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和印度是怎么分开的?
印度、巴基斯坦原本是一个国家,1600年后,除外葡萄牙占领果阿、法国占领本地治理、开利开尔极小部分印度领土外,印度大部逐步沦为英国殖民地,1947年“印巴分治”,成立巴基斯坦、印度两个国家,遗留的克什米尔归属、宗教、民族等问题,使印度、巴基斯坦成为死敌。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一些原西方列强统治的殖民地纷纷独立建国。
英属印度殖民地也不例外,在伊斯兰教领袖真纳、印度“圣雄”甘地的领导下,独立建国之势风潮云涌,英国再也无法继续维护统治,1947年,英国驻印度总督蒙巴顿,不顾历史、地理、民族、经济等,仅以宗教信仰为依据,提出“印巴分治”方案:二、巴基斯坦国,包括东、西巴基斯坦,主要为信仰伊斯兰教居民区,人口约7千万。
东、西巴基斯坦中间有印度相阻隔,相距上千里,东巴基斯坦于上世纪70年代,脱离巴基斯坦,成立孟加拉国。
三、印度联帮,包括英属印度除外巴基斯坦及土邦其余部分,主要为信仰印度教居民区,人口约2.25亿。
1950年,印度联帮更名印度共和国。
四、王公土邦562个,占印度面积2/5,人口8.1千万,在政权移交后享有独立地位,但可选择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
上图白色中间涂暗色区域为克什米尔
后来,土邦大多选择加入印度。
五、“印巴分治”遗留最大的土邦克什米尔,“印巴分治”方案未明确归属印度、巴基斯坦任何一方。
而克什米尔土邦,居民信仰伊斯兰教占多数,意愿加入巴基斯坦,但土邦王公信仰印度教,宣布加入印度。
印度、巴基斯坦均宣布对克什米尔拥有主权,围绕克什米尔的归属,由此爆发多次印巴战争,克什米尔归属问题,是印巴成为宿敌的主要原因。
仅供参考。
巴基斯坦和印度是怎么分开的?
巴基斯坦和印度分治,跟英国是分不开的。
印巴分治的背景印度原本属于英国的殖民地。但是,二战结束后,伴随着民族解放运动在全世界的兴起,印度人民也以工人罢工、市民和学生游行示威等方式,开始了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1946年2月18日,孟买训练营的印度水兵率先发动了反对英国军官种族歧视的起义,人数达到两万余人。他们走上街头,高呼“打倒英帝国主义”“革命万岁”等口号。他们组成了罢工委员会,要求英国释放全部政治犯以及军队撤出印度等要求。起义规模迅速扩大,人数由最初的两万人扩大到20万人,形势愈演愈烈。
面对印度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英国佬觉得再不管的话,局势就控制不住了。于是被迫调整了其统治政策,就印度的未来开始谈判。
1946年3月24日,英国内阁使团到达印度,与英印总督韦维尔一起同印度政党领袖和土邦王公谈判。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英国在印度长期推行的是分而治之的政策,如此一来,就在印度培养了两股强大的势力。一股是以穆斯林势力,组成了印度穆斯林联盟;另一股则是印度的国大党。
但是,1942年,在甘地发动“退出印度运动”之后,国大领袖在一天之内几乎全部被捕,这就使得穆斯林的势力急剧发展壮大。而穆斯林又是信仰伊斯兰教的,这与印度教就产生了冲突。于是,在谈判中,穆斯林领袖就提出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分属两个民族,要求另外建立一个属于全体穆斯林教徒的国家——巴基斯坦;而国大党当然不同意了,他们要求建立一个由它领导的统一的印度。
在英国的主持下,双方展开了会谈。但是,在这个问题上双方各执一词,分歧严重,未能达成一致。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和事佬”的英国提出了他们的方案,方案提出:
①建立一个由各行省和土邦组成的联邦享有自治权利
②各省和土邦享有广泛的自治权
③将英属印度各省联合成三个大区,一个由印度教占领大多数省份的大区,另外两个则由穆斯林占领。
这个方案,表面上看是协调双方利益的,实际上印度是占便宜的。于是,这个方案出台后,穆斯林便提出了抗议,并直接决定将8月16日作为巴基斯坦建国的“直接行动日”。随后,孟买、加尔各答等地爆发了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大仇杀,死伤众多。此时的印度国内各党派、教派之间的矛盾激化,处于内战崩溃的边缘。
在印度内战一触即发的时刻,蒙巴顿将军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
蒙巴顿方案的出台1947年3月,蒙巴顿接替之前的韦维尔担任印度总督。6月3日,蒙巴顿公布了“印度独立方案”,即所谓的“蒙巴顿方案”。
蒙巴顿方案提出,根据宗教原则将印度划分为印度斯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同时各土邦在移交政权之后享有独立的地位,可自愿加入其中一个自治国家。这一方案,充分体现了英国分而治之的意图。
“蒙巴顿方案”的出台,虽然导致英印分裂为印度斯坦和巴基斯坦两个政治实体,虽然背离了国大党原来的初衷,但是该党领袖尼赫鲁却最终同意了这一方案,这是因为蒙巴顿方案在给巴基斯坦的土地分为东巴和西巴(后来的孟加拉国)两部分,而这两地又相隔千里,且经济落后,不可能长期地存在下去,以后可以伺机收回或分裂。而另一方面,在穆斯林联盟退出印度之后,客观上有利于国大党按自己的理想建立一个新的印度。
因此,双方都接受了这一方案。
印巴分治,巴基斯坦独立1947年7月,英国议会通过了《印度独立法案》。8月14日,巴基斯坦宣布独立。15日,印度宣布独立。两国各自成为英联邦内的自治领。至此,英国在印度长达190年之久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
巴基斯坦和印度是怎么分开的?
巴基斯坦和印度的渊源必须要从英国说起,19世纪中叶,也就是英国失去北美英属13块殖民地之时,却在东方得到了印度,从此做了整个印度次大陆的主人,整个印度首次前所未有的统一。英国高效而有力的统治着印度,如印度圣雄甘地所说“1914年时,英国仅以9000名行政官员和69000名士兵就统治了3亿印度人”。印度当时是真心的服从英国,王公和贵族于1912年英王乔治五世加冕时宣誓效忠,并于1914年一战中全力支持英国,派了90万士兵和30万劳工参战。一战是个重要历史转折点,战后西方民族自决的新思想等由参战的印度士兵带了回来,就像当年著名的七年战争,即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对法国人和印第安人战争后,北美英属殖民地人民起来反抗母国英国一样,印度也发生大规模的反抗英国的运动。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就是大名鼎鼎的圣雄甘地,他教导民众为了独立而斗争,同时主义斗争方式,通过温和的不合作主义和抵制运动来反抗英国的统治。另一位著名的民族主义领导人则是尼赫鲁,其原是甘地的追随者,但后来理念不同,他是社会主义者,自然的和甘地产生了分裂。产生分裂的还有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全印度穆斯林联盟于1919年成立,其领导人真纳喊出“伊斯兰教正处于危险之中”的口号,并深得印度穆斯林认同,后来真纳的选举成功为后来建立独立的穆斯林巴基斯坦奠定了基础。尽管整个印度在追求独立,但英国的势力仍强大到掌控印度国内局势,直到二战爆发!二战进一步削弱英国在印度的统治,这和当时二战后整个亚洲殖民地民族革命高涨,并于战后十年陆续有民族国家从殖民统治中独立出来的国际环境有密切关系。在殖民地革命中,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独立是最耀眼的事件!二战爆发时,印度已和英国分歧很严重,当总督宣布印度参战时,印度国大党领袖则要求独立。在冲突中,印度遭到残酷镇压,诸多印度人民包括国大党领袖被捕。发生重大转机的是一直主张印度独立的工党于1945年赢得英国大选,在英国首相艾德礼主持下,整个印度次大陆获得独立,但国内的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势不两立,注定无法成为一个强大统一的印度,在双方会谈无果后,英国议会于1947年7月通过《印度独立法案》。于当年8月15日,巴基斯坦和印度成为独立国家并均为英联盟的一员。
我是历史小玩家,关注我哦,一起分享更多精彩!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如侵权速删。谢谢!
巴基斯坦和印度是怎么分开的?
印巴分治的时间是1947年。在之前的90年时间里,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同为英属印度殖民地。
由于信仰印度教和锡克教的人数多,信仰伊斯兰教的人数少,他们之间的宗教矛盾也渐渐激化。在当时就有的国大党中,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成员不甘心自己的权利不平等,所以总是和信仰印度教与锡克教的人对着干,你说东,我说西。后来,穆斯林成立了全印穆斯林联盟。这个联盟中有人提出,在印度教为主的印度次大陆中,有必要成立一个独立的穆斯林国家。这一印度穆斯林建立独立国家的首倡时间是1930年,它启发了巴基斯坦的成立。
二战结束后,英国的国力大不如前,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的非殖民化运动兴起,致使印巴分离越来越不可避免。于是,英国最后一个印度总督蒙巴顿勋爵提出了让印度和巴基斯坦各自建国的方案。值得一提的是,从1947年6月4日该方案被提出,到当年8月15日印巴各自建国完成,总共只有两个月多一点的时间。因此,在匆忙和混乱中,巴基斯坦于1947年8月14日宣布独立,印度于8月15日宣布独立。
(印巴分治导致了难民潮)
匆忙出台和实施的“蒙巴顿方案”给印度和巴基斯坦人民带来了严重的冲突和屠杀,加上难民潮,一时间死亡人数有约50万,无家可归者达1200万。因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还引发了第一次印巴战争(1947-1949年),这是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三场大规模战争中的第一场。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战争导致了东巴基斯坦的独立,孟加拉国诞生。
时至今日,印巴两国仍可以说是处在对立状态。2019年2月14日,在印控克什米尔发生了一起自杀式袭击,造成40多名印度士兵死亡,另有数十人受伤。印度指责是巴基斯坦所为,巴基斯坦则抗议印度的指责。这是印巴关系最近的一次骤然紧张,双方在克什米尔发生了地面和空中交火。
(巴基斯坦国旗和印度国旗分列左和右)
好在冲突已经平息。3月23日是巴基斯坦的国庆日,印度总理莫迪当天向巴基斯坦总理伊姆兰·汗致信,祝贺巴基斯坦国庆日。
总之,由于英国人的不负责任,加之原本已有的严重的宗教矛盾,巴基斯坦和印度的分治和独立带给南亚乃至国际政治长期的不稳定。这是英国的污点,将一直被历史铭记。
见微知著——值得庆幸的是,笔者去年在青岛的上合峰会期间,两位分别来自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同事告诉我,在单位里他们个人之间关系还是不错的,没有因为印巴两国关系的历史和现状而形同陌路。这是好事!
巴基斯坦和印度是怎么分开的?
巴基斯坦和印度,两个南亚次大陆的国家,在70年左右的时间里,冲突不断,战争不断。
为什么这两个国家不消停?因为克什米尔的争夺。
其实,1947年以前,巴基斯坦和印度属于一个国家,都属于英属印度。
那为什么两个国家要分开,在一起难道不好吗?他们到底是怎样分开的?
巴基斯坦和印度分开的根源是:宗教信仰巴基斯坦,目前是一个穆斯林非常集中的国家,全国95%以上的居民信仰伊斯兰教。而印度,80%以上的人民都是信仰印度教的。
两个国家没有分开的时候,因为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等造成了民族之间的矛盾和摩擦,
比如,印度教等级森严,有高种姓、低种姓、贱民之分,而伊斯兰教倡导所有教民都是平等的;印度人把牛当为神,不吃牛肉,只吃鸡肉和鱼肉,而穆斯林专吃牛羊肉。当然,印度教的婆罗门,什么肉都不吃;印度教的神是众多的,而穆斯林只信仰真主......
因为这些不同,导致两个教派的民众,在长期的接触过程中,一直重复着这样的过程:摩擦爆发、流血冲突、缓和,然后再摩擦、再冲突、再缓和......
如此种种,就有了分开的基础原因。
巴基斯坦和印度分开的催化剂:真纳印度近代史,有两个人是绕不过去的,一个是圣雄甘地,一个是真纳。
甘地是谁?就是印度历史上谋求独立的那个英雄,倡导非暴力抵抗,他属于国大党,他谋求印度的大统一。
真纳,全名穆罕默德-阿里-真纳,是印度穆斯林联盟领导人。
真纳和甘地的相同之处,就是谋求独立,争取把英国赶出去。而真纳和甘地的不同之处是,甘地希望全印度统一,而真纳希望印度穆斯林独立建国。
两个民族英雄,在沟通了多次之后,终究无法达成共识。
看起来,随着时间的发展,“分开”无法避免。
说真纳是印巴分开的催化剂,绝对不过分,因为圣雄甘地希望的是整体的统一。
巴基斯坦和印度分开的直接原因:印巴分治(蒙巴顿法案)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尿不到一个壶里,有尼赫鲁(当时的国大党主席)和真纳领导的两个政治组织,各有各的诉求。
当印度的独立无法遏制,印度的英国长官蒙巴顿,经过了调查和安排,最后决定,英国人准备撤离,而给出的另一个决定是:成立两个国家,一个是印度,一个是巴基斯坦(包括现在的孟加拉)。这就是著名的“印巴分治”,此事发生在1947年的8月14日。
由于分割线 的划定具有临时性,也具有不合理性,旁遮普生生被割裂成两半,信仰印度教的纷纷往印度迁移,信仰伊斯兰教的全部往巴基斯坦迁移,这一过程中,发生了剧烈的摩擦,死伤无数。而孟加拉也分成了两块,东巴基斯坦和西孟加拉邦,也是冲突迭起。
印巴分治的目的是分别建国,减少冲突。实际上,一分开就有不和谐。
在后来的时间里,两方为了争夺克什米尔,更是大打出手,进行了前后三次大规模的战争,甚至到今年差点发生第四次印巴战争。不过,“摩擦”从整体上来说,还是比刚建国时少多了。
(印巴分治时的迁移)
总体说来,蒙巴顿法案倡导的“印巴分治”是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开的直接原因,而深层次的分开原因是宗教信仰的不同,穆斯林联盟的真纳是印巴分开的催化剂之一。
巴基斯坦和印度是怎么分开的?
从历史来看,印度和巴基斯坦全境,从来都没有出现过一个统一的国家。甚至印度本身从古代到英国入侵,这几千年都从来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
是英国在18-19世纪,把整个南亚统一称为了英属印度,这样一个庞大的殖民地。第一次统一了南亚大陆,也第一次统一了印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南亚大陆的民族独立运动,迫使英国放权。
当时南亚有两大当地组织,一个是1885年成立的代表了印度教徒的印度国大党,一个是1906年成立的全印度穆斯林联盟。他们之间有着非常难以调和的矛盾。
当时的印度,有着爆发大规模教派冲突的危险。各种势力对英国的不满,也在与日俱增。最后英国派遣蒙巴顿担任印度总督,具体解决这一问题,经过一系列的谈判和讨论。
最后决定在英属印度成立两个新的国家,一个是印度,一个是巴基斯坦。印度教教徒多的地方是印度,穆斯林占绝对优势的地方就是巴基斯坦。这个决议在1947年得到批准,这就是蒙巴顿协议。
但是这次还留下了一个到现在都没有解决的大问题。那就是克什米尔问题。因为当地王公要求加入印度,因为他们都是印度教教徒。但是当地77%的居民都是穆斯林,要求加入巴基斯坦。因此,一直到现在,印度和巴基斯坦还在争夺克什米尔地区。
蒙巴顿的分治计划不完美,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是最正确的。英属印度是英国军队使用高超的统治技巧和武力,维持出来的。这块大陆从古代开始,就从来不是一个统一国家,拥有数百个独立的土邦王公。而且,印度内部两大教派矛盾,已经难以调和,最好的办法就是分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