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赫有名的军机大臣,到底有多少权力,与丞相相比如何?
赫赫有名的军机大臣,虽然号为宰执、宰相,只不过是最高权力----皇权的执行者,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掌握实际权力----相权、“百官之首”的丞相比,差的多的多,基本上木有比。
先从丞相、宰相说起。
一、丞相是官职,古代的皇帝,综理国家大事,军民工农财文法,繁琐杂务,根本忙不过来,于是自春秋战国始设置丞相一职,协助帝王处理政务。
秦、汉相沿设置,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为百官之首,相当于现在的政府首脑,也就是总理、首相职务。
如秦朝助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封建帝国的丞相李斯,汉朝助汉高祖刘邦成就帝业的“汉初三杰”之一的丞相萧何 ,汉末“挾天子以令诸侯”的丞相曹操,历史上“大名垂宇宙”的贤相、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等。
二、宰相,历史上只有辽朝设为官职。
宰相是在不设丞相的朝代,对行使丞相职权官职、类似丞相职务的统称。
唐朝、宋朝,汲取前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权力太大,威胁皇权,因而不设丞相一职。
但皇帝综理军国大事又忙不过来,唐太宗时,设“同中书门下三品”之职,后改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行使丞相职权,习称宰相,为避免集权,设置多人担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唐太宗亲信重臣李绩,成为历史上“同中书门下”第一人,历史上宰相第一人。
三、明朝建国初期曾设置丞相,因丞相胡惟庸结党营私,权倾朝野,明太祖皇帝朱元璋深感皇权受到威胁,以谋反案诛杀胡惟庸后,裁撤丞相一职。
但纷繁的政务,皇帝难以应付,于是,以内阁大学士备皇帝咨询处理政务,形成内阁大学士多人分散权力,行使少量丞相职权,主要是为皇帝咨询处理政务服务,也就是事实上的宰相。
四、清朝始仿明制,设置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皆为最高品级一品官员,以殿阁大学士备皇帝咨询处理政务,多达6人,避免集权,似为宰相。
但自雍正皇帝设立军机房,后改军机处,在皇宫内廷墙外的外廷办公,昼夜值守,初为办理军务,后逐渐军国大事皆经办理,为清朝最高中枢权力机关,军机大臣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殿阁大学士由行使丞相职权的实职,变成尊崇位高的虚职,成为皇帝授予文武勋臣的荣誉性加衔职务。
军机大臣,多由皇帝亲信大臣担任,接触军国机要大事,但也是主要为皇帝咨询处理军国大事,出谋划策,代拟诏书,为最高权力皇权的执行者,题主说是赫赫有名,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权力,与掌握相当大实相权的丞相根本木有比!
晚清重臣左宗棠任军机大臣,荣誉加銜东阁大学士。
仅供参考。
赫赫有名的军机大臣,到底有多少权力,与丞相相比如何?
封建社会皇帝实行的是家天下,天下大事都是他一人说了算;但是军国大事那么多,他一个人显然忙不过来,必须要有人协助。
帮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的最高级别的官员,恐怕非丞相莫属。
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丞相这个职务,秦国从武王开始就设立了左右丞相之职;大名鼎鼎的卫国商人吕不韦,就担任过秦国的丞相。
丞相等于是一国的总理,左右丞相总理礼、户、礼、兵、刑、工六部事务,重大事务都归丞相负责。
到了明朝时期,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杀掉了丞相胡惟庸,废除了丞相制度,“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
继任的建文帝朱允炆,用内阁制度制取而代之。所谓的内阁,就是由几个大学士组成。
到了清朝,雍正沿袭了前朝制度,继续依靠内阁大学士来帮助皇帝治理国家,实行集体领导制度。
但是与此同时,雍正皇帝还设立了军机处,其首脑称军机大臣;乾隆即位后,设立了领班军机大臣,一般都由满人担任,汉人担任领班军机大臣的不多。
军机处顾名思义是处理军队事务的,跟明朝的兵部职能相似;但是两个部门又有所不同。
明朝的兵部单纯处理军队事务,而且是在内阁领导之下;满清的军机处是权力中枢,处理国家全部事务,同时直接对皇上负责,跟内阁平起平坐。
那么,军机大臣到底有多大权力,跟前朝的丞相相比,哪个权力更大?前面说过军机处是独立于内阁的,所以军机大臣比明朝的兵部尚书权力要大,而且它主管的事务是政务并不是军事方面的。
慈禧时期的军机大臣,还兼管外交事务,即兼任总理各国事务大臣。
如此一来,军机大臣和兵部尚书的权力有霄壤之别。
但是如果跟丞相相比,军机大臣的权力微不足道。
因为丞相就是国家的最高行政主管,而且在大多数朝代丞相最多只有两人,即左右丞相。
所以丞相权力非常大,有时候连皇上都能架空,掌握着各级官员的任免权力,文武百官都要看他的脸色。
因此,中国历史上,专权的丞相层出不穷。
秦朝的丞相赵高,能指鹿为马、废掉太子,决定大秦江山接班人;东汉末年的丞相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见皇上的时候可以带着武器,还可以免去参拜之礼。
唐朝时的宰相即丞相李林甫口蜜腹剑,连唐玄宗李隆基的大舅子杨国忠都要忌惮他三分。
李林甫甚至还训斥官员说:“你们就像牲口棚里的马,谁默不作声就能吃饱喝饱。”他当权19年,一手遮天、把持朝政,文武百官噤若寒蝉,没有人敢提意见。
宋朝的丞相(宋朝叫宰相)秦桧也是权倾朝野,他甚至可以蒙蔽宋高宗,将抗金名将岳飞用12道金牌召回,解除了他的兵权,并且再以”莫须有”将其处死于风波亭。
整个宋朝,宰相的都大权在握,出了很多有影响的宰相:辅佐了两代君王的宰相赵普,主持签订檀渊之盟的宰相寇准,大刀阔斧进行改革的宰相王安石,领导了开禧北伐的宰相韩侂胄等有作为的宰相,也出了蔡京、贾似道这样胡作非为、蒙蔽皇上的宰相。
毫不夸张地说,宋朝皇帝都要看宰相的脸色说话,他们经常到屈尊到宰相家去。宋徽宗曾经多次到蔡京家去喝酒,加深感情,每次都赏赐金银财宝无数。
蔡京掌握了宋朝的人事大权,全国官员升迁全在他一句话,蔡京的儿子蔡攸、蔡倏、蔡袺,孙子蔡行,都当了大学士,就连蔡京家陪嫁的侍女,也被封为夫人。
元朝恢复了丞相的叫法,权力也不低于宋朝宰相。
元朝建立后,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中书省的长官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是元朝的宰相,六部也归中书省丞相管辖。
丞相的权力有多大?《元史·百官志》‘记载:掌军务,贰丞相,凡军国重事,无不由之......’;大意是说,元朝时的左右两个丞相权力非常大,掌握着国家大政方针决策权,甚至皇位继承的大事也都是他们说了算。
客观地说,明朝之前的丞相(宰相)是全国最高行政长官,协助皇帝管理国家,丞相左右着国家走向,影响着历史进程,皇上的权力受到削弱。
这也就是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处心积虑要废除实行了两千年的丞相制的原因。
可惜,明朝的皇帝黄鼠狼下老鼠,一代不如一代;即使实行了内阁制,也没有避免皇帝被架空的命运。
明朝的严嵩和张居正权力一点也不亚于古代权相,将皇帝彻底架空,把他们玩得团团转。
清朝建立初期,实行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即军国大事由满族宗王、八旗、贝勒等上层贵族参与处理。
由于议政王大臣会议内的满洲王公贵族地位较高,说话非常有分量,皇帝权力受到制约,如果他们与皇帝意见相左,皇帝也不得不做出让步,收回成命。
如此一来,皇帝当的太憋屈了,久而久之,皇帝就有成为傀儡的可能。
康熙皇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将议政王大臣会议慢慢废除,成立了南书房,即后来的军机处。
军机处跟明朝的内阁表面相似,但实质上有所不同,军机大臣的权力小了许多。
军机处类似于内阁,也是集体领导,人数比丞相(宰相)多。
雍正时期,军机大臣人数为6到7人;乾隆统治时期,军机大臣最少4人,最多是10人之多。
嘉庆、道光和咸丰年间,军机大臣的人数在4到6人;同治和光绪统治时期,军机大臣也保持了这个规模,保持在5到6人。
而且军机处不光有4到10位军机大臣,还有军机章京10到16名。
人数多了权力就会被分散,被制衡,避免了一人大权独揽的可能。
而且在清朝军机处人员的成分非常复杂,里面有满人有汉人,有亲王有大学士,有的则是从六部尚书在选拔。
民族比例上讲,满族人数居多。
比如雍正时期的军机处,主要成员有四个满人:怡亲王胤祥、大学士 富宁安、大学士逊柱、大学士鄂尔泰。
两个汉人:大学士张廷玉、户部尚书蒋廷锡。
本身满人是统治者,他们在军机处处于支配地位,主要是为了监督汉人;汉人在军机处地位不高,但他们也是对皇帝负责,如果满人做了什么违规的事,他们也会忠于职守向皇帝汇报。
所以他们彼此都非常防备,很难走到一起,组成利益集团;如此一来,皇帝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退一万步讲,即使军机处的人拧成一股绳,团结在一起,他们的权力也非常有限,跟丞相无法相比。
之所以如此,跟军机处的只能有关。
雍正时期的军机处,好比一个办公厅加顾问委员会,或者智囊团。
皇帝制定大政方针的时候,会向军机大臣咨询,征求他们的意见。
但是决策的时候,皇帝一个人说了算。
除此之外,军机大臣还负责根据皇帝的意思拟定圣旨,草拟文书。上谕形成后,军机处负责传达圣旨,可以不经过六部,由军机处直接发给有关官员。
雍正朝的军机大臣,不过是传旨办事,对制定政策起的作用不大。
雍正帝创立军机处主要目的是加强集权,军机处的职能,跟明朝时期的秉笔太监有点相似。
因为皇帝成立军机处并不是让军机处跟自己分权,所以军机大臣的权力非常有限,可以说小的可怜。
乾隆时期,军机处被赋予实权,职责有所扩大:"内而六部卿寺,暨九门提督,内务府太监之敬事房,外而十五省、东北奉天、吉林、黑龙江将军所属,西南至伊犁、叶尔羌将军、办事大臣所属,迄至四裔诸属国,有事无不综汇"。
这意外着军机权限大大提高,职能跟内阁不相上下,成为全国政事的中枢。
但是即便如此,军机大臣的权力也非常有限,因为皇帝掌握着和国家四品官员的任免大权,清朝很难出现严嵩第二。
但是事在人为,遇到魏忠贤这样的太监,皇帝也会成为傀儡。
乾隆时期出了个军机大臣权倾朝野,权力不比丞相差,他就是巨贪和珅。
和珅担任领班军机大臣的时候,善于体察圣意,深得乾隆欢心,把乾隆玩得团团转。
凭借着乾隆的恩宠,和珅打破了制衡的框架,要求"凡有奏折令具副本关会军机处"。
如此一来,军机处的权限大大提高,不仅可以参与大政方针的决策,还实际掌握了官员的任免权,皇帝成了和珅买官卖官、以权谋私的助手。
嘉庆登基后痛定思痛,削弱了军机处的权力,规定重要文件必须先由皇帝亲自御览,然后才有可能转发到军机处。
咸丰十一年(1861年)辛酉政变后,军机大臣也诞生过一个佼佼者,那就是恭亲王奕欣。
恭亲王担任军机领班大臣的时候,权力也非常大,内政外交事务都由他一人负责,尤其是太平天国起义时期、
但是随着太平军被镇压,慈禧权力得到巩固,恭亲王的权力也被削弱。
总的来说,军机大臣的权力没有丞相大,即使是和珅和恭亲王也没有赵高、曹操、李林甫、蔡京那么神气,权力始终掌握在皇帝手中,类似明朝那样欺君罔上的现象基本没有发生过。
赫赫有名的军机大臣,到底有多少权力,与丞相相比如何?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遗憾的是,军机大臣的权力并不算大,同以往的权臣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清代的军机处表面上很像明代内阁,其实区别还是很大的。
明代的辅政大臣会在一封封奏折上,明确写上自己的处理建议,处理方法,交给皇上决定。
虽然原则上皇上具有最终决定权,但很多时候皇上并不太关注不重要的事情,直接就下令秉笔太监按照建议处理。
只有一些皇帝认为很重要的大事,他才会自己参与决策,进行关注。
所以,辅政大臣尤其是首辅,其实是在掌控整个国家,对于国家至关重要。
只是他们的权力,受到皇帝的限制而已。
但清代军机处已经沦为一个执行机构。
虽然原则上军机大臣也是可以说出自己的建议,但大部分皇上都会按照自己的意见处理大小政务。
大大看看雍正、乾隆留下无数的朱批就知道,他们完全掌握了处理政务的权力,都是皇帝自己做主。
军纪大臣的作用就是一个参谋的角色。
当然,军机大臣还是有一定权力的,第一他会按照皇帝意思,直接督促地方官执行命令,有一定的监督权;第二他有资格处理重大案件;第三他负责拟定各级官员名单,呈交皇帝进行升迁降职;第四可以过问科举考试殿试。
所以,军机大臣还是有一定实权,只是难以决定国家的重大政务。
就军机大臣来说,乐得清闲,而且不用担责任。
道光帝最欣赏的官员是曹振镛,此人到了80岁才退休,官僚生涯长达52年,长期担任军机大臣。而他的官场原则是:多磕头,少说话。
相反,满清皇上就相当累了,日夜操劳。
就是碌碌无为的道光皇帝,也是很勤政的:道光帝39岁时继承皇位,一生勤勤勉勉,劳心于政事,正如道光帝自诩所言“自御极至今,凡批览章奏,引对臣工,旰食宵衣,三十年如一日,不敢自暇自逸。”
赫赫有名的军机大臣,到底有多少权力,与丞相相比如何?
如果想了解军机大臣的来龙去脉,我们要从丞相制度讲起。从秦朝建立以后,就出现了丞相制度。当时的丞相只有一个人或者两个人,由于国家的政务很多,皇帝一个人根本就忙不过来。因此,需要丞相帮忙处理政务。但是,政务没有明显的界限,究竟哪些属于皇帝,哪些属于丞相,没有准确的划分。因此,丞相和皇帝经常出现矛盾。在这一阶段,丞相的权力非常大,有能力开衙建府。历史上的曹操、诸葛亮都曾经担任了丞相,负责全国大部分事务。皇帝也注意到了丞相权力过大的问题,希望对皇帝的权力进行制约和分化。
到了唐宋时期,仍然保留了丞相制度,但名称发生了变化。而且丞相不再是一个人,而且一群人。例如宋朝的平章政事,都属于丞相或者宰相。元朝统一天下之后,改变了宋朝的政治框架,重新出现了一个或者两个丞相。明朝建立之后,沿用了元朝的政策。在明朝建立的初期,丞相只有2个人。但是在这一时期,皇权空前的扩大,朱元璋对丞相非常不满。杀掉了胡惟庸之后,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国家繁忙的事务把朱元璋累得够呛,在这样的情况下,朱元璋建立了内阁大学士制度。
在明朝的前期,内阁大学士们仅仅辅助皇帝处理一些次要的公文。但是随着情况的变化,内阁大学士逐渐形成了内阁制度。内阁的权力非常大,开始凌驾于六部之上。很多官员为了拍马屁,称呼内阁大学士为相爷。其实,内阁大学士的权力,与丞相相比差得远。因为没有司礼监的批红,内阁的公文根本没有作用。至于清朝的军机大臣,在权力上甚至还不如明朝的内阁大学士。清朝刚刚入关的时候,保留了著名的议政王制度,一群王爷们和皇帝一起商议政务,对皇权造成了很大的制约。
在康熙皇帝在位时期,对于王爷们干预政务的行为非常生气。 为了扩大皇帝的权力,雍正皇帝上台以后,建立了军机处,军机大臣开始出现。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老八胤祀带着一群铁帽子王逼宫,要求恢复议政王制度。虽然这个故事是虚构的,但当时确实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军机处出现之后,逐步取代了议政王制度。军机大臣直接对皇帝负责,一般来说,能够担心军机大臣的官员,基本上都是皇帝的心腹。例如和珅,和珅作为乾隆皇帝在位后期的第一宠臣,一个人兼任了10多个职位,堪称是权倾朝野。虽然军机大臣看上去非常威风,其实权力比当年的丞相小得多。
清朝的官员为了拍和珅的马屁,称和珅为和相爷或者和中堂,似乎等于丞相。其实,差别很大。清朝的皇权达到了顶峰,所有的权力都在皇帝的手里。军机大臣最多就是把皇帝的口语,转化了正式的公文。如果没有皇帝的命令,军机大臣连一兵一卒都调动不了。如果是当年的丞相,属于皇帝的副手、助手,那军机大臣仅仅是皇帝的秘书而已。当然,由于军机大臣在皇帝身边工作,能够提出一些建议供皇帝考虑。对于那些地方官来说,军机大臣是不能得罪的,因为军机大臣的建议,很有可能有诱导性,间接影响了皇帝的崛起。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赫赫有名的军机大臣,到底有多少权力,与丞相相比如何?
自雍正设军机处后,这个原本只是用来处理临时军务的办事机构,一跃成为大清朝最有实权的办事机构。
军机处地位的提高,并非偶然。清代建国初期,中枢机构以八王议政为主,这一机构起自关外,由八旗旗主与皇帝共享事权,地位极高。
但到清朝入关后,地位过高的旗主成为皇帝的心腹之患,所以才有了顺治设内三院,康熙设南书房,雍正设军机处的变化。这些机构最大的特点就是它们都只是皇帝的办事机构,类似于皇帝的秘书。跟旗主相比,秘书机构地位较低,且直接听命于皇帝,既能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又不至于威胁皇帝的地位。
所以,对于军机大臣而言,他们日常事务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协助皇帝处理奏折文书, 撰拟谕旨。这些工作看似繁琐,却暗含诸多实权。
清代皇帝处理的公文有两种,一种是题本,一种是奏折。题本是下面呈交内阁后,由内阁的官员进行票拟,给出自己的建议,然后呈交给皇帝。一般来说,皇帝都是根据内阁的建议决定同意,再交给六部衙门去办理。而奏折不同,它是提交奏折的人直接呈交给皇帝,由皇帝直接批阅后执行。雍正时期,题本交内阁,奏折基本都是皇帝亲自批阅。
但从乾隆开始,皇帝直接干涉处理的事务增加,导致奏折文书激增,便给了军机处更大的权力。事务繁杂下,乾隆自然无法像雍正过去那样,对奏折件件批阅,只能下放给其他官员协同处理。而理想人选,自然是这些由皇帝亲自选拔上来的军机处的官员。军机处事权得以增加。这些事权并无明文规定,也使得军机大臣可干涉的事务范围有所不同。
在乾隆末期,和珅以军机大臣兼御前大臣的身份,将奏折中不利于自己的内容压下,这便是在中枢一手遮天了,以至于嘉庆掌权后不得不下了一道旨意,禁止御前大臣兼任军机大臣职位,防止军机大臣权力过重,影响皇权。
其实,作为衍生自协助皇帝集权逻辑的机构来说,军机处自诞生起便有种种制约。例如军机大臣始终是兼任差事,而不是常任职位。换言之,军机大臣的去留,便只在皇帝的旨意之间,可随意拿捏打压。由于没有正式职位,军机大臣便少了真正的名分,若是他们没有担任内阁大学士这一最高职位,便是位列中枢,也难称“真宰相”。
只是制约虽有,无奈军机处事权仍重,即便不是像和珅那般权重,军机大臣可以影响范围仍然极广。军机处位于中枢,在百官和皇帝间就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皇帝身边,军机大臣可以扮演类似顾问的身份,提供一些建议。这些建议可能直接关系过将国家大政方针的推行。在《啸亭杂录》中曾有记载,乾隆年间,对于出兵准噶尔这件事上,傅桓等军机大臣给出了关键建议。乾隆十九年时,乾隆对于是否要禁止出海贸易人员的“回籍”问题上,傅桓提出应当同意出海人员回籍的建议,得到了乾隆的认可。
这种顾问工作的性质,让军机大臣们要保证皇帝可以随叫随到。所以后来在军机处就有军机大臣常年值班的规矩,确保不会延误军国大事。
除值班外,在日常工作中,按惯例而言,清朝是在五更天上朝,此时天才微亮,军机大臣们就要随朝中文武一起上朝议政。若是遇到勤政的皇帝,军机大臣往往要比其他官员更早起来工作。雍正年间就有皇帝三更时召见军机大臣议事的谈话记录。
除上朝外,按照规例,军机大臣一天会两次还会受到皇帝召见,若是赶上特殊情况,一天多次召见也并是寻常。
另一面,军机处作为中枢机构,除了协助皇帝处理文书奏折,在召见时提供建议外,更要协调百官,处理全国事务。这些事务范围极广,从官员的人员选拔,到科举考试,刑狱司法等问题,军机大臣均要负责。清朝又有规例,公务需在当天处理完成。事情繁杂下,虽有军机章京等较为年轻的官员协助,但对军机大臣的考验可见一斑。
赫赫有名的军机大臣,到底有多少权力,与丞相相比如何?
军机大臣有清朝的实权宰相一说,就说明清朝的军机大臣是大臣里面比较有权的,至于和丞相相比,当然不能相提并论。
先说一下丞相有多厉害
提到丞相,人们都会想到宰相,其实二者是有区别的,宰相是中国古代对于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官员的一种俗称,各朝各代宰相的名称都不同。
比如,唐朝的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另外皇帝为了分宰相的权力,可以直接提名一些心腹,加称“同中书门下三品”,进入宰相的行列,所以唐朝的宰相可能都有十多个。
宋朝的宰相一开始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南宋时宰相官名为“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来又改成左右丞相。
明朝时设立中书省,以左右丞相为宰相,胡惟庸案爆发后,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但是等到明朝中后期,皇帝直接管理六部太累,又设立了内阁,用内阁大学士处理一般的政务,内阁学士又成了宰相。
清朝时,内阁形同虚设,一开始由议政王处理国家大事,后来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军机处实际上就成了最高决策机关,军机大臣又成了实权宰相。
所以宰相在每朝每代都不一样,而丞相是官名,并且不是每个朝代都设立丞相,很多朝代根本没有丞相这个职务。
丞相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先秦时期设立相邦,也属于相,帮助大王处理国家大事,百官之长。等到秦武王开始,设左丞相、右丞相,作为相邦的副手,吕不韦就担任过相邦。
吕不韦死后,秦国不设相邦,这样左右丞相被保留了下来。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继续保留左、右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比较有名的就是李斯。
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汉书》
刘邦建立汉朝,同样设有相国和丞相,相国地位更高,是百官之首,丞相是副手。第一任相国是韩信,后面有曹参、萧何、周勃等人。吕产(吕后的侄子)担任相国之后,再也没人担任相国,但是丞相依然保留了下来。
西汉末年,改丞相为大司徒,从此很久都没有丞相这个官名。东汉末年,曹操曾经担任过一段时间的丞相,包括后来的蜀国和吴国也有丞相,但是时间都不长。
秦汉时期,百官没有品级制度,所以当时的官阶是用秩俸来显示的,丞相的秩俸号称万石。等到魏晋南北朝时,品级制度出现,丞相为正一品。
隋唐时期,没有丞相这个官职,有的都是相当于丞相权力的宰相,唐朝的宰相品级比较低,最高的左右仆射才是从二品。
南宋末年有过一段时间丞相,元朝时期在中书省设立丞相,品级为正一品。明朝初期也有丞相,但是被朱元璋废除了。所以纵观古代历史,丞相这个官职一直就断断续续的,有的时候设置,有的时候不设置,但是每个朝代都有宰相,就是辅佐皇帝的高官。
丞相的权力在古代是比较大的,主要是协助皇帝管理一切军国大事,即所谓的“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并且一般的政务,丞相就可以说了算,决定后就可以施行。皇帝遇到大事时,常向丞相咨询,丞相有时可封驳诏书,表示对皇帝命令持保留态度。当然丞相的权力,也取决于人,比如曹操虽然是汉献帝的丞相,但是和皇帝区别不大。
还有蜀国的诸葛亮,也是丞相,基本上大事都是诸葛亮说了算。不管怎么说,朝代越靠前的丞相,权力越大,因为皇帝和丞相是对立的,虽然一起商量大事,但是也会有争端,所以皇帝一直在削减丞相的权力。
最早的时候,设立三公,就是为了分割相权,后来很多时候皇帝都在分丞相的权力,很多朝代根本就不设置丞相,也是觉得丞相这个官职比较有威胁。
隋唐唐朝以后,三省长官虽然是宰相,但是皇帝也是一直防备着,整出来个平章政事分权,基本上宰相没有能干过皇帝的。
宋朝以前的大臣可以坐着和皇帝讨论政事,但是宋太祖的时候直接把宰相们的凳子搬走了,从此只能站着和皇帝讨论政事,宰相的地位和职权再次降低。
元朝和明朝初期,丞相这个职务再度出现,但是朱元璋觉得丞相权力太重,就废除了丞相制度,从此丞相制度彻底成了历史。
综合来看,丞相的权力是很大的,因为有丞相的朝代通常丞相人数不会太多,一般就是两个或者三个,这样不会因为人数过多而分权。皇帝也多采纳丞相的建议,并且还会照顾丞相的意见,采用比较折中的政策治理天下,而不是一意孤行。
而宰相人数就不固定了,比如前面说了唐朝宰相都可以十个人,这样一来宰相的权力肯定减小,而皇帝的权力增强。所以丞相比宰相有权势。
然后再说一下军机大臣军机大臣是清朝出现的名称,并且军机大臣不是职务,是一个称呼而已,军机大臣是军机处的长官,没有品级,没有俸禄。
清朝入关时,权力主要在议政王大臣,议政王大臣会议拥有很大的权力,并且清朝继承了明朝的内阁制度,内阁在名义上仍是国家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之间也出现争斗。康熙皇帝为了加强皇权,设立了南书房,权力慢慢的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集中到皇帝手中。
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一开始军机处主要处理西北的军务。军机大臣主要从大学士、尚书、侍郎以及亲贵中选拔,比如像怡亲王胤祥、大学士张廷玉、户部尚书蒋廷锡、大学士鄂尔泰等。军机处没有固定的官员,也没有衙署,地点在隆宗门内,离雍正皇帝的养心殿比较近,方便商议大事。
遇到战事,雍正皇帝召见军机大臣,询问情况,并且下达各项事务如何办理,有时候也让军机大臣发表意见,但是最终决定权在皇帝。所以军机处就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处,皇帝决定的事情,从这里发出,越过内阁,直接下达地方。
乾隆皇帝时,军机处管的事情越来越多,基本上大事都在军机处定夺。军机处的军机大臣中,一般有一个领班军机大臣,相当于首辅。但是清朝的军机处主要是听从皇帝的安排,相当于一个制定政令的机构,都是皇帝一人说了算,所以军机大臣的权力和宰相相比差不少。
和珅任领班军机大臣时,军机处的权力加强了,由于乾隆皇帝对和珅的宠信,要求“凡有奏折令具副本关会军机处”,基本上和珅达到了权倾朝野的地步。
嘉庆皇帝继位后,拿下了和珅,军机处的权力被削减,虽然嘉庆皇帝不让军机处有太多的特殊权力,但是军机处的作用仍然是总管国家军政大事。
基本上整个清朝,军机处的权力都很大,原因就是军机处是皇帝本人控制,进入军机处的大臣也是皇帝亲自选拔,这样皇帝得以掌管一切权力。
所以军机大臣和原来的宰相相比,自然差了太多,唐宋时期的诏敕,宰相一定要盖章,没有宰相的章,就不成为诏书,也不能下达地方。而清朝的军机处,皇帝通过军机处将机密谕旨直接寄给地方督抚,称为“廷寄”,既增加了效率,又保证了皇帝的旨意。
虽然军机大臣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可是清朝军机大臣仍然比一般的大臣权力大,他毕竟可以最先知道皇帝的意见和决定,并且对皇帝的决策有建议权,相当于参谋,所以清朝说哪位大臣算不算宰相,通常以入不入军机为准。
《清史稿》载:“世谓(内阁)大学士非兼军机处,不得为真宰相。
比如刘墉,担任过吏部尚书和体仁阁大学士,虽然地位很高,内阁大学士也算是名义上的宰相。但是在很多人眼里,刘墉没有进入过军机处,还不能算是实在的宰相。
至于纪晓岚更不行了,乾隆朝厉害的人物其实就那几个人,像和珅、刘统勋、阿桂,这样的都担任过首席军机大臣,妥妥的宰辅。
清朝的军机大臣对比明朝的内阁大学士权力也是小很多,原因就是明朝的内阁有一定的决策权,并且明朝奇葩的皇帝比较多,没空管理政事,这样内阁可以自己处理一些常规的事情。但是清朝的皇帝一般比较勤政,所有事情都要过问,都要经过皇帝的准许,军机处才可以下达政令,所以清朝的军机处没有自主权,权力自然比明朝的内阁差很多。
小结:军机大臣和丞相相比当然权力不如丞相,很多朝代的丞相对皇帝的决策起到很大的影响,丞相还起到了对皇权的制约,让皇帝不可以随便行事。但是清朝的军机大臣则完全听命于皇帝,即使提出自己的意见,也是顺着皇帝的意思来,这点和丞相有很大的区别。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