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有没有退休制度?如果有,退休制度是怎样的?
一、中国古代也有退休制度,退休称为“致仕”、“致事”、“致政”,但仅限于政府官员。
普通百姓养老,主要依靠积蓄财产,或子孙后代供养。
古代官员退休制度,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称“致仕”、“致事”、“致政”,意既“还禄位于君”。
古代官员退休年龄各朝代不一,待遇也不尽相同。
二、退休年龄,自春秋战国始,为70岁,至明清为60岁。
也如现在,可以“因病提前退休”;也有“引咎辞职”、“辞退”提前退休者。
亦有贤臣良将、理政武功优异者,可以“延迟退休”。
三、退休待遇也如现代,可以分为政治待遇、生活待遇。
(一)政治待遇。
春秋战国时,卿大夫退休尊称“国老”,一般官吏尊称“庶老”。
唐朝,官员退休要举行欢送,退休原三品以上官员,仍可在朝廷行走,参与国家大事。
宋朝,退休官员仍可晋衔升级,参与朝政,只是比现职少了实权。
明清时期,官员晋升一级退休,业绩优异可晋升二级,退休后仍保持原职级礼遇,参加祭祀、宴会等。
(二)经济待遇。
汉朝,二千石以上官员,退休后予以1/3俸禄为养老金。
魏晋时期,退休官员委以“顾问”类虚职供养起来。
唐朝,功臣元勋,退休时皇帝特批原俸全额养老金,类似现代建国前参加革命离休老干部;五品以上官员半俸养老金;六品以下官员予以养老田。
宋朝,无论现职、退休官员,待遇为中国历史之最优,退休官员晋升一级原俸全额养老金,退休后仍可晋级加俸。
明清时期,明初原俸养老金,很快取消,“家贫不能自存者,月给米二石,终身”。
仅供参考。
古时候有没有退休制度?如果有,退休制度是怎样的?
古代肯定有退休制度哇,比如一些朝中大臣告老还乡!皇帝一般都会赏赐物品,赏赐田宅!
古时候有没有退休制度?如果有,退休制度是怎样的?
有没有听过乞骸骨啊,就是说请求皇上让自己回归故里,也算是一种退休的说辞。
一般来说的话,原先是比较大的官退休之后,会享受到国家给予的优待,地方官员也会对其尊敬有加,可能也会处理一些地方的事务,相当于父母官那样,还是有比较大的话语权的。
古时候有没有退休制度?如果有,退休制度是怎样的?
有啊,官员到了一定年龄可以致士,致士就是退休。不过古代不像现在这样退休还拿工资,一旦致士工资卡就给你收了,不再发工资,连养老金也没有,不过皇帝会给一些赏赐。
古时候有没有退休制度?如果有,退休制度是怎样的?
中国传统社会中,所指的退休主要涉及官员。官员退休称为“致仕”或“悬车致仕”,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可提前。《北史·韦孝宽传》:韦孝宽“每以年迫悬车,屡请致仕。”北宋陈执中出任陈州郡守,认为录事参军蔡黄裳年纪大,要他自请退休。蔡黄裳本来不肯,陈执中威胁他,蔡黄裳只得被迫致仕,晚年流寓陈州。
古时候有没有退休制度?如果有,退休制度是怎样的?
不知道你问的古时代是什么时代,我就从西周说起吧!
在西周时期,采用的是“世卿世禄制度”,“世卿”就是贵族,“世卿世禄制度”就是官宦们的官位和禄田都世代沿袭继承。
春秋战国时期,废除世官世禄制,开始实行官僚制-告老致仕制。官员告老之前要找到合适的接班人,经过上级批准才能上任。这就与世卿世禄制度完全不一样了,是经过人才挑选的。
到了汉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发展,官僚机构随之扩大。致仕作为行政立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形成一套制度。官员统一70岁退休,工资比每月二千石还高的高级官吏致仕,才能带原工资的三分之一养老,工资比二千石少的官吏致仕还乡,并不享受任何优待。在汉代,一石=27市斤左右,也就是13.5公斤粮食,那么二千石就是27000公斤粮食,按照现在北京市大米的平均价5.4元/公斤,那么二千石就相当于现在145800元。也就是说,高级官吏们退休之后,每个月收入依有48600元。这样看来,古代做官,福利还是很丰厚的。
在唐宋时期,退休官员就差不多都有福利了。五品以上的官员可以每月领一定比例的原工资做退休工资,有功的官员退休每月可以拿到可原来工资相等的退休金,京里6品之下,京城外5品之下的官员退休,可以拿到“永业田”养老,永业田也就是可以给自己后代世代承袭的田地。
在元代,为了让贤才高官继续当职,防止人才流失,规定“翰林老臣”不让退休,翰林学士就是“内相”,手握实权与丞相相当了。
明清时期,封建社会也进入末期,致仕制度有了较大改变。
1. 退休年限放宽,从七十岁提前到六十岁。自己想辞官的,不限年龄都会同意。2. 退休金,比原来也多了很多。
明初:3品以上退休金就是原来的工资,4品一下就升一级官位,给“诰赦”,就是表彰。清初:只要是能够世袭的职位,就照着原来的工资给退休金;不是“世职”的,到了60岁才退休就给一半的工资做退休金;如果没到60岁就请辞了, 当然就没有退休金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