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仙李白一生热衷功名,为何从未参加科举?

李白一生热衷功名,为什么不参加科举考试?

答案:李白的身份限制参加科举考试,也就是说,李白木有科举考试报名资格!

一、李白,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著名的诗人之一,誉为“诗仙”,才高八斗,满腔报效国家热忱,正如题主所说,一生热衷功名,欲求取功名,从政为官,施展才能,建功立业,青史留名。

但是,李白始终未能如愿!

二、隋唐时期开创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制度的一个创新改革,是选拔人才制度的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一大进步,经历朝各代的不断修改完善,形成严密完整的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制度,影响后世各朝各代采用,以及周边国家效仿采用,直至封建社会终结。

科举制度,摒弃了前朝豪门权贵把持的、形成“上品皆豪门,下品无白丁”的选拔人才的推举制度,不问出身贫贱富贵、有无权贵背景的读书人皆可参加科举考试,出仕为官;当然,读书人贫者还是少一些。

科举考试确实发掘了大批人才,如中国文学史占有重要地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青天”之誉的清官包拯、海瑞,著名政治家、改革家宰辅张居正等。

三、说是“不拘一格选人才”,但实际上,对于参加科举考试人员,还是有身份限制的,也就是类似现代的资格审查,有的朝代,罪犯、皂役、娼妓、伶人、商人家庭不可参加科举考试。

诗仙李白,因祖上罪刑、商人家庭等而不得参加科举考试。

因而,李白纵使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不能通过参加科举考试正途,求取功名。

于是,李白欲通过结交权贵,推荐入职,曾一度进入上层社会圈子,侍从皇帝身边,几乎就要成功了。

但终未成功踏上仕途,郁郁不得志,终日与酒为伴,自谓“酒中仙”,浪迹天涯,酒后溺水而亡!

仅供参考。

诗仙李白一生热衷功名,为何从未参加科举?

李白人称“诗仙",他没参加科举考试与其家庭出身有关。唐代重农轻商,商人出身不可参与科举考试的,李白父亲是什么职业一直有争议,多有人认为是商人,这或许是青少年时期李白没有参加科考的原因。

其实李白年少时并不太爱读书,虽有作诗天赋,但仅为业余爱好。李白爱好的反而是尚武精神,尤爱击剑,而且剑术高超,他心中崇尚的是江湖侠客的生活。李白出身传说为西域碎叶,但生长于蜀地。人们说到李白老家都会认为在蜀地。他在那里有他惊悚的记录,与人斗殴用剑刺死刺伤多人,他被流放过,有过一段真正的游侠生活。正如他的诗里所描述,“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声与名”。一段时间的闲云野鹤生活,再回到老家,他的户籍早已被取消,当然就不能报考科举了。

另外一层原因是唐代科考是实名制,而且试卷不隐藏姓名,考生是谁一看就知,有过什么历史问题都会知道。李白虽是文彩风流,诗词出类拔萃,但对科考,有劣迹的李白只能望而却步。

虽李白没参加科举考试,但他仍怀着报国之心,希望能做官,甚至做大官当宰相。"天生我才必有用"就道出了他的心声。

天宝元年,经贺知章推荐,李白为唐玄宗赞赏,入朝为官,职务为供奉翰林,其实就是为皇帝和贵妃写诗寻乐,歌功颂德的差事,与李白所想的施展政治抱负相差甚远,况且以李白的豪放性格根本就不能适合官场,难免不遭人诽谤诬陷,不久就被唐明皇赐金而返,离开了长安。

虽然李白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也没有做上大官,更谈不上展示他的政治才干,但反而成就了一代诗仙,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流传千古的不朽诗篇。

诗仙李白一生热衷功名,为何从未参加科举?

诗仙李白没有参加科举考试是因为他不屑通过这种方式博取功名。他不愿意通过科举获得一个小官慢慢成长,他一直想当大官。

唐朝读书人博取功名除了科举,还有其它的形式,比如举荐制度。科举考试有很多弊端如请托、通关节、私荐、场外议定这些我们现在称为“潜规则”的黑暗现象,李白心高气遨,觉得科举对自己是个侮辱。但是李白很热衷于功名,他就希望凭借自己的才华获得社会的认可,希望权贵们能向皇帝推荐自己。李白到长安后先后投书安州李长史、裴长史,襄阳刺史韩朝宗等人,但是这些人却认为李白志大才疏,不愿向皇帝引荐。

唐朝社会流行修道,皇室宗亲为首,百官响应。所以当时唐朝还流行这样一种做官的方式,就是在终南山隐居,在隐居时候大力造势,引起轰动,树立世外高人的形象。这种隐居是假隐居,希望借此得到皇帝的重视授予官职。这种方式被称为“终南捷径”。李白就去隐居,听说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在终南山修道,李白专门跑到玉真公主道场隔壁进行隐居,终于引起玉真公主的注意。李白和玉真公主还发生了一段凄美的故事。玉真嫌玄宗给李白的官太小和玄宗闹翻,不要公主的称号,晚年追随李白隐居在安徽的敬亭山,李白写下了“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名句。在玉真公主和道士吴筠的引荐下,李白终于见到唐玄宗,入职翰林院。

诗仙李白一生热衷功名,为何从未参加科举?

1.据传,李白是皇族,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作为皇族,自是不比参加科举,也是不被允许参加科举的;

2.李白信奉道教,本着出世之心,所以也无心科举;

3.李白高才,通过贺知章,以文章被举荐给玄宗,得到赏识;

4.少年成名,多重关系,科举便被耽误了;

5.李白还是有些入世之心的,但是晚年在永王处受牵连,郁郁而终。

诗仙李白一生热衷功名,为何从未参加科举?

简单来说,李白不参加科举,是因为走科举这条路很难达到李白的理想。

李白的理想是什么?当官,当大官!然后功成身退!这才是李白的全部理想,而不仅仅是当官。

李白的出仕志向又分为两种:

第一种就是要当宰相,“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第二种就是当“帝王之师”。

不管哪种志向,都是想要当大官。我们翻开《李太白全集》,第一篇就是《大鹏赋》,最后一篇是《临路歌》。李白自始至终都觉得自己是一个大鹏鸟,不甘心做“蓬蒿人”。

在科举时代,普通百姓走科考的路,最多当个四品官员就算是官运亨通了,可是李白的志向都不是一个四品官员能够满足的,至少也是一品二品。李白向往一飞冲天,他向往他能像战国时期的纵横家一样,帝王遇到他,经他三言两语一指点,就能战无不胜,国泰民安。这是李白不走科举路的根本原因。

诗仙李白一生热衷功名,为何从未参加科举?

为何李白终生未参加过科举考试,皆因他是罪人之后,商人之子的身份。他只对外宣称,因自己才华盖世,根本不屑于这样的考试,实则是他全无考试资格。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