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到底是不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

诸葛亮,是一个政治家,良臣贤相,而非军事家,更不要说出色的军事家了!

诸葛亮,就是中国历史上再正常不过的一个有才能的忠良臣子而已,因而在正史《三国志》中,与其他魏、蜀、吴国的众多,请注意,是众多的良臣猛将同样的、再正常不过的在《三国志》中有传而已!

诸葛亮成为民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掐会算的神人偶像,除了其自身的优良品质、才能业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古代四大古典小说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成书,使其在生前未能、死后很长时间也未能、直至死后千多年,才因《三国演义》流传而彰显于世,名声大噪而成神,甚而夺刘备皇陵昭烈帝庙而成武侯祠!因为,《三国演义》文言文、白话文,大雅之堂教科书,民间以评书、京剧、地方戏曲、乃至小人书广为传播,几乎是国人家喻户晓、妇孺老幼皆知。

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未出茅庐“三分天下”并实践之;丞相治蜀,政治清明,国泰民安;羽扇纶巾,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统兵布阵,“草船借箭”,“借东风”,“火烧赤壁”大败“奸臣”曹操,“七擒孟获”平定云贵;《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几乎以一个“料事如神”的完人形象展现于世。

纵观历史,诸葛亮“三分天下”,实际上是分裂国家,逆国家统一大局而动,以蜀汉不足的人力、财力、军力,偏安疲惫之师,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六出祁山”、“七伐中原”,必然无功而返,既使再多活10年,恐怕也于北伐成功之事无补。

实际上,诸葛亮一生,为相治蜀,政治是成功的,刘备征战在外,安抚稳定后方,征集兵员,输送粮草,如同助汉高祖刘邦打天下的“汉初三杰”之一丞相萧何作用相同。

诸葛亮,并非军事家,更谈不上出色的军事家,而其军事行动,也是胜少败多,只不过《三国演义》描写其胜仗大肆渲染,败绩则找出充分理由、轻描淡写,为其神人大肆渲染罢了!

与祖上汉高祖皇帝刘邦同为知人善任的昭烈帝刘备,在白帝城驾崩前,“白帝城托孤”安排蜀汉后事之时,将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蜀汉军事大权交给李严,而非诸葛亮,不是很能说明问题吗?

一己管见哈,不喜勿喷!

仅供参考。

诸葛亮到底是不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

判断一名将帅是否是一名出色的军事家,需从三点出发,战略,战术,以及后世影响,那么诸葛亮到底能不能算一位出色的军事家?

战略

诸葛亮最有名的战略设想就是隆中对了,而且刘备军团也是按照隆中对进行的,对于当时的刘备而言,这个战略无疑是正确的,虽然后人有诟病隆中对的不足,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是隆中对,是诸葛亮使刘备从一个四处奔走的loser,变成了称霸一方的诸侯。

诸葛亮另一个战略设想就是六出祁山,这其实和法正的“汉中略”不谋而合,特别是在失荆州后,两路进军的设想被打破,只能拿下雍凉,作为进攻长安的跳板。而且雍凉有马🐴,那个年代,🐴就是坦克,组建坦克部队,胜率也会增加很多。

战术

这也是诸葛亮被诟病最多的地方,诟病的来源主要因为陈寿的一句评论

”治戎以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可是真是这样吗?我只能说,陈寿他懂个屁军事。战争不是将与将之间的战争,也不是军与军之间的战争,而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诸葛亮困于蜀国的国力,后勤,地理,只能选择战略性打法,拿下雍凉作为后方和跳板,在关外寻求决战机会,以消灭敌军有生力量为目标,而后再夺取城池,这也是司马懿坚守不出的原因,不给诸葛亮决战的机会。古人说“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就是这个道理。有人经常拿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说事,且不说此法能不能成功,即使成功了,魏军强大的主力依然存在,你长安又能守几天?

再说诸葛亮真的奇谋为短吗?

第一次北伐:声东击西,使赵云用疑兵把曹真堵在箕谷,和韩信当年暗度陈仓有异曲同工之妙,结果拿下陇右,但是却因为失街亭失败。

第二次北伐:陈仓遇到了郝召,但是在撤退中斩了王双(我认为这是一次围点打援),而后二次进攻拿下武都阴平。

第三次北伐:来看看魏国主动出击是什么后果,武侯连番北伐,魏国掉足了面子,于是出四路大军伐蜀,最后诸葛亮大破魏军,注意陈寿用的是“大破”,魏国不仅没拿回面子,里子也丢完了。

第四次北伐:祁山正面刚,看看司马懿跟诸葛亮正面刚的结果:

【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呢,魏军从此避战,直到诸葛亮死后十年才改变,而且这次北伐在撤退途中还在剑阁射杀名将张合,这可是五子良将剩下的唯一独苗!

第五次北伐:星落五丈原,让死对头司马懿留下了“孔明真乃当世奇才”的感叹!

兵法里讲究以正合,以奇胜,不管是正面刚,还是阴谋诡计,诸葛亮都做到了,只不过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魏蜀之间差距太大,难免悲凉。

后世影响

个人认为,诸葛亮是除孙武,吴起之外,对后世军事影响最大的人。韩信,白起等虽当世战果斐然,但是对后世影响不大,李靖,韩擒虎,岳飞等都是诸葛亮的粉丝。

理论著作上,有诸多兵法传世《南征》,《北出》等,军事发明上留有八阵图,诸葛连弩,木牛流马,地雷等,荣誉上,入选武庙十哲,更有无数后人对之极高的评价,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综上而言,我觉得诸葛亮完完全全可以称得上是一名出色的军事家,甚至可以这样说,三国之中只有两个人能称为军事家,一个是曹操,一个是诸葛亮。

赞同的朋友别忘记点赞关注哦

诸葛亮到底是不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

不是:

本人路过,说话没份量,粟裕大将在高级军事学院上课,学员都是高级将领,有学员问粟大将诸葛亮是不是军事家,粟大将爽快回答,不是,战略家也不是,众学员猛的宁不过神来,有记载并非道听途说,粟裕大将指挥过大兵团作战,有常胜将军的美称,而诸葛亮在三国里没有指挥过一次像官渡,赤壁,夷陵这样的战争,更谈不上像淮海战役大兵团的规模,十个诸葛亮也不行,诸葛亮十战七败,以常败闻名,这里讲的是军事,不讲政治,诸葛亮是能人,但论军事打仗是他的弱项!

诸葛亮到底是不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给刘备搞了个远景战略规划图,点醒了刘备,给刘备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向西部拓展生存空间,使得刘备终于能够参与到三分天下的活动中来,虽然分到的地盘是小了一点,但是总算是立住了脚,有了自己的地盘,暂时不用担心再被别人赶的东奔西跑了。

尽管《隆中对》有瑕疵,有争议。但是诸葛亮的眼光还是不错的,看到了西部地区留下的生产发展的机会。

具体到军事行动,指挥打仗这一块,诸葛亮的成绩,好像乏善可陈,赤壁之战是周瑜指挥的,诸葛亮跑过去主要是去和东吴搞好关系的。益州是刘备庞统打的。夺取汉中也是刘备指挥的。诸葛亮好像也没有打过什么出名的仗,他的能力好像不在军事这一块,可能在国家治理,协调分析这一块,适合干参谋长,出出主意什么的,搞个筹划工作还是可以的。不适合做主帅。

诸葛亮打仗比较成功的就是七擒孟获了,搞好民族关系。军事意义不是太大,主要是孟获比较弱。政治意义大于军事意义。

蜀汉的五次北伐均未成功,应该可以说明一些问题。虽然说他熟读兵书,感觉他的兵书读的没有司马懿读的好。虽然司马懿老是夸他,但是诸葛亮好像一直也没有什么进步。虽然书上老是说他料事如神,但好像只有在撤退的时候才开始料事。如果他一开始就算到北伐不会成功,可能就根本不会去了。

《孙子兵法》第一篇就说: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这一篇告诉国君打仗要谨慎,不能在时机不成熟,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贸然出兵,否则,后果很严重。这一篇诸葛亮好像都没有怎么学好。

而且,诸葛亮每次北伐,总是要直捣黄龙,想直接把魏国给灭了,目标定的比较高,但是实力不容许,必然是状况不断。再说,诸葛亮好像是孤军深入啊。如果司马懿来个诱敌深入,然后再进行关门打狗,诸葛亮能不能跑的回去,真不好说。

所以说,要问诸葛亮是不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那要看谁来回答这个问题了。如果是孟获回答,他肯定说:“诸葛亮乃神人也,他不是出色的军事家,谁是出色的军事家?”。如果要是让司马懿或者陆逊来回答这个问题。他们可能都要哈哈一笑,轻轻地摇摇头说:“他是个文学家,《出师表》写得好!情真意切,文采飞扬。”

诸葛亮到底是不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

诸葛亮是不是出色的军事家史上已有定论,勿须当代人再去讨论。古人对诸葛亮在军事领域的业绩进行了褒奖,唐、宋以来的武庙十哲都有诸葛亮的一席之地。对于《三国志》作者陈寿关于诸葛亮不善长军事的说法也要客观看待。陈寿受制于晋廷纲常制约,怎敢把诸葛亮的老对手司马懿,也就是当朝皇帝司马炎的祖父进行贬底?抬高诸葛亮,就是贬低司马懿。因此,陈寿只好在内政上大赞诸葛亮,对外军事上是个敏感话题,怎敢造次。诸葛亮虽然北伐没有成功,皆因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三国鼎足时,蜀汉基本上掌握了军事上的主动权,曹魏虽强,但都是被动应战。诸葛亮在世时,曹魏从不敢越雷池一步。从而也可以说是达到了以弱胜强。唐人刘禹锡曾评到:“铁马云雕共绝尘,柳营高压汉宫春。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北伐中原,振兴汉室大概非天时所宜,非人力所为。

诸葛亮到底是不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

山野老人回答这个问题:

诸葛亮到底是不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

诸葛亮顶多算军事家,谈不上出色!

什么是军事家?

网上资料显示:

军事家就是指对军事活动实施正确指引或是擅长具体负责军事行动的实施的人等。按此定义可以将军事家分为两类:战略军事家和战术军事家。一般被称为军事家者多为军队最高统帅或高级将领。笼统的概括,战略家、战术家和军事理论家都可称为军事家。

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军事家分三类:战略家、战术家、军事理论家。

根据分类,诸葛亮属于哪一类呢?

有人以为诸葛亮应该属于战略家,因为诸葛亮有《隆中对》。

《隆中对》能奠定诸葛亮战略家的地位吗?

我们不妨再次读读《隆中对》:“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以上是《隆中对》的主要内容,其核心观点是避开强敌,到敌人力量薄弱的地方去。

总的战略判断,有可取之处,但是具体细节,战略判断失误很多,具体列举两点说明。

一,曹操与孙权势力太强,不能与他们争地盘,到荆州去!

诸葛亮的理由是因为荆州的主人不能固守荆州,而荆州又是一个有油水的地方,这一点判断失误。最少有两个方面的失误。

其一,荆州确实是个好地方,既然是好地方,谁都想要,可惜刘备没有力量固守。

尽管刘备利用孙权打败了曹操,趁机占领了一块土地,最终还是被孙权抢走了。

其二,荆州根本不适合刘备。

庞统对刘备说过,荆州四战之地,历经战乱,已经无地利可用,应该把主要精力用来经营益州。

刘备蜀汉的发展证明庞统是正确的。

二,“外结好孙权”,这也是战略判断失误。

从实际情况看,蜀汉无法“外结好孙权”。

孙权夹在蜀汉与曹魏之间,其战略方针是维持三国鼎立的局面。

赤壁之战,孙权联合刘备,打败强大的曹操。

襄樊之战,孙权联合曹操,打败强大的刘备。

夷陵之战,孙权不惜对曹魏称臣,争取曹魏中立,然后全力对付强大的刘备,最终战胜刘备。

所以,诸葛亮“外界好孙权”,永远是一厢情愿。

由此以上两点,《隆中对》不能奠定诸葛亮战略家的地位。

诸葛亮能算是战术家吗?

战术家要有成功的战例,蜀汉成功的战例主要是赤壁之战、益州之战、汉中之战等三大战役。

这三大战役,与诸葛亮关系不大。

赤壁之战主要指挥是周瑜。

益州之战,初期是庞统协助刘备作战,后期是由于有马超的介入,才吓唬得刘璋主动投降,结束战争。

汉中之战,主要是法正协助刘邦指挥作战,与诸葛亮关系不大。

刘备驾崩后,诸葛亮有七擒孟获,这谈不上成功战例。

因为孟获仅仅是一个小小的部落首领。

以整个蜀汉对付一个部落首领,无疑是一个成年人与一个婴儿宣战。

之后是诸葛亮北伐中原。

诸葛亮北伐中原,无一不是劳民伤财,无果而归。

尽管有些些微的胜利,也谈不上成功战例。

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不能算是战术家。

诸葛亮是军事理论家吗?

从史料看,没有人知道诸葛亮有什么军事理论专著。

人家孙武是军事理论家是因为有《孙子兵法》享誉古今,诸葛亮无法与孙武这样的军事理论家相比拟。

次一点看,诸葛亮就根本没有什么军事理论专著,所以,无法称诸葛亮是军事理论家!

综上所述,诸葛亮无法跻身军事家行列,更谈不上出色军事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