坟墓上能不能立碑?依据何来?
堂哥去世了,家族长辈不让进家族坟地,25年后侄子要给堂哥立碑,家族长辈再一次阻止,到底有什么讲究呢?
在我们老家农村,人去世了,入土为安,使用土葬的方式,也是对亲人的敬畏。
25年前,堂哥30多岁,出车祸去世了,堂嫂要求埋在家族坟地,伯父也同意,毕竟是自己的儿子,也是白发人送黑发人,伯父和伯母很伤心,因为这件事,瘦了好几斤。
伯父请来了隔壁村的一位风水先生,风水先生了解情况之后,建议伯父不要让他埋在祖坟基地,这是老家的风俗,伯父也知道,但是心里不舒服。
由于祖坟基地是家族的,还有许多家族成员,伯父找来家族一位年长的爷爷,爷爷也是不同意埋进祖坟基地,但是伯父一直求爷爷,爷爷碍于情面,就建议开家族会议,大家选举来决定。
第二天,爷爷找来了家族的其他成员开会协商这件事,其他成员大部分建议,不要埋在家族坟地,说是非正常去世,而且年轻,不符合家里的风俗。
伯父也没有办法,就在他自家田地了另立坟地,看着孤零零一个坟头,很凄凉,堂嫂每一次在清明节,带着侄子去上坟,很伤心,哭的好久才离开。
嫂子为了侄子,怕他受委屈,没有改嫁,伯父也特别照顾侄子他们,经常给他们帮忙干活,而且还支援学费给侄子,因为伯父四个儿子,都是成家立业了,伯父的精力大部分是照顾侄子,其他三个堂哥也没有说什么,而且听说其他三个堂哥也是经常照顾侄子,支援他的学费。
侄子接受亲人的照顾,很争气,上学成绩很好,后来如愿考上985高校华中科大,毕业之后被深圳华为录取。
由于家里条件不好,幼年时期失去父亲,母亲含辛茹苦把他养大,供应大学毕业,还有其他亲人的照顾,在这样的环境中锻炼了他的刻苦习惯,节约的习惯。
在华为负责研发工作期间,经常加班工作,加上自己的才能,综合表现很好,几年以后升职管理层,经济条件好了,就把母亲接到深圳一起居住。
每一次清明节,开车回老家给堂哥上坟烧纸。
去年清明节回到老家,把家族的亲戚长辈叫上,请他们吃饭,告诉他们,这一次回来,计划给他的父亲立碑,以表孝心。
伯父听到后,很开心,支持孙子的孝心,但是,家族的其他长辈不同意,告诉他不能立碑。
他哭着说:“父亲去世得早,母亲年纪轻轻守寡,没有改嫁,把自己养大,供应大学毕业,现在有钱了,把母亲接到身边一起生活,父亲的坟地一年才见一到两次,母亲的心意,加上自己的孝心,给父亲立碑。”
家族的其他长辈告诉伯父,这样不合适,说没有这样的规矩,因为伯父和伯母还在,而且嫂子还在。
侄子因为上一次父亲去世的时候,大家不同意他父亲进驻家族坟地,心里就有一些怨言,这一次又阻止他,感觉好伤心。
而且还强调,我自己的父亲立碑,自己出钱,为什么还要干涉他?
伯父建议找家族的爷爷和风水先生一起协商这件事。
第二天,家族成员和风水先生一起开会,协商立碑这件事,风水先生说,立碑自己出钱本来是好事,但是立碑是有规矩的,不是有钱就可以立碑的,然后告诉大家他不能立碑的原因。
按照家乡的风俗,不能立碑有以下因素。1、年龄不到60岁,去世,不能立碑,他父亲才30多岁就去世了,不满足这个60岁的条件。
2、非正常去世,不能立碑,他父亲出车祸去世的,不能立碑。
3、长辈还在世上生活,不能立碑,而他爷爷和奶奶还在世上生活,不能立碑。
4、夫妻一方还在世上生活,就不能立碑,他母亲还在,就不能立碑。
这些是家乡的风俗,但是也有的地方风俗不一样。
比如:一些有一定的地位,或者家中出现有名人,高学历,有钱人,或者海归人士,给自己或父母立碑的,以此为“功 名”而荣耀。
按照他自己的条件,他爷爷奶奶和母亲还在,不能立碑。
在清明节这天,在他父亲的坟头,伤心地哭了许久,一些邻居看到,也是心酸。
当我写到这里的时候,心里一直没有平静下来。
风水先生告诉我们关于立碑的一些知识,一起分享给大家。坟墓立碑是民间丧葬文化的一部分,能不能立碑的问题,既有历史上的原因,也有民俗文化的讲究,因形成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
有的人可以立碑,有的人则没有必要立碑,有的地方能立碑,有的地方则不能立碑。
坟墓立碑的历史发展。1、据史料记载,我国历史上立碑始于汉代,当时只有高官或者有身份的人去世后才能立碑,平民百姓是不能立碑的。
2、到了唐代,人的思想开放了,心态包容了,平民百姓可以立碑了。
官员采取默许态度,平民百姓的坟墓也可立碑,但也是有钱的人,穷苦百姓立碑的很少。
3、到明清时期,平民百姓立碑之风开始盛行。
4、民国时期,坟墓立碑的数量不多了。
5、目前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立碑又迎来了高峰期。
能不能给去世的亲人立碑的也是当地的风俗。
民间能不能给去世的亲人立碑,没有太多的限制,是当地的风俗习惯决定的,也有的是亲属自行决定。1、未成年人去世后,普遍认为不宜立碑,也没有必要立碑。
2、成年之后,不管是否有后代,以及去世的原因,只要能进祖坟的人,是否可以立碑,一般亲人自行决定。
有的地方风俗,只要是成年人,无论什么原因去世,都可以进祖坟。
3、目前有的老坟,也有立碑的,是当年的有钱人家,均以侄子的名号立碑。
4、还有的未娶妻去世的,亲属图个吉利,特意设定了一个妻子,称其妻为“福 氏”。
碑上书写有“福 氏”的墓碑,生前均未娶过妻子。
5、有一些地方,只要有后代,即使不进家族坟地,后代还是会为其立碑,立碑也就是一种坟墓之主的标志。
6、还有一些人,为了家族的利益,不考虑是否无后,是否年轻人,是否是非正常去世等,也为其立碑,以表示褒奖和纪念。
为什么要立碑?古代人去世之后,为了便于记录去世者的名字,就在坟前立一个标志,以竹质,铜质,及石头上刻上去世者的名字。
比如,房屋有门牌号,人民有身份证,而去世者的墓碑,是居住地,让后人一目了然,清楚先辈生于何时,死于何地,这也是历史的见证。
有一些人祭错祖先,就是因为找不到先祖的墓地。
立碑时间的讲究:立碑一般可以选择清明节、死者祭日、十月初一等特殊日子。
碑文的讲究:给去世者立个门面,可以用干支记年法,记录生平经历,亲属等,碑后也有刻上:福荫子孙、恩泽后代,光照后代等吉利的话。
立碑的流程:1、合 日子,看时分,定方位。比如,三周年立碑,九周年立碑,清明节立碑等。
2、选择碑料,大小,尺寸,高低,横竖,材质。
3、撰写碑文,聘请 先生把老人一生的生平,重要贡献等编写好,再修改润色。
雕刻碑文很重要,选择字体,大小等,打磨抛光等工序,最后定形。
4、立碑前邀请家族商议具体细节,明确立碑时人员的安排,分工明确。
谁请礼宾?
谁拉墓碑?
谁来接待客人等未尽事宜。
主家准备酒席招待家族帮忙的人。
5、立碑仪式:
(1)、敬神,鸣炮。
(2)、动土树碑。
(3)、由礼宾先生宣读碑文,全体孝子跪谢。
(4)、由礼宾先生典碑,毛筆朱砂。
(5)、敬碑,敬神。
(6)、孝子敬上贡品,树香 烧 纸。
立碑仪式结束后,设宴答谢前来参加仪式的亲朋好友,以表谢意。
以上是我老家的风 俗,也许其他地方和这里不一样。
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立碑开始盛行。
立碑的意义:1、是怀念已逝的亲人,表达对后辈们的敬意和思念之情,是后代子孙懂孝敬的体现。
2、让来祭拜的人,知道先辈的埋葬位置,方便去祭拜。
以上是我的分享,感谢阅读,感谢关注!
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
图片来自网络!
坟墓上能不能立碑?依据何来?
我父亲去世4年至今没有立碑,人死后坟墓上立碑一说,非但不是迷信,还很有科学依据,看完让人恍然大悟!
在我们老家一直施行的是土葬,几年前父亲得癌症去世后,我们把父亲埋在自家田地里让他入土为安,虽然墓地是盖好了,但是墓碑却迟迟未立起来。
当时父亲的葬礼是由家族里一些长辈组织的,下葬的一切事宜我们也都听从他们的安排,下葬当天父亲坟上没有立碑,我们这些小辈心里有疑惑,长辈们说村里立碑的师傅不在家,暂时没法立碑,让我们再等等,虽然没有墓碑,但是不影响我们祭拜。
等到父亲过完100天后,我们又去询问是否应该给父亲立个墓碑,毕竟农村家家户户的农田都是紧挨着一起的,父亲的坟孤零零的在田里,要是没有个墓碑,远远望过去就像一个无主的“土包”,看着让人心酸又凄凉。
但是没想到家里的长辈(姑爷爷)还是不让我们给父亲立墓碑。在我们再三追问之下,姑爷爷才说明了不立墓碑的真实原因:
1、父亲是得癌症病逝的,不是正常的自然死亡(老死),这种原因去世的,按照我们当地的殡葬风俗,不能立刻立墓碑。
2、立墓碑需要花费20000元,父亲刚去世,家里经济条件暂时不允许我们花钱立碑,姑爷爷说缓几年后,这样村里立碑的师傅不会瞎要钱。因为如果家中亲人刚去世,就立刻立墓碑,容易被人坐地起价。
3、父亲去世后时,我弟弟还没有成家,所以如果立了墓碑,墓碑上子孙后代的名字就没办法刻。(我们当地风俗,墓碑上除了要刻配偶的名字,还要刻上子孙后代的名字,这样寓意着子嗣绵长)所以,姑爷爷说,墓碑上刻着父亲的名字,显得太单调,所以干脆先不立碑)
4、我们当地立碑,碑文上除了刻逝者的名字,还需要刻配偶的名字。之所以没有给父亲立碑,是担心如果刻上了父亲和母亲的名字,对母亲的影响不好。
5、父亲去世时只有57岁,按照我们老家的风俗习惯,不到60岁的人去世了,不能立碑,需要年龄满60岁了才行。
立墓碑的来源是什么?为什么要立墓碑?据史料记载,我国历史上立碑起源于汉代,当时只有士大夫一类的人,也就是说要有身份的人(贵族、皇族的人)死后才能立碑,平民百姓或者一些奴隶是不能立碑的。
后来到了唐宋年间,民风和制度越来越开放,殡葬方面的管制也越来越松,于是对民间殡葬风俗也越来越包容和开放,普通的老百姓去世后,也被允许可以修建坟墓,建立墓碑。但是当时只有有钱的豪族,才会大肆修建墓园,墓碑的材质也是特制的石头材质,穷苦人家一般只用木头立碑。
而到了明清时期,民间立碑比较普遍,尤其是清朝时期,平民百姓立碑之风盛行。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立碑又成了“流行”,只要风水允许,家中亲人去世后,家属都会立刻给立上墓碑。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如何辨识先祖坟茔还是很在意的。起初,在墓前木桩系上纤维质的纸或帛,写上死者名讳、生卒年月及生平事迹,也就是所谓的“铭旌”。但是随时时间流逝,纸质的铭旌暴露在空气中,每天遭受着风吹日晒,上面的字迹会变得越来越模糊还会腐烂,这样也会影响后人的拜祭。
慢慢的,人们把纸质的“墓碑”由其他材质来代替。家里条件越好的,墓碑的材质也越好,在古代有钱的贵族甚至会用玉石来当做墓碑,于是为先人立碑也可以侧面体现一个家族的实力和财力,也是告慰亡灵、昭示后人、光宗耀祖的大事。
坟墓上到底能不能立碑?一般来说,坟墓上都是可以立碑的,但是按照不同地区的不同殡葬习俗,立碑的时间不一样。有的习俗,下葬时就可以立碑或者隔一段时间立墓碑。
那么,关于坟墓上能否立墓碑这个问题,我咨询过一些不同地方的朋友:
1、在江西农村地区:首先要根据墓地的规模和环境决定墓碑的大小,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否则会造成墓地整体环境的不协调,这在某些风俗上是很不吉利的。
2、在河南农村地区:在农村逝者去世3年后才能立墓碑,同时碑文上只能写亡者的名字,不能写生者的名字,如果是不到5岁的孩子夭折了,只下葬立坟,不能立碑。
3、在湖北农村地区:在湖北地区如果是火葬,那么则不用特意的立墓碑,直接在墓园墓地上刻上逝者名字就行,如果是土葬立碑应位于坟墓的正前方,与地下的棺椁一致,祭祀祖先时方显得虔诚庄重。墓碑和墓穴的距离一般是距离穴位的9寸到6尺之间为宜。同时墓碑不能选择奇怪的造型,不能有角。
4、在浙江农村地区:在农村立墓碑,选用的颜色主要以黑色或灰色,因为黑色和灰色有凝重、庄重之感,并且黑色和灰色在色彩上属于冷色调,为阴,适于阴宅使用。切记不能选择彩色的材质作为墓碑,因为花岗岩里杂质比较多,有的石头里会有彩色的渣质,所以如果选择花岗岩,不能用彩色的。
关于民间立碑的一些讲究。现在城市里大部分都是火葬,人去世后直接送到火葬场,火化后的骨灰直接供奉在墓园里。而在某些地区的农村还保留着土葬的风俗,无论什么样的殡葬方式,在民间立碑已经很普遍了,立碑有很多讲究,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最好不要触碰到各种禁忌。
1、立碑后碑文上一般都是写亡者的名字,比较忌讳写生者姓名,所以在有些地方,夫妻间如果有一方去世了,另一方没有去世,那么则不会立碑。等双方均去世后,合墓时会在碑文上刻上两人的姓名。
2、一般人去世后3年内不能立碑,民间有“守孝3年”的说法,孝期内祖坟不能动土,清明节也不能扫坟添土,所以,一般都需要等3年才会立碑。
3、早夭的孩童、车祸横死的人、没有子孙后代的不能立碑。但我们当地有个说法是,对于无子孙后代的,如果有旁系的后辈,愿意每年清明节时祭拜,可以立个简单的墓碑,上面只能刻上姓名和出生年月。
4、父母没有立碑,或者父母还在世的也不能立碑。
5、立碑一定要是黄道吉日,不能随便瞎立。如果是给逝去的亲人立碑,一般都是选择亲人去世1周年、3周年、5周年时间段,一年里面有清明前后,农历10初1前后,还有年底腊月前后为好,具体的时间要选个黄道吉日,千万不要和已故立碑的人犯冲,防止给亲人带来不利埋下后患。
6、立碑的山向,和坟地穴位的山向要相一致,比如传统的东北艮方为鬼门,一般不要立碑。
7、碑文一旦刻上后就不能更改了,所以在立碑前一定要核实文字,不要有错别字。
8、立碑后最好在坟前摆一些供品,家人也要在碑前磕头、烧纸、燃放鞭炮以表示敬意,有些地方风俗还会摆上一些殡葬用品表示敬意。
9、如果去世者是年轻人,那么碑文上简单的写上名字和时间就行,别的不用写。
结语。给亡者立碑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如果我们不太清楚立碑的事宜,切莫瞎立,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最好就是请一些有经验的人来指导操作。
以前土葬在立碑这件事情需要考虑很多,现在施行火葬后,很多墓园里在买完墓地后,一般都自带的有一块小墓碑,所以坟墓上立碑一说是允许的。
立碑其实也是为了方便后代子孙来缅怀先祖,寄托哀思。所以,立碑对于至亲的人来说,它不仅仅是一块冰冷生硬的石头,它是留存逝者音容相貌和美好回忆的精神寄托。通过墓碑,我们可以让这些回忆保存的更久,可以让那份亲情继续温暖自己。
坟墓上能不能立碑?依据何来?
坟墓立碑是民间丧葬文化的一部分,能不能立碑的问题,既有历史上的原因,也有民俗文化的讲究,因形成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有的人能立碑,有的人则没有必要立碑,有的地方能立碑,有的地方则不能立碑。
坟墓立碑的历史发展据史料记载,我国历史上立碑始于汉代,当时只有士大夫一类的人,也就是要有身份的人死后才能立碑,平民百姓是不能立碑的。到了唐代,出现比较开放和包容态度,平民百姓开始立碑,当时上层社会采取默许态度,自此以后,平民姓姓的坟墓也可立碑,但也仅限于有钱的人,一般穷苦百姓立碑的很少。到明清时期,民间立碑比较普遍,尤其是清朝时期,平民百姓立碑之风盛行。
从民间现存的老墓碑来看,明朝时平民百姓立碑数量不是很多,但还是有一部分,而在清康熙以后,现存的老墓碑平民化就比较普遍了,数量也最多,尤其以咸丰、道光、同治、光绪年间平民百姓的古墓碑最多。民国时期坟墓立碑的数量并不是很多,可以和当时社会动荡,国贫民弱有关。新中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为立碑的又迎来了高峰期,很多民国时期未立碑的坟墓,在这一时期只要风水允许,都新立了碑,新添的坟墓就更不用说了。
能不能给亡人立碑的风俗讲究民间能不能给亡人立碑,没有太多的限制,都是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一般由亡故之人的亲属自行决定。
未成年之人亡故后,一般认为不宜立碑,也没有必要立碑。成年之后,不管有无后代,其死亡的原因如何,只要能进祖坟的人(有的地方风俗,成年后只要不是横死,在家病故可进祖坟),立碑还是不立碑,由其亲人根据具体情况决定。现存的老坟中也有立碑的,都是当年的有钱人家,均以侄子之名立碑。有的未娶妻的亡人,其亲属还给他安排了一个老婆,称其妻为“福氏”。碑上书有“福氏”的墓碑,生前均未娶过妻子。一般贫穷人家是不予立碑的,主要是立碑要花一笔不菲的开支,有心要立碑,但也无能为力。其坟堆都很潦草,更不用说立碑了。在外横死之人,有的地方不能立碑,但大多数地方只要有后代,虽不能进祖坟,其后代也可以为其坟墓立碑,因为碑本身就是一种坟墓之主的标志。还有一种人,他们是为了地方或家族的公共利益而亡,哪怕是横死,其又无后,必须立碑,以表示褒奖和纪念。现在的英烈也就继承了这一古老传统,都必须立碑。
能不能立碑的特殊讲究我国自古以来,不管是朝廷还是民间,皆笃信风水。如元明两朝时期,朝廷怕地方“龙穴”好,突然出真命天子与朝廷争位子,为了维护其家族统治,皇家专门请了风水先生,到全国各地看风水“龙穴龙气”。如果发现了“龙穴”,就命人毁坏,挖断脉络,以绝后患。一些地方志和私人写的史志中都有此类记载。如湖南、贵州、四川等地,很多地方都有“斩龙坳”这个独特的名称,其来源就在于此,民间也有很多这方面的传说故事。皇家的这种迷信风水的行动,自然也就影响了民间对风水的信仰。
旧时,风水学上把各种地势山势描绘成人物、动物形状,或家具、器皿等形状,讲得活灵活现。这样就出现了两种不立碑的情况。
一种是风水俗信中不能立碑的。主要是某些地方被认为是动物或物体的关键部位,立碑后妨碍坟墓的风水。如,有一种叫“黄狗练窝”的地势,是难得的“风水宝地”,也就是山势像一只黄狗蜷缩在窝里睡觉一般,如坟墓葬在“狗”的下巴处,是很好的地方,但这个部位不能立碑。原因是立碑后,将“狗”的下巴撑起来了,“狗”醒来后会跑走,这个地方的风水也就失去了灵性。又如,太师椅子形的地方,坟墓葬在这样的地方,传说后代人才辈出,但不可立碑,立了碑就等于在板凳放了朝上的钉子,没人敢坐,也就失去了风水的意义。诸如此类讲法,多种多样。
另一种情况是为了隐藏风水特意不立碑。有的人总以为自已家的老人葬到了满意的“风水宝地”,认为别人会因嫉妒而起歪心,破坏自家墓地的好风水,特意将坟墓做得很潦草,装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就更不用说立碑了。这种情况就属有意而为,特意不立碑,要瞒天过海。像这种情况民间大有人在,更有风水先生故意将风水地势神秘化,民间有一部分人也就笃信不疑了。
以上这两种情形都是因迷信风水的心理太重,而故意不给坟墓立碑的,其实是没有什么科学依据,只不过是一种传统的封建迷信在起作用,影响了人们的行为。
坟墓上能不能立碑?依据何来?
一般坟墓上都能立碑!立碑主要是便于寻找墓地,方便祭祀。但在古代,立碑是有很多讲究,并不是任何坟墓上都可以立碑。
一、墓碑起源于古代用作牵引棺木下葬用的“丰碑”“碑”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本来指的是没有文字的竖石或桩,比如栓牲碑,就是搞祭祀活动时,宗庙前用来栓牲畜如牛、羊等的石柱子;还有一种测影碑,是宫廷根据它在阳光中投下的影子变化来测算一天的时间。
汉代郑玄在《仪礼.聘礼》中也有记载:
“宫必有碑,所以识日景,引阴阳也。”
到了战国时期,碑有了另外一种用途,就是作为在丧礼中引棺木入墓穴的工具。
《周礼》有云:“公室视丰碑”,就是说公室成员也就是皇家子弟死后,墓穴的四周各立一根木柱,上设辘轳,用以下棺于穴。
这木柱就是“丰碑”,它是用一颗粗大的木头做成像石碑一样的形状,上端凿有一个圆孔,名为“穿”。在两柱的穿中架一根横木,木上缠以绳索,可用来放绳,如辘轳一样。
先秦王公贵族下葬时,因墓穴很深,木碑上的绳子一头要绕在轱辘上,一头要系在棺木上,这样就可以将棺木平稳地放人墓穴之中。等殡葬结束后,这种木碑往往也就埋在墓穴中。所以,现在的墓碑便来源于古代用作牵引棺木下葬所用的“丰碑”。
据说在陕西凤翔发掘的秦公大墓,墓矿四周还残存的有这种木柱。
但在当时,对于丰碑的使用有着严格的限制,最初只有天子才可使用,后来发展到公室成员,再往后才发展到诸侯也可用。比如季康子的母亲去世之后,公输般劝说季康子用丰碑来下棺,结果就遭到了别人的一番挖苦。
当然,碑的形式也是有一个演变过程的,最初这些墓碑都是无字的,大约到了西汉晚期,人们就利用这现成的柱子刻上死者的姓名、生辰、官职等,来表达对死者的纪念,追述死者的“功德”,纪念性的墓碑也就由此形成,一直流传至今。
二、民间立碑的禁忌立碑有很多讲究,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最好不要触碰到各种禁忌。
01逝者是否可以受碑
逝者的年龄:一般来说逝者的年龄要过了六十才能立碑,如果没有满六十岁,就不一定要立碑。因为立碑的目的就是为了纪念,让子女祭拜。如果不足60岁离世,人们想到的只有惋惜与悲恸,所以逝者要是年龄不足六十岁,还是不立碑的好。
比如在我们当地,一般横死、夭折、无后的人不能立碑,但过十年后,就可以立碑,没有具体的原因,什么说法都有。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父母没有立碑,或者父母还在世的也不能立碑。
但有一些人就另当别论,比如英雄、烈士、先进人物等,他们都是为国家和人民利益做出贡献的人,即便是英年早逝,或者没有后代,也必须为他们立碑,因为他们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传颂,这也是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的传承。
立碑不立单: 老话说“公不离婆”,也就是说夫妻两人,只需要立一块墓碑即可,毕竟死能同穴是一件美事,且一座墓对应一块碑,也是对逝者的尊敬。
但如果一个先离世,另外一个还在世的话就不要立碑了。已经立了的话,最好不要刻上在世者的名字,或者用红色的漆把在世者的名字描一遍。
不满三年不立碑:因为古代有“丁忧”制度,就是说儿女为去世的父母守孝,时间至少为三年。在这三年期间,儿女都会按照习俗经常去墓地祭拜,比如每年的清明、祭日、鬼节、除夕等。
但三年之后,人们基本上每年都只会去一两次,或者不去,所以才有满三年立碑纪念的说法。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下葬的3年里,土质松软,立碑容易倒,但3年后土质相对硬化,立碑不倒。
02立碑要和当地风俗一致
立碑的时间:给故去的亲人立碑,一般选在清明节前后,因为清明节前后添土、立碑、栽树等一切阴宅事宜都百事不忌,这也是人们把这些事情都集中在清明节来处理的的原因。
立碑的方向:立碑的山向,和坟地穴位的山向要相一致,比如传统的东北艮方为鬼门,一般不要立碑。
碑与墓的距离:碑与坟之间的间隔,不能太远,也不能太近,一般是距隔穴位的9寸到6尺之间为宜,因此墓碑和墓穴尽量不要零距离接触。
墓碑的大小:墓碑大小要适宜,低不过腹,高不过头,假如墓陵穴位很小而墓碑很大,就有头重脚轻之嫌;假如过小则又显得气势不够。
墓碑的材质:过去一般选用大理石、汉白玉等,但这些石材容易风化,现在已被材质精美,有亮度和硬度的花岗岩系列所替代。
03墓碑上的碑文
碑文主要有三部分组成,即抬头、正文、和题名。
抬头:主要写死者的生前职务、职业等,但很多时候都省去不写。
正文:主要写明立碑者对死者的称谓及死者的姓名,如“先考王君鬃大人之墓”。
题名:主要写明墓主人的身份、姓名、生平等,如果有政绩,和功绩,还要刻上墓志铭,一般平头老百姓没有什么事迹就不写。
碑立好以后,亲人们还要在碑前磕头、烧纸、燃放鞭炮,来表示敬意,然后再按照当地的传统习俗献上花圈,供上饭菜、水果等。
结语:
为去世的长辈立碑,完全是各家各户自己的行为。因为每家情况不同,立碑不一定就代表都是孝子贤孙,不立碑也不代表这家后人不孝不贤,所以“立碑与否”无关子女孝顺。
但立碑对于至亲的人来说,它不仅仅是一块冰冷生硬的石头,它是留存逝者音容相貌和美好回忆的精神寄托。通过墓碑,我们可以让这些回忆保存的更久,可以让那份亲情继续温暖自己。
坟墓上能不能立碑?依据何来?
坟墓乃死者安葬之地,墓乃墓穴也,坟乃墓地堆叠成土堆。碑,乃石头上刻下的卑者生于何时,死于何地,及孝子贤孙立碑者。
坟墓上能不能立碑,有何依据?
人死后入土为安,早在很多年前就这样了,刚开始墓而不坟,在坟前树立一个标志,以竹质,铜质,及石头上刻上死者者的名字。在汉朝就已经盛行了,这都是普通老百姓人家这样做的。而皇亲国戚他们当时级别分别为林,陵,冢,墓,坟。立碑是必不可少的项目之一。
房有门牌号,人有身份证,而死者墓碑亦是居住地,让后人能一目了然,知道先辈生于何时,死于何地,这也是历史的见证。古往今来,祭错祖先,找不到先祖墓地大有人在。在下不一一列举了。
碑什么时候立在中在谱?
立碑确实是有点将究?人死后忙于丧事,那有一步到位的,立碑可以在清明,死者祭日,十月初一,大寒,给死者立个门面,碑文怎么写,立碑者全知道,可以用干支记年法,碑后也有刻上"福荫子孙"或"恩泽后代"。
如今都是定点安葬,墓与碑是少不了的,立碑是对死者一种敬重,中华民族传承讲究的就是礼仪和感恩。让一代又一代人记住他们的名字。英烈如此,祖先也一样,这是一种传承。
坟墓上能不能立碑?依据何来?
坟墓上能不能立碑?我们这里是有讲究的。今天,我们不谈为那些德高望重,为国为民立过功的英烈,劳模,名人立碑,他们的英雄事迹早已铭刻在人们心中。就讲一下儿女为父母立碑的事。
为父母立碑,必须是父母双亡,且烧满三周年忌日后,由儿女选择一年中清明节,或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寒衣节(农历十月一日)的一天,将刻有父母姓名,出生年月日,死亡年月日,还有立碑人姓名的石碑竖起来,燃放鞭炮,祭天祭地,烧香磕头。
闰月年是不准动土立碑的。
立碑的时间是上午,过了午时三刻,就不准动土了。
过去对少亡,横死的人不准立碑,也不准进祖坟,现在都埋在一起,成了乱坟岗,为了便于上坟祭奠,有后代的也给立块石碑,一目了然。
立碑其实就是为了让后代不忘记先人,立碑为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