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刘恒仅有两个女儿,为何馆陶公主备受宠爱绛邑公主却无人问津?
馆陶,是汉武帝岳母,晚年还养了男宠。绛邑,在史书上,除了有点身份记载以外,就再无其他故事。虽然无人问津,但绛邑却备受汉文帝宠爱,嫁得也比馆陶好很多。
汉文帝的一生,只有2个女儿,但这两位公主的人生际遇,就天差地别了。
馆陶公主,名叫刘嫖,地位堪比诸侯王,风光无限,后来还被人称为“窦太主”。她的故事,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都有一大堆记载。
绛邑公主,在史书上,除了有点身份记载以外,就再无其他故事。她的事迹、结局,都无人问津,连她的本名,在史书上也只有两个字——“不详”。
有不少人据此推测,汉文帝刘恒是不是太偏心馆陶了?可事实恰恰相反。
相比皇后所生的馆陶,刘恒更偏爱庶出的绛邑公主。
这一点,在婚嫁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庶出的绛邑,嫁得比嫡出的馆陶,要好很多绛邑公主嫁的人,是周勃的儿子、周亚夫的弟弟周胜之。
这是一门娃娃亲,定亲时,周胜之只有6岁。
可不要小瞧这门婚事。
周勃,是西汉的开国功臣,位列功臣第五,曾跟随刘邦打天下,被刘邦称为:“安刘氏者必勃也。”
而在汉文帝刘恒一朝,周勃曾两度被封为丞相。
《史记·卷五十七·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文帝既立,以勃为右丞相,赐金五千斤,食邑万户。
周胜之,是周勃的长子。
他未来能承袭周勃的绛侯爵位,食邑近万户(另说八千一百八十户)。
6岁那年,周勃风头正盛,也是这一年,汉文帝为女儿绛邑公主定亲。等到公主成年后出嫁,最次也能当个侯爷夫人。
最关键的是,周勃当时在朝中为官,绛邑公主嫁人后可以住在京城。
而馆陶公主刘嫖的婚事,就比不上庶出的绛邑了。
刘嫖的丈夫是堂邑侯陈午,也是个侯爷,但地位远不如绛侯。
陈午的祖父,名叫陈婴。他原来是秦朝县令,先投靠了项羽,后归降了刘邦,一生追随三姓主公,没有立下大功劳。
在册封时,陈婴只得了一个堂邑侯,最开始封邑仅六百户,在汉书功臣表中排名86,到后来才增加到1800户。
陈午袭爵时,陈家还只是个1000多户的小侯,在《史记》中甚至没有专门的书表。
而馆陶公主嫁过去后,必须跟着陈午回到封地,基本不能常住京城。
这样一比较,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在夫婿选择上,汉文帝明显更偏心绛邑。
不过,到了后期,绛邑确实不如馆陶。
我认为,主要原因,可能有下面几点:
第一,馆陶公主有个好妈妈,而绛邑公主生母不详。馆陶公主的母亲,是汉文帝刘恒的皇后窦氏。
在电视剧《美人心计》中,窦漪房是刘恒唯一的挚爱。刘恒登基前,她当过代国王后;刘恒登基为帝后,她直接成了皇后。
但在正史中,代国王后并不是窦漪房,而是吕氏。
当时,窦氏只是姬妾,人称“窦姬”。不过,她确实很受宠,但一直没能当上皇后。
《史记·外戚世家》:至代,代王独幸窦姬,生女嫖,後生两男。
刘恒还是代王时,王后吕氏为他生下了4个儿子,此后就病逝了。
吕氏病逝后,代国一直没有立新王后。
刘恒登基为汉文帝后,吕氏生的4个儿子,在几个月内相继病死。就这样,窦姬生的刘启,就成了长子。
此后,刘恒大封天下,将长子刘启立为太子。
直到此时,窦氏才母凭子贵,被立为皇后。
不少史学家猜测,吕氏的4个儿子,去世时间如此巧合,有2个可能:其一,是窦氏的手笔;其二,是刘恒为讨窦氏欢心,不惜弄死亲生儿子。
当然,这些揣测,至今也没能得到证实。
不过,窦氏在刘恒心中的地位,肯定举足轻重。
因为有个好妈妈,女儿刘嫖也能沾到不少光。
母亲被立为皇后,馆陶就成庶出,变成了嫡出。
也是在这一时期,刘嫖被封长公主,封地在“馆陶”,人称“馆陶公主”。
妈妈优秀的好处在于,只要窦氏活着,刘恒就不会忘记这个女儿。
窦氏非常长寿。
她甚至活得比儿子刘启(汉景帝)还要长,一直活到了汉武帝登基。
在当皇后、太后、太皇太后的过程中,窦氏对皇帝的影响极大、对朝政的影响也极大,几乎可以用“权倾朝野”来形容。
- 有窦氏的言传身教,馆陶公主从小就懂得趋利避害,学着工于心计;
- 有窦氏做后盾,即便她嫁的一般,前朝后宫,也没几个人敢对她下手。
再来看看绛邑公主。
她生母不详,史书上只说她是汉文帝刘恒之女,可见,她的母亲并非窦氏。
史书上不记载生母,想必,她的母亲的位份应该很低。
没有亲生母亲庇护,绛邑公主又是庶出。
从起跑线上来看,她就已经和馆陶公主差了一大截。
第二,馆陶公主有个好弟弟,而绛邑公主只有夫家。馆陶公主的弟弟,是西汉太子刘启,后来,他成了赫赫有名的汉景帝。
他们姐弟感情非常好,刘启登基后,只要姐姐不做太过分的事,他都愿意包容,因为馆陶是他唯一的亲姐姐。
有个权倾朝野的母亲,有个当皇帝的弟弟,汉景帝时期,馆陶公主在宫里横着走都没人敢说什么。
而馆陶公主也确实经常出入宫廷。
她的夫家,不算太显赫,因此,她常常为夫家谋福利。
此外,为了巩固姐弟关系,馆陶还经常给弟弟进献美女。
后来,馆陶还想把女儿陈阿娇,许配给当上的太子刘荣。不过,刘荣的母亲栗姬,对馆陶给丈夫献美女非常不满,便一口回绝了她。
栗姬怎么也想不到,给儿子拒绝了一门婚事,直接把儿子的太子之位给弄没了。
当时,王夫人的儿子刘彻,跑去对馆陶说:“若得阿娇,当以金屋贮之。”
此后,馆陶就和王夫人联合,成天在汉景帝面前,说栗姬的坏话。
《汉书·外戚传》:长公主嫖有女,欲与太子为妃,栗姬妒,而景帝诸美人皆因长公主见得贵幸,栗姬日怨怒,谢长公主,不许。长主欲予王夫人,王夫人许之。会薄皇后废,长公主日谮栗姬短。
但这些坏话,并不足以让汉景帝废掉太子。
真正让汉景帝失望的,还是栗姬做的另一件事。
当时,汉景帝生病,他交代栗姬去照顾诸皇子,想看看栗姬的反应。
但栗姬不仅不肯去照顾皇子,还出言不逊,不肯答应。
汉景帝很生气,但没有发作,却动了废太子之心。
《汉书·外戚传》景帝尝属诸姬子,曰:“吾百岁后,善视之。”栗姬怒不肯应,言不逊,景帝心衔之而未发也。
不久后,刘荣被废为临江王,而刘彻被立为太子。
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皇帝的母亲,可以不懂朝政,可以没有家族势力,也可以得罪人,但一定要大度宽容。
刘彻被立为太子后,他和陈阿娇的婚事,也就定下了。
在刘彻夺位这件事里,馆陶用了心计,但并不高明。
如果不是有一层亲姐弟关系,馆陶公主即便有心计,也没办法完成这一系列操作。
再来看看绛邑公主,她没有亲兄弟,也很少主动进宫。
嫁人之后,她唯一的生活就是周家,可周家的荣光,也没有持续太久。
周勃去世后,绛邑公主的丈夫周胜之承袭爵位。
然而,周胜之却犯下了杀人罪,最终被国除,失掉了爵位。
《史记·卷五十七·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子胜之代侯。六岁,尚公主,不相中,坐杀人,国除。绝一岁,文帝乃择绛侯勃子贤者河内守亚夫,封为条侯,续绛侯后。
此后,绛邑公主并没有回宫,也没有人知道她去了哪里。
第三,馆陶公主有野心,而绛邑公主很本分。前面提到的母亲和兄弟,都属于外因,除了外因,我认为,造成2位公主命运不同的,还有深层的性格因素。
毕竟,绛邑公主再不济,也有来自父皇汉文帝的偏爱。
从婚事看,出身好的馆陶,反而不如绛邑。
如果绛邑能抓住机会,利用在京城近水楼台的机会,靠着周家的势力,不一定会比远在封地的馆陶公主混得差。
但是,绛邑公主并不是热衷于权势的人。
从现有史料来看,周家没有她的身影,朝廷后宫也没有她的身影,她唯一一次出现,是公公周勃被人怀疑谋反,她顶着公主的名号出来作证。
《史记·卷五十七·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公主者,孝文帝女也,勃太子胜之尚之,故狱吏教引为证。
而馆陶公主,和她完全是两个性格。
- 汉文帝时期,馆陶时不时进宫,讨好母亲,看看父亲;
- 汉景帝时期,她为和弟弟搞好关系,经常送美女入宫,还筹谋让女儿成为下一届皇后;
- 汉武帝时期,她更是疯狂,直接带着女儿称霸后宫,还让汉武帝赐封号,跟随母亲的姓氏成为了“窦太主”。
在教育女儿方面,馆陶更是用心良苦。
她把毕生经验都教给了陈阿娇,希望她能延续辉煌。
只可惜,汉武帝不像汉文帝、汉文帝那么好糊弄,他对馆陶,利益关系多于亲情。
公元前130年,坐稳皇位的刘彻,忘记了当年“金屋藏娇”的誓言。
他废掉了陈皇后,令她移居长门宫。
馆陶公主得知后,内心恐惧,亲自向汉武帝叩头请罪。
汉武帝安慰她:“皇后的行为不符合大义,我不得不把她废黜。你放宽心,应她依旧会被优待,与从前一样。”
《资治通鉴·卷第十八·汉纪十》窦太主惭惧,稽颡谢上。上曰:“皇后所为不轨于大义。不得不废。主当信道以自慰,勿受妄言以生嫌惧。后虽废,供奉如法,长门无异上宫也。”
但实际上,馆陶公主的势力,自此一落千丈。
不过,即便一落千丈,馆陶公主的小日子,也过得十分滋润。
公元前129年,丈夫陈午去世,60多岁的馆陶,不甘于寂寞,迷恋上一位叫做董偃的少男。
她把他从13岁养到18岁后,就一直带在身边,日夜相随,形影不离。
汉武帝虽然认为馆陶公主的行为很不妥,但碍于她和董偃在礼节上毕恭毕敬,也就没有过多干预。
后来,汉武帝甚至还允许馆陶公主带董偃参加宫中宴会。
当然,在百官心中,馆陶有伤风化,民间也多了不少相关野史,以供消遣。
多年后,董偃去世,年仅30岁。几年后,馆陶公主离世,弥留时,她留下遗言,要求和董偃合葬。
后人称她,开启了公主养男宠的“新纪元”。
《汉书·东方朔传》:公主贵人多逾礼制,自董偃始。
馆陶和绛邑,在性格上截然不同,她们的命运自然不同。
相比绛邑,馆陶公主的一生,的确足够精彩。
她的大半生,靠着母亲、弟弟和自己的心机,顺风顺水,尊宠不减;但是临终前的几十年,她不得以放下傲骨,丢掉蛮横,卑躬屈膝讨好汉武帝。
但这样的低头,还不是最惨的。
毕竟,她的晚年,还能和男宠朝夕相处,享受荣华富贵。
最惨的,是她的儿子。
馆陶公主去世后不久,她的2个儿子(陈蟜和陈须)就被处死了。
原来,在母丧期间,这两人不仅争夺财产,还犯下了“女干”罪,被判处死刑。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元鼎元年,侯须坐母长公主卒,未除服奸,兄弟争财,当死,自杀,国除。
《史记·卷十九·十表·惠景间侯者年表》元鼎元年,侯蟜坐母长公主薨未除服,奸,禽兽行,当死,自杀,国除。
从这个角度来看,馆陶公主虽然享受了大半生辉煌,但和岌岌无名、无人问津的绛邑公主相比,两人谁更幸福,还真的不好说。
你怎么看?
如果是你,你更想过馆陶公主,还是绛邑公主的人生?
欢迎留言。
汉文帝刘恒仅有两个女儿,为何馆陶公主备受宠爱绛邑公主却无人问津?
馆陶公主可是汉代在史书上留了名的公主,地位了不得。
汉文帝刘恒一辈子就俩女儿,馆陶公主刘嫖备受宠爱,不仅是汉文帝时代就一直活跃,而且是一直活跃到了汉武帝朝,而且还成为了汉武帝的岳母,著名的陈阿娇,就是馆陶公主之女,这个时候,馆陶公主身份更甚以往。
而另外一个女儿,绛邑公主,和馆陶公主反差极大,不仅鲜有记载,唯一的记载还是因为丈夫杀人导致封地爵位被取消,史书对其描述寥寥,生卒年不详,名字更是没有,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一概没有记录。讲道理,其实绛邑公主才是古代普遍女子的真实写照,连名字都不配拥有,而馆陶公主却是走向了“权后”那一类型的路线。
为啥两姐妹差别那么大?
最主要的因素还是嫡庶差距,而这个差距是最基本的差距,让姐妹两的命运越走越远。
汉文帝刘恒年轻的时候算是比较好运的人,早年母亲薄姬被吕后放过,而舅舅又在朝中掌握着重要的地位,于是得以在吕后死后被立为太子,公元前180年,刘恒登基,是为西汉文帝,而刘恒和妻子窦氏的女儿此时已经九岁了,刘嫖出生于公元前189年。
不管怎么说,刘嫖属于长公主,还是嫡长公主,在朝中的地位自然不同。与刘恒当年的那个姐姐鲁元公主不同,鲁元随是刘邦长女,但是刘邦本人创业导致心性冷淡并不疼爱女儿,于是鲁元的一生实属悲哀,矮个子里跳高个子,刘嫖属于西汉难有的幸福公主。
不过刘嫖的幸福是自己争取来的。
在封为公主后,刘嫖的封地在河北馆陶,于是被称为馆陶公主,在汉文帝即位第三年,十几岁出头的馆陶公主就出嫁了,虽然才十二岁的年龄,但是在西汉婚姻里却是常态,她嫁的并没有很显赫,而是嫁给了当年东阳县令的后人堂邑侯陈午,陈午的爷爷是陈婴,这是一个在西汉初历史中对天下局势影响也不算小的一个人物,后来被刘邦封为堂邑侯,不够侯爵排名在近100名左右。
刘嫖后来能够留名青史,与她自己的努力有关,嫁夫陈午,陈午并没有给她带来多大的帮助。
对比起刘嫖,刘恒的另一位女儿绛邑公主则是嫁得要好得多。
刘恒的另一位女儿被封绛邑公主,理论上可能比刘嫖要小,不过绛邑公主嫁的人不错,嫁给了周勃的儿子,周勃可是汉文帝登基的重要人物,属于实权时候,他的儿子周胜之袭爵绛侯,于是娶了绛邑公主,绛邑公主的“绛邑”,其实就是来自于夫家的“绛”封地,与后来汉武帝姐姐高阳公主的高阳是来自于“高阳”侯一样。
其实看起来的话,绛邑公主自然是比馆陶公主嫁得不错,虽然不是嫡长女,但是生活也差不了太多,这个阶段,很难讲刘恒就只宠爱刘嫖,不宠爱她,很难讲,但直到周胜之因为犯了事情爵位被削,绛邑公主的记载就没有再出现了,这就意味着,绛邑公主没有想馆陶公主一样,独立周胜之而自己经营关系。
汉景帝时期,馆陶公主和绛邑公主地位正式拉开。
馆陶公主是汉景帝亲姐姐,绛邑公主则是不知道是妹妹还是姐姐了,而且还是庶姐妹关系,自然不可能被汉景帝关照有加。
所以与其说汉文帝宠爱馆陶,不如说是汉景帝时期才有了明显的差距。刘嫖在弟弟上位后,极力运作关系,她想要自己把握有一席之地,但是她自己不可能当皇后了,于是她开始把自己的女儿陈阿娇推荐给汉景帝的儿子们联姻,一开始是准备嫁给汉景帝的庶长子刘荣,不过精明的馆陶公主又在另一边给汉景帝进贡美女,这个明显的拉拢行为让刘荣生母栗姬十分不满意,于是联姻吹了。
馆陶公主也很聪明,不放弃,刘荣不行就刘彻,刘彻就是后来的汉武帝。
完成了刘彻和陈阿娇的联姻后,刘嫖算是明白了,凭什么要对别人卑躬屈膝啊,栗姬的态度让刘嫖十分愤怒和惊恐,因为栗姬把刘嫖给刘启介绍媳妇这件事给恨上了,刘嫖很怕刘荣登基后自己会倒霉,于是她开始运作,运作的事情就是让刘彻登基。
刘嫖的命运转变可以说是从这个阶段正式质变的,扶持刘彻登基,她与刘彻生母王氏极力运作,然后刘荣被废,把后宫之敌栗姬淘汰出局,刘彻即位后,自己的姑妈刘嫖兼自己的岳母,而且功劳很大,于是刘彻称馆陶公主为“窦太主”,而窦,正是刘嫖生母窦氏的姓氏,当时窦氏可是实力不小的外戚家族,份量可想而知。
不过命运没有让刘嫖直达云霄,因为陈阿娇与汉武帝多年无子嗣,陈阿娇失去宠爱,而后来的事实证明,就是陈阿娇不能生,但是当时很多人流言蜚语说是汉武帝不能生,于是在遇到了卫子夫,并且有了子嗣之后,陈阿娇被废就成为了定局,后来陈阿娇自己也配合,使用巫术被发现,于是在公元前130年被废。
陈阿娇被废了后,刘嫖属于影响不了局势了,最重要的是,她已经老了。
当年刘嫖看着卫子夫受宠,女儿受冷落,于是派人针对卫青,这件事情后,导致汉武帝与刘嫖之间也有了隔阂,随着卫青的功劳越来越大,刘嫖更是无地自容,不过她毕竟是一个三朝公主,地位超然,在陈午死后,她又找了个新的男宠。
当时已经是花甲之年的刘嫖开始了另类的生活,她都已经不是寡妇可以形容的状态了,而是老妪,可是她还宠幸了当时一位名为董偃的男子,董偃号称样貌极佳,于是让这个老公主十分动心,六十几岁了还返璞归真,追求甜甜的爱情,最重要的是,可能刘嫖保养得不错,于是董偃也是真心实意喜欢她,两人的确是一段佳话。
不过后来有人提醒董偃,说你侍奉皇帝岳母,又是皇帝的姑妈,你悠着点,这可是大罪啊,严重程度和泡皇帝老婆没啥区别。再结合古今来看,就和当年吕后宠幸辟阳侯审食其一样,会被人上纲上线。
后来刘嫖的心术就发挥作用啦,她就让董偃把她的长门园献给汉武帝作为离宫(皇帝在外的行宫),汉武帝被收买了,但是汉武帝就吃这套,可能长门园一直是汉武帝喜欢的建筑,于是汉武帝对董偃观感十分良好。走完了这一步,刘嫖趁着汉武帝开心在头上之时趁热打铁,说自己病倒了,汉武帝就来探访,于是刘嫖就将计就计坦白,汉武帝就这样默认了自己这个多重身份长辈的“黄昏恋”。
汉武帝后来也很给刘嫖面子,十分关照董偃,但是东方朔一直对这些小白脸不顺眼,百般给汉武帝洗脑,说以前就有审食其,现在又有个董偃,这让咱们老刘家的女人名声该怎么办,于是汉武帝也想明白了,冷落了董偃,董偃也很快去世了。
堪称西汉手段能排到前三的女人,刘嫖,最后还因为董偃早逝哭得很伤心,为爱情付出了心思,最后她还提出,不和陈午合葬,而是要和董偃合葬,该说不说,她和陈午几十年夫妻,还有儿女,最后竟然提出这样的遗言,可谓是让人大开眼界。
而刘嫖也被公认为中国古代封建女性“越礼”的重要代表人物。而她那个一开始还能稍作比较的姐妹绛邑公主,早就埋藏在了漫长的历史河流之中了。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汉文帝刘恒仅有两个女儿,为何馆陶公主备受宠爱绛邑公主却无人问津?
这个主要还是一个身份的差距,嫡庶有别!
汉文帝刘恒的两个女儿分别是馆陶长公主刘嫖和绛邑(绛侯)公主,一个在西汉一朝乃是浓墨重彩书写的女人,另一个则是一笔带过,对其记载甚少,只说了他的老爸是汉文帝。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两个人的出身所造就。
馆陶长公主的母亲是大名鼎鼎的窦漪房,汉文帝的皇后,所以她是嫡长女。当时窦漪房还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刘启,就是后来的汉景帝。一个叫刘武,窦太后最宠爱的儿子。
而她的亲侄儿,则是汉武帝刘彻,最厉害的是,她的女儿陈阿娇和刘彻成为了夫妻,所以她还是汉武帝的丈母娘。
这样的身份,足以让史书对其大书特书。
而绛邑公主,不知道是哪位姬妾所生,其身份仅仅就是文帝之女。汉文帝死后,天下完全是窦太后一脉,她没有了靠山,更没有发挥的舞台。
虽然从宠幸程度上来讲,绛邑公主并不输馆陶,因为按照两个人出嫁的对象来看,绛邑比馆陶还有一定的优势,馆陶的老公只不过是坐拥两千户地盘的堂邑侯陈午(陈婴之后),而绛邑的“对象”则是拥有八千户食邑的绛侯周勃的儿子周胜之,二者在出嫁门第方面有着比较大的差距。
从这里来看,绛邑似乎比馆陶有更加突出的地位,但是文帝一死,这些都没用了。
人家馆陶长公主根本不需要依靠夫君来为自己加持身份。当年馆陶的老公虽然在婚后没多久就去世了,但是她依然是当时最有权势的女人之一。
因为她的背后可是有着窦太后撑腰啊,而窦太后又是当时最具影响力的女人,汉景帝是她儿子,汉武帝是她孙子,馆陶长公主作为窦太后唯一的女儿,被当成了贴身小棉袄。可以自由的出入宫中,陪伴母亲。
而绛邑夫妇在婚后经常出现矛盾,其丈夫在后期还因犯罪丢掉了自己的爵位,夫妻二人也只能沦为平民。显然,如果是馆陶长公主遇到这种事儿,肯定不会是这样的待遇。
除了出身以外,这两个女人的政治野心不在一个级别。就绛邑公主而言,她这一生还是非常平淡的,无论其夫君是否拥有爵位,她从来也没有想过自己做一些政治投资。当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绛邑公主相对卑微的出身使她没有较多的政治资本。
不过馆陶在这方面就非常优秀了,她的膝下有一个著名的女儿陈阿娇,根据相关记载,汉武帝刘彻当年被阿娇美貌吸引,竟承诺用金砖屋来迎娶这名女子,这便是所谓金屋藏娇。
“若是娶阿娇为妻,当筑金屋藏之。”
而馆陶也正是围绕着自己的女儿开始了谋权之路。
她首先的投资对象是太子(刘荣)母子俩,不过对方并不是特别看中她,而且太子之母还非常干脆的拒绝了馆陶嫁女的请求,自尊心遭受打击的馆陶只好另外开辟出路,而这个时候,一个利益密切相关的集团就慢慢登场了。
这个利益集团的主要成员有馆陶、王美人(汉武帝刘彻之母)、武帝、阿娇,由于在正位太子那里没有取得好的结果,所以这个利益集团就谋划着将原太子废除,让刘彻成为太子,然后陈阿娇成为太子妃。等到刘彻继位后,陈阿娇便是皇后,她馆陶长公主也成为了了当今皇帝的亲姑姑加丈母娘,地位尊崇,如此一来各方势力都“皆大欢喜”,几人在制定计划时布置周密,实行以后也达到了预期效果,馆陶长公主成功获得了自己想要的地位。
最后还有一点,馆陶长公主有两个好弟弟
无论馆陶本人拥有多么强的实力,可她活跃的时期毕竟还是景帝在做主,如果不好好把这个“大领导”服侍明白了,任何事情都不可能进行。
当时景帝之弟梁王刘武非常受窦太后喜爱,甚至承诺让景帝兄终弟及,日后将皇位传给弟弟。原本只是一句玩笑话,但刘武当了真,这让刘启很恼火,兄弟之间后开始有了隔阂。好在这其中一直有馆陶斡旋,兄弟二人才没有“撕破脸”。
而且馆陶还甚至景帝喜欢怎样的女子,每次的“推荐”都让景帝非常开心,所以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馆陶都让景帝非常倚重。总而言之,汉景帝刘启和自己这个亲大姐关系非常好。
而绛邑公主在这方面基本没有任何表现,所以她们之间会有差距也是容易理解的。
综上所述,二人在历史上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差距,出身是第一要素,同时二人的作为表现也有着很大的差距。
一个是多点开花,翻云覆雨;一个是默默无闻,与世无争,自然也就不一样了!
汉文帝刘恒仅有两个女儿,为何馆陶公主备受宠爱绛邑公主却无人问津?
馆陶公主凭本事争取来的宠爱,是绛邑公主无法相提并论的。
馆陶公主刘嫖,历经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朝,所受宠爱长盛不衰,可谓是汉初第一聪明女子。
馆陶公主和绛邑公主都是汉文帝的女儿,其实一开始绛邑公主比馆陶公主更受宠。
虽然馆陶公主因为是嫡女,有一块封地在馆陶县,但是皇帝家的女儿是否受宠,还要看她嫁给谁。
馆陶公主的夫君是堂邑侯陈午,陈午的爵位是继承过来的,他的祖父是陈婴,在西汉开国功臣中排位86,很靠后了。
加上陈婴也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功绩,一切都是顺势而为罢了。因此,可以看出陈午在西汉朝廷的地位有多低。
再来看看绛邑公主,她嫁给了绛侯周胜之,其父亲是周勃。
周勃可是历经汉高祖刘邦、吕后、汉文帝刘恒三朝的重臣,一生立功无数,巅峰时期一度位极人臣。
虽然周胜之继承爵位的时候,周家已经大不如前,但是也不是区区陈午能比拟的存在。
当时宫中说了算的是汉文帝,这一比较就能明显看出,相较于馆陶公主,汉文帝更喜欢绛邑公主。
换成一般人,也就认命了,毕竟这种被安排好的人生,又有什么好挣扎的?
但是馆陶公主不是一般人,她没有认命,而是靠自己的努力,争取到了万千宠爱。
一切都从汉景帝继位开始,汉文帝去世后,绛邑公主最大的依仗不在了,情况开始变得对馆陶公主有利。
当时,汉景帝刘启虽然继位,但是其权力却受到窦太后的制约,很多事情都要请示窦太后。
窦太后也趁机在朝中扶植外戚势力,其代表人物便是窦婴,与汉景帝争权之意很明显。
这还没完,窦太后特别宠爱小儿子梁王刘武,因此总想让汉景帝立梁王刘武为储君。而刘武也对皇位很感兴趣,总在打皇位的主意。
可想而知,汉景帝和窦太后还有梁王刘武之间的关系自然好不了,这也给了馆陶公主可乘之机。
馆陶公主的目标很明确,她首先要拿下这皇宫中最尊贵的人——窦太后。
窦太后虽然最宠爱的是梁王刘武,然而刘武身为诸侯王,按照当时的规定,不能长期滞留长安城的,他要回去打理封地。
而且刘武虽然对皇位感兴趣,但是在继承皇位前,他还是舍不得他的封地的。因此大部分时间里,他无法陪伴在窦太后左右。
而汉景帝刘启则因为皇位的事情,对窦太后不满,加上皇帝国事繁忙,自然也没空陪窦太后。
于是,长期陪伴在窦太后身边的,反而是已经出嫁的馆陶公主。
窦太后有眼疾,看不清东西,因此对身边的人十分依赖,馆陶公主无微不至的照料,使得窦太后对这个女儿越来越满意,自然对其宠爱有加。
馆陶公主的成功,其实也没有什么秘诀,就是肯用心、肯花时间,但是效果却极佳。
到了后来,窦太后对于馆陶公主的宠爱程度,已经不输给梁王刘武了。
换做一般人,做到这一步也就结束了,毕竟有了窦太后这个大靠山,她连汉景帝的脸色都不用看了。
但是馆陶公主是个聪明人,她明白窦太后年事已高,也许哪天就不在了,为了自己的长远幸福考虑,她要多做几手准备。
一旦窦太后去世,这天下就是汉景帝一个人说了算。因此,馆陶公主要博得汉景帝的恩宠。
馆陶公主的做法也很简单,就是挑选漂亮的民间女子,对他们进行一番训练,再好好打扮打扮,送到宫里了。
这送得多了,汉景帝自然会记得馆陶公主的好。
而且一旦有人被汉景帝看中,得到宠信,这女子自然会替馆陶公主说好话。
一方面是知恩图报,另一方面,这些女子都来自民间,在宫中没有依靠,馆陶公主就算他们的靠山,这是互惠互利的好事情,没人会拒绝。
凭借着这些美女,馆陶公主果然得到了汉景帝的恩宠。
而且随着梁王刘武谋求皇位的想法越来越明显,汉景帝和窦太后还有梁王刘武的关系越来越差。
但是汉景帝也是人,也渴望亲情,于是,作为汉景帝最亲近的亲人,馆陶公主受到的恩宠自然越来越多。
就这样,她彻底搞定了汉景帝。
你以为馆陶公主就此收手了?远远没有,搞定汉景帝之后,他便开始打储君的主意了。
由于梁王刘武一直惦记着汉景帝的王位,想要被立为储君,为了断绝他的念头,汉景帝立刘荣为太子。
馆陶公主于是找到刘荣的母妃栗姬,表示希望将自己的女儿陈阿娇许配给刘荣,让两家亲上加亲。
实际上,馆陶公主打的如意算盘是,一旦刘荣登基,自己的女儿便是皇后了,那自己自然母以女贵,皇帝刘荣对自己自然不会差。
可惜她万万没想到,这栗姬是个小心眼。
当初,汉景帝得了重病,觉得自己不就便要离世,于是找来栗姬,希望她能替自己善待后宫妃子和其他皇子。
这换个聪明点的人,肯定先满口答应了再说,至于到时候会不会这么做,那是另一回事了。
可是栗姬明显没这么聪明,竟然很不乐意地表示,她是不会善待那些人的,这话差点把汉景帝给气晕过去。
栗姬就是这样一个人。
于是,当馆陶公主提出两家联姻时,她果断拒绝了,原因很简单,馆陶公主当初给汉景帝送了太多美女,她不乐意。
馆陶公主多么精明的人呀,既然栗姬拒绝了她,那么换个太子就好了,反正这皇帝的岳母,她是当定了。
于是馆陶公主将余下的皇子都看了一遍,相中了胶东王刘彻,这种两个字的诸侯王,往往封地都不如一个字的诸侯王,可见刘彻并不讨汉景帝喜欢。
汉景帝不喜欢没事,馆陶公主喜欢就行。
馆陶公主想刘彻的母亲王娡提出两家联姻,王娡欣然答应。
不过这毕竟是大事,为了慎重起见,馆陶公主特意安排刘彻和自己的女儿陈阿娇见了一面。
这一见,刘彻对陈阿娇一见钟情,表示这么好的女子,一定要好好藏起来,不能让其他人看到。
当然,后来我们知道,这都是刘彻的演技罢了,不过馆陶公主对于刘彻的反应非常满意。
虽然此次联姻,馆陶公主是为了自己的未来,但是有哪个做母亲的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过得好呢?
刘彻的表现无疑是保证会好好对待陈阿娇的,因此馆陶公主也决定拼命扶刘彻上位。
凭借着汉景帝的宠信,馆陶公主不断在他耳边说栗姬和刘荣的坏话。
汉景帝对于栗姬的不满越来越强烈。
此时王娡又安排亲近的大臣向汉景帝进言,既然早已立刘荣为太子,那么就应该立栗姬为皇后。
汉景帝认为这是栗姬急不可待地想上位,于是一气之下废掉了刘荣的太子之位,这样就彻底断了栗姬做皇后的念头。
对于汉景帝来说,立刘荣为太子本来就只是为了让梁王刘武不在打皇位的主意,并不是一定要让他当太子,所以这太子废得毫无压力。
按照馆陶公主和王娡的计划,下一步应该让汉景帝立刘彻为太子了,可惜其中出现了意外,窦太后和梁王刘武出手了。
因为汉景帝突然立刘荣为太子,窦太后和梁王刘武实在是找不到理由让汉景帝立刘武为储君。
此次刘荣被废,让窦太后和梁王刘武看到了希望,于是窦太后在朝中提议立梁王刘武为储君。等汉景帝去世后,让梁王刘武来继承皇位。
汉景帝没辙,于是发起了廷议,好在大臣们都反对此事,认为国有长君,应该立汉景帝的儿子为储君,轮不到梁王刘武。
大臣们都反对的事情,即使是皇帝也不能随便反对,毕竟治理天下还要靠这些人。
更何况窦太后并不是皇帝,既然大臣都反对,她也无计可施了。
好在她后来想通了,不管是立儿子做储君,还是立孙子做太子,这江山都是刘家的,她又何必计较那么多呢。
于是窦太后再没提过此事,梁王刘武也就彻底断绝了成为皇帝的机会。
而馆陶公主这边也开始了刘彻上位计划。
在栗姬失宠后,馆陶公主便时不时在汉景帝面前说王娡的好坏,加上王娡也很会表现,刻意讨好汉景帝,使得王娡越来越得宠。
王娡得宠后,计划便成功了一半。
接下来便是馆陶公主和王娡轮番说刘彻的好话,加上刘彻本人也争气,在汉景帝面前表现得不错,最终被汉景帝立为太子。
在此过程中,馆陶公主自然也搞好了和王娡的关系,毕竟刘彻继位后王娡便是太后,提前搞好关系是有必要的。
到了这一步,馆陶公主的地位应该是稳如泰山了,然而她还不忘交好梁王刘武。
就在窦太后提议立刘武为储君失败后不久,刘武便派人暗害了领头的几个大臣。
这下子可捅出了大娄子,汉景帝派人严查此事,最后查到了刘武头上。
不过考虑到窦太后的感受,汉景帝并未对刘武下狠手。
但是刘武整天提心吊胆的,吃不好睡不香,于是想托人替自己说点好话,让汉景帝消消气。
这种事情谁敢答应呀,最后刘武没办法,找到了馆陶公主,求她看在姐弟一场的份上帮他一把。
于是馆陶公主找了个汉景帝心情不错的机会,提起此事,表示大家都是一家人,闹成这样多不好?窦太后肯定也不希望看到家人不和睦的。
好说歹说,总算让汉景帝原谅了梁王刘武。
这事情,换个人说都没用,汉景帝会怀疑他们别有用心,唯独馆陶公主没事。
毕竟她离权利最远,既无法参与朝政,也没资格继承皇位,加上她还是太子刘彻的岳母,不可能帮着刘武上位的。
而馆陶公主之所以帮助梁王刘武应该是想分散投资。
刘武好歹是个诸侯王,万一他起兵反叛且成功了,最终做了皇帝,那么馆陶公主不至于因此失势,她依然能得到恩宠。
总之,交好刘武对馆陶公主来说没有坏处。
事情的发展全都在馆陶公主的掌控中,汉景帝驾崩后,太子刘彻继位,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汉武帝。
汉武帝统治前期,窦太后、王太后(王娡)皆在世,可想而知,馆陶公主受到的宠爱得有多高。
可惜,她的女儿陈阿娇远没有她聪明,在当上皇后之后,陈阿娇在宫中飞扬跋扈,连汉武帝都不放在眼里。
后来因为卫子夫怀上皇子,陈阿娇竟然派人将卫子夫的弟弟卫青抓起来想杀掉,幸好被人阻止。
汉武帝也因此动了废后的心思,最后陈阿娇于公元前130年被废除后位,不过碍于馆陶公主和王太后的面子,其待遇并未怎么削减。
好在此事并未牵连到馆陶公主,她反而在丈夫去世后,与一个叫董偃的小鲜肉走到了一起,董偃没少宠爱馆陶公主。
更厉害的是,馆陶公主竟然让汉武帝默许了此事,要知道这在当时是犯了重罪的,可见汉武帝对馆陶公主的恩宠并未减少。
相较之下,绛邑公主早就被人们所遗忘,宠爱更是无从谈起。
史书上关于她的记载只有一条,就是其丈夫周胜之因为杀人而被免除爵位,可见绛邑公主在当时已经毫无存在感了。
馆陶公主的一生,堪称励志。她从原本的不得宠,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最后做到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此等手段和心机,在汉初女子中绝对排在第一,和他一比,吕后的手腕都落了下乘。毕竟吕后做事常常不顾及后果,得罪了一大批人。
反观馆陶公主,可谓是左右逢源,人见人爱,窦太后宠她,汉景帝宠她,梁王刘武与其交好,王太后和汉武帝也对其恩宠有加。
所以说,人生没有什么不可能,想得到什么,就努力去争取吧,付出迟早会有回报的。而那些不懂得争取的人,基本都活成了绛邑公主的样子,实在是可惜。
汉文帝刘恒仅有两个女儿,为何馆陶公主备受宠爱绛邑公主却无人问津?
汉文帝是刘邦的四子,母亲薄姬,公元前196年被刘邦封为代王。吕后死后,群臣拥其为帝,成为西汉历史上第五位皇帝。据记载,汉文帝一共有十个子女,发妻王氏生四子,但都早薨。窦氏为其生二子二女,其他庶出有二子。其中长女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长公主(馆陶公主)刘嫖,次女为默默无闻的绛邑公主(无名讳)。
那么,为什么馆陶备受宠爱,绛邑公主无人问津呢?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馆陶公主富有心计
馆陶公主会为讨好汉景帝,隔三差五给景帝往宫里送女人,如此一来自然和皇帝的关系就相当融洽。
二、馆陶公主富有野心
馆陶公主不甘心屈居人后,她有个女儿叫陈阿娇,本来想嫁给原太子刘荣,想日后成为皇后,但被刘欣的母亲栗姬严词拒绝。碰了一鼻子灰的馆陶公主并不灰心,而是又找到了汉武帝的母亲王娡。经两个人联手策划,不但刘荣的太子之位被废,就连母亲栗姬也被汉景帝打入冷宫。后来女儿陈阿娇如愿以偿地成为汉武帝的皇后,这样一来馆陶公主就成为了皇帝的丈母娘,想不露脸都难。
三,深受母亲窦太后的喜欢
汉武帝即位不久,馆陶公主的丈夫陈午就去世了,于是馆陶公主就经常陪在窦老太太身边,而窦老太太是个说一不二的主,就连汉武帝都敬让三分。所以,做为老太太的贴身小棉袄馆陶公主自然也就受到众人的敬畏。
四、无人问津的绛邑公主
绛邑公主嫁给了周勃之子周胜之,婚后二人感情不和,后来周胜之因为犯罪还丢了继承父亲的爵位,如此一来身份与平民百姓没什么区别。据推测绛邑公主过得并不如意,所以最终也就安于现状,与世无争,平平淡淡过了一辈子。
总结:当窦老太太去世后,馆陶的地位就一落千丈,当女儿陈阿娇的皇后之位被废之后,曾经红极一时的馆陶公主也就风光不在。因此,姐妹二人的性格及生活环境,造成二人的命运及社会影响力也大为不同。
感谢朋友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汉文帝刘恒仅有两个女儿,为何馆陶公主备受宠爱绛邑公主却无人问津?
汉文帝刘恒在正史上有明确记载的女儿有两个:窦皇后所生的馆陶公主和嫁给绛侯家的绛邑公主。这两个公主在史书上的地位云泥之别,答案很简单,因为生母地位不一样!
馆陶公主刘嫖是汉文帝的嫡长女,她的生母是文帝皇后的窦氏,公主的同胞弟弟为汉景帝刘启。由于西汉有封皇后长女为长公主的制度,所以窦氏被立为皇后之后,刘嫖也顺理成章成为了长公主。长公主秩比藩王,在诸公主之中地位最为高贵。
文帝去世后,景帝即位,窦皇后成为了皇太后。由于西汉王朝奉行“以孝治理天下”,因此太后具有相当强势的政治影响力。窦太后特别疼爱自己的子女、再加上景帝对长姐感情也不错,水涨船高,所以馆陶公主在汉景帝一朝具有相当的政治影响力。
馆陶公主最主要的能量表现有二,首先,她是汉景帝家庭的重要协调者。窦太后有汉景帝刘启和梁王刘武两个儿子,她尤其溺爱幼子,一度很希望景帝能把皇位传给梁王。梁王仗着母亲的偏爱也对皇位产生了觊觎之心,他的僭越举动自然引起了景帝不满。而馆陶公主作为长姐,多次协调处理了母亲和两个弟弟之间的关系,最大程度维护了皇室家庭的和谐。
其次,馆陶公主在汉景帝立王夫人母子为皇后太子的问题上发挥了关键决定作用。汉景帝太子刘荣的生母栗姬由于拒绝与馆陶公主结为儿女亲家,得罪了公主。于是盛怒的公主转而和胶东王刘彻之母王美人结成联姻利益同盟,馆陶公主不断在汉景帝面前诋毁栗姬,景帝由此厌恶栗姬。刘嫖又经常在汉景帝面前吹捧刘彻,景帝于是越来越喜欢他。最后栗姬母子被景帝厌弃废杀,而王美人母子因为拉拢到了馆陶公主,从而得以上位。
至于文帝之女绛邑公主,她被嫁给了太尉周勃之子周胜之,这门婚事自然也是政治联姻,因为周勃是迎立代王为帝的最大功臣之一。但公主和周胜之感情不协,周胜之后来又犯了杀人罪,文帝废黜了其爵位和封地,公主与其离婚。再加上绛邑公主生母不明,不过公主母亲很显然不具备窦皇后那样的影响力,所以公主无法参与诸多重用政治事件,发挥不了影响力,自然也不会被史书记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