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举人、进士、状元、贡生、茂才有哪些区别?有哪些联系?

童生、生员(秀才、茂才)、贡生、举人、贡士、进士、状元,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逐级向上层次考试录取者的称谓。

古代时的科举考试,分为童生试、县府院试、乡试、会试、殿试等逐级向上层次考试,录取者获得不同的功名,下面简述之。

一、童生,古时的读书人,首先须经童生试,取得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在科举考试未考取生员以上功名之前的童生,俗称“白衣”。

你看,《水浒传》中,梁山第一任寨主王伦,绰号“白衣秀士”,就是一个没有功名的文化人。

既使读书到八十岁,成为白发老翁,未考取生员,也是童生。

二、生员,县试、府试、院试,童生参加,录取者称为生员,始获得功名。

(生员,俗称秀才,又称茂才;院试,省学政主持的考试)

生员分为廪生、增生、附生。

(一)廪生,可获得政府膳食供给待遇,相当于现在大学公费生;

(二)增生,增加录取名额的称增生;

附生,附加录取的称附生;

增生、附生,没有政府膳食供给待遇,相当于现在大学自费生。

(三)贡生,生员中选拔出优秀者,可以入最高学府国子监学习者称为贡生,相当于现在大学生保研,为贡生中的优贡。

生员只是取得入县、府学校学习,拔贡,及向上层次考试的资格,不能出仕为官,享有可免除差徭、见官不拜、状子直呈、罪不用刑等特权待遇。

生员向上考试不第,可搞教育办私塾、府州县衙为吏、文臣武将幕僚、编志修谱等谋生。

三、举人,省级乡试,三年举行一次考试,生员参加考试,录取者称为举人,人们习称老爷,第一名称解元。

举人除取得向上层次的考试资格外,享有免除赋税徭役的特权待遇,因此,中举后,有些土财主会给好处,将土地、人口依附于中举者,以逃避赋税徭役,举人可以生活的很滋润了,穷秀才范进中举后有人送房、赠银,可见一斑。

举人不同于生员,可以出仕为官了,多是府、县教学、主簿一类的八、九品级的佐官,亦有出任知县主官的,但是很少。

举人,相当于现在,省级地方公开招考领导干部考试,录用为领导干部或后备干部。

为什么范进中举竟然高兴的疯癫了,可以理解了吧!四、贡士,中央政府礼部主持,于省级乡试次年举行的全国考试。

上年各省乡试录取的举人参加考试,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不授官出仕,取得参加殿试资格。

(礼部,中央政府六部之一,主管外交、教育等事务)

五、进士,皇帝主持殿试,贡士参加考试,古代科举最高层次考试,对会试录取者的贡士,分等定级,皆称进士,分为三甲:

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进士及第;

二甲若干,赐进士出身;

三甲若干,赐同进士出身。

进士,古代被视为出仕为官的正途,引为荣耀,门楣生光,光宗耀祖。

进士,只有状元高授六品官,相当于现在副司局级、也就是副市地级;其他皆授七品官,出仕为官,起步就是县处级的啦!

进士皆出仕为官,授予京官者,有择优进翰林院备皇帝咨询、学习为仕经验,含有培养后备干部之意,也有分发六部及其它官署附官;外放则可为知县主官或府、州附官。

看看,考中进士,相当于现在的博士生,参加全国公开招考领导干部考试并录用为领导干部!仅供参考。

秀才、举人、进士、状元、贡生、茂才有哪些区别?有哪些联系?

科举制度发源于隋,确立于唐,成熟于宋,巅峰于明清,童生、秀才、举人、进士、状元、贡生、茂才等都是科举考试中常见术语,他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下面以清朝为例,说明上述概念的内涵。

清朝科举制度分四个等次,四级考试,由低到高分别是:

1,童生试,童生考秀才。清朝规定,读书人想要参加科举考试求取功名,必须在州、府、县等官方学校学习,在校学生不管年龄大小,一律被称为“童生”,童生需在学校就读并参加童生试,通过童生试入学者被称为生员,也称秀才。

有些府、州、县的生员(秀才)特别优异者,可以直接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意谓把有人才贡献给皇帝,跟贡士的“贡”表达的同一个意思,上贡、进贡的意思。

清代贡生,别称“明经”,也就是说贡生就等于明经,都是一个意思。

2,乡试,秀才考举人。秀才享受减免赋税劳役优惠,但秀才不是功名,不能直接做官,想做官必须参加各省统一组织的乡试,通过者被称为举人。举人可以做官,但需要等待吏部出现职务空缺才有可能递补为官,而且都是品级很低甚至终身沉沦在基层。因为乡试都是安排在秋后,所以也被称为“秋闱”。

3,会试,举人考进士。举人既可以做官,也可以继续学习考取进士。会试由礼部组织,就在京城统一进行,各地举人齐集京师,同台竞技,最后几家欢喜几家愁。名落孙山者打道回府,来年再战,通过会试者,即为进士。因为会试在每年春天举行,因此被称为春闱。

4,殿试,进士选三甲。被录取的进士还需要皇帝或者授权的知贡举,对会试录取的进士进行测试排名,一甲取三名,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三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

明清时期,会试合格者统称贡士,参加殿试后赐出身,方称进士,但人们长期以来习惯将每会试合格者直接称为进士。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秀才、举人、进士、状元、贡生、茂才有哪些区别?有哪些联系?

在隋唐以后,如果要想做官,必须参加科举考试。取得科举考试资格之前,必须参加童试。童试又分为三个阶段(县试、府试、院试),凡参加考试的人都称之为“童生”。院试优秀者背称之为“秀才”又称之为“生员”。取得秀才资格,可以参加乡试。乡试中榜者为举人,第一名称之为“解元”。举人可以参加会试,会试中榜者称之为“贡士”,第一名称之为“会元”。贡生就可以参加殿试,凡参加殿试的人都称之为“进士”,第一名称之为“状元”。

秀才:秀才一词春秋时期就出现了,意思是优秀的人才,明清时期称之为“生员”。根据清朝最后一名举人钟毓龙在《科场回忆录》中的说法“院试俗称考秀才,参加科举考试的人,经过院试,取得入学资格的‘生员’称之为秀才。无论年龄大小没有考取秀才之前,都称之为童生。”院试考中之人,称之为“秀才”,后来“秀才”成为读书人的一种代称。

举人:在参加乡试考中者被称之为“举人”,取得举人资格,可以参加会试,即便是不中也能做官。如果朝廷有空缺,举人可以成为替补官员。一般是知县、候补知县或者教谕等县级长官。所以,《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即便是还没有参加会试,就有人为他送去银子而巴结他,说明他以后会做官,地位显赫。

进士: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最高一级的功名。乡试中榜者称之为“举人”,会试中榜者称之为“贡士”,殿试中榜者称之为“进士”。进士又分为三甲,一甲分为三人,赐进士及第,分别称之为“状元、榜眼、探花”。二甲和三甲,分别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一甲及第立刻授予官职,二甲和三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予官职。明清时期官吏主要由举人和进士充任,中举之人基本做县级官员。

状元:前面也说了,参加殿试中榜,一甲进士及第,第一名称之为“状元”,第二名称之为“榜样”,第三名称之为“探花”。这些人都呆在中央任职,走到这一步的人,绝对是光宗耀祖。

贡生:朝廷会在个州、府、县的秀才当中选拔成绩优异的人,进入京城的国子监读书,称之为“贡生”。明代贡生有四种,即“岁贡(州、府、县每年或者两年选1-2名秀才)、选贡(州、府、县三年或者五年选1名秀才)、恩贡(因为朝廷有喜事而开恩,被选中的秀才)、纳贡(用钱买来的秀才资格)”。清朝的时候贡生有六种,其中岁贡和恩贡和明朝一样。优贡和例贡和明朝的选贡和纳贡差不多。另外,还有拔贡和副贡。“拔贡”从各省科举考试的一二名秀才当中选拔。“副贡”从乡试落榜的优秀者中选拔。据说,蒲松龄屡试不中,最后凭贡生身份取得了一个“儒学训导”的官职,负责县学的校风,只是一个副职。所以,要想做大官,还是要实打实的去考才行。

茂才:前边我们也说了,“秀才”一词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在东汉时期,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讳,于是改“秀才”为“茂才”。所以,“茂才”即是“秀才”的另一种称呼。

秀才、举人、进士、状元、贡生、茂才有哪些区别?有哪些联系?

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由低向高进行考取,从最初的秀才(又叫茂才,最初指才之秀者,因忌伟汉刘秀而改名茂才),举人,进士,榜眼,探花到状元为最高。

古代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创于隋朝,釆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古代读书人首先要考取童生资格以后才能中考秀才,考取了秀才才有功名在身,可免除徭役,继续学习。

举人是秀才参加省州考试合格后所取得的资格,古时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参加乡试的考生必须是秀才,考中了举人才有资格当官,举人的第一名叫解元。

贡士是会试及格后获得的考试资格,考试的前提必须是举人,贡士的第一名叫会元。

进士只要通过尚书省举行的省试,考取者称进士,进士一般由皇帝主持殿试,最终决定名次。

榜眼,探花,状元是进士中的前三名。在进士榜中又分三甲,一甲取三名,又称三鼎甲。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古代科举制度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每一次的进步,都是自己努力的付出。于是便有了金榜题名时,秉烛洞房夜。

秀才、举人、进士、状元、贡生、茂才有哪些区别?有哪些联系?

提问者所说的这些其实就是科举考试的层级,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并不是单纯一场考试,而是逐级进行、逐级淘汰的一种考试制度。



中国古代,一个读书人要想金榜题名高中进士,必须有“过五关、斩六将”在多场考试中逐一胜出才行,而不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考完录取。首先必须参加县试、府试、院试三级考试,全部合格后录取为生员,分发各地府学、县学继续深造。所谓生员即人们常说的秀才,如果没有取得生员资格,就算你读一辈子书,也没有资格参加下一步的乡试!而所谓茂才是东汉对秀才的一种称呼,其为了避光武帝刘秀的帝讳,东汉以后,茂才又重新改回了秀才。考中秀才之后也并不等于就直接拥有了进入乡试考场的门票!只是拥有了进入府学、县学深造的资格而已。在府学、县学学习期间还要进行淘汰考试,考试合格者才有资格参加下一步的乡试。



乡试虽然是分别在各省举行,却属于国家级考试,有些类似于现在的公务员省考,但又不完全一样!参加乡试的秀才们如果通过考试,就获得了举人的身份。不要小看举人,这是一个质的飞跃!举人属于“后备官员”,享受见官不拜、不服徭役、不纳税等一系列优待政策。除了获得下一步参加会试的资格以外,举人还可以直接入仕为官,即俗称的一榜出身。虽然举人直接入仕的名额有限,而且以八九品的下层官员为主,但毕竟拥有了进入官场的门票。即便不能入仕,举人们还可以入高官幕府充当幕僚,一旦为高官所赏识,同样是有着光明前途的!晚清著名的左文襄公便是这样一种存在。

没有录取为举人的秀才还有一个晋身途径,那就是副榜补录,这些没有过线、但成绩还不错的考生通常会被补录为副榜贡生。这些副榜贡生没有举人直接入仕的资格,而是统一进入国子监继续深造,学习、考核合格之后才具备和举人差不多的待遇。除了副榜补录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贡生,诸如恩贡、纳贡拔贡等等,主要是选拔途径不同,贡生资格本身并没有什么区别。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贡生是低于举人的一种特殊身份,贡士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下面说一说贡士,举人如果自认为还有继续应考进阶的能力就可以参加进一步的考试——会试了。会试三年一次,在京师举行。全国所有应考的举人都必须进京参加考试,考试合格者就可以获得贡士身份了。贡士实际上已经具备了为官资格了,接下来的殿试仅仅是重新排名而已,名额上不进行删减、淘汰。换言之,中了贡士等于就是中了进士!

接下来的殿试便是由皇帝出面对贡士进行重新考核、重新排名,将所有贡士分为三个等级,即所谓三甲。一甲只有三人,赐进士及第,即人们常说的状元、傍晚、探花,一甲第一名就是人们常说的状元了。除此之外,又拣选二甲若干,赐进士出身,二甲第一名即人们常说的传胪。剩下的则全部划入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考中进士者也就此迈进官场,接下来就是等待进一步分配工作了。一甲通常直接进入翰林院镀金,状元授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其余进士进行再次选拔,成绩较好者进入翰林院镀金,任庶吉士。剩下的则分发各部院担任主事等职或者外放担任知县等职,总之就是人人有份、永不落空,比举人待遇要好很多!

在很多影视作品里似乎中了状元就如同当了高官一般,实际不然,状元被授予的翰林院修撰只是一个从六品官职,只比正七品知县高一级而已,搁现在也就是比县处级略高,离高官还有很大距离。而且,在中国古代,中状元仅仅表示你能考试、起点比别人略高而已,接下来便是看各人的本事了!中国古代状元真正做到宰辅高位的并不多!大多数都是默默无闻、庸庸碌碌……可见,能考试并不代表能力强!

秀才、举人、进士、状元、贡生、茂才有哪些区别?有哪些联系?

历时一千三百多年的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始于隋朝隋炀帝杨广,终于上世纪初的光绪年间(1905年)。科举制度是中华帝国时代的文官选拔制度,在中国的政治史和文化史方面有着重大意义。

秀才、举人、进士、状元、贡生、茂才等名称,是科举取士过程中各级考生功名的称谓。

最初的"秀才",是春秋时期的"俊才"、"英才",也是读书人的泛称,并非科举功名的范畴。东汉光武帝刘秀时期,为避皇帝的名讳,改为"茂才",直到三国曹魏时期才又改回"秀才"。

隋唐兴科举之初,科举考试制度还不规范。当时的"秀才",是唐代名目繁多的常科考试中的一种,如秀才科、明经科、进士科、俊士科、明算科等五十多种。是一种单科考试的名称,并不是考生功名的名称。当时秀才科难度最高,敢于报名考试的人很少,大多报名考明经科和进士科。由于秀才科受到冷遇,后来逐渐被取消。

科举制到了宋、明朝代,才逐渐完善和规范。一是考试时间为三年一科(次),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进行;二是考试内容基本固定,主要是《四书》、《五经》及诗词歌赋,测试考生的历史经文以及文学知识,到高一级的会试、殿试,则加策论,考察考生的治国为政方略。

科举乡试的考场设在各省的省城,时间定在年秋八月,因此也称"秋闱"。具备资格的考生,一是在校学生,即国子监监生和府、州、县官学就读的生员;二是分别通过叫做童试,即县试、府试和院试录取的秀才,也称为"充场儒士"。如果这其中的特别优秀者,被选入京城的国子监读书的,就称为贡生。实际上第一类考生,大多就是贡生。

乡试考中者就是举人,具备了到京城参加会试的资格,在宋朝时还不具备做官的资格,只是到明、清两朝,举人也具备了充当县及县以下低级官员的资格。

科举的第二级考试是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春季二月举行,因此也称"春闱"。考场设在京城的礼部(相当于文化教育部),称"贡院"。会试中榜者称为贡士,实际上就是进士了。因为录取的贡士到最后参加皇帝的殿试,已经都是进士,没有落选者,只是先后排名的区别。进士取一甲三名,分别叫状元、榜眼、探花;另取二甲、三甲各五名,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余下的均为进士。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