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古塔到底多恐怖,为何清朝死囚宁可被斩,也不愿去宁古塔服刑?

清朝人犯,一听圣旨“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永不叙用”,莫不浑身战抖,昏倒于地。

虽蒙皇恩浩荡,赦免不杀活命之恩,但发配宁古塔,到底有多恐怖,用4个字形容,“生不如死”,真的不若引颈一刀痛快,活罪受不了呀!

宁古塔,既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辖之宁安县级市。

清朝顺治十年设宁古塔昂邦章京,康熙元年设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康熙十五年迁治吉林乌拉(今吉林省吉林市),改称吉林将军,宁古塔改置副都统。

宁古塔,与塔没有任何关系,是满语“六个”的意思,据说,早期有大清祖先兄弟六人居住生活于此而得名,你看,偌大的地方,仅有六个人!

有清一朝,东北被满清视为祖基龙兴之地,满人入主中原,大量进入北京及全国各地,东北原本人烟稀少,出现人口真空。

但清政府严禁汉人移民进入东北,因而致原本就人口不多的东北人口骤降,尤其偏远的宁古塔一带,虽然不再是六个人,但也是人烟稀少,更是荒凉不堪,狼虫虎豹出没其间,严重威胁人们生命安全。

宁古塔,地处东北边陲,十分边远荒僻,尚未开发建设,较开化建设较早的关内中原,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加之宁古塔长达近半年的漫长冬季,气温常达零下30度,冬季极端寒冷的暴风雪肆虐的恶劣气候,夏季出奇大的蚊虫叮咬,基础生活设施极端简陋,衣食住行皆与关内生活无法比拟,令人很难适应,而且原本生活自由,与披甲人为奴,奴隶呀,大有生不如死的感觉!

加之赴宁古塔的路途相当遥远而又艰险,有的差役为逃避遥远艰苦旅途,甚至做掉人犯,以病死复差。既使差役良心尚存,沿途野兽袭扰吞食,甚有传言,饥民争相杀戮人犯食之果腹,发配人犯甚至多有未达宁古塔,而死于苍茫遥远的危险旅途,怎能不令人闻之色变。

因而,清朝发配人犯一听“发配宁古塔”,与宋代人犯闻听“发配沙门岛”一样,真的是九死一生,生还机会太缈茫,令人不寒而慄,大有生不如死之感,不若引颈一刀痛快,奈何!

免责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宁古塔到底多恐怖,为何清朝死囚宁可被斩,也不愿去宁古塔服刑?

现如今,我们在看有关于清朝的影视剧,经常会看到某某朝廷重臣犯了重罪,然后高坐在金銮殿上的皇帝,就会与众臣说道:“某某流放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永世不得入关”,之后那位被流放的官员就会被吓得瑟瑟发抖,惊恐的叫道:“圣上饶命啊!奴才知罪了”。

可以说,“宁古塔”这三个字就是清朝官员心底最不吉利的符咒。清代涉及政治犯罪的官员、平民,及他们的家属,多会被发配到此地,然后永世不得入关,比如抗清名将郑成功之父郑芝龙,佛学家函可,文人张缙彦、方拱乾,文人金圣叹的家属,著名诗人吴兆骞的家属,及吕留良的家属等等,他们皆因犯了清朝皇帝的忌讳,从而被流放到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

那宁古塔到底有多恐怖呢?它真的有让“清朝死囚宁愿被斩,也不愿意去宁古塔服刑”的震撼力?

其实,这还需要根据情况而定。

首先,我们需要注意关于宁古塔的两个知识:其一宁古塔是用来流放罪不至死的囚犯的,而不是死囚犯,也就是说对于必死的囚犯来说,宁古塔他就算想去,也是去不了的。其二流放宁古塔的囚犯一般有两种惩罚,一种是处以有期徒刑,就是流放十年,十年后若能悔过自新,改恶从善,且又愿意回原籍的,则准予回籍。另一种就是无期徒刑,这类一般就是政治性罪犯,多涉及造反未遂、严重贪污受贿等恶性案件,对于这类罪犯,一般被分配到宁古塔,就是永世不得入关,除非有皇帝特赦,不然一辈子都别想回到原籍

因此,从实际情况来说,若这个死囚犯有着强烈的生存欲望,那流放宁古塔,对他来说就不是一件恐怖的事情,反而会让他很开心,因为流放宁古塔也就意味着他能活着,虽然有很大的可能永远不能回到关内,但至少他还能继续苟延残喘着,若是运气逆天,或许还有机会等到皇帝的特赦,回到关内的那一天。

反之,若这个死囚犯怀着必死的心,那流放宁古塔,对他来说,却是一件恐怖的事情。《庄子•田子方》有云:“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对于某些人来说,最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没有思想,没有信念,宛如行尸走肉般的活着,这比死了还要可怕。

对于一个想着尽快离开人世的人来说,被斩首要远比苟延残喘的活着来得好,斩首仅仅只需要忍受那几秒钟的痛苦,一眨眼的功夫就过去了,可若是被流放到宁古塔,他所受的痛苦可就不是几秒钟的时间了,而是少者数十年,甚至是一辈子的时间。试想,让一个心如死灰的人,去忍受着长时间的独孤与孤寂,要饱受着长时间的精神折磨,谁受的了呢?

再者,他不但要忍受着长时间的精神折磨,还要忍受着长时间的肉体折磨。要知道,宁古塔的自然环境可是很恶劣的,这点从明清文人所写的一些文章就可窥视一二,如明代进士王家祯在《研堂见闻杂录》一书中曾这样说过 :“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清代诗人吴兆骞在写给其母的书信:“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宁古塔地处黑龙江,其常年都是处于极寒状态,且多数地区都是人迹罕至之地,这里环境恶劣,气候异常,寸草不生,五谷不长,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苦寒之地。正如清代诗人方拱干所说:“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因流放到宁古塔的,多是南方人,而宁古塔冬季的气温最低能达到零下三四十度,因此每年冬季都有很多流放犯被冻死、饿死。同时,多数流放宁古塔的犯人,都会被送于披甲人为奴,所谓披甲人就是其他投降于清朝的少数民族人,他们的地位在宁古塔很是低下,经常受到满人的欺压,试想此时这些流放罪犯被发配于他们为奴,他们的生活岂能好呢?被披甲奴肆意欺压,这是在所难免的事情。

因此,宁古塔对于关内的百姓来说,这就是一个真的存在的,比地狱还可怕的地方。

总之,对于那些心如死灰的死刑犯来说,被发配到宁古塔,他不但要忍受着精神上的摧残,还要忍受着肉体的折磨,被寒冷的天气所折磨,被披甲人所欺压。如此,试问让一个心如死灰的犯人,饱受着精神与肉体上双重的折磨,你说能不恐怖吗?我想对于他们来说,这定然是要比死还要难受的。

宁古塔到底多恐怖,为何清朝死囚宁可被斩,也不愿去宁古塔服刑?

在古代的诸多刑罚中,流放是一种相当残酷的刑罚,看起来囚犯是不用被判处死刑或者其他酷刑,但流放并不轻松。这种流刑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历朝历代,往往都会选择一些地点专门用来流放犯人,像水浒里面,林冲等人就曾遭受过流刑的处罚。

到了清朝,流刑也开始频繁使用,清朝的流放地点中,有一处最为出名,这里叫做宁古塔,在影视剧里面也多次提到,流放宁古塔绝对是满清最大的酷刑之一,很多囚犯宁愿死,也不愿意被流放到那里,这是为什么呢?

宁古塔位于如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是清朝在东北的边疆重镇,早先努尔哈赤打天下的时候,也曾在这里驻军。

顺治年间,清朝顺利入主中原,可国家并不安定,不少反清复明的人也在四处活动,清朝就开始严法打压这些人,流放是常见的一种手段,像郑芝龙这些名人,都曾落得流放宁古塔的结局。流放到这个地方,主要是充军或者是发配成为奴隶,来这里做苦力打仗。

宁古塔第一个恐怖之处,就是太偏远了,如今我们到东北这些地方,有高铁飞机这些东西,实在不行开车也能去,可古代就不一样了,光是北京就距离这里有4000多里,流刑的犯人,往往手脚都要带着枷锁,光是行走已经非常困难了。

他们还必须一路走着到自己被发配的地方,清朝初期,东北地区开发还不是非常完善,从关内一路走到宁古塔,路上会经过各种荒凉恶劣的地区,事实上国内发配宁古塔的罪犯来源是比较广的,各个地方的人都有,要是从南方被发配过来,那就更惨了。

绝大多数的囚犯,在路上就会死去,家里有钱的,可以上下打点,一路上少受些盘剥,但这流放的痛苦也是无法缓解的。

而到了宁古塔之后,这些幸存下来的人又遇到了另外一个险境,他们被迫在山间劳动,开矿采石,开荒种地。偏偏东北当时还有着不少的部落,边境也经常会发生战争,这些囚犯很多都会被卷进去,而东北的气候也是比较恶劣的,现在是有暖气,不用担心这个问题,可古代就不太一样了。

人们没有足够好的防寒条件,而东北入冬的季节是比较早的,真正暖和的日子太少了。

这些囚犯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牢房里面,自己的吃住条件都非常差,时间长了他们也会死在这种恶劣的生活条件下。

因此清朝发配到宁古塔的罪犯,基本上没有几个人能活着回来,从一开始流放,到最终死去,他们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绝望,如果说死刑这些是短暂的痛苦,那么流放宁古塔就是从肉体到精神上面的多重折磨,很多被流放的人,也失去了原来的身份,他们的家人世世代代都会背上恶名。

当然,也有一些人是比较幸运的,像清朝初年著名的江南科举舞弊案,涉案的方拱乾一家都被判以流刑,不过他们家在朝中有关系,上下托人,总算是在流放的途中帮助他们家获得赦免。

可像他们这样的人,有权有钱仍然会吃很长时间的苦,更不用说一些家庭条件不好的罪犯了,获得这个刑罚,就看自己的命够不够硬了,否则就只有死路一条,而且古代东北的环境,一般人真是接受不了的,去到哪里很容易水土不服,生出一些疾病,这样的话,即便路上没有意外,也很难幸存到最后。

宁古塔到底多恐怖,为何清朝死囚宁可被斩,也不愿去宁古塔服刑?

在清朝的影视剧中,我们经常听到皇帝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给朕把他发配到宁古塔去。”每当犯错的人听的这句话都会吓得瑟瑟发抖,两腿发软。那么宁古塔究竟是什么地方,让人听了就会不寒而栗,毛骨悚然呢。

宁古塔究竟是什么地方!

宁古塔是清朝努尔哈赤发际的地方,被满人誉为“龙兴之地”宁古塔位于我国的北部边陲,这里在当时看来环境十分的恶劣,属于极寒之地,犯人如果被发配到这里,基本上是有去无回。

宁古塔距离当时的清朝国都北京十分遥远,犯人被人押解着一路北上。在路上少吃少穿,挨饿受冻不说,而且越往北走越寒冷,哪些习惯了荣华富贵的人根本受不了这种苦,所以有些身体不好的,还没有到达目的地,就已经惨死在路上。

就算是身体好的侥幸坚持下来,到达了目的地,但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接下来会有一个又一个的困难等着他们。所谓“发配”到哪里去不是享福的,基本什么活都干,而且一刻不能停歇,白天要忍受艰苦的劳动,晚上还要受极寒的折磨,人在精神上和肉体上受到了双重的折磨。这种痛苦不言而喻,叫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

为什么宁可死,也不愿意去宁古塔服刑!

上面我也说了,去宁古塔就是把人活活折磨死,那些王公贵族真正体验到从天堂到地狱的落差。所以他们宁愿要个痛快的也不愿意活活被折磨死。

不过现在的宁古塔,经过好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建设,那里的环境已经大为改观。已经不再是让人毛骨悚然的地方了。宁古塔的生活环境大变样。

宁古塔到底多恐怖,为何清朝死囚宁可被斩,也不愿去宁古塔服刑?

人们都怕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这是清朝时期流放宁古塔的犯人方拱干说的一句话。

古代各个朝代都有流放这样的惩罚,主要是针对那些犯罪较重却又不足以致死的犯人。流放之地自然是那些条件艰苦,危险重重的边陲之地。到了清朝时期,由于像南方、西北这样的边境地区已经被开发的相对可以了,所以统治者就选了一个北方边境的流放之地——宁古塔。

宁古塔在哪里

宁古塔乍一听名字还以为是一个高塔,犯人们被关在里面接受惩罚。其实宁古塔是清朝时期的一个地名,具体位置在现在的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一个下辖市宁安,宁安用满洲语表示就是宁古塔。

宁古塔是满州人的发源之地,也可以说是他们的龙兴之地。清军入关后,宁古塔成为统治者统治北部边疆的重镇,也是北方三个边防重镇之首。

统治者将犯人流放宁古塔,除了让他们去从没有去过的极寒之地惩罚外更多的还是想利用这些罪犯来开发自己的故乡。

宁古塔有多可怕

在清朝时期听说自己要被流放宁古塔的犯人恨不得立即死去,仿佛宁古塔就像是一个令人生不如死的恶魔。

现在看来那时的人多半是被满族人给吓唬了,就像明朝时喜欢将犯人流放到南方一样,清朝时期也喜欢将犯人流放到自己曾经呆过的地方。这里就涉及到一个亲身经历问题,明朝起源于南方,体验过南方地区的困苦,清朝起源于宁古塔也体验过那里的艰苦。

清军入关后,他们从寒冷的东北地区来到温度适宜的北京,仿佛就像从地域来到天堂。在他们看来宁古塔自然就是世界上最可怕的地方了。

其实宁古塔那里除了冷其他的还是可以的,犯人刚刚去由于条件艰苦、衣服什么的没有,确实有不少是冻死的。但是宁古塔那里的物产是相对丰饶的,有不少人适应了那里的生活后也是过的比较滋润的。

清朝人们为什么对宁古塔闻声色变

虽然以现在人的思维来看宁古塔还算可以,但对清朝时期的犯人来说宁古塔去不得也是有几方面的根据的。

其一,环境饥寒、满人聚集。关内的人到从未去过的北方边境自然是受不了那里的阴冷极寒的,同时当时大家也害怕自己去了满族人的根据地收到歧视和虐待。

其二,道听途说、心理阴影。清朝流放的犯人大多是去了宁古塔,在当时入关的满人口中宁古塔自然是及其艰苦的地方。从未去过的犯人们自然是害怕极了。

其三,路途遥远、难以返回。当时的交通条件不像现在这样便利,流放宁古塔基本上就是一辈子都呆在那里了。想到孤苦一人再也见不到父母亲人,自然是比死都难受的。

宁古塔到底多恐怖,为何清朝死囚宁可被斩,也不愿去宁古塔服刑?

在影视剧中,我们常常能够听到“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的语句,而人犯在听到这句话后,往往显得极为惊恐,那么宁古塔到底是什么地方,为何让人谈之色变呢?

宁古塔其实并非一座塔,而是一座边疆重镇

“宁古塔”虽然带了一个“塔”字,但它却并非一座塔,而是一个地名,乃是清朝在盛京以北设立的一个边疆重镇,位于今天黑龙江省牡丹江中游,范围大概是图们江以北、乌苏里江东西两岸地区,具体位置则有新、旧两地之说,新城在今天的宁古市宁安镇,旧城则在黑龙江省海林市海浪河边的长汀镇古城村。

既然没有“塔”,那么宁古塔这个名字是如何而来的呢?目前关于宁古塔名字的来源,有着多种说法,流传最广的主要有以下两种:

1、因地形而得名。这种说法源自于张缙彦《宁古塔山水记》的《宁古台》一文,张缙彦是明朝的最后一任兵部尚书,他曾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被流放宁古塔,他在文中写道,“宁古塔者,名其地也,其山则曰台,塔与台音相近也,或以山形如台,故名。”按照这种说法,乃是由于当地的山形像“台”,故而被称为“宁古台”,又因“台”和“塔”读音相近,久而久之便被成为了“宁古塔”。

2、满汉译文原因。这种说法认为,“宁古”是满语“六”的意思,“塔”则是“个”的意思,因而“宁古塔”在满语中便是“六个”的意思。同样曾为宁古塔流人的吴兆骞之子吴桭臣在《宁古塔纪略》写道,“相传昔有兄弟六个,各占一方,满洲称六为宁古,个为塔,其言宁古塔,犹华言六个也”,而流人杨越之子杨宾也在《柳边纪略》中写道,“宁古塔之名不知始于何时,宁古者汉言六,塔者汉言个”。于是,便有人将宁古塔与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六祖”联系了起来,认为清太祖努尔哈赤的曾祖父福满所生的六个儿子曾居于此,因此称其地位宁古塔贝勒,简称‘’宁古塔”。不过,六祖城的遗址乃是在今天的辽宁新宾永陵镇境内,与宁古塔并不在一地。

《清太祖实录》有载,“(明万历三十八年)上命巴图鲁额亦都率兵千人,往东海渥集部之那木都鲁、绥芬、宁古塔、尼马察四路”,这是关于宁古塔的最早记载。作为边境重镇的宁古塔,不仅是向朝廷提供八旗兵源和向戍边部队输送物资的重要根据地,而且也是东北各族向朝廷进贡礼品的转收点。

宁古塔到底有多恐怖,竟然让人谈之色变

“流刑”乃是古代“五刑”之一,诞生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晋天福年间,历经历朝历代的不断的完善,到清朝时已经极为完善。彼时,朝廷于各地设立罪犯流放点,再根据所犯罪行的不同,发配到不同距离的各个流放点,而宁古塔便是清朝的重要流放点之一。

宁古塔作为犯人的流放之地,之所以让人谈之色变,主要还是源于距离太远、环境恶劣和流人待遇等原因:

1、距离太远。王家祯在《研堂见闻杂录》中说“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在道路条件极差,又没有快捷交通工具的情况下,即使是普通人轻车简行,走一趟也要三四个月的时间,更何况是重枷在身人犯。而如果是举家流放,那更是惨不忍睹,携妻带子、扶老携幼一路前行,途中的艰险可想而知。流人吴兆骞曾如此描述前往宁古塔途中的艰险,“山野相错,或继或续,无日不行山水间,亦无日不行风雨间”。当年,他闰三月从京城出发,足足用了七个月时间才到达宁古塔。正是由于路途遥远,再加上犯人被关押时间较长身体本就不好,导致很多人都没能活着走到流放地,就此成了路边枯骨,甚至连完整的尸首也保留不住。

2、环境恶劣。关于宁古塔的环境,《吉林通志》有载,“是时宁古塔,号荒徼,人迹罕到,出塞渡湍江,越穹岭,万木排立,仰不见天。乱石断冰,与老树根相蟠互,不受马蹄。朔风狂吹,雪花如掌,异鸟怪兽,丛哭林嗥,行者起踣期间,或僵马上”;王家祯的《研堂见闻杂录》则说“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流人吴兆骞在给母亲的信中也说,“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从以上记载不难看出,宁古塔地区的自然环境极为恶劣,以至于明末清初书画家方拱干曾感叹道,“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

3、待遇极差。与流放充军不同,流放到宁古塔的犯人,不仅要从事繁重的苦役,而且有相当部分人将就此沦为奴隶,即所谓的“与披甲人为奴”。普通的流人,通常会被安插于各旗之中,在官府的安排下从事苦役,基本以种田、打闱、烧炭为主,一年到头都要辛苦劳作,基本没有空闲时间,而完不成分派任务的还要接受处罚。沦为奴隶的则更加凄惨,不仅没有人身自由和尊严,而且主人还可以任意剥夺他们的性命而不受惩罚。更为重要的是,虽然流放宁古塔通常以十年为期限,到期之后便会被允许返回关内,可事实上被流放宁古塔的人,在流放时大多都会被加上一句“永世不得入关”,即等于永远被留在了宁古塔,即使子孙后代,也难以再返回关内。当然,也有部分流人或因才学、或因身份,待遇往往会好上一些,例如吴兆骞就被宁古塔将军巴海聘为家庭教师,专门教授他的两个儿子读书。

正因宁古塔道路遥远,又环境恶劣,再加上流人待遇极差,不仅被流放的犯人听到后谈之色变,就算到了宁古塔的犯人,也往往会冒着杀头风险逃跑,《清史稿》对此有载,“黑龙江、宁古塔等处发遣人犯,逃者甚众”,很多人宁愿逃入深山饿死冻死,也不愿在此为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