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秀才、举人、进士,”相当于现代教育的什么级别?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各朝修改完善,至明清趋于完备,对于秀才、举人、进士,以明清为例简介。

明清时的科举考试,分为童生试、县府院试、乡试、会试、殿试,才能考中进士,获得不同的功名,下面简述之。

一、童生

古时的读书人称文童,首先须经童生试,取得童生身份,才取得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在科举考试未考取生员以上功名之前的童生,俗称白衣。

你看,《水浒传》中,梁山第一任寨主王伦,绰号“白衣秀士”,就是一个没有功名的文化人。

既使读书到八十岁,成为白发老翁,未考取生员,也是童生。

二、生员(秀才)

童生参加县试、府试、院试,录取者称为生员,始获得功名,第一名称案首。

(生员,俗称秀才;院试,省学政主持的考试)

生员分为廪生、增生、附生。

廪生入学,可获得政府膳食供给待遇,相当于现在大学公费生;

增加录取名额的增生、附加录取的附生则没有这个待遇,相当于现在大学自费生。

生员中选拔出优秀者,可以入最高学府国子监学习者称为贡生,相当于现在大学生保研,为贡生中的优贡;不同于恩贡、荫贡等凭特权进入国子监的贡生。

生员只是取得入县、府学校学习,拔贡,及向上层次考试的资格,不能出仕为官,享有可免除夫妻徭役赋税、见官不拜、状子直呈、罪不用刑等特权待遇。

生员向上考试不第,可搞教育办私塾、府州县衙为吏、文臣武将幕僚、编志修谱等谋生。

三、举人

生员参加省级三年举行一次的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人们习称老爷,第一名称解元。

举人除取得向上层次的考试资格外,享有免除全家赋税徭役的特权待遇,因此,中举后,有些土财主会给好处,将土地、人口依附于中举者,以逃避赋税徭役,举人既使家庭不富裕,也可以生活的很滋润了,因而有“穷秀才,富举人”之说;《儒林外史》中,穷秀才范进中举后有人送房、赠银,可见一斑。

举人不同于生员,作为后备干部,可以出仕为官了,多是府、县教喻、县丞、主簿一类的八、九品级的佐官,亦有出任知县主官的,但是很少。

举人,相当于现在的硕士生,参加省级地方公开招考领导干部考试,录用为领导干部或后备干部。

为什么范进中举竟然高兴的疯癫了,可以理解了吧!

四、贡士

举人参加中央政府礼部主持、于省级乡试次年举行全国考试,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贡士不授官出仕,只是取得参加皇帝亲自殿试的资格。

(礼部,中央政府六部之一,主管外交、教育等事务)

古进士石牌坊

五、进士

贡士参加殿试,古代科举最高层次考试,皇帝亲自主持考试,对会试录取者——贡士,分等定级,皆称进士,分为三甲:

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进士及第;

二甲若干,赐进士出身;

三甲若干,赐同进士出身。

进士,古代读书人孜孜不倦学习,毕生追求的功名,被视为出仕为官的正途,不仅亲人、家乡父老乡亲引为荣耀,门楣生光,光宗耀祖。

清朝重臣左宗棠,平定西北叛乱,收复新疆,维护国家统一的民族英雄,以举人身份踏上仕途,历任“上马管军,下马管民”的封疆大吏巡抚、总督,最后官至最高官阶正一品东阁大学士,任职军机大臣----宰相高位,出将入相,以功封恪靖侯,位极人臣,常以未能取得进士,终生为憾,虽然后来皇帝赐予同进士出身!

进士,一般情况下,状元高授正六品官,相当于现在副厅局级、也就是副市地级;其他皆授正七品官,出仕为官,起步就是县处级的啦!

进士皆出仕为官,授予京官者,有择优进翰林院备皇帝咨询、学习为仕经验,含有培养后备干部之意,也有分发六部及其它官署附官;外放则可为知县主官或府、州附官。

看看,考中进士,相当于现在的博士生,参加全国公开招考领导干部考试,并录用为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

免责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古代的“秀才、举人、进士,”相当于现代教育的什么级别?

二者毫无关系。

科举功名的举人相当于公务员初级考试通过,进士是中级公务员考试通过。

哪怕秀才的待遇已非常高,国家政权每年要单独给予钱粮,而且秀才可当私塾先生,给官员做幕僚。

今天的大学生研究生不能当官,也不能获得国家补贴的钱粮待遇,需再次选拔才能从事公务员工作。而科举的举人最低都能得到九品官,已相当于科级干部了。进士最低都是从七品,完全等于副处级。

古代的“秀才、举人、进士,”相当于现代教育的什么级别?

小学、中学、大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