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卧底是怎么样的?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于电视上那样的卧底?他们真实的情况是怎样的?

1987年,一名贵州姓张的老板正与一伙毒贩进行交易,突然他拔枪大喝:“别动,警察!”然而接下来却突发意外,导致他被众毒贩活活殴打致死,年仅25岁。

他的原名叫陈建军,他是中国首位牺牲的缉毒警察,短短的7年从警生涯里,他竟然先后25次卧底毒窝,打掉了无数贩毒团伙。然而这一次,等队友赶到时,却发现他已经倒在血泊之中:头骨三分之一粉碎性骨折,左侧颅骨完全凹陷下去,腹部更是被17粒铁球打出了一个大窟窿。

但此时的陈建军依然怒目圆睁,右手仍保持着扣动扳机的姿势。

军警世家,从小立志惩恶扬善

1962年,陈建军出生在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父亲陈世富是一名人民警察。陈建军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那个时候的父亲整日忙碌于出警、值班等任务,很少回家。因此年幼的陈建军经常跑到派出所里找父亲,有时候还会直接睡在派出所里。

所以陈建军的童年几乎是由警察们将他带大的。

虽然派出所内报警电话经常在半夜响起,但陈建军却从来不哭闹给警察工作添加麻烦,相反的他觉得这些身穿警服,每天穿梭于城市之间伸张正义的叔叔阿姨们很酷,此时他便立志,自己长大以后,也要成为一名警察,为人民伸张正义。

1982年,陈建军迎来了他实现梦想的第一次机会,云南正式成立一支专业队伍,需要40名缉毒警察。陈建军毫不犹豫地报名了,然而与他同样身怀正义与热血的青年,足足有800余人。但为了实现梦想,陈建军愿意付出任何的努力,最终,他以总成绩第一名的绝对优势,成为了一名缉毒警察。

那年,他还没过20岁的生日。父亲那天没有加班,特意与陈建军开了一瓶好酒,身为老警员的他深知缉毒警察意味着什么,但他依然为儿子感到自豪。

初出茅庐,便屡立奇功

缉毒警队成立之初,对付毒贩们最主要的手段便是“堵源截流”。

说是容易,但毒贩们往往会选择偏僻小路行走,缉毒警察不得不在山间小道上,提防着不知多久才会来一辆的车子。暴雨天的泥泞,山林间蚊虫的叮咬,这些常人无法忍受的环境,对陈建军来说却不算什么,因为他知道身上这身制服就代表着牺牲,这些小小的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

1984年,一辆从麻栗坡开往昆明的客车被陈建军和队友拦截了下来。上车后,陈建军并没有直接表明目的,只是对乘客说这是一次例行检查,只看有没有枪支刀具等危险物品。乘客的包裹一切正常,但过道角落里一个不起眼的布包引起了陈建军的注意。

他拿起一捏,心中便有了答案,这是毒贩们惯用的人货分离,丢货保人的伎俩。但他并没有声张,只是拿起来询问是哪位乘客丢了东西,虽然全车人无人认领,但陈建军早已注意到一个人的眼神开始躲闪。

不过陈建军还是跟队友说:“看这软绵绵的也肯定不是枪支弹药,就放在这等失主认领吧。”随后他们便下车并且放行。

然而客车行驶不过5分钟,突然有两辆摩托车径直超车,并且飞速横在了客车前方逼停客车后,有两人健步冲上客车,正是陈建军和他的队友,话不多说再次搜查行李,此时那个毒贩已经没有时间再次丢掉藏毒的布包,只得束手就擒。

像这样的案例,陈建军不知碰到过多少次。

1985年起,缉毒警队便意识到,此时的犯罪分子已经越来越狡猾,各种反侦察手段层出不穷,仅靠堵住来源已经是远远不够了,经过缉毒队的慎重研究,一种特殊的缉毒警察自此出现,那便是便衣侦查员,也就是我们称的卧底

更重的责任,更多的无奈

不知何时起,陈建军突然变了,他警服不穿,穿起了喇叭裤,头发也长了,显得不伦不类。原本不抽烟的陈建军,如今却是烟不离手。他身边突然多了些来路不明的狐朋狗友,每天早出晚归,身上还带着一股酒气,他一眼不看才一岁大的儿子,回家倒头就睡。

“那个姓陈的真的是警察吗,我看他整天在那打牌赌博。”

“哎呀这算什么,我那天还看他往那个小红灯房子里钻嘞。”

“这种垃圾,怎么还不清除警队,现在的警察素质这么差吗.....”

邻居街访的议论,早已传入了陈建军妻子的耳中,她跑到了派出所,大闹了一番,而面对她的正是父亲陈世富。

“陈建军现在太不像话,吃喝嫖赌他都占了,工资一分钱也不给我,我一个人带着娃,他反而天天问我要钱...昨天,他回来后眼神很不对劲,你知道吗,我怀疑他开始吸毒了...我怎么过得下去,我要告诉你们领导,我要离婚!”

看着眼前的儿媳,陈世富满脸愧疚,可他一句话也说不出口。在众警察的调解下,妻子答应只要签下一份悔过保证书就原谅他这一次。

陈建军来了。陈世富看到,儿子是咬紧牙关,几乎颤抖着签下这份保证书的,他的眼角明显变得红了。身为父亲,他哪里不知道儿子现在正在承担着什么,这份秘密,是如此的沉重。

面对邻居们的七嘴八舌,陈世富也只能强装镇定:“孩子大了,自己的路让他自己走吧。”

几天后,一个广东老板敲开了广南县一家香料店的大门,用标准的广普,说明了自己的来意。

“我说老广,你听别人造谣吧,这掉脑袋的东西我哪敢卖,我这两年做八角草香果赚了点钱,肯定是他们眼红我才搞这些损招。”这个名叫冯育焕的香料商显然对这个突然造访的“广东老板”心生怀疑。

“他X的,白跑一趟,明天还是去麻栗坡找老货主了。”广东老板大为不满,手却打开皮包,随手甩出了两张大钞,说自己带这么多东西住宾馆不安全,让冯育焕管他一天食宿。说完,他还有意无意地露出了皮包里几沓厚厚的钞票。

冯育焕看到这场面,当场就松了口:“我听说别的地方有你想要的,咱明天去看看?”

广东老板听了却大怒:“你丢个石头试水深?要干就干脆点,我这是顺便搜山带打猎。”

听完这话冯育焕不再犹豫,当下就跟广东老板谈好了价,并说自己有“好货”现在就能拿来。货到眼前,广东老板扫了一眼,食指一沾便毫不犹豫吸了下去,随后破口大骂:“你他X的,那这玩意哄骗老子,懂不懂规矩了?”

冯育焕这才确认,对方真的是个行家,赶忙道歉说干这行的不得不谨慎为先,并且主动让了一分价,广东老板这才满意,双方达成协议第二天进行交易。

然而第二天货主刚一进门,屋外却突然被警方团团包围,控制住几人后,队长率先质问广东老板:“毒品在哪里?”广东老板委屈说道:“我们是做正经生意,是来收购草果八角的啦。”说完拿起一包草果八角递给队长。

队长接过后却似乎心领神会,很快发现了藏匿在其中的毒品,很快几人被带回警局分别关押等待审讯。而广东老板却瘫坐在警局办公室的椅子上长舒一口气,这个广东老板当然就是陈建军假扮的,这是他首次以卧底的身份潜入毒贩内部,并成功将其一举打掉。

然而此次行动后,陈建军并没有受到任何授奖,妻子也没有得知真相,因为陈建军知道,自己下一次任务即将开始,这是一个永远不能倾诉的秘密。

此后短短两年时间里,像这样艰险的卧底任务,陈建军整整经历了24次,每一次都成功将毒窝一举端掉,而他也成了毒贩们最恨之入骨的警察。

孤入狼穴,壮烈牺牲

1987年冬,陈建军再次以贵州张老板的身份,混入了一个贩毒组织,这次他要对付的,是一个有多次犯罪前科、曾经重伤过民警还逍遥法外的大毒枭,陶顺明

陶顺明是一个老江湖,提防心极为强烈,他听说对方是一个仅20多岁的贵州老板,心中便起疑惑,他令同伙冯德国先去观察一下虚实再做决定。

冯德国与陈建军见面,先客套了几句,接下来便开始试探一些行话,见陈建军说得头头是道,包里又全是厚实的现金,冯德国立马回报了陶顺明,二人最终决定答应跟这个贵州老板做笔交易。

但陶顺明实在太过狡猾,交易当天他居然临时更换了地点。缉毒警队得知这一情况,领导立即要求陈建军更换交易时间,但陈建军却坚持,错过今天可能再找时机就很难了。

见陈建军执意要去,领导提出要一名经验丰富的侦查员与其同行,但陈建军还是拒绝了:“突然多出一个陌生人,以陶顺明的性格绝对会起疑心,如今只有我独自前往。”

在最终的商议下,警队答应了陈建军的要求,所有警员随时待命,一有情况陈建军立即用对讲机联络。

陈建军再次以张老板的身份跟冯德国见面,他一脸不爽地说:“x的临时变卦,你们耍老子不成。”冯德国只得赔笑,却只字不提去哪交易,只是与另一人让陈建军上了车,三人朝着郊区开去。左转右拐,冯德国却突然停车,与另一人跳下车去四处东张西望,一根烟的功夫冯德国才确认安全,而车上的陈建军却依旧骂骂咧咧:“像你们这般疑神疑鬼,下次我再来我就是孙子!”

冯德国赔笑着说:“现在风声紧,没办法嘛,不能怪我。”

车子终于拐到了一个偏僻的小村子里,进了大院,终于见到了陶顺明本人。而陶顺明本人也打量着这位“张老板”:穿着昂贵大衣,双手叉在胸前吊儿郎当,眼神却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

陶顺明立即笑脸相迎,而一旁的冯德顺立即嘱咐陶顺明的弟弟假装修拖拉机望风。照惯例,陈建军还是先吸了一口,表示是“好货”,当陶顺明提出只能卖给他不多时,陈建军佯装大怒:“老子大老远来一趟,你就给我这点?怕我腰包不够鼓是不是?”

听完这话,陶顺明知道来了个大户,也不隐藏,把所有的都拿了出来。

看到证据收集的差不多,陈建军当场掏出手枪,对准了陶顺明的脑袋。陶顺明吓得当场跪了下来,不过他毕竟是个老江湖,开口说道:“张老板,黑吃的事我也干过,咱们有话好商量,别做得这么绝。”

但当他看到陈建军拿出对讲机呼叫警队支援时,他瞬间明白了对方的身份,垂头丧气。然而就在此时意外出现了,由于山路复杂,队友们一时找不到陈建军的位置,而山区中的对讲机功率极差,陈建军连呼几次都没有回应。

看到这情景,陶顺明立即起身向屋外逃窜,陈建军鸣枪示警,可陶顺明完全不理会,竟直接从二楼翻了下去,并且顺手拿起了放在楼下的一把自制火枪。看陈建军已经从楼梯上追了下来,他对准了就是一枪。几乎在同时,陈建军也一枪打出,正中陶顺明的腹部,受伤的陶顺明只踉跄跑了几步便一命呜呼。

这一边,陈建军的腹部也受到了严重的枪伤,可他还是坚持回到了屋子,将桌子上的钱袋和证据紧紧攥在手里。

刚下楼,已经反应过来的冯德国大喊:“他是公安,干死他!”随即冯家人竟全家出动,冯德国的母亲迎面扑倒陈建军,死死掐住他的脖子,而冯德国的妻子、妻弟等人则对陈建军拳打脚踢,陈建军始终紧握手枪,连开两枪击中恶徒的腿部,但他终究伤势过重难以抵挡,此时冯德国拿着一块木板从后方赶上,对着陈建军的头部重重砸下,陈建军壮烈牺牲,年仅25岁。

因为天气寒冷,等队友找到陈建军时,他的遗体上已经结下了白霜,可他的手始终保持着扣动扳机的姿势,眼睛始终怒视着前方。

顾不得悲伤,队友们迅速根据留下的痕迹线索,寻找逃犯的下落,很快几名嫌疑人全部被警方抓获。

英魂不灭,世代传承

1987年,家乡的人们以最隆重的仪式迎接英雄魂归故里,全体缉毒警员们向天明抢,用这种特殊的方式为英雄送行,而这一仪式也被保留了下来,整个文山州的缉毒警员,只要路过陈建军或其他烈士的目前,都要执行这一特殊的仪式,用枪声表达着对英灵的敬意。

一年后,一名身穿警服的青年站在陈建军的墓前,郑重说道:“哥,你的二弟现在已经脱下军装,穿上了警服,一名解放军战士,变为一名公安战士了。”

如今有不少关于卧底题材的影视作品出现在大众视野中,人们也意识到我们能够享受这蓝天白云,是有人默默在背后为我们挡住了黑暗。

不过,影视作品中的表现再真实,也不及现实生活中卧底警察危险辛苦的十分之一,因为在电影的结局,往往以邪不压正的大团圆结局。但在现实中,一段故事不过是缉毒警察面对的其中一个罢了,一起案件的破获,紧接着会有更多的任务等待他们前往,而每一次卧底行动,都是一次鬼门关。

缉毒警察,是我们最应当敬佩的人,而那些有过毒史还想复出的所谓艺人,应当严厉抵制。

现实生活中卧底是怎么样的?

在医院实习的时候,一个中年男子来就医,当时以为他是一个在这里拿药的残疾人,手,脚都有问题的那种,结果,主治医师告诉我,他是一个警察,是因为早年潜伏在犯罪团伙中后被发现,被打成那样的。首先,你的假名,假资料,以及哪怕要剁手都不改口的意志。

哪怕用毒誓咒死父母家人,都不能皱眉。比起你的命和你的任务,这不算什么。把假的当真,以及如果听到有人叫你的本名,三思。有个女警花做卧底,扮成大哥的情妇,可以说是险象环生。还有一个女警花被毒贩子发现了真实身份,被女毒贩子用脚踢其太阳穴,警花殉职。

美国一个警察卧底十几年,成功进入黑帮高层,跟上头汇报时说:要是再不收网,我快成老大了。卧底这个身份很无奈。得有超出常人的心智和心理承受能力自控能力。

有个警察讲过,他们最怕的就是S诱,都是血气方刚的男孩子。如果做的大义凛然会被怀疑,会功亏一篑。如果屈服又违反纪律。在那种暗无天日的地方,不但精神随时紧绷,就连身体也是极度透支,就连睡觉也是睁着眼睛,说梦话都怕暴露。毒贩子的凶残和狡诈让人脊背发麻,

英俊潇洒的陆子墨,是金三角三号人物,他提着自己的脑袋游走于鬼门关。把大量情报源源不断的送往公安部门。他玩世不恭,冷漠,应该说是相当冷酷,为了完成任务,也有迫不得已的时候,但能保持初心。后来,回归神位,身份转变,进入内地某大城市工作。他的卧底生涯顺利结束,同时还收获了爱情。

真实的卧底真的有这么浪漫吗?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

如果给你说真实的事情,难免对卧底的身份有暴露的嫌疑。真正的卧底是不会闲的无聊来这回答问题的。而且卧底也有保密要求的,不能随便说,能够当卧底而且经历过真枪实弹的,必然是意志坚定的人,给别人炫耀光荣事迹,他们是不会干的,因为话多死得快。所以其他人也不会知道你想知道的那种惊心动魄的故事。

看过一本杂志,上面有篇文章讲述过1个做了6年卧底的人的故事。这个人原本是警校里面比较优秀的学生,而且还交了个女朋友,但后来被挑去做卧底,当这个犯毒团伙被端掉之后,他身上发生的变化有:

  1. 女朋友不理解,最后嫁给了别人。
  2. 家人的不理解(因为保密性,不能说,而他又加入了黑社会)。
  3. 怕被同伴发现,每天晚上都不敢睡得太沉(因为在之前有几个卧底都被杀了)。
  4. 为了给警察报信,要偷偷摸摸的溜开。
  5. 做一些自己原本不愿意做的坏事(杀人)。
  6. 变得很沉默,基本上不与别人沟通。
  7. 他的老大在监狱里对他说,其实他早已经发现他是警察了(上次去犯毒,除了他,其它兄弟都被抓了),有几次想干掉他,但是必竟是相处了六年的兄弟,下不了手(这个老大以前是军人,而且还是个军官,因为他交的女友父母嫌他没钱,后来他就下海了)。

嗯,我记住的差不多就这些,最后卧底结束后,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也当了一个警察,不过却是一个沉默寡言,给人性格古怪的警察。

文章还是蛮不错的,看起来蛮像真实的事情,但是到现在我还是不知道这个故事是真是假。

村上有个人去部队当兵,后来被派去做了卧底,然后一连几年都没有跟家人联系过,是那种完全断了联系的状态。后来他的家人去公安局,想通过公安局查找他们儿子的一些线索,但是这个人的所有记录都被消了,最后是查无此人。一连几年没有线索,他的家人都以为他死了,最后就为他办了葬礼,但是后来,这个家伙又回来了,嗯,又回来了。

我感觉卧底并不是很风光或者很被器重的工作。为了某个特殊的使命,他们做了一枚特殊的螺丝钉,发挥着常人无法发挥的作用。人生轨迹和命运转折被身不由己地随机改变着。即使是大功告成,他们也只会像普通人一样继续过日子,再慢慢被忘记。

卧底不朽,只是慢慢凋零。卧底这事,其实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做,不就是带上面具做人么?怀着一颗向东的心,奔着西而去,喊着理想的口号,干着现实的活计,时间长了,你也不知道你到底在干什么。就像《无间道》里的刘建明一样,“其实我想做个好人”,那你做的是好人的事情么?

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之所以对“卧底”这件事这么感兴趣,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紧张刺激,还在于我们自己心里那份想做自己而不能做的悲哀。

你要获取别人的信任,以此来达到你的目的,但你又注定要背叛这种信任。你做的越是成功,你的失败感就越强。只要你是一个正常的,有责任感有道德感的个体,这种工作模式就会像魔咒一样压迫你的神经,把你扔进分裂的沼泽中。

现实生活中卧底是怎么样的?

我高中同学李哥就是众多“卧底”中的一员,李哥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连续端掉了好几个“团伙窝点”

提起“卧底”这个词汇,相信大家只是在影视剧中见过这个词,觉得卧底是比较帅气的存在,为了能更好地搜寻证据,卧底往往需要忍辱负重,有时候还需要舍己为人,不得不说当卧底的那些人,实在是太伟大了。

我高中同学李哥就是所谓的卧底,李哥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半年时间连续端掉了好几个“窝点团伙”。李哥从学校毕业后,就当了一名实习警察,那个时候全国各地各种“托类”行业,比较流行,比如一些“酒托,饭托”。

有些地方甚至连一些“服装店”,都有所谓的托,这些酒托饭托让一些内向不爱说话的男生损失惨重,也让当地的派出所头疼不已,虽然能经常接到市民反应,但是由于这些团伙成员特别的狡猾,因此每次都是“无功而返”。

不得已领导决定变换思路,决定打入这些团伙的内部,这个光荣的任务,就落到了李哥的身上,李哥就换了一身“行头”,重新办理了一张手机卡,接着就在网上找了一份“打字员”的工作,公司拒绝电话谈论,要求一切细节都要面谈

李哥断定这百分之九十是一家“酒托公司”,果不其然,李哥顺着地址来到了所谓的“公司面试”,说是公司,其实就是市区城中村的一间老房子,里面有10多台电脑,房间里有七八个人正在敲打着键盘。这些人各个油头粉面的,穿着背心和拖鞋。

只有一台落地扇在那里吹着风,一位三十岁左右的大叔,招待了李哥,问李哥有没有工作经验,李哥说自己前几年当过“酒托”的键盘手,就是负责在网上伪装成女生和男生聊天,等聊熟悉了之后发出邀请。

然后会有专门的女生负责和男生见面,再把男生带到指定的餐厅消费,这些工作经验,正符合大叔的要求,李哥当即就录取了,底薪1500元,包吃包住,提成另算,大叔还说如果机灵点,勤奋点,一个月能收入好几万。

这正中李哥的心意,李哥决定立刻就可以上班,大叔就分了李哥一台电脑,李哥就开始上班了,大叔还给李哥发了一些学习资料,李哥也是“轻车熟路”,傍晚李哥就把自己的行李,搬到了公司宿舍。

一间房住着八个人,显得格外拥挤,大叔说这就是他们公司“聊天部”的员工宿舍,李哥怕引起怀疑,就没敢多问,伙食还算不错,基本都是四菜一汤,顿顿有肉吃,不过就是需要员工们轮流做饭。

大叔告诉李哥,不该问的不要多问,安安稳稳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即可,在入职的第三天,李哥就轻松聊到了一个男生,当然这个男生,是李哥的同事假扮的,男生表示可以一起逛街吃饭,但是必须要先视频通话确认一下真假。

李哥把自己的顾虑告诉了主管大叔,大叔打了一个电话,不一会儿就来了一个女生,这个女生就是专门负责和男生视频通话,打消男生顾虑的,李哥的同事也假装的表示满意,可以一起逛街吃饭。

之后他们就确定了吃饭地点,然后好像又有专门的女生负责见面逛街吃饭,一顿饭下来,李哥的同事也消费了1500元,李哥也拿到了相对应的500元提成,虽然这次流程很成功,但是李哥仿佛什么都没有获取。

因为这个“公司”太聪明了,每个部门都在不同的地方,有专门打字聊天的,有负责视频通话的,有负责见面的,李哥只是拿到了打字聊天的证据,但是对于另外两个部门的信息,李哥却是一无所获。

后来李哥继续再接再厉,在这个聊天部门吃住了一个月,因为公司规定,员工如果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不能随意外出走动,需要什么生活用品,都会有专门的人员外出采购。因此李哥在公司也是小心翼翼的,如履薄冰。

第二个月,李哥私底下发动自己的同事和好友来充当一些单纯的男生,当然了李哥的业绩也做到了全公司第一,没多久李哥就当了公司的主管。上一任主管大叔,看李哥是个人才,打算让李哥当旧公司的主管,然后自己再开一家“分店”。

这样一来,李哥就知道了这个团伙的所有部门,以及每个部门的位置,每个部门有多少员工,原来这些部门都在同一个小区,只是所在的楼号不一样罢了,经过半年多的撒网取证,当地派出所成功完美端掉了这个窝点。

李哥凭借自己的机灵,成功端掉了一个城市,好几个类似的窝点,有酒托,有饭托,还有一些服装店,当然一路走来,李哥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曾经有一次,李哥不小心就被发现了,要不是李哥撤的早,估计也会落得不好的下场,毕竟卧底这个职业,就断送别人财路的职业。

写在最后

卧底这个职业虽然表面上看着帅气,其实暗地里需要忍辱负重,每天要小心翼翼的,如履薄冰,稍有不慎一旦暴露,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向卧底人员致敬,有了他们的默默付出,才会有我们生活的安定。

现实生活中卧底是怎么样的?

听一个发小讲的

不过我也都是当故事听了,没觉得是真的。

这个发小当年当兵,应该是云南边境。

他说他参加过缉毒行动,这个我也不知道真假。

不过人家现在是军官了,或许是真的。因为关系很好,所以联系一直不断。

但是有阵子,突然就联系不上了。

我还去他家问他父母,老人家也不知道,就说是部队的保密任务吧。

后来,恢复了联系,有次过节回家,就跟我说了故事。

故事中,他说他当过卧底。

当时我听了很惊讶,我说像无间道那样吗?

他说,电影里那演的和现实不一样。

他说卧底前,经历了好久训练,拿给他们练的,筋疲力尽。

后来就去执行任务了。卧底在毒贩身边,假装和他们一起干坏事。

为了得到那边信任 吃喝嫖赌样样精通。

人不可能在一个环境中保持自己完全干净的。

如果卧底时间在长点,估计都会被腐蚀了。

因为毒贩的钱来的太快了,很震撼普通人的三观。

一般能做大的 都是家族产业 。

他说和有个电视剧有点类似,应该是叫破冰行动。

这个也是根绝真实的改编的。

而且现实更严酷。

不过好在最后把这批毒贩都拿下了。

没有白瞎功夫。

任务结束以后,他被安排去看心理医生。

真的是看了好久,才缓过来。但是卧底的一些坏习惯还在慢慢改正中。

而且。

就我来看,他的变化确实大。

脾气,性格。都变了。

而且眼神里的杀气很重,让人很害怕。

现实生活中卧底是怎么样的?

卧底很遥远,伪装或许就在身边。

卧底这件事情我们只能在影视作品、小说、英模故事等内容里接触到,距离我们普通人有些遥远。

说个有点类似的经历,就是伪装,个人感觉卧底就是将伪装持续深刻的进行下去,以获得对方信任,完成既定目标,伪装则更浅显一些。

因为从事调查记者这份工作,我需要经常伪装各种身份,进入不同行业或部门了解情况,这种感受其实非常煎熬,可以说是硬着头皮干。

这种煎熬是来自各个方面的。

从心理上讲,我接触一个人,我所说的关键信息都是假的,虽然我知道不会伤害到对方,但这种心里感受是很不好的,直白点就是做贼心虚,无论再怎么熟练,这种感觉有强有弱,但一定存在。

从技术层面上将,伪装成某种人、某个行业的人,都需要对这类人的生活环境、衣着打扮(非常重要)、说话方式、行业知识较为详细的了解。时间永远是紧张的,要求永远是高质量的,进入一行就要成为这一行的半个专家(哪怕是伪专家),这就要求在短时间内对这个行业或系统进行高强度知识恶补,非常的痛苦,精力、时间都非常紧张,压力也很大。

从个人情感上讲,调查任务的主题往往并不受记者控制,如果我认同这件事是错的,我去调查它,我又进行一切准备的动力,也乐于去揭露,参与惩戒一些现象!但往往一些任务,从我们个人的认知上,无法直接感受到这种违规现象的危害,甚至又是感觉在情理上或许也不是太过分,这种情况下是心理煎熬最大的时候。

举个例子:

好几年前,有一次要求我们调查某些小作坊的部分问题,我们伪装成客户和对方进行接触,我们提前做了很多种方案,暴露了被围堵怎么办(遇到过不少先例),以什么理由抽身等等。我感受最深的,其中有一个作坊,见面没多久就引起了对方的警觉(原因不便详谈),但对方识破之后,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非常暴力过激的反抗反应,一个中年男人突然就跪了下来,满面泪流,他非常害怕(非常非常直观的可以感受到),声音颤抖!

"求求你们了,我真的是没有办法,马上过年了,就想挣钱过个年,实在经不住再罚了。"

“孩子过年还要教学费,我马上就改,不干了。”

看着一个中年男人在那跪着泣不成声,那种感受实在太过煎熬。

最关键的是,他的行为有轻微违规的地方,但我找不到他这种行为对公众的危害,当个人情感与硬性规定无法完全一致时,这种感受极其煎熬!

我们把他拉起来,告诉他不要再继续了,随后就离开了。

我在车里看着他,站在门口一直没有回去,非常的茫然!

在车里我们非常沉默,开出去很久才说了一句“哎,不是人干的活。”

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一直到现在也是。

我只能想象,卧底在长期潜伏时的心理压力会有多大,任何地方、任何事情、任何时间都需要面对人,有人就涉及到情感,这种情况下的压力有时是难以想象的!

现实生活中卧底是怎么样的?

涉及到秘密,不太了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