三年(前192),项伯去世,因为其子项睢犯罪,不能继承封地。此外,据说其次子项猷还因谋反被诛灭三族。总之,项伯的封地射阳被朝廷收回,他这一脉也就没有了后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