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一号”沉船里发现了哪些宝物?

现在的研究和保护状况如何了?

很少有人知道,我国曾在南海打捞出一艘古代沉船,价值3000亿美元,差点被英国骗走,也差点被日本抢去一半!

这是一段坎坷往事,在我国南海沉船之前,就有英国人从我国南海盗捞了23.9万件文物,1986年就获利2000多万美元,吃过这次大亏后,之后打捞出的南海一号,在我国的大力保护下,这才没有被英国、日本的诡计骗走。

1986年,英国人迈克•哈彻通过佳士得公司,拍卖23.9万件中国康熙年间的文物,为什么此人有这么多我国文物?

原来在1985年,迈克•哈彻在中国南海盗捞出了一艘沉船,在捞出一大笔中国文物后,他通过某些手段,成功躲避了国际法规定的追溯期,之后以无主货物的形式,委托佳士得公司进行拍卖。

我国在知道此消息后,第一时间阻止拍卖会进行,但可惜没成功,所以我国有关部门,只能紧急派遣两位瓷器专家,携带3万美金前去荷兰参加拍卖会,希望能拍得部分瓷器文物回来研究。

虽然我国两位专家坐在第一排,拿到了1号拍卖牌,但在3天的拍卖过程中,每件拍品的成交价,都是报价的10倍以上,遗憾的是,最后我国并没有买到文物,因为价格太高了,但迈克.哈彻却因此获利2000多万美元,在圈子里被称为“最富有的探宝家”。

拍卖会结束后,我国有关部门感到十分痛心,并且立即提议要组建一支我们自己的水下考古科研机构,1987年年末,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室终于正式挂牌成立。

1987年,两个英国人同样想一夜暴富,他们开始在图书馆中搜集大量史料,最后发现在18世纪末,一艘名为“莱茵堡号”的东印度公司船只,不幸在中国南海沉没,据传里面还有6箱白银。

具体地点大概在广东阳江海域,离我国海岸线太近了,他们不敢偷摸盗捞,所以两个英国人只能找到我国水下考古研究室,我国出于热心帮助,同意了合作打捞的申请,但我国吃亏一次亏,所以在协议中明确写明,合作打捞的只是“莱茵堡号”,其他沉船不得打捞,而且全程打捞工作必须我国监管。

经过一段时间的水下搜寻,终于在相关海域发现了一艘沉船,潜水员很快下水搜寻,结果捞出了一条大金链子,并且还有少量瓷器。

这些东西出水后,我国考古人员大惊失色,这哪里是什么“莱茵堡号”,分明是我国古代沉船,英国人还假装不知道,照常挖掘,我方立即阻止,并且严厉告诉他们,这是中方沉船,不在合作打捞范围内,请他们立即离开。

英国人眼看证据确凿,只能不甘心的离开,后来我方进一步研究文物,从几枚“绍兴通宝”与“政和通宝”的货币判断,这应该是一艘宋代沉船。

但以我国当时的水下打捞技术,还达不到打捞要求,所以只能封锁消息,可惜这事还是被日本知道了。

日本向我国提议,他们可以帮我国打捞这艘宋代沉船,但船上所有的东西,都必须要分给日本一般,我国有关部门在知道日本的提议后,想都没想就严厉拒绝了,我国的东西,岂能白白流到日本去!

最后我方决定,先派人保护相关水域,等技术成熟后再进行打捞。

这一等,就是12年。

2001年,我国水下考古中心在收到约200万的扶持资金后,迅速组建了一支水下考古小队,并且将这艘神秘沉船命名为“南海一号”。

2002年春季,我国进行尝试打捞,在仅仅4平方米的打捞范围内,就打捞到了约4000件陶瓷,此外还有铁器、铜器以及古钱,仅仅4平方米,就有如此多的文物,可想而知,整艘船所携带的宝物数量,该有多么庞大!

但因为沉船年代太过久远,如今已经十分脆弱,打捞难度非常大,按照一般打捞方式,我们可以将沉船在海底分解,取出宝物后,再把沉船部件分批运到岸上。

不过考虑到这艘沉船有800多年的历史,本身就是一件非常珍贵的文物,所以我国有关部门决定对其进行整船打捞!

经过多次水下勘测,船身长约41米,宽约11米,是一艘板凳船,受限于季风和气候影响,一年可水下作业的时间只有3~4个月,而且遗憾的是,当时我国也不具备整船打捞的技术,所以只能再等等。

2007年,有关部门斥巨资,打造了一艘具备4000吨起重能力的大型起重工程船“华天龙”号,首先我们在集装箱上添加了4000吨水泥,顺利罩住了“南海一号”。

接着插入36根钢梁,最后用“华天龙”号将集装箱吊起来,别看过程只有寥寥几十字,但工程量却非常浩大,总耗时长达9个月。

之后我国又花费1.5亿,造了一个可以安放“南海一号”的博物馆,此时,考古工作才刚刚开始。

“南海一号”沉船里发现了哪些宝物?

南海一号在海底沉没了800多年,船身仍然完好无损,一方面船身使用的是在水中非常经久耐泡的松木,另一方面是船只设计精妙,海底含氧量低,密封性好再加上周围淤泥的包裹,使得船身没有大面积腐烂,综合因素之下,南海一号才得以成功保存800多年,沉船本身就是宝物。

刚打捞上来的南海一号,总重量就超过了3000吨,其中有17000枚铜钱和170件套铜器,猜测这些铜器和铜钱的铸造有关,此外还有124件套银器、151件套金器,例如黄金手镯、戒指、项链等等

截止2019年8月6日,南海一号共出土了18万件文物,其中占据比例最高的是宋代瓷器,超过6万多件。

在众多瓷器中,除了德化窑、磁灶窑、景德镇、龙泉窑等宋代著名窑口制作的精品外,还有很多中东地区充满阿拉伯文化气息的瓷器,侧面说明海上贸易的发展盛况。

根据多位专家估值,南海一号上的宝物估值大概3000亿美元,大概2万亿人民币,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国家一级、二级文物,并且具有非常巨大的历史研究价值。

当知道我国成功打捞出南海一号后,各国很多有钱人都想高价买几件回去珍藏,但我国态度坚决,南海一号上的所有宝物,全部禁止售卖,这是我们中国的文物,不可能流到外国去。

——END——

“南海一号”沉船里发现了哪些宝物?

南海一号沉船,一次举世无双的打捞行动,为的是一次跨越800年时空的对话。当我们真正面对这条沉船,我们才真正发现,这是一个真正的谜团。

出水文物:考古学者发现从南海一号挖掘出保存完好的瓷器有许多都源自宋代最顶级的瓷窑,还有许多受到西方、阿拉伯文化影响的瓷器。

依照浙江日报于2016年4月8日的报导中,总计1980年代至2016年间的全部水下考古发掘文物共有14000余件、标本2575件、凝结物55顿。而陶器占所有文物中的最大多数,有13000余件,如瓷壶、瓷瓶、瓷盘、瓷碗以及其他青白瓷器等。种类繁多,且制作工法以及细致度皆十分地高,可见南海一号便是典型的宋代商船,且是航运于国际间的贸易船只。另外还有金器151件(套)、银器124件(套)、铜器170件、铅锡器53件、铁器11件、竹器13件、木器46件、漆器28件、石器25件、铜钱约17000枚,以及大量动植物标本和船木等。

南海一号:是一艘中国南宋初期(约1160年代)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瓷器而失事沉没于中国广东省阳江市南海海域的沉船,它于1987年最初被发现,但因技术及资金问题而延迟研究,由于其上装载有八万余件保存完好的宋代瓷器、生活用具等文物而极具价值。

南海一号沉没于水下仅23米深处,船身覆盖了近2米的淤泥,船长30.4米,宽9.8米,高3.5米(不包括桅杆),发现时,甲板已经腐烂,而船身其他部分尚保存完好,全木质结构(马尾松木,杉木),其是迄今发现最大的宋代船只沉船。

谜团:其一是沉船之谜,有人考察国外一些沉船事件后,怀疑南海一号是否也是因为超载而沉没。其二是出发地之谜,历史学家根据出水的瓷器主要产自景德镇、浙江以及福建,认为船并不是从广州出发,而是更北的福建泉州地区。其三是船所携带的历史信息之谜,南海一号的考古,很可能找回一段失落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其四是船沉没的确切时间,因为船上发现了来自不同时期的钱币,时间跨越北宋末期和南宋初期。竟然还有汉初的钱币。第五是沉船不腐的秘密,虽然不清楚沉没的具体时间,专家还是大致推断船沉没于距今860年前,一艘木质的货船在水下浸泡800多年而不腐烂。对于此,猜测可能是由于船体上的淤泥提供了隔绝氧气的环境所致。

争议:(一)发掘或整体打捞之争 依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订定的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公约, 最好的保存方式就是就地保存。然而,南海一号上面具有珍宝的消息已经传开,存于水下难以避免他人的觊觎。同时也难以清楚地厘清中国船只与海上丝路的关系。调查对曾经考虑过的方法曾有“分段拆解挖掘”、“逐件采取”、“围堰”等提案,经过多方争论,最后采用整体打捞离水保存至水晶宫中的“创举”。而之所以会采取就地整体打捞的方案之因不仅在于此法能够尽量将沉船于海中的环境尽可能复制,同时也由是广东地方学来的方法;其于节庆结束后,便把龙舟涂满泥浆再放入水中,明年端午时再直接取中。而南海一号整体取出之法也是基于先前的科学经验。

(二)整体打捞可能的负面因素与文化资产价值 尽管目前南海一号的状态在放置于博物馆后依然保存尚好,但这种方式却曾引来其他专家的批评,包括如何保存沉船在取出时如何避免破坏、南海一号在压力变化时如何保持、水体中微生物、温度、盐度的改变对船体造成的影响,以及采用人工方式长期保存的巨大成本等皆成为专家学者对此提出批评的原因, 且无人能够承担日后沉船若因保存失当而毁坏的责任。再者,南海一号经过媒体大肆炒作,在尚未厘清学术价值前,其文化观光价值便被吹捧抬升。考古学术价值与观光文化价值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可能让考古学术的成果因为非专业因素被过高或过低的评价。

“南海一号”沉船里发现了哪些宝物?

南海一号在出水前,水下考古工作者多次成功下水找到其位置。在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东南位置20多海里处

1、在一次下水后一位水下考古工作者取下一块船体木头,上岸后发现木质保存比较好,用机械抓取水下样本后,用干净后,发现的第一件宝物那就是「国家宝藏」最近播出的一期,由岳云鹏(小岳岳)饰演船员的那一期,宋金项饰(由于这件金项饰长度达到1.7米有余,也猜测可能是一条金腰带)。现在保存于广东省博物馆。同时还有一些宋代瓷碗和瓷器的出水,这些一同拿到广东文物局鉴定后所有的人都不淡定了。

2、在没有水下考古经验的我们国家,历经千难研究出了水下整体打捞的方案,将这个巨型沉船成功打捞并入住了它的新家「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在水晶宫游客可以清晰的看到沉船的全貌以及正在进行中的文物出水工作。在船舱里面还有很多码放整齐的瓷器等待出水。

船体在海底历经八百余年还这样完整和船体的材质也有关系,船木采用的是松木,松木本身就有抗水淹的特征。也和水下环境有关系,沉船后船体在水下而是多米水环境含氧量低,并且还覆盖了厚厚的淤泥防止了船体氧化腐烂。起到了很强的保护作用。

3、在广东省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除了当时的历史背景我们看到的展品都是南海一号所出,其中主要包括:铜钱,金饰、瓷器、铁器、锡器、动物骨骼、植物果实等

铜钱数额很大,金饰都可用精美绝伦,美轮美奂,完好如初来形容,在国家宝藏节目中也出现了他们的身影上传几个随手拍:

其中瓷器主要是来自福建泉州德化窑、江西景德镇,浙江龙泉窑、福建磁灶窑。

在现在的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盖德乡“碗坪仑”古窑遗址发现的磁盘,瓷器碎片和“南海一号”沉船出土的德化窑很多都是相同形状甚至是相同的花纹。“碗坪仑”古窑址也因为南海一号的出土备受重视。现在的福建泉州德化县也还是外销瓷器的重要产地。

出水的文物大多数保存于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这些宝物的主人究竟是谁我们无从得知,这些文物的出水对于研究中国历史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有重大意义,也填补了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空白。

“南海一号”沉船里发现了哪些宝物?

先介绍下“南海一号”沉船的历史背景,这艘古船在南宋时期沉没于广东省阳江市南海海域,应该是在当时遇到了台风或者恶劣天气而失事,在其船上装满了大量的南宋瓷器及对外贸易货品,这艘船于1987年被发现,经过潜水的初步探查,它是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它是国内发现的第一个沉船遗址,距今800多年,船上载有文物6万至8万件,且有不少是价值连城的国宝级文物。对考古研究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2007年12月22日,“南海一号”采用整体打捞的方式出水保存。并且与2013年开启了全面考古发掘清理工作。截止到今天已经取出古船中几万件文物遗存。今天笔者实拍的这件国家博物馆藏的《南宋德化窑青白釉印花六棱执壶》也出自于此,其高25.4cm,足径5.5cm,执壶又称“注子”、“注壶”,是隋代出现的酒具。下面是这件将近1000岁的文物表情包。

第二件是笔者从无问西东-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特展中拍摄的,“南海一号”南宋龙泉窑青釉菊瓣纹盘/国家博物馆藏,一并发出给各位上眼。

“南海一号”沉船里发现了哪些宝物?

谢邀。

“南海一号”是我国发现的第一个沉船遗址,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

1987年8月,“南海一号”古船在广东阳江海域被发现,由于当时技术及资金问题,只能延迟研究。

2002年3月至5月间,水下考古队再度下水,对海底沉船进行细挖掘、细打捞,打捞出文物4000多件,多数都是十分罕见甚至绝无仅有的文物珍品。

2015年1月28日,“南海一号”船舱内超过6万件的南宋瓷器重见天光,主要由江西景德镇窑系、浙江龙泉窑系、福建德化窑系、福建闽清义窑系和福建磁灶窑系等五大民窑瓷器构成。

“南海一号”沉船里的宝物,在悦史君看来,主要有以下5种:

第一,金器

金器是“南海一号”上目前出水最惹眼、最气派的一类文物,有金手镯、金腰带、金戒指等黄金首饰。

其中,鎏金腰带长1.7米,鎏金手镯口径大过饭碗,粗过大拇指,足足四两不止。

第二,瓷器

“南海一号”已出水的完整瓷器有上千件,汇集了德化窑、磁灶窑、景德镇、龙泉窑等宋代著名窑口的陶瓷精品,品种超过30种,多数可定为国家一级、二级文物。

其中,现数千件,不少瓷器极具异域风格,被认为是宋代接受海外订货“来样加工”的产品。

第三,铜钱

“南海一号”沉船点发现铜钱已达上万枚。

其中,年代最老的是汉代的五铢钱,年代最晚的是宋高宗主政期的绍兴元宝。

第四,铜环

在“南海一号”装载的货品当中,出水的还有不少金属制造的商品,如铜环、铜珠等。

考古人员认为,这些制品只是经过初步的铸造或打磨,像铜环等上面并无花纹等装饰的痕迹,有可能是“南海一号”的船主将中国造的半成品运往海外进行深加工。

第五,铁器

“南海一号”船仓里面还有两样比较大宗的东西,就是铁锅跟铁钉,铁锅跟海水发生作用后,一摞一摞地变成了铁疙瘩;铁钉个体较大,二十多厘米长,铁钉都是拿竹篾进行包扎的,数量非常多。

目前,整体打捞出水的“南海一号”,被放置在阳江市海陵岛十里银滩广东海上丝路博物馆,里面的水质、温度和环境都和其原来沉没的海底位置的环境完全一样。

水晶宫特别建造了两条长60米、宽40米的水下观光走廊,墙体是由透明的亚克力胶建造的。虽然近在咫尺,游客还看不见船体,但可以通过视频看到现场挖掘、打捞文物等水下考古作业的情景。

为了保护古沉船的微环境。考古人员将采取逐层打开的措施,一点一点地发掘,整个过程估计需要10年左右。

应该说,未来还有很多惊喜等着我们发现!

“南海一号”沉船里发现了哪些宝物?

南海一号是什么?

南海一号也叫“南海Ⅰ号”,是1987年在中国广东省阳江市南海海域发现的一艘沉船。它的失事年代,约是南宋初期(约1160年代)。从1987年到2017年,共在船上发现了1.4万多件保存尚好的南宋瓷器、生活用品,还有2575件动植物标本,极具文物价值。

好在南海一号沉没得并不深,仅在水下23米处,但船身上覆盖的淤泥却近2米厚。

“南海一号:沉没点距海岸线只有18海里,所以还是沉没区域得还是比较浅的海域

在23米水下沉睡了800多年的“南海一号”

正在打捞出水的“南海一号” ,船长30.4米,宽9.8米,高3.5米(不含桅杆)。除甲板腐烂外,船身其他部分保存完好,全木质结构,是迄今发现最大的宋代沉船。

出水文物:

南海一号的出水文物中,陶瓷器具占绝大多数,有13000余件。如瓷壶、瓷瓶、瓷盘、瓷碗以及其他青白瓷器等。有来自景德镇的瓷器,也有出自浙江和福建的瓷器。

出水钱币的时期,在从北宋末期到南宋初年之间。

在船上还发现了不同时期的铜钱17000枚,时间跨度从北宋末年到南宋初年。金器151件(套)、银器124件(套)、铜器170件、铅锡器53件、铁器11件、竹器13件、木器46件、漆器28件、石器25件。

考古学家认为南海一号是一艘商船,沉没于正在将中国出口的物资运往海外的途中。这些出口商品代表了当时很高的工艺水平。

  德化窑 宋青白釉印花四系罐

德化窑 宋青白釉印花瓶

浙江龙泉窑系青釉印花菊瓣纹盘

“南海一号”沉船此前出水的南宋磁灶窑绿釉印花碟

“南海一号”沉船此前出水的南宋磁灶窑绿釉印花碟

色彩鲜艳的粗陶器

1987年出水的鎏金腰带

淤泥中的陶器

鎏金腰带

海上丝路

中国商船从广东等东南沿海出发,途经印度、埃及到达欧洲的罗马等地,将远东的商品运往欧洲,这就是古代的“海上丝路”。“海上丝路”和中国西北大陆的古丝绸之路,是连接东西方两大文明的两架大桥。

价值不可估量

  打捞“南海一号”的意义,不仅在于找到了数万件来自南宋的珍品,还在于这些标本和实物所蕴藏着信息量。宋代是“瓷的时代”,北宋的6大名窑,现在多已找不到它们的踪迹。南宋时期官窑又发展发胎薄釉厚色泽鲜艳等特点。宋代也是中国瓷器出口激增的时代,从南海一号中发现的瓷器,为文献记载,提供了非常多的极有价值的佐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