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内事业编制怎么样转为公务员?
谢邀!
事业编制工作人员,转变为国家公务员,虽然也是有路径的,但途径相当狹窄,当然的几率也是较低(本文所说的事业编制工作人员,指的是政府设立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以及党政机关使用事业编制的工作人员,不含社会资本举办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一、参公人员
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习称“参公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习称“参公人员”,虽然是使用事业编制,但可以通过“调任”途径,进入党政机关而成为公务员。
因为,参公人员,完全按照公务员人事制度管理,同国家公务员除使用事业编制以外,没有任何区别,所以,可以调入党政机关任职而转为公务员。(委任制公务员)
二、普通事业单位领导干部调任
亊业单位乡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相关规定,也可以通过“调任”途径,调入党政机关任职转为公务员。事业单位普通工作人员,则必须提拔担任乡科级以上领导职务以后才可以。
大家从媒体公开报道中,经常的可以看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科学院、新华通讯社等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调往党政机关任职,身份当然就是公务员了。(委任制公务员)
三、参加政权机关民主选举
事业编制工作人员,可以依法参加各级政权机关领导人民主选举,当选为政权机关领导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人民政府领导人,包括政协机关。)成为公务员。(选任制公务员)
四、公务员特殊岗位选任
事业编制工作人员,可以参与特殊岗位的公务员“选任”,而成为公务员。
有的公务员特殊岗位,如机要、保密等职位,是可以“选任”的。(选任制公务员)
五、招聘考录
事业编制工作人员,可以参加国家及地方公务员招聘考录,(包括聘任制公务员招聘考试,成为〈聘任制公务员〉。),就不必细说了吧!
事业编制工作人员,转为公务员,大致有以上途径,祝你好运!
(公务员按照其产生途径,可以分为委任制公务员、选任制公务员、聘任制公务员。)
免责申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体制内事业编制怎么样转为公务员?
事业编制主要有四种,事业编制人员转变为公务员的方法有四种。
一、四种事业编制第一类:参公事业编制单位。这类单位完全是财政拨款单位,本质上是事业单位,人员使用的也是事业编,但在管理教育、晋升提拔、工资待遇上参照公务员管理。我们俗称这种单位为参公单位,人员编制为参公编。参公编可以与公务员编相互调动,不受身份限制,不受单位限制。这类单位主要有:公积金中心、道路运输事务中心、港行事务中心、公路事务中心、城管执法局、组织部党员电教中心、文化市场执法大队、社保局、劳动监察大队、供销社等。这些单位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和执法职能。
第二类:公益一类事业编制单位。这类单位完全是财政拨款单位(全额拨款),单位是事业单位,人员使用的编制也是事业编。这类单位主要有:退役军人事务中心、公办中小学、档案馆、公共图书馆、公共博物馆、地方志编纂办公室、科技馆、地震局、疾控中心、行政服务中心等。这类单位主要职能是提供不宜市场自由提供的公共资源业务,为政府部门履行职责发挥辅助性保障作用。
第三类:公益二类事业编制单位。这类单位财政半额拨款单位,单位是事业单位,人员使用的编制也是事业编。这类单位主要有:公立医院、公立幼儿园、农业技术研究中心、果园种植推广中心、公共体育场馆、体育训练基地、运动项目管理中心等。这类单位与公益一类单位类似,主要职能是提供部分不宜市场自由提供的公共资源业务,为政府部门履行职责发挥辅助性保障作用。
第四类:公益三类事业编制单位。这类单位财政自收自支单位,从事的业务活动具有一定公益属性,但社会化程度较高,与市场接轨能力较强,使用的编制也是事业编。这类单位主要有:出版社、工程设计院、宾馆、招待所、培训中心、检测中心、经营性体育场馆等。根据改革趋势,今后将可能不会再批准设立公益三类事业单位。因此,公益三类事业单位也会逐渐减少。
随着体制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第一类参公事业单位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将会彻底变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或者与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合并为同一类,不再具有行政管理职能和执法职能。而第二类事业单位会暂时保持不变。第三类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则是,完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转为企业性质继续经营,没有发展前景的则会直接撤销。
二、四种事业编人员转变身份成为公务员或参公人员的方法第一种:重新参加公务员统一考试。事业编本身有一份稳定工资,相当于有底线保障,承担的压力没有那些裸考的人大。加之有在体制内工作的经验,在公文写作、面试环节等方面有一定优势。笔者所在单位,就先后有4人通过重新考试,成功转为公务员,有个还是34岁的高龄孕妇。当然单位也适当给这些人照顾,一般周末不会让他们加班,开具“同意报考证明”也放绿灯。报考条件是:有大专以上学历、年龄35岁以下、有单位“同意报考证明”。
第二种:参加遴选考试转为公务员。目前,绝大多数地方要求,参加公务员遴选的身份必须是公务员身份。但也有少数地方,规定事业编也可以参加公务员遴选考试,只是要求比较高,比如:要求学历为全日制硕士以上,毕业院校为985双一流高校,年龄不超过35,还有特定的专业要求。我们市金融工作局的两位副科长,原来就是事业编,985大学财经类专业硕士毕业,后来参加市里事业编遴选考试转为了副科级公务员,职务还提升了。这种通过遴选转变身份的机会不是很多、遇不可求,可能整个职场生涯都遇不到。
第三种:提拔副科以上后调任公务员领导干部。在事业编岗位上提拔副科以上岗后,并有机会转任公务员编的副科级以上领导岗位。这种方式,年龄有具体要求,副科级要求不超过45周岁(有些地方要求40岁),经组织考察同意后,可以平级调任副科级以上领导职务。这种方式,最为实惠,较为简洁,也比较常见。比如:医院院长调任卫健委副主任;学校校长调任教育局长;研究所调任上级机关处长或副职等。笔者所在的市,今年就有医院院长调任卫健委副主任,一中学校长调任教育局副局长,一大学副院长调任科技局副局长。具体的调任资格条件为《公务员调任规定》第二章第六条:
第二章 调任资格条件
第六条 调任人选除应当具备公务员法第十三条规定的条件外,还应当具备下列资格条件:
(四)具备公务员法及其配套法规规定的晋升至拟任职务职级累计所需的最低工作年限。
专业技术人员调入机关任职的,应当担任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2年以上,或者已担任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五)调入中央机关、省级机关任职的,应当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调入市(地)级以下机关任职的,应当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
(六)调任厅局级领导职务或者一级、二级巡视员及其他相当层次职级的,原则上不超过55周岁;调任县处级领导职务、县级和乡镇机关乡科级领导职务或者一级至四级调研员及其他相当层次职级的,原则上不超过50周岁;调任其他乡科级领导职务的,原则上不超过45周岁。
第四种:通过乡镇换届选举转任乡镇副镇长或党委委员。乡镇事业编,可以和乡镇五类人员(乡镇事业编人员、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到村任职过的选调生、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一道,参加乡镇换届选举,当上乡镇党委委员或副镇长,不仅实现身份上的转变,还实现职务上的晋升。换届选举的具体要求是: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在乡镇工作5年以上,原则上要求职务股级以上。
事业编干部,不是没有出路,只是相对窄一些。只要我们自身素质过硬,经过不懈努力,干出工作成绩,都有机会实现个人理想。
体制内事业编制怎么样转为公务员?
我就是从事业编转为公务员(行政编)的。下面说说我在省直单位事业编转公务员的相关情况:
我刚进入省直单位时,是在机关下属的事业单位。这个单位属于参照公务员办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人员属于“参公”身份。这种身份有2个明显特征:
1.工资待遇和同级别行政编(公务员),一模一样。
2.使用编制就是事业编制。
这种参公非常尴尬的,在纯事业单位的人们眼里,我们是公务员;在机关单位的人们眼里,我们又是事业编制人员。
进单位后,我努力工作,发挥自身文字特长,很快崭露头角。被机关看上,借调进了机关。
三年后,我和其他几个借调的参公人员,一起入了行政编。这才成为了正式公务员。
在省直单位单位,参公编制的事业单位人员和行政编公务员,是可以相互调动的。这是有政策保障的!
对于纯事业编(公益一二类)来说,要想调入机关成为公务员,前提条件是要达到副处级领导岗位(管理6级)以上。
但话又说回来,不管是参公转身份,还是管理6级以上转身份,只是满足政策条件而已。具体能不能转,还得:
1.行政单位有编制空缺。
2.用人单位愿意要人。好多单位宁愿编制空缺,也不愿意从参公或事业编制中转。一门心思招录新人。
3.有没有人在背后为你助力!
体制内事业编制怎么样转为公务员?
题主的具体描述是:现在国考和省考比较火热,但是挤破头进入体制内又面临新的问题……
先说结论:在正常情况下,考入事业单位、依法取得事业编制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目前禁止转为公务员。在特殊情况下,符合相应政策规定条件的事业编制人员,可以按照调任的办法转为公务员。为什么呢?
首先必须明确指出的是: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虽然都是体制内的工作人员,但却是各方面的法定要求和职责任务完全不同的分属于两个系列的两种工作人员。在日常管理中,这两类工作人员的身份不能互相转换,这是毫无疑问的基本底线。
所谓的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公务员的工作岗位,上至中央和国家机关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下到乡镇、党委,分别在党的各级机关、人大各级机关、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级机关及所属部门、政协各级机关、纪委监委各级机关、各级人民法院、各级人民检察院机关、各民族党派和工商联机关依法履行公职,是我国所有公共管理事务的具体执行者,都能依法行使一定的管理职权,都依法享有行政编制,也都由各级财政负担工资、福利和社会待遇。简洁地说:公务员都是具有一定的职级待遇或者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目前,国家对公务员的管理是极为严格的,对公务员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整体而言,目前我国的公务员虽然只有700多万人,人数确实不多,但却是我国这样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各项公共管理事务的领导者、决策者、指挥者、管理者,政治地位高,职责极其重要,决定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是国家的领导核心、人民的公仆。
事业单位聘用的工作人员与公务员完全不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大多都在政府设立的科、教、文、卫、体等公益事业单位工作,工作的主要职责是提供公共专业技术服务,都依法取得了事业编制,除了可以取得一定收入的事业单位之外,绝大多数人也是由国家由各级财政负担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待遇。因此,事业单位一般由行政单位直接领导,对外没有行政管理权,工作人员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管理人员为辅。最为典型的就是各级各类公办学校和公办医院。事业单位是我国体制内单位中的人才宝库,专家学者特别多,主要是玩专业技术的。目前我国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大概有3,800万人左右,人数是公务员的5倍左右。
正因为有以上的本质区别,通过公开招考录用的公务员和通过公开招考依法聘用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是有本质的区别的,根本不能混为一谈,当然也不能不加区别的混用。目前的政策是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既不得混编混岗,两类人员也不得随意地互相转换身份。例如,把党委组织部的公务员调到学校去任教,把医院的手术大夫调到政府办公室主管后勤工作,就是标准的活整。也就是说:在正常情况下,公务员就是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就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两者之间岗位不同,职责不同,录用/聘用的目的不同,必须分别进行严格的分类管理,决不能胡拉乱用。
其次,对符合政策规定条件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组织确有需要的前提条件下,可以通过严格的选拔任用考察程序,调任为公务员。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有十分明确的规定。该法第七十条规定:
“国有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以及其他不参照本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可以调入机关担任领导职务或者四级调研员以上及其他相当层次的职级。
调任人选应当具备本法第十三条规定的条件和拟任职位所要求的资格条件,并不得有本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的情形。调任机关应当根据上述规定,对调任人选进行严格考察,并按照管理权限审批,必要时可以对调任人选进行考试。”
这就清楚地显示:在组织认为需要时,可以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中选拨一些到党政机关担任领导职务或者四级调研员以上职级的公务员。但对拟调任人选,要进行严格的考察,并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进行审批,确有必要时还可以进行考试。
毫无疑问,法律的规定毕竟还是比较原则的。中央组织部根据这条法律规定制定的《公务员调任规定》就相当具体了。例如,《调任规定》第六条明确规定,调任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政治条件;具有胜任工作的能力素质、文化水平和专业素养;具有与拟调任职位要求相当的工作经历和任职资历;具备晋升至拟任职务职级累计所需的最低工作年限;尤其是:专业技术人员调入机关任职的,应当担任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2年以上,或者已担任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调任省级以上机关任职的,必须具备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调任市级及以下机关任职的,必须具备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对不同标的调任职位,有不同的年龄限制:调任厅局职位以及一级、二级巡视员的,年龄不得超过55周岁;调任县处级领导职务、县级和乡镇机关乡科级领导职务或者一级至四级调研员及其他相当层次职级的,一般不超过50周岁;调任其他乡科级领导职务的,一般不超过45周岁。
按照以上的政策规定,就可以明确地说: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无论是调任党政机关的领导职务,还是职攸公务员,条件是非常严格的:只有已任2年以上的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已任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才有一点儿机会。中级和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一律没有任何可能性。
事业单位的管理岗位人员,实际上就是各级各类事业单位的领导班子成员,首先必须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进行审批,然后才可以按照不同的拟任职位分别确定:1)县属事业单位的领导班子成员,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年龄在45岁以下,就完全可以调任乡科级领导职务。2)市属事业单位的领导班子成员,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年龄在50周岁以下,就可以调任县处级领导职务以及一级至四级调研员。3)省属事业单位的领导班子成员,只要有大学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年龄在55周岁以下,就可以调任党政机关的厅局级领导职务和一级、二级巡视员。
毫无疑问:从事业单位调任职级公务员,主要以补充机关紧缺的优秀专业人才为目的,当然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从事业单位领导班子成员中调任领导职务公务员,主要以拓展用人视野,优化公务员队伍的知识结构为主。这两种调任方式的目的,其实是完全不同的。
最后回答题主提出的问题:体制内事业编制怎样转为公务员?综上所述,就可以很简单地得出结论: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虽然同属于体制内的两大主体,两类人的工作职责不同,工作的要求不同,管理的程序也不同,管理的制度也不同,就连工资的确定和正常晋升的办法都不同。因此,两类人员禁止直接互相转换身份,即:公务员肯定不能转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也肯定不能转换成公务员。刚刚考入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更是没有任何可能。此时要转变为公务员身份,就只能在单位同意的情况下,参加公务员公开招考,被录用之后就转变为公务员身份。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可行的办法和途径。
至于已经在事业单位工作多年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岗位工作人员,固然可以按照公务员调任的程序,经过组织人事部门的严格考察和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的审批,调任为领导职务公务员和职级公务员。但前提条件是非常难得的:组织需要时。这种机会事实上是可遇不可求的。
说到底:地方党委、政府以及组织部门没有这方面的实际需要,也没有这方面实实在在的工作安排,一切就无从谈起,有这方面的想法自然纯属空想,当然就毫无意义。
体制内事业编制怎么样转为公务员?
以前,体制内(党委、政府、人大、政协机关)有很多混编人员,包括事业编占用行政编人员,以及以其它编制、行政工勤编占用行政编人员。
对这部分人,曾经给过两次政策,统一调整转行政编。最后的一次是内部考试,我们俗称“大搂”。我曾经工作的单位就有好几个人通过这种方式转变成了公务员。
如今,按照《公务员法》的规定,无论什么编制,成为公务员有考录、调任、选举、军转等几种方式。其中,考录包括国考、省考、选调、遴选、大学生村官等形式,区别只是前置条件不同。
体制内事业编制晋升(转)公务员,有考录、提拔选举两种方式。选举的前提是提拔,二者是一回事。
由于体制内事业编人员有“脸熟”的优势,参加公务员招录考试,只要笔试过关,面试只是程序了。
体制内事业编制怎么样转为公务员?
在县级层面,事业编要想转公务员,一个方式是参加考试,这个就不废话了。
第二个方式,如果是一般人员,可以申请去乡镇,到乡镇担任职务会解决副科也就能转成公务员。
第三个方式,如果事业单位主要领导,可以直接走调任程序,任行政单位领导,也可以解决。一般人员走调任的极少。
其他就没啥可行方式了,路卡的很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