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照公务员管理办法的事业单位员工与正式公务员的区别是什么?
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习称参公人员。
参公人员与公务员的区别有二点:
一是工作机构不同,公务员工作机构为党政机关,参公人员工作机构为事业单位。
二是使用编制不同,公务员使用行政编制,参公人员使用事业编制。
参公人员、公务员编制由中央和各级地方党委机构编制部门统一管理。
相同点:同样执行国家公务,财政全额拨款供养。
一、参公单位
“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人们习称参公事业单位。
参公事业单位主要有以下二个类型:
(一)具有行政职能、行政执法职能的
这类参公事业单位,原来多是具有行政职能、行政执法职能的党政机关工作部门,在多次机构改革中,因压缩党政机关机构限额、精减行政编制所限,退出党政机关工作部门序列,转为事业单位,使用事业编制,仍履行原有行政职能;办公经费及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待遇等,由同级财政全额拨款供养。
工作人员称为参公人员,执行标准的国家机关工资福利待遇等,(既国家公务员工资福利待遇)虽然使用事业编制,仍然执行国家公务;机构编制部门对其使用的事业编制,同行政编制一样的严格管理。
(二)中共中央党校及各级地方党委党校,中国行政学院及各级地方行政学院,中国社会主义学院及地方社会主义学院等参公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其中的党政管理人员,也是参公人员。
二、国家公务员
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法律规定授权,依法履行公共职务的国家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中国共产党和各个民主党派的党务机关、政协机关、工商联机关的工作人员。
国家公务员,办公经费及人员工资福利待遇等,同级财政全额拨款供养,实行国家机关工资福利待遇及社会保险制度;使用行政编制,编制管理相当严格。
三、参公人员
参公人员,完全按照国家公务员人事制度管理,执行国家公务员同样的国家机关工资福利待遇等及社会保险制度,虽然使用事业编制,仍然执行国家公务,也是财政全额拨款供养。
说句大白话,参公人员,就是公务员在事业单位工作。
与国家公务员的区别,就是国家公务员,使用行政编制,工作机构为党政机关;参公人员,使用事业编制,工作机构为事业单位。
免责申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参照公务员管理办法的事业单位员工与正式公务员的区别是什么?
参公事业编人员和公务员在身份方面存在本质区别,实际操作中其实已经没有差异,无须担心待遇和晋升问题
所谓参公人员,即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编制人员,这类人员使用的是事业编制,但不执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而是按照公务员法来管理,实行与公务员同等的工资和晋升待遇,实际与公务员无异。进入参公单位,和公务员一样也需要参加公务员考试,进行公务员(参公)登记;执行同等的工资福利待遇,比如车补、年终绩效等,公务员有的,参公人员都有;公务员按职务与职级晋升,参公人员同样参照执行;公务员可以调任参公单位任职,参公人员也可以调任行政机关任职,彼此几无交流障碍。参公人员除了一纸身份、叫法与公务员有区别外,其他各方面和公务员其实没有区别。
当然如果细究起来,参公人员因为身份的原因,或多或少和公务员存在些许差异:
第一,是身份上有差异。参公人员毕竟是事业编,公务员是行政编,参公人员流动到行政机关属于逆向交流,必须置换为行政编制。
第二,是晋升上有差异。参公人员虽然和公务员享受同等晋升待遇,但因为参公机构多数是行政机关的下属单位,或者是政府直属部门而不是组成机构,单位的级别、规格相对要低,晋升空间客观上也不如公务员。
第三,是改革上有差异。党政机关改革,公务员无论单位怎么改,机构怎么变,基本上不会触及其身份、工资待遇等方面的利益,无非是换个单位、换个岗位继续干革命而已。而参公单位不一样,有的可能被并入行政机关,有的可能被剥离行政职责转公益类,前者还好,身份和待遇都不会受到大的影响,以后晋升也没有障碍,后者就不一样了,一旦被改公益类,虽然个人暂时能保留身份和待遇,但因为单位不再执行公务员法,没有了岗位,如果不调整到其他行政机关或参公单位任职,以后将不再有晋升的空间,面临不得不转纯事业编制,走职称晋升路线,期间必然碰到各种问题,对参公人员而言,这是他们面临的最大风险。为什么待遇一样,仍有那么多参公人员热衷于转公务员,很大原因与此有关。这也是公务员和参公人员的最大区别所在。公务员没有改革之忧,而参公人员可能面临改革风险,稳定性不如公务员。
参照公务员管理办法的事业单位员工与正式公务员的区别是什么?
参公事业单位的主要工作人员的身份是参公事业编身份,还有少数工勤身份人员。参公管理身份工作人员,在我国体制内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其编制仍然在事业编制序列,然而却按照公务员法进行管理,与公务员实行相同的人事管理制度,即公务员制度。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实施方案》对人员进行登记、确定职务与级别、套改工资。
机关工作人员通常被称为“公务员”,而参公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通常被称为“参公人员”。
参照公务员管理办法的事业单位员工与正式公务员的区别是什么?
参公就是工资待遇参照公务员待遇项目发放,但标准是事业单位。如公务员享受年终奖励,那么事业人员可参照这项福利,按事业单位标准发放。
参照公务员管理办法的事业单位员工与正式公务员的区别是什么?
先来看看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一般来说,从事业单位中选出肩负部分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向地级市以上人社部门申请,经同意并下文批准后正式成为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
所谓参公人员,即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编制人员,进入参公单位,和公务员一样也需要参加严格的公务员考试,进行公务员(参公)登记。
公务员按职务与职级晋升,参公人员同样参照执行;公务员有的车补、年终绩效等待遇,参公人员都有;公务员可以调任参公单位任职,参公人员也可以调任行政机关任职,彼此交流没有障碍。
再来看看不同点,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人员与公务员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名称不同。参公人员是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人员。从严格意义上说他不算公务员。
第二,使用的编制不同,参公人员使用的是事业编制,但不执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而是按照公务员法来管理,实际身份就是公务员。有的参公单位还有人员使用的是后勤服务人员编制,例如一些参公单位的司机,使用的就是后勤服务人员的编制,这些岗位的人员就不能像公务员一样提升正科副科等领导职务。
第三,参公事业单位面临改革。据媒体报道,2020年底所有的事业单位都要完成改革,那么,参公事业单位怎么改有很多地方都没明确。党政机关改革,公务员单位基本上不会触及其身份、工资待遇等方面的利益,而参公单位不一样,有的可能被并入行政机关,有的可能被剥离行政职能转公益类。
如果单位被剥离行政职能,因为其不再执行公务员法,参公人员没有了对应的岗位,如果不能调整到其他行政机关任职,就不得不转纯事业编制,对参公人员而言,这是他们面临的最大风险,这也是一些参公单位缺编的原因所在,一些公务员担心调入之后面临身份变化,所以宁愿不提升也不调动。
在改革的过程中,公务员岗位基本没有风险,而参公人员可能面临改革的风险,所以说参公人员的稳定性还是不如公务员。
参照公务员管理办法的事业单位员工与正式公务员的区别是什么?
感谢您的邀请和信任。我尝试着从个人理解的角度回答下您的提问。
我想,您可能问两个问题,一个是参公管理单位与公务员单位待遇是一样的么?二是在这样两家单位工作的人员身份是一样的么?因为从问题的表面看,好象是一个单位和一个岗位身份的关系,两者有点对不上。按我的思路,我说明我的几点理解。
第一点理解,参公管理事业单位和公务员单位是不一样的,前者是事业单位,后者是党政机关或群团组织单位,是性质上的不同。
第二点理解,参公管理事业单位的人员的工资结构和待遇,与其它公务员单位公务员的工资结构和待遇,是基本一样的。记得啊,我说的是基本一样的,或者是说在绝大多数地区是完全一样的。
第三点理解,在相互调入上是有问题的。参公管理事业单位的人员,如果没有相应的级别,是不能够调入公务员单位的,比如科员岗位到科员岗位的调动是不行的。因为参公管理事业单位人员的身份不是公务员,虽然参公管理了,只是工资待遇等,身份是不能转变的。
如果到了副科级及以上,那就可以实现调任了,就是从事业单位向公务员单位调任,这就行了。调任是法律规定的,也是参公管理单位人员进入公务员队伍的一条较好的路径。
我可能没有说清楚,也说的不一定对。但是我努力了。
但愿君心似我心,心有灵犀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