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有没有任期和退休这一说法?
古代官员当然也有任期和退休。
一、古代官员的任期,不似现在届期、任期年限明确严格,主要由皇帝、上级掌控,也有交流回避制度。
二、古代官员退休制度相对任期,健全一些,各朝代退休年龄不一,待遇也不尽相同。
古代官员退休制度,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称“致仕”、“致事”、“致政”,意既“还禄位于君”。
(一)退休年龄,自春秋战国始,为70岁,至明清为60岁。
也如现在,可以“因病提前退休”;也有“引咎辞职”、“辞退”提前退休者。
亦有贤臣良将、理政武功优异者,“延迟退休”。
(二)退休待遇,可以分为政治待遇、生活待遇。
1.政治待遇
春秋战国时,卿大夫退休尊称“国老”,一般官吏尊称“庶老”。
唐朝,官员退休要举行欢送,退休原三品以上官员,仍可在朝廷行走,参与国家大事。
宋朝,退休官员仍可晋衔升级,参与朝政,只是比现职少了实权。
明清时期,官员晋升一级退休,业绩优异可晋升二级,退休后仍保持原职级礼遇,参加祭祀、宴会等。
2.生活待遇
汉朝,二千石以上官员,退休后予以1/3俸禄为养老金。
魏晋时期,退休官员委以“顾问”类虚职供养起来。
唐朝,功臣元勋,退休时皇帝特批原俸全额养老金,类似今建国前参加革命离休老干部;五品以上官员半俸养老金;六品以下官员予以养老田。
宋朝,无论现职、退休官员,待遇为中国历史之最优,退休官员晋升一级原俸全额养老金,退休后仍可晋级加俸。
明清时期,明初原俸养老金,很快取消,“家贫不能自存者,月给米二石,终身”。
仅供参考。
古代官员有没有任期和退休这一说法?
谢邀。关于这个问题,子渊之前专门研究过,官职一般是没有具体任期限制的,而历朝历代关于退休年龄的规定也不尽相同,但一般是七十致仕,也就是说,官员到了70岁就必须退休。其实这也可以理解,毕竟古代医疗水平没有现代那么发达,在人均寿命也就是40多岁的年代,70岁时显然是老得不能再老了。到了那个年纪,即使不是疾病缠身,光是眼花耳聋就已经不再适合于继续工作。不过愿意主动退休的人,是少数。
▲宋朝官员剧照
不过人都是好面子的,就算退休也得风风光光,所以古人退休的程序和现代完全不同,甚至看起来非常麻烦。如果是朝廷重臣致仕,就要多次上述请辞,皇帝则要再三挽留,最后才无奈同意——这样才显得君明臣贤,君臣的情谊深厚。然而这些老臣中也不乏例外,他们确实就是因为贪恋权柄而不愿放手,丝毫不顾皇帝的意愿和同僚的指指点点。比如在武周时期,有位名叫侯知一的夏官侍郎(即兵部侍郎),年满七十时吏部就通知他可以光荣退休,安心回家养老。
▲唐朝官员剧照
然而老侯同志就硬是不理不睬,假装没听见,而且拒不让位。吏部没办法,只能请他吃饭聊天,说:“老侯啊,你忙了一辈子,有没有向往田园生活啊?”谁知侯知一到了这时候还坚持装糊涂,说自己毫不向往,就是想为国尽忠,结果弄得大家都很尴尬。吏部官员无奈之下,只能抬出政策,说法律规定官员到了岁数就得退休。这下侯知一没法硬顶回去了,于是他思忖片刻,便想了一个办法。
▲唐代绘画中的饮宴场景
据唐朝张鷟《朝野佥载》记载,“周夏官侍郎侯知一年老,敕放致仕。上表不伏,於朝堂踊跃驰走,以示轻便。”意思是说,他上朝时故意请求当众走两步以证明自己老当益壮,还能胜任岗位。于是,老侯当着众人的面,硬是甩胳膊摆腿的疾速行走,武则天和大臣们都忍不住笑,觉得这老头想当官都想疯了。
▲女皇武则天上朝听政场景复原
当然,官瘾这么大的不止老侯一个人。唐中宗时期,中书令唐休璟八十高龄才致仕退休,尽管大臣们都有意见,但是他颇得皇帝青睐,而且皇帝觉得靠他办事比较顺手,所以唐休璟就是不肯隐退。为了重出江湖,他甚至催促年幼的儿子迎娶尚宫贺娄氏的养女为妻,希望借助亲家的权势复出,备受同僚的讥讽嘲笑。不过唐休璟最终还是如愿以偿,在三年后被中宗李显起复为太子少师、同中书门下三品,并监修国史。
▲唐中宗李显剧照
这些人放着退休的清闲日子不过,在高龄之际还要绞尽脑汁地筹谋,当然不是纯粹的为了报效国家。除了无法舍弃权力以外,经济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所在。在唐朝,官员退休后的收入大约只有在职时的一半,而且这还只是明面上的,实际上更少。虽然比普通百姓的收入要多得多,但是这些习惯了荣华富贵的人,怎能甘于平淡生活呢?连大诗人白居易都曾在诗中说:“七旬才满冠已挂……先卖南坊十亩园,次卖东都五顷田……”退休后都要变卖家产了,真是够惨。所以说,很少有官员到了退休年纪就主动退休的,一般都是想尽办法退而不休,实在令人哭笑不得。
参考文献:
《朝野佥载·卷四》
古代官员有没有任期和退休这一说法?
古代官员的退休与否全凭皇帝旨意,皇帝喜欢的人会官运亨通可以工作到老,除非散失工作能力。皇帝不喜欢的官员,轻则降级贬谪,重则牢狱之灾或者秋后问斩。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一辈子就是在被贬与再贬的生涯中度过的。
古代官员有没有任期和退休这一说法?
古代官员任职和退休也是有严格的制度的,以下就中国封建社会官员的退休年龄线。
一、中国的官员退休(致仕)制度,早在西汉便已制度化(未制度化的退休则更要早得多),并有明确的退休年龄线(70岁)。虽然有时该年龄线也会有所调整,比如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洪武十七年(1384年)一度调整为60岁,但除却特殊时间段,以及某些时间段的特定官员群体(譬如清代的教职)之外,自汉至清,制度规定的退休年龄线多数为70岁。
二、官员退休通常采取自我申请的方式,但恋栈之心强烈的官员往往厚着脸皮不愿致仕。当此类情况相对严重时,政府便也会采取相应措施——比如通过调整退休待遇来劝诱,抑或直接强迫致仕。
三、即便年龄到线,主观上也萌生退意,有些官员依然会因为政治形势的需要、或皇帝的另眼看待等等原因而继续为官,甚至老死于任上。当然,官员因实际需要而延迟退休之类的情况,即便当今世界各国,一般也都多多少少的存在。
四、虽然有明确的退休年龄线,但各朝各代往往都会因应实际情况,而在执行上有所变通。比如在唐代的高祖朝,就曾因为草创不久、官员不足,而鼓励年逾七十但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的官员留任。
古代官员有没有任期和退休这一说法?
退休,古代称为致仕,就是交还官职给国家,申请退休的意思,在未退休之前都可以算作官员的任职期。其实关于官员退休这个问题,很早以前就形成了退休制度。它的萌芽起源于先秦,经过汉、晋、南北朝、隋朝的发展,在唐代逐步完善。官员退休后一般享受政治待遇、经济待遇和丧葬待遇。政治待遇主要就是加官进爵萌荫子孙,可以加恩于晚辈。经济待遇主要是给与俸禄和钱物,还可以提出自己的困难,一般政府都会给与帮助的。丧葬待遇主要是给与丧葬用度,追加谥号等。历代最早沿用 “七十致仕”的制度,古人认为到了七十岁便步入了古稀之年,才智体能都到达了一个临界值。到了七十岁便可以申请退休。还有一些是特殊情况,比如不到年纪,因一些疾病年老体衰等生理因素,或是因无意仕途归隐田园,政治派别斗争等提前告老还乡等原因都是可以申请退休的。
古代官员有没有任期和退休这一说法?
是有任期和退休的,但是不像现代这种,古代官员任期内表现好的是要升迁的,但是想退休要看皇帝愿不愿意,毕竟君命难为,我记得狄仁杰就是致仕后又被武则天启用,然后死在了去赴任的路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