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离河南这么近,为什么吃不到河南的水煎包和糊辣汤?
水煎包在武汉的早点摊上属于那种你非要找,一时半会儿找不到,不找吧,却又似乎到处都能碰到的东西。而且武汉的包子多的很,早点摊上什么包子没见过?大家已经麻木了。
天津包子、扬州包子、开封包子、杭州包子、广东包子、汤包、肉包、素包、糖包、叉烧包,尤其是以小笼包最为发达,做的好的小笼包,得松江之妙谛,具苏杭之半韵,口味上发生了调整,更适合湖北人的口味。
相比之下,油汪汪、硬坨坨的河南水煎包,只适合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而不容易在夹缝中闯出一片天空。
胡辣汤也是一样,并不是说口感问题就多么多么不待见,其实在武汉的河南人不是小数目,历史上这个数字从来就没低过,许多人家里的长辈,武汉话背后说不定就藏着河南话。
但胡辣汤确实在这里没有市场,武汉人更热衷于了“两粉一面”,即“牛肉粉”、“鲜鱼糊粉”、“热干面”。
某些人说武汉人不适合喝胡辣汤是因为夏天会出汗,冬天又没河南冷。其实郑州那边的夏天和武汉没什么太大差异,太阳可能还更毒一些。武汉的冬天就更不用说了,老王倒推荐武汉的亲们可以在刺激的“魔法攻击”下尝试下胡辣汤,这是个好东西。
如今“牛肉粉面”大行其道,成为不多的早餐辣汤水。但武汉的老人,却没有这么重的口味,他们更习惯糊米酒、清酒、蛋酒、豆腐脑加上油饼油条烧梅的生活。在蔡明纬创造出热干面并普及开之前,人们大抵是这样生活的。
“鲜鱼糊粉”就是现代已经几乎消失,却在形式质感上最接近胡辣汤的东西了,虽然以鲜美为主,没有那么辣,但口感绝对近似。浓浓的淀粉勾芡、强大的胡椒味,虽然以鱼汤骨汤为主料,还放了米粉,但那蘸着干粮吃的习俗却不会有错,太像胡辣汤了。
老王的感觉是,武汉人早餐更喜欢甜的汤水,豆腐脑、糊米酒、八宝粥、银耳汤、豆浆无不是如此,胡辣汤就水煎包的吃法适应不了武汉人的胃口,更无法符合武汉人吃早餐长期以来“端着就走”的习惯。
归根结底,武汉人的早餐餐桌过于多样,杀气腾腾,不是谁都能生存下去。而当地长期沿革的一些餐饮生态,又形成了一定的固有界限。江南的东西对武汉而言过于精致,吃得不爽又烦心,北方的东西虽然粗犷,却又略失了涵养。这正是武汉的心态——既要大口撕吃肉,又要纤手添新茶。这是矛盾却又理所当然的,仅属于武汉的逼格。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