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交了养老保险,没到领钱的年龄就死了怎么办?

参加社会保险制度,缴纳社会保险费,没到退休年龄去世,真的很不幸,节哀顺变,处理善后。

一、清理个人账户资金

(一)逝者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保险缴费余额,可以继承,一次性支付。

(二)逝者社会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余额,可以继承,一次性支付。

(三)逝者住房公积金个人账户住房公积金余额,可以继承,一次性支付。

(四)职业年金

逝者原工作单位如果为实行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制度的单位,逝者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职业年金(企业年金)余额(包括单位缴费、个人缴费全部余额),可以继承,一次性支付。

逝者个人账户养老金余额、医疗保险余额、职业年金(企业年金)余额、住房公积金余额,为逝者私有财产,逝者逝后转化为逝者遗产,因而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及相关规定,依法由法定继承人继承。

如果逝者生前留有合法遗嘱处分上列财产的,按照遗嘱执行;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规定,遗嘱继承优先于法定继承。

二、丧葬补助金

国家没有统一规定发放标准,由省级政府制定发放标准,各地标准不同,一次性支付。

1.有的省份发给固定数额的,如北京市为5000元;

2.有的省份以当地上年社会平均工资/月x规定月数发给的,如辽宁省为x3;上海市为ⅹ2+一次性补助6000元。

每年度的社会平均工资/月不同,动态管理,逐年调整,每年数额不同;各地的年度社会平均工资/月不同,各地发给数额不同。

3.有的省份以逝者生前工资额/月x规定月数发给的。

丧葬补助金,专款专用,用于逝者殡葬费用开支,由逝者家属掌握使用,超支不补,节余归己。

三、死亡抚恤金

为逝者生前最后一个月计发的基本工资额x规定月数,机关、事业、企业单位规定月数不同,一次性支付;绝大多数地区执行下列标准:

机关单位: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倍+逝者生前最后一个月计发的基本工资额x40;

事业单位:为逝者生前最后一个月计发的基本工资额x20;

企业单位:为逝者生前最后一个月计发的基本工资额x12(或x10,或X8)。

抚恤金,不是逝者生前财产,是逝者逝后发生的财产,所以,不是逝者遗产,因而,不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不实行继承。

抚恤金,是对逝者直系亲属中供养人员抚慰性的资金,逝者直系亲属中供养人员共同拥有,可以协议分割使用。

协议分割不成,可以法律程序解决,以司法裁判为准。

四、供养人员生活补助费

逝者生前供养人员的生活补助费标准,为当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按月支付。

1.逝者生前供养人员中,配偶、父母,终生供养。

2.逝者生前供养人员中,子女供养至成年;

子女虽已成年,在校学习者,供养至大学毕业。

3.及其他逝者生前供养人员。

免责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如果交了养老保险,没到领钱的年龄就死了怎么办?

这个问题怎么办?先举个真实的例子,我们小区有个老保安,刚好60岁,正在办理退休手续,只是还没审批下来。有天夜班,有个业主送他三条鱼,他拿到水池去清洗,一头跌倒水池里,送到医院后脑溢血走了。后来他儿子去社保局退保退了几万元,对家属总是个安慰。

参保人还没退休就早早走了,是人生中最大的不幸,只能说命中注定你不能享受退休待遇。遇上这种事,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统筹账户不能继承外,个人账户余额是可以继承人的,还可以获得丧葬费抚恤金的待遇,只是各个地区的待遇不同。因为每个人的个人账户余额不同,无法计算出准确的数字,具体的可以咨询社保局,以社保局核算的为准。然后继承人带上身份证、户口簿、银行卡账号、参保人社保卡、医院死亡证明、派出所消户证明、殡仪馆火化证明等材料到社保经办机构办理退保就行了。

如果交了养老保险,没到领钱的年龄就死了怎么办?

题目所示的问题,实际上是很多不了解养老保险制度的人担心的话题。我们缴纳养老保险,为的是老年以后的养老。毕竟人生有意外,我们万一没有领到钱就去世怎么办?#理财大赛第三季#

关于这个问题,说实话建议参保人不要考虑这些问题。毕竟去世以后,跟参保人自己一点关系没有了。参保人担心的可能是自己的家庭,是不是亏本吧?如果从这个角度考虑,可以从有关社保制度的角度出发,给大家解释一下。

养老保险缴费非常多。单位参保,是职工本人承担缴费基数的8%,用人单位承担缴费基数的16%。灵活就业人员参保,一般是按照缴费基数的20%缴纳。缴费基数现在最低缴费基数一般都要三四千元,也就是说我们一月都需要缴纳六七百元,一年高达七八千元的缴费,15年需要10多万。这样的缴费如果因为参保人提前去世就没有任何返还?可能任何人都会心疼吧?这样就会大大降低养老保险的吸引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对于参保人员去世后的待遇也做了设定。

第一,个人账户的余额。按照社会保险法的规定,个人账户里的钱是不能被提前支取的,主要用于生成退休时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死亡时,个人账户的余额可以继承。

个人账户里的钱数是按照缴费基数的8%每月记入,每年国家还会公布个人账户记账利息。个人账户记账利息不得低于银行定期存款利率,2016年由国家统一公布,目前一般是7%~8%以上。2019年是7.61%,这样可比自己存钱划算。

对于企业职工由于个人缴费部分恰好是8%,因此不可能亏本。对于灵活就业人员,缴费比例是20%,因此剩余的40%就没有保障。不过,我们还有后面两项待遇。

第二,丧葬补助费。丧葬补助费实际上是一种福利待遇,是社会保险法也规定去世职工可以享受到丧葬补助待遇。具体的标准是由各省市自行确定的,各地差异非常大。比如说,山东省1000元,重庆市2000元,浙江省4000元,北京市5000元。福建省和上海市是二个月的上年度全省或者全市社会平均工资,宁夏是三个月的社会平均工资,差不多都在1万元以上。

第三,一次性抚恤金。抚恤金又叫一次性救济金或者救济费,跟丧葬补助费一样,具体待遇标准由各省市自行确定。山东省是10个月的社会平均工资,福建省是5个月的社平工资,贵州省、河北省是20个月的省平养老金,黑龙江省是6000元,浙江省是1万到25,000元。上海市是根据供养亲属数量的不同标准也不一样,供养亲属为一人的发放6个月的本人养老金,两人的发放9个月,三人及以上的发放12个月本人退休金。一般来说,缴费年限不足15年者相关待遇会有所降低。

除此以外,山东、上海、陕西等地还有供养亲属生活困难补助。这是每月的待遇,相对来说标准非常低。山东省是430元、480元和530元,甚至赶不上很多地方的低保标准。

这几项待遇综合加起来,即使是灵活就业人员,亏本的概率也不大。

我们国家的养老保险并不是强制参加灵活就业,人员可以自由参加,自由选择缴费基数。我们的社会保险,也只不过是社会保险费,而不是社会保险税。没有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很多人强调国外的福利制度是多么多么高、多么多么好?注意国外绝大多数国家都是社保税而已,是一种无偿强制缴纳的税收,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不过随着我国的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税收征缴体系的不断完善,或许有一天社保费也是会转为社保税的

如果交了养老保险,没到领钱的年龄就死了怎么办?

交了养老保险,没到养老金就去世了。这样的事例很多,我们单位就发生过。

己经五十多岁还有二三年就到退休年龄,却因突发疾病离世了,实在令人痛惜不已。

发生这种情况后,由逝者的所在单位或者法定继承人,去社保部门办理减员退保手续。

社保部门会根据有关规定进行退保清算,退还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全部金额,单位缴纳的部分是不退的。同时发给丧葬补助费和抚恤金。

如果交了养老保险,没到领钱的年龄就死了怎么办?

所交原数退回!

如果交了养老保险,没到领钱的年龄就死了怎么办?

大家都喜欢想这种极端的问题。现在我们民众的平均去世年龄都快达到80岁了。为什么总担心自己还没有退休,就已经去世了呢?要相信科学,要相信自己的身体,同样更要相信我们的社保政策。

如果万一真的不幸的话,自己交了养老保险,还没到领钱的时候就已经去世了。那其实养老保险也会回馈给投保人。那么投保人的家属能领到哪些费用呢?

1.投保人社保账户中个人缴费的部分和产生的利息会全额退给家属。其实每次缴纳社保时,其中有一部分会进入到社会统筹账户,有一部分会进入到个人缴费账户。一般来说个人缴费账户基数是按照当月工资的8%记入,同时给与利息。国家规定,个人缴费账户的利息不得低于银行定期存款利率,比自己存钱划算。

2.国家还会发放丧葬费和丧葬补助金。这两笔费用在各地的规定不一致,需要向当地社保中心进行查询。但一般来说是足以办理去世人的后事,以及给予家庭几个月开支的舒缓。一般来说,相当于几个月的养老金总额。

3.如果家中还有需要去世人抚养的符合条件的未成年人、年迈父母,那么按照社保的规定,在投保人去世之后,其家属还是可以每月领取生活补助金。具体标准按照当地社保政策规定办理。这部分费用有时候可以领取多年,尤其是对于未成年人的成长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4.假如去世人是一些特殊人群,例如军烈属、烈士等等,还可以享受社保政策中,,对于一些特殊人群的特别优待。在金额标准上发放,时间上以及后续辅助上都可能给予更多的经济帮助。

当然有很多人讲,只发放个人缴费账户中的金额,那确实社会统筹账户中的缴纳金额是不会退还给去世人的家属。这在当初缴纳时候已经说得清清楚楚,社会统筹就属于养老保障基金的一部分了,不再属于个人了。那么个人过早出现意外,确实有些遗憾,但相当于对社会总体做了贡献。

投保的时候,人怎么可能预料未来出现哪些情况呢?有些人早早离世,但因为他的投保行为给他的未成年子女和老人带来了幸福,这也是投保的好处。当然可能有些人是孤身一人,那么他们的家属就享受不到这些好处了。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就是社会保险最初的价值意义。只有融入到社保的集体中,才有可能得到未来的潜在的好处。人生是要算取很多大账的,小账算的太细,有可能啥也得不到。#理财大赛第三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